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新闻报道人文关怀案例
2022年高考湖北省作文是人文关怀类
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也就失去了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浪的狂舞,也就失去了壮美;社会如果失去人文关怀,也就失去意义。
人文关怀,温暖人间。
她没有生养过孩子,但她却是82个孤儿的妈妈,张桂梅竭尽所有让贫穷的流浪孤儿走上求知的道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母爱如斯,也用行动践行中华人民的传统美德是织热的人文情怀,使张桂梅为那些流浪的孤儿搭建了一个温暖的避风港,让他们走上了洒满书香的求知道路,从此,疲量的心有了依靠,她用爱温暖了他们的心灵,温暖了整个社会人文关怀,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将温暖传向人间,温暖人间人文关怀,让希望布满山区“他们的在最崎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真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宇宙,19年清贫,坚守和操劳,李桂林坚定扎根二坪搞教育,让希望发芽.是李桂林滚烫的人文关怀,让这落后的、贫苦的山区重新看到希望,看到未来让每一个幼小的心灵都能得到知识的洗礼,走上求知的道路.让希望发芽。
人文关怀,让我们怀抱一颗燃烧的心,让我们将爱传递,将别人无私的帮助,深深铭记并使人文传递,这世界因人文而美丽,人世间没有不绝的风暴,而它却有不老的风情,幸福开花,开在人文关怀的枝头,购购其华。
人文关怀,延伸生命价值
他筹建了烟台高校大学联盟,一直为他人、为公交事业消耗着自己的青春,“我只希望自已能做一根蜡烛,带给别人光亮与温暖,这个世界因此而变得含情脉脉”,他是公交狂人刘思宇。人文关怀,促使他揭尽自己的所有的光和热一心投向于公交事业,让更多的人得到帮助,将人们的热情暖流流向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心灵,照亮了他们前进的道路,同时也延伸他的生命价值。
因为人文关怀,胡思点这了山区的教育火把,因为人文关怀,自芳礼老人的车轮扎过整个中国,因为人文关怀,阿里木飘香社会,因为人文关怀....人文关怀,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去行动,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
篇二:新闻报道人文关怀案例篇三:新闻报道人文关怀案例
2022重症监护病房成人患者护理人文关怀专家共识要点(全文)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将危重症患者集中起来,在人力、物力和技术上给予
最佳保障,以期得到最佳救治效果的医疗单元oICU患者病情危重,且因病情
变化快,部分患者治疗预后不佳,同时由于相关要求患者家属探视受限,患者
常伴随着极大心理压力和负性情绪,如焦虑、恐惧,甚至绝望等。人文关怀
是指护理人员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
与尊严的真诚关怀和照顾,有助于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治愈。实施人文
关怀护理服务有助于改善ICU患者及家属体验,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健康
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目前,ICU患者及家属的人文关怀虽然得到重视,部分研究者也进行了相应
的实践探索,但在国内尚缺乏ICU患者人文关怀统一的规范化制度或标准,影响了国内ICU患者人文关怀实践的有效开展。
1《共识》形成方法和适用范围
1.1《共识》形成方法
1.2《共识》适用范围
本《共识》主要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综合或专科ICU护理人员为危重
症患者
1.3提供人文关怀护理服务。
2共识要点
2.1基本要求
2.1.1建立制度科室建立人文关怀相关制度,将人文关怀纳入工作规
划和计划,并定期总结,持续质量改进。
2.1.2组织培训
对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动态进行人文关怀系列培训,强化人文关怀意识,提高人文素养。
2.1.3建立人文关怀链管理者对下属给予关心;工作人员相互尊重,相
互关心,并能自我关怀。
2.1.4对患者及家属实施人文关怀
2.2患者入住ICU前人文关怀
2.2.1主动介绍
2.3.1与患者建立关怀性关系
2.3.2尊重患者尊严与隐私
2.3.3提供人性化环境
2.3.4协助满足患者生活需求
2.3.5舒适护理
2.3.5.1减轻渴不适
2.3.5.2减轻疼痛不适
2.3.5.3卧位舒适
2.3.5.4减轻其他不适
2.3.6促进患者休息与睡眠
2.3.7.1心理社会情况评估
2.3.7.2心理社会支持措施
2.3.8患者家属人文关怀
2.3.9评估人文关怀有效性
2.3.10保持人文关怀连续性
2.4离开ICU患者人文关怀
2.4.1转出前准备
2.4.2患者转运
2.4.3转出后回访
2.4.4患者离世后的关怀举措
3小结
本《共识》基于国内外文献及专家经验和意见等,从基本要求、患者入住ICU前、ICU住院期间和出ICU4个方面,对ICU成人患者人文关怀措施及管理
策略等进行规范和统一,为临床护理工作及管理提供借鉴与指引。由于不同
地区、医疗环境及文化差异性,在使用本共识前,需要预先评估临床情况和
患者及家属需求,以便制订个性化的人文关怀护理方案。
篇四:新闻报道人文关怀案例篇五:新闻报道人文关怀案例
人文关怀缺失的案例20222022年X月X日,一名产妇由于核酸检测报告过期4小时而无法入院,等待期间大出血致使8个月的婴儿流产。X月X日,XX网友发微博称,她因为多家医院拒绝接诊导致流产。
这一系列孕产妇在疫情中得不到及时救治的事件引发极大关注。人们想不通的是,医院本是救死扶伤的地方,到底是什么天大的理由,会将急需救治的孕产妇拒之门外?
