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长城教学设计,欢迎大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长城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
长城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长城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长城教学设计1
教材说明:这篇看图学文由两幅长城的彩图和一篇短文组成,直观的图画和具体形象的短文紧密结合,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第一幅图片是从远处看到的长城,画面展示了长城随着起伏的山势蜿蜒盘旋的雄伟其实,给人的突出印象是长而壮观。第二幅图片是从近处拍摄的长城。图片清楚地显示了长城的结构:城墙外延有垛子,垛子上有瞭望口和射口;城墙顶上有方形的城台。一眼望去,就感觉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课文一、二自然段描写的是两幅彩图的内容,突出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第三自然段抒发作者由看长城而展开的联想。
教学重点: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0个。正确读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城砖、屯兵、堡垒、陡峭、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4、把看图、学文、想象结合起来,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谈话导入,激*趣
学生们对长城都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还有不少学生去过,对其有感性认识,还有的学生通过阅读、通过电视,对古代历史、对长城的修建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可以通过谈话的形式导入,使文本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指导看图,直观感知
出示两幅彩图,让学生形成对长城的直观印象,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同时,通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图中的内容,引导学生观察要有序,而且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会观察到不同的景象,从而对学生进行遣词说话的能力的培养,进行有效的训练。
三、图文结合,理解课文
1、图文对照,在理解课文一、二自然段内容的基础上,分别对照图,尽量用书中的语言描绘图中景象,这样既可以做到对文本中语言的积累,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
2、了解了一二段内容,由此引发作者联想。教学三四自然段。围绕写作者联想的语句,让学生多读熟读,交流感受,进行有感情朗读的训练。在此过程,训练学生抓重点字词理解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联系生活实际或课外阅读理解课文等多种学习方法。同时感受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智慧力量的敬佩以及民族自豪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贯穿始终。
3、其中设计一个小环节,让学生结合课文进行合理联想,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同时也渗透了写作方法上的训练,通过你观察到的,把你联想到的写出来。
四、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让学生浏览全文,把有感受的地方再有感情地读读,使学生从整体上再次把握全文内容、感情、写法。
五、练习作业,巩固新知
基础字词;仿写片断,由观察到的所联想到的;设计导游词。
板书设计:
长城
远看
长龙蜿蜒盘旋
近看
高大坚固
气魄雄伟
奇迹
联想
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
长城教学设计2
一、复习
1、让学生自由小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各节大概讲了什么。
说明:即复习巩固生词,又让学生主动了解课文内容。
2、指名学生回答:说说课文各节的内容。
提示:
第一节讲长城的长;
第二节讲长城的高大坚固;
第三节讲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第四节讲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
3、让学生组成小组,给各节编一小标题。然后小组陈述,师生一起选出优秀准确的标题。
教师启发学生以课文内容为线索小组合作定出小标题。
提示:
(1)一条"龙"
(2)高大坚固
(3)结晶
(4)奇迹。
或启发学生以课文结构为线索列出小标题:总貌;构造;联想;地位。
二、细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你从哪里体会到了长城的长?用书中的语言回答。
学生抓住长龙,一万三千多里等词语体会。
2、师:什么是蜿蜒盘旋?
提名学生回答。
师:请同学们感情朗读第一句,看看你还能体会出什么?
提示:长城的雄伟气势。
3、指导朗读
4、渗透写作方法。
师:作者在这段描写中,分别运用了打比方和列数字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长城长而壮观的气势,这也是我们今后在习作中需要学习的把事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5、明确观察点。
师:这是在哪里看长城?
生:远看
6、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长城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提名学生回答。
提示:高大坚固。
2、师:长城的高大坚固体现在哪儿?
提示:建筑材料、垛子、方砖。
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朗读。
3、师:长城为什么要修筑得这样高大坚固呢?
提名学生回答。利用上节课留给学生的作业,让学生用自己收集的资料来讲述。
教师可以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让学生深入了解。
说明:意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长城是古时候用来防御敌人进攻的城墙。
4、师:既然是作为防御的城墙,长城除了建的高大坚固,还有什么特点么?
提示:设计有方,设施齐全,在长城上有了望口和射口,城台,城墙还很宽,便于奔跑。
教师可以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让学生深入了解。
5、深思下列建筑的位置和构造:城墙顶上、城墙外沿、垛子、瞭望口、射口、方形城台。指名学生到黑板上边画边说。
6、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
提示:近看
7、教师小结:作者按照由远及近,从整体到部分的方法向我们介绍了长城,层次清晰,使长城的远景近貌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第三自然段?
指名学生读。
2、师:读了这一段作者想到了什么?
提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3、师:你从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提名学生用课文中的文字朗读回答。
说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并且知道朗读。
4、师:作者为什么会"很自然地联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说明: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联想是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情"去观察长城之后自然产生的,体会到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和不易,以及花费的代价和非凡的创造。
5、师:为什么说"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能,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提示:结合看书上的图和课后思考练习之中的句子比较来理解:我国劳动人民凭着勤劳的双手,无穷的智能,想方设法,战胜困难,修筑起这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此时此刻,作者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赞叹,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2、师: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让学生分组讨论、想象,最后小组陈述,教师归纳。
提示:
①这样的城墙举世无双;
②这样雄伟的工程世界少有;
③这样艰巨的任务却用简单的工具完成历史罕见;
④创造这样的奇迹,劳动人民表现出的毅力和智能绝无仅有。
3、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作者为长城这一世界历史奇迹感到激动、自豪;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能表达了赞美、敬佩之情;对伟大祖国表现了热爱之情。
4、让学生画出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一句话。
提示: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5、师总结:长城建筑规模宏伟,气魄雄伟壮观,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它高大坚固,建筑结构巧妙合理。它建筑在崇山峻岭,施工环境艰难;它动用的材料重大、数量多;他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你们说长城是不是一个奇迹呢?
三、讲述故事,训练语言。
在同学们的陶醉与神往之中,教师把话题一转:大家知道长城历史悠久,它是什么时候开始建造?怎样修缮和连贯?有怎样的动人故事和传说?现在请大家把收集到的长城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说明:让同学们在高昂的情绪中绘声绘色,各抒己见,滔滔不绝,使课堂气氛再一次升华,让学生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长城教学设计3
教材依据:
设计思想:《长城》这篇课文是看图学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如何让语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想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想象。
3、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在联想中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在联想中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上网搜集长城相关图片资料,教师准备长城的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0xx年,*首次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从而我们认识了一位英雄,他是谁?你们知道吗?那你们知道杨利伟叔叔在太空中看到的唯一的人工工程是什么?对,是长城!今天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长城》。
二、整体感知,心生赞叹
请同学们看录象(播放长城配乐范读的录象),边听边看边想长城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三、朗读课文,体会特点。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你从哪里体会到了长城的长?(学生抓住长龙,一万三千多里等词语体会)
2、什么是蜿蜒盘旋?请同学们感情朗读第一句,看看你还能体会出什么?(长城的雄伟气势)
3、指导朗读
4、渗透写作方法:作者在这段描写中,分别运用了打比方和例数字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长城长而壮观的气势,这也是我们今后在习作中需要学习的把事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5、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远处)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长城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高大坚固)
2、长城的高大坚固体现在哪儿?(建筑材料、垛子、方砖)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朗读。
3、长城为什么要修筑得这样高大坚固呢?(意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长城是古时候用来防御敌人进攻的城墙)
4、既然是作为防御的城墙,长城除了建的高大坚固,还有什么特点么?(设计有方,设施齐全,在长城上有了望口和射口,垛口,城台,城墙还很宽,便于奔跑)
5、在这段描写中,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6、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近处)
教师小结:作者按照由远及近,从整体到部分的方法向我们介绍了长城,并详细说明了长城的特点和用途。
7、播放长城近景录象,指名当导游的同学介绍长城。
8、听了他的讲述,大家对长城有了更深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第三自然段?(指名读)
2、作者想到了什么?
3、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并且点名朗读)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此时此刻,作者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赞叹,齐读最后一段。
2、为什么说长城是个伟大的奇迹,你理解了么?(学生发表见解)
四、品味长城,升华情感:
长城是那样气势雄伟;长城是那样高大坚固;长城是那样绵延千里:长城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力量。所以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现在我们共同唱起*来结束本文吧!
五、板书设计:
长城
远看:气势雄伟长龙一万三千多里
观察
近看:高大坚固垛口了望*口城台
触景:长险多重难
联想
生情;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赞美:伟大的奇迹
教学反思: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文章,四年级的训练重点是读文章想画面,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忽略这方面的训练。而这节课欠缺的环节就是有感情地读课文的同时,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画面。而把指导有感情朗读,和训练学生读写结合的设计“你还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应该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让学生能把抽象的文本在脑中形成具体的表象。教师借用资料激情导入,让学生对长城有一定认识,在此基础上研讨课文,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课文内容生成解说词,这样在轻松的氛围中把握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同时又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及组织材料的能力。对照插图读文,让学生对长城的外貌有一个整体印象,并通过抓住"蜿蜒盘旋","像一条长龙"等词语初步从读中悟情。同时也初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只要教师放权学生,并给予适当指导,学生完全有这个能力的。这部分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抓住细节认识事物的特点。同时学习作者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述所观察到的具体内容的方法。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观察能力,而且将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小组合作、探究,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教师再用语言激情去感染,带动学生,学生在文本中感悟激情。最后让学生齐唱*,这样学生在歌声中很自然的就感受到长城的伟大,同时也激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热爱的情感,情感得到升华。
长城教学设计扩展阅读
长城教学设计(扩展1)
——长城教学设计
长城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城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长城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是看图学文。它由两幅长城的图片和一篇短文组成,直观的图画和具体形象的短文紧密结合,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这篇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可依自然段分成四部分阅读。第一部分,配合第一幅图,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二部分,配合第二幅图,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三部分,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预设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积累文中的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课程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2、根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组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取基本的语文素养,并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
2、难点:
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教学录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初识长城
1、揭题:
出示多媒体长城图片,据有幸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介绍,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览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设计理念:多媒体演示,激发阅读兴趣。板书课题《长城》,指导学生自豪与深情地读课题。)
板书课题:
长城
2、你想更深入的了解长城吗?
引读课文。
二、欣赏课文,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谈谈你对长城的感受。
2、学生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图文对照,感知长城
教师指导观察图,让学生感受画面。
1、看第一幅图:
说说你从图中看到了哪些景物?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观察图时,要分清主次,能抓住主体进行重点观察。)
2、看第二幅图:
说出你从图中看到了些什么?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抓住细节认识事物的特点。学习作者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述所观察到的具体内容的方法。)
3、从两幅图观察到的不同景物,说说作者的观察点有什么不同?两幅图各表现事物什么不同的特点?
(设计理念: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重点赏析,品味长城
1、学生自读自悟:
深入阅读课文,体味文中的哪些词句给你了很深的感悟。
2、交流阅读感受,品味、感悟、体会,并指导朗读:
⑴ 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引导学生抓住“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感受长城的雄伟,运用比喻的方法写出了长城的气魄。
⑵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垛子,……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引导学生领略长城巧妙的设计,体味长城在军事防御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根据文意和搜集的资料展开想像,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口、嘹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设计理念:学生结合课文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增强学生的美感,达到学科整合的作用。)
3、情境体验,观看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游览长城。
(设计理念:课件的展示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五、披文入情,倾动长城
1、假如你登上了长城,看到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摸着巨大的条石,踩上*整的方砖,领略巧妙的设计,你会想起什么?
讨论后归结到: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2、默读第三自然段:
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难有哪些?
联系文中句子体会砖石多、重;运输的工具原始;环境险恶。
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智慧体现在哪里?
(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开凿搬运巨大条石的方法等。)
3、这段第三句中的“凝结”是什么意思?“才”是什么意思?
这砖石那么重、运输的工具那么原始,环境那么险恶,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血汗,发挥多么非凡的智慧,才建造出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里的“才”字既表达出建造长城的不容易,又饱含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创设情境(配乐描述):
想象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场景:逶迤绵延的山峰记录了勤劳勇敢的古代劳动人民一个个坚实的足印,辽阔无边的天空记录了聪明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一声声粗重的呼吸,一曲曲嘹亮的号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5、指导感情朗读,要求:
读出劳动的艰辛,读出非凡的创造,读出由衷的赞叹。
6、小结: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奇迹”?
(设计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学习课文。)
六、自由抒情,赞美长城
1、通读全文引发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激发民族自豪感。
2、心里话大声说。高呼对长城的由衷赞美。
3、2008年,奥运会将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到时,会有很多的外国朋友来到我们国家,他们大都会来参观我们的万里长城,如果你是一位导游,你会怎样把长城介绍给这些外国朋友呢?请你创作一篇长城介绍词。
(设计理念:朗读训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增强语感的重要途径。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
七、知识拓展延伸读──深识长城
阅读课后“资料袋”,激发探究*的“世界遗产”之旅的兴趣。
1、自主交流搜集的有关长城的传说、故事、歌曲、图片资料,如:
*词中名句“不到长城非好汉”,传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等。教师适当追问资料搜集的办法,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多搜集相关资料。
2、课件出示29处*的世界遗产图片,让学生谈一谈感受,读一读“资料袋”,激发探究兴趣。
建议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在课外去搜集资料,建立专用的资料袋,为后面课文及语文园地的学习作准备。
(设计理念:轻松、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了学生探究读文的欲望。)
3、展示积累:
你们一定有了许多美丽 的收获,那就让我们共同分享吧!
4写感悟:
看来大家收获颇丰,现在让我们回顾全文,静静地想一想,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写一句话,写在书上。
个别交流。
(设计理念: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给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训练思维的独创性和合理性。)
八、结束语
长城建筑规模宏伟,气魄雄伟壮观,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它高大坚固,建筑结构巧妙合理。它建筑在崇山峻岭,施工环境艰难;它动用的材料重大、数量多;他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学习《长城》这一课,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感在我们胸中回荡。
第二课时
一、导言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读过了《长城》这篇课文,了解了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它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它和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埃及的金字塔一样都是举世文明的伟大建筑。
二、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蜿蜒、嘉、隔、垒”五个字。要注意到具体笔画、笔形和结构上的特点,落实到位。
(设计理念:学习生字时,先让学生起来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什么,教师只是做归纳总结,加深学生对生字的巩固。)
三、选读课文,自主积累,练习背诵
1、展示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或段落,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
可以读读背背,可以读读抄抄,也可以试着默写。
然后让部分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积累的词句或段落。
(设计理念:让学生读、摘、写词语,养成积累优美语句的好习惯,激发了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板书设计】
远景:像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近景:高大坚固垛子──瞭王口、射口
城台──互相呼应
长城联想: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历史地位:伟大奇迹
长城教学设计2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或投影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长城,理解长城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导入激趣
1、在我们*,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生齐读课题)
2、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自由发表后教师归纳小结)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
(2)引出主要内容的。
(3)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4)运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 奇迹 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嘉峪关 谱写
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 杭州 绸带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3)指名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 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 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写: 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 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 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 奇异的景象。
天堂: 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 (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6、你觉得长城怎样? “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8、“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9、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中心)
10、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 (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 (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 (敬佩并自豪地)
14 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11、指名读,生评议。
12、齐读。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
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
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巨龙 连绵起伏 奇迹 曲折 蜿蜒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运河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习导入
1、写生字词。
2、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 (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 (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
(4)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导朗读。
4、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5、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6、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7、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8、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2、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总结。
四、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3、4题。
板书:
1长城和运河
长城——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奇迹 (像巨龙)东起山海关 西到嘉峪关 古代劳动人
运河——银光闪闪 伸向天边 民的创造
(像绸带)北起首都北京 南到天堂杭州
长城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
5、激发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
【教具准备】
媒体课件──生字,长城图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出示课件长城图,简介长城;揭示课题
简介──对于长城,同学们了解多少?
(请学生先说)
师简介──要点:
知道长城修筑年代的久远,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易,长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建筑。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是*人民的骄傲等。
揭题,读题。
二、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
要求自学生字新词,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一起读:
要求互相正音,读通课文。
三、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
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了解“崇山峻岭”“屯兵”“盘旋”等词的意思。
2、课文:
指名读,结合正音。
3、让学生谈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四、学生再读课文──读通、读熟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及自然段大意;质疑释疑
1、读课文,形式由学生自己选定。
2、默读,要求:
⑴ 思考:
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注意一二自然段作者的观察点。)
⑵ 用笔画出自己不懂的词句等:
批注上自己不懂的,想要解决的问题。
3、同桌之间或四人小组之间互相交流。
4、反馈学生默读思情况及质疑情况,师视情引导、评价。
5、让学生选读自己喜欢的句段。
五、写字
再认读生字;简单指导,学生动笔写。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思考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及课后第二题。
第二课时
〖设计理念〗
教学的过程努力做到“以读为本,以情为线”。做到以读导情,以读悟情,以情****,把读与思考,读与理解,读与想象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受到长城的雄伟气势,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与智慧,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
出示课件长城图,揭示课题、读题。
二、让学生自由读一遍课文,为后面的读文学习打下基础,回顾初读感知的课文内容
三、学习课文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 )
分段指导阅读:
1、第一自然段:
目的:
通过引导学生读,让学生感受到长城的“长”及气势雄伟的特点;初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易,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⑴ 让学生图文对照读,自个选择读的方式练习读;师巡视指导。
⑵ 指名读,齐读等,适时评价引导。
⑶ 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易。
2、第二自然段:
目的:
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了解长城的构造特点及作用,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和智慧,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⑴ 男生和女生交替着读,初步了解内容。
⑵ 学生默读,想一想:
每句话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先同桌互说,再指名班级交流(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及构造特点)。
⑶ 质疑。
(让学生了解长城此结构特点的作用,从而感受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
⑷ 通过引读,加深理解。
3、第三自然段:
目的:
通过读与想象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和智慧,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⑴ 通过想象,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易。
⑵ 通过引导读,再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易。
⑶ 通过引导学生体会句子中带点词“多少”“才”,理解句子: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万里长城。”
让学生感受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4、第四自然段:
目的:
通过读与说(议)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长城的雄伟气势,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⑴ 齐读。
⑵ 根据课文内容(可引导从一、二、三段找一找)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⑶ 让学生同桌互说,再在班级交流。
四、总结
1、出示名人赞扬长城的语句,让学生读,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2、引导学生搜集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等资料,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五、作业
1、积累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2、为长城写一个导游词。
3、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等资料互相交流,进一步了解长城。
长城教学设计4
教材简析
这篇看图学文按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介绍了长城气势雄伟的远景和高大坚固的近景,使学生认识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本课生字、生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智能目标: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3.情感目标: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主题学习的探究任务
1、远看长城是什么样的?
2、长城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3、为什么说“长城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
4、长城到底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
学习方式指导
1、自己和几个兴趣相同的同学一起,组成一个研究小组来共同来开展研究。由组长给小组成员明确分工,有的负责图片的收集整理,有的负责历史记载资料的收集整理,有的负责音像资料的收集等。
2、选定一个研究方面,收集学习资料。可查阅书籍,也可通过老师提供的链接,查阅关于长城的网站,或者在Internet上自己用搜索引擎,收集资料,进行收集、整理。
3、分析、筛选资料,以一定的方式(例如:手抄报、演示文稿或网页)设计完成小组的汇报讲稿。
探究1
远看长城是什么样的?
