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6加几》说课稿1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P103-104 教材简解: 本节教材是在上节教材9加几的基础上学习的,计算加法的方法与上节相同。同时,本节教材还兼有巩固上节教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8、7、6加几》说课稿3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8、7、6加几》说课稿1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P103-104
教材简解:
本节教材是在上节教材9加几的基础上学习的,计算加法的方法与上节相同。同时,本节教材还兼有巩固上节教材的任务。
教学目标:
1、使同学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使同学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的口算8、7、6加几。
2、培养同学初步的观察、比较、笼统和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同学合作学习和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自主探究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
教学难点:
把另一个加数分成几和几,才能和8、7、6“凑十”,同时体现算法多样化。
设计理念:
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化的算法,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说教法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熟悉规律和心理特点,让学生手、口、脑并用,积极参与这节课教学的全过程,把动作思维、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起来,采用直观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逐步感知算理。
说学法
让学生经过教师演示以及课件操作,加深理解,从动手操作,交流讨论中发现新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新知铺垫
1、口算
2、括号里能填几
3、分解数的组成
(通过“数的组成”这部分复习,为下面的学习进行必要的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学习目标:学习并应用8、7、6加几的计算方法。
(二)创设情境,激发求知的欲望
课件出示风景片及情境图
教师创设情境:这里山清水秀,绿树成荫,小桥流水,到处是盛开的鲜花,无论走到那里都生机盎然,充满着绿色的气息,在这里还生活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你喜欢这儿吗?现在就让我们出发,去公园好吗?可是你们要注意在公园游览时,要爱护那里的一草一木,保护优美的环境,不要破坏它,要和那里的小动物做朋友,不要伤害他们好吗?同学们,前面就是公园了,我们要知道一共有多少小朋友才能买门票进公园,你知道一共来多少个小朋友吗?
(课件展示将学生带入生动的生活情境中——买公园门票,体现了新课改中强调数学同日常生活的联系。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学得有趣,认为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自主探索
1、探索一共有多少小朋友。
指名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讨论
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3、小组汇报交流
生可能出现的三种算法:
(1)数数法:1、2、3……12、13,一共有13个人。
(2)接数法:左边有5个人,然后接着数6、7、8……13,一共有13个人。
(3)凑十法;左边有8个人,把右面的2个人与这8个人合起来,凑成10人,再加上剩下的3个人,一共是13个人。
4、教师小结:这几种方法都不错,那你最喜欢用哪一种方法?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不仅可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特别是不爱发言学生,同时还体现算法多样化,让学生通过交流,起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作用。)
(四)动手操作,自我感悟,探求新知
1、探索用计算方法怎样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应该怎样列算式呢?(生说,师板书8+5)
2、小组合作交流,动手用小棒摆
要求在摆好后,把你的摆法说给同桌听,在听人讲话时,要学会倾听,这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表现。
(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加深对所学的加法计算过程的理解,也是培养学生利用学具帮助学习的意识,更是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指名演示过程(师板演过程)
由于学生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很容易用“凑十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请用凑十法小组,到前面演示。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实现知识的迁移过程。初步体验“凑十法”比较简便。)
4、小结你们说的几种方法都很好,这几种方法中你喜欢哪一种就用哪一种?但是凑十法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
(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8加几,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新课改所提倡的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
5、出示儿歌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用凑十法来计算。
小朋友,拍拍手,
大家齐唱凑十歌,
九凑一,八凑二,
七凑三来六凑四,
两五相凑就满10、
(五)尝试独立学习
1、生独立完成P103页例2
现在请同学把书翻到103页,用你喜欢的方法,完成例2,把得数写到书上。
(激发学生自信心及探究的欲望,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的经验,感知、体验、比较,自然的运用“凑十法”来计算,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简便性和适用性。但尊重学生的自主的选择,体现了新课改所提倡的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识为合适的方法时行计算这一理念。)
2、汇报计算方法
3、小结鼓励用多种方法来计算
(六)总结算法,发散思维
1、出示情境图(课件演示有八只蜜蜂,又飞来九只蜜蜂)
在公园的花丛中,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它们把蜜蜂都引来了,你们看,又来一群,你能把根据这幅图列一个算式吗?
(生可以根据先飞来后飞来列式,也可以根据蜜蜂身体的颜色列式。让学生体验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的分析思考问题,探寻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列式
谁能列式解答?(生说,师板书)
3、自学
这道题书中的同学,想出了3种方法解答,可是他们没有完成,你能帮助他们完成吗?
4、交流
把你的喜欢的算法,说给你同桌听。
5、指名汇报(师课件演示)
6、小结。
我们在计算8加几时,可以把另一个加数分成2和几,和8凑成10,再计算,也可以把8拆分与另一个加数组成10再计算,也可以以前学过的知识,比如9+8=17,8+9=17等多种方法来计算,在以后的学习中,你认为那咱好,就用那一种做题。
(师对各种方法给予肯定,并特别提出第三种方法,渗透了“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又用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迁移。)
三、应用新知,巩固练习
(一)创设数学迷宫情境
师:我们下一个观光地点是天赐湖,想到天赐湖要走过一座数学迷宫,想走出迷宫就必须解答这里的数学问题,同学们有信心走出迷宫吗?师讲解走迷宫的方法。(课件出示题目)
1、P104做一做第2题
2、P104做一做第1题
3、P104做一做第3题
(二)创设游天赐湖情境
师:同学们,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顺利走出了迷宫,来到了美丽的天赐湖,你看见了什么?这些小动物在欢迎我们呢,他们看见同学们来了,非常高兴,这一高兴不要紧,他们忘记了回家的`路,你们愿意帮助他们找到回家的路吗?
(通过有趣的游戏,把学生带入游戏情境之中,利用游戏进行巩固练习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全班学生都参与到愉快的活动中,也可通过这个练习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课堂检测
五、课堂总结,画龙点睛
愉快的一节课很快过去了,你学会了什么?那么8、7、6加几是怎么样计算呢?我们可以把其中一个加数拆开和8、7、6凑成10,然后再计算,可以用数数的方法,无论用那一种方法都可以,看来这节课同学们收获可真不少啊!
板书设计:
8+9=179+8=17
《8、7、6加几》说课稿3篇扩展阅读
《8、7、6加几》说课稿3篇(扩展1)
——8、7、6加几教案3篇
8、7、6加几教案1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3——10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的各种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具准备
主体图、小棒
教学重难点
掌握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求知的欲望
(录像出示8个小朋友去公园买门票,然后,又来了5个小朋友的情景。)
1、教师创设情境:星期天上午,天气非常好,小文、小丽、小明等8个小朋友到公园去玩。他们来到公园门口,正要买门票,又来了他们的5个同学。这时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应该买多少张门票?他们想请同学们帮忙算一下。同学们想帮这个忙吗?先在小组里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2、小组合作讨论。
3、小组汇报交流。
生1:我们是数的,数了数这些小朋友一共有13个人。
生2: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第一次来了8个人,然后接着往下数,9、10、11、12、13,一共有13人。
生3:我们是把后来来的5个小朋友中的2个人先和8个人凑成10个人,10个人再加上剩下的3个人,一共是13个人。
生4:我们是把8个小朋友分成5个小朋友和3个小朋友两组,然后把这5个小朋友和后来来的5个小朋友凑成10都不错,这4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个人,10个人再加上剩下的3个人,一共是13个人。
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的这几种办法都不错,这4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动手操作,自我感悟,探求新知
1、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如果用计算的方法,应该怎样列算式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5。
师:8+5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小棒摆一摆。
小组汇报交流,由于学生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很容易想到用"凑十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们小组先摆了8根小棒,又摆了5根小棒,然后从5根小棒里拿出2根放入8根小棒里凑成了10根小棒,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
教师再请几个小组说一下他们是怎么做的。
教师根据几个小组汇报操作的情况,边板书边小结:同学们真聪明,都想到了从5根小棒中拿出2根,跟8根小
棒凑成10根,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这种方法真不错。
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由于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其他方法,如数数法、接数法便不再出现或很少出现。
2、师: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计算出了8+5=13,现在我们不摆小棒,只看算式,你能计算出8+4、7+6、6+5的结果吗?
学生汇报,因为计算8加5时,学生用摆小棒的办法研究过了,所以用"凑十法"计算这三个算式应该没什么问题,教师这时应多让几个学生说想法。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小结“凑十”的方法:同学们刚才都是把8、7、6分别凑成10,然后用10再加上剩下的数,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共同研究的主要内容的计算方法。
(教师板书课题)
巩固内化,发散思维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想出了做的题的方法,这种方法跟我们学过的9加几的方法有什么关系?
(一样)那老师这里有一道题目8+9,看哪个同学想到的方法最多?
学生汇报:
生1:从9中拿出2,与8凑成10,10加7等于17。
生2:从8中拿出1,与9凑成10,10加7等于17。
生3:我想因为9+8=17,所以8加9也等于17。
教师对这3种方法都予以肯定,并特别表扬第3种方法。教师渗透"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教师用课件演示9+8=17想的过程和8+9=17想的过程,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迁移。
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圈一圈,算一算。
2、(课件出示)1路公交车上原来有6个人,又上来了7个人,这时车上有多少人?
3、(课件出示)小兔找家:每个小兔身上有一个算式,每个小屋上有一个得数,学生做对后,小兔子就能回到自己家。
4、(课件出示)写算式。根据图中情景,写出算式,看哪个同学写得又多又好。
课堂小结,画龙点睛(略)
8、7、6加几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同学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计算8加几、7加几。6加几
2、在观察中培养同学的创新意识,训练同学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同学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化的算法。
3、培养同学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同学想学,乐学,会学。
教学重点:学会8加几、7加几、6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同学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刨设情境,揭示课题
讲述:数学乐园里有好多有趣的游戏,今天俺们来玩“闯三关”。
闯第一关: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分组进行口答6、8、9的分合式,然后教师出示抽拉片,让同学口答后说说发现了什么?
7+3+2= 8+2+5=
7+3+4= 8+2+6=
7+3+9= 8+2+7=
讲述:对,把前面两个数先凑满10,再加上第三个数,就能算得既对又快,这是俺们前面学习的凑十法。小朋友,祝贺你们胜利通过第一关!下面俺们就用这种凑十法来完成游戏的第二关。教师随机板书课题:8加几、7加几。
二,讨论交流,探索新知
1.学习例1
(1)教师出示小天使带来的喇叭图,请同学看图,说图意并列出算式8+7。
(2)同学围绕8加7等于多少,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讨论,用小棒摆一摆,互相说一说,再比一比哪组的方法多。(各小组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3)同学讨论后指名小组回答,教师根据回答进行板书(同学通过交流,教师的引导,
想出把8凑满10.把7凑满10的凑十法;数数法;想减做加等多样 化的方法。)
2.“试一试”
(1) 教师出示8+9=( )
(2) 问:你们会用刚才这些方法来计算8+9=( )吗?
(2)组织同学在小组里说说是怎样算的?
(3)指名回答交流。
3.练一练
(1)组织同学用自身最喜欢的方法动手试一试桌上的练习。.(小组长拿出准备好的`练习题与组员交流讨论,并填写空格。)
(2)小组长交换介绍算法,其他小朋友做小小评委,听他们说的好不好,说得好就送给他掌声。
三,游戏实践,巩固练习
讲述:小朋友真聪明,第二关完成得多出色呀!在第三关里俺们还会遇到好多游戏,有吃西瓜,蜜蜂采蜜,采蘑菇,汽车回家,蚂蚁搬家,动物钻洞。
(出示游戏资料)
同学分组游戏,设置奖励机制(“智慧星”),教师巡视指导。
8、7、6加几教案3
【设计说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
《8、7、6加几》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P103-104中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9加几的基础进行的,计算加法的方法与上节相同。学生对用凑十法解决问题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本节课主要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实现知识的迁移过程。同时,本节内容还兼有巩固上节教材的任务。教材中安排了三个例题(如下):
教材中的例1创设情景引入计算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显示出两种方法解决问题:①接着数,数出结果;②思考8加5等于多少。着重于引出如何计算8加5,让学生通过数小棒,再摆小棒,把上节中9凑十的方法迁移过来,将8凑成十,再抽象出计算过程。例2中有3道式子8+4、7+6、6+5,分别是8加几,7加几,6加几,要求学生不依靠实物,自己想一想该怎样算。此处,学生有学习9加几计算方法的经验,并在例1中也已经自主探究出计算8加几的方法,如果教学例2时还是按部就班地让学生再次自主探究7加几,6加几,学生的积极性必定会大打折扣,因为计算7+6、6+5都可采用凑十法,学生很容易想到。例3中以8+9为例呈现了三种计算方法:①把8凑成10;②把9凑成10;③根据9+8=17,想出8+9的得数。本例题中渗透了加法的交换律,在实际计算中,学生比较喜欢用大数加小数,应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算8+9=17,其中也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理念。
3道例题层层推进,每道例题对学生的要求都不同,但笔者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发现:对于例2,例3的安排,在方式上,似乎不紧凑,且有点重复,如:例2中单一的式子,让生重复探究,学生必定觉得索然无味,如何让学生有效积极地参与教学,自主归纳出这一类方法,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挑战性,体验成功的快乐呢?面对这个问题,笔者思考着:能不能将例2、例3整合起来?利用好教材中所给的资源,设计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的积极参与,有效参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P103-104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的口算8、7、6加几。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自主探究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
教学难点:
把另一个加数分成几和几,才能和8、7、6凑十,同时体现算法多样化。
教具准备:
课件、自制转盘和小花、学具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起兴趣
1. 师:咱们比比谁的反应快,看谁算得快。(复习数的组成)
2. 刚才大家表现很好,现在咱们去个有趣的地方,看看吧!(儿童乐园)
3. 想去吗?咱们乘车去,说对了就先出发!
最后一题9+7咱们一块答!(生回答后问:你是怎样想的?)
二 、自主研究,学会算理
1. 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1)大家看,已经有许多人在等着买票,你知道共有几个小朋友吗?应该买多少张门票呢?(出示主题图)
(2)生汇报并交流。你是怎样知道的?
①数的 ②接数法 ③8+5
2.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8加几(教学例1)
① 师:9加几的方法咱们己经学过了,那8+5该怎么算呢?把你的想法用学具摆摆,并和同桌说说,比比哪个小朋友最会动脑筋,想的方法最多。
② 学生交流后汇报:指名生上台演示。并说算法。(出示学生的几种摆法,并比较,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记下来。你们看哪种方法能一眼看出8+5是多少?)
③ 同学们想出的这几种办法都不错,以后同学们在口算时,可选一种你最喜欢的方法来算。看着你喜欢的方法把它装到脑子里吧!
