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还是小》教学反思1 《大还是小》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文章。课文通过3个“有时候”和“更多的时候”把课文各个部分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课文多处运用对比的方式来展现儿童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内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还是小》教学反思3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大还是小》教学反思1
《大还是小》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文章。课文通过3个“有时候”和“更多的时候”把课文各个部分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课文多处运用对比的方式来展现儿童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内心世界是矛盾的,又是充满趣味的。第2自然段的“大”,第4自然段的“小”,第五自然段“我希望自己不要长大。”,第六自然段“我盼着自己快点儿长大。就是这种矛盾的具体体现。
成功之处:在指导孩子们朗读时,我指导学生按照段落内容先朗读,再自己示范让孩子们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很大”要读出自豪、得意,“自己很小”要读出无奈、害怕。让孩子们结合生活实例,说说自己“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并指名到讲台上给大家朗读,孩子们读的.很认真,并带上自己的感情语气,虽然读的还不是特别流利,但是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高,喜欢朗读。
不足之处:在引导孩子们学习生字时,课文要求会写字三个“自,己,衣”。这三个字看似简单,我也想了很多办法教,我利用“自——白”“己——已”对比识记,让孩子们自己编儿歌学习,“日字加撇就是白,目字加撇就是自”“白字加横就是自”,“已经已经半开口,自己自己大开口”,当我提问时,还有很多孩子分不清楚。教“衣”时,先指导书空,并板书了一个大大的楷体“衣”,可单独提问时,还有很多孩子不会书空笔顺。特别是学生在书写作业时,有些孩子把“自”写成“白”,把“己”写成“已”。“衣”第一笔写成了撇,第四笔写成了竖勾,最后两笔也是错误很多。
低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是重点,看似简单的字,到了孩子们这里,简直就是一座大山,特别是形近字,*时的错误很多,有些是会写不会认,有些会认不会写,有些知道怎么写,可还是会写错。这需要我*时还要多想办法,让孩子们更好的识字写字。
《大还是小》教学反思2
《大还是小》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同时富有教育意义。文章通过“有时候大”和“有时候小”的比较,使孩子们感知成长,并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们懂得如何“变大”。
一、教学效果:
《大还是小》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同时富有教育意义。文章通过“有时候大”和“有时候小”的比较,使孩子们感知成长,并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们懂得如何“变大”。本课的教学设计我着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学习,激趣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突出“读”的作用——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
出示自探提示一:
(1)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词语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2)圈画并拼读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这些生字的字形。根据自探提示先自主学习,然后同桌间互相读读生字。
出示自探提示二:
(1)再次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找书中的小朋友到底是怎样回答的,标出相关语句。
(2)练习读好这些句子,为朗读展示做准备。
二、成功之处:
第一,新课标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这一要求,我让学生朗读了课文,朗读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指名读、齐读、带着感情读,更有声情并茂的表演读。学生读得有滋有味。通过朗读,孩子们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第二,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分别用横线、波浪线等符号画出相关词句,体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教学思想,同时利用课件生动展示课文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感悟,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浓浓的.学习氛围中,轻松愉快地理解课文,感悟内容。
三、不足之处:
“认识偏旁点横头、竖心旁”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被忽略了,课下看教案才发现自己的这个教学目标没有完成。以后在备课中要更下大功夫才能减少此类疏忽的出现。
四、改进措施:
力求从一年级开始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让学生用“____”画出相关词句,体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教学思想,同时利用课件生动展示课文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感悟,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浓浓的学习氛围中,轻松愉快地理解课文,感悟内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做到持之以恒。
《大还是小》教学反思3
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
1.新课标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这一要求,我让学生朗读了课文,朗读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指名读、齐读、带着感情读,更有声情并茂的表演读。学生读得有滋有味,通过朗读,孩子们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2.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分别用“____”“”等符号画出相关词句,体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教学思想,同时利用课件生动展示课文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感悟,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浓浓的学习氛围中,轻松愉快地理解课文,感悟内容。
《大还是小》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大还是小》教学反思3篇(扩展1)
——《大还是小》教学设计3篇
《大还是小》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点横头、竖心旁,会写“己、衣”2 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结合生活体验,仿照课文句式说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做游戏:猜猜我是谁。
把词语卡片发给坐得端正的小朋友,然后请同桌来认读词语。
2.听写学习过的生字“自”,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复习检查是低 年段教学中非常扎 实有效的教学方式,要经常加以运用。
二、学习新偏旁
1.分段指名朗读,随机指导。
2.认识偏旁点横头、竖心旁。
(1)前面已经学习过点和横,引导学生观察点横头中点和横的相对位置。
(2)观察竖心旁和“心”字,让学生说一说偏旁变化的过程,了解带竖心旁的字,意思大多和内心活动或者心情有关。
【设计意图】了解偏旁所代表的意思, 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类字的含义。
3.交流识字方法。
引导学生交流识字策略。
三、读读说说
1.引入:小朋友,上节课中的小朋友感觉自己很大,很能干。可是,现在他又感觉自己很小,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够不到按钮的时候,我听到雷声喊妈妈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
(1)指导学生读出无奈、胆怯等感受。
(2)结合课文后面的插图和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说一说,还有哪些时候觉得自己很小。
(3)句式练习: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 。 的时候, 的时候,我觉得自己 。”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例, 将学生带入文本,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借助句式,引导学生说感受,把语言学习和内容理解有机结合在一起。
2. 读儿歌。
引入:小朋友们真能干,自己能做这么多的事情,句子也说得这么流畅,老师这里有一首儿歌,就是夸赞你们的,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可以一边拍手,一边做动作。
大还是小
有时候,
我很大,
穿衣服,
不拖拉,
系鞋带,
也很快。
有时候,
我很小,
按按钮,
够不着,
怕雷声,
妈妈抱。
我是大,
还是小?
小朋友,
来回答!
【设计意图】儿歌是低年段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既能起到复述课文的作用,又能让紧张的学习得到放松。
四、对比朗读
1.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2.学生交流:什么时候希望自己还是像现在这样小小的,不要长大?相机指导朗读第五自然段。
3.学生交流:什么时候特别希望自己快点儿长大?
相机指导朗读第六自然段。
4.第五、六自然段连读,从表情、声音高低的变化体现对比朗读。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己、衣”,学生观察。
2.田字格内教师范写“己”和“衣”。学生练写。
3.反馈评价:
第一步,展示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
第二步,及时表扬或纠正;
第三步,学生再次巩固书写。
《大还是小》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点横头、竖心旁,会写“己、衣”2 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结合生活体验,仿照课文句式说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做游戏:猜猜我是谁。
把词语卡片发给坐得端正的小朋友,然后请同桌来认读词语。
2.听写学习过的生字“自”,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复习检查是低 年段教学中非常扎 实有效的教学方式,要经常加以运用。
二、学习新偏旁
1.分段指名朗读,随机指导。
2.认识偏旁点横头、竖心旁。
(1)前面已经学习过点和横,引导学生观察点横头中点和横的相对位置。
(2)观察竖心旁和“心”字,让学生说一说偏旁变化的过程,了解带竖心旁的字,意思大多和内心活动或者心情有关。
【设计意图】了解偏旁所代表的意思, 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类字的含义。
3.交流识字方法。
引导学生交流识字策略。
三、读读说说
1.引入:小朋友,上节课中的小朋友感觉自己很大,很能干。可是,现在他又感觉自己很小,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够不到按钮的时候,我听到雷声喊妈妈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
(1)指导学生读出无奈、胆怯等感受。
(2)结合课文后面的插图和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说一说,还有哪些时候觉得自己很小。
(3)句式练习: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 。 的时候, 的时候,我觉得自己 。”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例, 将学生带入文本,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借助句式,引导学生说感受,把语言学习和内容理解有机结合在一起。
2. 读儿歌。
引入:小朋友们真能干,自己能做这么多的事情,句子也说得这么流畅,老师这里有一首儿歌,就是夸赞你们的,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可以一边拍手,一边做动作。
大还是小
有时候,
我很大,
穿衣服,
不拖拉,
系鞋带,
也很快。
有时候,
我很小,
按按钮,
够不着,
怕雷声,
妈妈抱。
我是大,
还是小?
小朋友,
来回答!
【设计意图】儿歌是低年段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既能起到复述课文的作用,又能让紧张的学习得到放松。
四、对比朗读
1.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2.学生交流:什么时候希望自己还是像现在这样小小的.,不要长大?相机指导朗读第五自然段。
3.学生交流:什么时候特别希望自己快点儿长大?
相机指导朗读第六自然段。
4.第五、六自然段连读,从表情、声音高低的变化体现对比朗读。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己、衣”,学生观察。
2.田字格内教师范写“己”和“衣”。学生练写。
3.反馈评价:
第一步,展示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
第二步,及时表扬或纠正;
第三步,学生再次巩固书写。
《大还是小》教学设计3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启发质疑
1.板书“大”。
请大声地读出来。你你知道和它意思相反的字是什么吗?(生答:小)
2.板书“小”。
请小声地读这个字。(生读:小)上课时,回答问题声音不能太小,否则别人就听不到了。老师要看看这节课谁的表现最棒。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读:大小)
3.提问:你认为自己是大还是小呢?为什么?(指名回答)
4.有一个小朋友也遇到了这个问题,他是怎么回答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大还是小》。(板书课题)
5.读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师生梳理出主要问题)
5.自主探究学习。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有了疑问,那我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96页。
2.自由读课文。要求:①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②画出自然段。③把生字宝宝送回家。
3.检查读课文情况
4.课文里的字宝宝都认识了吗?考考你
课件出示词语(带拼音):
时候觉得穿衣服
自己很小快点儿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选一个词说一句话。
5.去掉拼音,打乱顺序,你还认识吗?
①这些字宝宝需要我们记住,瞧,它们已经迫不及待地跳出来了,你还能认出它们吗?
(课件出示生字,去掉拼音,打乱顺序)
②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小组交流,师巡视解疑)
③考考你:
“我在洞穴里发现了一颗牙。”(穿)
我们的识字方法多种多样,有编谜语、加一加、换一换等
6.认识新偏旁:
彳(双人旁)一撇是单人,一个人,加一撇两个人
亠(京字头)高、文
忄(竖心旁)快、慢、情,都是和心理心情有关系的
三、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过渡预设:你们真的是长大了,成为真正的小学生了。可以自己认识这么多生字了,真是了不起啊!那课文中的这个小朋友为什么一会儿说自己大,一会儿又说自己小呢?他到底是大还是小?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遍课文,完成下面两个问题:
(1)“我”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用“____
”画出来。想一想:为什么这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
(2)“我”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用“”画出来。想一想:为什么这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
2.汇报交流:
(1)“我”觉得自己“很小”。
“我够不到按钮的时候,我听到雷声喊妈妈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
①“我”觉得自己很小的原因是什么?
②你有过这样的感觉吗?
(2)“我”觉得自己“很大”。
“我自己穿衣服的时候,我自己系鞋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
①“我”为什么觉得自己很大?(因为“我”能做很多事情,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了。)
②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的心里会有怎样的感觉?(高兴)
③请你高兴地读一读这句话。
(3)你觉得自己什么时候很大?(指名回答)让我们一起齐读。
四、再次质疑,引发思考
1.预设:“我”为什么有时候希望自己不要长大,有时候盼着自己快点儿长大?
(课件)启发表达:“我”希望自己不要长大,是因为x;有时候盼着自己快点儿长大,是因为x。
要求:回家完成这个作业,试着说一说,再补充句子
2.总结:最后,让我们在歌曲《快长大》中结束今天的学习。(课件播放歌曲《快长大》)
希望同学们回家以后,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因为你们已经是小学生了,你们已经长大了。
《大还是小》教学反思3篇(扩展2)
——大还是小教学设计3篇
大还是小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点横头、竖心旁,会写“己、衣”2 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结合生活体验,仿照课文句式说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做游戏:猜猜我是谁。
把词语卡片发给坐得端正的小朋友,然后请同桌来认读词语。
2.听写学习过的生字“自”,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复习检查是低 年段教学中非常扎 实有效的教学方式,要经常加以运用。
二、学习新偏旁
1.分段指名朗读,随机指导。
2.认识偏旁点横头、竖心旁。
(1)前面已经学习过点和横,引导学生观察点横头中点和横的相对位置。
(2)观察竖心旁和“心”字,让学生说一说偏旁变化的过程,了解带竖心旁的字,意思大多和内心活动或者心情有关。
【设计意图】了解偏旁所代表的意思, 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类字的含义。
3.交流识字方法。
引导学生交流识字策略。
三、读读说说
1.引入:小朋友,上节课中的小朋友感觉自己很大,很能干。可是,现在他又感觉自己很小,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够不到按钮的时候,我听到雷声喊妈妈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
(1)指导学生读出无奈、胆怯等感受。
(2)结合课文后面的插图和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说一说,还有哪些时候觉得自己很小。
(3)句式练习: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 。 的时候, 的时候,我觉得自己 。”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例, 将学生带入文本,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借助句式,引导学生说感受,把语言学习和内容理解有机结合在一起。
2. 读儿歌。
引入:小朋友们真能干,自己能做这么多的事情,句子也说得这么流畅,老师这里有一首儿歌,就是夸赞你们的,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可以一边拍手,一边做动作。
大还是小
有时候,
我很大,
穿衣服,
不拖拉,
系鞋带,
也很快。
有时候,
我很小,
按按钮,
够不着,
怕雷声,
妈妈抱。
我是大,
还是小?