探究2
长城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探究3
为什么说“长城是人类历史上的
一个伟大奇迹?
探究4
长城到底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
长城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单元主题: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1、图片展示遗产风貌,激发学生的兴趣。
2、明确单元的学习目标: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搜集与我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资料。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揭题:据有幸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介绍,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今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去游览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多媒体演示,激发阅读兴趣。板书课题《长城》,指导学生自豪与深情地读课题。)
三、初识长城
1、有些同学曾经登过长城,有些同学在课前查了资料。那么关于长城,你了解多少呢?请同学们介绍一下。
(生可以交流长城的地理位置、长城的自然风光、长城的历史价值、相关的历史故事或传说,还可以是自己亲临长城的切身体验。)
2、让我们打开课本,深入地走进长城。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要求:把生字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声音响亮。
3、交流感受:长城留给你什么印象?(自由谈)
4、要想更深入地了解长城,我们先要过字词关。
学习生字词
①生字:崇 旋 嘉 砖 隔 屯 堡 垒 仗 扶 智 慧 魄
②新词: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
5、指名接读课文,随机正音。
6、全班齐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
四、整体把握
1、观察长城彩图,了解图意,学会观察方法(幻灯片打出与课本一样的两幅彩图)。
(1)师:这两幅图都有长城,我们应该先观察哪一幅?为什么?两幅图的观察点在哪?
(2)看远景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抓住观察重点:长城)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什么特点?(长、大、弯)再看近景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高大、坚固)
2、说说刚才两幅彩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第一幅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与第二自然段。)
3、生讨论:课文三、四自然段为何没有图片与之对应?(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后两节分别写了什么?(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长城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懂课文内容。
2、技能目标: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
3、情感目标:
认识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的长城吗?今天老师就带来了长城的风光图片,请大家欣赏。
(课件出示图片,同学欣赏。)
2、交流感受:
师:从大家的表情就可以看出来,你们已经被长城深深吸引了。刚才看着一张张的图片,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3、是呀,长城是如此雄伟壮观,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就让我们走进描写长城的语言文字,再次去领略长城的美。
揭题。
指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
师:请大家带着刚才欣赏图片时的心情,大声地朗读《长城》。
注意:
把生字新词读准,把句子读通读顺。
思考:
课文中的两幅插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
2、请四位同学轮读课文,相机指导生字。
3、师:你找到与插图相对应的段落吗?
(第一幅图对应第一段,第二幅图对应第二段。)
三、图文对照感受读,感知长城
1、对照第一幅图,感受长城的“长”:
⑴ 出示第一幅图:
师:你看到长城了吗?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的长城吗?
生:长城很长。
师:是呀,长城长得像──一条长龙。
师:你能猜测一下长城有多长吗?
(一万三千多里)
生:长城弯弯曲曲的。
师:是呀,文中也用了一个词,表示弯曲,你找到了吗?“蜿蜒盘旋”。
⑵ 当这幅图一出现在我们面前时,长城的长,长城的蜿蜒便跃入我们眼帘。(出示第一段)请你自由地读读这段话。
⑶ 指名配乐读。
2、对照第二幅图,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
⑴ 师: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那么走近看,又是一幅怎样的情景浮现在眼前呢?请你仔细读读课文第二小节,找找能概括长城的词语。
(高大坚固)
⑵ 这段话中哪些地方写了长城的高大坚固?具体从哪个词中可以体会到?
①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②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结合插图指名学生指出“垛子、瞭望口、射口”。
③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四、想象、感悟读,体会艰辛
1、师:同学们,远望了长城,近观了长城,现在让我们随着作者的脚步,登上长城,去踏一踏那方砖,摸一摸那条石,也许会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2、自己读第三小节:
找一找哪些句子让你感动。
3、交流:
生: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文章地址:http://。7139。com/jiaoan/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437832。htm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学生回答)
师:你们知道修筑长城的年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吗?
生: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生:那是一个艰苦的年代。
……
师:是呀,那是一个科技非常落后的年代;那是一个战火纷的年代;那是一个水深火热的年代。这样一个年代,要修建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容易吗?简单吗?
4、边体会边读:
师:那就让我们再好好读这句话。
5、指名读。
6、读着读着,我们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幅怎样的情景?
学生各抒己见。
7、师:长城,与其说是由一块块的砖头和条石砌成的,不如说是由一个个古代劳动人民的血肉之躯筑成的。是他们的汗水,是他们的鲜血,是他们的生命,才换来了这样一个举世无双的伟大工程。
8、出示: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让我们沉沉地读这句话。
9、配乐读第三小节。
五、总结全文,抒发赞美之情
1、师:难怪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写道……
出示: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练笔:
师:如今,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他们都会发出由衷的赞叹。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游览了长城后欣然题词,她说:我到过世界许多地方,*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
美国总统*游览了万里长城后欣然题词,他说: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由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
听着这些外国元首送给长城的题词,你又想对长城说什么呢?请写下来。
长城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阅读教学《长城》第一课时。
设计说明:
这是一课看图学文的教学内容。它由两幅长城图片和一篇短文组成,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本文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增加有关长城的知识,更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素材,而且还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观察事物,如何做到行文有序有物。
学习本文,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紧紧依靠学生的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来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关键处给以点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思考--观图品文--局部制画--评议感悟”等学习活动,使学生参与到学习的每个过程中,成为真正的知识发现者。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学生能感受到长城的雄伟壮观、高大坚固,了解到长城的建筑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2、学习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能在阅读交流中提出自己的见解。
3、运用图文对照的阅读方法,学习本文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学习在观察中展开合理的想象。
4、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出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美之情,并能注意背诵积累语言文字。
教学重点:
理解长城的建筑特点--气魄雄伟、高大坚固,体会作者表达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体会含义深刻的词语:“高大坚固”、“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发兴趣。
1、师: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这一组图片。多媒体出示长城的图片。
2、学生欣赏图片,师导入新课:这就是闻名中外的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的长城,华夏儿女为之骄傲的长城。从秦代到明代,从明代到现在,千百年的岁月过去了,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但长城依旧巍然屹立在*的领土上。
今天我们从图片中领略了它的风采,请你们用一个字或一个词、一个句子来说说你眼中的长城。
3、学生说感受。(美、长、壮观、雄伟、气势磅礴等)
师过渡:长城就是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走近--(长城),了解--(长城)。
4、板书课题。
师:作者眼中的长城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长城》一课。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感受,你可以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这就是批注。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指名分段读课文(4个人),正音。
师:谁愿意站起来为大家朗读这篇课文?
师:看来预习很成功,4个同学都读得很流利。那作者眼中的长城是怎样的呢?课文中有一句非常概括的话,找到了吗?
3、指名学生交流。
师出示最后一段话: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这句话中有两个新语(描红:气魄雄伟、奇迹),指名学生读准确。
自由读句子,你比较关注哪个词语?
气魄雄伟写出了长城的特点,气势。工程,可见非常浩大,不是一两天能完成的。世界,不仅仅是*,可见长城威名远播,世界闻名。奇迹同上。
师:读懂一句话可以从关键词语入手,这是我们读书的一种方法。
过渡: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
三、细读品味,积累语言。
1、请同学们再来读课文,划出相关的段落或句子。
师:谁先来与大家分享你的收获?
2、交流。
(1)品“长”,感悟气势。
①指名学生读句子说感受,师出示句子: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长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多长?
一万三千多里,同学们,你知道多长吗?二十年前,有一个年轻人曾徒步走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用了整整五百零八天。长吧,来读出你们的惊叹吧,就读“长”的这句,指名读,齐读。
我们的操场一圈有二百米,而要走完长城相当于绕操场跑上35000圈,长吗?来再读。真是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一起读。
(出示图片)一万三千多里,长城从东头的山海关,经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到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9个省市,基本上贯穿了全国。难怪作者会用这两个词语来形容它: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出示)齐读词语。再读句子。
◆ 气势
请看,这是一张长城远景图。从远处看长城,除了感觉长,还有什么特点?(弯弯曲曲、连绵起伏)
你们看,长城是曲曲折折,起起伏伏,随着山势而变幻。遇到陡峭的山岭,它就直冲云天,遇到低矮的峡谷,它就俯冲直下。它时而盘旋,时而笔挺,这样的姿态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红蜿蜒盘旋)非常正确,齐读词语,读出它的意思。
像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多有气势啊!谁愿意来读读第一段?就读出这种美,这种气势。齐读。(不错,美中有气势。)
②、回归“奇迹”。
这样美而又有气势的长城,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过渡:我们继续交流,文中还有哪里可以说明长城是个奇迹?
(2)品结构,感受巧妙。
①指名读句子说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宽)
师:是呀,长城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而且五六匹马可以并行,足以看出它的高大坚固。
(齐读这部分)这一段,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长城的构造。
看看作者分别向我们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圈出来。(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②请同学们细读第二段,在上面的插图中找一找,标一标。
③出示长城近景图。这是长城的近照,谁上来指着图片向大家介绍长城的结构呢?(指名板演)评:真会读书!你已经读懂了长城的构造了。
④想象一下,在战争中,这样的设计有什么作用呢?(城墙高,易于防守;垛子高,躲在后面安全;城台可以让士兵养足精神等)
这样的设计让你们感受了什么?(巧妙,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师:长城用它独特而巧妙的设计,高大而坚固的身躯,一次次地抵御了外族的侵略,保卫了祖国的领土,真正地做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像这样的设计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当你知道这些的时候,你想说点什么?
⑤回归“奇迹”。
让我们在此由衷地赞叹--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总结升华。
1、(出示图片)长城不仅震撼着我们,也震撼着全世界。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
出示: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前*拉宾)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同学们,面对这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此时此刻,你心中肯定有千言万语。就让这千言万语汇成一两句话写下来。
2、出示句式,学生配乐写话。
长城, 。
3、开火车交流,汇成一首诗。
4、有一个小诗人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写下了一首奇丽的小诗,出示:长城啊,长城!
你像一条巨龙,盘旋在崇山峻岭,
你如一座堡垒,为中原大地遮风。
你似一座丰碑,见证炎黄子孙的智慧。
长城啊,长城!
我为你歌唱!
我为你自豪!
我为你列入“世界八大奇迹之一”骄傲!
学生齐读诗歌。
教后反思:
新课标提出要转变教师角色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变让我学为我要学。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1、复习引入的方式有所改变。以往开课后教师直接采用提问式分别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语和理清文章脉络。而今我采用学生齐读课文,整体回顾,再自由汇报的方式,既检验了学生预习所学所悟,又发挥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情趣,给予学生更多的展现机会,更有利于新课教学的开展。
2、教学思路遵循人的思维习惯,从整体感受到局部探究,最后再回到整体感悟的高度,使知识形成体系,情感产生共鸣,思想得到升华。
3、依据教材为例,合理安排学习方式。如本文的四段内容各具特点,学习方法也各不相同。第一段描写长城远景,文字简短、凝炼,适宜背诵。第二段描写长城近景,介绍详尽,方位明确,最能突出长城设计和建造的精良,适宜研读、绘图。第三段抒发了作者登长城的感慨,适于读中体会。第四段内容是对长城存在的意义进行高度概括和赞叹,最适于发挥学生的拓展思维,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因此,采用了讨论学习的方式。
长城教学设计8
一、导入
1、这节课老师仍然给大家带一首好听的歌,一起来欣赏一下(歌曲:长城长)
2、能告诉老师这是一首歌颂什么的歌儿吗?(长城)
3、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组关于长城的图片呢!(板贴)看后你想到了什么?
生:……
4.是啊,中华大地上的万里长城是*巨龙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和悠久历史的见证,逶迤绵延的山峰记录了勤劳勇敢的古代劳动人民一个个坚实的足印;辽阔无边的天空记录了聪明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一声声粗重的呼吸,一曲曲嘹亮的号子.同学们,你可知道是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啊!关于长城背后的故事和知识实在是太多了,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亲近长城--(板书)
二.组内交流
1.请你迅速的打开书,告诉老师这是一节什么课?综合学习活动--(板书)
2.提出要求:本节综合学习活动主要是提高大家搜集、整理、运用材料的能力.
3.老师知道你们搜集到了很多关于长城的资料,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对你们所查找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将一类的资料汇总到一起,对于重复的资料进行删改,不足的可以互相补充,汇报时也以小组为单位可以以任意一种方式,书中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路.
三.汇报(点评并总结)
1.关于修建长城的历史性资料,旅游名胜-八达岭长城(学生间不同材料互相补充)
2.关于修建长城时的民间故事.(师生共同参与点评)
3.小结:听了你们的介绍,我们对长城有了更多的了解,你们所讲的这些故事中最有名的就是孟姜女哭长城,被人千古传唱,这些故事只是当时流传于民间的传说,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无尽的灾难.但是在修建长城的过程中也不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还记得我们学习了两首边塞诗<出塞>和<凉州词>吗?就是当时战争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能不能背给老师听一听?(学生齐背)
4.一小组为大家齐背<清*乐.六盘山>
5.这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行至六盘山时*做的诗词,最后一句"不到长城非好汉"是说不登临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也就意味着没有胜利.
6.在写出征的战士与家人离别的情景除了这些古诗词还有一首歌也写出了离别者的伤感,知道是哪首歌吗?<送别>生唱.这首歌是著名词作者李叔同填的词,正因为它道出了离者的伤痛,曲调舒缓凄凉,才被人传唱了近乎一个世纪.
7.其这材料的汇报:关于长城的近期新闻进而宣传环保知识.
三.长城知识问答
听了你们的介绍,我想每个*人都会自觉加入保护长城的志愿者的行列中的!由于时间关系,其它的资料我们课下可以再继续交流.老师知道你们搜集了大量的材料,了解了许多长城的知识,那么老师这里有一些关于长城的问题想考考大家,你们有信心吗?
a、万里长城万里长,万里长城到底有多长?
b、长城的东西起点分别在哪儿?
c、长城是哪个朝代最先开始修建的?
d、起初统治者修长城是为何用意?
e、 长城是一种特殊的防御工程,历史上很多朝代都修筑过长城,下面没有修过长城的是哪个朝代?(A.汉朝 B.北周 C.明朝 D.清朝)
f、美国阿波罗2号宇宙飞船宇航员登月球时在月球上可以看见地球的两项工程,一项是我们的万里长城,另一项,你知道吗?
g、万里长城在古代主要是起防御作用,现在它的价值还体现在军事方面吗?
h、万城长城已被列入八大奇迹之一,这八大奇迹中其它几大奇迹分别是什么?(也可以做为课后搜集内容)
四.总结
1.在今天的综合学习活动中,你们都能够积极搜集大量资料,并能合理分类整理,有选择性地向大家介绍,小组合作意识也很强.老师看到了你们的进步.
2.孩子们.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它蕴含着统治者的心机和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长城如果会说话,它一定会讲述其万世沧桑,千载沉浮.宇航员登临月球时可望见地球上最壮观的人造工程就是我们*人建造的--万里长城,此时此刻,身为一个*人你最想说什么呢?
3.生……
4.老师听到了你们的心声,也仿佛听到了中华民族郁积了几千年的心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最让我们在这雄壮的*声中结束这节课吧!(播放义勇军进行曲)
长城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是看图学文。它由两幅长城的图片和一篇短文组成,直观的图画和具体形象的短文紧密结合,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这篇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可依自然段分成四部分阅读。第一部分,配合第一幅图,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二部分,配合第二幅图,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三部分,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预设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积累文中的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课程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2、根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组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取基本的语文素养,并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
2、难点:
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教学录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初识长城
1、揭题:
出示多媒体长城图片,据有幸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介绍,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览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设计理念:多媒体演示,激发阅读兴趣。板书课题《长城》,指导学生自豪与深情地读课题。)
板书课题:
长城
2、你想更深入的了解长城吗?
引读课文。
二、欣赏课文,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谈谈你对长城的感受。
2、学生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图文对照,感知长城
教师指导观察图,让学生感受画面。
1、看第一幅图:
说说你从图中看到了哪些景物?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观察图时,要分清主次,能抓住主体进行重点观察。)
2、看第二幅图:
说出你从图中看到了些什么?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抓住细节认识事物的特点。学习作者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述所观察到的具体内容的方法。)
3、从两幅图观察到的不同景物,说说作者的观察点有什么不同?两幅图各表现事物什么不同的特点?
(设计理念: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重点赏析,品味长城
1、学生自读自悟:
深入阅读课文,体味文中的哪些词句给你了很深的感悟。
2、交流阅读感受,品味、感悟、体会,并指导朗读:
⑴ 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引导学生抓住“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感受长城的雄伟,运用比喻的方法写出了长城的气魄。
⑵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垛子,……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引导学生领略长城巧妙的设计,体味长城在军事防御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根据文意和搜集的资料展开想像,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口、嘹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设计理念:学生结合课文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增强学生的美感,达到学科整合的作用。)
3、情境体验,观看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游览长城。
(设计理念:课件的展示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五、披文入情,倾动长城
1、假如你登上了长城,看到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摸着巨大的条石,踩上*整的方砖,领略巧妙的设计,你会想起什么?
讨论后归结到: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2、默读第三自然段:
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难有哪些?
联系文中句子体会砖石多、重;运输的工具原始;环境险恶。
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智慧体现在哪里?
(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开凿搬运巨大条石的方法等。)
3、这段第三句中的“凝结”是什么意思?“才”是什么意思?
这砖石那么重、运输的工具那么原始,环境那么险恶,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血汗,发挥多么非凡的智慧,才建造出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里的“才”字既表达出建造长城的不容易,又饱含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创设情境(配乐描述):
想象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场景:逶迤绵延的山峰记录了勤劳勇敢的古代劳动人民一个个坚实的足印,辽阔无边的天空记录了聪明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一声声粗重的呼吸,一曲曲嘹亮的号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5、指导感情朗读,要求:
读出劳动的艰辛,读出非凡的创造,读出由衷的赞叹。
6、小结: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奇迹”?
(设计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学习课文。)
六、自由抒情,赞美长城
1、通读全文引发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激发民族自豪感。
2、心里话大声说。高呼对长城的由衷赞美。
3、2008年,奥运会将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到时,会有很多的外国朋友来到我们国家,他们大都会来参观我们的万里长城,如果你是一位导游,你会怎样把长城介绍给这些外国朋友呢?请你创作一篇长城介绍词。
(设计理念:朗读训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增强语感的重要途径。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
七、知识拓展延伸读──深识长城
阅读课后“资料袋”,激发探究*的“世界遗产”之旅的兴趣。
1、自主交流搜集的有关长城的传说、故事、歌曲、图片资料,如:
*词中名句“不到长城非好汉”,传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等。教师适当追问资料搜集的办法,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多搜集相关资料。
2、课件出示29处*的世界遗产图片,让学生谈一谈感受,读一读“资料袋”,激发探究兴趣。
建议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在课外去搜集资料,建立专用的资料袋,为后面课文及语文园地的学习作准备。
(设计理念:轻松、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了学生探究读文的欲望。)
3、展示积累:
你们一定有了许多美丽 的收获,那就让我们共同分享吧!