④ 现在用你喜欢的方法来算算这几题,行吗? (练习P105页第1题)
⑤ 小结:这些题都是几加几?(8加几)8加几,怎么算?(生小结)
(2)自主探究7、6加几(教学例2)
① 同学们刚才都学得很不错,下面咱们看看游乐场有哪些好玩的!(课件出示:一些游乐项目及其票价,由师介绍。)
② 你最想玩哪两个项目,你知道一共要用多少钱吗?怎么列式?(由生自主列式,师将板书设计成两组,一边写大数加小数,一边写小数加大数。)
③ 咱们先看左边的算式,如:8+4,怎么算?(由学生说算法)
④ 那这边的其它的算式该怎么算呢?(在小组里说说)
⑤ 指名生说出7加几、6加几的算法。
(3)算法多样化(教学例3)
师:再请看右边的算式,怎么算?如:8+9看哪个同学想到的方法最多?
① 把8凑十 ② 把9凑十 ③ 从9+8=17想到8+9=17
小结:看来解同一道题,会出现很多种不同的方法,同学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己选择其中的一种!
三、趣味游戏,巩固新知
1. 做一做:看车来接我们回家了!谁能根据这幅图说出几句话?请大家翻开书104页,自己在做一做第一题的第一幅图里圈出10个来,再计算!
2. 转盘:再来玩个快乐转盘的游戏。(转盘正中心写有8、7、6数字,)
3. 找朋友:接下来,我想请得了小花的同学玩个找朋友的游戏,好吗?(小花的反面写有一个算式如上图,没有得数,师写出一些数字,学生根据自己的算式的答案,将算式贴在相应的数字下。)
四、课堂小结,激励评价
1. 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大家表现得棒极了,那你们都学会了些什么呢?
2. 拓展:我想请你们自己设计一个周末活动方案:在儿童乐园里,如果你的爸爸妈妈给你20元钱,让你自己玩,你准备怎么去玩? 此表交给家长打等级,我们来评一评,谁设计的方案是最佳方案,咱们把它贴在班级的展示台上!
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积极参与是表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态度和方法,它是对活动的创造、运用,其目的是解决学生会学习的问题,也就是会自主学习,它决定了活动的质量;有效参与是表明教师要着力创造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学习方面的条件,引导学生参与发展,提升学生学习素质与能力。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两者在教学中缺一不可。
一、 创设生动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把学生放在首位,每个教学环节都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设计教学时,通过创设情境,语言激励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参与教学活动。
1. 情绪饱满,积极学习。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状态是:抢着说、纷纷地说、热烈地交流,这些充分说明了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与高昂的学习热情。
【片断一】:复习导入,引起兴趣
师:咱们比比谁的反应快,看谁算得快。
生1:5可以分成2和3
生2:5可以分成4和1
生3:6可以分成3和3
师:刚才大家表现很好,现在咱们去个有趣的地方,看看吧!(出示课件:游乐场中的游乐项目)
师:想去吗?咱们乘车去,说对了就先出发!(出示课件:小车上的式子)
生:10+1=11、10+3=13、10+7=17(小组内学生依次回答后小车开走。)
生:9+1=10、9+3=12、9+5=14、9+7=16(最后一题,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反思】:计算课往往让学生感到很枯燥,如何调动学生,让学生处于一个兴奋的状态,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就显得很重要。上课开始,我注意把握课堂节奏,通过比反应、答对就出发等让学生处于一种比比、试试的心态,引起学生好奇心,唤起学习兴趣,不但激发动机,更激发思维。
2. 频繁交往,扩大参与。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就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全员参与,同时也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交往空间,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片断二】:自主研究,证明算理
师:看看游乐场有哪些好玩的!(课件出示:一些游乐项目及其票价,由师介绍。)你最想玩哪两个项目,你知道一共要用多少钱吗?怎么列式?
师:请在小组内说说,把算式记在本子上。(学生交流后回答)
生1:我想玩旋转木马和海盗船列式是:8+7
生2:我想玩激流勇进和海盗船列式是:5+7
生3:我想玩旋转木马和过山车列式是:8+7
(师将学生列的式子记下)
师:你们都很会玩,列了这么多式子!你们能算出自己要花多少钱吗?
生1:当然可以,我花了15元!
生2:我花了13元!我是这样想的,把7分成4和3,6+4=10,10+3=13
生1:我也知道我是怎样算出来的!
师:好,请大家在组内说一说,你所列算式的答案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在组内说说)
师:大家观察一下,这两组算式,有什么发现?
生1:两个式子的结果是一样的!
生2:相加的两个数是一样的!
生3:左边是大数加小数,右边是小数加大数!
师:你们真会观察,都说对了!那我来考考你们。(拿出7+6=13、6+5=11说说另外两个式子的答案)
【反思】: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在这个环节中,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将例2、3进行整合,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动手操作,遇到困难同桌相互讨论,让学生在探索性的活动中,参与各个环节,逐步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 营造和谐课堂,让学生有效参与。
1. 思维活跃,训练有度。
本课设计以游乐园为主线,教师激发兴趣,唤起学生,使之产生学习动机,然后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新知,组织学生交流,再进行反馈评价,最后进行课外延伸,张扬个性,培养发展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这样设计时间上有宽度,空间上有广度,气氛上有热度,内容上有深度,方法上有灵活度,结果上有效度。如果单一是为巩固掌握所学的知识的基础练习,会很枯燥,因而设计趣味练习,具有参与的广泛性和积极性,特别是快乐转盘和找朋友,几乎全班参与了活动。
2. 机会充分,评价有方。
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提不同意见;学生能说出来的不讲,学生能做的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能研究的不讲,学生有能力探究的教师不教,学生能够升华的教师不去总结,课堂变成了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时间和机会,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及时反馈,让学生切身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成功的喜悦,尊重每位学生,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老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学习数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学会学习,喜欢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天空里飞翔!
《8、7、6加几》说课稿3篇(扩展2)
——《8、7、6加几》教学反思3篇
《8、7、6加几》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计算的方法与上节课相同。学生对用“凑十法”解决问题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我觉得应该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8、7、6加几。如果不用操作,只让他们凭借头脑中的“给9凑十”的方法,想象着解决8、7、6加几。怎么做效果会更好些。于是我在我教的两个班级进行不同教学。
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出8+7、7+4、6+5这三个算式后,在三班我没准备任何学具,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个算式,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计算出结果,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在汇报中,出现了很多种方法,有的方法是我事先都没有预料到的,例如8+4=就有很多种解决的方法:
(1)把4分成2和2,8和2凑成10,10再加2得12。
(2)我是把8分成2和6,6和4凑成10,10再加2得12。
(3)我知道8+5=13,那么8+4得数就应该比13少1,是12。
(4)我是这样算的,10+4=14,8+4得数要比14少2,是12。
在我们班,上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学具,有很多同学充分利用了学具,我清楚:这些同学都是用“凑十”的方法解决的,全班大约10人的学生没动学具,这些同学可能用到了其它方法解决。但在集体汇报时,我发现只出现了唯一的方法,那就是“凑十”法,我还不甘心,尽力的启发:“还有其他方法吗?”有的孩子想出了看小数分大数的方法,其他方法没有想出来。
通过两个班的比较,明显的看出,由于学习9加几时是用学具掌握的“凑十法”,所以用学具操作的四班沿袭了9加几的“凑十法”,思维明显受到限制。而另一班因为没有用学具,反而没有受“凑十法”的束缚,集思广益,想出了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我想动手操作加强感悟,这是低年级学生形成新知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它不但使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够顺利迁移,克服思维的障碍,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我们要尊重每位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应保护学生的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自主的探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8、7、6加几》教学反思2
本节课在教学用“凑十法”教学9加几的基础上同时教学8、7加几,由于计算时的思考方法是相似的,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上节课要稍多一点,但计算起来有困难,因为孩子没有学习过类似的计算方法。所以在方法上学出现了点数的算法,和接着数麻烦的方法,还有直接列出加法算式计算的,体现了算法多样化。教学过程设计以中山体育馆开展体育活动为主线,熟悉的情节,唤起学生兴趣,使之产生学习动机,然后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新知,组织学生交流,再进行反馈评价。如果本节课单一是为巩固掌握所学的知识的基础练习,会很枯燥,因而设计趣味练习,具有参与的广泛性和积极性,特别是找汽车和打气球,几乎全班参与了活动,同学们都很积极。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备课和设计教学过程。由于这节课是在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对用“凑十法”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在第一个班级教学时,由于学生普遍处于接受新知识是属于慢热型,所以主要以老师引导为主,在教学设计完全按照课本的设计上课,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反馈的信息和课本所设计的学习过程一致。但在另外一个班级,学生接受新知识比较快,在表达和思维逻辑能力非常好,学生主体性比较强。所以我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让学生适时充当老师的角色,让学生讲解,质疑比较吸引其他学生的学习。且在反馈时,我发现所有的学生用的都是凑十法,多数的学生是拆5凑8,看来学生能运用原有的知识顺利的进行知识的迁移。
本节课课堂气氛没有*时常态课堂那么活跃。存在的"原因:老师没有常态课时放得开。在提问和评价反馈学生过于死板,处理学生的回答和教学环节不够灵活。学生第一次拍录像课也有点紧张,课堂常规要求没有到位。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他们对数学知识有着不同的理解,对数学方法有不同的喜好,课堂也因此而五彩缤纷、富有个性色彩。我因课堂中害怕学生没跟着教学设计走或者害怕“收”不紧、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过于拘束。
《8、7、6加几》教学反思3
在本课的设计上我以闯关游戏为主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比一比,看谁最先闯关成功”,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生心和斗志,使之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然后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新知,组织学生交流,再进行反馈评价,最后进行课外延伸,培养发展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课后感觉这样设计时间上有宽度,空间上有广度,气氛上有热度,全班参与了活动,使整节课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样热闹的课堂上,会出现部分不分场合胡乱凑热闹起哄的学生,需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为什么的时候却还是自顾自“热闹”的学生,这时如果不进行纪律的调控的话,那这部分学生就只是热闹的玩了一下,热闹了一下,并没有任何收获和进步。纪律的调控也要注意要用游戏中的规则来解决,用兴趣和奖励来引导,切忌严厉的批评,因为这会使原有的*等的、愉快的课堂气氛遭到破坏。
《8、7、6加几》说课稿3篇(扩展3)
——8、7、6加几教学反思
8、7、6加几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8、7、6加几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8、7、6加几教学反思1
12月7日,我参加了xx小学举办的大讲堂活动,我这节课讲的是《8、7、6加几》,下面我就这节课进行一下反思。
《8、7、6加几》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9加几的计算方法后,通过引导学习,以及动手操作,鼓励学生应用多种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在授课过程中渗透“凑十”数学思想,并能进一步运用计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动手实践等过程,学习8加几,7加几和6加几。在观察及操作时,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数学思维。为了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温故引新:
一年级孩子天真活泼,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特意创设了猪猪侠以及卡通世界的情景,学生们很快就被卡通人物所吸引。这里主要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复习5、6、7的分解以及10的分解,第二部分则是复习9加几继而复习了凑十法。通过温习旧知,将学生带入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去,为学习新知做了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新知部分,先给出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8+5=13,让学生尝试用各种方法解答,主要突出的是一题多种解法。学生提出了摆小棒的方法、凑十法等,再在此处提出主要的数学思想,即“凑十”,再让学生用解决8+5的方法,自己解决7+5和6+5。
在新授部分,主要还是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三动结合,比较符合一年级孩子爱动手的特点。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部分分别是基础练习,变式练习,拓展练习,分层次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之前多次去xx小学听其他老师讲课,当自己真正去借班上课的时候,还是有很不一样的感受。首先,通过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一半。不论是借班上课还是出课,只要准备充分,调整好心态正确面对,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水*。其实,不论在哪里讲课,放松心情积极面对才是良好的状态。其次,在借班上课的过程中,我在课前先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同学们也踊跃的介绍了自己,我询问他们的名字和年龄,并表扬他们“真勇敢”,“你说话声音真洪亮”等等,在无形中就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在我离开之前,孩子们还主动和我道别,让我觉得这一节课我收获了孩子们对我的喜爱。最后,对于这次讲课,xx的各位老师对我的课都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多参加这样的活动,其实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十分有利。
总之,通过大讲堂活动,在备课、讲课以及老师们的评课中,我都进步了不少,学习到了很多。我会虚心向老师们学习,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创造高效课堂,是自己迅速的成长起来。
8、7、6加几教学反思2
根据《标准》的要求,应该把培养计算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计算能力要从一年级做起。而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学生应练好的基本功之一。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不止一种,教材中呈现了多种计算方法,如:“点数”和“接着数”等,学生在学习10以内计算时已经掌握,因此,不用花很多时间专门进行教学,而“凑十法”是计算进位加法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具有规律性强、易于理解和过程简捷等特点。并且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这部分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计算正确和迅速度产生直接的影响,本节课的内容是在9加几的基础上学习的,对各种算法如“点数”“接着数”“凑十法”都已经有了比较,本节课主要是要求学生能用“凑十法”进行计算。
本课是学生对“凑十法”已有一定基础上来学习8加几,7加几及6加几。在设计本课时教学过程时,我是按照“创设情境导入——探索8加几的计算方法——巩固8加几的计算方法——探索7、6加几的计算方法——巩固7、6加几的计算方法——综合练习”的过程来设计的。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完成了由扶到放的过程,因为学生有了9加几的铺垫,学生在学习8加几时已经能基本借助手中的学具进行凑十的计算,掌握了“凑十法”的算理,明白为什么要凑十,怎样去凑十,这样在学习7、6加几时我就放手让学生大胆地进行尝试,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整个学习的过程,体会到如何去学习,很好地进行了数学思想的启发,通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操作,得出计算的方法,无论是算法还是算理都比较清楚明了,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8、7、6加几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上课伊始,我采用活泼多样的复习形式,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所复习的内容是本节课知识的停靠点,有利于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来探索学习8、7、6加几的进位加法。接着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动手操作、相互交流,探索出8+5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思考过程,体会“凑十法”的简便性。然后鼓励学生摆脱学具,利用知识的迁移,完成8加几的其他式题和7、6加几的一些式题。在巩固练习阶段,我先引导学生回忆如何“凑十”,再教他们唱“凑十歌”。“凑十歌”的教唱,不仅把课堂活动气氛再次推向高潮,而且使学生在活泼愉快的学唱中掌握了“凑十法”的关键。
本节课有如下几个特点:
1、注重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首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具体情境的问题中初步感知凑十法。然后借助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凑十的表象,并通过交流,把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起来,从而理解和掌握凑十法。最后是脱离实物,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思考算法,算出得数。这样分层地逐步抽象,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抽象、概括、推理能力都得到一定的提高。
2、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
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的关键是如何“凑十”。如果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来理解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优生应该是没问题的,但低差生就不一定清楚要如何把一部分小棒凑成十。于是我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十格图”。学生可以在“十格图”上操作,从而非常直观地看出凑十的过程,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
3、注重学生初步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关键处、在学生有话想说的地方,让同桌互相说一说。如,根据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后,让同桌小朋友互相说一说怎样解决“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在学生独立操作学具计算8+5后,又让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摆的,怎样算的。通过相互交流,学生不仅能相互启发,体验算法多样化,而且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与倾听能力。让同桌互相交流,这是学生合作学习的起始环节,学生在相互交流将逐渐形成合作意识。
8、7、6加几教学反思4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计算的方法与上节课相同。学生对用“凑十法”解决问题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我觉得应该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8、7、6加几。如果不用操作,只让他们凭借头脑中的“给9凑十”的方法,想象着解决8、7、6加几。怎么做效果会更好些。于是我在我教的两个班级进行不同教学。
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出8+7、7+4、6+5这三个算式后,在三班我没准备任何学具,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个算式,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计算出结果,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在汇报中,出现了很多种方法,有的方法是我事先都没有预料到的,例如8+4=就有很多种解决的方法:(1)、把4分成2和2,8和2凑成10,10再加2得12。(2)、我是把8分成2和6,6和4凑成10,10再加2得12。(3)、我知道8+5=13,那么8+4得数就应该比13少1,是12。(4)、我是这样算的,10+4=14,8+4得数要比14少2,是12。
在我们班,上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学具,有很多同学充分利用了学具,我清楚:这些同学都是用“凑十”的方法解决的,全班大约10人的学生没动学具,这些同学可能用到了其它方法解决。但在集体汇报时,我发现只出现了唯一的方法,那就是“凑十”法,我还不甘心,尽力的启发:“还有其他方法吗?”有的孩子想出了看小数分大数的方法,其他方法没有想出来。
通过两个班的比较,明显的看出,由于学习9加几时是用学具掌握的“凑十法”,所以用学具操作的四班沿袭了9加几的“凑十法”,思维明显受到限制。而另一班因为没有用学具,反而没有受“凑十法”的束缚,集思广益,想出了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我想动手操作加强感悟,这是低年级学生形成新知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它不但使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够顺利迁移,克服思维的障碍,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我们要尊重每位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应保护学生的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自主的探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8、7、6加几教学反思5
1、从现实生活出发,以学生熟悉的到公园玩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得有趣,认为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
2、“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供算法多样化。”根据《课标》这一理念,在教学时我通过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全班交流”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摆一摆,动脑思考,交流的过程中自主探求、体验、归纳不同的计算方法,在教师强调出最基本的计算方法的同时仍然尊重学生自己的方法,允许学生灵活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3、在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同时注意在通过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同时渗透“加法交换律”的思想,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又能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个性化发展。
4、鼓励学生运用迁移规律,解决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8、7、6加几教学反思三:
一、创设生动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把学生放在首位,每个教学环节都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设计教学时,通过创设情境,语言激励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参与教学活动。
1、情绪饱满,积极学习。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状态是:抢着说、纷纷地说、热烈地交流,这些充分说明了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与高昂的学习热情。
2、频繁交往,扩大参与。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就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全员参与,同时也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交往空间,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营造和谐课堂,让学生有效参与。
1、思维活跃,训练有度。
本课设计以游乐园为主线,教师激发兴趣,唤起学生,使之产生学习动机,然后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新知,组织学生交流,再进行反馈评价,最后进行课外延伸,张扬个性,培养发展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这样设计时间上有宽度,空间上有广度,气氛上有热度,内容上有深度,方法上有灵活度,结果上有效度。如果单一是为巩固掌握所学的知识的基础练习,会很枯燥,因而设计趣味练习,具有参与的广泛性和积极性,特别是快乐转盘和找朋友,几乎全班参与了活动。
2、机会充分,评价有方。
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提不同意见;学生能说出来的不讲,学生能做的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能研究的不讲,学生有能力探究的教师不教,学生能够升华的教师不去
总结
,课堂变成了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时间和机会,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及时反馈,让学生切身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成功的喜悦,尊重每位学生,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8、7、6加几教学反思6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根据9加几的计算方法,探索计算8、7、6加几的方法。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指导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
2、学生观察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说图意,你会列式吗?
