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关于文稿起草几个观点(2022年),供大家参考。
关于文稿起草的几个观点
第一、文章不是在纸上,而是在现场
我有这样的感受,越是正式严肃的场合,文稿操作起来越容易,因为格式等方面就不需要动脑筋了,把领导思路、事实、数字、项目等方面搞清楚是关键。当然,操作一份党代会报告也不容易,总要搞出点新东西出来,需要创新、动脑筋和熬夜。但总的来说,是有固定套路的。但那些非常富有个性的“现场感”讲话,则更能考验一个政策研究团队的水平。
我谈这个观点的主要意思是,一定要注意文稿创作的“现场感”,针对不同受众、针对具体问题、围绕你要达到的效果写文稿。而不能是刚写文稿,就想着怎么凑够字数、弄个像样的结构,然后就交稿了。
第二、不要又臭又长,而要短而美
我现在从事文稿有一个观点,那就是短。说话是人类的一个比较高级活动,领导之间水平的差异也往往首先体现在说话上。大家以后写文稿,可以以“短”作为倒逼机制提高文稿质量,这样说出来的东西是清晰的、有用的。
我感觉我们所有文稿都可以压缩为原来的三分之一。大家坚持写短文,你会发现你的文章内容都是重要的,都是实际的、有用的。写短文的好处,一是写的都是重要的;
二是长的文稿大家都听不下去,你看那些开会的端坐在那里,但你真的确信他在听吗?三是写短文是对别人的尊重,短的就是好的。美国一位企业家说,企业小的就是美的。我说,文章短的就是美的。
推动文风的改进,是我们文秘工作者对这个世界能做的为数不多的贡献,如果不是唯一的话。
第三、文章不是给人看的,是给人听的
有人说现在进入了读图时代,其实你弄成图片的表现形式,大家也都懒得看了。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大家都是越来越懒,越来越会享受了。看东西比听东西肯定要累。所以,你把稿子搞成那么复杂的结构,谁高兴陪你玩?你那样是要把自己玩坏掉的。
一般认为文章是给人看的,今天我们认为文章是给人听的。如果认为文章是给人看的,你就会非常重视形式、注重结构,挖空心思去搞标题对称、字数对应、词性相同等等。那样写稿子的,许多其实是装在套子里的人。
今天我们要在更高层次上,将文章的功能转换一下,文章是用来给人说的、给人听的,不是给人看的。这样文章的形式结构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一篇看起来好的文章不一定是听起来好的文章,没有人听的文章就悲催了,你还能指望不听的人回到办公室去看文章?所以我们今天写得文章是听起来好的文章。
第四、文章不能全理性地玩深沉,要有温度
比如,领导听取重点工作或重点工程的汇报,数字是重要的、信息是重要的、项目是重要的,但是领导格外需要表态式的语言,你觉得表态是假大空啊,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任何人都需要别人的表态。比如,当你的朋友告诉你,我以我的人格保证我不会泄露你的小秘密,你会或多或少感到安慰。其实,表态的语言是有温度的,他能够给人片刻的安慰。
你知道许多时候企业会招错人吗?因为那个老板太缺某方面的人手了,以致于来个应聘的,别人本来没说自己能够胜任这个领域,这个老板都会暗示、引导甚至强制应聘者说自己胜任。这样,完成了这个配合过程,这位老板的焦虑就可以得到暂时的缓解。
新东方的俞敏洪老师,他演讲不会告诉你怎么学英语、背单词,那是付费报名后上课的内容。他告诉你他那失败的成长历史,他告诉你他如何挺立在孤独的废墟上,但实现了“人生终将辉煌”。今天,我们看到那些所谓成功人士的演讲,枯燥的信息是比较少的,绝对不会占到一半。我曾经看过有人专门总结了乔布斯和比尔盖茨的演讲风格比较分析,乔布斯会和别人说:“今天,我们改变了世界!”、“今天,我们发明了革命性的产品!”苹果手机的品质肯定相对是好的,但没有乔布斯当年的演讲,也不会有今天的苹果。
美国出台过一个科技政策和报告,题目叫《创新,无尽的前沿》。你看,一个国家政策和报告都能够如此诗意,激发有才华的年轻人到神秘的太空、到深邃的海洋、到人类未知的世界去遨游探索。不要以为八股就没有温度了。
第五、文章不是为多数人写,是为少数人写
即使有很多人听你的文章,文章也不是写给多数人的。如果开一个大会,会场上有800人,你的文章好不好,在于少数真正了解情况、了解工作的人被深深触动,感到了前进的方向,他们了解工作但并没有水平总结这么系统和到位,这个时候就真正体现了一个政策研究团队的价值。当我们明了文章是为少数人写的,文章就不会面面俱到,不会扯些无关紧要的东西。
今天就讲这几层意思,文章要有现场感,要短,要让人愿意听,要有温度,你的文章能够击中少数人引起共鸣,也就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