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在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会议上工作报告

2023年在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会议上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3-04-28 08:15: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在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会议上工作报告,供大家参考。

2023年在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会议上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各位老师,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十一次会议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第一部分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学校在疫情的严峻考验下保稳定、促发展,积极推动“十四五”规划任务落实。一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五大发展方略”,聚焦“申报博士授权单位”核心任务,加强特色理工建设,以“理工速度”和攻坚克难精神推动学校事业进步,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新成绩。

一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锚定改革发展目标,在强特色、增优势中谱写新篇章。

1.强化国防军工特色,推进全民国防教育工作。服务兵器行业发展需求,军工武器装备科技成果首次亮相中国航空航天博览会。依托兵器学科和国防教育资源优势,开拓理工科院校国防教育学科路径,自主设置“国防教育工程”目录外二级学科。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全民国防教育,着力打造云端互动式全民国防教育平台。利用5G和VR赋能沉浸式国防教育,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报道。兵器博物馆连续第三次获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强化教育数字化优势,加强智慧理工建设。构建数字驱动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的“一站式”智慧服务系统。建设全省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赋能。建设全省疫情监测上报平台、高校大数据反腐监测平台、*阳光校园平台,先后为省教育厅、省纪委监委等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并获得表扬。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获*省发改委2022年数字经济专项资金支持。

3.强化对俄合作优势,提升国际合作办学层次。充分发挥对俄合作优势,获批教育部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高校托木斯克理工大学国际工程学院。首批招生257人,双方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属材料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优势特色专业进行对接,培养“一带一路”战略急需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

4.强化科技助力防疫优势,筑牢校园疫情防线。学校压紧压实疫情防控工作责任,自主研发广谱抗菌液、移动智能测温机器人并投入使用,建设“一站式”抗疫决策支持系统,为学校的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支撑。学校“科技助力抗疫”做法及疫情防控工作成效,得到国务院应对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简报》刊文肯定,被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报道12次,在*高校党建、*智慧党建等平台刊发工作信息稿件10篇。

一年来,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聚焦“十件发展大事”,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在服务*全面振兴中展现新作为。

1.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1173”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引企入教”改革和项目式、案例式教学为驱动,建设应用型课程体系。启动“长攻行动计划”。获批*省一流课程70门。创新“兵器+”11421研究生培养模式,优化研究生核心课程体系。入选“*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5个。获批2022年*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及研究生教学成果奖19项,其中一等奖6项;
获批*省本科及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52项。获批教育部第一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50项,在全国高校中位列第3名。

2.学科建设基础夯实。围绕“1+3+N”学科建设布局,以2023年申报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为目标,持续加强兵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4个冲击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建设。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省“双一流”建设项目年度绩效考核中获得“良好”成绩,并实现同类别位次跃升。获批“资源与环境”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总数上升至7个。购置SCIE数据库、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与开放共享管理平台,教学科研软硬件设施不断完善。

3.专业内涵建设稳步推进。持续优化专业结构,申报新专业3个,停招专业8个,申请增设第二学士学位10个。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和产品设计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机械电子工程、自动化、网络工程、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工业设计、会计学、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等8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7个专业申请工程教育认证,112个项目获批教育部2022年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

4.学生管理服务不断优化。入选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单位。建立班主任制度,聘任381名教师担任班主任。毕业本科生初次就业去向落实率达89.32%,毕业研究生初次就业去向落实率达92.69%,荣获“*省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高校•众创空间”获批科技部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获批*省首届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1个。

5.人才引育取得新成果。引进高层次人才91人,生师比16:1,博士教师占比首次达到45%以上,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达54.55%。加强人才培育、管理工作,获批国家公派博士后项目1人、*省地方合作高级研究学者项目1人、国内访学项目3人。启动“光选计划”,遴选“光选人才”58人、“光选学者”28人、“光选科研团队”17个、“光选教学团队”13个。加强人才项目选拔推荐工作,获评*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名师3人。

6.科技创新动力增强。科研到款突破1.2亿元,新增千万元级别项目2项。新增*省重点实验室1个、重点新型智库1个,*市重点实验室3个、海智工作站1个,*省实质性产学研联盟9个。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创新特区、基础加强计划、领域重大技术专项、中央地方共建指导计划项目10项。加强校地、校企、校所合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余项、产学研合作项目400余项。入驻大学科技园的1家企业获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顺利通过第四轮军工二级保密资格认定。