3、你能够根据学过的方法计算吗?
二、学习新知,学生探索计算方法
1、小组合作交流,怎样计算?
7+58+5
2、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重点指导:凑十法
3、学生说说你在计算中遇到的困难。
4、反馈:
5+6=
三、课堂练习:
1、计算
8+6=7+6=6+6=
101010
2、速算比赛
3、找朋友
学生连线
四、独立作业:
计算109页4、5题
五、课堂小结
说说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根据9加几的计算方法,自主探索8、7、6加几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感悟“凑十法”的计算方法。大多数学生在口算中,速度提高较快。
8、7、6加几教学反思7
在本课的设计上我以闯关游戏为主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比一比,看谁最先闯关成功”,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生心和斗志,使之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然后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新知,组织学生交流,再进行反馈评价,最后进行课外延伸,培养发展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课后感觉这样设计时间上有宽度,空间上有广度,气氛上有热度,全班参与了活动,使整节课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样热闹的课堂上,会出现部分不分场合胡乱凑热闹起哄的学生,需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为什么的时候却还是自顾自“热闹”的学生,这时如果不进行纪律的调控的话,那这部分学生就只是热闹的玩了一下,热闹了一下,并没有任何收获和进步。纪律的调控也要注意要用游戏中的规则来解决,用兴趣和奖励来引导,切忌严厉的批评,因为这会使原有的*等的、愉快的课堂气氛遭到破坏。
8、7、6加几教学反思8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上课伊始,我采用“快速填数”、“快速抢答”的复习形式,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所复习的内容是本节课知识的停靠点,有利于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来探索学习8、7、6加几的进位加法。接着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探索出8+5和5+8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思考过程,体会“凑十法”的简便性。然后鼓励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完成8加几的其他式题和7、6加几的一些式题。之后我引导学生回忆如何“凑十”,再教他们唱“凑十歌”。“凑十歌”的教唱,不仅把课堂活动气氛再次推向高潮,而且使学生在活泼愉快的学唱中掌握了“凑十法”的关键。在巩固练习阶段,我设计了帮动物园的阿姨找小动物和送小蚂蚁回家的情境,将“做一做”的3、4题由简单的计算,变成助人为乐的事,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又复习了8、7、6加几的计算方法,更在此基础上提高了学生的口算能力,进行了德育渗透。
本节课有如下几个特点:
1、注重知识的迁移
首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具体情境的问题中初步感知“凑十法”。然后借助已有经验,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凑十”的表象,并通过交流理解和掌握“凑十法”。最后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思考算法,算出得数。
2、注重创设生活情境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为了能够吸引学生,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在设计本课时,我注重创设一些学生喜欢而又熟悉的生活情境来吸引学生。如在复习时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设计了“快速填数”、“快速抢答”的复习形式;在新课开始创设了去公园玩要先买票的情境;在巩固练习时设计了“找小动物”和“送小蚂蚁回家”的情境,这些情境的设计都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3、注重学生初步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关键处、在学生有话想说的地方,让同桌互相说一说。如,根据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后,让同桌小朋友互相说一说怎样解决“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在学生独立操作学具计算8+5后,又让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摆的,怎样算的。通过相互交流,学生不仅能相互启发,体验算法多样化,而且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与倾听能力。让同桌互相交流,这是学生合作学习的起始环节,学生在相互交流将逐渐形成合作意识。
4、注重德育渗透
在巩固练习时,设计了“找小动物”和“送小蚂蚁回家”的情境,渗透了助人为乐的德育教育。
8、7、6加几教学反思9
本节课在教学用“凑十法”教学9加几的基础上同时教学8、7加几,由于计算时的思考方法是相似的,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上节课要稍多一点,但计算起来有困难,因为孩子没有学习过类似的计算方法。所以在方法上学出现了点数的算法,和接着数麻烦的方法,还有直接列出加法算式计算的,体现了算法多样化。教学过程设计以中山体育馆开展体育活动为主线,熟悉的情节,唤起学生兴趣,使之产生学习动机,然后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新知,组织学生交流,再进行反馈评价。如果本节课单一是为巩固掌握所学的知识的基础练习,会很枯燥,因而设计趣味练习,具有参与的广泛性和积极性,特别是找汽车和打气球,几乎全班参与了活动,同学们都很积极。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备课和设计教学过程。由于这节课是在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对用“凑十法”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在第一个班级教学时,由于学生普遍处于接受新知识是属于慢热型,所以主要以老师引导为主,在教学设计完全按照课本的设计上课,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反馈的信息和课本所设计的学习过程一致。但在另外一个班级,学生接受新知识比较快,在表达和思维逻辑能力非常好,学生主体性比较强。所以我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让学生适时充当老师的角色,让学生讲解,质疑比较吸引其他学生的学习。且在反馈时,我发现所有的学生用的都是凑十法,多数的学生是拆5凑8,看来学生能运用原有的知识顺利的进行知识的迁移。
本节课课堂气氛没有*时常态课堂那么活跃。存在的原因:老师没有常态课时放得开。在提问和评价反馈学生过于死板,处理学生的回答和教学环节不够灵活。学生第一次拍录像课也有点紧张,课堂常规要求没有到位。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他们对数学知识有着不同的理解,对数学方法有不同的喜好,课堂也因此而五彩缤纷、富有个性色彩。我因课堂中害怕学生没跟着教学设计走或者害怕“收”不紧、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过于拘束。
8、7、6加几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的。上课开始,我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动手操作、相互交流,探索出8+5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思考过程,体会“凑十法”的简便性。然后鼓励学生摆脱学具,利用知识的迁移,完成8加几的其他题目和7、6加几的一些题目。在巩固练习阶段,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不仅把课堂活动气氛再次推向高潮,而且使学生在或活泼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凑十法”的关键。
本节课有如下几个特点:
1.注重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首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具体情境的问题中初步感知“凑十法”。然后借助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凑十”的表象,并通过交流,把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起来。从而理解和掌握“凑十法”。最后是脱离实物,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思考算法,算出得数。这样分层地逐步抽象,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抽象、概括、推理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2.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
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的关键是如何“凑十”。如果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来理解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优等生是没问题的,后进生不一定清楚要如何把一部分小棒凑成十。于是我通过在黑板上一步步板书,从而让他们非常直观地看出“凑十”的过程,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
《8、7、6加几》说课稿3篇(扩展4)
——《9加几》教学反思10篇
《9加几》教学反思1
《9加几》是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在学习了11~20个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虽然有一部分的学生已经学会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但是不是很熟练,而且在方法上各有不同:有些学生使用从一个加数开始往上数的方法;有些用物品摆出来数一数的方法,极少有学生或没有学生会使用凑十法来计算。因而学会9加几的计算方法等有关知识,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整个20以内的进位加法至关重要。学生掌握好了本节的知识,可为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把本节课重点放在理解“凑十法”的思想过程上,“凑十法”不仅是20以内加法的核心方法,也是将来学习加减法简便运算的重要方法(凑整)的基础。上完课后,我对本课教学环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首先利用课件显示10加几的复习题。为新的学习作了铺垫,并由复习题总结出10 是我们的好朋友,找到了10就可以使运算又快又准的进行。接着让学生认真的观察主题图,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从而诱发孩子们主动地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参与教学活动并使学生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进行算法探讨,对不同的算法加以肯定,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计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为了使学生在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初步认识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上课开始时,我出示了饮料图,让学生说说图意,再根据图意列式,学生很快列出了“9+4=13”,接着,我让学生说出“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回答如下:
生1:我是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生2:我是接着9的后面数10、11、12、13。
对学生的不同算法我给予了表扬和肯定,学生的潜力不可估量。教师应开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动脑想出来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观察、交流、讨论开运动会的主题图,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这节课在学生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我首先出示凑十法凑的过程,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对凑十法的理解。在学生理解了凑十法的意义之后,我设计了各种有趣、有效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计算能力。接着通过摆一摆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凑十法的.过程的同时也加深体会了凑十法的意义。
在这一次的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众多的不足之处,例如在巩固凑十法的时候出现的形式单一,都是将一个图片移动,凑成十个,其实可以换些比较多样的形式,像是将9个和1个圈起来也表示凑十的过程,就因为在这个点上设计的不够,在后面学生完成做一做练习第一大题的时候,班上有一半的学生不能准确的圈出十个图片来。再来一个明显的失误就是由于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操作不够熟练,在课堂中出现了操作不同步的现象。
《9加几》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设计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师恰到好处地启发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
1、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切入。
从学生熟悉的校园运动会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然后根据运动场上的比赛项目,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启发了思维,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进行的,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不仅让孩子们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3、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教学中,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将操作与思考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在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由于留给学生充分发表想法的时间与空间,学生的思维是生动活泼的,提出了多种9加几的计算方法,这些算法都是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动脑思考获得,还具有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拓宽他们的思维,使课堂充满了活力。
4、计算课到底该怎么上。
在课改的今天,关于计算教学如何上,仍有很多困惑。在课改初期,教师们认识到原有教学模式的局限,大张旗鼓的开展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计算中过分提倡并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整节课都是“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导致学生计算能力不如以前娴熟,那么,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今天,计算课如何扎实有效而又不失灵活的进行?怎样处理算法多样化与基本算理算法之间的关系?算法多样化怎样优化?何时优化?目前使一线教师们深感困惑。
我执教的《9加几》一课,也算抛砖引玉,供大家研讨。
《9加几》教学反思3
一、复习铺垫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出示小猴图片)看——小猴今天和我们一起学习数学呢!
(由小猴带来的口算题进行复习:10+1、10+3、10+5、10+7、10+8、10+6、10+4、10+2。学生口算后,教师将卡片有序排列在黑板一侧)
师:刚才口算的这些题,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10加几的。
生:得数都是十几。
师:计算这些题,你为什么这么快?
生:都是10加几,就能很快算出得数是十几。
二、学习新知
师:(出示图片)有一天,猴妈妈把摘的桃放在桌子上,让小猴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小猴看到这么多桃,馋得口水直往下流,哪有心思算呀,急得直抓头: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小猴吗?
生:愿意!
师:我们先来看,这些桃是怎样摆放在桌子上的?
生:有一些桃摆在盒子里,还有—些桃摆在桌子上。
生:盒子里有9个,盒子外面有4个。
师:用什么方法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个桃呢?
生:用加法。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生:因为是把盒子里的桃和盒子外面的桃合并在一起,所以用加法。
(师板书出算式9+4)
师:那么,怎样算出9+4的结果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探索,再和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生独立探索并与同桌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到得数的?
