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用不同字体摹写来体现汉语体系的演变过程8篇

用不同字体摹写来体现汉语体系的演变过程8篇

发布时间:2023-04-29 08:40:04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用不同字体摹写来体现汉语体系的演变过程

  

  书写工具,即“笔、墨、纸、砚”,也称“文房四宝”。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也强调“书贵纸笔调和,若纸不称,虽能书亦不善也。譬之快马行泥滓中,其能善乎”。显然书写工具是必湏讲究的,否则会直接影响书写效果。在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文房四宝不仅在书写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其自身也是一种传统文化,在这种文化形式与内涵中,凝结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汉水,体现出中国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

  笔:指毛笔,由兽毛制成。分硬毫、软毫、兼毫三种。硬毫笔有狼毫、紫毫笔等等。笔性刚健、富有弹性,利于起倒,适合于写小字和行草书。但硬毫笔由于笔锋坚硬,书写时锋芒容易外露。软毫笔以羊毫为主,笔性柔软细腻,蓄墨多,适合写篆书、隶书、楷书和行草诸体,因羊毫比较长,可以做大斗笔,写大字。兼毫笔则是由硬毫与羊毫按一定的比例制成的,其性能也因硬软比例的多寡而分。如“七紫三羊”即七分紫毫,三分羊毫;“五紫五羊”即五分紫毫,五分羊毫;这类笔软硬适中,刚柔相剂,比较适合初学者选用我国生产毛笔的历史非常悠久,能制做毛笔的工厂遍布全国各地,但最有影响的还是浙江湖州善琏镇和苏州的湖笔厂,俗称湖笔。近年安徽、江西、山东制造的狼毫笔也有不少上品。我们在挑选毛笔时主要的诀巧则为毛笔的所谓“四德”,即“尖、齐、圆、健”。

  尖:是指笔头合拢后,锋尖锐,不秃且极富弹性。、齐:指笔头捏扁后,顶端的锋整齐。

  圆:指笔头周围饱满圆润,呈圆锥状,不扁不瘦,书写时线条浑厚。

  健:指笔毛有弹性,笔毛展开后易于收拢回复原状。

  笔锋有长短之分。锋长者叫“长锋笔”;锋短者叫“短锋笔”;长锋笔,其特点是笔头较为瘦细,锋腹软,贮墨多,宜于写行、草书。短锋笔,其特点是笔头较为粗壮,锋腹刚,贮墨少,宜写楷书、篆书、隶书。其次,毛笔有大小之分。选用毛笔的大小应根据书写字的大小而定,写小字用小笔,写大字用大笔,这是常理。最大的是楂笔,其次是提笔、斗笔;大、中、小楷笔。

  新笔使用,由于笔毫上有胶质成分,因此必须先用水浸开。切忌用热水,这样就会破坏毛笔的弹性,每次用完后冼净晾干,以免受损。

  墨:它是我国的特产,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的种类很多,较为常见的有三种。一种是松烟墨,松涸是用松林熏的涸和动物的骨胶制成的,墨色浓黑而沉着,入水后易化,较易磨。第二种是油烟墨,是采用桐油或煤油、麻油等熏的烟,加入胶质和香料等制成的。特点是墨色乌黑而有光泽、耐水性强。第三种是混合墨,它是由松烟、油烟混合制成。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一般都用墨汁练习书法,相对好一点的“一得阁“”中化墨汁“和上海的“曹素功”墨汁,若将墨汁况点水,再用墨研磨一下,则晕化效果会更佳。书写楷书时用墨宜浓,不宜淡,但不可太躁。书写行草书以既浓非淡为宜,千万不要太浓,浓则景响行笔。书写篆书、隶书,用墨的浓淡和度近似楷书。