小朋友,
来回答!
【设计意图】儿歌是低年段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既能起到复述课文的作用,又能让紧张的学习得到放松。
四、对比朗读
1.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2.学生交流:什么时候希望自己还是像现在这样小小的,不要长大?相机指导朗读第五自然段。
3.学生交流:什么时候特别希望自己快点儿长大?
相机指导朗读第六自然段。
4.第五、六自然段连读,从表情、声音高低的"变化体现对比朗读。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己、衣”,学生观察。
2.田字格内教师范写“己”和“衣”。学生练写。
3.反馈评价:
第一步,展示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
第二步,及时表扬或纠正;
第三步,学生再次巩固书写。
大还是小教学设计2
设计说明
《大还是小》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同时富有教育意义。文章通过“有时候大”和“有时候小”的比较,使孩子们感知成长,并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们懂得如何“变大”。本课设计凸显以下三个方面:
1.着眼于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学习。比如: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伙伴互相评议、小组合作探究、师生感情对读等。
2.激趣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
3.突出“读”的作用,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生字词卡片。(教师)
2.借助拼音自主朗读课文,预习课文,标出自然段,圈画生字,拼读生字,记忆生字。(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启发质疑
1.出示字卡“大”。
师:同学们,请大声地读这个字。(生读:大)
师:上课时,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大。你知道和它意思相反的字是什么吗?(生答:小)
2.出示字卡“小”。
师:请小声地读这个字。(生读:小)上课时,回答问题声音不能太小,否则别人就听不到了。老师要看看这节课谁的表现最棒。(同时出示字卡“大小”)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读:大小)
3.质疑:你认为自己是大还是小呢?能说说为什么吗?(指名回答)
师:有一个小朋友也遇到了这个问题,他是怎么回答的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大还是小》。(板书课文题目)
4.读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师生梳理出主要问题)
5.自主探究学习。
教师出示自探提示一。
温馨提示一:
(1)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词语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2)拼读课前圈画的生字,要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6.根据自探提示先自主学习,然后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在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质疑问难的过程,是积极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质疑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起点,为更好地理解课*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检查自主学习情况。
(1)我会读
课件出示词语:
时候觉得穿衣服
自己很小快点儿
(注:“时、候、觉、得、穿、衣、服、自、己、很、快”要带拼音。)
①指名开火车朗读,师生正音。
②齐读。
③自主选择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④去掉拼音指名读,齐读。
(2)我会认
①这些词中有些生字需要我们记住,瞧,它们已经从词中跳出来了,你还能认出它们吗?
课件出示生字,指名读。
时候觉得自己很穿衣服快
②识记生字:
接下来在小组中相互读一读本课的这些生字,并选择你喜欢的生字说说记住它的办法。(学生小组内合作交流,教师在各组中巡视,解答疑难。)
③我来考考大家:
“我在洞穴里发现了一颗牙。”(穿)
这是我们的识字办法之一——编谜语,猜谜语。接下来要看你们的本领了,说说你们的识字办法吧!(学生自由选择生字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
④小结:识字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用加一加、换一换的方法,还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但要注意编的字谜要合理。
⑤指名认读,齐读。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要特别注意趣味性和方法性,这一环节,我设置了猜谜语识字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
三、写字指导(自、己)
1.交流谈话。
师:你觉得在这十一个生字中哪个字最简单?(己)组一个词好吗?(自己)现在我们就来写好下面这两个字。
(课件出示田字格里的生字:自、己)
师:听,这两个字宝宝在说悄悄话呢!它们正在问大家:“我们有相似的地方,你们发现了吗?”(发现了,它们都是独体字)
2.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观察,跟着书写。
3.学生描红、写字,教师指导点拨。
4.展示评价。
设计意图:读帖、描红、仿写、评价是学生自主写字的四个环节。在这四个环节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发展并完善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学习风格,所有的策略均以学生为主,旨在促进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四、再次朗读,解决问题
1.认识了这些字宝宝,并写了两个生字。
教师出示自探提示二。
温馨提示二:
(1)再次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找书中的小朋友到底是怎样回答的,标出相关语句。
(2)练习读好这些句子,为朗读展示做准备。
2.学生先自由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然后在小组内展示朗读。教师巡视。
3.指名展示朗读。
设计意图:学习过程中,儿童最大的需要就是满足自我表现的欲望。表演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发掘了个人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在课堂上展示读,变“讲台”为“舞台”,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深刻,从而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同时,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更给了学生自由的空间。
五、再次质疑
师:课上到这里,请同学们看看课前提出的问题你们都弄明白了吗?你有新的疑问吗?
预设:
(1)“我”为什么一会儿说自己大,一会儿又说自己小?
(2)“我”到底是大还是小?
师:这两个问题特别值得我们研究,下节课,我们再继续。
设计意图:再次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课堂是学生的,就该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知说出来。
六、课堂总结
1.说说自己的收获。
2.学生谈收获。
设计意图:一节高效的课不仅要有有趣的开头,还要有完美的结尾,这叫“善始善终”!良好的课堂小结能产生“课虽终,趣犹存”的境界。
大还是小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11个字,会写3个字。
2、认识偏旁双人旁“彳”,京字头“亠”竖心旁“忄”
(二)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情感目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己能做到和不能做到的事情,期待自己快快长大。
教学重点:认字和写字,理解重点词语和练习朗读。
教学难点:分辨汉字,认识偏旁。理解课文。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游戏法问答法
教学媒体: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你是大还是小呢/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自己是大还是小的课文。
二、课件出示或者图片出示本课的插图
老师板书课题《大还是小》,让我们去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
(一)初读课文
1、听老师读。
2、你自己读读看。请学生自己小声的读一遍,注意自己读自己的呦,不要齐读。
3、一边读一边圈出本课的生字。
(二)学习生字
1、哪一位同学可以试着看拼音读一下本课的生字。
shí hòu jué de zì jǐ hěn chuān yī fú kuài
时候觉得自己很穿衣服快
2、分析生字:一个一个生字分析:看生字看生字拼音是几拼音节,什么偏旁部首,什么结构,怎样组词。是否多音字,反义词等,例如
学习生字得:音节:两拼音节,偏旁:双人旁“彳”,认识双人旁“彳”,结构:左右结构,请同学组词,最少说三个词,可以一起说,也可以找学生说。
3、就这样一个一个学完本课生字。
多音字
de觉得jué觉得
得děi得走了觉
dé得到jiào睡觉
zhe盼着zhǎnɡ长大
着长
zháo睡不着chánɡ太长
yāo要求jì系鞋带
要系
yào要去xì关系
de好的dái大夫
的大
dì目的dà长大
反义词
大——小多——少有——无
这节课我们要记住
双人旁“彳”,
京字头“亠”
竖心旁“忄”
(三)我书中的组词
请学生圈出本课中的生字组词
如果本课有现成的组词,就直接圈出来,如果本课的生字没有现成的组词,可以写一个,以备以后忘了组词可以随时翻看。
四、朗读生字
(一)带拼音朗读生字
1、学生齐读:说出音节,偏旁部首,结构,每一个字组三个词语,每一个字组三个词语。
2、学生领读(一课一领读)
(二)去掉拼音朗读生字
我会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行读——开火车读——自读。
五、考一考你
汉字魔术
加一笔
目------(自)
变一笔
己------(已)
写偏旁
得——()快——()时——()
加偏旁
寸——()牙——()()()
反义词
大——(小)多——(少)无——(有)
六、升华学习
游戏:找朋友游戏
老师把拼音卡片和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学生拿音节卡片和生字卡片。然后拼读,并且用这个字组词语,再用所组词语说一句话。
七、小结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2、学生说。
3、老师总结: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认识了一个偏旁
4、初读了课文
八、下节课我们做什么?
1、下节课我们将进行朗读课文,分析课文
2、请同学们自己在课下把本课生字读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找一找游戏:我在那里?
规则1、老师叫学生闭上眼。2、老师把本课生字图片贴在黑板上。3、老师说汉字,叫学生睁开眼去找。
二、说一说课文
我们前边学过的课文都是诗歌,课文还有一种是自然段的形式。有的课文是由一段段自然段组成的。怎样找一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都要另起一行,开头空两格。每一个自然段是由一句一句话组成的,怎样找每一个自然段有几句话,就要找这个自然段中有几个句号“。”,几个问号“?”,几个感叹号“!”,几个省略号“……”等。今天呀,我们学习课文的时候,就要开始找一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组成的,每一个自然段有几句话。同学们可要细心呀。
三、朗读课文,初悟课文
(一)老师示范朗读课文
看图片或者课件出示图片
(二)学生自己朗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找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一个自然段有几句话。
三、分析课文,深悟课文
1、让学生说一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6个自然段)
2、你是怎样确定的?(这篇课文有6个段落开头空两格处)
3、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说一说第一自然段有几句话?(1句话)
(2)你是怎么确定的?(这个自然段只有一个句号。)
(3)有时候,作者觉得他自己怎么样?(很大)
《大还是小》教学反思3篇(扩展3)
——大还是小教学反思 (菁选3篇)
大还是小教学反思1
《大还是小》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文章。课文通过3个“有时候”和“更多的时候”把课文各个部分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课文多处运用对比的方式来展现儿童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内心世界是矛盾的,又是充满趣味的。第2自然段的“大”,第4自然段的`“小”,第五自然段“我希望自己不要长大。”,第六自然段“我盼着自己快点儿长大。就是这种矛盾的具体体现。
成功之处:在指导孩子们朗读时,我指导学生按照段落内容先朗读,再自己示范让孩子们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很大”要读出自豪、得意,“自己很小”要读出无奈、害怕。让孩子们结合生活实例,说说自己“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并指名到讲台上给大家朗读,孩子们读的很认真,并带上自己的感情语气,虽然读的还不是特别流利,但是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高,喜欢朗读。
不足之处:在引导孩子们学习生字时,课文要求会写字三个“自,己,衣”。这三个字看似简单,我也想了很多办法教,我利用“自——白”“己——已”对比识记,让孩子们自己编儿歌学习,“日字加撇就是白,目字加撇就是自”“白字加横就是自”,“已经已经半开口,自己自己大开口”,当我提问时,还有很多孩子分不清楚。教“衣”时,先指导书空,并板书了一个大大的楷体“衣”,可单独提问时,还有很多孩子不会书空笔顺。特别是学生在书写作业时,有些孩子把“自”写成“白”,把“己”写成“已”。“衣”第一笔写成了撇,第四笔写成了竖勾,最后两笔也是错误很多。
低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是重点,看似简单的字,到了孩子们这里,简直就是一座大山,特别是形近字,*时的错误很多,有些是会写不会认,有些会认不会写,有些知道怎么写,可还是会写错。这需要我*时还要多想办法,让孩子们更好的识字写字。
大还是小教学反思2
在课文讲授过程中,学生们地兴趣一般,按照段落内容先朗读,再问题引导学生们谈谈感受。抓住朗读情感地指导。“自己很大”要读出自豪、得意之感,“自己很小”要读出无奈、胆怯之感。结合生活实例,将学生带入课本,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借助句式“有时候,我觉得自己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引导学生说出感受,把语言学习和内容理解有机结合在一起。这节课最让我感动地是情景动画“我的成长”播放过程中,所有孩子的眼睛都被吸引进来。第一遍播放时我还在旁边解释图画内容,第二遍就留给孩子们自己静静地观看。观看完成,抛出问题:“什么时候特别希望自己快点长大?”此刻,学生们纷纷举手,都有想说的内容。“爸爸生病的手我希望自己快点长大”、“妈妈加班的时候我希望自己快点长大”、“照顾弟弟的时候希望自己快快长大”、“一个人在家的时候觉得自己很大”……这些回答就是学生们非常正确地引导,“长大”的含义在这些小脑袋中发出了萌芽。(当自己被爸爸妈妈和身边的人需要的时候,当自己能够独立地完成事情,当自己能够帮助别人的手,我就在慢慢地长大。长大的我,就会越来越懂事、乖巧、聪明、伶俐……)在学生们发言结束后,简短的告诉他们“长大”地理解和做法,给与学生们正确思想意识地引导和具体行为地指引,想来学生们会进一步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并且开始学会去用行动爱自己的父母。
这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认识偏旁点横头、竖心旁”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被忽略了,课下看教案才发现自己的这个教学目标没有完成。需要在备课中更下功夫才能减少此类疏忽地出现。
大还是小教学反思3
《大还是小》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同时富有教育意义。文章通过“有时候大”和“有时候小”的比较,使孩子们感知成长,并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们懂得如何“变大”。本课的教学设计我着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学习,激趣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突出“读”的作用,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启发质疑
1、出示字卡“大”。
师:同学们,请大声地读这个字。(生读:大)
师:上课时,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大。你知道和它意思相反的"字是什么吗?(生答:小)
2、出示字卡“小”。
师:请小声地读这个字。(生读:小)上课时,回答问题声音不能太小,否则别人就听不到了。老师要看看这节课谁的表现最棒。(同时出示字卡“大小”,全班齐读)
3、质疑:你认为自己是大还是小呢?能说说为什么吗?(指名回答)
师:有一个小朋友也遇到了这个问题,他是怎么回答的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大还是小》。
4、读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疑问?接着我引导学生梳理出主要问题进入下面环节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学习
(一)出示自探提示一
(1)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词语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2)圈画并拼读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这些生字的字形。
根据自探提示先自主学习,然后同桌间互相读读生字。
(二)出示自探提示二
(1)再次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找书中的小朋友到底是怎样回答的,标出相关语句。
(2)练习读好这些句子,为朗读展示做准备。
1.学生先自由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多读几遍。
2、指名展示朗读。
三、精读感悟,质疑解惑
师:课上到这里,你们还有新的疑问吗?可我这里还一个问题没解决,文中的小朋友一会儿说自己大,一会儿又说自己小?那到底 “他”是大还是小呢?