生:我是数着算的,9,10,11,12,13。
生:我是先拿一个放到盒子里,外面还有3个,就是13。
生:我是先想10加4得14,再减去1就是13。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都算出了9加4得13,真聪明!刚才有同学说,;先把盒子里空着的一格放上桃,再加外面的3个,得13。哪个同学能到前面来演示一下?
(师指名一生上台演示,并逐步对应板书——)
师:为什么从4里面先拿1个放盒子里?
生:这样就可以放满盒子,一盒10个。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9加1得10,再算10加3得13。
师:刚才大家算得很好。我们再来看,小猴家的花园里栽了两种颜色的鲜花,
(师出示“试一试”图片,如下图)
(师引导生列出算式后)
师: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9+7。也可以在教科书上先圈出10个再填一填。
(生动手圈图并计算)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是把9朵红花和l朵黄花圈在一起,再加上6朵黄花就是16。
(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板书思考过程)
生:我先把7朵黄花和3朵红花圈起来是10朵,再和剩下的"6朵红花加起来是16。
师:这种想法也不错!
师:这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先变成10再算的。
师:是啊!我们在计算时,既可以先把9凑成10,也可以先把7凑成10,然后再想10加几就方便了。
三、形成技能
(师出示“想想做做”第l题,如下图)
师:请大家观察图,左边原来有几块?右边呢?
生:左边原来有9块,右边原来有6块。
师:猜一猜,小猴想怎样算呢?小猴为什么只搬1块过去呢?
生:小猴想把左边先凑成10块,
师:是啊!小猴真聪明,也学会了“凑十”的方法。请大家在课本上的方框里填上数,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怎样用“凑十”的方法计算。
(生独立思考,把答案填在书上,再交流)
四、小结并揭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加法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9加一个数。
生:得数都是十几,
师:(板书:9加几)今天学习的9加几,在计算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可以把9先凑成10。
生:得数是越来越大了。
生:得数的十位都是1。
生:得数个位都比加的那个数少1。比如13的3比9+4的4少1。
师:你的观察真仔细!得数个位上为什么会比那个加数少了1呢?
生:少了的l给了9变成10了。
师:根据这个同学发现的规律,如果老师出这样的加法题,你能比较快地算出得数吗?
(师出示9+?=1?让学生推算)
五、课堂作业
按一定的顺序把今天学习的9加几的加法算式进行整理并写在课本上。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主要是抓住了以下几个要点:
1.面对真实的认知起点。
传统的9加几教学,在复习铺垫时一般分以下三个层次:一个数分成1和几,9+1=10,9加1再加一个数。表面上看,这三个层次的复习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凑十法”,但
是,实践表明,如此精细的铺垫设计,同时也可能为学生探究9加几的算法时人为地设定了一个狭隘的思维通道(即一定要把9凑成10),不利于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事实上,依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尽管学生在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时,会出现多样化的算法,但是,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思路——“凑十”。因此,设计复习题时主要侧重10加几的口算,让学生体验10加一个数比较简便,从而为帮助学生理解“凑十”法做好铺垫。
2.组织结构性的学习材料。
结构性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是课堂教学不同于自然认知的重要标志。
因此,例题的出示,明显地表示两数求和的情境,让学生自然列出算式后,则把重点放在探索计算的方法上。交流过程中,提倡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体现算法多样化思想,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此时,暂不比较算法的优劣,只是在演示和板书时对其中的一种——“凑十”法进行了不露痕迹的关注。
“试一试”的学习,重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思路。由于9和7都离10比较接近,因此,学生可能出现两种“凑十”(把9凑成10和把7凑成10)。结合学生的操作和思考,教师辅以结构化的对应性板书,提炼学生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在数形结合中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然后通过两种“凑十”法的比较以及“试一试”和例题的对比,使学生对“凑十”法的理解逐步累积起感性经验,为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内涵做好准备。
3.在探索规律中发展思维。
在计算9加几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探索计算规律。从课堂板书到组织学生操作和圈画,再到用卡片进行对应计算,以及最后的观察和比较,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发现9加几的加法计算规律,提升学生的思维水*。特别是,比较和小结时,对9加几的算式进行了整理,结合学生的发现和归纳,教师出示了更具结构化的算式,即:9+?=1?,并让学生进行推算、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9加几的计算规律,同时又在引导学生探寻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使学生品味到数学内在的简洁之美。
由本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数的运算的价值追求,除了理解计算原理、掌握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之外,还应学会有序、结构性地思考以及有条理地思维的习惯,进而了解数学发现的方法和基本的思想,学会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灵活计算,从而建立判断与选择的自觉意识,形成灵活与敏捷的思维品质。简而言之,即要实现“思维方法叫思维习惯—)思维品质”的过渡和提升,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理性精神。
《9加几》教学反思4
《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10加几的口算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又是以后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本节课教材共安排了两道例题,例1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是学校运动会的场景图,通过学生们喝了一些饮料“还有多少盒?”引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例2展示的是“凑十法”的计算过程和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会计算9加几,知道“凑十法”计算9加几比较简便,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我们调整了教材的呈现顺序,力争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情境,感悟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教师出示学校运动会的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结果说给组内同学听。学校运动会这一情境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初步感知全景图意的基础上,教师及时提出问题“还有多少盒饮料,你能算出来吗?”,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计算方法上。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以使用的方法也可能是多样的。学生可能会想出三种以上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把自己的方法在同组内进行交流,再让学生在班内交流自己的算法和想法。教师通过9+4重点说明“凑十法”的计算过程,使学生明确“凑十”的思维过程,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二、选择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级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有一定难度,因此要求教师指导学生选择信息,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进行解答。本节课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从这些资源中选择一定的信息,提出问题,抽象出加法算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用加法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三、动手操作,体会“凑十法”
“凑十法”是一种简捷的计算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并不要求学生必须用“凑十法”进行计算,但是学生应该会“凑十”的计算方法。因此,我们先借助例1,在学习9+4时引导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在学习9+6时再让学生自己摆一摆。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掌握“凑十”的计算方法。做一做时再通过圈一圈、看图计算和算一算,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凑十”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做数学。
本节课我们将例1、例2融为一体,从儿童生活情境中抽象出用数字和符号表示的算式,并引导学生摆一摆、算一算,使知识的过程呈现得很自然。这样处理,完成了教学的必要环节,但又不拘于教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再加工、再创造。
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北窘诳谓萄У氖9加几的计算方法,应使学生明确“凑十法”是计算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比较简便,也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体现算法的多样性。
2、薄按帐法”的思维过程不要求学生必须死记,只要学生能够理解就可以了。因此,本课时教学时不必总结计算规律。
3、北窘诳问9加几的第一节课,只要求学生能正确口算就可以了,不要求学生口算得又对又快。
《9加几》教学反思5
“怎样培养数感“是我在教学中感到最棘手的教学问题。我非常希望得到有关专家指导。幸运的是前两天有幸听了著名专家王永老师的讲座中的《培养数感的措施》,引发我深深的思考。结合自己*时的教学经验,下面我浅议自己在9加几的教学中对培养学生数感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作为抛砖引玉,希望得到同行们的指点。
一年级的学生,(特别是县级、乡级、完小级的学生),他们的数感还很弱,大部分学生的数感处于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状态。要培养他们的数感,我认为首先从口算教学入手。如:在教学9+6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比一比,看谁能用不同的方法口算。)发现9+6的口算方法。有针对性地展示各种算法,如方法一:看大数,数小数。方法二:凑十法。方法三:先算10+6=16,再算16—1=15。等引导全班学生交流算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借助实物理解算理,在交流的过程中感受不同的算法。让他们发挥潜能,展现智慧,开启智慧,获得智慧。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对个种算法进行反思,体会算法与数字的关联性,促进学生形成数感。
《9加几》教学反思6
一、教学背景:
许多人都认为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学校,犹如一张白纸,其实不然。一年级学生在进小学前,所掌握知识已深浅不一:有的学生有上幼儿园,但每个幼儿园的教学程度不一样:有的学生在幼儿园已经学习了二十以内的数及二十以内的加减法,甚至学习了一百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只是掌握一点有关数的知识;而部分学生没有上过幼儿园,家人也没有给他们特别的辅导,进小学时连数数都不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习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吃得好”、学习能力一般的中等学生“吃得饱”、学习能力弱的后进学生“吃得了”,在教学中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面对这种现状,我采取了分层教学方法。以下是我在《9加几》一课中尝试教学的设计与过程,与大家一起探讨和研究。
二、教学实践
(一)教学目标的分层处理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掌握9加几的计算原理。使A层次的同学能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能自主找到最优方法“凑十法”,并理解思维过程;B层次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C层次同学能在老师帮助下说出算式的答案。
(二)分层教学的实践片段
片段一:以生活实例引入
老师出示与学校运动会场面,让学生自己看图互相说一说。然后老师指出:运动会上,学校为了给运动员解渴,准备了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结束时,还有多少盒?
C层次学生会用数数法。(1、2、3、4、….12、13,一共有13盒)
B层次学生会用接数法。(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一共有13盒)
A层次学生会用凑十法、(把外面的一盒饮料放在箱子里凑成10盒,10盒再加上剩下的3盒,一共是13盒)
片段二:探究9加几的计算方法
老师提出问题:9+4该怎么计算呢?
A、B同学能借助学具,探究不同的方法,并能尝试着说出“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老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方法一:9+4=10+4-1=13
方法二:9+4=6+4+3=13
方法三:9+4=9+1+3=13
最后总结板书:9+ 4 =13
1
3
10
C层次学生能正确读出9+4=13
片段三:知识迁移,学习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老师出示运动场上其他小朋友的图片,提问:你能算出跳远的和跑步的一共有多少人吗?
A、B层次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列式计算;
C层次学生能根据学具演示感知“凑十法”过程。
然后要求学生练习实际,小组讨论生活中的关于9加几的数学问题。
A、B学生能根据算式9+6尝试口头编生活数学题;C层次学生感知生活实例与数学紧密联系。
三、教学反思
1、有效分层,有的放矢
课堂分层教学是在坚持因材施教原则的基础上,适应素质教育基本要求的一种组织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但是分层都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的。在同一阶段,不同的学生所在层次并不相同。同一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其表现不同,学习的效率也不同;不同的学习内容,学生的适应能力不同,所在也不一定相同。
为了能更好的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我对学生的作业也进行分层,其中基本要求一致,习题技巧分三个层次,分别与三个层次学生的水*相适应,使每个学生各有所得。A层次学生要求及时完成课堂上所教的内容,最好独立完成;B层次学生要求能把基础题型独立完成,稍微复杂的题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C层次学生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会读会写。
这样通过分层次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高,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同时也避免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自身的潜力,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教师分层指导和个别辅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使学生能从繁重的学习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课外活动中去,能更多的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
2、教学困惑
在给学生布置分层作业时,老师要设计和评改不同的作业,就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每个课时都这么设计和批改也难免觉得力不从心。所以怎样才能更高效一点呢?
《9加几》教学反思7
《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10加几的口算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又是以后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本节课教材共安排了两道例题,例1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是学校运动会的场景图,通过学生们喝了一些饮料“还有多少盒?”引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例2展示的是“凑十法”的计算过程和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会计算9加几,知道“凑十法”计算9加几比较简便,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我们调整了教材的呈现顺序,力争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 创设情境,感悟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教师出示学校运动会的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结果说给组内同学听。学校运动会这一情境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初步感知全景图意的基础上,教师及时提出问题“还有多少盒饮料,你能算出来吗?”,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计算方法上。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以使用的方法也可能是多样的。学生可能会想出三种以上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把自己的方法在同组内进行交流,再让学生在班内交流自己的算法和想法。教师通过9+4重点说明“凑十法”的计算过程,使学生明确“凑十”的思维过程,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二、 选择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级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有一定难度,因此要求教师指导学生选择信息,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进行解答。本节课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从这些资源中选择一定的信息,提出问题,抽象出加法算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用加法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三、 动手操作,体会“凑十法”
“凑十法”是一种简捷的计算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并不要求学生必须用“凑十法”进行计算,但是学生应该会“凑十”的计算方法。因此,我们先借助例1,在学习9+4时引导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在学习9+6时再让学生自己摆一摆。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掌握“凑十”的计算方法。做一做时再通过圈一圈、看图计算和算一算,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凑十”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做数学。
本节课我们将例1、例2融为一体,从儿童生活情境中抽象出用数字和符号表示的算式,并引导学生摆一摆、算一算,使知识的过程呈现得很自然。这样处理,完成了教学的必要环节,但又不拘于教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再加工、再创造。
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北窘诳谓萄У氖9加几的计算方法,应使学生明确“凑十法”是计算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比较简便,也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体现算法的多样性。
2薄按帐法”的思维过程不要求学生必须死记,只要学生能够理解就可以了。因此,本课时教学时不必总结计算规律。
3北窘诳问9加几的第一节课,只要求学生能正确口算就可以了,不要求学生口算得又对又快。
《9加几》教学反思8
活动片段展示:
我首先通过一个活动让学生进行操作,使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
出示课本P96~97的全景图。
教师说明:这是学校运动会的场面,从图中你看到什么?
(让学生自己看图互相说一说)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运动会上,学校为了给运动员解渴,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要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
师:你们知道还有多少盒吗?互相说一说。再用小棒来代替饮料来数一数。
生1:我是1盒1盒地数……一共13盒。
生2:我是2瓶2瓶数,再加1盒……一共13盒。
生3: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一共有13盒。
生4:我是先把外面的一盒饮料放在箱子里凑成10盒,10盒再加上剩下的3盒,一共是13盒。
(老师有意识地抽出各种数法的代表来比赛看谁数得快)
师:老师现在请三位小朋友来同时数一数老师这里一共有几朵花。(出示红花9朵,黄花8朵,分三组来数)
师:哪个小朋友数得最快?为什么他数得这么快?哪种方法好?