涉事医院因为患者核酸检测已过期4小时而“一刀切”不收治的处理,遭到舆论一片质疑和谴责。我们应当“一刀切”的,是新冠肺炎疫情流传的通道,而不是蕴藏人类质朴情感的良心和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
事实上,早在20XX年X月X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就发布了《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孕产妇疾病救治与安全助产工作的通知》,就如何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孕产妇和新生儿防护工作、保障母婴安全提出了一系列非常具体的要求和应对措施,其中就明确要求:各地根据医院条件,为产科门诊及病房尽可能创造独立进出通道;发热门诊应当对发热孕产妇进行排查。对于能够明确排除疑似感染的孕产妇,可转至普通门诊就诊。
西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在202X年X月X日发布的《关于保障疫情防控期间有序就医的通告》也提到,有急诊抢救医疗需求人员和即将分娩的孕产妇,直接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联系社区(村)工作人员对接120救护车,由120救护车联系定点医院,并告知接
收医院就诊人员管控情况,也并没有将“48小时核酸检测结果”,作为一项可接收病人的硬指标。
所幸孕产妇流产事件发生后,当地党委政府及时展开调查,此次孕妇流产事件被定为责任事故,相关责任人已被处理。X月X日下午召开的西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市卫生健康委主任刘顺智对患者以及疫情期间特殊人群就医通道不顺畅、工作要求落不到位表示道歉,并承诺将通过此次事件深刻反思,立即整改,进一步做好市民的医疗服务保障工作,对定点医院加强监督和业务指导,督促指导医院优化就诊流程,开通绿色通道,扩充诊疗范围等,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疫情期间的就医需要。
希望这条小生命的逝去,能让我们吸取更多的教训,也让我们更透彻地领会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含义和重量。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情况下,我们还将继续生活在防疫场景下,不只是西安,不只是医院,而是任何城市、任何机构,都应该汲取教训,每一条生命,都应该得到善待。越是困难,我们越应该在严防死守中保持人文关怀。
篇六:新闻报道人文关怀案例
新闻实务浅谈新闻媒体如何做好公益报道○许【摘佳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公众愿意参与公益活动,那么,新闻媒体如何做好公益报道?这是媒体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实践、实战层面,通过案例文本,分析媒体在公益活动中的职责、媒体报道公益新闻的社会效果,及媒体公益报道中存在的不足,并就如何改进提出自己的看法。【关键词】公益新闻;责任;拓展;互动一、公益新闻的内涵公益新闻传播,是指媒体采用新闻的形式,以谋求社会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关注、理解、支持、参与和推动公益行动、公益事业的非营利性[1]传播活动。在笔者看来,要了解什么是公益新二、客观报道公益新闻,媒体从报道者向组织者转型进入21世纪后,网络科技、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席卷全球,在技术推动下,传播路径出现了新变化,新媒体、融媒体的出现,为公益活动报道提供了新的传播方式和手段。下面笔者就公益新闻的采访写作以及平时应注意的细节等内容,谈一些想法与感悟。在社会生活中,媒体承担着传递信息和引导社会舆论导向的重要任务,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信息化系统的完善和普及,媒体能够传播的信息量大幅度增加,所承担的任务也大幅度增加,因此,公益新闻中的[2]媒体角色也正在发生变化。新闻工作者如何闻,首先得知道什么是公益,“公”意思为“公共”,“益”意思为“利益”,公益即“公共利益”。公益新闻报道就是有关公益活动、公益人物、公益故事、公益实践等的报道与传播。不过在多数受众、用户看来,公益新闻是一种硬宣传、自宣稿件、软文。那么,如何才能让公益新闻更打动人心?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有较强的发现新闻线索的能力。如何采编好公益新闻,把公益故事传递给读者?笔者以为:从粗略的分类来看,公益新闻报道可以分为捐赠类、报告类、论坛类、活动类等。捐赠类:这类新闻报道,重点在于捐赠前期的合作、对接,以及对捐赠现场的仔细观察与记录,寻找能够打动读者的新闻点;报告类:重点在于对文本、内容、数据等的记录和分析;论坛类:重点在于交代论坛主题,嘉宾讲话主题,精彩观点等关键信息;活动类:重点在于“真实”二字,真情故事、真实体验、真实照片最为打动人心。66才能写好公益活动中的感人故事,进而实现从公益活动报道者向公益活动组织者的转型?举一个笔者采写的公益新闻的例子:2020年11月9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刊登了笔者采写的寿县小甸镇男子曹光若自强不息的感人故事,标题为《“演奏时,我就暂时忘了烦恼”》。曹光若是寿县小甸镇小甸街道郢西组的一位农民,以种地、养鸡为生。由于妻子和儿子是智力残疾,生活无法自理,曹光若每天肩负着生活的重担。“我要保护好这个残缺的家。”在照