(1)“我”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用“____”画出来。想一想:为什么这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
(2)“我”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用“____”画出来。想一想:为什么这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
(3)你们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呢?(小朋友们各抒己见,我再小结,很自然地就明白了道理,并知道今后怎样做个懂事的孩子)
在教学中,我力求从一年级开始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让学生用“____”画出相关词句,体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教学思想,同时利用课件生动展示课文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感悟,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浓浓的学习氛围中,轻松愉快地理解课文,感悟内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做到持之以恒。
《大还是小》教学反思3篇(扩展4)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0篇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
一、看板画,揭示课题,学习第一节
1、看板画: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相机引导:一棵树在哪儿,另一棵树在哪儿?
观察得真仔细。站在山上的是一棵小松树,板书:小松树(注意松字右边的八字头)
站在山下是一棵大松树。板书:大松树
2、出示句子: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指导朗读通过朗读知道他们的位置。
3、他们之间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板书:和读题谁和谁的故事?
二、讲读2—4自然段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1、自己读读整体感知故事,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故事,表扬读书认真的小朋友,
2、听录音:听听小松树对大松树说了什么呢?你听到了什么?培养学生的听的好习惯。
3、出示句子比较: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呀!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朋友,你看我长的高,我能看得很远。你呢?
4、学生自渎,上面一句比下面一句多了什么?这些字能少吗?说说你的理由。
5、朗读理解:长得多高哇!
很远很远
(联系学生实际理解很远很远)询问学生爬上高山后的感觉,然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爬上高山后的感觉。黄老师也爬过高山,当我站在山顶,向远处眺望,远处的房子呀,树木呀,更远处的田野呀,都尽收眼底,视野变得很开阔。再读词语。帮助理解爬得高,看得远
喂:可以稍加点拨,说明小松树没有礼貌
6、完整读这句话,感受一下,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松树?用你的朗读把小松树的骄傲,得意的样子表现出来。指导加上动作读
7、大松树听了小松树的话,没有回答。那大松树回想什么呢?同桌讨论一下。
8、小松树的话被风伯伯听到了,风伯伯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请自渎第三小节,看看谁能读明白。指读,其余生评价,相机指导:摸者(动作演示)读出风伯伯关心、疼爱小松树的样子。填空:小松树看得远,那是因为()
大松树看不远,那是因为( )
9、小松树也明白了这个道理,他惭愧地低下了头。他会想些什么呢?假如你就是这棵小松树你会对大松树说什么?师生表演,
三、故事表演,其余生做评委,指出不够好的地方。
分小组表演
四、布置作业,讲这个故事。
教学反思:
本堂课在扎实语言训练上有了充分的体现。注重让学生去体会去感悟,如一开始的比较句子,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去阅读,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当和简练。注重了联系实际去体会感悟,如课文中的有一句“你看我长得多高呀”我让学生实际去体会你爬上高山后的感觉,并且把我自己的感受和学生一起分享,这样学生得到的体验是真实的,饱满的。但很多时候还是觉得走教案,因此学生有的问题我也没有好好地和他一起去探讨,如有学生问,为什么小松树很小却站到了大山上?没有好好地研究透文本的内容,因此对孩子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但对于这个问题到底如何回答,我至今无法回答,似乎是很深奥的生活道理渗透其中。当我阅读了教育报上的一篇《是孩子的不幸还是教师的不幸?》分析了一二册中出现的课文,在《小松树和大松树》中,小松树的确要比大松树看得远,尽管他有点不谦虚,但事实终归是事实,实在没有必要让其丧失信心,“惭愧地低下了头”我看着很顿悟,也许本身的文本有问题,为什么小松树问大松树,而大松树不回答,或者就是以上问题,其实,课文虽是童话故事,看似接近孩子的生活,但实际中孩子很不明白这样的文章内涵,很多都是老师硬着钻研出来的,很多老师就在大松树没有回答这儿大做文章:这时的大松树是怎么样想的?假如他说,他会说什么?但经过这样教学,学生并不满足。教学总是给人一种感觉,用*有意识的片面性来判断孩子无意的片面性。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2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1、注重阅读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读书感悟的能力。
“以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不是一遍接着一遍的傻读、呆读。而是让孩子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任务、一遍读有一遍读的方法,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乐趣。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如果读书不能激起其内心渴求读的需要,一切外在的强加力都是徒劳的。要培养孩子“口诵心惟”的最好办法就是激发孩子主动读书、积极探究的兴趣。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孩子参与到童话中来。新课伊始,我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贴图,画片(可以用水彩笔画简笔画)。在孩子们进入情境,激起兴趣后,老师顺势提出问题,激发其听故事,学故事的兴趣。
2、联系生活,实现情感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孩子总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参与阅读。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对文本的解读。因此,阅读教学中,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基于基本语义层面,结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适时点拨,将文本与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链结”起来,实现更深语义层面的解读。风伯伯和小松树说话时是这样的“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摸着头”一词表现了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心爱护。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孩子联系孩子的生活说说风伯伯是个怎样的人,通过朗读孩子们感受到长辈对自己的关爱。然后再让学生体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爱。
整堂课较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点拨者和引导者这一新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能以人为本,能注重情趣的激发,充分以教材为例子,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成功地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3
一、设计反思。
小学语文低段教学,识字写字是重点。这次公开课,我特意选择了《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第一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二是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正确、规范书写。看上去简简单单的两个任务,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课堂容量已相当大。只要有一个环节卡壳,就会造成本节课完不成任务。但这不正是我们进行高效课堂实验要解决的问题吗?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选择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这样做是因为经过一个多学期的训练,学生已逐步了解了读课文、学生字的任务与方法。为了让教学环节更紧凑,我在*时实验的基础上做了新的尝试,即:将自主学习任务的检查工作放在了小组里面进行。
二、成绩反思。
由于老师充分的备课,以及*时对学生扎扎实实的训练,一节课虽然紧紧张张,也算完成了应完的教学任务。通过观课议课,总结出本节课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导学案的设计侧重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学生训练有素,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无论是&ldqu;自主学习&rdqu;,还是&ldqu;合作探究&rdqu;,都能够有序地按照导学案进行学习。
3.组长组织到位,并能及时地发现小组内遇到的问题与错误。
三、问题反思。
课堂上,当把导学案发给学生时就出现了预料中的问题,学生识字量小,自主阅读导学案有困难。只好老师读,让学生明白学习任务与方法。部分学生能够边看边听边记要求,但只是部分。再加上设计时又将将自主学习任务的检查工作放在了小组里面进行。这就影响到有的学生不知所措,造成了学习时的内耗,导致&ldqu;自主学习&rdqu;与&ldqu;合作探究&rdqu;时间过长,影响了教学节奏。当进行写字教学时,时间已经不多,只好蜻蜓点水似的挑选了两个难字进行了指导,造成了课堂上&ldqu;重识字,轻写字&rdqu;的现象。
人们都说,教学时一种有缺憾的艺术。正因为有缺憾,所以我们不断追求,不断探索,锤炼自己的教学技艺。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4
本课是一篇生动、浅显的童话故事,语言活泼,讲的是山上的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通过小松树和风伯伯的对话,让学生明白做人不要盲目自大的道理,课文融情于理,充满童贞童趣。而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是本课的难点,因此,我首先给本课定下这两点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诵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
2、在品读中体会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感受风伯伯的和蔼可亲,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确定了教学目标,我便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效果较好。
首先读懂“小松树”的话,我采用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说说图上小松树的表情、神态、动作等,让学生读读“喂”这个这个语气词,很多学生就轻轻地“喂”了一下,没有读出小松树的趾高气扬,面对这种情况,为了能让学生加深体验,提高朗读效果,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指着一个孩子说:“喂,把你的铅笔借给我用一下!”学生听后便笑了起来,但是很快便安静下来,他们知道我的用意,于是纷纷举手:“老师,你*常教育我们不能和人家没礼貌的说话,你这种说话的态度,如果是问我借,我肯定是不会借给你的。”又有一个学生说:“是呀,借东西要有礼貌,说话的语气不能这么说,所以我也不借。”……看着学生们的精彩回答,我一看时机已到,便乘热打铁,说:“那读小松树说‘喂’的时候,该怎么读,知道了吗?”这下学生们个个举起小手,小脸发光,说:“知道”。接下来的朗读便水到渠成,不仅能读出小松树说话的语气,体会出了小松树对大松树的傲慢无礼,个别学生还能加上动作自演自说,课堂顿时推向高潮。
接着就是理解风伯伯说的话了,用同样方法,我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说说*时谁会摸着你的头,什么时候,并和你说了什么,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况下理解长辈对自己的关爱与亲切,体会到其中的温暖,之后我便让学生也来体验体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爱,并让学生用朗读表现出来,学生也能有模有样的学着风伯伯的语气读了出来,加上我及时的鼓励与肯定,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对文本的理解再次等到了升华。
我想,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堂引导一定要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以情悟理,这样他们才能真正体会到文字中的情感。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5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在引导孩子领悟寓意时,我是这样一步步进行的:
一、认真看图,了解“高矮”
在教学课文前,我先让孩子们看书本上的插图,让他们观察一下,谁高谁矮。孩子一看便知是大松树高。在此基础上,提问:但是这棵小松树却说自己比大松树高,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这到底是什么回事呢?孩子们举手告诉我,那是小松树在山上,大松树在山下,所以小松树就以为自己很高,看得很远。我又问:通过预习,你觉得小松树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有的说“骄傲”,有的说“不懂事”,有的说“没礼貌”,我没有急着裁定谁对谁错,谁说的最有道理,继续和孩子们学习下去。
二、反复读对话,揣摩心理。
在分析课文的时候,我出示了小松树与风伯伯的话,让孩子们进行反复朗读。接着指名朗读,通过角色迁移,来感受小松树说这句话时的心理。孩子们有感情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对小松树的心理的正确把握,此时再问他们,说小松树“骄傲”的人多了。通过看图、朗读风伯伯的话,体会风伯伯的慈爱又耐心教育的语气。我问孩子们,风伯伯为什么教育小松树啊?从而帮助孩子们再次巩固对小松树的认识。
(遗憾:在引导孩子们揣摩小松树心理的时候,设计的问题不够细腻,因此能正确把握的孩子不多。所幸,后来及时回转了过来,将功补过,通过指导分角色朗读,将孩子又引向了正确的方向。)
三、拓展延伸,巩固认识
这篇课文应该是很容易理解的,最后要让孩子明白做人的原则,从生活实际出发,自己身边的事出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我问孩子们:你*时在学校中有见过小松树这样的人吗?不要点名。孩子们说出了好多,接着我们又讨论,你觉得这样做对吗?为什么?他们说这样做不对,以为很不礼貌,伤了别人的自尊心,自己也不受欢迎,等等。从他们的回答中,我感受到他们已经领悟到这个道理了。
后记:下午我布置了写话作业:用“惭愧”写几句话。要求写真人真事,最好是自己的事。很多孩子都写得很好,很真实,写出了自己曾经犯下的错,曾经的骄傲,曾经的自以为是。一篇小课文,讲出了一个大道理,教会了孩子们如何做人,我也同样受益匪浅。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6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
为了让学生们分清楚小松树与大松树与大山的位置,我课前在黑板上画好大山、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简笔画,上课时让学生先“读”后“说”再“演”。“读”就是在文中找出它们的方位,“说”就是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课文内容,“演”就是到角色表演读。这样,这节课既调动学习兴趣,让孩子迅速掌握大小松树的位置,又为课文的理解作出了铺垫。
总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是比较轻松的。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7
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山上的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指导学生朗读和表演时,让学生想象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语气,尽可能地想象当时的情境。
小松树说的话中有这么一句“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一个“喂”传神的刻画了小松树骄傲自大的嘴脸。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简单易行且有效的情境:指着一个孩子说:“喂,把你的语文书借给我用一下!”再让学生体会一下,老师这样的语气借东西,愿不愿意借,为什么?然后让孩子说一说你觉得小松树是怎样一棵松树?完成填空“ 的小松树”,再读小松树的话,体会小松树对大松树的傲慢无理。学生体会就自然了很多。