……
反思:
上面的教学片段,我从情境入手,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研究,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体现现代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
一、把学生当作研究者,满足学生心理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进:“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小学生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以上教学片段中,我正是从这一特点出发,让小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把凑十法强加给学生,因为这些算法都是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动脑思考获得的。这样教学,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了满足,并能感到自己是个研究者、发明者,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认知活动。由于每个人的认识水*、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途径不可能相同,所以在面临一个新的计算问题时,就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9加几,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鼓励算法多样化,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是十分必要的。提倡算法多样化,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就给学生留下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机会。这样,不仅肯定了学生的解题方法,而且肯定了学生的劳动成果,学生在不断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创新意识便会得到很好的培养。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探索发现。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对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数数已经掌握了很多种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不是简单的用一种方法强加学生掌握,而是引导、实践、探索,发现,虽然有些学生认知水*存在一定差异,他们不是用很优化的方法,但通过他们的亲身体验,感悟,也能发现其它方法比自己的方法好。这种多向交流,为学生创造了生动、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主探索中获得成功。
《9加几》教学反思9
最近似乎有了一个习惯,每次讲一节新课前要翻看教参、自己把习题做一遍,因为想让自己的授课过程更加的高效,所以要一再斟酌,力求新课讲完孩子做习题就不再有问题。每次讲完新课,又习惯性的再看一遍教参,看看本课的目标达成自己是否有遗漏,并且在讲过一遍后再回过头去看教参上的讲授建议似乎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加系统的认识。
关于“9加几”和”几加9“的进位加法讲完了,感觉课上的还算流畅,毕竟上完后自己感觉很舒服,学生的参与度也还可以。课后的练习,孩子们做的也不错,出错率很低。可是再细想想总觉得哪里还有不太对劲的地方。再次翻看教参,又回想着省优质课的观摩体会,觉得我是错过了一点,就是对孩子们算法多样化的鼓励和启发,而是过去强调凑十法的教授。想想我讲这一课时的课堂,学生因为有了太多的已有知识铺垫,很多在学前班都已经学过凑十法,当”9+6“的算式一出来,有不少孩子很快就口算出了答案,我就势问:你是用什么方法算的?孩子较为清晰的讲了他所知道的凑十法,我接下来的处理是直接引入凑十法,我说”对今天我们就学习凑十法“,然后是带着孩子系统的理解凑十法的算理方法。
现在想想,我虽很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可是对于孩子们的思维训练,对孩子们的长远发展真的是有益的吗?要求孩子们用标准的方法解决问题再加之大量的习题练习是快速提高成绩的好办法,可毕竟在我的内心深处,真正想培养我的孩子们的不是他们的高分数,是他们良好的数学思维。
因此就这一课来说,在详细讲解凑十法之前,我应给学生一个自由探索算法的时间和空间,如果孩子们的思维早已被外界的压力所限制和固着,我还应给予恰当的引导,让孩子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努力吧,接下来”8加几和几加8“的新课教授我需要改进,虽然在孩子们已经熟悉凑十法之后,让孩子们再去探讨其他的解法有些困难,但是我得尝试让孩子们的思维活跃起来。
《9加几》教学反思10
一、激发兴趣,复习铺垫
1.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学校正在开运动会,你们想去参加吗?要想参加,就得先过两关,下面就让我们闯关吧。(采用“闯关”的形式复习“1和几组成几”与"“0加几等于十几”的习题)
2.师:我们顺利地闯过了两关,赶快到运动场去吧,那里的运动会已经开始了!(出示校园运动会的场景图)
二、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1.创设情境,教学例1。
1)师:运动场上的比赛热闹极了,请仔细看一看,同学们都参加了哪些比赛项目?
生:有踢毽的。跳绳的,跑步的,跳远的。
(2)你最喜欢哪个比赛项目,数一数每个项目有多少人?
生:我最喜欢跳绳的,有3人参加……
(3)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这些运动员们参加这些比赛很辛苦,于是学校服务队的小朋友给运动员准备了许多好喝的饮料(出示数饮料画面),送走了一些,请仔细看一看,还有多少盒没送?
生:还有13盒没送。
(4)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先说给同桌听一听。
生:讨论、汇报。
5)师总结:同学们可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出示课件)有的同学用点数的方法,从1盒、2盒、3盒一直数到13;也有的同学用接数的方法,从9盒接着数:10盒、11盒、12盒、13盒;还有的同学更聪明,在箱子外拿1盒放到箱子里面,使箱子里面凑成10盒,10盒再加上外面剩下的3盒,就是13盒。这么多方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生:我最喜欢数的方法。
生:我最喜欢把9个再加上1个变成十的方法。……
(6)师:下面老师请同学们再回到比赛的现场(出示画面)这时运动场的比赛更加激烈了,现在老师想根据场上的比赛项目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请同学们注意听:踢毽子和跳远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谁知道怎样列算式?
生:9+7=(7)师:谁能像老师这样根据运动场上的比赛项目再提出几个数学问题?
生:踢毽的和跑步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9+6=159+3=12……)
教师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然后板书课题:9加几。
2.探究算法,教学例2的9+3。(
1)师:一年级的小朋友也来到了运动场,他们正在进行摆小棒比赛。你们看,小男孩有9根小棒,小女孩有3根小棒,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应该怎样列式?生:9+3=
2)师:怎样计算9+3得几呢?就请同学们利用你手中的小棒来摆一摆、算一算,互相说一说。指导学生操作:左边摆9根,右边摆3根。然后,把右边的1根移到左边,使左边的小棒凑成10根,左边的10根与右边剩下的2根合起来就是12根。
生:汇报9+3得几的计算方法。
教师板书:9 + 3=12 1 210
3.加深理解,教学例2的9+7。
(1)师:同学们,你能用刚才摆小棒的
方法计算9+7得多少吗?
生:能!
(2)师:请你们运用手中的黄花和红花摆一摆,摆好后再移一移,算一算共有多少朵花?生:学生自己操作,让一名学生在投影上操作,并叙述计算过程。
教学反思:
计算教学,重在明理。只有在明理的基础上才能掌握计算方法,熟练计算,减少错误。本节课是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节课,重点是理解凑十法。为此,教学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让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的情景,然后根据运动场上的比赛项目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顺利的引出新课,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这是《课标》中提倡的新理念。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摆小棒和小花,获得初步的感知,再让学生同桌互相交流,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接下来的全班汇报中我们看到,此种设计给了学生较大的思考空间,使不同认知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学习,即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又有效地渗透了凑十法的规律:凑大数、分小数。这些算法都是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动脑思考获得的,有些还非常具有创造性。纵观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探索出解决问题方法的。教师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7、6加几》说课稿3篇(扩展5)
——《9加几》教学反思10篇
《9加几》教学反思1
一、复习铺垫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出示小猴图片)看——小猴今天和我们一起学习数学呢!
(由小猴带来的口算题进行复习:10+1、10+3、10+5、10+7、10+8、10+6、10+4、10+2。学生口算后,教师将卡片有序排列在黑板一侧)
师:刚才口算的这些题,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10加几的。
生:得数都是十几。
师:计算这些题,你为什么这么快?
生:都是10加几,就能很快算出得数是十几。
二、学习新知
师:(出示图片)有一天,猴妈妈把摘的桃放在桌子上,让小猴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小猴看到这么多桃,馋得口水直往下流,哪有心思算呀,急得直抓头: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小猴吗?
生:愿意!
师:我们先来看,这些桃是怎样摆放在桌子上的?
生:有一些桃摆在盒子里,还有—些桃摆在桌子上。
生:盒子里有9个,盒子外面有4个。
师:用什么方法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个桃呢?
生:用加法。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生:因为是把盒子里的桃和盒子外面的桃合并在一起,所以用加法。
(师板书出算式9+4)
师:那么,怎样算出9+4的结果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探索,再和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生独立探索并与同桌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到得数的?
生:我是数着算的,9,10,11,12,13。
生:我是先拿一个放到盒子里,外面还有3个,就是13。
生:我是先想10加4得14,再减去1就是13。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都算出了9加4得13,真聪明!刚才有同学说,;先把盒子里空着的一格放上桃,再加外面的3个,得13。哪个同学能到前面来演示一下?
(师指名一生上台演示,并逐步对应板书——)
师:为什么从4里面先拿1个放盒子里?
生:这样就可以放满盒子,一盒10个。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9加1得10,再算10加3得13。
师:刚才大家算得很好。我们再来看,小猴家的花园里栽了两种颜色的鲜花,
(师出示“试一试”图片,如下图)
(师引导生列出算式后)
师: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9+7。也可以在教科书上先圈出10个再填一填。
(生动手圈图并计算)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是把9朵红花和l朵黄花圈在一起,再加上6朵黄花就是16。
(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板书思考过程)
生:我先把7朵黄花和3朵红花圈起来是10朵,再和剩下的"6朵红花加起来是16。
师:这种想法也不错!
师:这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先变成10再算的。
师:是啊!我们在计算时,既可以先把9凑成10,也可以先把7凑成10,然后再想10加几就方便了。
三、形成技能
(师出示“想想做做”第l题,如下图)
师:请大家观察图,左边原来有几块?右边呢?
生:左边原来有9块,右边原来有6块。
师:猜一猜,小猴想怎样算呢?小猴为什么只搬1块过去呢?
生:小猴想把左边先凑成10块,
师:是啊!小猴真聪明,也学会了“凑十”的方法。请大家在课本上的方框里填上数,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怎样用“凑十”的方法计算。
(生独立思考,把答案填在书上,再交流)
四、小结并揭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加法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9加一个数。
生:得数都是十几,
师:(板书:9加几)今天学习的9加几,在计算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可以把9先凑成10。
生:得数是越来越大了。
生:得数的十位都是1。
生:得数个位都比加的那个数少1。比如13的3比9+4的4少1。
师:你的观察真仔细!得数个位上为什么会比那个加数少了1呢?
生:少了的l给了9变成10了。
师:根据这个同学发现的规律,如果老师出这样的加法题,你能比较快地算出得数吗?
(师出示9+?=1?让学生推算)
五、课堂作业
按一定的顺序把今天学习的9加几的加法算式进行整理并写在课本上。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主要是抓住了以下几个要点:
1.面对真实的认知起点。
传统的9加几教学,在复习铺垫时一般分以下三个层次:一个数分成1和几,9+1=10,9加1再加一个数。表面上看,这三个层次的复习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凑十法”,但
是,实践表明,如此精细的铺垫设计,同时也可能为学生探究9加几的算法时人为地设定了一个狭隘的思维通道(即一定要把9凑成10),不利于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事实上,依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尽管学生在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时,会出现多样化的算法,但是,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思路——“凑十”。因此,设计复习题时主要侧重10加几的口算,让学生体验10加一个数比较简便,从而为帮助学生理解“凑十”法做好铺垫。
2.组织结构性的学习材料。
结构性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是课堂教学不同于自然认知的重要标志。
因此,例题的出示,明显地表示两数求和的情境,让学生自然列出算式后,则把重点放在探索计算的方法上。交流过程中,提倡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体现算法多样化思想,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此时,暂不比较算法的优劣,只是在演示和板书时对其中的一种——“凑十”法进行了不露痕迹的关注。
“试一试”的学习,重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思路。由于9和7都离10比较接近,因此,学生可能出现两种“凑十”(把9凑成10和把7凑成10)。结合学生的操作和思考,教师辅以结构化的对应性板书,提炼学生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在数形结合中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然后通过两种“凑十”法的比较以及“试一试”和例题的对比,使学生对“凑十”法的理解逐步累积起感性经验,为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内涵做好准备。
3.在探索规律中发展思维。
在计算9加几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探索计算规律。从课堂板书到组织学生操作和圈画,再到用卡片进行对应计算,以及最后的观察和比较,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发现9加几的加法计算规律,提升学生的思维水*。特别是,比较和小结时,对9加几的算式进行了整理,结合学生的发现和归纳,教师出示了更具结构化的算式,即:9+?=1?,并让学生进行推算、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9加几的计算规律,同时又在引导学生探寻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使学生品味到数学内在的简洁之美。
由本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数的运算的价值追求,除了理解计算原理、掌握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之外,还应学会有序、结构性地思考以及有条理地思维的习惯,进而了解数学发现的方法和基本的思想,学会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灵活计算,从而建立判断与选择的自觉意识,形成灵活与敏捷的思维品质。简而言之,即要实现“思维方法叫思维习惯—)思维品质”的过渡和提升,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理性精神。
《9加几》教学反思2
《9加几》是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在学习了11~20个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虽然有一部分的学生已经学会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但是不是很熟练,而且在方法上各有不同:有些学生使用从一个加数开始往上数的方法;有些用物品摆出来数一数的方法,极少有学生或没有学生会使用凑十法来计算。因而学会9加几的计算方法等有关知识,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整个20以内的进位加法至关重要。学生掌握好了本节的知识,可为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把本节课重点放在理解“凑十法”的思想过程上,“凑十法”不仅是20以内加法的核心方法,也是将来学习加减法简便运算的重要方法(凑整)的基础。上完课后,我对本课教学环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首先利用课件显示10加几的复习题。为新的学习作了铺垫,并由复习题总结出10是我们的好朋友,找到了10就可以使运算又快又准的进行。接着让学生认真的观察主题图,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从而诱发孩子们主动地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参与教学活动并使学生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进行算法探讨,对不同的算法加以肯定,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计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为了使学生在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初步认识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上课开始时,我出示了饮料图,让学生说说图意,再根据图意列式,学生很快列出了“9+4=13”,接着,我让学生说出“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回答如下:
生1:我是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生2:我是接着9的后面数10、11、12、13。
对学生的不同算法我给予了表扬和肯定,学生的潜力不可估量。教师应开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动脑想出来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观察、交流、讨论开运动会的主题图,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这节课在学生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我首先出示凑十法凑的过程,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对凑十法的理解。在学生理解了凑十法的意义之后,我设计了各种有趣、有效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计算能力。接着通过摆一摆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凑十法的过程的同时也加深体会了凑十法的意义。
在这一次的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众多的不足之处,例如在巩固凑十法的时候出现的形式单一,都是将一个图片移动,凑成十个,其实可以换些比较多样的形式,像是将9个和1个圈起来也表示凑十的过程,就因为在这个点上设计的不够,在后面学生完成做一做练习第一大题的时候,班上有一半的学生不能准确的圈出十个图片来。再来一个明显的失误就是由于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操作不够熟练,在课堂中出现了操作不同步的现象。
《9加几》教学反思3
一、复习铺垫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出示小猴图片)看——小猴今天和我们一起学习数学呢!
(由小猴带来的口算题进行复习:10+1、10+3、10+5、10+7、10+8、10+6、10+4、10+2。学生口算后,教师将卡片有序排列在黑板一侧)
师:刚才口算的这些题,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10加几的。
生:得数都是十几。
师:计算这些题,你为什么这么快?
生:都是10加几,就能很快算出得数是十几。
二、学习新知
师:(出示图片)有一天,猴妈妈把摘的桃放在桌子上,让小猴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小猴看到这么多桃,馋得口水直往下流,哪有心思算呀,急得直抓头: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小猴吗?
生:愿意!
师:我们先来看,这些桃是怎样摆放在桌子上的?
生:有一些桃摆在盒子里,还有—些桃摆在桌子上。
生:盒子里有9个,盒子外面有4个。
师:用什么方法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个桃呢?
生:用加法。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生:因为是把盒子里的桃和盒子外面的桃合并在一起,所以用加法。
(师板书出算式9+4)
师:那么,怎样算出9+4的结果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探索,再和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生独立探索并与同桌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到得数的?