4写感悟:
看来大家收获颇丰,现在让我们回顾全文,静静地想一想,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写一句话,写在书上。
个别交流。
(设计理念: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给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训练思维的独创性和合理性。)
八、结束语
长城建筑规模宏伟,气魄雄伟壮观,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它高大坚固,建筑结构巧妙合理。它建筑在崇山峻岭,施工环境艰难;它动用的材料重大、数量多;他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学习《长城》这一课,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感在我们胸中回荡。
第二课时
一、导言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读过了《长城》这篇课文,了解了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它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它和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埃及的金字塔一样都是举世文明的伟大建筑。
二、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蜿蜒、嘉、隔、垒”五个字。要注意到具体笔画、笔形和结构上的特点,落实到位。
(设计理念:学习生字时,先让学生起来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什么,教师只是做归纳总结,加深学生对生字的巩固。)
三、选读课文,自主积累,练习背诵
1、展示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或段落,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
可以读读背背,可以读读抄抄,也可以试着默写。
然后让部分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积累的词句或段落。
(设计理念:让学生读、摘、写词语,养成积累优美语句的好习惯,激发了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板书设计】
远景:像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近景:高大坚固垛子──瞭王口、射口
城台──互相呼应
长城联想: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历史地位:伟大奇迹
长城教学设计10
一、激情导入
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它和意大利的比塞塔、埃及的金字塔,都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建筑。因此,长城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大家都想饱览一下长城的壮丽风光,欣赏一下长城的建筑艺术,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你们谁游览过长城?想不想去观赏一番?(播放视频)
看后你想说什么?你能用课本中的一句话来评价长城吗?
课件出示句子:这样气魄雄伟的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齐读。你觉得哪些词重要?板书:气魄雄伟 伟大奇迹
抓住关键词再读。你从哪里感受到它“气魄雄伟”?是“伟大的奇迹”?
二、从远看到近看,体会长城特点。
(一)研读远看,体会长城特点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段话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2、作者怎样写长城的“长”?
(1)像一条长龙,比喻句;用形象观察法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
先观察课文下边的插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两个词语的意思,感悟长城的气魄雄伟。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一万三千多里(13000里除以8里等于150天,要走整整一个学期——长),列数字。
3、指导感情朗读。(多么长、多么气魄雄伟的长城啊!你能用朗读把长城的雄伟气魄表现出来吗?
4、小结过渡:这样长,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其他国家有吗?所以作者这样赞美长城(指向中心句)学生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二)略读近看,体会长城的特点
1、学生自由阅读第二段,思考:这段话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高大坚固)
2、图文对照,了解长城结构。出示长城近景图,让学生指出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位置。
3、从长城的设计巧妙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
(1)引读:城墙顶上——————。城墙外沿——————城墙顶上——————。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
(2)引导学生想象:古人是怎样利用长城打仗的?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
小结:这么高大坚固的工程,让人不禁为其壮观震撼;这么巧妙的设计,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在世界军事史上都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怎么不让人惊叹!(学生齐读中心句——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从单看到多看,体会劳动人民的血汗、智慧
(一)单看条石,体会劳动人民的血汗、智慧
过渡:每个站在长城上的人,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都会情不自禁的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这么伟大的工程是怎样建成的呢?
1、出示句子: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2、学生默读,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思考、体会、批注自己的体会。
3、学生交流,紧紧围绕数量多、重量大、设备差、山势陡来体会修筑长城的艰辛,体会劳动人民的血汗、智慧。
4、小结:激情朗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二)多看其他,联系一二自然段及课外积累,深入体会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1、过渡;单看是什么意思?(只看、仅看。)刚才,我们只是看了条石就体会到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容易,如果我们来联系1、2自然段,你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修筑长城的不容易?
2、生读书,汇报。(1)高大坚固、十分*整、设计巧妙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2)从长于万里,崇山峻岭体会到工程浩大,艰难——
3、激情引读,深化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及民族自豪感。
师:长城长于万里,工程浩大——生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师:长城高大坚固,永远屹立——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师:长城设计巧妙,举世瞩目——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师:从春秋战国到明朝,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用了多少智慧和血汗,才凝结成————生接读: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师:所以说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生接读: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4、总结:同学们,我们这样前后联系,课内外结合阅读思考,深刻地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血汗和智慧,这是阅读课文的好方法,大家今后注意运用这个读书方法。
四、总结全文
师指板书:今天,我们领略了长城的魅力,他那雄伟的气魄,包含的血汗和智慧,都无愧于世界奇迹。马*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同学们,有机会一定去亲眼目睹这世界奇观。也可以通过长城网站去更好地了解长城。
长城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 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俺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同学的民族自豪感。
2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教学重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如何指导同学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长城》,首先我们来欣赏一下介绍长城的短片。 (播放短片)
2、过度: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儿女的骄傲,它以自身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简短的记录影片把我们带到长城脚下,使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现在,你能用书中的一句话来评价一下长城吗?
3、出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二、精读课文,剖析语言、加深认识。
(一)质疑:
针对这个评价,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供大家讨论、学习?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随机板书:伟大的奇迹) 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学习?
过度:我们回忆一下其它的段落是从什么角度写的长城(随机板书:远望、近观、联想)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过渡:好,现在我们就先站得远一点,高一点,看看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的?
1、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学生抓住“长龙”“一万三千多里”等词语体会。)
2、“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第一幅远看长城图,用手势表示出来。
3、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打比方、列数字)
4、指导朗读:请同学们朗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能不能读出长城的雄伟气势?(指名读、男生读、齐读,给予学生鼓励。)
过渡:让我们继续随着作者从更近的角度去认识长城。
(三)学习第二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长城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来概括。(高大坚固)
2、长城的高大坚固体现在哪儿?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生: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成的。 生: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生: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在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暸望台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a、在读的过程中,有什么句子或词语令你感到很新奇吗?
(1)老师边出示课件边解释垛口、嘹望口、射口
(2)听了老师说的后,你们试着用简笔画画出长城的结构图:垛子、瞭望口、射口吧!
(同桌讨论学习)
(3)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当士兵从嘹望口发现敌情时,便迅速来到城台顶上燃烟放炮,远远的地方都能看到听到,这样一座传给一座,几千里外的敌情在几个时辰内就可以传到朝廷。]
b、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重新感受一下长城的巧妙设计和高大坚固。
3、现在,老师找个同学当小导游,边看长城近景图边给大家介绍。听了他的讲述,我们对长城有了更深的了解。
过渡:长城作为古时候用来防御敌人进攻的城墙,不仅建得高大坚固,而且设计有方,设施齐全。对长城了解了这么多后,你想到什么?
(四 )披文入情,倾情长城——学习第三自然段
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想到了什么?(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随机:理解很自然
2、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画出作者想到的句子。
出示:“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3、你是怎么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句话的呢?
a、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会遇到哪些困难?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1)建长城的材料: 一块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我想问一下,你们的体重是多少斤?(50斤)两三千斤重的条石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60个)
(2)建长城的工具: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3)长城的长度:一万三千里、或前不见头,后不见尾。
现在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吗?(多少:许许多多,无数)能想象出当时劳动人民的艰辛了吗?让我们再把劳动人民的艰辛读出来。
4、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 的“ 智慧 ”? 智慧体现在哪里 ?(引导学生联系上文,长城的长、高大坚固、设施齐全,能防御敌人又能进攻敌人。)
5从“多少”“才”字体会到什么?( )
6、此刻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什么?让我们把这千言万语转变成一种崇敬之情把这句话读一读。
三、整体把握全文,升华认识
1、教师小结:
在崇山峻岭之间修筑长城,怎能不流血流汗,怎能不付出大量的人力?古代劳动人民巧妙设计长城,不正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吗?
2、假如这时你站在长城上,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呢?
3、正是这雄伟的长城,正是这伟大的劳动人民,让作者激动、感慨,发出这样的赞叹:
4、课文学到这里,你明白作者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了吗?( 联系前文,从长城的长、高大坚固、在科技落后的古代人们付出的血汗和智慧来谈。)
5、写话寄情
正是这样的雄伟气魄,正是这世界历史上不容忽视的奇迹,吸引了全世界的人。看,这些名人在登完长城后留下了自己的题词。
(1)、出示领导人的题词
(2)、此时此刻,我想,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要说。你也来学学这些名人,给长城写几句
话。(学生写,汇报)
四、总结板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长城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驾、驶、壮、谱、创、华、丝、首、京、堂”十个生字,积累“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等词语,正确书写“壮、创、华、京、堂”五个生字。
2、正确朗读课文,掌握诗歌的节奏。能带着自豪的情感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3、能根据提示填空。
4、了解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是*古代文明的象征,知道它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按诗歌的节奏,带着自豪的感情朗读诗歌。
2、了解课文内容,找出描写长城和运河特点的相关词语。
教学准备:
1、教师方面的准备:录音机、课文录音磁带、生字卡片、长城和运河的图片、录象资料。
2、学生方面的准备:收集有关介绍我国古代发明创造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观看长城图、运河图,认识长城和运河。
(1)说出画面上所画的地方。
(2)板书:长城 运河
(3)运河:运河就是人工开凿的河道。
2、揭示课题:15 长城和运河。
二、初步感知,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句子: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幅壮丽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1)学习生字:驾驶、壮
(2)读句子。
三、学习课文,了解内容,指导朗读。
1、读课文,说说:诗中写到的长城和运河是怎样的?并完成课文填空。
填空内容:万里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 , 。京杭大运河像丝带飘落在大地, , 。
2、指导朗读第一节。
(1) 观看介绍长城的录像片。
(2) 听录音,展开想象,模仿读。 (看图,做动作理解:连绵起伏和曲折蜿蜒的意思)
(3) 学习生字:谱、创、华。
(4) 自由练读。
(5) 指名或分组赛读。
3、展开想象,自主学习,朗读第二节。
学习生字:丝、首、京、堂。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配乐朗读全文。
2、总结:长城和运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人的骄傲,让我们牢牢地记住它们。
3、指导背诵。
4、拓展练习:根据搜集的资料说说其他一些我们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
想象说话: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看到了 ,它像 ,又看到了 ,它像 。
五、复习字词,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壮”。
3、自行练习,书写其他生字。
板书设计:
15、长城 和 运河
像巨龙 像丝带
中华民族的祖先谱写了不朽、动人的诗篇。
长城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认读10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说出司马台长城和八达岭长城各有什么特点。
3、向同学介绍自己看到的一处长城的景象。
教学重点:了解两处长城各自的特点,感受长城的雄伟壮丽。
教学难点:向同学介绍自己看到的一处长城的景象。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
都谁去过长城?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听。
二、自主探究
(一)指名初读课文,注意要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生评读,纠错。
(二)在组内读一读带有新词的句子,讨论不理解的词语意思。
(三)找小组汇报自学成果,师对于有争议的词义加以指导。
(四)默读课文,把描写司马台长城和八达岭长城各自特点的语句用曲线画下来。
1、找生说特点,提示:先读书,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生间作补充。
2、在小组内合作读一读描写司马台长城和八达岭长城的段落,加深了解,找生作小导游,用自己的话介绍两处长城的特点。
三、交流展示
1、把你见到的一处长城的景象介绍给组内的同学听。
2、把收集的长城的资料和图片展示给大家看。组内评出说得好、展示好的同学,全班发言,对于他发言的内容,其他同学可提问参与,互动对话。
四、积累词句
1、选择你喜欢词句画下来,说说为什么喜欢。
2、试背词句,看谁记得快、记得牢。
长城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结合图画和课文内容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的意思;体会比喻句描写的形象和联想句、总结句的作用,《长城》教学设计。
智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借助声像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创新能力。重视观察和思维及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
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有感情朗读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听没听说过一句俗语,"不到什么非好汉",谁来说说,什么是哪个地方。
生:长城。
师:对,是长城!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长城,去领略长城的风采!
板书:长城
二、介绍长城
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视频以及课件中的视频介绍让学生了解长城。
教师总结: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了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互助读文,然后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
3、小组汇报生字新词,教师归纳并板书。
板书:崇山峻岭拍摄嘉峪关扶智慧气魄
4、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教师教学生字
5、理解字词。
(1)教师讲解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明初的建筑物,再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的终点。
八达岭: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互相呼应:本课指打仗时之间可以进行联系,互相支援。
(2)看图理解
崇山峻岭:指高而险峻的山岭。
蜿蜒盘旋:指弯弯曲曲的延伸。
条石:长方形的石块。
方砖:正方形的砖块。
垛口:指墙外侧向上突出的部分,是一种掩蔽物。
了望口:指用来了望的口子。了望:从高处监视敌人。
射口:射击用的口子。
城台:城墙上一整块*坦的方形建筑,是屯兵的堡垒。
三、观察欣赏,发展思维。
1、观察图画。
(1)指名学生上台从*地图上找出长城东起山海关西止嘉峪关的确切地理位置,并在黑板上写出长城经过我国的哪几个省市。
提示: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的长城,经过今辽宁、河北、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八个省市自治区
(2)书上的两幅彩图观察点各在什么地方?各画了哪些景物?
提示:第一幅图是俯视,观察点在高处,是远看;
第二幅图是*视,观察点在近处。景物有蓝天、苍山、红枫、灰龙。
(3)长城修筑在什么地方?
提示:崇山峻岭之间
(4)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
提示:长和高大
(5)第一幅图上看到的长城是什么景象?
让学生发挥想象,形象地叙述长城的样子。
例:
像一条彩带,在群山中飘舞;
像灰色长龙,飞舞在崇山峻岭之间;
像条玉练,镶嵌在碧绿的地毯上。
(4)第二幅图上可以看到长城的什么?
提示: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5)为什么两幅图上长城的景象不同?
提示:第一幅是俯视,远看的景象;
第二幅是*视,近看的景象。由于角度不同,景象的印象也就不同了。
2、欣赏录音。
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泛读动画,教师播放课文范读语音,要求学生思考所描写的主要内容。
四、作业
写生字词,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
长城教学设计15
教学设想:
整合各学科资源,体现新课程理念,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统一。
学习这个专题,要引起学生对文化现象的关注,初步了解“长城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辩论中,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对文章能作深层次的理解,提高思辩能力,学会综合和概括,吸收丰富的文化营养。
在本课学习中,充分发掘学生资源,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小型课件,介绍三个历史时期的长城有关情况,并展开一次关于长城问题的辩论,让学生从这一系列活动中真正深入文章作探究,并自主地合作,实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及网上查找资料等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歌曲《长城长》导入
教师导语:长城是*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xx多年,分布于*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在*,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长城,去了解长城吧!
二、感知、探讨:
1、课前预备:学生分三组制作有关三个历史时期长城的一些资料。
2、接下来就由我们当中的同学自己当导游,去感受一番长城的古老历史。
3、三组学生分别派两名代表,一生操作微机,播放长城的有关资料,一生充当讲解员,向大家依次介绍先秦长城、秦长城、明长城的历史及相关轶事。
三、研究、探讨:
播放近年来关于长城被人为或自然毁坏的画面及报道,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论“应不应该重修长城”,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辩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综合、概括:
1、学生总结发言。
2、教师提问:如果大家有机会到北京去游玩,你想不想去看一看长城?
3、学生回答,并说说想看一看的原因。
4、教师概括:
长城是古代建筑典范的代表,它也是金戈铁马、民族争和的见证;它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虽然我们现在无缘登上长城,做一回好汉,但接下来可以先通过屏幕来睹长城的风采。
5、观看纪录片《长城》片段。
五、宣布下课
长城教学设计(扩展2)
——长城教学设计
长城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城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长城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俺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同学的民族自豪感。
2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教学重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如何指导同学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长城》,首先我们来欣赏一下介绍长城的短片。 (播放短片)
2、过度: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儿女的骄傲,它以自身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简短的记录影片把我们带到长城脚下,使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现在,你能用书中的一句话来评价一下长城吗?
3、出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二、精读课文,剖析语言、加深认识。
(一)质疑:
针对这个评价,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供大家讨论、学习?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随机板书:伟大的奇迹) 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学习?
过度:我们回忆一下其它的段落是从什么角度写的长城(随机板书:远望、近观、联想)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过渡:好,现在我们就先站得远一点,高一点,看看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的?
1、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学生抓住“长龙”“一万三千多里”等词语体会。)
2、“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第一幅远看长城图,用手势表示出来。
3、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打比方、列数字)
4、指导朗读:请同学们朗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能不能读出长城的雄伟气势?(指名读、男生读、齐读,给予学生鼓励。)
过渡:让我们继续随着作者从更近的角度去认识长城。
(三)学习第二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长城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来概括。(高大坚固)
2、长城的高大坚固体现在哪儿?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生: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成的。 生: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生: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在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暸望台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a、在读的过程中,有什么句子或词语令你感到很新奇吗?
(1)老师边出示课件边解释垛口、嘹望口、射口
(2)听了老师说的后,你们试着用简笔画画出长城的结构图:垛子、瞭望口、射口吧!
(同桌讨论学习)
(3)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当士兵从嘹望口发现敌情时,便迅速来到城台顶上燃烟放炮,远远的地方都能看到听到,这样一座传给一座,几千里外的敌情在几个时辰内就可以传到朝廷。]
b、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重新感受一下长城的巧妙设计和高大坚固。
3、现在,老师找个同学当小导游,边看长城近景图边给大家介绍。听了他的讲述,我们对长城有了更深的了解。
过渡:长城作为古时候用来防御敌人进攻的城墙,不仅建得高大坚固,而且设计有方,设施齐全。对长城了解了这么多后,你想到什么?
(四 )披文入情,倾情长城——学习第三自然段
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想到了什么?(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随机:理解很自然
2、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画出作者想到的句子。
出示:“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3、你是怎么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句话的呢?
a、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会遇到哪些困难?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1)建长城的材料: 一块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我想问一下,你们的体重是多少斤?(50斤)两三千斤重的条石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60个)
(2)建长城的工具: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3)长城的长度:一万三千里、或前不见头,后不见尾。
现在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吗?(多少:许许多多,无数)能想象出当时劳动人民的艰辛了吗?让我们再把劳动人民的艰辛读出来。
4、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 的“ 智慧 ”? 智慧体现在哪里 ?(引导学生联系上文,长城的长、高大坚固、设施齐全,能防御敌人又能进攻敌人。)
5从“多少”“才”字体会到什么?( )
6、此刻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什么?让我们把这千言万语转变成一种崇敬之情把这句话读一读。
三、整体把握全文,升华认识
1、教师小结:
在崇山峻岭之间修筑长城,怎能不流血流汗,怎能不付出大量的人力?古代劳动人民巧妙设计长城,不正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吗?
2、假如这时你站在长城上,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呢?