顾好妻儿、农闲之余,他参加当地乐队的公益演出,坚强、乐观地面对人生,“只要一演奏,我也就暂时忘记了生活上的困难和烦恼。”曹光若说。为了采写好这篇文章,为曹光若寻求到爱心人士的帮助,采访中,笔者细致了解了曹光若的日常生活,包括照顾家人,砌墙养鸡,演奏排练,下乡演出等。值得一提的是,《“演奏时,我就暂时忘记了烦恼”》一文的采写初衷并不是要报道人物自强不息乐观的正能量故事,而是源于对曹光若家的房修补偿款的调查,笔者调查后发现房修补偿款的情况有差池,但通过与曹光若的接触,笔者感觉报道曹光若坚强面对生活的乐观精神更有意义,能引发读者的共鸣。遂改变思路,从曹光若的自强不息、乐观、坚强和对家庭的责任心入手,进行人物写作,也对曹光若面临的实际困境进行了报道,稿件刊发后,笔者又很快组织公益爱心人士对曹光若家进行了走访,帮扶。在公益新闻采写中,记者要注意对被采访对象的关爱和尊重,关怀理解受访对象。在对曹光若的采访中,笔者发现曹光若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他有很多心里话不好意思对笔者说。采访持续到中午,曹光若用一把断了木柄的锅铲炒了一盘青菜,邀请笔者和他家人一起吃饭,虽然曹光若家养的鸡跳到床上走来走去,满地的鸡屎,但笔者欣然接受了邀请。午饭后,笔者明显感到曹光若情绪上的变化。他说,“我家又脏又臭,来我家的人甚至连水都不愿喝一口。”在建立了良好的情感关系后,笔者才真正走进他的心里。在接下来的写作期间,笔者和曹光若微信、电话互动频繁。三、与公益团体互动,体现媒体的责任与担当笔者供职的新安晚报社非常重视公益新闻报道,并积极举办公益活动。例如每年年底举办的“新年心愿”“陪空巢老人拉拉家常”“让福彩的爱伴你回家过年”等公益活动,帮助读者实现新年心愿;此外,每年暑假开展的“大皖阳光助新闻实务学”公益活动,为逆境中的阳光学子解决后顾之忧。新安晚报的这些公益活动广受读者欢迎,媒体进行公益报道,举办各种公益活动,也是媒体社会责任担当的一种表现。要做好公益报道,除了应积极主动进行栏目策划,举办公益活动外,记者还可以与公益组织、公益人士展开互动交流,获得更丰富更能打动人的新闻素材,积累公益活动的经验,这也是做出有影响力的公益报道的重要路径。笔者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加强与公益组织、爱心人士的互动,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公益组织的公益活动、公益人士进行宣传报道。例如,2017年成立的安徽善之源公益教育发展中心,通过打造新媒体传播矩阵,进行公益新闻传播;于2020年开始打造的新安晚报公益头条项目,通过对公益人物、公益组织的推介和介绍,解决了公益组织自身的宣传难题、帮助解决“行善者”的困境。通过联合新安晚报报道了“早点妈妈”宋小芳和自闭症患儿宋东林的故事,使得母子俩获得爱心6新闻实务人士的资助,并在合肥市蜀山区城管局的帮助下,为宋小芳解决了摆摊摊位的问题,社会各界的帮助关爱也让宋小芳母子俩切实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在得知位于合肥市淠河路的团安新村住着300多位为共和国核武器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老人们后,合肥盛习友故事宣传队的负责人刘景美再也坐不住了,2022年1月15日,刘景美带着公益伙伴,以及来自合肥市多所小学的学生们,前往团安新村为老英雄们拍照,并在2022年1月26日组织小学生志愿者们将洗好的照片送到老人们手中,而洗照片的费用,则是孩子们用自己的压岁钱支付的。对这场令孩子们和老英雄们非常开心、感到既有意义又有乐趣的公益活动,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2022年1月17日刊发《春节前夕,为老英雄们拍照送春联》,2022年1月28日刊发《孩子们用压岁钱冲洗照片并送上门》进行了专门报道,取得了很好的公益传播效果。四、和公益人士交朋友,是写活公益新闻的重要途径很多充满正能量的公益人物,具有敏锐的新闻发现力,对于公益人物的持续关注,是我们获得公益新闻线索的重要途径。因此,记者要注意与公益人士、热心公益者多联系、多互动,与他们交朋友。2020年7月20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刊发了《肥东:积水齐腰深,他连救两人》的新闻稿件。受强降雨影响,2020年7月18日上午,肥东县撮镇龙塘高速桥下积水严重。面对齐腰深的积水,“中国好人”姚延顺在水中泡了5个小时,提醒过往群众避让淹没在水下的水坑。其间,他接连救下两名过积水路段遇险的群众。笔者多方出击,联系上姚延顺本人后,详细了解了事情经过,及时完成了报道,传递了正能量。2020年7月,肥西县受强降雨影响,境内多条河流水位暴涨,房屋进水,许多居民被疏散到68肥西县铭传高级中学安置点。20日,笔者从微信朋友圈中看到合肥公益人士陈余文、肖师子和同伴一行14名志愿者前往该安置点,为受灾群众提供志愿服务的动态。得知消息后,笔者紧急联系采访,于2020年7月20日晚9点多,在新安晚报、大皖客户端、安徽网上刊发了《暖心!14名志愿者赶赴肥西安置点,连夜为群众提供服务》,报道了志愿者们不辞辛劳登记安置居民信息、搀扶老人上楼、帮忙拿行李、量体温送口罩、发放救灾物资的行为,契合了洪灾中合肥志愿者暖心救灾的主题。在对曹光若的采访结束后,笔者为将爱心留住,专门创建了一个微信群,群里有帮助过曹光若的公益人士。笔者时常在该微信群与热心公益的人士们进行联络交流,为抓住、写活公益新闻奠定基础。在与公益人士的交流互动中,可以得知爱心公益动态,得到公益新闻线索。此外笔者还常参与公益活动,组织爱心捐赠等活动,为更好地促进公益新闻的传播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以带动更多读者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五、公益新闻不能违反新闻规律、新闻伦理记者可以在微博中联合意见领袖,推动公益信息的二次转播,鼓励年轻人广泛参与公益活动。通过做公益活动、慈善活动等,可以凝聚爱心力量,调动和团结爱心人士,将往往由政府、企业、个人等参与的公益活动,变成人人都能参与的全民公益,进一步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3]激发更多的爱心参与者的热情,让更多的人了解、支持参与公益,也是媒体公益报道的题中之意。要警惕和注意的是,在报道公益新闻时,不能违反新闻规律,不能违背新闻伦理,更不能打着公益新闻、公益报道的幌子制造假新闻,对于打着公益报道幌子,迷惑公众视线以谋取经济效益的行为要坚决抵制。媒体要善于整合公益力量,拓展公益新闻报道视野,积极策划各种各样的公益活动,为公益人士、公益组织打