生:我是数着算的,9,10,11,12,13。
生:我是先拿一个放到盒子里,外面还有3个,就是13。
生:我是先想10加4得14,再减去1就是13。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都算出了9加4得13,真聪明!刚才有同学说,;先把盒子里空着的一格放上桃,再加外面的3个,得13。哪个同学能到前面来演示一下?
(师指名一生上台演示,并逐步对应板书——)
师:为什么从4里面先拿1个放盒子里?
生:这样就可以放满盒子,一盒10个。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9加1得10,再算10加3得13。
师:刚才大家算得很好。我们再来看,小猴家的花园里栽了两种颜色的鲜花,
(师出示“试一试”图片,如下图)
(师引导生列出算式后)
师: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9+7。也可以在教科书上先圈出10个再填一填。
(生动手圈图并计算)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是把9朵红花和l朵黄花圈在一起,再加上6朵黄花就是16。
(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板书思考过程)
生:我先把7朵黄花和3朵红花圈起来是10朵,再和剩下的6朵红花加起来是16。
师:这种想法也不错!
师:这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先变成10再算的。
师:是啊!我们在计算时,既可以先把9凑成10,也可以先把7凑成10,然后再想10加几就方便了。
三、形成技能
(师出示“想想做做”第l题,如下图)
师:请大家观察图,左边原来有几块?右边呢?
生:左边原来有9块,右边原来有6块。
师:猜一猜,小猴想怎样算呢?小猴为什么只搬1块过去呢?
生:小猴想把左边先凑成10块,
师:是啊!小猴真聪明,也学会了“凑十”的方法。请大家在课本上的方框里填上数,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怎样用“凑十”的方法计算。
(生独立思考,把答案填在书上,再交流)
四、小结并揭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加法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9加一个数。
生:得数都是十几,
师:(板书:9加几)今天学习的9加几,在计算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可以把9先凑成10。
生:得数是越来越大了。
生:得数的十位都是1。
生:得数个位都比加的那个数少1。比如13的3比9+4的4少1。
师:你的观察真仔细!得数个位上为什么会比那个加数少了1呢?
生:少了的l给了9变成10了。
师:根据这个同学发现的规律,如果老师出这样的加法题,你能比较快地算出得数吗?
(师出示9+?=1?让学生推算)
五、课堂作业
按一定的顺序把今天学习的9加几的加法算式进行整理并写在课本上。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主要是抓住了以下几个要点:
1、面对真实的认知起点。
传统的9加几教学,在复习铺垫时一般分以下三个层次:一个数分成1和几,9+1=10,9加1再加一个数。表面上看,这三个层次的复习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凑十法”,但
是,实践表明,如此精细的铺垫设计,同时也可能为学生探究9加几的算法时人为地设定了一个狭隘的思维通道(即一定要把9凑成10),不利于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事实上,依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尽管学生在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时,会出现多样化的算法,但是,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思路——“凑十”。因此,设计复习题时主要侧重10加几的口算,让学生体验10加一个数比较简便,从而为帮助学生理解“凑十”法做好铺垫。
2、组织结构性的学习材料。
结构性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是课堂教学不同于自然认知的重要标志。
因此,例题的出示,明显地表示两数求和的情境,让学生自然列出算式后,则把重点放在探索计算的方法上。交流过程中,提倡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体现算法多样化思想,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此时,暂不比较算法的优劣,只是在演示和板书时对其中的一种——“凑十”法进行了不露痕迹的关注。
“试一试”的学习,重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思路。由于9和7都离10比较接近,因此,学生可能出现两种“凑十”(把9凑成10和把7凑成10)。结合学生的操作和思考,教师辅以结构化的对应性板书,提炼学生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在数形结合中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然后通过两种“凑十”法的比较以及“试一试”和例题的对比,使学生对“凑十”法的理解逐步累积起感性经验,为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内涵做好准备。
3、在探索规律中发展思维。
在计算9加几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探索计算规律。从课堂板书到组织学生操作和圈画,再到用卡片进行对应计算,以及最后的观察和比较,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发现9加几的加法计算规律,提升学生的思维水*。特别是,比较和小结时,对9加几的算式进行了整理,结合学生的发现和归纳,教师出示了更具结构化的算式,即:9+?=1?,并让学生进行推算、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9加几的计算规律,同时又在引导学生探寻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使学生品味到数学内在的简洁之美。
由本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数的运算的价值追求,除了理解计算原理、掌握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之外,还应学会有序、结构性地思考以及有条理地思维的习惯,进而了解数学发现的方法和基本的思想,学会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灵活计算,从而建立判断与选择的自觉意识,形成灵活与敏捷的`思维品质。简而言之,即要实现“思维方法叫思维习惯—)思维品质”的过渡和提升,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理性精神。
《9加几》教学反思4
九加几是二十以内进位加法中的第一课时,春教学反思5篇。它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本节知识,九加几在教学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又是学生学习十几减9的基础。九加几的例题,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境和生活经验,自主的探索算法,通过对不同算法的交流、体会和比较,提出可以用“凑十法”来计算。通过多种练习的巩固,结合实际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应用意识。根据《标准》的基本理念及本班学生已有的经验,他们对于“凑十法”这种术语学生很陌生。但是已经有很多学生已经能尝试算出九加几等于几。争对本班学生原由的认知基础我力争体现以下几点:
一、教学内容的基础性
1、口算9+( )=10
生1:9+1=10
生齐:9+1=10
2、9+1+2=9+1+6= 9+1+3=9+1+5= 9+1+7=9+1+8=
生1:9+1=10 10+2=12
师:非常不错!你把计算过程也说出来了。(之后所有的学生都如此说出了计算的过程。这两道口算层层相扣,由易到难,互相递进。开门见山到如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二、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供算法多样化。”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时我注意了让学生有自己发现的机会,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发现的方法和自己的选择,体现学生多种的计算方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比如:点着数、接着数、凑十法等。着重讲解凑十法。
三、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教学是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尝新意识的重要途径。结合九加几的题目,在教学中我安排了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进行解决问题的教学。包括新课到如中从现实问题因如计算问题:通过学生提出有几盒饮料?进行解决。把解决问题与计算问题进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还有后面应用部分,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跳绳的与踢毽子的一共有几人?(9+3=12)
2、跳绳与跑步的一共有几人?(9+6=15)
3、跳绳的与跳远的一共有几人?(9+7=16)
4、跳绳与数饮料的一共有几人?(9+8=17)
教学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从中选择信息,提出许多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加以抽象,列出算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计算出结果。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使其数学能力、意识及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都得到培养和发展。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师生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通过体验形成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十几减8、7、6 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十几减8、7、6-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并掌握十几减8、7、6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自觉性。下面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我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设置情境,把十几减几的计算教学蕴含在情境中作为一个问题提出,让学生在亲自探索的过程中掌握计算的方法。在导入环节是这样设计的:在抢答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后出示了一幅笑脸图(每次我对学生的奖励就是发一张笑脸的贴画,学生特别的喜欢),动画设计圈起其中的9个,请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复习十几减9),学生很顺利的解决了。还是同样的一副笑脸图圈起了7个(迁移新授——十几减7),又怎样提出问题列算式?这一问题是本课的新知识点,我并没有对新授的内容做任何的讲解,而是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索与尝试,是在学生顺利解决十几减9的问题后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了正向的迁移,并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算理,使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进而我又出示了一组帮助养鸡场叔叔阿姨解决十几减8及找寻宝物解决十几减6的问题,我想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原有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又获得了新的计算方法。在新授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很自然的进入了上课的状态。
二、在教学中时时渗透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为了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根据教材赛跑分组的情境图,我这样设计了第二环节:有8个跑道,15个人分为两组,第一组9人是否可以?课前我已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做了简单的浏览,学生把15人分为了8人和7人两组,也有同学分为了9人和6人两组,我抛出这个问题后,一些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可以分成9人和6人两组,教学反思《春教学反思5篇》。这时我让不同意见的学生试着辩论(辩论是我上个月开始的一个新尝试,意在试着让存在不同意见的学生用简单的语言互相说服,老师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在讨论中学生明白:8个人的跑道是不能9人一组的。同学交流不仅巩固了所学的内容,也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强调提出的问题应有价值,符合生活实际。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检测中的《小兔拔萝卜》、《漂亮的花》等题都是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的反应也非常好,解答正确率较高。总之,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探索,让学生在尝试与探索中获取知识,而教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给学生与必要的指导。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设计力求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学有所用。
三、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
学生吸收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感受,而是主动的获取,本节课我尽量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独立列式解答,这样做既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计算的欲望,同时又使学生体验到了计算学习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学习更应该是学方法,而不仅仅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这也是我本节课最大的感触。作为老师应在课堂上进行及时的引导和启发,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掌握学习方法及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和科学的归纳总结更为重要。
五、最大的遗憾:
1、课堂缺乏深度。课堂上我和学生共同总结了-破十法、连减法、想加算减法、数一数算一算等几种方法,对于这几种方法学生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计算都比较到位,还有一种方法是把减数看做十,先用被减数减去减数十,然后再加上减数中多减的数,对于这种方法许多同学理解有困难,掌握了这种方法可以为以后学习估算打下好的基础,在这一环节我课前设计不足,如果再通过对话、比照、合作反馈等环节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层理解,可以更好的.实现算法多样化,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2、遗憾之二是学生动手操作即摆小棒这一环节处理得不紧凑,有极个别孩子摆的方法过于琐碎,这样也为后来的算法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这种因为个体差异造成的孩子之间的学习差异在当时的课堂上应该有教师更为细致的引导和讲解,当时的我没有更好的利用机会。蒙台梭利有句教育名言:“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事物的需要更强烈。”动手操作可以增强学生的感知力,使学生的才智在世纪中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思维。
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也是充满遗憾的地方,作为一名教师应在问题情境创设中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时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这是我对课堂孜孜不倦的追求。
《9加几》教学反思5
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本节知识,可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标准》的基本理念及学生已有的经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争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新课开始,根据一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创设情境,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供算法多样化。”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时我注意了让学生有自己发现的机会,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发现的方法和自己的选择,只提问:“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不急于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劣,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的各种方法,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让学生了解计算的多种方法。
3.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己提出问题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从中选择信息,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加以抽象,列出算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使其数学能力、意识及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都得到培养和发展。
建议: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标准》中提出的“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一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教学中具体突出以下几种转变:
1.教与学关系的转变。教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师的教更适应了学生的学,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学习活动之中。
2.教学切入点的转变。教师以学生的亲身经历、熟悉的事例引入学习内容,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通过这些学习数学的重要而有效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真正成了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4.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教学中,教师进行评价时,没有主动强调各种计算方法的优或劣,而是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采用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更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学习信心。
《9加几》教学反思6
九加几是二十以内进位加法中的第一课时,春教学反思5篇。它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本节知识,九加几在教学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又是学生学习十几减9的基础。九加几的例题,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境和生活经验,自主的探索算法,通过对不同算法的交流、体会和比较,提出可以用“凑十法”来计算。通过多种练习的巩固,结合实际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应用意识。根据《标准》的基本理念及本班学生已有的经验,他们对于“凑十法”这种术语学生很陌生。但是已经有很多学生已经能尝试算出九加几等于几。争对本班学生原由的认知基础我力争体现以下几点:
一、教学内容的基础性
1、口算9+( )=10
生1:9+1=10
生齐:9+1=10
2、9+1+2=9+1+6= 9+1+3=9+1+5= 9+1+7=9+1+8=
生1:9+1=10 10+2=12
师:非常不错!你把计算过程也说出来了。(之后所有的学生都如此说出了计算的过程。这两道口算层层相扣,由易到难,互相递进。开门见山到如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二、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供算法多样化。”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时我注意了让学生有自己发现的机会,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发现的方法和自己的选择,体现学生多种的计算方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比如:点着数、接着数、凑十法等。着重讲解凑十法。
三、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教学是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尝新意识的重要途径。结合九加几的题目,在教学中我安排了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进行解决问题的教学。包括新课到如中从现实问题因如计算问题:通过学生提出有几盒饮料?进行解决。把解决问题与计算问题进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还有后面应用部分,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跳绳的与踢毽子的一共有几人?(9+3=12)
2、跳绳与跑步的一共有几人?(9+6=15)
3、跳绳的与跳远的一共有几人?(9+7=16)
4、跳绳与数饮料的一共有几人?(9+8=17)
教学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从中选择信息,提出许多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加以抽象,列出算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计算出结果。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使其数学能力、意识及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都得到培养和发展。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师生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通过体验形成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十几减8、7、6 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十几减8、7、6-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并掌握十几减8、7、6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自觉性。下面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我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设置情境,把十几减几的计算教学蕴含在情境中作为一个问题提出,让学生在亲自探索的过程中掌握计算的方法。在导入环节是这样设计的:在抢答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后出示了一幅笑脸图(每次我对学生的奖励就是发一张笑脸的贴画,学生特别的喜欢),动画设计圈起其中的9个,请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复习十几减9),学生很顺利的解决了。还是同样的一副笑脸图圈起了7个(迁移新授——十几减7),又怎样提出问题列算式?这一问题是本课的新知识点,我并没有对新授的内容做任何的讲解,而是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索与尝试,是在学生顺利解决十几减9的问题后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了正向的迁移,并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算理,使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进而我又出示了一组帮助养鸡场叔叔阿姨解决十几减8及找寻宝物解决十几减6的问题,我想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原有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又获得了新的计算方法。在新授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很自然的进入了上课的状态。
二、在教学中时时渗透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为了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根据教材赛跑分组的情境图,我这样设计了第二环节:有8个跑道,15个人分为两组,第一组9人是否可以?课前我已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做了简单的浏览,学生把15人分为了8人和7人两组,也有同学分为了9人和6人两组,我抛出这个问题后,一些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可以分成9人和6人两组,教学反思《春教学反思5篇》。这时我让不同意见的学生试着辩论(辩论是我上个月开始的一个新尝试,意在试着让存在不同意见的学生用简单的语言互相说服,老师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在讨论中学生明白:8个人的跑道是不能9人一组的。同学交流不仅巩固了所学的内容,也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强调提出的问题应有价值,符合生活实际。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检测中的《小兔拔萝卜》、《漂亮的花》等题都是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的反应也非常好,解答正确率较高。总之,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探索,让学生在尝试与探索中获取知识,而教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给学生与必要的指导。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设计力求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学有所用。