小松树骄傲自大,而大松树没有回答。大松树为什么没有回答呢?他在想什么呢?我首先在黑板上简笔画板画三个人物表情图:第一幅图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嘴巴张大了,很生气!第二幅图咧开嘴笑了,一定很高兴。第三幅图嘴巴往下耷拉,表示很难受。这三幅图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提供了想像的空间。从中可以体会大松树的大度,谦虚,和小松树进行比较。
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摸着头”一词表现了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心爱护。教学中,引导孩子联系孩子的生活说说生活中谁摸过你自己的头,你感觉怎样,感受长辈对自己的关爱。然后再让学生体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爱。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8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从三维目标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感情诵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在教师导读中习得读书方法,学会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思维。2、在诵读中体会小松树的盲目自大,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3、在诵读中享受阅读的乐趣。为了完成这三维目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一、“趣”字先行,调动学生学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趣”字洋溢于课堂,是每个老师都要动的脑筋。在导入阶段,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问学生黑板上画的是什么。然后告诉学生在这座大山里住着一棵小松树和一棵大松树,,我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图片,用图画和故事作为课文的导入,学生们各个情绪高涨。让孩子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然后板书课题,在板书时,老师有意把“小松树”的小写得很小,把“大松树”的大写得很大,让学生体会到汉字的趣味,在孩子们进入情境,激起兴趣后,老师顺势提出问题,激发其听故事,学故事的兴趣。
二、以“读”为主,使学生融入课文情境。
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小松树盲目自大的错误,这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问题“你从小松树的话中知道了什么?从哪儿知道的?”让学生抓住小松树话中的“多高哇”、“你呢”、“喂”等重点词语来理解小松树的骄傲和没有礼貌,培养学生读书感悟的能力。然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没礼貌。让学生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感受语言的魅力”、“明白朴实的道理”、“提升阅读的乐趣”。“以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绝不是一遍接着一遍的傻读、呆读。而是让孩子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任务、一遍读有一遍读的方法,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乐趣。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在教学中,我无时无刻都在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或通过精心设置的导语;或用激励性、挑战性的话语;或在学生朗读之后,给予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在整堂课中就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与渴望。
三、联系生活,实现情感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孩子总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参与阅读。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对文本的解读。因此,阅读教学中,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第二自然段之前,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小松树站在高高的山上,他会看到什么呢?这一设计,说的是小松树,实际上调动的是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基于文本,体会到小松树的骄傲之情的由来。教师要基于基本语义层面,结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适时点拨,将文本与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链结”起来,这对理解文本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9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高,看不起山下的大松树,经过风伯伯的教育,感到了惭愧,转变了态度。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形象,明白其中的道理,同时学习三个生字。
我试图让学生通过朗读人物的对话、动作,来理解课文,体会人物形象,明白其中的道理。重点抓住三处:小松树的话、风伯伯的话和最后的“惭愧”。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我在开头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画,说一说、指一指哪里是山上,哪里是山下。哪一棵是大松树,哪一棵是小松树。让孩子迅速掌握大小松树的位置,为后文的理解作出铺垫。在朗读小松树和大松树说话时,通过重点词语“多高、很远很远”等词语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理解、感悟小松树的骄傲。在理解风伯伯说的话,让学生看图体会风伯伯的表情和动作,并试着演演,然后带着表情读,在孩子读了“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后,让学生想象“惭愧”会是怎样的表情,并试着表演一下,然后带着表情读。一年级孩子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带着表情表演读,使孩子内心的情感体验得以外化,有助于帮助孩子进行感情朗读。
我感觉总的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在读中感悟的过程中,如果加一些让学生想一想:松树自己觉得那么高,他的心里很高心,很得意,他的表情会是什么样子的。让孩子在读了小松树的话后,想象小松树说话时会是怎样的神情,并试着表演一下,然后带着表情读评价语言不够丰富,所以虽然自己心中有了重点,但在课堂上没有很好地突显出来。而且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匮乏,不丰富,没有达到激励的的作用。还有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语速过快,这对于一个低年纪的孩子来说,不利于学生的倾听能力的发展。虽然这节课还留有遗憾,但通过这个过程,自己也学到了很多东西,自己以后要多钻研、多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0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生动、浅显的寓言故事。让学生明白做人不要盲目自大的道理,课文融情于理,充满童真童趣。整堂课教学下来,我个人认为自己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两点:
1、能够带领孩子入情入境,让他们走进大松树和小松树的内心世界。在导入部分,我就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区别。在教学中,我又运用孩童般的语言进行有意识的拓展与生成:“看,小松树长在高高的山上,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猜他会看到什么呢?也许是太阳、白云、大山等,从而让学生领会到小松树得意、目空一切的原因;在课堂的尾声部分,我试着让孩子们进行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小松树,你想对大松树或风伯伯说些什么呢?在走进小松树内心的同时也使他们获得文本的教育意义。
2、指导朗读较为深入,能够引导学生在读中悟。特别是在指导第二自然段朗读时,在突出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时能紧紧抓住关键词语“喂”“多高哇”“很远很远”“你呢”,能够把这些词语放进具体语境中去朗读和感悟,并能讲究一定方法。如在理解“很远很远”时,我故意读成“我能看到很远的地方,你呢?”,让学生去体会“你觉得这两个词语放在课文中哪一个更好呢,自己读读试试看?”让孩子在读中体会,在比较中感悟。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不足的地方:
1、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有点单一。老师的语言对学生有着激励作用,对回答好的学生,老师应该大加赞赏,促使孩子积极的思考,大胆的发言。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慢慢的改正。
2、学生对课文的表演不是很积极,很大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课文的表演,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3、对学生的回答容易担心其他孩子没注意听,进而重复学生的答案,浪费了时间。
进步是有的,不足也存在,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丰富教学经验,获得进步。
4、有些教学语言还需规范,在范写时需注意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力求把每个字写得更为美观。
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扬长避短,争取做得更好!
《大还是小》教学反思3篇(扩展5)
——985大学好还是211大学好3篇
985大学好还是211大学好1
什么是985和211大学
1998年5月,*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的一流大学”,教育部自1999年起分别与部分省、市地方*签订合作协议,分批将39所国内知名高校列入国家跨世纪重点建设的高水*大学名单,由国家、地方以及相关部委共同出资建设。
“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11月经*批准后正式启动。“211工程”是新*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作,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中华民族面对世纪之交的*国内外形势而作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
985大学和211大学的区别有哪些
“985工程”指的是我国*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高等教育建设工程。名称源自1998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讲话。截至2011年年末,985工程共有39所高校。此后,教育部表示“985”工程和“211”工程的规模已经稳定,将不会再新增高校。
“211工程”是**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21世纪,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的建设工程。现在已经100所左右。
985大学在数量上少于211大学, 但含金量却要高于211大学。985大学都是211大学,但211大学不一定是985大学。
211工程就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
211全国有100多所吧,985就三四十所。是211的可能不是985, 是985的肯定是211.
211大学是国家二十一世纪要重点建设大学,而985工程大学则是211大学中的重点大学
怎么选择985和211大学985工程高校要比211工程高校要好,主要体现在科研经费,国家和地方扶植上面。985高校都是211工程的。211不一定是985的。当然是985的含金量高一些。*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国内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大学,简称 “985工程”。目前985工程的高校总共有39所而211工程高校已经有一百零几所了
《大还是小》教学反思3篇(扩展6)
——《大还是小》教案3篇
《大还是小》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认识“彳、亠、忄”3个偏旁,会写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认识自己,懂得从小就要树立自立的思想,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教学重点:
会认、会写生字。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题引疑
1.点3~5名学生作自我介绍。
2.板书课题《大还是小》,启发学生看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看拼音读准字音,找出生字作上记号;读通句子,要把语句读正确,注意停顿。
3.检查学习效果。
三、尝试自主识字,识字读文
1.同桌互相认读生字。
2.指名读,开火车读。
3.认识新部首“彳、亠、忄”。
4.小组合作学习。
5.积极发言。
6.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四、指导写字
1.课件展示生字:自、己、衣。
2.分析字形,范写,巡视指导。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谈谈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2.布置作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巩固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
2.展示图片及课文内容。
二、合作探究,细读体悟
1.提出问题:文中的小朋友,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什么时候又觉得自己很小?
2.组织交流,指导用“读一读,标一标,圈一圈,画一画”等方式读书。
3.出示课件,分男女生分别朗读小朋友觉得自己很大和很小的句子。
4.分小组朗读。
三、自由畅谈,扩展思维
1.夸夸文中的小朋友。
2.说一说: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
四、明理导行,课堂总结
1.教师引导学生明白:我们觉得有时候很大,有时候很小。这是一种正常的想法。因为在我们的力量范围内有些事能做到,有些事做不到。但是我们能做到的事,我们要尽量去做,不给长辈增麻烦。
2.小结:我们现在能做到哪些事?哪些事现在做不到?
《大还是小》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11个字,会写3个字。
2、认识偏旁双人旁“彳”,京字头“亠”竖心旁“ 忄”
(二)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情感目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己能做到和不能做到的事情,期待自己快快长大。
教学重点:
认字和写字,理解重点词语和练习朗读。
教学难点:
分辨汉字,认识偏旁。理解课文。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演示法 练习法 读书指导法 游戏法 问答法
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你是大还是小呢/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自己是大还是小的课文。
二、课件出示或者图片出示本课的插图
老师板书课题《大还是小》,让我们去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
(一)初读课文
1、听老师读。
2、你自己读读看。请学生自己小声的读一遍,注意自己读自己的呦,不要齐读。
3、一边读一边圈出本课的生字。
(二)学习生字
1、哪一位同学可以试着看拼音读一下本课的生字。
shí h?u jué de zì jǐ hěn chuān yī fú kuài 时 候 觉 得 自 己 很 穿 衣 服 快
2、分析生字:一个一个生字分析:看生字看生字拼音是几拼音节,什么偏旁部首,什么结构,怎样组词。是否多音字,反义词等,例如
学习生字得:音节:两拼音节,偏旁:双人旁“彳”,认识双人旁“彳”,结构:左右结构,请同学组词,最少说三个词,可以一起说,也可以找学生说。
3、就这样一个一个学完本课生字。
觉:多音字
jué
觉得
觉
jiào 睡觉
得:多音字
de 觉得
得 děi
é 得到
反义词
大——小 多——少
这节课我们要记住
双人旁“彳”,
京字头“亠”
竖心旁“ 忄”
三)我书中的组词
请学生圈出本课中的生字组词
如果本课有现成的组词,就直接圈出来,如果本课的生字没有现成的组词,可以写一个,以备以后忘了组词可以随时翻看。
四、朗读生字
(一)带拼音朗读生字
1、学生齐读:说出音节,偏旁部首,结构,每一个字组三个词语,每一个字组三个词语。
2、学生领读(一课一领读)
(二)去掉拼音朗读生字
我会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行读——开火车读——自读。
五、游戏:找朋友游戏
老师把拼音卡片和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学生拿音节卡片和生字卡片。然后拼读
六、考一考你
汉字魔术
加一笔
目------(自 )
变一笔
己------(已 )
写偏旁
得——( )
快——( )
时——( )
加偏旁
寸——( )
牙——( )( )( )
反义词
大——(小 )
多——(少 )
七、小结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2、学生说。
3、老师总结: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认识了一个偏旁
4、初读了课文
八、下节课我们做什么?