新闻实务法治类纸媒如何将重大主题报道做出地方特色——以《安徽法制报》系列报道为例○李【摘斐要】自2021年起,每年1月10日设为“中国人民警察节”。这是在国家层面专门为人民警察队伍设立的节日,是对人民警察队伍为党和人民利益英勇奋斗的充分肯定。本文以安徽法制报“致敬首个中国人民警察节”系列报道为例,阐释在新时代背景下,做好重大主题报道,需吃透报道主题的背景、意义,找准地方特色,通过地方元素的“点”,反映全省乃至全国的“面”,使报道与众不同,具有竞争优势。【关键词】中国人民警察节;法治类纸媒;重大主题报道;地方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信息生产领域,也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使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有一个明显提高。在首个“中国人民警察节”到来之际,安徽法制报社顺势应时推出“在总书记训词指引下——致敬首个中国人民警察节”系列报道,造立体化宣传平台。报道公益新闻,要善于从老百姓的视角打造读者信得过的公益互动平台,可以立足某地、某个领域,再扩散开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角组织参与。公益报道要走群众路线,接地气,体现人文关怀;此外还可以组织助学类、帮助残障人士等公益活动,成立基金会,设立公益奖等。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公益新闻报道的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要使公益新闻报道更长久、更广泛、更受欢迎、更有影响力,就需要紧密联系公这正是一次新闻生产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尝试。一、出新出彩,展现别具一格的警营故事公安机关有太多生动的场景、感人的故事,怎么把这些符合时代精神、反映警察风貌、引起广泛共鸣的素材挖掘出来,从日常工作、平凡小事中提炼出蕴含的深刻道理和伟大精神,就需益组织、公益群体、公益人士,依托广大读者和群众,为公益新闻报道奠定坚实的基础,营造良好的氛围。■注释:[1]孙成平.大众传媒的公益新闻传播应久久为功[J].传媒评论,2016(09).[2]陈允琪.公益新闻中媒体角色的转变探讨[J].传媒论坛,2018(06).[3]李荣峰.公益报道的经验、问题与对策——以《京华时报·公益周刊》为例[J].报刊观察,2015(03上).(作者:新安晚报融媒体内容采集中心记者)责编:周蕾69
篇七:新闻报道人文关怀案例
2022年高考作文备考专题素材解读:智能科技与人文关怀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就进一步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做出了部署。该《实施方案》的制定背景是:随着我国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智能化服务得到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但同时,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快速增长,不少老年人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在出行、就医、消费等日常生活中遇到不便,无法充分享受智能化服务带来的便利,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无数智能科技产品应运而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有了很大改变,变得更便捷、更快速,但是这在无形中“筛”下了弱势群体,使其成了“数字鸿沟”中的“慢行者”。这不禁引发了我们对于智能科技与人文关怀之间关系的思索。
备考素材
一、时事素材
1.94岁老人被抱起做人脸识别
2020年11月,一段“94岁老人被抱起进行社保卡激活”的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在视频中,湖北省广水市一位94岁老人行动不便,但为了激活社保卡,老人被子女抱起后趴在机器上,膝盖弯曲,勉强进行了人脸识别,十分吃力。
2.老人无健康码乘地铁受阻
2020年8月,一段“老人无健康码乘地铁受阻”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引发了公众对于老年人遭遇“数字鸿沟”窘境的热议。疫情防控期间,到处都需要扫健康码,但部分老人因使用非智能手机或不会操作智能手机,无法完成相应操作,导致出行不便。老年人长久以来习惯的现金购物、排队挂号、在窗口购票等生活方式,疫情之前尚能维持,疫情出现后服务业窗口作用削弱,为减少接触改为线上服务,点餐、挂号、政务……不少老人蒙了,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几乎在“数字化生活”中被“代沟式”淘汰。
3.智能水表守护独居老人
最近,上海市长宁区的一个贴心举动引发了舆论关注,长宁区江苏路街道给辖区内的6户独居老人安装了智能水表,智能水表一旦12小时内读数低于0.01立方米,居委会便会立即收到信号,及时派专人上门查看。专家认为,对于养老工作,需要想象力,尤其是理念创新,最后搭起一套完整的系统,才是因地制宜解决问题的关键。技术是冰冷的,但是一旦融入人文关怀,技术就有了温度。这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包括家庭、老人等共同推进。共同做这件事情,这件事情就一定能够做好。
4.人工智能让残障人士受益
语音识别,让声音和文字自由转换,听障外卖员打字就可以与手机另一头儿沟通,横亘其间的从业鸿沟消失了;讲课的内容及时在屏幕上呈现,有听觉障碍的学生能够和健全人同堂学习,教育的壁垒被打破了;借助人工智能手语翻译系统,手语能变成文字,聋哑人有了交流沟通的便捷桥梁;戴上拥有人工智能辅助视觉系统的头盔,机器会读出摄像头拍到的场景,盲人也能“看”见周围事物。
二、精彩语录
1.若举世唯科学是崇,则人生将归于枯寂。———鲁迅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3.科学不是为了个人荣誉,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人类谋幸福。———钱三强
4.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重逢。———福楼拜
5.科学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最美好和最需要的东西。———契诃夫
6.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受,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马克思
7.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
8.科学的真正的、合法的目标说来不外是这样:把新的发现和新的力量馈赠给人类生活。———培根
9.科学的事业就是为人民服务。———列夫·托尔斯泰
10.科学,给青年以养料,给老人以慰藉。它让幸福的生活锦上添花,它在不幸的時刻保护着你。———罗蒙诺索夫
11.艺术和科学的价值在于没有私欲的服务,在于为亿万人的利益服务。———罗斯金