3、正是这雄伟的长城,正是这伟大的劳动人民,让作者激动、感慨,发出这样的赞叹:
4、课文学到这里,你明白作者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了吗?( 联系前文,从长城的长、高大坚固、在科技落后的古代人们付出的血汗和智慧来谈。)
5、写话寄情
正是这样的雄伟气魄,正是这世界历史上不容忽视的奇迹,吸引了全世界的人。看,这些名人在登完长城后留下了自己的题词。
(1)、出示领导人的题词
(2)、此时此刻,我想,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要说。你也来学学这些名人,给长城写几句
话。(学生写,汇报)
四、总结板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长城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
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的联想所
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媒体:生词卡片、挂图、录音、投影。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暑假,我们又重新走进了课堂。暑假里同学们出去旅游了吗?能不能跟大家讲讲自己的旅游见闻?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游览一处名胜,它凝聚着*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就是长城。(板书课题)
二、学生观察画面感受长城
1、出示长城的远景图,提示学生按顺序观察。
2、出示长城的近景图,重点观察长城的结构。
3、把自己看到的景物,心中的感受说一说。
三、学生自学课文,训练基本技能。
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观察长城、描写长城,又是怎样抒发感受的呢?同学们自学课文,完成自学任务。(投影自学提纲)
1、自学生字(生字的音、形、义)
2、理解生词(结合上下文、查资料)
3、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理清文章条理。
4、图文对照,明确课文内容和画面的一一对照。
5、划出不懂的问题。
四、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情况
1、前后座的同学自由结组,交流自学情况。
2、交流自己查阅的、掌握的关于长城的知识。小组练读课文。
3、找出共同的问题。
五、反馈自学情况。
1、检查自学情况,巩固基础知识。(词卡)
2、指名朗读课文,明确课文层次。
3、归纳学生的共性问题,提示学生重点理解。
六、布置作业
1、练习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继续查阅有关长城的资料,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
(第一课时的学习主要是自学性训练,通过学生的自学和小组间的交流,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求的精神,是教师的教学常规性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进行了充分的自学,同学们想一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这节课我们就全班交流一下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的感受。
二、全班交流
(学生自由交流对课文的理解,集中一个话题或知识点,可以不受课文记叙顺序的限制,可以加入自己课外阅读的知识,畅所欲言。教师展现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智慧及时点拨指导)
1、远看长城,图文对照,理解长城的雄伟气势——长而壮观。
(1)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介绍了长城的总貌。“崇山峻岭”说明了长城修筑的地理环境,“蜿蜒盘旋”写出了长城随山势而走向的雄伟气势。)
(2)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六千多公里。(山海关是长城的起点,嘉峪关是长城的终点,“六千多公里”这一具体数字突出了长城的长。)
(3)除了书中的简短介绍,你还了解了哪些资料?
(4)指导朗读
谁能读出长城的“长”?
谁能读出长城的“壮观”?
2、近看长城,图文对照,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
(1)以北京八达岭长城为例,具体介绍了长城的结构:
建筑材料是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像很宽的马路,*整而宽阔;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上面有方形的了望口和射口。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行的城台,用于屯兵和传递消息。
(2)画出示意图说一说长城的结构
(3)你了解的资料还有哪些?想象古代战争的场面,体会长城的防御作用。
适当补充:八达岭一带的长城修筑与明代,城墙高8.5米,厚6.5米,顶部厚5.7米,女墙高1米。
3、小结过渡
长城以它雄伟壮观的气势,高大坚固的结构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都会为它的存在而惊叹,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都会为它的不朽而沉思。作者是怎样写出自己的感受的呢?
4、产生的联想
(1)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所以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是心中的真实感情。
(2)以条石为例,说明了修筑长城的艰辛
“数不清”说明条石多,
“两三千斤”说明条石重,
“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说明当时设备的简陋,
“陡峭的山岭”说明工程的艰巨
“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步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说明条件的艰苦,更突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创造!
(3)创设情境(配乐描述)
对照图画,想象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场景:逶迤绵延的山峰记录了勤劳勇敢的古代劳动人民一个个坚实的足印,辽阔无边的天空记录了聪明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一声声粗重的呼吸,一曲曲嘹亮的号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4)指导朗读
读出劳动的艰辛……
读出非凡的创造……
读出由衷的赞叹……
4、长城的历史地位
1、联系1、2、3自然段的内容,无论从规模、构造、设置,还是从它所显示出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都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篇
(这是一个整合的过程,把本篇课文的内容、条理、中心、写法梳理清楚,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的点睛之笔。)
1、根据板书总结课文内容,领会文章中心。
2、理清作者观察、描写的顺序,学习写作方法:观察(由远及近)——联想——抒情
3、谈谈学习感受和收获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
2、背诵三、四自然段。
3、学习本课写法,描写一处景物。
板书设计
远望长龙六千多公里
观察
近看高大坚固
1、长城联想血汗和智慧
赞美伟大的奇迹
长城教学设计3
《长城》是教科版语文四年上册的一篇主体课文,这篇课文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不妨看看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长城》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登长城,一起去看长城,一起去感受、去理解、去赞美长城!
(二)、初读课文
1、检查预习,读准词语
出示: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屯兵、堡垒、凝结、气魄雄伟、瞭望、血汗等。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找出文中最能概括全文内容的段落。
3.提问: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或者段落。
(三)、分析课文
1、学生交流体现“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的句子或者段落。
2.分析第一段。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这句体现了长城的长。学生通过朗读反复体会长城的长。
“二十多年前有一个年轻人曾徒步走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用了整整五百零八天。”用以激发学生朗读激情。
从远处看长城,除了感觉长之外,长城还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到?理解体会长城的“蜿蜒盘旋”。
理解“蜿蜒盘旋”的词意“弯弯曲曲的延伸”。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感受“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3、分析第二段。
“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五六匹马可以并行”从这一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长城的高大坚固。
结合图片引导学生认识长城的结构,并了解各部分的作用。
从长城巧妙的设计,以及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构造,进而体会“这样气魄雄伟的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4、分析第三段。
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城墙上的条石,怎能不睹物思人?怎能不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呢?了解修筑长城所处的年代。
体会“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这句话。
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难。
找出体会劳动人民修筑长城艰难的词语:数不清、两三千斤重、一步一步、陡峭的山岭等。
通过指导朗读体会劳动人民修筑长城困难重重。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师创设意境来帮助学生走进那个年代,理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是多么地不容易。反复地朗读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在学生情感步步提升地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欣赏长城,赞美长城
1、欣赏长城的视频,直观形象地感受到长城的气魄雄伟,拉进长城与学生的距离。
2、用一句话来抒发自己对长城的赞美之情。
3、拓展名人对长城的赞美。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以色列前总统: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4、全文情感的升华
与作者一起赞美长城:这样气魄雄伟的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自豪之感!
长城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祟、峻”等8个生字,会写“崇、旋”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崇山峻岭、盘旋”“智慧、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长城的气势和自豪感。
3、了解长城的结构,体会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4、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相关资料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了解*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长城的结构,体会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提前入文,搜集整合资料;提前2~3天,让学生感知课文,粗知内容。
a.结合课文内容,引发学生广泛搜集长城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
b、学生自主与学习伙伴研究资料,归类整理资料。
2、自学生字,初写生字,并大致读顺课文。
3、老师了解学生资料搜集及相关学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单元主题: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1、图片展示遗产风貌,激发学生的兴趣。
2、明确单元的学习目标: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搜集与我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资料。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揭题:据有幸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介绍,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今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去游览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多媒体演示,激发阅读兴趣。板书课题《长城》,指导学生自豪与深情地读课题。)
三、初识长城
1、有些同学曾经登过长城,有些同学在课前查了资料。那么关于长城,你了解多少呢?请同学们介绍一下。
2、让我们打开课本,深入地走进长城。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要求:把生字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声音响亮。
3、交流感受:长城留给你什么印象?(自由谈)
4、要想更深入地了解长城,我们先要过字词关。
5、指名接读课文,随机正音。
6、全班齐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
四、整体把握
1、观察长城彩图,了解图意,学会观察方法。
(1)这两幅图都有长城,我们应该先观察哪一幅?为什么?两幅图的观察点在哪?
(2)看远景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什么特点?再看近景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
2、说说刚才两幅彩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
3、生讨论:课文三、四自然段为何没有图片与之对应?后两节分别写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长城》。
2、出示长城彩图,复习课文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
(一)远看长城
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3、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
4、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
5、指导朗读
(二)近看长城
1、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你从哪儿知道的?对应着课本上哪一幅插图?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3、长城的结构(设计)到底如何?
4、指导朗读。
(三)由长城想到
1、站在长城上作者想到了什么?
2、你从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1)“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同学们算算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你从这体会到了什么?
(2)你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从“多少”、“才”你体会到了什么?
3、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第三自然段。
(四)赞美长城
1、教师小结:
2、假如这时你站在长城上,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呢?
3、“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指的是什么?课文学到这里,你明白作者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了吗?
4、朗读最后两段。
三、写话寄情
1、出示领导人的题词
2、你也来学学这些名人,给长城写几句话。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完成练习册。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长城》一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课文共四段,按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顺序介绍。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
在学生看图初步了解了课文后,我首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为什么说是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然后自读课文探讨问题,品味语言。比如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个重点句,我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多少……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血汗和智慧。如:“数不清”、“两三千斤重”(工程浩大);“没有……没有……”(设备的简陋);“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条件艰苦)。多种形式反复读,引导学生体会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在品词悟句之后,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透过这厚厚的城砖,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体会长城建筑的不容易。在课的结尾,我通过引用名人在登上长城之后发出的感慨: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以色列前总统: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它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
语文课离不开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课堂中应该让学生的语言与情感在一次次地提升中达到高潮,如在学习“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我抓住了“单看、数不清、两三千斤重、没有……没有……、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等词让学生感受长城建筑的不容易和劳动人民付出的无数血汗。虽然学生的情感有了,但总感觉读和悟没有深入,没有层次性,感悟的方式还是比较单一的,学生情感的高潮没有迸发。
长城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1.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生字、词语的理解可以通过课前预习,课堂提问,学生互助的形式解决。
2.学生提取文字信息的能力已比三年级有了突破。在拓展阅读的时候学生通过提取有用的信息对课文进行延伸理解。
3.学生喜欢有挑战性的写作,因而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书写题目:比如设计广告语、写导游词等。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生词,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的13个生字及“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了解长城的构造和特点,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长城的主要构和造特点。
3.了解长城的悠久历史,能够向他人简要介绍长城的历史和在军事上的价值。
能力目标:
1.学习图文对照观察法,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法,形成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及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
2.读懂课文,理解关键词句的作用、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通过阅读,形成抓住关键词句,快速掌握文章大意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发民族自豪感。
2.通过小练笔,深化主题,激发社会责任心,民族自豪感,号召更多的人来保护世界遗产。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朗读感悟法、讨论交流法、整合学习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共2课时
所授课时:第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教学目的:本节课主要是初读课文,理清脉络,扫清字词障碍,了解长城相关知识和世界遗产。学习方式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阅读背景资料。(了解长城和世界遗产)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四、质疑,解决本课词语的意思。(通过查字典、资料、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了解词语的意思。)
五、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把看图、学文、想象结合起来,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法,形成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一、复习导入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长城》。
2、出示长城远景彩图,让学生用打比方的句子说说长城像什么。
二、浏览课文
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长城的?
三、精读课文
(一)远看长城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1、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
2、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
3、指导朗读
(二)近看长城
1、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你从哪儿知道的?对应着课本上哪一幅插图?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3、长城的结构(设计)到底如何?
4、指导朗读。
(三)长城上联想
1、站在长城上作者想到了什么?
2、你从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1)“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同学们算算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你从这体会到了什么?
(2)你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从“多少”、“才”你体会到了什么?
3、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第三自然段。
(四)赞美长城
1、“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指的是什么?
2、教师小结: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因为它凝结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长城也是世界史上的一个奇迹,所以我们应该爱护长城。
3、此时此刻,假如你就站在长城上,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想对我们身边的人说些什么呢?
4、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两段。
四、写话寄情
1、出示领导人的题词。
2、你也来学学这些名人,给长城写几句话。
3、为长城写广告语。
五、板书设计
远看像长龙
近看高大坚固
17长城
联想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
地位伟大的奇迹
长城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预习情况
1.检查学生预习生字新词的情况。
2.交流初读课文的收获。
二、浏览全文,梳理顺序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作者的观察顺序。
2.读后交流,梳理文章脉络,
三、重点感悟,加深体验
(一)感悟长城的雄伟气魄。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在读中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
2.通过品读 蜿蜒盘旋等重点词语,激发学生的想象,想象出长城在崇山峻岭间蜿蜒盘旋、绵
延万里的壮美景象。
3.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二)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了解长城的结构特点。
1.默读第二自然段,图文对照,了解长城的结构特点。
2.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了解长城的历史作用。
(三)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1.轻声朗读第三自然段,在诵读中静心感悟。
2.品读重点词句,展开联想,体会修筑长城的艰辛。
3.指导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在读中体会中华民族勤劳勇敢、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读中
抒发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四、回归整体,抒*感
1.画面欣赏:《长城风光》。
2.抒*感,赞美长城。
长城教学设计7
一、教材分析
《长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配有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第二自然段配有一幅长城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第三自然段是由长城展开的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可以说,它不仅是一篇状物类的文章,更像一首动人心魄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赞美诗。
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拟订“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现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准备:长城远、近景图的课件
二、设计理念: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凸显学生的感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本节课以悟为强音,加深学生认识的深度;以情为重点,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
四、教学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方法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文教学中准备采用“读中感悟法”“想象理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说教学流程:
(一)展示资料,在历史情境中激情
于漪老师说过:“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
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所以课文教学我以交流资料为起点。请各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长城的资料与信息,交流完之后,把它贴在后黑板的读书角。学生可能搜集到的资料有:“盂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好汉坡上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碑刻、曾有宇航员说,从月球俯瞰地表,惟有两处建筑遥遥可见,其中之一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长城经过的省市、修长城的目的、时间……齐读大屏幕长城背景图上老师搜集的国际名人对长城的赞誉之词: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原总统叶利钦)。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强烈期待,为本堂课的学习打下情感和价值取向方面的铺垫。激发学生探究氏城文化的兴趣。
(二)品词析句在文本语言中动情
学生们的读书兴趣被激发起来之后,让他们带着定的知识储备进入读书过程。首先让学生带着老师的温馨提示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这一遍读,重点放在读正确、读流利,有不认识的字,鼓励学生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或解决,养成良好的利用工具书的习惯。接着,同桌互相检查读生词,并将自己认为需要给大家提醒字、词交流交流。如“血汗”中血的读音,“堡垒”的垒,3个撇着点要写均匀,“屯兵”、“堡垒”的意思。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展示读,就是让他读自己最拿手的一段,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我能行的信心。最后要学生说说读书知道了哪些内容,在学生的汇报中,我删繁就简,集中目标,理请课文的思路。
长城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
2、学生自由补充。
3、老师给以肯定。
二、学习生字
1、学习会认的字。
2、学习会写的字。
3、学生书写。
三、出示图画,边看边说
1、CAI出示第一幅图:
⑴说说这幅图是从什么地方观察长城的?看到的景物是什么?
⑵从图上你还看到什么?
⑶小组讨论,并说说。
2、CAI出示第二幅图:
⑴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⑵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3、对照课文,读课文:
⑴小声朗读课文:
画出不理解的课文。
⑵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小组学习,思考
1、仔细对照课文内容:
想想哪些内容图上已经画出来,哪些内容没画出来。
2、从图上找一找课文中涉及到的“城墙外沿”“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各指什么地方?
垛口:指城墙顶部外侧建筑的两米多高的齿形墙。
瞭望口:指齿形墙凹下去的部分。
射口:指齿形墙上用来射箭的洞。
五、巩固练习
1、复习巩固本课生字。
2、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全班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谈谈对第一幅图留给自己的突出印象。
2、找出描写长城样子的一个句子,说说他的作用。
3、出示第二幅图:
想想这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变化?
4、学生发言。
5、齐读第三段的课文,思考:
⑴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劳动场面。
⑵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先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6、全班齐读。
7、讨论: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个伟大的奇迹”?
(一是使学生感受到“长”而“高大坚固”又“气魄雄伟”的长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代建筑;二是感受到当年修筑长城时,在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能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总结学习体会
1、感情去朗读课文。
2、谈谈你的体会。
3、下面是几位国际名人对长城的赞誉之词: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
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确实令人鼓舞。人们在上面爬坡都感到吃力,可以想象当年建造长城时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和力量。
四、巩固练习
1、指导朗读。
2、讲讲有关长城的故事或传说。
五、作业
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
【板书设计】
形态像条长龙
城墙顶上气魄雄伟
长城构造高大坚固城墙外沿
方形城台伟大奇迹
联想血汗、智慧凝成
长城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34个词语。
2、给文章分段,了解课文大意。
3、初步学会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4、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激起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
教学难点:
用摘录法归纳段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谁见过万里长城?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长城?
二、学习首尾两段。
1、出示第一段。说说哪些词语读重音?为什么?
2、出示最末一段。
(1)指名读。
(2)说说你有什么问题?
三、自学课文。
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自学课文。
1、开火车读词语。
正音:鸭绿江、了不起、为了、成为、得用
字形:魄、嘉峪关、御、巍
2、指名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按课后第2题分段。
首段与尾段有什么作用?
2、第二段写长城的特点,是从几个方面来写的?你能不能从书上找出来?你运用了什么方法?
3、引读。
4、用摘录法归纳大意。
五、巩固练习
1、抄写词语。
2、作业1—3题。
长城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
2、学生自由补充。
3、老师给以肯定。
二、出示图画,边看边说。
1、出示第一幅图,
(1)说说这幅图是从什么地方观察长城的?看到的景物是什么?
(2)从图上你还看到什么?
(3)小组讨论,并说说。
2、出示第二幅图
(1)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2)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3、对照课文,读课文。
(1)小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课文。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小组学习,思考。
(1)仔细对照课文内容,想想哪些内容图上已经画出来,哪些内容没画出来。
(2)从图上找一找课文中涉及到的“城墙外沿”“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各指什么地方?
四、巩固练习。
(1)复习巩固本课生字。
(2)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全班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谈谈对第一幅图留给自己的突出印象。作者是抓住了长城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2、找出描写长城样子的和特点的句子,说说他的作用。
3、出示第二幅图,想想这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变化?(变近了,说明了作者的观察顺序是由近到远观察的)
4、学生发言。
5、齐读第三段的课文,思考。
(1)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劳动场面。
(2)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先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6、指名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7、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个伟大的奇迹”?
三、总结学习体会。
1、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谈谈你的体会。
四、巩固练习。
1、指导朗读。
2、讲讲有关长城的故事或传说。
3、背诵第3、4自然段。
板书设计
2、长城
远看
像一条长龙
(气魄雄伟)
近看
(高大坚固)
伟大的奇迹
联想
劳动人民的智慧
小结: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奇迹,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长城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掌握本课生字、生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智能目标:
⑴ 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⑵ 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情感目标:
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难点重点】
1、指导看图: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选取不同观察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2、图文对照:
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人,观察插图,了解图意
1、介绍长城: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拉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2、观察彩图:
(打出幻灯片)
⑴ 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麽不同?
(上面一幅是远景,下面一幅是近景。)
⑵ 长城修筑在什麽地方?
(崇山峻岭之间)
⑶ 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麽特点?
(长和高大)
⑷ 作者为什麽要选择远,近两个观察点?
(不从远处观察,就看不出它的“长”这个雄伟的全貌;不从近处观察,就看不出它高大坚固的构造特点。只有从不同的观察点介绍长城,才能更显出其气魄雄伟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
说说刚才两幅彩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
(第一幅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与第二自然段。)
2、生讨论:
课文三、四自然段为何没有图片与之对应?