三、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
学生吸收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感受,而是主动的获取,本节课我尽量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独立列式解答,这样做既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计算的欲望,同时又使学生体验到了计算学习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学习更应该是学方法,而不仅仅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这也是我本节课最大的感触。作为老师应在课堂上进行及时的引导和启发,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掌握学习方法及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和科学的归纳总结更为重要。
五、最大的遗憾:
1、课堂缺乏深度。课堂上我和学生共同总结了-破十法、连减法、想加算减法、数一数算一算等几种方法,对于这几种方法学生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计算都比较到位,还有一种方法是把减数看做十,先用被减数减去减数十,然后再加上减数中多减的数,对于这种方法许多同学理解有困难,掌握了这种方法可以为以后学习估算打下好的基础,在这一环节我课前设计不足,如果再通过对话、比照、合作反馈等环节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层理解,可以更好的实现算法多样化,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2、遗憾之二是学生动手操作即摆小棒这一环节处理得不紧凑,有极个别孩子摆的方法过于琐碎,这样也为后来的算法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这种因为个体差异造成的孩子之间的学习差异在当时的课堂上应该有教师更为细致的引导和讲解,当时的我没有更好的利用机会。蒙台梭利有句教育名言:“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事物的需要更强烈。”动手操作可以增强学生的感知力,使学生的才智在世纪中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思维。
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也是充满遗憾的地方,作为一名教师应在问题情境创设中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时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这是我对课堂孜孜不倦的追求。
《9加几》教学反思7
《9加几》是小学生在学习和认识20以内不进位的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去进行学习的。学生掌握好了本节的知识,就能够使学生在下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时候打下坚实基础。下面我个人就本节课在教学过程所做的反思: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上课开始,我从同学们经常熟悉的操场场景为题材,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发散孩子们的想象力,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同学看到生活中处处都隐藏着数学知识,有很多问题等待我们去发现和解决,从而激发孩子们主动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努力地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始终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参与其中。在找出问题的同时我让同学们讲一讲如何计算9+5。在说的过程中,有的孩子们说一个一个数的方法,知道9+5=14;有的孩子们说从9往后接着数,10、11、12、13,14,就是14;也有孩子们说先拿1盒和9盒合成10盒,然后再把4盒加上就是14盒。无论孩子们的哪一种方法我都没有否定。教师应放开思想,多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倡导多种多样的计算方法,只要是孩子们自己发动脑筋想出来的正确的方法,就是最好方法。然后让孩子们自己去比较哪一种方法更简便。然后再引出今天学习的主题。当然我也认为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还存在着问题,虽然操场是他们熟悉和喜欢的地方。但是他们真正对此还比较陌生,因此虽说能激起学习兴趣,但还是有点远离孩子们的生活,如果从生活中的能凑成十的具体例子而且是学生最熟悉的事例引出课题(如拿矿泉水等),这样更加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数学教学和学习中,怎样能够学习和掌握知识,其中我个人认为就是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学会“愉快式教学方法”使学生们自己动手实践、在乐中学习。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积累和构建知识的过程。数学的一些知识和方法,就是要由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去理解、想象,体会,而不是单纯依靠老师的课堂讲解去获取。根据我个人对数学理念的理解,我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围绕着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知识的实际出发,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小棒理解和掌握凑十法。引导孩子们思考,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多少根小棒呢?分步引导孩子说出“凑十法”。让他们继续用小棒操作计算9加几的算式,加深对凑十法理解。因此,只要是孩子们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我绝不会代替的,做到让孩子们多想、多动、多练,提高他们的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拓宽他们的一些想象力,使课堂氛围始终活跃,孩子们学习兴趣浓。接下来让孩子们举例生活中能凑成十的事例(矿泉水),如果我把它放在前面一个环节当中可能效果会更好一点的。这个环节当中里有少部分孩子的动手操作的能力还是有一定影响,在今后的教学和学习中要多加强孩子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在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凑十法”以后,还要让学生继续理解“凑十法”。因此我拿出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圈一圈,算一算。第二个练习是变式练习,发散的学生的思维能力。算出式子找朋友,在学生找完朋友后,有一个数15没有朋友,此时让学生说算式,可能会出现9加6,也可能会出现10加5,还有可能会出现十几减几,还有可能会是连加等,这样不但巩固了9加几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们的灵活的思维能力。当然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做得不够好,还有待教师的引导。
四、课堂总结。
让学生说说自己今天学习的收获,部分学生概括的不够详细和完整,不过这样也会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参考性依据,让我们反思在以后教学中怎样能够使学生很好参与教学活动,大大的提高学习兴趣和浓厚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更喜欢上我的课。
《9加几》教学反思8
《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10加几的口算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又是以后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本节课教材共安排了两道例题,例1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是学校运动会的场景图,通过学生们喝了一些饮料“还有多少盒?”引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例2展示的是“凑十法”的计算过程和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会计算9加几,知道“凑十法”计算9加几比较简便,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我们调整了教材的呈现顺序,力争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 创设情境,感悟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教师出示学校运动会的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结果说给组内同学听。学校运动会这一情境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初步感知全景图意的基础上,教师及时提出问题“还有多少盒饮料,你能算出来吗?”,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计算方法上。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以使用的方法也可能是多样的。学生可能会想出三种以上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把自己的方法在同组内进行交流,再让学生在班内交流自己的算法和想法。教师通过9+4重点说明“凑十法”的计算过程,使学生明确“凑十”的思维过程,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二、 选择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级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有一定难度,因此要求教师指导学生选择信息,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进行解答。本节课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从这些资源中选择一定的信息,提出问题,抽象出加法算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用加法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三、 动手操作,体会“凑十法”
“凑十法”是一种简捷的计算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并不要求学生必须用“凑十法”进行计算,但是学生应该会“凑十”的计算方法。因此,我们先借助例1,在学习9+4时引导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在学习9+6时再让学生自己摆一摆。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掌握“凑十”的计算方法。做一做时再通过圈一圈、看图计算和算一算,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凑十”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做数学。
本节课我们将例1、例2融为一体,从儿童生活情境中抽象出用数字和符号表示的算式,并引导学生摆一摆、算一算,使知识的过程呈现得很自然。这样处理,完成了教学的必要环节,但又不拘于教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再加工、再创造。
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北窘诳谓萄У氖9加几的计算方法,应使学生明确“凑十法”是计算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比较简便,也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体现算法的多样性。
2、薄按帐法”的思维过程不要求学生必须死记,只要学生能够理解就可以了。因此,本课时教学时不必总结计算规律。
3、北窘诳问9加几的第一节课,只要求学生能正确口算就可以了,不要求学生口算得又对又快。
《9加几》教学反思9
《9加几》是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在学习了11~20个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虽然有一部分的学生已经学会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但是不是很熟练,而且在方法上各有不同:有些学生使用从一个加数开始往上数的方法;有些用物品摆出来数一数的方法,极少有学生或没有学生会使用凑十法来计算。因而学会9加几的计算方法等有关知识,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整个20以内的进位加法至关重要。学生掌握好了本节的知识,可为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把本节课重点放在理解“凑十法”的思想过程上,“凑十法”不仅是20以内加法的核心方法,也是将来学习加减法简便运算的重要方法(凑整)的基础。上完课后,我对本课教学环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首先利用课件显示10加几的复习题。为新的学习作了铺垫,并由复习题总结出10 是我们的好朋友,找到了10就可以使运算又快又准的进行。接着让学生认真的观察主题图,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从而诱发孩子们主动地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参与教学活动并使学生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进行算法探讨,对不同的算法加以肯定,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计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为了使学生在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初步认识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上课开始时,我出示了饮料图,让学生说说图意,再根据图意列式,学生很快列出了“9+4=13”,接着,我让学生说出“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回答如下:
生1:我是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生2:我是接着9的后面数10、11、12、13。
对学生的不同算法我给予了表扬和肯定,学生的潜力不可估量。教师应开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动脑想出来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观察、交流、讨论开运动会的主题图,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这节课在学生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我首先出示凑十法凑的过程,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对凑十法的理解。在学生理解了凑十法的意义之后,我设计了各种有趣、有效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计算能力。接着通过摆一摆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凑十法的过程的同时也加深体会了凑十法的意义。
在这一次的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众多的不足之处,例如在巩固凑十法的时候出现的形式单一,都是将一个图片移动,凑成十个,其实可以换些比较多样的形式,像是将9个和1个圈起来也表示凑十的过程,就因为在这个点上设计的不够,在后面学生完成做一做练习第一大题的时候,班上有一半的学生不能准确的圈出十个图片来。再来一个明显的失误就是由于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操作不够熟练,在课堂中出现了操作不同步的现象。
《9加几》教学反思10
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本节知识,可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课的教学我大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以实际情境提供计算题,并呈现多种计算方法;第二、让学生动手操作或观察,理解和掌握算法;第三、脱离实物,让学生思考算法。根据《标准》的基本理念及学生已有的经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争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新课开始,根据一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创设情境,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时我注意给学生有自己发现的机会,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发现的方法和自己的选择,从中让学生了解计算的多种方法。本节课主要是使学生初步感知“凑十法”,并从中体验出“凑十法”是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通过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形成“凑十”的表象,再把表象转化为图式,及时内化为计算方法。重视方法的统一和优化。为今后的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3、在教学中注意体现数学课的数学味和生活味的有机结合。运用“做一做”中的题目,注重分层次进行练习,不仅巩固新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9加几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中也存在许多不足,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根据信息,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结果。这一环节,许多学生不够积极,不善于动脑,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高,可能与教师的引导有关。再一个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很差。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待加强和培养。
《8、7、6加几》说课稿3篇(扩展6)
——9加几数学教案3篇
9加几数学教案1
一、学习要点
本课是第九单元的“9加几”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第96--98页。
课本创设了校园内各项体育比赛的场景,为9加几的计算方法准备了丰富材料。练习编排从具体到抽象,适合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
教学目标重点是:通过算法多样化,使学生较熟练口算9加几掌握、运用“凑十法”口算9加几;从生活中提炼数学,培养学生计算意识,教育学生多参加有益的体育活动,提高体素质。
教学难点:掌握9加几中的“凑十法”。
教具:课件或例1图片若干份
学具:两种颜色的小棒和图片
二、教学过程
(一)数乒乓球
出盒子里的9个白球和盒子外的3个黄球。
1、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问什么?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
2、引导或抓住问题“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请学生向其他同学展示数的过程。
学生操作解决问题,大概归纳为以下三种方法:
(1)点数,一个一个数出结果。
(2)接着数,盒内有9个,从9起接着数出结果。
(3)“凑十法”盒内有9个,放进1个黄球凑成10。
3、比一比,想一想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在直观的实物操作中初步感受凑10,从具体到抽象的同时创设了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二)运动场上的故事
你们*时做哪些体育运动?多做运动有哪些好处?
展示例1图片(或课件),引导学生翻书96页。
1、你看到了什么?小组内交流,再请学生发言。
2、引导观察图中左下角的数饮料图。
“在他们之前别的同学拿过饮料,看一看,数一数,还有多少盒?”你是怎么知道的?
把你数饮料的方法与小组同学说一说。
请学生汇报小组交流结果,并指着图片说。
如果要最快看出,“还有多少盒?”,哪个小组的办法最合适?
学生发言讨论,复述“凑十”过程,并在图上用连线的方法标识出“凑十”。
9加几数学教案2
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科书第9章;20以内的进位加法《9+几》例1、例2.第96-9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知道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比较简便,学会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能正确计算9加几。
2、在探索9加几进位加法的过程中初步渗透转化10加几的转化思维,培养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习惯。
教学重点:渗透转化思想;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关键:把9加几转化成10加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96~97页的全景图),每人20根小棒,课本98页例2图片,以及做一做第2题,五角形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的学校要开运动会了,你们想去看一看吗?(想)那就和老师一起来闯关吧![多媒体出示]
(复习)
1、口答;2能分成1和几?5能分成1和几?4能分成1和几?6能分成1和几?7能分成1和几?
2、直接说出得数;9+()=109+1+2=?9+1+6=?9+1+4=?9+1+3=?
小朋友们,我们已经顺利的闯过了俩关,那就让我们到运动场上去吧,那里的运动会已经开始啦!你们想去看一看吗?[出示校园运动会场景图]
二、探求算法;
1、师:运动会上的比赛热闹极了,请小朋友们认真的看一看,同学们都参加了那些比赛项目?
(举手回答;有踢毽子的、有跳绳的、有跑步的、跳远的、)看来大家都是爱运动的孩子。
2、你能告诉老师你最喜欢那个比赛项目,数一数每个项目有多少人参加?
(我最喜欢…有…人参加.)<跳远的有7人,踢毽子的有9人,跳绳的有3人,跑步的有6人.>
3、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这些运动员参加比赛很辛苦,于是学校服务队的小朋友给这些运动员准备了好多好多牛奶(出示牛奶画面),已经送走了一些,请大家帮小朋友们数一数现在还有多少盒没送?(也就是说现在一共有多少盒牛奶?)
<多媒体出示牛奶图>
⑴、你是怎么算出来得?能告诉老师吗?
[交流汇报];老师请一位勇敢的小朋友举手说你是咋样数的?
(一盒一盒的`数,1、2、3、4、5、6、7、8、9……12、13共13盒。)
(接着数的方法;盒子里已经有9盒,然后接着数10、11、12、13、共13盒。)
(凑十法:把外面的一盒牛奶放在盒子里,凑成10盒,10盒加上剩下的3盒,一共是13盒。)
9加几数学教案3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对于低年级的计算教学要求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提倡算法的多样化,数学教案-[9加几]教学设计。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9加几这一教学内容是20以内进位加的第一课时,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根据《标准》的基本理念及学生已有的经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力争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3、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注重亲历性,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在发现多种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让学生在互相交流解题思路的过程中,理解算理,初步学习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培养学生认真倾听、评价他人意见的习惯。
学习重难点:
理解算理、正确计算。
学习准备:
每位学生准备20根小棒;教学课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引入
1、调动积极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参加过运动会吗?都参加过哪些项目的比赛?获得过哪些好成绩呀?
2、引导观察课本插图
师:胜利小学的小朋友也在开运动会,让我们一起过去瞧瞧!(课件展示课本第96~97页的运动会场景图)
师:从画面上你看到了哪些运动项目?
二、合作学习 探究新知
1、从情境中发现问题
师:运动会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学校里为了让小朋友们增加能量,补充体力,让后勤部给全校小朋友每人分发一瓶饮料,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9加几]教学设计》。分了以后发现还多了一些。(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左下角的饮料)小朋友你知道共多出了几瓶?能用算式来表示吗?(得出算式9+4=13)
2、探究进位加的算法
(1)分组操作明理
a:提出操作要求
师:9加4等于13,你们是怎么想的?请小朋友先自己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思考过程,然后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b小组学习研究(教师巡视)
(2)组织全班交流
如:a 9 + 4 = 13 b 9 + 4 = 13
1 3 3 6
10 10
c 9+4=10+4-1=13
、、、、、、
3、把上述方法适当归类、从中渗透数学思想。
如方法a是拆小数分大数,而方法b是分大数拆小数它们都可渗透“凑十”的思想。
又如方法c则可渗透多加了要减的数学方法。
而方法a、b、c他们又都是把新学的知识转化成旧知来计算的,可以渗透转换的数学思想
4、寻找适合自己的算法
师:比较这些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5、试一试
师:那么9+3、9+7等于多少呢?同学们可以借助小棒用自己的好办法去算一算。
学生通过操作活动,独立完成练习。
7、小结、揭题
师:小朋友你发现了吗,今天的这些加法算式跟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这些都是9加几的加法,并且得数都超过了10,我们把它们叫做9加几的进位加法(板书课题:9加几)
三、巩固应用 发展思维
1、挖掘课本资源提出新问题
(1)引导再次观察画面
师:刚才我们发现运动场上有跳绳、跳远等很多比赛项目,那么参加这些项目的各有多少人呢?