12.任何科学上的雏形,都有它双重的形象:胚胎时的丑恶,萌芽时的美丽。———雨果
实战演练
智能科技时代,生活越来越便捷。但人们逐渐发现,这是依靠在对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熟练使用的基础上的。如:扫码点餐、在线挂号、网购车票、网约车出行……这些便捷的智能服务在无形中成了老年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的生活障碍,他们被称为“数字鸿沟”中的“慢行者”。
这对于我们思考智能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的关系具有启示作用。
请就此谈谈你的认识,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
写作导引
智能科技发展和人文关怀是我们经常探讨的两个主题。这道作文题是通过一个热点现象,要求学生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思考。
一、准确解读材料
材料有两层意思:一是智能科技和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但这个便捷的前提是我们要具有一定的媒介使用能力;二是社会弱势群体在智能科技时代反而生活得更不方便了,比如老年人、残障人士等成了“数字鸿沟”中的“慢行者”。(“数字鸿沟”指的是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社区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的拥有程度、应用程度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而造成的信息落差及贫富进一步两极分化的趋势。)
二、明确写作思路
准确解读材料之后要明确写作思路,即结合材料所给的现象谈智能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的辩证关系。在智能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给更多的人创造便捷美好的生活?面对智能科技发展带来的“数字鸿沟”,我们是否应该更关注人文关怀,使科技也带有温情?这些问题是这篇作文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的。
关于智能科技发展和人文关怀两者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1.科技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人类的生活更美好,这本身就体现了人文关怀。
2.科技发展过程中之所以会产生副作用,是人们忘记了科技发展本来的目的,丧失了人文关怀的精神,在发展科技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上出现了偏差。
3.科技发展应该有人文关怀。科技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而不是导致人们生活不便。所以发展智能科技的同时,一定要强调人文关怀,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怀,让他们感受到在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自己并没有被时代抛弃。
4.科技发展可以助力实现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同时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也能促进科技的发展。
5.“科技以人为本”反映出科技发展服务于人的属性。人们研究科学、发展技术,其目的就是改善生活,增加幸福感。人类的需求是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一道“现象+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所以,在写作时既要关注材料中呈现的现象、分析现象成因,同时也要扣住“智能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的关系”来阐述,两者缺一不可。
佳作展示
伸出人文关怀之手
王恺
智能科技时代,人们被无形的科技之手推着向前奔跑,过着被加速的生活。然而,老年人以及残障人士,他们同样作为社会的一分子,科技之手却让他们放慢了脚步,成为“数字鸿沟”中的“慢行者”。这显然不是人们愿意看到的。科技只能让我们机械地结合在一起,并不能让我们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伸出人文关怀之手,让科技高速发展下的社会充满温情。
科技使得大部分人的生活变得便利:移动支付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必再使用现金,共享单车让我们出行更加便捷……诚然,科技的发展使得智能科技时代的人们拥有更高的效率,使工业文明前进的车轮转得更快。然而,一往无前的人们似乎忽略了人文关怀的建设。翻看新闻,老人办理业务因不会使用手机支付而被拒绝;环顾四周,总能看到有些共享单车堵塞了人行道上的残疾人通道。鲁迅曾言:“若举世唯科学是崇,则人生将归于枯寂。”缺少人文关怀的社会,纵使拥有再发达的科技,也终将是冰冷的、缺乏温度的。
这刺骨的冰冷究竟从何而来?我认为,我们应当审视自身。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被数字化的潮流裹挟着前进,而在这潮流中,人们被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蒙住了双眼,忽视了关注当下,忽视了“慢行者”的存在。这也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原本应有的温度、应有的人文关怀的缺失。此外,当今科技的发展似乎本身就未将“慢行者”考虑在内,面对大量年轻的消费主力,科技的发展似乎并不需要多为“慢行者”煞费苦心,因此这也导致人文关怀一开始与科技发展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关系。