(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
后两节分别写了什么?
(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3、试给课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加一个小标题。
三、图文对照,读懂课文
1、第三次看远景图:
⑴ 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
(像一条长龙)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
(长、大、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⑵ 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
(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2、第三次看近景图:
⑴ 此景是作者在何处(观察点)看到的?
⑵ 作者分别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⑶ 根据文意和搜集的资料展开想像:
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嘹望、射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3、披文入情,学第三自然段:
⑴ 假如你登上了长城,看到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摸着巨大的条石,踩上*整的方砖,领略巧妙的设计,你会想起什么?
讨论后归结到:
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⑵ 默读第三自然段:
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难有哪些?
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智慧体现在哪里?
(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开凿搬运巨大条石的方法等。)
4、齐读第三自然段: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奇迹”?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第四次看两幅彩图,结合下列提示语复述长城远景、近景:
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条石城砖垛嘹望射城台。
2、老师总结谈话。
五、作业
长城到底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是苦难?是安宁?是骄傲?是屈辱?还是其他什么呢?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搜集资料,以《长城为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为题写一篇辩论稿,准备参加下一次的语文活动课──辩论会。
长城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长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配有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第二自然段配有一幅长城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第三自然段是由长城展开的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可以说它不仅是一篇状物类的文章,更像一首动人心魄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赞美诗。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长城并不陌生,但是只限于名字而已,课前应多加以交流。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字。正确读写“蜿蜒、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呼应、肩膀、凝结、奇迹、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搜集长城资料 ,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识长城
1、揭题:
出示多媒体长城图片,据有幸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介绍,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览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设计理念:多媒体演示,激发阅读兴趣。板书课题《长城》,指导学生自豪与深情地读课题。) 板书课题:长城
2、你想更深入的了解长城吗?引读课文。
二、欣赏课文,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谈谈你对长城的感受。
2、学生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图文对照,感知长城
教师指导观察图,让学生感受画面。
师:看完画面,你们想说点什么?请谈谈自己独特的感受。
生:长城气魄雄伟,我从来没见过那么大的方砖与条石。我多么想站在长城上,与小伙伴们互相呼应,体验一下古代军人打仗时的那种豪气。
生:那么长的长城,劳动人民是怎么建造的呀?得花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呀?
生:古代劳动人民为什么要修筑长城呀?
师:大家说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现在一定很想知道有关长城的情况,那么就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课前布置过的)。
(设计理念:学生通过看、听、想产生了富有个性化的表象、体验与疑问。课前布置搜集,课中注重展示,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四、重点赏析,品味长城
1、学生自读自悟:深入阅读课文,体味文中的哪些词句给你了很深的感悟。
2、交流阅读感受,品味、感悟、体会,并指导朗读:
⑴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引导学生抓住“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感受长城的雄伟,运用比喻的方法写出了长城的气魄。
⑵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垛子,……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引导学生领略长城巧妙的设计,体味长城在军事防御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根据文意和搜集的资料展开想像,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口、嘹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设计理念:学生结合课文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增强学生的美感,达到学科整合的作用。)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体会几个动词,用词语代替“很自然地想起”( )在长城上,( )着脚下的方砖,( )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站、踏、扶”说明作者身临其境。可以用“情不自禁、不禁、油然而生”代替“很自然地想起”。
(2)体会修长城的艰辛,古代劳动工具的落后。更加突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一块条石两三千斤重,拿班上最重的学生比较。工具的落后,工程的艰辛(拓展)联系“崇山峻岭、一万三千里”理解。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智慧与力量)指导朗读。
(3)具体分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多少、才、前不见头,后不见尾”(体会修建长城的艰辛,表达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
4、小结: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奇迹”?
(设计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学习课文。)
五、自由抒情,赞美长城
1、通读全文引发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激发民族自豪感。
2、心里话大声说。高呼对长城的由衷赞美。
3、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会有很多的外国朋友来到我们国家,他们大都会来参观我们的万里长城,如果你是一位导游,你会怎样把长城介绍给这些外国朋友呢?请你创作一篇长城介绍词。
(设计理念:朗读训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增强语感的重要途径。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
六、知识拓展延伸
1、自主交流搜集的有关长城的传说、故事、歌曲、图片资料,如:*词中名句“不到长城非好汉”,传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等。教师适当追问资料搜集的办法,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多搜集相关资料。
2、课件出示29处*的世界遗产图片,让学生谈一谈感受,读一读“资料袋”,激发探究兴趣。 建议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在课外去搜集资料。
七、结束语:
长城建筑规模宏伟,气魄雄伟壮观,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它高大坚固,建筑结构巧妙合理。它建筑在崇山峻岭,施工环境艰难;它动用的材料重大、数量多;他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学习《长城》这一课,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感在我们胸中回荡。
八、板书:
17 长城
远看: 一条长龙《长城》
城墙──很宽
气魄雄伟 近看: 高大坚固垛子──瞭王口、射口 伟大的奇迹
城台──互相呼应
联想: 血汗智慧
长城教学设计13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也往往是多元的。”教《长城》这一课,教师、学生都要主动提前搜集资料阅读,这样教学就会事半功倍,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整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准备:
1、了解“世界遗产”。
2、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板书:长城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长城是什么样子的。(出示课本图片)这就是长城。我们知道,“长”指物体形状的长度,“城”特指城墙,那么多长的城墙才被称为“长”城,这长城又是什么样的“城”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两个问题来学课文《长城》。
二、初读课文
1、边读边画课文中的生字词(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做到不漏读、不错读。
2、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
纠正学生容易读错的字“峻、峪、屯”等。
2)根据自己的预习,你弄懂了课文中的哪些生字词语的意思。(指名反馈)
重点指导“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的理解。
三、字面理解课文,师生合作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感悟语言、运用语言。以言语学习为宗旨,教师引领学生从感悟语言的表达形式入手,到领悟语言表达的精妙,丰富语言仓库的储存。
师范读课文,学生完成以下问题
1)听了师的朗读,长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可以从课文中找词语,也可以说自己想出来的词语。
2)课文按什么顺序写长城?
由远到近,整体到部分(板书:远——近)
四、再读课文,图文结合
1)哪幅图和哪个自然段分别是作者远看、近看长城的?
2)指名读图文相对应的自然段。
师指导学生读难以读通的句子。
五、小结
今天我们初步了解了长城,明天我们再具体了解它的形态、结构及作者的联想。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有这样一个古代建筑:她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军事防御工程;无数劳动人民为了修建她付出了血汗甚至生命;她历经了两千年的风雨至今仍然屹立在祖国的北方;她是*人民力量和智慧的象征;她是*最早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古代建筑之一;你们知道她的名称吗?
对,是长城。*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作为一个*人,你必须认识长城,了解长城。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深入了解长城。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读课题。
2、看图。师:请同学们看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3、课文中的哪一自然段描述了图上的内容?齐读第一自然段。
4、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作者的观察点离长城近还是远?)(换成长蛇好不好?体会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板书:远看一条长龙)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代表了*人民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精神。成语中有望子成龙、龙腾虎跃、龙马精神。蛇就差远了,虎头蛇尾、蛇鼠一窝。
5、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
6、看图识“万里长城”。(体会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步行要花多少时间?(大概67天)
7、指导朗读。同学们,你们能用那些词语形容长城?(在朗读中体现出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放开品读。通过读,使文本意旨触摸学生的心灵,让文本语言激荡学生的精神,引*感共鸣,产生感想,走进文本认识长城、体验长城的气概。
过渡句:师: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气势雄伟。近观长城,作者又看见了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长城由哪几部分组成?
1、长城由哪几部分组成呢?(城墙、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画示意图,让学生标出垛子、瞭望口、射口。在图片上指出城台。城墙的外沿是哪边?即敌人进攻的方向。
2、城墙顶有多宽?(体会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像很宽的马路。举例说明五、六匹马可以并行,相当于教室的宽度。)
3、瞭望口、射口和城台有什么作用呢?
4、学到这儿,同学们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拓展烽火台在军事上的作用)
5、八达岭上的这段长城,可以用课文中的哪个词语形容?(板书:高大坚固)
师:高大坚固的长城,成为北方游牧民族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从而保护了华夏文明世代传承,生生不息。请同学们齐读第二自然段,再一次体会长城高大坚固的特点。
过渡句:*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不知道我们班有没有登上长城的英雄好汉?
站在长城上,你想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自由读第三自然段,体会作者的联想。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关注“导”的过程,更关注学生课堂内外学习的状态,促进师生在课堂上积极有效、积极互动,把学生一步一步引向深入,让学生感悟到怎样才是课内外结合。
1、体会几个动词,用词语代替“很自然地想起”
()在长城上,()着脚下的方砖,()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站、踏、扶”说明作者身临其境。可以用“情不自禁、不禁、油然而生”代替“很自然地想起”。
2、体会修长城的艰辛,古代劳动工具的落后,加上地形的险峻,更加突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一块条石两三千斤重,拿班上的学生体重比较,相当于多少位学生的体重。工具的落后,工程的艰辛(拓展想象)修建长城时会发生什么意外呢?
学生根据搜集的材料或课文的句子,汇报自己想到的画面。
联系“崇山峻岭、一万三千里”理解。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智慧与力量)指导朗读。
3、具体分析: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多少、才、前不见头,后不见尾”(体会修建长城的艰辛,表达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
4、指导朗读。理解、初读、指名读、示范读、配乐读。
四、总结:师: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1、什么是奇迹?
2、为什么说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3、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4、各国领导人对长城的赞叹。(展示)
这也是长城毫无争议地、顺利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原因之一。
五、拓展。
(设计意图)教材只不过是教师和学生的凭借,应该把视野放得更开阔一些,将教材与生活联系起来。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是为了把学生引向更开阔的天地。
1、长城的近况,呼吁保护长城。
2、课外收集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
长城教学设计14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片,导入新课
1、出示运河和长城的图片
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简介运河和长城的有关知识。(长城:在春秋战国时各国为了相互防御,在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为了防御北方匈奴,将秦、赵、燕三国的北方长城予以修缮,连贯为一,俗称“万里长城”。明代18次修筑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总长约6700千米,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
2、板书课题 2、长城和运河
二、指导初读课文
1、 学生自由练习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录音示范读课文,学生注意感受范读的语调、语感。
2、学生反复练习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将课文读清楚、读明白、读流利。
3、对不理解的词句做上记号。
检查自读
(1)指名分两部分读。及时正音。对生字可从字的音、形、义等方面去识记,让学生口头组词,体会字词意思。
驾(驾驶)(驾御)(驾车) 折(折纸)(曲折)(打折)
嘉(嘉奖)(嘉宾)(嘉峪关) 谱(谱写)(歌谱)
(2)学生自由练习读课文。
(3)分角色指名读课文。多种形式指名读课文,直至读通顺、读流利,读明白。
指导读好有关句子
我/ 驾驶着飞机/ 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 出现在/ 我的眼前:像/ 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万里长城/ 谱写了/ 不朽的诗篇。是谁/ 创造了/ 这/ 人间奇迹?是/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三、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
嘉:区别于“喜”,将下面的“口”改为“加”第九画横要长。
朽:左右结构,右边是横下竖折折钩,横和木旁的横*齐。
蜿:区别于“碗”,第十三画是横折钩。左窄右宽。
边指导边示范。
学生在练习册上描红练写。强调握笔姿势和坐姿。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驾驶 曲折蜿蜒 嘉峪关 谱写 不朽 创造
2、男女分角色读课文的第一、二部分。要求比较一、二部分有什么共同之处。 交流,介绍这种方法在诗歌中叫做“反复”
精读课文
过渡引入:作者是从什么地方看到这人间奇迹的呢?
学生起齐读相关部分。你从哪儿看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引读——(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这景象很奇异,这一句该怎样读?指导读好这一句。
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呢?
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交流。出示有关长城的图片。
远远望去,长城像什么在大地上?指导说话(长城像巨龙一样盘旋在大地上。……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相机板书:巨龙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引说: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它是—— 指导说话。指导读好这两句话。试背。
启发思考:读了这两句话,大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理解“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过渡:万里长城是这样的雄伟、壮丽,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
运河的奇异表现在哪儿?
引读:运河像…… 及时板书:绸带
与长城相比,你觉得运河怎么样?(风景秀美)你从那些词可以看出?
及时板书:银光闪闪 伸向天边
引读:京杭大运河北起——,南到——,几千年来,它谱写了……
介绍: “京杭大运河”是运河的全称。再读这两句,试背,思考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作者把“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称作是“人间奇迹”,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可见中华民族的祖先——?师生对答末两句。
指导朗读全文。先欣赏配乐朗诵,再让学生练习朗读。
练习背诵
结合板书,回顾课文内容,尝试背诵。
课堂练习
p11第四题 指导说话。
附板书:
2长城和运河
长城 巨龙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东(山海关) 西(嘉峪关)
运河 绸带 银光闪闪 伸向天边 北(北京) 南(杭州)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与背诵课文。
2、学会11个生字及相关词语。
3、观察课文中万里长城的图片写一段话。
4、了解长城、京航大运河的简单知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指导学生读文,感悟;学习相关生字词。
【教学准备】有关运河和长城的资料、图片。
【教学时数】2课时
长城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掌握本课生字、生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智能目标:
⑴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⑵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情感目标:
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难点重点】
1、指导看图: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选取不同观察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2、图文对照:
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人,观察插图,了解图意
1、介绍长城: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拉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2、观察彩图:
(打出幻灯片)
⑴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麽不同?
(上面一幅是远景,下面一幅是近景。)
⑵长城修筑在什麽地方?
(崇山峻岭之间)
⑶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麽特点?
(长和高大)
⑷作者为什麽要选择远,近两个观察点?
(不从远处观察,就看不出它的“长”这个雄伟的全貌;不从近处观察,就看不出它高大坚固的构造特点。只有从不同的观察点介绍长城,才能更显出其气魄雄伟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
说说刚才两幅彩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
(第一幅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与第二自然段。)
2、生讨论:
课文三、四自然段为何没有图片与之对应?
(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
后两节分别写了什么?
(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3、试给课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加一个小标题。
三、图文对照,读懂课文
1、第三次看远景图:
⑴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
(像一条长龙)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
(长、大、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⑵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
(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2、第三次看近景图:
⑴此景是作者在何处(观察点)看到的?
⑵作者分别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⑶根据文意和搜集的资料展开想像:
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口、嘹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3、披文入情,学第三自然段:
⑴假如你登上了长城,看到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摸着巨大的条石,踩上*整的方砖,领略巧妙的设计,你会想起什么?
讨论后归结到:
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⑵默读第三自然段:
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难有哪些?
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智慧体现在哪里?
(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开凿搬运巨大条石的方法等。)
4、齐读第三自然段: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奇迹”?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第四次看两幅彩图,结合下列提示语复述长城远景、近景:
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条石城砖垛口嘹望*口城台。
2、老师总结谈话。
五、作业
长城到底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是苦难?是安宁?是骄傲?是屈辱?还是其他什么呢?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搜集资料,以《长城为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为题写一篇辩论稿,准备参加下一次的语文活动课──辩论会。
长城教学设计(扩展3)
——长城教学设计
长城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长城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城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在反复的欣赏体验中感受歌曲雄壮有力的曲风,初步理解京歌的涵义。
2、知道长城是我国著名的名胜,为自己是*人而感到自豪。
教学准备:(认知准备)幼儿对京剧和长城已经有一定的认识。
(材料准备) 课件《爬长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我爱*
注意乐句的连贯,气息的调节.
二、聊聊“长城”
看图片,说长城(教师小结长城的特点)
三、欣赏“京歌”
1、 播放歌曲欣赏一遍
教师引导幼儿说说歌曲的特别之处(开头,十六分装饰音,有点像京剧)
小结:加上了一些京剧元素的歌曲,我们可以称为京歌。
2、 播放课件,幼儿学着走走台步(歌曲开头部分)
小结:开头是京剧中很关键的出场亮相部分,它一般会由演员跟着节奏出场走一段台步,到最后的“仓”处做一个亮相的动作。
3、 播放歌曲欣赏第一段,图片小结歌词。(解释:像条龙、卧、坚又牢)
4、 播放歌曲欣赏第二段,图片小结歌词。(解释:创造、祖先、功劳、自豪)
四、表演“京歌”
1、完整欣赏课件mtv。
2、同伴合作动作表演歌曲。
长城教学设计2
知识与技能:
1、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征的象征意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长城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感悟长城的威武壮观,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聪明才坚强意志、民族精神经的"敬佩和赞叹,锻炼学生的顽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长城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
长城图片以及相关的文字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万里长城吗?把你了解的长城跟大家说说。
2、教师小结:长城是世界最伟大的古代建筑奇迹之一,它以悠久的历史,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著称于世。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长城的文章——《长城在我心中》(板书课题)
二、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教师出示自读提纲,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课文。
1、读准、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认真阅读课文,划出描写长城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长城的情感。
4、讨论:长城象征着什么?
三、检查生字,指导朗读。
1、教师出示生字,指名读一读。
2、教师进行必要地再强调。
3、教师指导学生画记词语,学生一起读一读。
4、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相机知道:
引导学生想象“青青牧草”“茫茫的林海雪原”“千里戈壁”“万里沙海”……
注意把握语气。
(2)照样子,练读第二、三、四自然段。
四、学生质疑:
1、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吗?
2、请大家带着问题,自己先查找资料,想办法解决。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朗读第一自然段,导入新课:
1、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2、指名反馈: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祖国幅员辽阔、祖国山河壮丽、祖国物产丰富……)
3、教师导:祖国有960万*方公里,地大物博,这一段带我们到了哪些地方?(指名反馈:呼伦贝尔大草原、大兴安岭、鄂尔多斯戈壁、塔克拉玛干的沙滩、黄河故道、长江堤岸、长城)
4、教师小结:在这么多景色壮丽的地方,令作者魂牵梦绕的是——(学生齐答“长城)。
5、这一段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对比)“追寻……追寻……还追寻……”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二、品读句子,体会长城的雄伟壮观:
1、指名反馈文中直接描写长城的句子
我站立在宽阔的长城上,极目远眺:在广阔的天宇下,这古老的城墙,随着群山万壑绵延伸展,跌宕起伏,宛如横卧在华夏大地的灰色巨龙。那高大的烽火台,有的像奋起的勇士,傲视长空,有的像沉思的巨人,默对苍穹。
2、指名反馈。这段语句中,作者分别把长城比做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分别把长城比做巨龙、勇士、巨人,这样形象地写出了长城的雄伟、壮观以及磅礴的气势)
3、教师出示长城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加深感受,激发学生对长城的赞叹之情以及民族自豪感。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三、展示资料,了解长城的象征意义
1、教师导:站在长城上,赛外呼啸着的风、城墙上的古战场遗迹、让作者的脑海中浮现出长城的经历以及悲壮的历史来,你们搜集了哪些有关长城的资料?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2、学生自由地展示。
3、教师小结:闻名世界的*伟大建筑。它一方面不断地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另一方面也在展示人类的坚强意志和雄伟气魄。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四、结合课文,探讨长城的象征意义。
1、教师:同学们,刚才通过讨论,你们觉得长城象征着什么呢?