1、下节课我们将进行朗读课文,分析课文
2、请同学们自己在课下把本课生字读给爸爸妈妈听。
《大还是小》教案3
设计说明
《大还是小》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同时富有教育意义。文章通过“有时候大”和“有时候小”的比较,使孩子们感知成长,并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们懂得如何“变大”。本课设计凸显以下三个方面:
1.着眼于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学习。比如: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伙伴互相评议、小组合作探究、师生感情对读等。
2.激趣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
3.突出“读”的作用,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生字词卡片。(教师)
2.借助拼音自主朗读课文,预习课文,标出自然段,圈画生字,拼读生字,记忆生字。(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启发质疑
1.出示字卡“大”。
师:同学们,请大声地读这个字。(生读:大)
师:上课时,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大。你知道和它意思相反的字是什么吗?(生答:小)
2.出示字卡“小”。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师:请小声地读这个字。(生读:小)上课时,回答问题声音不能太小,否则别人就听不到了。老师要看看这节课谁的表现最棒。(同时出示字卡“大小”)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读:大小)
3.质疑:你认为自己是大还是小呢?能说说为什么吗?(指名回答)
师:有一个小朋友也遇到了这个问题,他是怎么回答的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大还是小》。(板书课文题目)
4.读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师生梳理出主要问题)
5.自主探究学习。
教师出示自探提示一。
温馨提示一:
(1)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词语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2)拼读课前圈画的生字,要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6.根据自探提示先自主学习,然后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在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质疑问难的过程,是积极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质疑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起点,为更好地理解课*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检查自主学习情况。
(1)我会读
课件出示词语:
时候 觉得 穿衣服
自己 很小 快点儿
(注:“时、候、觉、得、穿、衣、服、自、己、很、快”要带拼音。)
①指名开火车朗读,师生正音。
②齐读。
③自主选择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④去掉拼音指名读,齐读。
(2)我会认
①这些词中有些生字需要我们记住,瞧,它们已经从词中跳出来了,你还能认出它们吗?
课件出示生字,指名读。
时 候 觉 得 自 己 很 穿 衣 服 快
②识记生字:
接下来在小组中相互读一读本课的这些生字,并选择你喜欢的生字说说记住它的办法。(学生小组内合作交流,教师在各组中巡视,解答疑难。)
③我来考考大家:
“我在洞穴里发现了一颗牙。”(穿)
这是我们的识字办法之一——编谜语,猜谜语。接下来要看你们的本领了,说说你们的识字办法吧!(学生自由选择生字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
④小结:识字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用加一加、换一换的方法,还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但要注意编的字谜要合理。
⑤指名认读,齐读。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要特别注意趣味性和方法性,这一环节,我设置了猜谜语识字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
三、写字指导(自、己)
1.交流谈话。
师:你觉得在这十一个生字中哪个字最简单?(己)组一个词好吗?(自己)现在我们就来写好下面这两个字。
(课件出示田字格里的生字:自、己)
师:听,这两个字宝宝在说悄悄话呢!它们正在问大家:“我们有相似的地方,你们发现了吗?”(发现了,它们都是独体字)
2.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观察,跟着书写。
3.学生描红、写字,教师指导点拨。
4.展示评价。
设计意图:读帖、描红、仿写、评价是学生自主写字的四个环节。在这四个环节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发展并完善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学习风格,所有的策略均以学生为主,旨在促进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四、再次朗读,解决问题
1.认识了这些字宝宝,并写了两个生字。
教师出示自探提示二。
温馨提示二:
(1)再次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找书中的小朋友到底是怎样回答的,标出相关语句。
(2)练习读好这些句子,为朗读展示做准备。
2.学生先自由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然后在小组内展示朗读。教师巡视。
3.指名展示朗读。
设计意图:学习过程中,儿童最大的需要就是满足自我表现的欲望。表演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发掘了个人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在课堂上展示读,变“讲台”为“舞台”,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深刻,从而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同时,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更给了学生自由的空间。
五、再次质疑
师:课上到这里,请同学们看看课前提出的问题你们都弄明白了吗?你有新的疑问吗?
预设:
(1)“我”为什么一会儿说自己大,一会儿又说自己小?
(2)“我”到底是大还是小?
师:这两个问题特别值得我们研究,下节课,我们再继续。
设计意图:再次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课堂是学生的,就该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知说出来。
六、课堂总结
1.说说自己的收获。
2.学生谈收获。
设计意图:一节高效的课不仅要有有趣的开头,还要有完美的结尾,这叫“善始善终”!良好的课堂小结能产生“课虽终,趣犹存”的境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质疑导入
1.课件出示词语。
时候 觉得 穿衣服 自己 很小 快点儿
(1)指名读。用“自己”说一句话。
(2)开火车读。
(3)小组比赛读。
设计意图:复习是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复习并掌握好已学的生字。
2.回顾问题。
师:请大家想一想上节课我们都提出了哪些问题?什么问题我们没有解决?
(1)“我”为什么一会儿说自己大,一会儿又说自己小?
(2)“我”到底是大还是小?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课前以问题引入,“上节课我们都提出了哪些问题?什么问题我们没有解决?”意在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激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的探究中去。
3.出示自探提示。
围绕这两个问题,仔细读课文完成下面两个问题:
(1)“我”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用“____”画出来。想一想:为什么这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
(2)“我”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用“ ”画出来。想一想:为什么这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究并找到答案。以“画一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通过动手画一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只有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二、精读感悟,解决疑惑
1.根据自探提示先自主学习,然后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相机引导。
(1)“我”觉得自己“很小”。
“我够不到按钮的时候,我听到雷声喊妈妈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
①“我”觉得自己很小的原因是什么?
②你有过这样的感觉吗?
(2)“我”觉得自己“很大”。
“我自己穿衣服的时候,我自己系鞋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
①“我”为什么觉得自己很大?(因为“我”能做很多事情,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了。)
②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的心里会有怎样的感觉?(高兴)
③请你高兴地读一读这句话。
(3)你觉得自己什么时候很大?(指名回答)让我们一起齐读。
设计意图:朗读的最高境界为感情朗读。感情朗读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使学生在加深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同时感情朗读又能促进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入情入境,引起学生共鸣,激*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训练了情感朗读。
三、写字指导
1.课件出示田字格里的生字:衣。
请你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生字,教师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你是用什么方法认识这个生字的?
预设:“衣”字可以用字理识字法记忆,也可以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
2.书写生字。
(1)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生字的结构是怎样的?
(“衣”是独体字。)
(2)请同学们看好这个字的笔画顺序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好吗?
(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观察,跟着书写。重点强调笔顺,要先撇后捺。)
(3)学生描红、写字,教师指导点拨,提示书写姿势。
(4)展示评价。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字形,了解汉字正确的书写笔顺,感受汉字的间架结构;然后通过描红,仿写练习,学会正确书写汉字。强调孩子正确的书写姿势,有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发展。“端端正正地写字,写出端端正正的字。”在这样扎实的写字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但能把字写好,而且能陶冶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操。
四、总结,再次质疑
1.此时你能解答一下课前的两个问题吗?(指名解答)
2.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问题预设:
“我”为什么有时候希望自己不要长大,有时候盼着自己快点儿长大?
启发表达:
“我”希望自己不要长大,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时候盼着自己快点儿长大,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问题引路,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的学习习惯,避免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理解文意。
五、欣赏歌曲,结束课堂
最后,让我们在歌曲《快快长大》中结束今天的学习。(播放歌曲《快快长大》)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拓展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
板书设计
大还是小
觉得自己很小 觉得自己很大
够不到按钮 自己穿衣服
怕雷声 自己系鞋带
希望自己不要长大 盼着自己快点儿长大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
1.新课标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这一要求,我让学生朗读了课文,朗读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指名读、齐读、带着感情读,更有声情并茂的表演读。学生读得有滋有味,通过朗读,孩子们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2.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分别用“____”“ ”等符号画出相关词句,体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教学思想,同时利用课件生动展示课文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感悟,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浓浓的学习氛围中,轻松愉快地理解课文,感悟内容。
《大还是小》教学反思3篇(扩展7)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后反思新编3篇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后反思新编1
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山上的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后来在风伯伯的引导教育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课文融情于理,充满童真童趣。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获得了如下启示:
一、教学要抓准切入点。
第二自然段小松树的话是教学的一大重点,教学目标意在引导学生体会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没有礼貌和瞧不起人。但如何让学生获得正确的体会呢?仅仅通过读是很难帮助孩子们形成一个全面的、准确的认识的。在反复考虑之后,我决定抓住重点字词进行。我找了如下几个切入点:“喂”、“多高哇”和“你呢”,通过联系生活、情景创设、读悟结合等方法,引导学生分别体会小松树的不礼貌、骄傲和瞧不起人。
1、“喂”字的解读——小松树说的话中有这么一句“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一个“喂”传神地刻画了小松树骄傲自大的嘴脸。实际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简单易行且有效的情境:指着一个孩子说:“喂,把你的水彩笔借我用一下!”再让学生体会一下,老师这样的语气借东西,愿不愿意借,为什么?然后让孩子说一说你觉得小松树是怎样一棵松树?完成填空“( )的小松树”。最后,再让孩子们读读小松树的话体会小松树对大松树的傲慢无理。学生体会就自然了很多。
2、大松树为什么没有回答呢?他在想什么呢?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很难站在大人的立场考虑。但通过教师的引导,有的孩子还是能领悟到一些。例如:小松树是小孩子,我才不愿意跟它计较呢!再如:就算我看得比小松树高,那又有什么了不起的。人家小鸟看得比我更高更远呢!我看得高,看得远,靠的都是大山爷爷,我有什么可骄傲的?通过对“没有回答”的解读,孩子们体会到了大松树的大度、谦虚。
3、“摸着头”的解读——风伯伯和小松树说话时是这样的“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摸着头”一词表现了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心爱护。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孩子联系孩子的生活说说生活中谁摸过你的头,当时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借长辈对孩子们的关爱去迁移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爱。这样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巧用文本空白,提高认识,积累语言
文本在 “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这儿,留下了一个很大的想像空间。那么,此时小松树究竟会想些什么呢?我出示了小黑板,让学生练说。
小松树想对风伯伯说:“ 。”
小松树想对大松树说:“ 。”
小松树想对大山爷爷说:“ 。”
学生思维的火花一下迸射了出来。 有孩子回答,小松树想对风伯伯说:“我要感谢您风伯伯,是您让我明白了要正确认识自己,不能骄傲。” 我相对大松树说“你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也要像你一样,做一个谦虚的人。”“我还要感谢大山爷爷,是他把我托起来,让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与大松树、风伯伯、大山爷爷的对话,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人物的感受和体验更加深刻,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认识,陶冶了情操,还积累内化了文本语言。这些补白,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学生的认识,帮助学生积累内化了文本语言,真可谓“一举多得”啊!
遗憾:写字的教学略显仓促。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后反思新编2
本课是一篇生动、浅显的童话故事,语言活泼,讲的是山上的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通过小松树和风伯伯的对话,让学生明白做人不要盲目自大的道理,课文融情于理,充满童贞童趣。而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是本课的难点,因此,我首先给本课定下这两点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诵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2、在品读中体会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感受风伯伯的和蔼可亲,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确定了教学目标,我便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效果较好。
首先读懂“小松树”的话,我采用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说说图上小松树的表情、神态、动作等,让学生读读“喂”这个这个语气词,很多学生就轻轻地“喂”了一下,没有读出小松树的趾高气扬,面对这种情况,为了能让学生加深体验,提高朗读效果,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指着一个孩子说:“喂,把你的铅笔借给我用一下!”学生听后便笑了起来,但是很快便安静下来,他们知道我的用意,于是纷纷举手:“老师,你*常教育我们不能和人家没礼貌的说话,你这种说话的态度,如果是问我借,我肯定是不会借给你的。”又有一个学生说:“是呀,借东西要有礼貌,说话的语气不能这么说,所以我也不借。”……看着学生们的精彩回答,我一看时机已到,便乘热打铁,说:“那读小松树说‘喂’的时候,该怎么读,知道了吗?”这下学生们个个举起小手,小脸发光,说:“知道”。接下来的朗读便水到渠成,不仅能读出小松树说话的语气,体会出了小松树对大松树的傲慢无礼,个别学生还能加上动作自演自说,课堂顿时推向高潮。
接着就是理解风伯伯说的话了,用同样方法,我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说说*时谁会摸着你的头,什么时候,并和你说了什么,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况下理解长辈对自己的关爱与亲切,体会到其中的温暖,之后我便让学生也来体验体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爱,并让学生用朗读表现出来,学生也能有模有样的学着风伯伯的语气读了出来,加上我及时的鼓励与肯定,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对文本的理解再次等到了升华。
我想,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堂引导一定要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以情悟理,这样他们才能真正体会到文字中的情感。
《大还是小》教学反思3篇(扩展8)
——利大还是弊大作文3篇
利大还是弊大作文1
现在,我们的科技发展越来越快了,日新月异,每天都有东西发明。什么隐形眼镜、掌上电脑的都有。而科技发展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呢?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去运用。而我认为科技发展是利大。为什么我会认为是利大呢?因为科技发展了,再加上人们的正确运用,就能给每一个人都带来好处。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原子能的和*利用。但当初人们研究并利用是为了制造武器——原子弹。原子弹是利用核能,能瞬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又称裂变弹。原子弹的威力通常为几百至几万吨级梯恩梯当量,有巨大的杀伤破坏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在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造成了无数的人民断送了性命。而现在原子弹的利用,更多的是用来建造核电站,把核能转化为电能,为人类做贡献。
还有比如电脑。我们上网查资料、看新闻、增长知识、科学计算与数据处理、文字处理、娱乐、辅助教育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这当然好。可也有不好的,如果是上网玩游戏和上不良网站那就是不好了。就是说电脑对什么人来说都有好处和坏处。对上网查资料、看新闻、增长知识、科学计算与数据处理、文字处理、娱乐、辅助教育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是好的;对上网玩游戏和上不良网站的那是不好的`。这是使用的人使用的正确不正确的问题。
因此,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既有好也有坏。好和坏都有使用者自己来决定的。科技发展也是如此,它的利弊也是由使用者来决定的。
利大还是弊大作文2
如果问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毋庸置疑,当然是利大!作何解释?不用解释!中华文明八千年历史就是铁证如山,历史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科技每时每刻都在发展。人类从茹毛饮血原始生活学会利用或烧熟食物,从依靠自然到繁殖饲养,从手无寸铁到冶金炼石,这不都是进步,这不都是发展?如果是弊端大于利的话,那人类为什么都还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进步?因为只有进步才能使明天更美好!