但科技发展和人文关懷并非“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二者实际上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科技发展能成为人文关怀的一种方式。没有科技的实质性帮助,举旗大喊人文关怀总是空洞而无力的,杜甫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永远只能是一种幻想。科技孕育出的移动互联网能让我们连接起每一个人,让我们听到每一个“慢行者”需要帮助的声音,使得工作人员能够上门为那位被拒绝办理业务的老人提供服务。科技虽有它无情的一面,却也能传递人与人之间的温度。
人文关怀也能够促进科技的发展。对于人文关怀的思考,能够将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展现在科技从业者的眼前,让他们的智慧有的放矢。这既可以成为科技发展的出发点,也可以成为科技发展过程中的指路牌———不仅使得科学精神难以游离社会发展,还使得人文的思考对社会未来的走向提供引导,融化科技的冰冷,让社会充满温情。
科学发展与人文关怀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弥补,密不可分。因此,在这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应伸出人文关怀之手,让社会充满温情。
教师点评
这是一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的考场作文。其亮点可归结如下:
一是审题准确,理解有深度。文章开篇即紧扣论题,进而明确观点,指出科技的发展应在人文关怀的引导下让社会充满温情。
二是层次清晰。本论部分有两个层次,一是剖析问题根源,二是提出解决途径。文章先剖析了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们对于人文关怀的忽视,进而从两个方面分析科技发展和人文关怀的关系,正面提出解决途径,即两者结合让社会充满温情。
三是逻辑严谨,说理力度强,彰显了作者较强的思辨能力。综合评分63分。
让科学和人文在山顶重逢
沈妤熙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逐渐步入智能科技时代,科技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打开点餐软件,一份热腾腾的饭菜就送到了跟前;网约车的出现让都市白领享受到了专车服务;在线支付解决了出门忘带钱包的烦恼……一切似乎都是那么完美。但是在这种科技营造出的美好生活中,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不但没有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捷,相反,科技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是不便和障碍。他们是老人,是残障人士,是社会边缘群体。他们被称为“数字鸿沟”中的“慢行者”。
纵观科技发展史,不难看出科技在最初是为了更好地为更多人服务而发展起来的。特斯拉创造出特斯拉线圈,解决了当时城市供电需求量过大的问题;“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出现,将手术变得智能化、精细化;智能假肢通过芯片联通人脑,让人们可以通过意念操纵假肢。这些科技都是围绕“人”的需求发展起来的。
而现在,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商店拒收现金,让不会在线支付的人们手足无措,甚至不久前某银行被爆出强行让家属抱着患有残疾的客户进行面部识别,而不能通过其他方式认证身份的新闻。这已经背离了智能科技为人类提供便利化服务的初衷。我认为,如今智能技术给社会弱势群体带来的不便并不是科技本身的错,而是在科技的冲击下,人们自己丧失了人文关怀精神,只是盲目地跟随大众的普遍需求,忽视了社会边缘群体和少数人的需求,这种“劣根性”在“科技至上”的今天被无限放大。
人文关怀,是人之所以为人、人得以构建整个社会的基础。如果缺乏人文精神,那么即使科技再发达,人最终只会变得越发冷漠,变成只有血肉身躯的“机器人”。在欧洲,百年前的工业时代,人们见证了大机器可以创造出无限财富,也见证了人们在机械的浪潮下迷失,将人文精神付之一炬,工人们变成了《摩登时代》中机器里的螺丝钉,奢侈华丽的假面舞会与黑暗潮湿的贫民窟仅一街之隔,再现工业时代的人性的“中世纪”。
科技由人创造,它不仅仅是建立在数字技术上,更应该建立在人文关怀上。我认为,消除“数字鸿沟”的最好办法便是在科技中注入人文关怀。值得高兴的是,我们已从智能科技时代初期过渡过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女孩为不懂智能手机的外婆手绘微信使用说明书,火车站为没有智能手机的老人提供健康码绿色通道。这些点滴,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了便捷,在暖心中展现了人文关怀的崇高精神。
我们应高举人性的大旗,呼唤在智能科技时代人文精神的回归,借助科技来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只有社会所有的建设者与参与者都能够怀揣着这样的关怀之心,才能让“慢行者”的脚步更加从容,让他们也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
福楼拜曾说:“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重逢。”科学和人文关怀的关系亦是这样。我想,当它们会合的时候,就是智能科技时代中的“大同之世”构建起来的时候。
教师点评
文章标题化用福楼拜的名言明确了观点。开篇以社会现象引出话题,紧接着从历史的角度阐释观点:科技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文章论证部分从两个层面展开,首先指出缺乏人文精神的危害;其次说明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进而从正面立意,明确科技发展应建立在人文关怀之上。结尾以福楼拜的名言收尾,紧扣文章标题。
本文作者语言表现力强,文章的标题和文末的总结既富有文采又有理性思辨。综合评分63分。
篇八:新闻报道人文关怀案例
2022高考作文素材:电影《穿过寒冬拥抱你》:以小见大+人文关怀,妥妥的温情范本
最近,电影《穿过寒冬拥抱你》正在热映。
影片围绕几组角色在武汉疫情期间的情感交流展开,从一起参与志愿者活动的阿勇和武哥,到在雨中热烈相拥的刘亚兰和李宏宇夫妇,再到街头巷尾分享快乐的武哥和夏晓,以及医院和餐馆相互守望的沛爷和谢咏琴等……
一部极具“生活流”的电影,没有声嘶力竭的呐喊,没有大悲大喜的表露,有的只是内敛表演下暗流涌动的情感张力。