(学生反馈小组讨论的结果)
2、指导引导学生从下面的语句中去感悟。
“那时候,我极想知道祖国究竟是什么样子,爸爸总是对我说:‘去长城吧,站在长城上就会知道了!’我懵懂的童年,长城唤起了我对我们民族、我们祖先、我们伟大祖国河山一种庄严神圣的情感。”
“是的,多么难忘啊,我体会到了父亲那句话的含义,而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也第一次在我心灵的胶片上感光。”
“它不就是我们古老民族的伟大灵魂吗!”
3、教师小结: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人民顽强不屈、雄伟气魄的象征。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出示句子:“啊!长城!伟大的长城!你永远在我心中!”
2、全班一起读一读这些语句。
3、指名说说对这些语句的理解。
4、教师总结:同学们,长城雄伟壮观,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人民坚强不屈。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当奋发图强,维护祖国的尊严,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做课课练。
板书设计
10 * 长城在我心中
对比引出——最使“我”魂牵梦绕的是长城
孩提时代——“我”心目中的长城形象
登上长城——看到的和想到的
长城永远在“我”心中
长城教学设计(扩展4)
——《长城》教学反思10篇
《长城》教学反思1
一、基本完成教学目标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之一是“通过朗读课文,了解八达岭长城什么样。”所以在初读课文之前,我便抛出了以下这个问题:“八达岭长城真( )!”设计意图便是希望在教学时用核心问题带动学生的思想和思维。
2、本节课的另外一个教学目标是“感受八达岭长城的雄伟,产生自豪之情。”这个目标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不太容易,于是我便在拓展了“长城是如何修建”这篇文章,通过阅读,孩子们知道了长城的修建是非常艰辛的,然后,我便提出了以下这个问题“你想对修建长城的人说些什么?”孩子们便纷纷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此时,我便引导孩子们,使他们感受到长城的伟大,以及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之情。
二、问题与不足
1、教师在提出问题时问题指令性不强,没有思维含量。学法指导要求不太明确,驾驭课堂的能力还需提高,要积极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
2、抓住课堂生成,要接着学生的话往下说,积极跟学生的思想碰撞。在教学活动中要能够及时捕捉到有益信息,做出调控、追问,启发学生思维激荡,促进正确概念形成。
三、对于整体阅读课内拓展课题的思考
本学期我有幸参加了区级“整体阅读,课内拓展”课题组的学习与实践,使我受益颇多。我班作为实验班,除了完成一册语文教材的学习之外,还完成了《百草园》一书的阅读任务,虽然很艰辛,但是回头想起来是很令人振奋的。下面,就来谈谈我所做的工作以及感悟。
1、避免琐碎分析。
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方法,研读教材追求整体阅读是,要关注字词句段与篇的整体关系,要关注重点与全篇的关系,课堂提问就要根据这一特点,这样才能减少旁枝,使教学简约明了。
2、把握学生实际,以适合孩子的方式传递适合孩子的思想。
教师的文本细度无论多么深刻都是允许的,因为只有“居高”才能“临下”,但教师的深刻不等于学生的深刻,也不需要学生拥有教师的深刻。以前在分析课文时,我总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回答出我所希望的答案,当他们的回答不能令我满意时,我会感到沮丧甚至是生气。通过这一学期的拓展阅读,我发现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他们的体会也会更加深刻。
所以,现在的我更希望孩子们能够开心地阅读,通过阅读去体验多姿多彩的生活,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积极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3、给孩子留下最保值的东西。
整体阅读课内拓展阅读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课堂成就的应该是我们的学生。在教书育人时,我有时很急躁,没有很好地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其实学生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学生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向更高水*发展。相信我们的孩子,相信他们愿意成长,相信他们有能力成长,相信他们一定会成长!!
在课题实验的过程中,我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比如家校合作,如果有更多的家长能够投身到拓展阅读的活动中,我相信一定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班级的激励制度需要优化,最大限度地减少低效环节,提升效果。同时还要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相关认读字的"检查。培养得力的小帮手,帮助老师进行阅读检查。
《长城》教学反思2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情境瞬息万变,情况错综复杂,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种种偶发事件。它可能是外界因素的干扰,可能是教师的失误,可能是师生(生生)的矛盾,也可能是教师对学生的预估不够等等。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及时发挥教学机智,做出迅速而准确的判断,并妥善处理,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教学案例】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本单元的重点阅读课文,它引导学生开始*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篇文章理解起来不难,因此在教学中,我以作者的情感为主线,组织学生阅读,让学生通过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可是到了一个环节,我问:“课文哪些地方抒发了这些感情?哪个词写出了古代劳动人民建筑长城的艰辛?谁来,说说吧!”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刚才还热闹的课堂一下子沉寂了下来,学生们或皱眉,或摇头,有同学举手回答都不到位,乱猜。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心想:这样下去不行,以后的教学任务怎么完成?怎么办呢?课总得上下去呀。俗话说,急中生智。此时,我脑中灵光一闪,有了!我把这句话放下来,通过别的句子的分析理解,再回到这句上,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不但加深了理解,还在感情上得到了升华。
【教学反思】
课堂中,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情况,本案例便是如此。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我认为首先教师切忌动怒.必须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驾驭感情,保持冷静。“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应用教学机智的原则之一。冷静,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楚,思维更敏捷,灵感便会在刹那间迸发出来,教师便能恰当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本案例中,如果我当时头脑发热,将学生训斥一番,只会形成师生情绪的对立,课堂氛围的紧张,不会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课堂中的意外情况。我们虽然可以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情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我在备这一课时,就根本不觉得让学生理解这句话是一个难点,反而觉得只要教师一提出这个问题,学生就能很快说出来。因此,完全没料到学生会出现思维障碍,出现冷场。后来,我调节了教学步骤、方法,这样的随机应变,打破了僵局,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这一点就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同时也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机智是多么重要。
当然,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并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再学习──思考──实践,长期坚持,循环往复,经过艰苦磨砺和用心领悟而来的。它像一个人的语感一样,是属于个性化的范畴,是一种驾驭课堂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因此,它不仅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开阔的心胸、敏捷的思维、丰富的阅历、迅捷的反应力等。
最后,我想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画龙点睛之笔。让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不断地充实自己、追求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长城》教学反思3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去解读文本,去品味语言、感悟语言,情感得到熏陶,思想得到提升,师生共同享受语文、享受学习,情感达到共鸣。备课时,我重点思考四个问题:
1、如何让学生由长城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激起民族自豪感。
2、如何有层次地设计教学,体现教学“不着痕迹、跌宕起伏”的和谐之美。
3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准确*实的语言中体会作者情感,品味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妙。
4、教学问题的设计要精妙,点拨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我在思考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它给我带来的收获之大是毋庸质疑的,因为自始至终我都思在其中。如何钻研教材、如何挖掘教材、如何设计大环节、如何处理小细节;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让我体会了语文的魅力;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经历了思维的真实流动和情感的激越勃发的生成过程,让我体会到了教语文的快乐。
特级教师王淞舟老师在《阅读教学:指向文本秘妙》一文中指出:“一篇课文在存在许多教学价值点的情况下,教学设计不仅应该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更要抓住‘语文核心价值’。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而适当弱化文本中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比如科学普及价值、社会生活认知价值、思想品德养成价值、生活能力指导价值等,一句话,尽量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根据这一教学思想,我以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即认识长城,让长城的形象在脑海中、在心中不断充盈、深厚,使课堂、教师、学生、作者、文本浑然一体。
我在课前谈话时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哪些同学去过长城,把你看到的和学生聊一聊,也可以说说你的感受。接着我悄然无痕地将学生引入《长城》一课的学习:相信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对长城一定会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此设计让学生产生了阅读期待,上课伊始,学生就怀着一种期待、一种探究走进课堂、走进文本。整体感知时需要问题作为引导,因此我对学生提出了初读的要求:放开声音,大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用心感受,文中哪些地方令你印象深刻。从学生的发言来看,学生此时对长城的印象比较粗略,直观,因此深入探究文本时,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自己情不自禁想赞美、想大声读的句子读出来,或边读边仔细地琢磨体会,把深受触动的词语或句子做上记号,把体会写在旁边。以“感受长城形象”这样一根主线引导学生展开阅读,去深入思考,给了学生“我即作者”的阅读体验状态,亲身经历感受文中的每一个细节,关注文字背后蕴藏的内容。学生通过感悟语言,想象情境、联系历史背景资料感受长城,由长城去感受中华文化,此时,长城在我们心里,不再是有条石和方砖筑起来的城,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我们知道,文本是作者思想意识、艺术品位和文化视野的浓缩,如果我们的教学仅限于文本是不够的,尤其是读它时,令我们的心为之一震的文章,我们必须具备与文本背后更广阔的作者思想对话的意识。只有将文本架构与作者思想的坐标中,接轨与作者的文化视野中去审视、去解读、去对话,文本才会变得丰厚起来,才会真正形成内心深处最永恒的内容,我们对文本的解读、品味也才能更准确、更具有魅力。所以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查阅关于长城的资料并认真阅读这项作业,在课堂上,结合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长城的了解,我适时补充或纠正,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长城的雄伟气魄、古代劳动人民修筑如此浩大工程的艰辛和不易,还有他们的无穷智慧,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生命价值得到了提升。当然,文化的熏陶、思维的拔节、生命的跃进,如果只停留与课堂,只停留于感受,显然没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当这种思考根植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呼吸之间、在意念之中,教学才产生了意义和价值。所以我一方面在引导学生挖掘文本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时,一方面又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感悟与朗读相结合,学生的思维、情感、语言、精神都得到了发展,我们看到了学生从抽象的意识情感走向真真切切的生命的历程。例如:
学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时,都被长城的长和雄伟的气势所打动,不由自主地想大声读,想赞美长城。我指名学生读,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在评价中再去品味句中重点词,学生的感悟是多元而独特的,我一方面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理解,另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和情感基调。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感悟文本之后,我再让学生有感情朗读,此时学生的朗读比此前有进步,但我认为学生读得感情还不够充沛,我范读,再让学生读,学生此时的朗读又有了提高。学习第二自然段,学生了解长城的“城”各部分的构造及其作用时,了解“这是什么时候修建的长城”这一知识点后,我用诗化的语言、真实的感情讲述: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用两千年的时间来修一道军事防御工程,此时在你心中,长城的长还是指他的长度长吗?长城的长不仅是长度长,还有修筑的年代长。有了这样的感受,当你看到长城时,会怎样赞叹?再读第一自然段。在教师语言渲染的推动下,学生此时的朗读是发自肺腑的读,听不出带有朗读的技巧和方法的生硬朗读了。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也是值得我思考的地方:如何让课件不成为课堂教学的“虚设”;如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充分的展示和发展,在此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探索和实践,追求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终至无痕的课堂。
《长城》教学反思4
人教版第七册第五单元是一组世界遗产专题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文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其中《长城》是这组课文的第一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种历史性文本是中华文学的经典。所谓的经典,是指其为人类与本民族文化的精华,人类精神文明的凝聚点。引导学生从经典阅读入手,可以培育其高尚的审美情趣,从人生一开始就占据精神的制高点。经典阅读会影响学生终身的学习和精神的发展,但由于历史性文本无论是时间上还是故事背景方面,都与学生相距甚远,因此,每当面对此类文本时,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的学趣骤然降低,甚至还会产生“厌学”的状态。因此,如何有效地发挥历史性文本在教学中的作用,成为了摆在老师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就长城而言,我感觉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无论是在情感上,还是空间上都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于是,我格外重视资料的收集工作,即让学生有充分的知识准备。有许多教师习惯让要上的课文先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等破题时才把它揭开。而我认为面对历史性文本,则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学生有权利知道自己的学习内容并进行预习,或提前拜读原著,或提前收集资料等,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自主地学习、有效地学习。因此,在教学前,我就组织学生围绕“长城”进行课前收集资料,通过翻阅课外书、上网等方式多渠道地获取了大量知识,间接地了解了许多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从学生最后在课上交流的资料来看,他们下的功夫没有白费,接收到的信息量非常大。
这篇课文共四段,按人的观察和思维发展方式进行的: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备课时,我将这课的重点定为: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理解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由远及近的表达方式。在上课时,我借助录像与图片,让学生在充分的品词悟句中感受长城的特点和劳动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课堂中我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那么,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句。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
首先从远看长城引导学生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我先请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说说长城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在读文后,体会到长城很长,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对于“一万三千多里”,课文中仅仅以列数字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我感觉还不够说明问题,于是我设计了从两方面入手来理解:先是抓住课文中“从东头的三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让学生到地图上去找一找长城所经过的省市,让他们感受这个数字有多长。然后我又给学生补充资料说,曾经有一个人徒步走长城,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这样就把“一万三千多里”这个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学生可感知的形象,长城的长也就一下子在学生心中厚实起来了。学生走出文本,又走进文本,一个来回,对长城的长有了具体的感知。很自然地就回到了我设计的主要问题:“因此长城被称为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
到了近看长城一部分,学生从长城条石的大、长城的宽,感受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因此被称为“伟大的奇迹”,而对长城的结构却没有太深的体会,于是我顺着学生的思路,直接跳到理解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呢?我先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数不清”“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 “没有……没有……”“一步一步地”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多少个同学重?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再经过多种形式反复读,引导学生体会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我还给学生创设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让他们闭上眼睛想象:透过这厚厚的城砖,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体会长城建筑的不容易。又如: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个重点句,我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多少……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劳动人民的血汗,从中说明长城是个“伟大的奇迹”。
“血汗”从文中的第三段很快就体会出来,关键是“智慧”该怎样让学生体会呢?我抓住契机,带领学生回头去默读第二段描写长城的结构的句子,要求学生边读课文,边对照小图,边思考:“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在图上把长城各个部位的名称和位置标出来。这样的设计有什么用?然后通过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和看真实的图片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长城的这些设计十分巧妙。这样读、看、画、思结合,很快使学生从长城的设计中品味到了其中的智慧,但是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我又出示小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烽火台、选址、方法中的智慧,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个环节把课文与拓展结合,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也使“智慧”变得更加直观可感,从而,自然更加深刻体会到长城是个“伟大的奇迹”。
顺势,我通过引用名人在登上长城之后发出的感慨引导学生进行了小练笔。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以色列前总统: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它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面对这万里长城你最想说什么?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学生写得还是比较精彩的。
在课的结尾,我将“长城”进一步延伸,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收集跟长城相关联的语文知识,比如:“有关长城的成语”“有关长城的谚语”“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有关长城的诗歌”等等。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我就针对学生的喜好进行了课外进行了课文的扩展延伸,相信这种语文的综合性活动会对学生产生了巨大吸引力。
回顾整节课,虽然语文课离不开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但在课堂中,我总感觉语言点有了,如何有层次的训练,让学生的语言与情感在一次次地提升中达到高潮,让教材在解构中在不断的重组与建构方面,做得还不够。如在学习“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我抓住了“单看、数不清、两三千斤重、没有……没有……、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等词让学生感受长城建筑的不容易和劳动人民付出的无数血汗。虽然学生的情感有了,但总感觉读和悟没有深入,没有层次性,感悟的方式还是比较单一的,学生情感的高潮没有迸发。如何努力使语文课有深度、有内涵、拓展语文课堂的外延是我今后要研究的重点内容。
《长城》教学反思5
内容摘要:
“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就只做到了一半。”叶老先生的话十分明确地阐明了什么是略读和略读的作用。略读课文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要我们训练学生略读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目的之二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那么,略读课文教学的目的及意义何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它的教学特点,展示它应有的风采呢?