一个人不进步是可悲的,一个国家不进步是没落的,一个世界不进步是黑暗的。只要在不断的进步中,人类的生活才可以得到升华。上天给予了人类一颗聪慧的大脑,一双勤劳的双手,正因为人类没有坐享其成,而是选择了不断进步,才可以在今天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
生活如此舒适,生活如此惬意,生活如此美妙,我们的*均寿命比古代提高了30岁,看望亲友甚至不用出家门,这不都是科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吗?
如果你说科技发展弊大于利,请问,你能在一周之内不坐车来上课,不用中性笔、不用圆珠笔、不用钢笔?你能在一周之内不看电视、不听新闻,不看报纸,不读书,不上网?你能在一周之内不吃研发的杂交水稻?不吃面食?不喝饮料?不能不能,你不能也不可能,因为科技已经和你息息相关,已经和你密不可分!在请问,如果你给*写信,说建议停止一切科研活动,大家是送给你鲜花,还是踩你?
1、汽车等这些交通工具的发明,让人们出行更加方便,省时,省力。2、电话、手机的发明,让人们的通讯更加方便。3、电脑、传真把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因特网的出现更是拓宽了人们的视野……
《大还是小》教学反思3篇(扩展9)
——大嘴怪教学反思3篇
大嘴怪教学反思1
第一环节,在组织幼儿观察大嘴怪的活动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幼儿一般关注比较显眼东西,有的说眼睛一个是圆的,一个是三角形的,有的"说它的眉毛也很奇怪。可就是没人注意到嘴巴。我想这回糟了,怎么能引入正题呢?我灵机一动,忙用手有意识的指着那张不太显眼的嘴巴,我还没来得及开口,幼儿就争先恐后说了出来。反思,由此可见,老师的范例有时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二环节:打扮大嘴怪,幼儿在过程中能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材料来打扮不同形象的大嘴怪;例如:有的像恐龙、有的像飞机、有的像长发美女、连太阳公公也成了孩子手中的作品,更意想不到的是,孩子们把口袋倒过来装饰,在我眼中认为的头发在孩子的口中变成了胡须,由此可见孩子们是多么有创意啊!从活动开展的效果看,这个环节非常的成功,不但顺利的完成了第一个目标而且幼儿的想象也远远地出乎了老师的意料。
第三环节:说说我的大嘴怪。在这一环节中,课堂气氛空前高涨,孩子们争先恐后的介绍自己大嘴怪,如:裘嘉宇小朋友兴奋地说我喜欢大恐龙,我用即时贴剪了正方形作为恐龙的眼睛、三角形作为它的鼻子、最后还剪了一个大大的半圆形作为大嘴巴,在嘴巴上我还贴了一些尖尖的牙齿,恐龙看起来更凶了。他的话音还没完,其他幼儿早已高高的举起小手等待着。听了孩子们的讲述我从内心发出感叹,这些可爱的孩子真是太了不起了,不但能大胆的构思出不同形象的大嘴怪,而且语言表达能力也那么的惊人。由于时间的原因不能让每个幼儿一一讲述,只能在延伸活动中,组织他们互相介绍。
第四环节:爱吃空气的大嘴怪。在引导幼儿探索大嘴怪喜欢“吃”什么的时候,幼儿都能积极思考,大胆猜测。虽然幼儿说出了很多结果,但始终没有说出正确的答案。这时,我并不着急,我相信通过我的引导和演示幼儿能得到启发。事情不出所料,孩子看完演示之后马上异口同声的说:“原来它喜欢吃空气啊!”我还没来得及开口“发号施令”幼儿就迫不及待的想让自己的大嘴怪尽快的吃饱肚子。这个环节使幼儿兴趣达到了顶峰,幼儿在帮助大嘴怪吃东西的过程中体验了游戏的乐趣,并且也从中了解到,空气是无处不在的科学知识。
大嘴怪教学反思2
本节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是一节想象创作课,也是小学美术教材版画系列课中的一节——吹塑纸版画,由于吹塑纸材质软而薄、造价相对较低,比较容易刻画,所以容易被儿童接受、掌握的。
本节课的设计以激趣、想象、创作为主,激发学生大胆地想象。由于受到工具和材料及课堂时间的限制,我没有在进行吹塑纸油印版画的学习。我在课后拓展中让孩子摸一摸、画一画,感受吹塑纸的材质特点,再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制作工具和方法,到第二节课时带着孩子们尝试制作了吹塑纸版画,挺有趣的,效果也不错。
在设计《大嘴怪》这节课时,把教学重点定为“如何把嘴巴画大、形象变怪”,难点定为“创造思维的发散性”。在教学重难点定好之后,通过多媒体课件,从大自然中找出大嘴巴动物,突出特点,再与想象中的大嘴怪物进行对比,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在课堂中注重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自由的创作空间,从大嘴怪的外形、本领、性格、生活环境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由想象,如:“你想象中的大嘴怪是什么样?”“你的大嘴怪生活在哪里?”“它是善良的还是凶猛的?”“它的大嘴巴有哪些奇特的本领……”引导学生想像,创作出灵活多样的形象与构图形式,感受乐趣。
本课教学也有一些不足,学生中途画草图有点快,不够精致,反思一下,是我没有明确地提出作画要求和作业指导。课堂最后的时间没有把握好,预设时担心完成不了课堂内容,就没有进行吹塑纸版画制作的尝试,只是在课后拓展中让他们简单感受、认识了吹塑纸及制作方法。
《大还是小》教学反思3篇(扩展10)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
本课是一篇生动、浅显的童话故事,语言活泼,讲的是山上的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通过小松树和风伯伯的对话,让学生明白做人不要盲目自大的道理,课文融情于理,充满童贞童趣。而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是本课的难点,因此,我首先给本课定下这两点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诵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
2、在品读中体会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感受风伯伯的和蔼可亲,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确定了教学目标,我便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效果较好。
首先读懂“小松树”的话,我采用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说说图上小松树的表情、神态、动作等,让学生读读“喂”这个这个语气词,很多学生就轻轻地“喂”了一下,没有读出小松树的趾高气扬,面对这种情况,为了能让学生加深体验,提高朗读效果,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指着一个孩子说:“喂,把你的铅笔借给我用一下!”学生听后便笑了起来,但是很快便安静下来,他们知道我的用意,于是纷纷举手:“老师,你*常教育我们不能和人家没礼貌的说话,你这种说话的态度,如果是问我借,我肯定是不会借给你的。”又有一个学生说:“是呀,借东西要有礼貌,说话的语气不能这么说,所以我也不借。”……看着学生们的精彩回答,我一看时机已到,便乘热打铁,说:“那读小松树说‘喂’的时候,该怎么读,知道了吗?”这下学生们个个举起小手,小脸发光,说:“知道”。接下来的朗读便水到渠成,不仅能读出小松树说话的语气,体会出了小松树对大松树的傲慢无礼,个别学生还能加上动作自演自说,课堂顿时推向高潮。
接着就是理解风伯伯说的话了,用同样方法,我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说说*时谁会摸着你的头,什么时候,并和你说了什么,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况下理解长辈对自己的关爱与亲切,体会到其中的温暖,之后我便让学生也来体验体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爱,并让学生用朗读表现出来,学生也能有模有样的学着风伯伯的语气读了出来,加上我及时的鼓励与肯定,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对文本的理解再次等到了升华。
我想,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堂引导一定要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以情悟理,这样他们才能真正体会到文字中的情感。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2
教学理念:
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读书和心灵交汇为主要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盎然趣味中产生阅读的激情;使学生在角色朗读中流露真情;帮助学生在想、述、演、说中内化语言的深情,从而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读出不同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读好课文。
难点: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大松树、小松树和风伯伯的贴图以及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上节课所学词语。
2、在黑板上画大山的简笔画,让学生送小松树和大松树“回家”。
3、小松树和大松树,他们一个住山上,一个住山下,今天,他俩又聊上了,想不想听听他们聊的什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小松树和大松树》。
二、细读课文,感悟体验。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出小松树说的话。
(2)指名朗读小松树说的话。
课件出示小松树说的话:“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3)读完之后,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松树?(指生回答)追问:你从哪看出来的?(重点体会“喂”“多高哇”“很远很远”“你呢”)
(4)指导感情朗读。
(5)分不同形式朗读。(指名读、加动作读、男女赛读)
(6)想象:如果你就是那棵大松树,小松树如此这般,你会怎么办?
(7)大松树听了小松树的话说什么了吗?那他生气了吗?你怎么知道?
课件出示:大松树没有回答。(观察表情)
(8)想象:大松树此时会想些什么呢?你觉得大松树怎样? 面对小松树的骄傲无礼,大松树什么都没说,可这话被风伯伯听到了,他摸着小松树的头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3、学习三自然段。
(1)自读第三自然段,划出风伯伯说的话。指名读。
课件出示:“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2)出示课件动画,比较小松树与大松树的高矮。
相机出示:“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
(3)指导用“比”说一句话。
(4)对于小松树夸自己看得远,风伯伯又是怎么说的?
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5)联系生活,让学生谈谈站在高处看景色与站在*地看景色的区别。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6)小结小松树能看得远的原因。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了风伯伯的话,小松树怎样了?