普通人的亲情、爱情和友情都在这部影片中被细致地书写,温暖且充满力量。
而在此前新华社的报道中,专家学者们就评价这部影片:以小见大,彰显人文关怀。
01还原普通人的真实故事
电影《穿过寒冬拥抱你》作为一部现实题材影片,用多线平行叙事的精巧结构、立体丰满的人物呈现、高深温暖的价值输出,勾勒出一幅可亲可敬的人民群像图,是一部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兼顾情感体验、美学构建、价值取向的温情佳作。
影片坚持以真实、真情、真心为导向。
◇“真实”体现在影片尽可能地还原普通人在疫情下的真实状态和生活,让表达更接地气、让情感更动人心;
◇
“真情”建立在多线平行叙事的基础上,讲述每一个能够呈现美好的故事,展现在疫情时捕捉到的可爱的武汉人民形象;
◇
“真心”则体现在坚持以人民为出发点的创作导向,主创人员真诚地向疫情下的可爱人民致敬,讴歌那个背景下的全体武汉人民。
以“全民记忆”碰撞出“全民情感”,引发全民共鸣,以沉浸式观影体验再现时代印记,传承民族根脉,弘扬中国精神。
电影既以大见小,又以小见大,描摹了非凡事件中的平凡人,又彰显了平凡人身上的非凡境界。它有着鲜明的时代感、精湛的制作水准,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呈现出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
02女性视角不一样的“拥抱”
“这部电影选择积极、阳光、温暖的那一面,用诗意的手段、浪漫的表达跟残酷的生活博弈,让观众感受爱的力量。”——《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春利
“片中所呈现的‘拥抱’不仅是呈现在肢体层面,更是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相拥’,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
《文艺报》艺术部主任高小立
《穿过寒冬拥抱你》不仅有着女性视角下温暖、细腻、催泪的一面,又传递出一种哲学的思考,将寒冬的冷与拥抱的暖,以及人物之间的失与得、刚与柔、生与死等呈现得既透彻又深刻。
电影有泪点,也有笑点,满屏都透着温暖和善意,更不乏浪漫与柔情。这部电影是一位女性导演书写的“柔”,它避开了宏大叙事,用微观化视角和细节化的呈现构成了一种感人至深的诗意。
影片塑造的女性形象健康、勇敢、向上,对女性生活的展示和把握恰当、自然,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凸显了正面的女性意识。
03穿过寒冬拥抱你
还记得2020年的春节吗?
那个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有点儿揪心,也有点漫长的春节。
在那段特殊时期,武汉不得不选择封城。因为防控疫情,很多人都没有回家。
影片《穿过寒冬拥抱你》中由黄渤饰演的快递员阿勇,也成了无法回家的一员。
他有牵挂的家庭,却选择暂时告别亲人,成为一名志愿者,运送旅客和物资。他和“战友”武哥一起无偿全城跑腿、在医院回收垃圾,像家人一样互相打气。
他跟萍水相逢的人说:“这时候不谈钱”,彰显了普通人的赤忱和侠义。
影片里还有一个很戳泪的片段:
阿勇身穿超人披风,站在自家楼下,他隔空向爱人、孩子远远地伸出双臂,给予他们一个深深的拥抱。
明明近在咫尺,却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向妻儿传递自己的思念和爱。
而阿勇的故事,或许只是那个寒冬里,千千万万个普通国人的真实写照。
我们在《穿过寒冬拥抱你》中,看到了疫情固然让人揪心,但由疫情带来的关于家庭、亲情、爱情、友情的碰撞,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
中国抗击疫情是史诗性的人类奇迹,但《穿过寒冬拥抱你》这个片名却是个人化的、诗性的、浪漫的、温情的。这并不是对抗击疫情的史诗性和宏大叙事的消解,而是从个体命运的角度更加真实地感知、接近历史,是对生命的礼赞。
篇九:新闻报道人文关怀案例
2022届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多一份人文关怀,少一点人性物化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海市交警总队披露的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上海已查处快递外卖骑手交通违法4.3万起。频繁的交通违法行为不可避免地导致交通事故率上升,既无法保证快递员自身安全,又危及行人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安全。
当今,点外卖已经成为普通民众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2020年9月8日,一篇题为“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文章迅速刷屏,外卖系统的算法催逼着外卖员疯狂地奔波在路上,外卖员疲于奔命,与死神赛跑。这篇文章引发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热议。有人认为外卖系统的优化管理提高了效率,让外卖员获得更多的回报;有人认为外卖员不是“系统里的一个点,而是生活中的一个人”,不能为了赚钱,置生命安全于不顾;还有人认为……
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命题方向
健康生活:珍爱生命
健全人格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
批判质疑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人文底蕴:人文情怀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审读材料,材料可切分为以下几层:
第一层为第一段,提出问题。主要交代了外卖骑手为交通事故频发人群,触目惊心的同时引发深思,缘何外卖骑手成为事故高发人群?第二层探究外卖骑手频频违章的原因。外卖小哥频频违章甚至与死神赛跑,一则因为外卖系统的算法催逼,一则为生活所迫。第三层罗列网友的看法,触发考生思考。
那么写作时该怎样持论呢?结合材料的前两层尤其是第二层,准确的立意应为赞同第二种观点,不应力挺第一种较为乐观的观点。