7.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深化。成功引进3名乌克兰和1名俄罗斯高层次专家到我校开展工作。获批中外双导师联合培养项目(硕士)名额21个。积极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招生规模,招收来华留学生859名。深入推进学术交流活动,组织举办“第七届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第八届制造技术与工程材料”“第二届机械、建模与材料工程”等国际学术会议6次,有效促进了前沿技术及创新领域的深度交流和国际合作。

8.积极推动学术治理能力提升。加强学校新一届学术委员会建设,全年召开会议12次,就学位授予标准、教师职务聘任办法、教学科研设备资金使用、对外推荐教学及科学研究成果、年度预算安排等作出审定、评定或咨询,有效促进学校学术治理能力持续提升。夯实学校作为理事长单位的*省兵工学会自身建设,组建服务站7个。

9.评估评价体系不断完善。成立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专项领导小组,制定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工作方案和任务清单。搭建学校教育教学评估评价系统、学院(部)目标管理和考核平台、标志性成果认定平台,出台目标管理、考核奖励办法等文件3个,完成2022年度学院(部)目标管理考核和标志性成果认定。

10.管理和服务提质增效。实施《*高校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平稳推进校院两级管理,提升内部治理效能。提高后勤服务水平,高质量完成各项服务保障工作。开展校园智慧节水项目建设工作,荣获“*省2022年度节水型高校”。提高财务内控机制建设,落实设备购置与更新贷款项目储备工作。完善审计工作制度,提高审计工作成效。完善图书数据库和数字化档案检索服务体系,提高图书、档案服务质量。

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为师生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在与师生共育良策、共谋发展中汇聚新动能。

1.成功开办自营教工食堂,提高教工餐饮质量。

2.学生第二食堂获批建设,进入工程招标程序。

3.工程实验实训中心项目主体完工,该项目荣获“2022年度*市优良结构”称号。

4.实施教职工“送温暖工程”,为校园封闭管理期间校内外职工提供生活保障和服务,为困难职工提供精准帮扶。

5.实施文体中心场馆改造工程,完成F馆小剧场室内整体装修施工。

6.实施学生生活区环境提升工程,完成室外篮球场地修复改造和网球场地地胶整体更换。

7.实现校内外房产规范出租良性循环,房产租金收入超过1000万元。

8.建设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平台,为实现资产管理信息化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9.完成24套房改房办理工作,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实际问题。

10.完善有线网络、无线网络、5G网络等多网融合的校园网络基础架构,为学校教学和管理服务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各位代表、同志们,2022年学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和进步。我们深知,学校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都凝聚着全体师生员工的奉献和付出,都凝聚着离退休老同志、广大校友的关怀和支持。借此机会,我代表学校向全体师生员工、离退休老同志、广大校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目前学校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科技创新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我们的学科专业核心竞争力仍然很弱,尚未晋级博士学位授权高校行列;
在学科专业内涵建设、高水平师资及团队建设、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建设,以及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内生动力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弱项,学校的社会声誉与广大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的良好期盼相比仍有差距,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加以解决。

第二部分2023年重点工作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学校实施“十四五”发展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至关重要。

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校“五大发展方略”为遵循,聚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申报工作,聚势军民融合和对俄合作两大战略支撑,聚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打造国防教育和智慧校园新增长极,加快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办好建校75周年校庆,以“理工速度”加快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为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首战告捷作出新贡献。

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全力做好“申博”工作。坚持问题导向,围绕“申博”核心任务与指标,挖掘学科建设成果,凝练学科优势特色,聚焦申报要素,彰显申报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必要性与不可替代性,并按照国家2023年学位授权审核工作进度安排稳步推进,倾力做好申报工作。同时,把申报工作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既落实好申报工作,又谋划好学科建设布局,以“申博”工作推动学校“1+3+N”学科布局加速形成,带动学科建设水平迈上新台阶。

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度实施“1173”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补齐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和省专业评估3星以下专业建设短板。建立专业认证学校内部模拟评估、认证和改进的动态机制。持续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完善“兵器+”11421研究生培养模式。实施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提升计划,在省级优秀导师评选中取得突破。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建设,抓好学位论文关键环节,力争在省级优秀学位论文评选中再获佳绩。