【主题词】审视略读教学策略评价
在语文教学中,略读课文教学是一片被忽略的角落。由于众多原因,便出现了两种倾向,要么与精读课文的教学没有什么区别,字词句段、篇章结构,面面俱到、精雕细琢;要么就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学生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那么,略读课文教学的目的及意义何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它的教学特点,展示它应有的风采呢?下面结合北京市课改实验教材语文第八册第12课《北京的长城》,对“略读课文”的教学谈几点我的粗浅认识。
(一)摆正其地位,重新审视“略读”。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略读课文一般都排在本单元的最后,这样编排的目的除了迁移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外,还应该让略读课文发挥总结与延伸的作用。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每个单元虽然由一篇篇不同的文章组成,它们相对独立但又互有关联,作为一个整体存在,教学中不能彼此孤立,应该瞻前顾后,有机融合。尤其是排在本单元最后的略读课文,就应该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略读?《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提出有关略读的要求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课文内容上做到:粗知大意,增长见识,有所感悟。方法上做到:要求自读自悟为主,教师更加放手。目的上做到:训练学生略读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将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用到略读课文上,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
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文,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学生在校或他日走出校之后,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其他的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适用的。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于语文课的略读教学。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
(二)依据“粗放、应用、自主”三原则,制定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1、教学目标求“简”。
过高、过全、过细的目标导致教学结果是“鱼与熊掌无法兼得。”我们要求略读课文中将目标精简,抓住重点,展现阅读的增量,将文本的主要思想情感把握住就可以了。因此在略读课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精读课文,从精读课文中提炼,从而准确制定教学目标。例如教学略读课文《北京的长城》这课时,我先让学生回顾了这一单元所学的课文。从总结中学生知道:这一单元以写景为主,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进行描述。接着根据学生的信息,我给学生提出学习要求,把它的目标定位在:(1)课文讲了北京的哪两处有特色的长城?(2)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找到相应的语句画下来。(3)作者用什么样的写作方法把这一特点写清楚的?这样一来,学生完全可以在这几个问题的引领下自主学习课文。
2、教学流程求“粗”。
略读课的设计应以大板块、大框架的设计为主,避免精读课的线性设计,教学流程不宜过细过精,要给学生留出整块的自主阅读的时间。根据不同的文体我们可以采取合作探究式、质疑求解式、重点阅读式、自测互评式等。例如在教学《北京的长城》时我便选择重点阅读式。即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重点内容,然后围绕重点内容合作学习,交流收获。其基本的教学步骤如下:(1)自读课文,了解大意。(2)明确文章的重点内容。(3)围绕重点合作学习,汇报收获。(4)积累或向课外扩展延伸(视课文特点安排)。
教学环节:
一、播放课件引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预习检测,粗知大意。
四、围绕“自学提示”,小组合作,深入学习。
五、汇报交流,学法实践。
六、总结提升,拓展交流:搜集有关长城的影像及资料,召开交流会。
3、教学方法求“放”。
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当是教略,学要丰;教略,而学不略。传统的略读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或者教师布置,学生完成。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是别人给予的,他没有尝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也没有形成真正的学习能力。顺应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应放开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形成潜在的以及可见的学习能力。但这“放”也是有尺度的。
(1)舍得放手,自读自悟时间要“足”。
略读课文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应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应该强调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适当给予点拨指导,从而真正把读书时间交还给学生。
(2)亦扶亦放,语文实践重“法”。
略读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它不只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应该注重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法,循法而学,将精读教学中习得的阅读方法应用于略读中。例如在教学这一课时,问我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引导学生学习了“司马台长城”的特点,而“八达岭长城”的特点放手让学生来大胆的交流,谈自己的想法。这样既引导学生寻找准确文本的着力点,使教学重点难点突出、集中,又把学生请到了舞台中间,把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阅读实践,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3)放中有引,精处需“雕琢”。
虽然说略读教学讲究“简”、“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则略读就成了“泛读”,有效性就降低了。叶圣陶先生说过:“略读的略字,一半就教师的指导而言:还是要指导,但是只须提纲挈领,不必纤悉不遗,所以叫略;一半就学生的功夫而言: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但是精读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解悟,略读时候就已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力,自会随机肆应,所以叫做略。”只是受教学时间的限制,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的点要更突出,更集中。因此我们需要反复斟酌,寻找准确的着力点,从而使力气真正花在刀刃上。比如略读课文中的重点、精彩之处,教师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如当学生说到长城“险”的特点时,我紧接着问:“你是从哪看出来的?”学生肯定会找到这样的句子。“天梯高达100米,倾斜度为85度,几乎垂直最窄处只能容脚。”或是“天梯细如线,薄如刃,陡如立。”紧接着我又追问:“轻声地读读,给你的感受是什么?作者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学生会很快的读一读,不难发现列数字、打比方的写作方法的精妙之处。
4、课外拓展注重“用”。
“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能够自主独立阅读,是略读课文教学的一个主要目的。基于此,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应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联,根据不同课文主题,进行有效的拓展阅读。因此在这节课后,我为学学生提供了《慕田峪观云海》的文本资料,这次可真正是学生用课上的所学来自己阅读了。
而阅读教学还不可丢的是积累。积累是理解和表达的桥梁,略读课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因此教学略读课文,教师要在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大量贮存语言信息,积累语言材料。如我在教后的每一课作业中都设置“句词小天地”的项目。
(三)更加注重评价
恰到好处的评价会对课堂和学生的理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尤其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不但要善于对学生进行评价,特别是学生学习方法的评价,如果点拨的妙,不但使学生迅速地掌握方法,而且还会使学生大大增强自学的兴趣。同时,教师更要善于引导学生评价文章的成败得失,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赏析水*。所以说,略读课文的教学,评价不但不能略,还应更加科学系统地引入和运用评价体系。
总而言之,“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教学充分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因此在略读教学中我们应该重其所重,略其所略,“略”中有“精”。这样,利用略读课文就可以实现教材的编写意图;利用略读课文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台,让学生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体;利用略读课文才能有希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真正提高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性,展示略读课文的风采。
《长城》教学反思6
《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觉到,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通过教学实践,我感觉到这种处理还是比较恰当的。
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遥想当年,谈古论今四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句子。在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对于“一万三千多里”课文中仅仅以数字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我感觉太单薄了,于是我设计了从具体句子理解这个词语。抓住课文中“从东头的三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这一句来理解。
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我通过投影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这一点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距离是非常大的,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先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多少个小朋友重,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
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自己想象,似乎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有的说似乎看到了许多人抬着一块巨石艰难得行走在山路上,有的说似乎看到了有的人不小心就掉下了悬崖,有的说似乎还能看到监工用皮鞭抽打着劳工,有的说似乎看到有人眼里噙着泪,还要在劳动,通过学生的说,我感到学生在情感上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
在学习了长城后,我过渡到现在已经把长城作为国防的象征,如今那古老的泥土城墙已被现代化装备的*人民*这座钢铁长城取代,走进升华主题的部分,朗读诗歌《钢铁长城》。
最后展示*图片,使学生再次感受到长城是祖国永远的骄傲。
《长城》教学反思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地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城和运河两项宏伟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农民的伟大创造,增加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能理解“连绵起伏、曲折蜿蜒、银光闪闪”等词语。能了解万里长城和运河的起点和终点,知道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通过课外更多的*著名建筑的介绍,进一步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歌曲磁带.生字卡片.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诗歌内容,能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道城墙建造了20xx多年,是人类历史上建造时间最久的建筑;有一条河开凿了1779年,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久的人工河流。沐千年风雨,历世事沧桑,它们的名字将永远地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上。有谁知道这道城墙的名字? (出示万里长城的图片):让我们大声地说出这道城墙的名字!万里长城!有谁知道这条河流的名字? (出示京杭大运河的图片)让我们骄傲地呼喊这条河流的名字!京杭大运河 (出示填空:万里长城 _________。京杭大运河_________。)那么这位小朋友看到的长城和运河究竟是怎样的一番壮丽景象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各自轻声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
驾驶 谱写 不朽 创造 绸带 曲折蜿蜒 嘉峪关 奇迹 (1)指名读。
(2)说说字音、字形上需要注意的地方。
1 峪:读“yù”。
嘉:上半部是“士”。
创:左半部为“仓”。
不朽:指诗歌千古传诵。
谱写:编写歌谱。
(3)齐读出示的生字词。
3.再读课文,读通顺。
4.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奇迹”讲了哪些内容? 三、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 (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你觉得长城怎样? "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 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 6."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7."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8.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中心) 9.指导朗读:(1-4 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 (惊喜地) (5,6 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 (赞美地) (7,8 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 (敬佩并自豪地) 10.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
生评议。
11.指名读, 生评议。齐读。
四、作业设计 1、用钢笔描红。
2、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2 1.听写词语。
驾驶 谱写 不朽 创造 绸带 曲折蜿蜒 嘉峪关 奇迹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读第二部分。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 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运河”比作“绸带”,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相似之处,你能说说吗? (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 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课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这两大奇迹吗? 2.总结:今天,我们乘飞机俯瞰了祖国的两大奇迹。其实,祖国的奇迹还有很多很多,例如……。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去创造新的奇迹。
四、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多音字组词。
《长城》教学反思8
《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觉到,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通过今天的教学实践,我感觉到这种处理还是比较恰当的。
一、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首先请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说说长城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在读文后,体会到长城很长,我们讨论了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之间需要经过的省份,感受长城之长,然后我又给学生补充资料说,曾经有人徒步走长城,用了两年的多的时间,这样把“一万三千多里”转化成学生可感知的形象,学生走出文本,又走进文本,一个来回,对长城的长有了具体的感知。
二、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对于这一段的处理,我觉得要让学生读懂课文,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正好书上有一幅小的长城近景图,于是我采取默读的方法,要求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对照小图,在图上把长城各个部位的名称和位置标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在读课文时,图文对照,边读边看,让学生理解文本有了一个依托,在这个依托上又加深了学生对长城的理解。读懂了课文,对长城的高大坚固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这一点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距离是非常大的,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先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多少个小朋友重,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自己想象,似乎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有的说似乎看到了许多人抬着一块巨石艰难得行走在山路上,有的说似乎看到了有的人不小心就掉下了悬崖,有的说似乎还能看到监工用皮鞭抽打着劳工,有的说似乎看到有人眼里噙着泪,还要在劳动,通过学生的说,我感到学生在情感上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了。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一、学生的朗读仍需要加强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不能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表现对课文的理解,问题仍突出表现的声音不够洪亮上。
二、对课堂的生成处理不是特别妥当。在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有一学生说,我认为长城是抵挡不了敌人的侵略的,敌人会用钩子钩住长城的城墙爬上去,疑问一说出,班级学生立即像开了锅,反对声一片,很多学生站起来反驳,大家从长城建造在陡峭的山崖上来反驳他,以证明敌人是上不来的,还有学生说到士兵会随时监控的,不可能让钩子挂上来,结果在这一环节上花费了不少时间,造成了一种课堂时间的浪费。还有一个地方,我们讨论到长城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光辉灿烂的遗产,有一个学生说,我们应该感谢秦始皇,是他让劳动人民建造长城的,针对这个问题,我只是又回到文本,引导学生从劳动人民的血汗筑成的,觉得自己的引导有点肤浅。
三,对引导学生理解长城高大坚固时读得还不够。主要指导学生了解了瞭望口、射口、城台的功用,也让学生根据读画了长城的样子,但最后没有引领学生对长城的组成做一个整体感知,这也是我今天教学中的一个疏忽之处。
长城的教学结束了,但这一课给我的触动也是比较大的,从我个人来说,我是比较喜欢这类的课文,喜欢它的大气,喜欢它的简洁明了,这也是今天对这一课反思很多的原因之一。
《长城》教学反思9
课堂注重了学生语文基础技能的训练,如找动词、句型转换等;但朗读训练还不够,读得太少,如“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等句,在课上我只是让学生找关键词体会,但没有展开练读;另外,整个课堂,学生说得太少,我说得太多,比如课外资料的拓展,可以布置学生课前查找资料,课上展示,老师补充,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长城》教学反思10
人教版第七册第五单元是一组世界遗产专题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文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其中《长城》是这组课文的第一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课文共四段,按人的观察和思维发展方式进行的: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
备课时,我将这课的重点定为:在阅读中理解长城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气势;理解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由远及近的表达方式。在上课时,我借助图片,让学生在充分的品词悟句中感受长城特点和劳动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对于“一万三千多里”课文中仅仅以数字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我感觉太单薄了,于是我设计了从两方面入手理解这个词语。一是抓住课文中“从东头的三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让学生到地图上去找一找长城经过的省市,让他们感受这个数字有多长。二是补充资料,曾经有一个人徒步走长城,共用了508天。这样这个数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学生心中厚实起来了。
在理解长城高大坚固时,我通过板画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高大坚固。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感受还是太单一了,学生对于长城不了解,而我又补充了很多课外的知识,感觉书本知识与拓展知识没有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带给学生的冲击力不够强烈。
在了解了它的特点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读感受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品味语言,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由这承上启下的句子,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联想教学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叩问文本,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比如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个重点句,我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多少……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血汗和智慧。如:“数不清”、“两三千斤重”(工程浩大);“没有……没有……”(设备的简陋);“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条件艰苦)。多种形式反复读,引导学生体会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在品词悟句之后,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透过这厚厚的城砖,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体会长城建筑的不容易。
在课的结尾,我通过引用名人在登上长城之后发出的感慨: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以色列前总统: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它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
面对这万里长城你最想说什么?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学生写得还是比较精彩的。
语文课离不开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但在课堂中总感觉语言点有了,如何有层次的训练,让学生的语言与情感在一次次地提升中达到高潮,让教材在解构中在不断的重组与建构。如在学习“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我抓住了“单看、数不清、两三千斤重、没有……没有……、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等词让学生感受长城建筑的不容易和劳动人民付出的无数血汗。虽然学生的情感有了,但总感觉读和悟没有深入,没有层次性,感悟的方式还是比较单一的,学生情感的高潮没有迸发。
长城教学设计(扩展5)
——《万里长城》教学设计3篇
《万里长城》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34个词语。
2、给文章分段,了解课文大意。
3、初步学会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4、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激起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
教学难点:用摘录法归纳段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谁见过万里长城?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长城?
二、学习首尾两段。
1、出示第一段。说说哪些词语读重音?为什么?
2、出示最末一段。
(1)指名读。
(2)说说你有什么问题?
三、自学课文。
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自学课文。
1、开火车读词语。
正音:鸭绿江、了不起、为了、成为、得用
字形:魄、嘉峪关、御、巍
2、指名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按课后第2题分段。
首段与尾段有什么作用?
2、第二段写长城的特点,是从几个方面来写的?你能不能从书上找出来?你运用了什么方法?
3、引读。
4、用摘录法归纳大意。
五、巩固练习
1、抄写词语。
2、作业1—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2、能用“赞叹”、“巍然屹立”造句。
3、熟读课文,读出感情。
4、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激起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激起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理解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听写词语。
二、学习第一段。
1、比较句子。
(1)长城是我国古代的建筑物。
(2)长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建筑物。
(3)长城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
通过比较性朗读,体会意思的不同,说说差异。
2、背诵第一段。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课文的第二小节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看图或根据自己的经验说说长城的“气魄雄伟”。
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长城的气魄雄伟的?用“。”圈出来。
[板: 像一条巨龙
气魄雄伟 长、宽、高
赞叹 ] (穿插自己的经验)
2、说说你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应该怎样读?
3、为什么说长城“坚强、刚毅、庄重”呢?
(作者把长城当作了民族之魂)
齐读最后一句,重点词读出重音。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这么长、这么高的长城,不是几年,几十年可以完工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填表:
历史时间 离现在多远 怎样筑长城 长城当时作用
战国时期
2、集体校对、订正。
五、巩固练习
1、用“赞叹”、“巍然屹立”造句。
2、作业本4、5题
[板书: 19、万里长城
像一条巨龙
气魄雄伟 长、宽、高
赞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能默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了解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
3、用“巍然屹立、智慧”造句。
4、体会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教学重点:了解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
教学难点:体会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根据板书来说说长城的气魄雄伟。
2、说说长城的建筑史。
二、学习第4自然段
1、指名读。说说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
思考:你从哪里看出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的呢?
(找出书上有关句子)
2、汇报:
(1)“如果……可以……”[板书]
地球的周长有多长?(约4万公里)
4万公里的墙需要多少石料呢?
联系长城现在的景观、长度再说说长城的工程浩大。
(2)施工艰难你从课文哪个地方可以看出呢?
[板:得用多少巧妙的`方法
得有多少人为它付出血汗和生命]
为什么要用很多种方法?
师补充:用作长城外壳的条石,整齐,但非常重,每块重达1吨多,它们是怎样从采石头场被运到崇山峻岭之顶的呢?就是在我们拥有巨大马力起重机的今天,这恐怕还是一个难题。我们的祖先到底用了什么方法呢?这还是一个谜。
相传明朝修建嘉峪关时,工匠事先计算用砖的数量极为精确,竣工时只剩下一块砖,现在这块砖仍然放在嘉峪关的小楼上,是古今建筑史上计算用料精确度的顶峰。
说说你的感受。
(3)“得有多少人为它付出血汗和生命?”作者用什么故事来说明它呢?谁知道“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4)朗读指导。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齐读第4自然段。
2、说说段意。
(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作者为什么不用这句话作为结尾呢?
3、汇报。
(“巍然屹立”、“万里”写出了长城的气魄雄伟,第二句强调了长城是中华民族用“血汗”和“智慧”修筑起来的,写了这两句使第三句话更显得“理直气壮”)
4、感情朗读。
板书设计:
19、万里长城
工程浩大 如果……可以……
施工艰难 得用多少巧妙的办法
得有多少人为之付出血汗和智慧
长城教学设计(扩展6)
——《长城和运河》精彩教学设计 (菁选3篇)
《长城和运河》精彩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驾、驶、壮、谱、创、华、丝、首、京、堂”十个生字,积累“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等词语,正确书写“壮、创、华、京、堂”五个生字。
2、正确朗读课文,掌握诗歌的节奏。能带着自豪的情感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3、能根据提示填空。
4、了解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是*古代文明的象征,知道它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按诗歌的节奏,带着自豪的感情朗读诗歌。
2、了解课文内容,找出描写长城和运河特点的相关词语。
教学准备:
1、教师方面的准备:录音机、课文录音磁带、生字卡片、长城和运河的图片、录象资料。
2、学生方面的准备:收集有关介绍我国古代发明创造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观看长城图、运河图,认识长城和运河。
(1)说出画面上所画的地方。
(2)板书:长城运河
(3)运河:运河就是人工开凿的河道。
2、揭示课题:15长城和运河。
二、初步感知,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句子: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幅壮丽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1)学习生字:驾驶、壮
(2)读句子。
三、学习课文,了解内容,指导朗读。
1、读课文,说说:诗中写到的长城和运河是怎样的?并完成课文填空。
2、指导朗读第一节。
(1)观看介绍长城的录像片。
(2)听录音,展开想象,模仿读。(看图,做动作理解:连绵起伏和曲折蜿蜒的意思)
(3)学习生字:谱、创、华。
(4)自由练读。
(5)指名或分组赛读。
3、展开想象,自主学习,朗读第二节。
学习生字:丝、首、京、堂。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配乐朗读全文。
2、总结:长城和运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人的骄傲,让我们牢牢地记住它们。
3、指导背诵。
4、拓展练习:根据搜集的资料说说其他一些我们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
五、复习字词,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壮”。
3、自行练习,书写其他生字。
板书设计:
15、长城和运河
像巨龙 像丝带
中华民族的祖先谱写了不朽、动人的诗篇。
《长城和运河》精彩教学设计2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或投影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长城,理解长城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导入激趣
1、在我们*,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生齐读课题)
2、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自由发表后教师归纳小结)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
(2)引出主要内容的。
(3)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4)运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嘉峪关谱写
不朽创造奇迹天堂杭州绸带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3)指名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写: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奇异的景象。
天堂: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6、你觉得长城怎样?“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8、“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9、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10、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11、指名读,生评议。
12、齐读。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
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
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巨龙连绵起伏奇迹曲折蜿蜒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运河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习导入
1、写生字词。
2、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
(4)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导朗读。
4、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5、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6、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7、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8、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2、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总结。
四、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3、4题。
板书:
1长城和运河
长城——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奇迹(像巨龙)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古代劳动人
运河——银光闪闪伸向天边民的创造
(像绸带)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
《长城和运河》精彩教学设计3
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驾驶曲折蜿蜒嘉峪关谱写不朽创造
2、男女分角色读课文的第一、二部分。要求比较一、二部分有什么共同之处。交流,介绍这种方法在诗歌中叫做“反复”
精读课文
过渡引入:作者是从什么地方看到这人间奇迹的呢?
学生起齐读相关部分。你从哪儿看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引读——(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这景象很奇异,这一句该怎样读?指好这一句。
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呢?
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交流。出示有关长城的图片。
远远望去,长城像什么在大地上?指导说话(长城像巨龙一样盘旋在大地上。……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相机板书: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引说: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它是——指导说话。指好这两句话。试背。
启发思考:读了这两句话,大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理解“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
过渡:万里长城是这样的雄伟、壮丽,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
运河的奇异表现在哪儿?
引读:运河像……及时板书:绸带
与长城相比,你觉得运河怎么样?(风景秀美)你从那些词可以看出?
及时板书: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引读:京杭大运河北起——,南到——,几千年来,它谱写了……
介绍:“京杭大运河”是运河的全称。再读这两句,试背,思考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作者把“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称作是“人间奇迹”,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可见中华民族的祖先——?师生对答末两句。
指导朗读全文。先欣赏配乐朗诵,再让学生练习朗读。
练习背诵
结合板书,回顾课文内容,尝试背诵。
课堂练习
P11第四题指导说话。
附板书:
2长城和运河
长城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山海关)西(嘉峪关)
运河绸带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北(北京)南(杭州)
长城教学设计(扩展7)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
这是一个关于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PPT,主要是初读课文,思考
1、找出本课的生字。
2、把文读准确、读通顺。
3、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听录音,完成填空。
万里长城像————,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京杭运河像————,银光闪闪,伸向天边。万里长城比作成京杭运河比作成朗读全文,读出语气。像巨龙穿行在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巨龙穿行在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巨龙穿行在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巨龙穿行在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幅壮丽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丝带飘落在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从首都北京到天堂杭州,京杭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幅壮丽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丝带飘落在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从首都北京到天堂杭州,京杭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巨龙穿行在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幅壮丽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丝带飘落在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从首都北京到天堂杭州,京杭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看了课文中长城和运河的图片后,你想说些什么?写一写。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创造出长城和运河。我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能够创造出这样伟的工程而自豪。你知道我们祖先还创造了哪些人间奇迹吗?布达拉宫故宫秦始皇兵马俑乐山佛圆明园三峡坝。
想一想填一填()的诗篇()的诗篇()的景象()的景象()的奇迹()的奇迹仿照例句写一名话,看谁写的好!例: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2
当我和同学们朗诵起《长城和运河》的时候,作为教师———中华民族的儿女,一种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升。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奇迹,绵长秀丽的京杭大运河创造了中华民族交通运输历史的辉煌。听着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我怎能不感到心潮澎湃。也许我的这种体会触动了在座的学生的心,他们的脸上泛起了欣慰的微笑。不言而喻,这首诗的朗诵,学生一定体现出了较高的水*。
带着激情品位文字,带着激情体会诗意,教学的目的完成的的确较为顺利,一看,离下课还有短短的两分钟。那就再来丰富一下孩子的阅历,了解一下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吧!