(2) 小组合作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师:在这些信息中,你能提出哪些9加几的计算问题?小组讨论一下!
(3) 师整理并展示学生提出的问题。
如:“踢毽的和赛跑的一共有多少人?”“踢毽的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等。
(4) 解决问题。
师逐题提问:算式是什么?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书中练习(做一做第二题)
师: 激烈的比赛已进行很长一段时间,这时后勤部又及时地送来了点心,每人分发了一只鸡蛋还有一块小蛋糕。结果又多出了一部分,请小朋友看图列出相应的算式,并算出它们分别多了多少?
3、、探索规律、发展思维。
师: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已认识了几道9加几的进位加法?除了这些还有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做一做的第三题。
9+5= 9+2= 9+9= 9+4=
9+8= 9+6= 9+7= 9+3=
(1)独立填写得数
(2)指几名学生填写结果,集体分析订正。
(3)仔细观察,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秘密。
学生可能会有多种发现:如①都是9加几。②9加上的数和得数都是按顺序排列的。③得数都是十几。④得数个位上的数总比加上的数少1。
这些发现都是对的,应给予肯定:接着第4种发现提问:你知道少的那个1到哪儿去了吗?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堂作业。
适当选用课堂作业本及书中练习的部分内容。
《8、7、6加几》说课稿3篇(扩展7)
——《6、5、4、3、2加几》数学教学反思3篇
《6、5、4、3、2加几》数学教学反思1
教学片段:
1.教学例题。
师:你看了图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这些信息能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生:草地上有6个蓝蘑菇,5个红蘑菇,一共有多少个蘑菇?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试一试)
生:6+5=(教师板书)
师:你们能想办法计算出6+5等于多少吗?先自己计算,再把你的想法和好朋友交流。
生:在班内交流算法。
师:预设学生的算法:
生:把6凑成10,6+5转化成6+4+1=11;
生:把5凑成10,6+5转化成5+5+1=11;
生:由5+5=10,想到6+5=11。对这样想的学生给予智慧星奖励。
2.教学“试一试”。
师:出示题目:6+6=4+9=5+8=让学生尝试计算。
师:指名一人报各题得数,询问有没有不同的计算结果,如果有,组织讨论。
师:计算6+6时,你是怎么想的?
计算4+9和5+8时,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对于由9+4=13想到4+9=13的想法,教师让其他学生重述,教师再手指算式重述:看到4+9,就想到9+4,9+4=13,4+9=13。
师;你们能用这种方法说一说怎样计算5+8吗?
反思:
很显然,四道题目的计算都是采用学生自立探索,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由于学生有这方面的学习经验和相关知识,采用这种方式是可行的。但是在学生探索交流之后,教师十分重视学生想法的反馈,这种反馈对于已经掌握算法的学生是一种有条理的内化认识的过程,又为未掌握算法的学生提供了一次学习的机会。
相比之下,对于交流加数位置计算方法的反馈比“凑十法”的反馈在教学处理上细致些,这是因为,此前学生对交换加数位置的思考方法经历得相对少些,而且接下去的计算要广泛地使用这种比较快捷的方法。
《8、7、6加几》说课稿3篇(扩展8)
——《十几减8、7、6一》教学反思3篇
《十几减8、7、6一》教学反思1
本节课我教学时从复习8加几的口算入手,通过抢答激起学生的兴趣,提取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知识,再出示口算题卡让学生开火车口算十几减9,并选取两道题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为教学新知识打下基础。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自学例题。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后我让每位学生动脑思考、有困难的可以动手操作,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发现15-8的计算方法,在探索过程中使每个学生有较明确的目的,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后再为学生提供充分交流的机会,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尽量给学生鼓励肯定合理的计算方法,充分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在教学十几减9中,学生已经偏向用“破十法”和“想加算减”计算,所以在交流算法中也只出现了这两种算法,我也并没有提出用“*十法”即15-5=10,10-3=7来计算,我认为学生已经自己选择了算法的优化。
《8、7、6加几》说课稿3篇(扩展9)
——一年级数学《8加几》教学设计3篇
一年级数学《8加几》教学设计1
一、师生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到我们的课堂,我们给他们唱首歌好吗?(学生唱“找朋友”)
老师今天给你们介绍一位朋友(出示青蛙),你们想跟他作朋友吗?但小青蛙有个条件,他愿意和聪明的小朋友作朋友,他要考考你们8+几(板书课题),你们愿意接受考验吗?看小青蛙给你们出的第一道题。
二、初步探索
课件出示P86“算一算”小松鼠图。(左边8个,右边4个。)
仔细看图,谁能给提个问题?
学生提出:一共有几只松鼠?
问:怎样列算式呢?
请同学们试着计算8+4=□(可以用学具),然后与同桌或前后桌交流一下。
学生开始思考:
学生可能摆花片;有的学生可能数手指;有的学生可能……
学生们逐渐地开始交流。
在交流时讨论为什么要把4分成2和2呢?
同桌相互讨论。
师用课件演示并小结给8凑十和给4凑十两种方法,边讲解边板书
三、进一步探索
你们解决的这道题小青蛙很满意,看他给你们出的第二道题。
板书:8+5=
请同学们边摆边算,然后小组交流算法。
学生小组交流8+5=□的算法。学生代表讲自己的算法。
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看看小青蛙给你们出的第三道题
8+8=8+7=8+6=
找一名学生板书,其他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交流计算结果)
再完成练一练2
四、课间休息
小青蛙对你们的表现很满意,他奖励你们一首小青蛙的歌,想听吗?(播放小青蛙的歌曲。)
五、巩固提高
听完小青蛙歌曲,小青蛙还要你们闯三关,如果顺利地闯过三关,说明你们聪明又伶俐。
出示第一关,练一练1
出示第二关,练一练2
出示第二关,练一练4
六、小结全课
小青蛙对你们的表现非常满意,他愿意做你们的朋友,青蛙是吃害虫的能手,又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怎样对待他们呢?
《8、7、6加几》说课稿3篇(扩展10)
——小学数学《9加几》说课稿 (菁选2篇)
小学数学《9加几》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我的说课内容是“9加几”,这个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它是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进位加法的基础。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和“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容易疲劳,因此,我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将数学知识融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中,我不打算强调各种计算方法的优或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学生用哪种方法简便,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因为学生的认知水*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小朋友们,四月份是我校的体育节,我们学校不仅举办了盛大的开幕仪式,还举行了全校运动会。看,比赛开始了,运动场上多热闹哇(出示课件一——主题图)!跑道上正在进行二年级的60米跑决赛,运动场的中央还进行着跳绳、踢毽和跳远等比赛项目。在操场四周的看台上,同学们正在为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加油。为了给运动员解渴,他们还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课件二)这样,直接引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观察为运动员准备的盒装饮料,激起学生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意识。
第二个环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是获取新知的过程,教学中我将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这个环节我将分三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讨论交流,得出方法。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组织学生讨论“还有多少盒”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议一议每种方法。在学生评议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赞扬和鼓励。根据学生的发言,屏幕上逐一显示各种解决方法。在交流过程当中,学生探讨出的方法有很多种,思维比较凌乱。可能出现的情况有:(课件三)
(1)依次一个一个的数1、2、3、4、……12、13;
(2)先数箱子里的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
(3)9和4合起来是13
(4)先拿一盒放进箱子里,补足十,再想“10+3=13”
教师引导学生将第四种方法的思维过程用下图表示出来,想:9加1得10,10加3得13。
9+4=13(课件四)
13
10
通过直观的分析比较,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方法。
第二个步骤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我设计了一个比赛环节:利用主题图让小组成员互相提出加法计算的问题,看谁提得多,并给予奖励。运用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巧妙自然地将9加几的问题搬到黑板上,例如:
踢毽组和跳绳组一共有多少人?
9+3
踢毽组和跳远组一共有多少人?
9+7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要解决的问题,并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第三个步骤是归纳算法,巩固记忆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在引导学生归结“凑十法”算理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9+3,左边摆9根,右边摆3根;再让学生回忆几加几凑成十,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移动小棒,根据学生的思路,填写思维图。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从3根里拿出1根和9根凑成10根,10再加2等于12(课件五)
9+3=12
12
10
第二种是从9根里面拿出7根和3根凑成10根,10再加2等于12
9+3=12
27
10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摆圆片,计算9+7,学生也可能出现两种思路(课件六)
9+7=16或9+3=12
1627
1010
这里我没有强调“看大数,分小数”,而是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分小数”或“分大数”,只要能凑成十都是可以的。
(3)巩固新知,寻找规律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持久,在突破重难点之后,我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一个砌房子的游戏,将9加几的.算式有规律的排列,先让学生发现每个算式的第一个加数都是9,从而引出课题“9加几”,再让学生计算结果。既调节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巩固了9加几的知识。让学生计算出9加几的算式后,再观察得数特点,发现规律,找寻又快又对的计算窍门。(课件七)
9+1=10
9+2=11
9+3=12
9+4=13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发现和的个位上的数都比第二个加数少1,那我继续追问,这个1到哪去了?学生很自然的想到1和9凑成10了,从而对“凑十法”进一步加深了印象。
(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我安排了两个练习。第一个练习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色彩鲜艳的菠萝、苹果图,培养学生看图列加法算式的能力,(课件八)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第二个练习是根据图意填写算式。这道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先让学生弄清楚画中的内容,再让同桌互相讨论提出问题。可以自己选择计算出蜜蜂的只数或鲜花的朵数。在计算鲜花的朵数时,学生可能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把算式填成6+9=15,要给予肯定;在计算蜜蜂的只数时,学生也有可能按蜜蜂的颜色分类把算式填成10+5=15,在肯定学生计算正确的同时,也要表扬他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用前面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5)全课小结,完善新知
我先让学生说说这节课里学会了什么?解答这些题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在进行评价时,我会采用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来表扬和鼓励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方法得到老师的认可,学习的兴趣会更高,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以上是我对“9加几”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和教学设想。
小学数学《9加几》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我的说课内容是“9加几”,这个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它是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进位加法的基础。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和“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容易疲劳,因此,我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将数学知识融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中,我不打算强调各种计算方法的优或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学生用哪种方法简便,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因为学生的认知水*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小朋友们,四月份是我校的体育节,我们学校不仅举办了盛大的开幕仪式,还举行了全校运动会。看,比赛开始了,运动场上多热闹哇(出示课件一——主题图)!跑道上正在进行二年级的60米跑决赛,运动场的中央还进行着跳绳、踢毽和跳远等比赛项目。在操场四周的看台上,同学们正在为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加油。为了给运动员解渴,他们还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课件二)这样,直接引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观察为运动员准备的盒装饮料,激起学生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意识。
第二个环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是获取新知的过程,教学中我将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这个环节我将分三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讨论交流,得出方法。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组织学生讨论“还有多少盒”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议一议每种方法。在学生评议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赞扬和鼓励。根据学生的发言,屏幕上逐一显示各种解决方法。在交流过程当中,学生探讨出的方法有很多种,思维比较凌乱。可能出现的情况有:(课件三)
(1)依次一个一个的数1、2、3、4、……12、13;
(2)先数箱子里的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
(3)9和4合起来是13
(4)先拿一盒放进箱子里,补足十,再想“10+3=13”
教师引导学生将第四种方法的思维过程用下图表示出来,想:9加1得10,10加3得13。
9+4=13(课件四)
13
10
通过直观的分析比较,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方法。
第二个步骤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我设计了一个比赛环节:利用主题图让小组成员互相提出加法计算的问题,看谁提得多,并给予奖励。运用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巧妙自然地将9加几的问题搬到黑板上,例如:
踢毽组和跳绳组一共有多少人?
9+3
踢毽组和跳远组一共有多少人?
9+7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要解决的问题,并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第三个步骤是归纳算法,巩固记忆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在引导学生归结“凑十法”算理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9+3,左边摆9根,右边摆3根;再让学生回忆几加几凑成十,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移动小棒,根据学生的思路,填写思维图。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从3根里拿出1根和9根凑成10根,10再加2等于12(课件五)
9+3=12
12
10
第二种是从9根里面拿出7根和3根凑成10根,10再加2等于12
9+3=12
27
10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摆圆片,计算9+7,学生也可能出现两种思路(课件六)
9+7=16或9+3=12
1627
1010
这里我没有强调“看大数,分小数”,而是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分小数”或“分大数”,只要能凑成十都是可以的。
(3)巩固新知,寻找规律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持久,在突破重难点之后,我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一个砌房子的游戏,将9加几的算式有规律的排列,先让学生发现每个算式的第一个加数都是9,从而引出课题“9加几”,再让学生计算结果。既调节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巩固了9加几的知识。让学生计算出9加几的算式后,再观察得数特点,发现规律,找寻又快又对的计算窍门。(课件七)
9+1=10
9+2=11
9+3=12
9+4=13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发现和的个位上的数都比第二个加数少1,那我继续追问,这个1到哪去了?学生很自然的想到1和9凑成10了,从而对“凑十法”进一步加深了印象。
(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我安排了两个练习。第一个练习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色彩鲜艳的菠萝、苹果图,培养学生看图列加法算式的能力,(课件八)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第二个练习是根据图意填写算式。这道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先让学生弄清楚画中的内容,再让同桌互相讨论提出问题。可以自己选择计算出蜜蜂的只数或鲜花的朵数。在计算鲜花的朵数时,学生可能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把算式填成6+9=15,要给予肯定;在计算蜜蜂的只数时,学生也有可能按蜜蜂的颜色分类把算式填成10+5=15,在肯定学生计算正确的同时,也要表扬他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用前面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5)全课小结,完善新知
我先让学生说说这节课里学会了什么?解答这些题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在进行评价时,我会采用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来表扬和鼓励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方法得到老师的认可,学习的兴趣会更高,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以上是我对“9加几”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和教学设想。
推荐访问:说课稿 《8、7、6加几》说课稿3篇 《8 7 6加几》说课稿1 8、7、6加几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