3.强化有组织科研的支撑和引领。加强高端科研平台与科研团队建设,实施体系化构建与团队化作战。面向“人机黑”实际需求,坚持行业所需、学校所能,获得重大项目新提升。瞄准“数字*、智造强省”发展需求,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争取在省、市“揭榜挂帅”项目中取得新增长。以牵头组织“百校千企”协同创新成果对接大会为重大契机,促使科技成果转化开创新局面。实施横向量的积累带动纵向质的提升计划,在申请获批国家级项目和重要科技奖项上实现新突破。力争科研经费达到1.35亿元。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紧紧围绕“1+3+N”学科建设布局,统筹做好各层次人才的“优引精培”工作。进一步加大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对海外高端人才实行“一人一策”,争取再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2人、海外高水平团队1-2个。依托“光选计划”,重点支持校内高水平教学及科研团队建设,力争获批省级教学及科研团队2个。培育冲击国家级、省级人才称号的中青年人才,力争入选国家级人才2人、“兴辽英才”等省级人才1-3人。

5.深化对俄国际交流合作。发挥对俄合作优势,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做强“一体两翼”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格局。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国际工程学院的内涵建设,并探索与托木斯克理工大学开展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落实中外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筛选申报国家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合作院校。扩大留学生规模。搭建国际中文在线教育平台,建设特色孔子学院。

6.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深入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初步形成具有鲜明国防特色的“1948”学生社区育人新格局。深入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新增就业基地25-30个,实现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落实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措施,实现“大创计划”项目和“挑战杯”等创新创业竞赛全覆盖,力争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奖项上有所突破。

7.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构建“一园三区、一区一品”新格局,在持续推进沈抚军民融合创新园和沈河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的同时,重点推动浑南中俄合作创新园的内涵建设工作。对标省级大学科技园建设标准和要求,整合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支持创新创业团队,提升大学科技园能级,构建开放融合发展格局,为学校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孵化提供有力支撑。

8.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围绕*国防安全装备提升和先进装备制造业技术需求,立足校内科技优势、紧跟产业需求、积极争取外部资源联动,面向加氢站往复压缩机、生物工程装备制造、智能制造、能量转换材料、智能信息处理与网络通信、环境数字化与资源循环、虚拟仿真与可视化等技术与应用,启动建设7个产业技术研究院,将其打造成为具有较高研发水平和服务能力的产业技术研发平台,成为学校科技创新、技术应用、产业化发展的试验田和示范区。

9.建设产业学院。对接*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链,与行业龙头企业或“专精特新”企业深度融合,整合多主体创新要素和实践资源,构建多方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强化建设*省汽车工程产业学院的基础上,启动建设兵器工程、数字智造、工业互联网及安全、集成电路、机器人、材料智造、生态环保、安全工程、数字设计等9个产业学院,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为*全面振兴新突破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10.积极推进教育数字化。以做好国家智慧教育试点工作为契机,推动大数据工作向教学、科研、管理和评价等各领域延伸,做实做细各项业务单元。重点建设一批服务师生的自助服务类设施。打造线上线下一体、课上课下衔接的教学环境。初步建成学校的数字孪生校园。为省纪委监委、省教育厅、市检察院等单位建设的大数据管理平台和全民国防教育云上平台提供服务,提升学校社会声誉。

11.推进内部治理改革。深入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立足学校实际发展需求,修订教育教学、教研科研业绩量化标准,优化标志性成果奖励办法,完善目标管理与考核奖励办法。倡行开源节流,提高奖励绩效工资发放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高效性。深化评估评价改革,建立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以筹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推动,健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修订自主评审系列职称评审文件,对于教学和科研等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专任教师,设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

12.做好十件民生实事。多渠道筹措资金,提高教职工收入水平;
工程实验实训中心投入使用,改善学校实践教学条件和学术训练条件;
改造教学硬件设施,优化教学环境;
建成学生第二食堂,提供更加优质餐饮服务;
筹建文体中心C馆游泳馆,扩大师生文娱活动场所;
改造提升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盘活校内资产;
完成小足球场改造,满足师生体育活动需求;
筹建研究生公寓项目,改善学生住宿条件;
完善学生生活区功能,提升学生生活条件;
落实校园智慧节能项目,建设“节约型校园”。

各位代表、同志们!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赋予高等教育更加神圣的历史使命。面对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学校党委带领全校师生共同擘画了美好的发展蓝图,定准了目标,确定了任务,谋划了举措,接下来,就是我们齐心协力、加油实干、砥砺前行、奋力而上的关键时刻。让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以更坚定的信念、更开放的视野、更实干的精神,勠力同心、开拓进取,加快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奋力书写新时代追赶超越的新篇章!

推荐访问: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