于是,我顺势诱导:同学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多么的勤劳,多么的富有智慧啊。他们不但筑起了雄伟的万里长城,还开挖了浩大的大运河工程,你们还知道古代的劳动人民创造了哪些伟大的历史工程?”刚脱口。我就暗自思忖:问题可能有点难度,学生会不会回答不出来
谁知道,一只只高高举起的手出乎我意料,接下来的回答更让我瞠目结舌。什么故宫、圆明园、墩煌莫高窟……有关的典型例子应有尽有,个别同学还把“埃及金字塔”等外国古代建筑和“东方明珠”、“润扬大桥”等*的现代建筑也搬进了今天的课堂。我本想简单否定,但转念一想,这不是个拓展课外知识的极佳时机吗?接着,我就耐给学生讲明了各类建筑的区别,并又补充介绍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秦始皇兵马俑”等诸多中华民族历史建筑奇迹,学生们一个个听得啧啧称赞……
虽然最终稍微有点拖了课堂,可与原先的设计比起来,我对这个意外的结束设计感觉更满意。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3
当我和同学们朗诵起《长城和运河》的时候,作为教师-----中华民族的儿女,一种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升.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奇迹,绵长秀丽的京杭大运河创造了中华民族交通运输历史的辉煌.听着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我怎能不感到心潮澎湃.也许我的这种体会触动了在座的学生的心,他们的脸上泛起了欣慰的微笑.不言而喻,这首诗的朗诵,学生一定体现出了较高的水*.
带着激情品位文字,带着激情体会诗意,教学的目的完成的的确较为顺利,一看,离下课还有短短的两分钟.那就再来丰富一下孩子的阅历,了解一下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吧!
于是,我顺势诱导:同学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多么的勤劳,多么的富有智慧啊。他们不但筑起了雄伟的万里长城,还开挖了浩大的大运河工程,你们还知道古代的劳动人民创造了哪些伟大的历史工程?”刚脱口。我就暗自思忖:问题可能有点难度,学生会不会回答不出来
谁知道,一只只高高举起的手出乎我意料,接下来的回答更让我瞠目结舌。什么故宫、圆明园、墩煌莫高窟……有关的典型例子应有尽有,个别同学还把“埃及金字塔”等外国古代建筑和“东方明珠”、“润扬大桥”等*的现代建筑也搬进了今天的课堂。我本想简单否定,但转念一想,这不是个拓展课外知识的极佳时机吗?接着,我就耐给学生讲明了各类建筑的区别,并又补充介绍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秦始皇兵马俑”等诸多中华民族历史建筑奇迹,学生们一个个听得啧啧称赞……
虽然最终稍微有点拖了课堂,可与原先的设计比起来,我对这个意外的结束设计感觉更满意。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4
教学这一课时,我还是遵循“随机联结”的原理,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新词,自读课文、提出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展开教学。
在孩子们自主学习新词后的抄写中,我发现大家错的较多的词是“驾驶、蜿蜒、创造”,我把写错的词板书后让孩子们自己诊断、改正,这样的集体教学针对性强,孩子们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印象深刻,在完成补充习题的作业时,未出现类似错误。
孩子们的提问主要涉及两大方面:一、“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这景象“奇异”在哪里?二、为何说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教学时,我利用课件,让孩子们欣赏长城的雄伟壮观,并对长城的规模作了资料补充,长城的“奇异”一下子成了可感可知的形象,在此基础上感情朗读,水到渠成。对于第二段诗的学习,就此作学法迁移。长城和运河谱写的诗篇确实是孩子们学习的一个难点,我充分利用《同步拓展阅读》,给孩子们诵读长城的历史,运河的作用和*美景,让“不朽”和“动人”有了最好的诠释。整个教学过程,我回避了字词的机械理解,在保有诗歌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让孩子们欣赏、诵读,感悟课文语言的魅力。
课前,我已经让孩子们阅读了拓展资料,课上因怕浪费时间,直接自己选读资料,但从培养孩子们删选资料的能力出发,还应该更放手让孩子们交流。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5
《长城和运河》是首诗歌,这首诗是写作者驾驶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所看到的景象。诗歌有两个小节,第一节写的是看到万里长城,像巨龙蜿蜒在群山之中,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第二节写的是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开通了运河,方便了水上航运。诗歌从整体上描绘了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特征,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在教学时,我主要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去领悟文中角色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意境,以此促使学生有滋有味地朗读。在新课的导入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长城和运河雄伟奇丽的景象,在强烈的视觉,听觉的冲击下,学生似乎来到了长城边,运河旁,他们的情感也随之调动了起来。作者的情感体验迅速转化成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文本的描述似乎成了他们内心真情的表白,朗读时的声音、气息,和谐地融入他们发自内心的情感中,是内心情感的自然外化。这里通过观看短片头脑中对长城和运河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所以再读课题,便会读出长城和运河的气势,由衷地抒发出赞美之情。
教学主要以读为主,在指导学生朗读中,我引导让学生诵读,让长城、运河成为学生心中的一个“美”点。于是在我的课堂上出现了反复读四句重点句的场面。 学生有所知、有所感,体会作者所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朗读这首诗歌时,我要求学生注意两点:第一,不要拖腔拖调,要引导学生按诗歌的节奏进行。第二,要注意声音的轻响变化,给人以起伏感,这样才能突显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雄伟气势。可喜的是学生对此篇课文兴趣浓厚,在指导朗读时师生都投入了十分的感情,激动、自豪之感溢于言表。学生在课堂中朗读的积极性非常高,学生也能很快背诵课文了。
今天我上《长城和运河》,有不少学生课前都预习课文,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说明很多家长都能配合老师完成资料的收集。由于事先都
收集了资料,所以孩子们对长城和运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上课之处就已经深深为长城和运河而感到骄傲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着重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而是简单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检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梳理资料,逐步学会寻找资料,理解资料的能力。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6
今天是开学的第二天,因为今年的教学时间非常紧张,所以我在这一天就准备上新课了。所幸在前天的备课中我就知道,要想上好这一课,需要大量的准备材料,课前也让学生回家准备,自己也上网查找了相关“长城”与“运河”的资料。可能是我预先布置的原因,一早到校,我就高兴地发现,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像戴心悦、陈谦协、金合欢、王天宇、金林城等,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现在看来不少家长都能参与孩子的成长了。特别是金合欢小朋友,可能是他爸爸是中学老师的原因,还帮我从网上拉了整整两大张的资料,真是好样的,为我省去了不少时间。于是,以这些查资料的小朋友介绍开始,我就进入了讲课内容。也许*时听惯了我的介绍,今天听小朋友的介绍,孩子们听得可认真了,连*时几个特爱讲话的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有了这几个学生良好的开头,我觉得下面的课顺利极了,因为这是一首以诗歌的形式为主的课文,所以我便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只是可能是休息了一个寒假的原因,一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但在第二课时指导学生写话时,我觉得我没有好好把握住,现在想来真有点愧疚。在指导学生看长城和运河图片写话时,我只是提供了一些词语供他们选择,而没有做详细的指导,等学生写后,我看了看,基本上空话较多,没有通过观察对长城整体有个印象,然后再分布重点描述长城的一个特点,最后抒发感叹。本来我想:为了让孩子们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写作,我不必要给他们搭建框架。
可是我现在意识到,对于三年级的孩子需要细致的指导,现在不是放手的时候。看来今后在指导学生进行写话时,我应该作好充分的准备。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7
今天上《长城和运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现在看来不少家长都能参与孩子的成长了。
今天的教学我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
和运河图片写话时,我只是提供了一些词语供他们选择,而没有做详细的指导,等学生写后,我看了看,基本上空话较多,没有通过观察对长城整体有个映像,然后再分布重点描述长城的一个特点,最后抒发感叹。本来我想:为了让孩子们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写作,我不必要给他们搭建框架。可是我现在意识到,班上的孩子需要细致的"指导,现在不是放手的时候。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8
第一单元的课文都体现了热爱祖国的情愫,如果都是空洞地讲解和灌输,那么孩子得到的也只能是空洞的热爱,对祖国和祖先的伟大的一种空洞的理解。
第一篇课文中的长城和运河,离农村孩子的生活太遥远了,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亲眼见识过长城和运河,所以对此他们有太多的陌生。为了让孩子们逐步熟悉以及亲切,我和他们共同搜集了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让他们从图中感受到长城的雄伟壮丽、运河的迷人风姿。通过图与文字结合,孩子们对“巨龙、穿行、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绸带、飘落、因光闪闪、伸向天边”等有了直观的感受。而后,我又给孩子们介绍了祖先筑长城、凿运河的历程,引领他们逐步感受“不朽的诗篇、动人的诗篇”的含义。最后又对长城和运河的长度、宽度等数字资料的介绍,让孩子们体会“奇异的景象”的场景。
用心,即使没有现代教学工具,我们同样能找到资源引领孩子感受!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9
《长城和运河》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古代劳动人们的伟大。在辽阔的*版图上,长城由东向西,撇出凝重雄伟的阳刚一笔,运河自北到南,划出恬静*和的阴柔一捺。这一切奇迹的缔造者,就是我们*凡而又伟大的祖先。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下,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思维能力怎能不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今天上《长城和运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说明很多家长都能配合老师完成资料的收集。
由于事先都收集了资料,所以孩子们对长城和运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上课之处就已经深深为长城和运河而感到骄傲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着重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而是简单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检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梳理资料,逐步学会寻找资料,理解资料。
今天的教学我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0
这课学生预习工作做得比较好,因此在教学第一课时很轻松,能把练习题都完成一部分。本学期的好习惯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通过这堂课,我越发觉得预习对学生的学习有多么的重要,以后要坚持不懈地抓好预习习惯的培养。
今天进行了第二课时的教学,主要让学生感受长城和运河的雄伟与壮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时,我让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从“奇异”入手,观察插图,结合自己搜集的图片、资料理解“连绵起伏”、“曲折蜿蜒”、“银光闪闪”、“伸向天边”等词语。一堂课上下来,感觉很不爽,对于我的提问,学生有的回答不出,有的想象贫乏,有的用词不够正确,课堂死气沉沉。
造成这样的情况,我也做了一点反思:学生回答不出,首先是性格使然,班级学生很多都不爱表达,包括在音乐课等副科上也是只注意倾听,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下阶段要蹲下来看学生,拉近自己和学生的关系,让每个学生都喜欢你,喜欢表达。其次,学生不喜欢表达,大概问题有点难,之所以难,有两种原因:一是可能我没有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问题,让学生无所适从;二是学生对于我的问题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是的,虽然课前让学生搜集了相关资料,然而只是皮毛,这课涉及到的内容不仅仅是长城和运河,还有历史的、地理的、建筑的……不要说学生,自己的知识也不够丰富,我深深感到: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作为语文老师,得不断地学习、反思。
在感受运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时候,我请学生结合书上的插图展开丰富的联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有的说*长得绿油油的麦苗,我就引导学生:那说明有了运河的浇灌,庄稼丰收了;有的说看到了很多房子,我又引导这可以看出*繁华的城市;还有的说看到了很多船只,我就引导从中可以感受到运河上运输的繁忙……学生充分体会到运河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从中感觉到它不仅是人间奇迹,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1
今天,将第一篇课文《长城和运河》结束了,收获良多。
课前,我和学生分头查找、收集了大量的长城和运河的图片。长期的观察经验告诉大家,角度不同、注意点不同,是会产生不同的观察体会的。比如:从远处观察连绵起伏的长城,学生发现“长城像拉链”。结合长城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把长城比作“巨龙”要比把长城比作“拉链”更合适。
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自然、有效地设计教学环节。比如:
(1)文章中“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交待了俯视的观察角度,得以引出下文的全景描写。提示学生背诵古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借旧知识的古诗理解,体会新知识的描写妙处。
(2)本册课文的第一、二课,都涉及到“长城”。课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提到了“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与课文《长城和运河》中的“万里长城”比较后发现:前者的“长城”是指一种万众一心、奋勇向前的精神,后者的“长城”是*古代的建筑奇观。
(3)观看网上下载的运河图片时,其中一幅的河面上有整齐的船队,我引导学生根据“人来人往”的词语,创新出“船来船往”。在语文第五册的教材中,学过“鱼贯而入”的成语,改写成“鱼贯而行”,也可以帮助对画面的表述。
(4)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歌,分为两个段落,让学生在学习第一个段落的基础上,比较两个段落的异同。学生迅速总结出“段落的首尾是相同的“,即: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和“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如果在朗读技巧上在加以更好的指导,让学生读出该有的感情来,那就更好了。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2
这是一首饱含强烈爱国情感的诗歌,在教学点拨上需要教师投入极大的激情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增强浓重的民族自豪感。作为语文教师在讲授这篇文章时,不仅要遵循语文的传统教学,也应该把这看作是给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一个极好机会。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描写赞颂了长城和京杭大运河。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部分结构相同,均运用反复的写法,一、二行与七、八行诗句相同;三至六行用简练优美的语言勾画了长城与运河的雄姿。所以在背诵指导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
在教学设计中,我结合多种创设情景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良好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不断深入探究文本。浅谈我的设计意图。
一是凸现年龄段识字特点,扎扎实实抓好字词教学。我将识字教学与本册的“习惯篇”对“自主预习复习”的要求结合起来。上课时,检查学生的预习并着重对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进行指导。
二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下学习诗歌,理解诗歌深刻的人文情怀。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插图,拨动学生心灵琴弦,使之感受到长城和运河的“奇异景象”,从而明白为什么人们称之为“人间奇迹”。
三是美读成诵,深入感悟。因为这篇文章是一首能参杂进不少情感的诗歌,配上美妙的音乐,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氛围中产生读课文的兴趣。力求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做到在读中理解。进而会背诵课文。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3
这是一首诗歌,而我对于这种文体的教学方法一直有些困惑,所以每次上这个课都很头疼。
这篇课文主要是讲两个部分,而且结构相同,重点都是运河和长城的姿态、长度。长城这边让孩子知道为什么它是连绵起伏的,因为是依山而建。这里有个难点,是谁谱写诗篇(中华民族祖先)不朽的诗篇是指万里长城,那为什么不朽呢?这里大多数孩子都答到因为劳动人民建造这个很辛苦,花费了很多精力,他们只答到一点,还有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心血,这些融合起来,便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这是永远都无法磨灭的。运河这边从“伸向天边”知道运河很长,通过资料来让孩子知道。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这是一个设问句(自问自答)这要让孩子知道起强调作用。同时这里出现两次,那么是反复的手法。
课后,我也让孩子按照相同的结构描写一个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建筑。
总的来说,这堂课不怎么如意,因为有一些环节,孩子们回答得并不好,而我也没有很好的引导,只是生硬的灌输,这是我没有做好备学生这一环节,后面的教学中一定牢记!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4
想起来作这节课,是缘于两点。其一,是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语文的课堂我们究竟要给予学生什么?语文的知识;学习的能力;思考的过程;情感的落差……对于文本的阅读,是不同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阅读体验,而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体验是“空白”,我是说,孩子因为年龄的原因,他在理解上总是会停留在表像上,那么我们的课堂,对于深度的把握要不要?怎样引领学生进入这样一个深度的空间,应该把握怎样一个度?其二,我发现苏教版的《长城和运河》这首诗很好,而且有很广阔的拓展空间。因为一段长城和运河的历史,几乎就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于是,我决定去上这一课。
备课时,我想,用什么去提炼这种“缩影”呢?你想,无论长城和运河,都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的;而且,长城也好,运河也罢,它们“不朽”的是其中蕴含的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这长城和运河,在地图上,正是纵横的一撇一捺,宛若一个“人”,于是,大写的“人”字立了起来。
诗歌是充满想象的,而这样的想象,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相当陌生,因为长城和运河,学生了解不多,我想到只能用图片或者录像,所幸让我找到了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录像,这就确保了学生的第一层想象,直观的感知;如果只是停留在这,我觉得不够,应该让学生进入第二层想象:走进历史,去体验修筑长城和运河,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勇气,和为此而付出的血汗和创造。这在课中,我是运用地图,运用故事和相互事物间的比较,去体验这样的感悟;第三层次的感悟是进入精神和文化的境界,展示画、书法,以及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努力使抽象的意像,具像化。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这首诗的语文味体现在哪呢?我想,朗读是重点。朗读要按层次来,三个层次的想象,会产生三层情感的落差,而这样的落差,正是朗读的心理准备,三个层次的阅读应该是一层一层的升华,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是要注意语文知识的训练。这首诗中,从句型上来说,“像巨龙穿行大地”“像绸带飘落在大地”这是比喻;“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这显然是设问。如果将这些都在一节课中去体现,可能学生不易接受,因此,我忽略这三种句型和修辞的学习,但在教学中努力体现三种句型的作用。我想,三年级,还是从词语的积累入手,寻找两个词语积累的点。一个是“连绵起伏”的点,去拓展“波浪起伏、麦浪起伏、心潮起伏、跌宕起伏”;一个是“银光闪闪”的点,拓展“金光闪闪、波涛滚滚……”其次,在理解词义这块,我强调查词典,利用课件,教给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还有严谨的态度。
课堂教学过程,通过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让课堂教学的“温度”热起来,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把课堂给学生。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5
通过一堂课的教学,我完成了预定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中读诗、背诗积极性非常高,效果良好。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两点做得尤为好:
1、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朗读训练。由于诗歌语言简洁且凝练,反复朗读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加上学生年龄较小,爱玩好动。我在朗读训练中,多次采用音乐、录音、录像等多种辅助手段,刺激学生感官,激发他们兴趣。运用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运用媒体,展现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壮丽景象、雄伟气势,帮助学生读出语气;运用音乐,烘托、渲染气氛,使学生的配乐朗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表达诗意。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孩子们读诗热情高涨。
2、在重视朗读训练的同时,我也十分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诗歌教学难度大,常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虽说通过反复读,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但诗歌抽象表达的特点会给学生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因此,我在指导朗读过程中,多次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将抽象的文字和抽象的内容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雄伟的万里长城和壮观的京杭大运河。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所以,学完了课文,学生就完全能做到带着自豪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了。
通过教学,我感到这堂课既有收获,也有不足。在重视诗歌朗读的同时,对字词教学有些忽视,尤其是关键词语的理解不够重视。诗
歌中字词深奥,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又不能采用以词解词这种简单的方法。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将深奥的词语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让教学更完美。这是我想在以后的诗歌教学重点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