课件出示: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
(2)小松树为什么低下了头呢?理解“惭愧”的意思。
(3)想象:假如你是小松树,这时,你想对大松树或风伯伯、大山爷爷说些什么?(同桌交流后指导学生说话)
(7)师:看来,小松树已经改正了错误,变成一个既懂事又谦虚礼貌的孩子了。
三、课文小结,明白道理。
1、小松树在风伯伯的引导、教育下,知道了自己的错误,懂得了做人要谦虚、有礼貌,不能骄傲、自满。希望小朋友们也能像小松树一样知错就改,做个谦虚、有礼貌的孩子。
2、送名言: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四、角色表演,升华体验。
1、分小组合作练习分角色读课文。
2、指名一组成员戴上头饰,分角色表演。
五、律动:《小松树》
六、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指生读,组词。“爷”“托”
2、指导书写 “爷”“托”。
(1)认识新偏旁 “父字头”
(2)指生分析生字,“爷”上下结构,“托”左右结构。用好方法识记字形。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师范写,生随师书空。
(4)生描红,仿写。
(5)师巡回指导,注意纠正学生写字的坐姿和执笔姿势。
3、展示评析。
七、布置作业:
把《小松树和大松树》这篇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家长听,或者同家人一同表演该课本剧。
板书
8 小松树和大松树
↑
大松树贴图
教学反思: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趣”字洋溢于课堂,是每个老师都要动的脑筋。比如在复习导入阶段,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然后让学生把小松树和大松树贴到相应的位置,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涨。在孩子们进入情境,激起兴趣后,老师顺势提出问题,激发其听故事,学故事的兴趣。
二、以“读”为主,读品结合。
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小松树盲目自大的错误,这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问题“读了小松树的话你感觉这个小松树怎样?从哪儿看出来的?”让学生抓住小松树话中的“多高哇”、“你呢”、“喂”等重点词语来理解小松树的骄傲和没有礼貌,培养学生读书感悟的能力。然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没礼貌。让学生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感受语言的魅力”、“明白朴实的道理”、“提升阅读的乐趣”。“以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绝不是一遍接着一遍的傻读、呆读,而是让孩子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任务、一遍读有一遍读的方法,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乐趣。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在教学中,我无时无刻都在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或通过精心设置的导语;或用激励性、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3
这篇课文是一篇拟人的寓言故事。课文讲的是长在山上的小松树非常的骄傲自大得意忘形,就瞧不起嘲笑山下的大松树,而和蔼的风伯伯告诉了小松树不能过分的骄傲,要学会谦虚的做人道理。本文主要通过语言的描写,来突出每个人物的特点。这篇课文我已经讲过几遍,但是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对课文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想法。
为了能够更好的把握教材,理解文本。我精心的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认真听取同事们的意见,与教研组长多次讨论本课教学中对各个人物语言以及性格特点深度挖掘,并积极贯彻学校以生命化的人文教学为主的理念,认真的修改教案,制作课件。通过了这次的上课,我进行了总结,要发扬优势,并重视自己的不足。
一、解读文本
一样的文字在不同的环境里和不同的学生面前有着它独特的意义。通过对语言及动作的描写,更能理解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次通过对小松树语言的描写,我更透彻了解了一开始这是一个骄傲自大得意忘形,且没有礼貌的小松树。一个“喂”字,在*时我们的生活中打电话的时候,不能说明是没有礼貌,但对于一个年纪稍大于自己的人来讲,确实显得不够礼貌。“你呢?”更能说明小松树不把大松树放到眼里,有嘲笑讥讽的意思。这些孩子们说的非常的好,课堂上生成的部分越来越多,以后在课堂上更应该注意每个小细节,加深对文字的解读。
二、问题设计
同样的问题,语言设计要贴近孩子们的内心。“谁愿意来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你从哪看出来的?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小松树?谁试着读一读?谁再来读读?”引导孩子的时候要亲切温和。把问题真正的抛给孩子,让孩子以自己的想法去理解课文,充分的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上课时,精心的设计每一个问题,换多种方法耐心的去引导,相信孩子们更回答的更好。
三、教学设计
一年级的低段孩子以生字词的教学为主,上课初,我带领孩子们读生字卡片,去拼音读词语,由易到难的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并通过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的方式开展。在一些问题的教学设计上,采用设问,追问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目标。对于大松树的默默无闻,不予争锋。我深入的挖掘大松树身上的品质,引申到社会上那些默默付出*凡普通,却为祖国的建设发展及我们的幸福生活贡献力量的这些可爱的人们。告诉学生要学会尊重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生命。
四、教学改进
通过课下的评课,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优势,也看到了不足。生字词的复习巩固,要更加的的重视,做到真正的扎实牢固。课上一些重点的生字词的理解不够透彻,一年级以说一到几句通顺完成话为主,多创设环境让学生充分的进行说话练习的同时,也充分的理解课文内容。课文最后的引申升华部分,出示的图片不具鲜明色彩,不能更加直观的使学生明白理解,以后在制作课件时要更加的留心图片的应用。课尾的练习背诵课文,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梯度稍高,应降低难度,使更多的孩子们想要去展示,多给予一些自信。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4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教师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小松树的盲目自大,感受风伯伯的和蔼可亲,懂得做人要谦虚、有礼貌是文本价值所在。设计本课时我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和心灵交汇为主要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盎然趣味中产生阅读的激情,使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流露真情;帮助学生在想、演、说中内化语言的深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本着“高效课堂”的理念,意识到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学好生字词是学好课文的基础,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在字词的复习上花的时间偏少,让学生们夯实基础,运用多种方式让他们多读多练.
2.小学低年级孩子重要的是“读“,但是在高效课堂中读的很少,课堂上听不到读书声。
3.在小组学习探究方面,对小组长的训练还要下功夫,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养成习惯重在培养。另外在问题的设置上也需要精密。
4.教师的语言也需要多加罗列和整和。课堂上的放和收也要把握到位。这些都是我这堂课中欠缺的地方,以后在教学中要学会从引到放,通过引导,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究,受之以渔。
这次的教学虽然还留有遗憾,但每一次授课都是一次历练,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不足,总结了优势,一点点进步,一次次蜕变,在过程中,我磨练着,并享受着,也期待着自己更大的进步。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5
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山上的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指导学生朗读和表演时,让学生想象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语气,尽可能地想象当时的情境。
小松树说的话中有这么一句“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一个“喂”传神的刻画了小松树骄傲自大的嘴脸。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简单易行且有效的情境:指着一个孩子说:“喂,把你的语文书借给我用一下!”再让学生体会一下,老师这样的语气借东西,愿不愿意借,为什么?然后让孩子说一说你觉得小松树是怎样一棵松树?完成填空“ 的小松树”,再读小松树的话,体会小松树对大松树的傲慢无理。学生体会就自然了很多。
小松树骄傲自大,而大松树没有回答。大松树为什么没有回答呢?他在想什么呢?我首先在黑板上简笔画板画三个人物表情图:第一幅图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嘴巴张大了,很生气!第二幅图咧开嘴笑了,一定很高兴。第三幅图嘴巴往下耷拉,表示很难受。这三幅图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提供了想像的空间。从中可以体会大松树的大度,谦虚,和小松树进行比较。
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摸着头”一词表现了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心爱护。教学中,引导孩子联系孩子的生活说说生活中谁摸过你自己的头,你感觉怎样,感受长辈对自己的关爱。然后再让学生体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爱。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6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十分富有童趣,也十分贴近学生的现实心理状况。通过故事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
新的课程改革注重了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那么新的教学自然也应把主体发展作为价值取向,学生学习不是将知识进行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通过其自主活动,新知与原有知识经验进行相互作用,来补充、丰富和改造自己的认知结构。基于这样的认识我的课堂设计中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力求从学生的角度,站在学生的高度去思考。并且,在重难点的突破上和许多教学细节上,都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协作,*等对话。
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亮点有三:
1、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引线,搭建对话*台,使学生易于融入课文情境。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小松树盲目自大的错误,这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教学中如何使思想教育不露痕迹、潜移默化地调动学生的内心感受。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环境为学生搭建一个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的*台,使思想教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
(1)以小朋友爬山的经验引入,体会小松树站在山上得意骄傲的心情。
(2)老师以借铅笔为例,用学生生活中的细节来引导学生理解小松树的傲慢、没有礼貌,自然流露出对小松树的不喜欢。
2、深入学生的心理,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
(1)是巧用表情图,激发兴趣,加深情感体验。小松树站在山上会是什么心情?出示三幅表情图:一幅得意洋洋、轻视看不起,一幅发怒,一幅高兴。让孩子在读了小松树的话后,再体会感情。
(2)师生共同商量,通过感情朗读,配上动作的表演,再现小松树得意骄傲的样子。让情感得到内化,学生与文本的情感自然的相融合在一起。
3、联系生活,实现情感的迁移和拓展。
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而超越文本借助文本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才是更深层次的教学。除了让学生体会小松树骄傲、盲目自大这个浅层次的寓意外。进一步的拓展思维,想象小松树会对大松树说些什么?教育孩子善于知错就改,学习大松树有宽阔的胸怀。树立集体观念。
课堂教学能以人为本,能注重趣的激发,充分以教材为例子,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进行思想价值观的教育。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在教学中实现交互主体性。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7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从三维目标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感情诵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在教师导读中习得读书方法,学会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思维。
2、在诵读中体会小松树的盲目自大,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
3、在诵读中享受阅读的乐趣。为了完成这三维目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一、“趣”字先行,调动学生学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趣”字洋溢于课堂,是每个老师都要动的脑筋。在导入阶段,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问学生黑板上画的是什么。然后告诉学生在这座大山里住着一棵小松树和一棵大松树,,我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图片,用图画和故事作为课文的导入,学生们各个情绪高涨。让孩子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然后板书课题,在板书时,老师有意把“小松树”的小写得很小,把“大松树”的大写得很大,让学生体会到汉字的趣味,在孩子们进入情境,激起兴趣后,老师顺势提出问题,激发其听故事,学故事的兴趣。
二、以“读”为主,使学生融入课文情境。
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小松树盲目自大的错误,这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问题“你从小松树的话中知道了什么?从哪儿知道的?”让学生抓住小松树话中的“多高哇”、“你呢”、“喂”等重点词语来理解小松树的骄傲和没有礼貌,培养学生读书感悟的能力。然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没礼貌。让学生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感受语言的魅力”、“明白朴实的道理”、“提升阅读的乐趣”。“以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绝不是一遍接着一遍的"傻读、呆读。而是让孩子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任务、一遍读有一遍读的方法,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乐趣。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在教学中,我无时无刻都在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或通过精心设置的导语;或用激励性、挑战性的话语;或在学生朗读之后,给予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在整堂课中就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与渴望。
三、联系生活,实现情感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孩子总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参与阅读。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对文本的解读。因此,阅读教学中,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第二自然段之前,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小松树站在高高的山上,他会看到什么呢?这一设计,说的是小松树,实际上调动的是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基于文本,体会到小松树的骄傲之情的由来。教师要基于基本语义层面,结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适时点拨,将文本与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链结”起来,这对理解文本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8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
在导入阶段,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问学生黑板上画的是什么。然后告诉学生在这座大山里住着一棵小松树和一棵大松树,用图画和故事作为课文的导入,学生们各个情绪高涨。
在学生进入情境之后,我又让学生观看有关课文的动画,让他们自己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个总体的印象。接着请出生字词语,先放手让学生自己认读,再请小老师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学好生字词是学好课文的基础,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在字词学习这快内容上花的时间偏少,最后发现学生们在朗读的时候经常卡壳。这学期开始,我强化了词语认读,让学生们夯实基础,运用多种方式让他们多读多练。
为了让学生们分清楚小松树与大松树与大山的位置,我提前做了小松树和大松树的贴画,课前在黑板上画好大山的简笔画,上课时让学生先“读”后“说”再“找”。“读”就是在文中找出它们的方位,“说”就是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课文内容,“找”就是到黑板上来贴图,给两棵松树找到家。这样,通过贴图,调动学习兴趣,让孩子迅速掌握大小松树的位置,为后文的理解作出了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总体思路比较清晰, 通过师傅的精心指导与评讲,我意识到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让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就问你觉得小松树怎么样?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的时间,可能有的学生还没有找准小松树的话。在这儿,可以先让学生找出小松树的话,让他们说一说,还可以画一画,再让学生回答你觉得小松树怎么样,这实际上就是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时间。学生发表完自己的观点后,我再问是从哪看出来的。孩子们给出的答案是句子,而没有具体落实到字词,这时我没有及时引导,而是用讲授的方法代替学生分析文本,这些这点是我这堂课中欠缺的地方,以后在教学中要学会从引到放,通过引导,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究,受之以渔。
虽然这节课还留有遗憾,但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次授课都是一次历练,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过程中我看到了不足,总结了优势,一点点进步,一次次蜕变,在过程中,我磨练着,并享受着。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9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