2.典型任务的限制。“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考生要弄清“此”的所指,“此”一指外卖小哥困在系统里、交通事故频发等现象,一指网友的看法。考生必须结合材料展开写作,如果架空分析甚至只字不提“外卖骑手”,大谈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等话题,不对现象进行分析评论,不合题意。既然题目要求对此事发表看法,肯定写成议论文较为合适,尤其是时事、实事、现象评论。现象评论一般按照“引、议、联、结”四部曲展开。
3.价值判断的限制。材料流露出命题人的情感倾向和是非判断,“外卖系统的算法催逼着外卖员疯狂地奔波在路上,外卖员疲于奔命,与死神赛跑”,俨然是对系统、算法的声讨。“催逼”等词语等感情倾向非常明显,写作时,在价值判断上须批评这种算法系统,体谅外卖骑手的现实处境。如持论为“科技使社会运转如飞,效率更高”,很显然违背了这一价值判断。如立论为“外卖小哥,应该恪守公序良俗、规章制度,或珍爱生命,不唯利是图……”显然也违背了这一价值判断。第二个”有人认为”对外卖员充满人文关怀,外卖员“不是系统里的一个点,而是生活中的一个人”,不能为了赚钱,置生命安全于不顾,这个价值观与材料题旨是切合的。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从系统、平台、算法角度立意,可立意为:呼吁多一份人文关怀,少一点人性物化、异化,可论述科技的利与弊——尤其是忽略人、忽略情感等方面的“弊”,可以剖析系统、算法对外卖小哥身心带来的影响。针对平台,可要求其完善平台建设,以人为本,关注外卖骑手生命安全及生存状况,进而推及到所有人。针对外卖骑手角度立意,可呼吁他们珍爱生命,批评其违反交通规则失之偏颇。还可以从社会角度来立意,全社会应该注重科技伦理,改善外卖骑手的生存、生活现状,关注其内心世界。也可建言献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联想和思考的开放性。外卖骑手频频违章、疯狂奔波是考生常见之现象,考生可结合材料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可针对第一个有人说展开批驳,外卖骑手成为一个点,不再是生活中的一个人,这种以大数据、算法、业绩量化考核员工,其实是人本意识的缺失,也是一种典型的物化思维。这种物化思维的泛滥和人文关怀的缺失,在我们身边其实并不鲜见。也可针对第二个有人说深度思考,倡导人文关怀。
解题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问题,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并倡导人文、人本关怀。另外还涉及到科技伦理和技术运用等,科技发展的初衷是让生活更便捷,更美好,而不是让人们疲于奔命,失去自我;无论科技怎样发展,人都应该成为科技的主人,而不是为外物役使,沦为技术的奴隶。本题材料极有层次,先是现象、数据,进而剖析原因——算法使人疲于奔命,然后罗列两种观点:材料的行文思路,其实堪为写作思路的“微剧透”。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多一点人文关怀。
2.让系统、算法充满温度和人性。
3.以人为本,关注外卖骑手的生存、生活状况。
4.别让人被机器、科技、算法物化。
……
偏题立意: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应恪守公序良俗。(未能把握材料的情感倾向、价值判断。)
2.快和慢。(典型的话题式套作,没有深入理解材料涉及的话题。)
……
下水文
多一份人文关怀,少一点人性物化
2020年9月8日,一篇题为“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文章迅速刷屏,外卖系统的算法催逼着外卖员疯狂地奔波在路上。外卖骑手已经被异化成系统里的一个点,而不再是生活中的一个人,这难道这就是科技、智能的初衷?
昂山素季说:“我们并不缺乏科学技术,但我们缺乏心理温暖的感觉。”
上海交警总队披露的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上海已查处快递外卖骑手交通违法4.3万起。频繁的交通违法行为不可避免地导致交通事故率上升,既无法保证快递员自身安全,又危及行人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安全。外卖骑手屡屡飙车送餐,不惜和死神赛跑,只为快一秒到达。他们何尝不知“海恩法则”,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幸存者偏差”使他们一次次心存侥幸。
是什么造成了他们如此飞蛾扑火般的冒险?是仰事俯畜的艰辛,使他们拼命接单?还是社会日益内卷,各行各业竞争激烈,生存不易?还是我们该反思,我们缺少了哪些温暖的情怀?
多一份温厚,少一分苛责。
快一秒吃到热气腾腾的饭菜,人之常情。但是,你可曾想到,因为塞车、上下班高峰等各种情况,外卖无法准时送到。你气急败坏投诉时,可曾想到,你的一点不快,就砸掉了人家赖以生存的饭碗,一个家庭从此衣食无着。所以,请你平息怒气,多一份温厚,少一分苛责。请收起你的傲慢和偏见,他们是与我们有着独立尊严、丰富情感的人。我们付费享受生活的便捷,理所当然;但不可以颐指气使,消费他人的尊严。不要总认为他们就是“跑腿的”、“劳力者治于人”,在生命至上的今天,当快递骑手“卖命”的时候,你是否感到一种为富不仁的羞愧和汗颜。
多一份硬气担当,多一份人文关怀。
近年来屡屡报道的某些业主,小题大做,动辄刁难快递小哥;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在内卷化日益激烈的今天,生存不易,缺乏温情。但无论怎样,员工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尊严高于一切。因此,企业老板逐利发同时,应流淌人文、人性的血液,敢于秉持道义和硬气。当你的员工被无端责难甚至谩骂时,公司应该成为“撑腰体”,敢于声援。顾客是上帝,固然不错,但须知,上帝是温厚悲悯的。为了一个不可理喻的顾客,开除员工,是放逐自我,自取其辱。
多一份道义担当,多一份人文人性,也是打造现代企业文化的需要。
董明珠为员工撑腰,绝不让员工“忍尤而攘诟”;热播剧《远方》中的快递小哥和老板,俨然兄弟,推心置腹,披肝沥胆。只有建立起这样一种和谐温润的企业文化,员工才会有一种主人翁意识,仁者播其惠,智者尽其谋,与企业同心同德;企业才能成为儒商巨子。
“可怕的不是系统像人一样思考,真正可怕的是人像电脑一样物化”,哈里斯的担忧,一语成谶。飞速发展的时代,惟愿社会能多一份温情和耐心,多一份人文和人性。这样,被物化的快递小哥们,才能从系统中突围,回归正常人生。
推荐访问: 新闻报道人文关怀案例 新闻报道 关怀 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