为了让学生们分清楚小松树与大松树与大山的位置,我课前在黑板上画好大山、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简笔画,上课时让学生先“读”后“说”再“演”。“读”就是在文中找出它们的方位,“说”就是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课文内容,“演”就是到角色表演读。这样,这节课既调动学习兴趣,让孩子迅速掌握大小松树的位置,又为课文的理解作出了铺垫。
总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是比较轻松的。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0
一、设计反思。
小学语文低段教学,识字写字是重点。这次公开课,我特意选择了《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第一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二是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正确、规范书写。看上去简简单单的两个任务,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课堂容量已相当大。只要有一个环节卡壳,就会造成本节课完不成任务。但这不正是我们进行高效课堂实验要解决的问题吗?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选择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这样做是因为经过一个多学期的训练,学生已逐步了解了读课文、学生字的任务与方法。为了让教学环节更紧凑,我在*时实验的基础上做了新的尝试,即:将自主学习任务的检查工作放在了小组里面进行。
二、成绩反思。
由于老师充分的备课,以及*时对学生扎扎实实的训练,一节课虽然紧紧张张,也算完成了应完的教学任务。通过观课议课,总结出本节课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导学案的设计侧重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学生训练有素,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无论是&ldqu;自主学习&rdqu;,还是&ldqu;合作探究&rdqu;,都能够有序地按照导学案进行学习。
3.组长组织到位,并能及时地发现小组内遇到的问题与错误。
三、问题反思。
课堂上,当把导学案发给学生时就出现了预料中的问题,学生识字量小,自主阅读导学案有困难。只好老师读,让学生明白学习任务与方法。部分学生能够边看边听边记要求,但只是部分。再加上设计时又将将自主学习任务的检查工作放在了小组里面进行。这就影响到有的学生不知所措,造成了学习时的内耗,导致&ldqu;自主学习&rdqu;与&ldqu;合作探究&rdqu;时间过长,影响了教学节奏。当进行写字教学时,时间已经不多,只好蜻蜓点水似的挑选了两个难字进行了指导,造成了课堂上&ldqu;重识字,轻写字&rdqu;的现象。
人们都说,教学时一种有缺憾的艺术。正因为有缺憾,所以我们不断追求,不断探索,锤炼自己的教学技艺。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1
在讲这篇课文的时候,孩子们对于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都比较容易理解,符合它们的思维。可是在回答大松树为什么要低下头时,他们都说不到点上。因此,我反复给他们创设情境,要他们分别站在小松树和大松树的角度上来想对方当时的心理活动。渐渐的它们都有些明白了,大松树之所以不讲话是因为他觉得自己不需要和小松树斤斤计较,小松树还小,还有许多地方不懂事,自己比小松树大,应该处处让着它一点。在最后的时候,一个学生举手发言说:“老师,我觉得他这是尊老爱幼。”当时,我特别的惊讶。首先因为,我已经记不得自己和它们讲过这样一个词了。可是他们竟然还能记得,并且运用到实际中来。所以还是那句老话,*时多给他们一点,也许不会立即见效果,但在以后的时间里,肯定就能发挥它自己的作用。我想那个孩子以后一定会特别的尊老爱幼。其次我觉得这个孩子已经真正读通、读懂了课文。它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这篇课文对于他而言已不再是陌生的一篇课文,而是于他发生交流,有血有肉的文本。但愿不止他一个人读出了这种感觉。
这篇课文十分角色朗读的,孩子们特别爱读,而且读得特别好。无论是小松树的洋洋得意,还是风伯伯的和蔼可亲,都读得有模有样,个个都抢着要读。在分角色读的时候,个个都抢着要读风伯伯。被分配读小松树的小朋友就有点不高兴,我觉得它们对于小松树还欠缺一种理解、宽容。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2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生动、浅显的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的行为,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述了山上有棵小松树,山下有棵大松树。第二自然段讲小松树向大松树夸耀自己长得高、看得远。第三自然段讲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的盲目自大的行为。第四自然段讲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很惭愧。课文配有插图,形象地描绘出课文中的大松树、小松树、风伯伯的样子,可以帮助孩子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做人不要盲目自大的道理,课文融情于理,充满童真童趣。整堂课教学下来,我个人认为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如下几点:
1、带领孩子入情入境的技巧不够, 没有能够很好地让他们走进大松树和小松树的内心世界。虽然有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图片,但是没有很好的运用。我出示了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图片,意在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区别。在教学中,我只是让孩子们一遍一遍地读课文,基本上没有什么效果,*时的范读,也没有起到作用,我的读书变成了刻意地诵读,这个环节做成这个样子,可以省掉,在课堂的尾声部分,我试着让孩子们进行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小松树,你想对大松树或风伯伯说些什么呢?在走进小松树内心的同时也使他们获得文本的教育意义。家庭作业布置的是“用小松树的口吻给爸爸妈妈将这个故事。”可惜没有进行完整。整个教学效果不是很好。
2、指导朗读方法欠缺,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在读中悟。特别是在指导第二自然段朗读时,在突出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时知道要紧紧抓住关键词语“喂”“多高哇”“很远很远”“你呢”,但是没能够运用一定方法把这些词语放进具体语境中去朗读和感悟。如在理解“很远很远”时,我故意读成“我能看到很远的地方,你呢?”,让学生去体会“你觉得这两个词语放在课文中哪一个更好呢,自己读读试试看?”让孩子在读中体会,在比较中感悟,有些孩子做的不是很好,我没有及时的制止,有些语言运用的不恰当。
3、 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有点单一。老师的语言对学生有着激励作用,对回答好的学生,老师应该大加赞赏,促使孩子积极的思考,大胆的发言。要多查资料,灵活运用。
4、 对课文没有吃透,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读,有偏离课文的意思,这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翻阅大量资料,来补充我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这一次的讲课,让我更深入的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做的不好,需要怎么改正。感谢魏老师、宋老师、刘老师、于老师给我的指导帮助,让我更好的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为我今后的的努力指明了方向。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丰富教学经验,获得进步。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扬长避短,争取做得更好!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3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从三维目标出发,教者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感情诵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在教师导读中习得读书方法,学会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思维。
2、在诵读中体会小松树的盲目自大,感受风伯伯的和蔼可亲,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
3、在诵读中享受阅读的乐趣。为了完成这三维目标,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1、搭建对话*台,使学生融入课文情境。
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小松树盲目自大的错误,这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教学中如何使思想教育不露痕迹、潜移默化地调动学生的内心感受。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环境为学生搭建一个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的*台,使思想教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创设了孩子与小松树交朋友的情景,孩子与大山爷爷对话的场景,融入课文情境,教师稍作点拨和引导,即达到了教育的效果。
2、注重阅读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读书感悟的能力。
“以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绝不是一遍接着一遍的傻读、呆读。而是让孩子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任务、一遍读有一遍读的方法,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乐趣。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如果读书不能激起其内心渴求读的需要,一切外在的强加力都是徒劳的。要培养孩子“口诵心惟”的最好办法就是激发孩子主动读书、积极探究的兴趣。在这一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孩子参与到童话中来。新课伊始,老师出示小松树画片(可以用水彩笔画简笔画)。并进行情境描述:嗨,小朋友们好!我是小松树,我今年七岁了。我今天来到我们班,想和小朋友们交个朋友,小朋友们愿意吗?在孩子们进入情境,激起兴趣后,老师顺势提出问题,激发其读书兴趣“愿意和小松树交朋友,首先对小松树有所了解。小松树是怎样一个孩子?下面请小朋友们读读课文。”
其次是巧用表情图,加深情感体验。小松树说话时,会是怎样的表情?老师在黑板上三幅简笔画表情图:一幅得意洋洋、轻视看不起,一幅后悔、懊丧、要哭,一幅高兴。让孩子在读了小松树的话后,想象小松树说话时会是怎样的神情,并试着表演一下,然后带着表情读。在孩子读了“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后,让学生想象“惭愧”会是怎样的表情,并试着表演一下,然后带着表情读。在孩子学完课文后,当孩子愿意与小松树交朋友时,再让孩子想象此时的小松树又会是怎样的情形。孩子可能不知道也说不出来什么叫“得意洋洋、轻视”或“后悔、懊丧”之类的词语。但并不意味着在孩子读书时就不需要引导孩子去体会,当然孩子体会不到,也就读不出“情”来。一年级孩子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寥寥几笔的表情图再现了对孩子们来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文本包含的情感,有助于帮助孩子进行感情朗读。另外,大松树与小松树的简笔画形象直观,很好地帮助了学生读懂了课文。
3、联系生活,实现情感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孩子总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参与阅读。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对文本的解读。因此,阅读教学中,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基于基本语义层面,结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适时点拨,将文本与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链结”起来,实现更深语义层面的解读。
1、“喂”字的解读——小松树说的话中有这么一句“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一个“喂”传神的刻画了小松树骄傲自大的嘴脸。如何紧扣“喂”字,激活学生经验,加深体验,进而提高感情;朗读的指导效率。实际教学中,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简单易行且有效的情境:师指着一个孩子说“喂,请把你的橡皮借给我使一下!”再让学生体会一下,老师这样的语气借东西,愿不愿意借,为什么?然后让孩子读小松树的话体会小松树对对大松树的傲慢无理。
2、“摸着头“的解读——风伯伯和小松树说话时是这样的“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摸着头”一词表现了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心爱护。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孩子联系孩子的生活说说生活中谁摸过你自己的头,感受长辈对自己的关爱。然后再让学生体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爱。
整堂课很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点拨者和引导者这一新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能以人为本,能注重情趣的激发,充分以教材为例子,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进行思想价值观的教育。成功地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4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童话,全文只有四个自然段,语言非常简单,主要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的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听了后,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课文还配有2幅插图形象地描绘出课文中的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样子。本课的难点是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 话。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效果较好。
一、听故事、看图,了解“高矮”
在教学课文前,我先让孩子们听故事、再看黑板上的简笔画,让他们了解一下,谁高谁矮。孩子一看便知是大松树高。在此基础上,提问:但是这棵小松树却说自己比大松树高,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这到底是什么回事呢?孩子们举手告诉我,那是小松树在山上,大松树在山下,所以小松树就以为自己很高,看得很远。我又问:通过预习,你觉得小松树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有的说“骄傲”,有的说“不懂事”,有的说“没礼貌”,我没有急着裁定谁对谁错,谁说的最有道理,继续和孩子们学习下去。
二﹑感情朗读,表演对话。
课堂上我在指导学生朗读表演时,让学生想象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语气,尽可能读出当时的情境。读小松树的话时体会出它居高临下﹑骄傲自大。重点句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抛出问题:该用怎样的表情来读风伯伯的话呢?提醒学生,一个简单的动作就能帮助你演好风伯伯。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摸着”一词。什么时候谁会摸着你的头?回答肯定是妈妈等爱我们的家人,告诉我们一些道理的时候等等,学生很容易就联想到了自己的*时生活,用以有的经验来获得对课文的理解,更好地帮助学生体会风伯伯的慈祥与教导。也为接下来小松树内心世界又起波澜做好铺垫。
三﹑结合生活及语言环境,加深理解。
最后一段,我抓住“惭愧” ﹑“低”等词,让学生想象出小松树后悔,不好意思的神态,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托起来”该是怎样的托,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课后中让学生思考,听了风伯伯的话后,小松树会怎么想?你代表小松说再向大松树说句话好吗?我想让学生从这两个问题中明白学习这课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知道些什么。事后了解,绝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够理解课文,也知道不能学习小松树的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在朗读方面对学生的指导不够。小松树的话语中充满着得意和骄傲,个别学生能够读好,但集体读效果不好,应该由老师范读会好点的。
2、整堂课注重学生是否能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句子,是否能体会到文本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忽略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尤其是在体验小松树的内心世界的时候,更可以利用这良好的说话训练时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朗读与说话能力同时训练的课,才是学生语文能力真正获得训练的课堂。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5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在引导孩子领悟寓意时,我是这样一步步进行的:
一、认真看图,了解“高矮”
在教学课文前,我先让孩子们看书本上的插图,让他们观察一下,谁高谁矮。孩子一看便知是大松树高。在此基础上,提问:但是这棵小松树却说自己比大松树高,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这到底是什么回事呢?孩子们举手告诉我,那是小松树在山上,大松树在山下,所以小松树就以为自己很高,看得很远。我又问:通过预习,你觉得小松树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有的说“骄傲”,有的说“不懂事”,有的说“没礼貌”,我没有急着裁定谁对谁错,谁说的最有道理,继续和孩子们学习下去。
二、反复读对话,揣摩心理。
在分析课文的时候,我出示了小松树与风伯伯的话,让孩子们进行反复朗读。接着指名朗读,通过角色迁移,来感受小松树说这句话时的心理。孩子们有感情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对小松树的心理的正确把握,此时再问他们,说小松树“骄傲”的人多了。通过看图、朗读风伯伯的话,体会风伯伯的慈爱又耐心教育的语气。我问孩子们,风伯伯为什么教育小松树啊?从而帮助孩子们再次巩固对小松树的认识。
三、拓展延伸,巩固认识
这篇课文应该是很容易理解的,最后要让孩子明白做人的原则,从生活实际出发,自己身边的事出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我问孩子们:你*时在学校中有见过小松树这样的人吗?不要点名。孩子们说出了好多,接着我们又讨论,你觉得这样做对吗?为什么?他们说这样做不对,以为很不礼貌,伤了别人的自尊心,自己也不受欢迎,等等。从他们的回答中,我感受到他们已经领悟到这个道理了。
后记:下午我布置了写话作业:用“惭愧”写几句话。要求写真人真事,最好是自己的事。很多孩子都写得很好,很真实,写出了自己曾经犯下的错,曾经的骄傲,曾经的自以为是。一篇小课文,讲出了一个大道理,教会了孩子们如何做人,我也同样受益匪浅。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汇报课):
课堂上我在指导学生朗读表演时,让学生想象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语气,尽可能读出当时的情境。读小松树的话时体会出它瞧不起人、骄傲自大的语气。读风伯伯的话时,抓住“摸” 、“高多了” 、“托起来”等关键词语,感受风伯伯的宽厚慈爱,语重心长。最后一段,我抓住“惭愧” 、“低下了头”等词,让学生想象出小松树后悔、不好意思、难为情的神态,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生活中有谁摸着你的头说过话吗?说了些什么?当时你是怎么想的?”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后反思:
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朗读人物的对话、动作,来理解课文,体会人物形象,明白其中的道理。重点抓住三处:小松树的话、风伯伯的话和最后小松树的“惭愧”。在朗读小松树和大松树说话时,通过重点词语“多高、很远很远”等词语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理解、感悟小松树的骄傲。教学中还进行了ABAB形式的词语初步认识和积累,虽然学生说的面不是很广,但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