  纸:纸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种类也很多,其中最适合书画用的是宣纸。宣纸是以青檀、楮树皮等多种原料揉制、蒸煮、制浆等精细加工制成。其特点是纹理清晰,质地坚韧、色泽古雅,润墨性强,宣纸是中国书画艺术的要组成部份。宣纸按其性能分为:生宣、熟宣,半生半熟宣。生宣可分为单宣、夹宣、净皮、棉料等。由于生宣吸水性强,墨色层次丰富,能在书法作品中反映出枯湿浓淡的变化,故最适宜创作书法作品。熟宣是生宣加明矾等制成,质地不吸水,一般工笔画采用熟宣。半生半熟宣也是采用生宣制成,质地吸水性能介于生熟宣之间,一般色宣都有半生宣。宣纸以安徽经县所产的红星牌为最佳。另外我们在练习书法时一般是用稻草成的毛边纸、元书纸即可。

  砚:砚的种类很多,按做材料的不同,可分为砖砚、石砚、陶砚、瓷砚、玉砚等,一般以石砚居多,砚按产地分有广东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临洮县的洮砚,以及山东的鲁砚等,其中最有价值的是端砚。

  写字姿势

  写字首先要讲究姿势。姿势正确与否不但影响书写效果,而且直接关系到书写者的身心健康。姿势正确,便于发挥指、腕、肘、及至全身的气血,书写的点画也宜于稳正、舒展。否则,不仅妨碍书写效果,也容易造成身体疲劳,影响身体健康。身体的主要部位只有感到轻松、自然、灵便,才能持久、得力。这就是写毛笔字要讲究姿势的道理。

  写字的姿势分坐势、立势两种。书写时应根据字的大小而定,写寸楷以内的小字,宜采用坐势,写寸楷以上的大字宜采用站势。

  坐势:总的要求是,头下、身直、臂开、足平。即端坐不要腰驼背,头不歪斜,微微俯视下方,胸部不能靠在桌沿上,两肩平齐,两臂自然撑开,左手轻按所写纸张,双足平放地面。

  立势:站着写字要求做到:头俯、身躬、臂悬、足站稳。即俯视前方,身子略向前倾,不能靠在桌沿,左手轻按纸张,右臂悬空,两足自然分天,与肩齐宽,左足稍前,右足稍后。

  执笔方法

  掌握正确的执笔,运笔方法和保持良好的书写姿势是学习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认为此乃有正法也有变法,众说纷纭。如:当代著名书法

  家启功先生在《论书绝句》中谈执笔说:“我觉得执笔和拿筷子是一样的作用,筷子能如人意志夹起食物来即算拿对了,笔如人意在纸上划出道来,也即是执对了。”此说也并无道理。笔者认为,我们选用古人在书写实践中总结出来而又行之有效的经验可以少走弯路,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指执笔法:

  即:厭压、勾、格、抵五法。厭是大拇指端紧贴笔管内侧,力量向右上,略俯而斜,此谓之“厭”。以食指第一节笔管外侧,力量向左下,略俯而斜,与大拇指形合力,这样一支笔就轻松地夹在两指之间,但要注意捏紧而不能捏死,此谓之“压”。这是执笔最主要的两个手指。以中指第一节近指节入弯曲如钩,力量向右下勾信笔杆外侧,此谓之“勾”。以无名指爪内交际处紧贴笔杆内侧,力向左上,与中指相对,此谓之“格”。以小批紧贴无名指下端,以輔佐无名指力量的不足,此谓之“抵”。五指中食指和中指在笔杆的侧向里用力勾住;大拇指、无名指,小指由笔杆的内侧向外用力顶住。两股力量对立又统一,真正达到五指齐力。同时还应记住八个字,“指实掌虚,腕平掌直”。指实是指五指各自都发挥力量,并合理分配,朝着四面八方用力。掌虚是指手掌要空虚,便于圆转挥运,以致十分舒适随意。所谓“腕平掌直”是指手腕与桌面要几乎平行,而手掌要几乎垂直

  执笔时要注意几点:

  1.执笔不能太紧,传说手上的功夫以背后突然抽笔不动为标准,这是不恰当的。太紧不能灵活,且笔力不易贯注到笔端。

  2.执笔不宜太低,执笔的高低要根据字的大小书体的需要而定,尽量以最能发挥力量为佳。

  3.执笔时笔杆尽量保持垂直。众所周知,笔正则锋藏,在运笔时锋是否能挺立起来,当然并非机械地垂直,应随着笔势的来往,笔杆不断地稍有摆动,这样方能灵活而富有变化。

  4.执笔还有着腕、枕腕、悬腕、悬肘、这样方可任意挥洒,痛快淋漓,以免受到腕和肘的束缚。

  临帖的方法、要求

  书法临习的基本内容:

  书法临习就是依照范帖进行书写基础训练和作品欣赏,它是接受书法传统,发展书法的必由之路。书法临习的基本内容是书写技法、书法形象作品精神。

  临习方法:

  (1)读帖

  书法临习应先动脑后动手,未临摹之前,先要理解,这就需要读帖。读帖就是体会范帖的神韵,认识范帖,分析它的写法,掌握它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2)摹帖

  摹帖就是直接依托在范帖或其仿样上书写。常用的摹写形成有四种。

  仿影法:把透明的纸覆在范帖上,照着纸面上透过来的字影描摹。

  描红法:在印有红色范字的纸上描摹

  廓填法:也叫双勾填墨法。就是把透明的书写纸覆在范帖上,用硬笔沿字点画的外沿精确勾画,然后照空心字描摹。廓填法的好处是在勾勒过程中能加深对范帖点画形态的认识。

  丰肌法:就是把透明纸覆在范帖上,用硬笔在字的点画中线上勾画,然后看着字帖沿单线描摹。

  (3)临帖

  临帖就是把字帖放在一边,凭观察、理解和记忆书写。常用的临写形式有四种。

  对临法:反范帖放在眼前对照着写,可以写得与范字一样大,也可以放大或缩小。

  背临法:不看范帖,凭记忆书写临习过的字。

  意临法:不求局部点画的逼肖,注意力放在对帖的大关系上和神韵的把握上。

  创临法:运用对范帖点画、结体、篇章和风格的认识、书写范帖上没有的字,或联字成文,创作作品。

  临帖要求

  字帖应放置于书案左上方。砚台放在右上方,练习用纸正对自己,不能歪斜,书写时纸可上下左右移动。

  墨不可蘸得太饱,养成完后再蘸的习惯,不能写一笔就蘸墨。

  书法格式为从上到下竖写,先右后左。

  每天的临帖时间应保证半小时以上,至少应写三十字,节假日也不要间断。如欲在书法上有所成就,这点时间是很不够的。

  初学可参照点画运笔动作图示,但千万注意这只是为初学方便而提供的图示。事实上点画的运笔都是一气呵成的,决不是简单的机械动作的重复。因此,临写点画既不能信手涂雅,也不能像木偶一样动作僵化。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在临习中逐渐领悟笔法,否则一旦形成不良习惯,纠正起来就不容易了。

  字的结构要经过长时间临习才能掌据。应先看清楚字再下笔,尽量养成看一个字写一个字的习惯,不能看一笔写一笔。特别要注意第一笔起笔的位置。初学只要能把字工整地写在格子中间就算达到目的了。

  米字格是供临习书法的界格纸,临习时对照范本字形,掌握点画位置,充分利用米字格,能帮助我们尽快掌握字的结构安排,为过渡到“背临”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于用笔

  以指执笔,靠腕、肘和臂的运动,使笔锋着纸而出现各种点画,叫做用笔。用笔的过程,可分为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阶段。起笔、收笔有“藏、露、方、圆、转、折”等的分别,行笔有中锋、侧锋两种方法;整个运动过程提按交替、抑扬顿挫,富于节奏。由于用笔方法的不同,笔画有方有圆,或方圆兼备。用笔是关系到书法线条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也是书法最根本的要素。掌握了用笔方法,才能写出到位的笔画,然后构成优秀的书法作品。

  用笔方法,是人们从无数次的书法实践中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懂得了用笔方法,然后在临帖和日常书写时依次类推,身体力行地进行这些技法的投入训练,自然会达到融洽、熟能生巧的地步。

  书法从楷书学起

  什么是书法?《现代汉语词典》里说:书法是“文字的书写艺术。特指用毛笔写汉字的艺术”。而我国的文字形态的变化。大体依次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八个阶段。那么,学习书法应追本溯源,先从篆隶入手,后学楷书,其实不然,学书法应先从楷书学起,这是因为:

  (1)古人说:“楷如立,行如走,草如跑”,正说明只有先学好楷书打好基础,才能依次学行、草、隶、篆书。

  (2)汉字的基本笔画是横、竖、撇、捺、点、钩、挑、折八种,楷书具备了这八种基本笔画,且形态清晰分明,结构整齐,匀称端正,容易掌握。

  (3)从魏晋以来,楷书都作为正规的字体使用,实用价值最大。

  在我国楷书的书写艺术中,首推欧体、颜体、柳体、赵体为代表之作,他们各领风骚自成体系。

  各种书体的介绍

  篆书:是大篆和小篆两大类的合称。甲骨文、金文以及籀文等秦统一六国以前的所有文字统称大篆

  隶书:萌芽于战国,兴盛于汉,隶书因篆书演变而来,有些字形还带有篆书痕迹。在书法史上,隶书是汉代的瑰宝,它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和崇高的美学价值。

  正书:滥觞于汉代,完备于魏晋南北朝而定型于盛唐,经历六百余年,在这过程中,因时代、行制、地域、用途及师承的不同,楷书形态不一,风格殊异,但从总体风格上可分为三大类:即“晋楷”、“魏碑”、“唐楷”。唐楷:唐代是我国书法史上楷书的鼎盛时期,唐楷也因崇尚法度而成为楷书之冠。

  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行书的用笔比楷书活泼,但没有草书放纵。行书的兴盛时期在晋代,王羲之父子把行书发展推向成熟,对后人影响很大,基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草书:是为了书写简便而产生的一种“删繁就简、笔画连带”的连笔字,讲求“起抢收曳”、“化断为连”,自由放纵、变化多端。草书产生于汉代,是从汉魏时期流行至今的一种书体,草书按年代和风格可分“章草”、“今草”、“狂草”三种;按大小可分“大草”、“小草”两种。

  书法作品的形式、章法、格式、款式、内容

  (1).章法是指书法作品中线结构的组织,它包括单字中对点画的组织和作品中对单字的组织。而习惯上把単字中对点画的优化组合称为結字、结体,也称“小章法”;把作品中对字与字之间的组合,称“大章法”;但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通常都有正文、落款、印章三个方面构成,而三者又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且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2)格式

  立轴:是指长方形的独幅作品,一般是将整张宣纸竖着对开,自上而下、从右到左,逐行书写。

  屏条:由条幅组成的书法作品叫屏条。大多由4、6、8成偶数搭配。

  中堂:指整张宣纸书写的书法作品。它因悬挂在老式堂屋正中而得名。

  横幅:与立轴相对,是将宣纸横着对开书写而成。

  长卷:指行制扁长、卷着保存的书画作品,其长度不受限制。

  扇面:是圆弧形的作品,有折扇和圆扇等。

  斗方:是长和宽比例相仿的书画作品。

  楹联:又称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两联之间,字数相等,字性、内容相对。

  (3)款式是书法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在布局上对正文起补充、平衡的作用,而且可以通过文字组织去补充与发挥作者的创作才能,表现作者学识修养的重要方面。

  称谓:一般人可以称先生、仁兄等,上了年纪的则要更加尊称,如果是女性的则可称女士;如是同行,可称方家、法家、法师等;对老师称我师吾师,对学生可称同学、学弟等等。

  套语:一般的应酬可用,属书、雅属、属正等,或用清赏、清玩、惠存等,稍微谦虚一些的,可用正腕、雅教、教正等,如系自己的诗作,还可用两正、正

  律一类词语。使用这些套语时也可以在名字之前冠以应、为、奉、书应、书为、书奉一类字样。祝寿一般可用华诞、大寿、大庆等。

  下款:下款包括纪时、纪地、纪名等。

篇二:用不同字体摹写来体现汉语体系的演变过程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部首定型

  作者:李光耀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3年第01期

  摘

  要:为了书写和表达的需要,汉字形体几经变化,而这些变化又直接催生了汉字部首,几乎所有的汉字都被归在不同的部首之下。“艹”是一个重要的汉字部首,结合文字形体演变的进程,厘清“艹”的形成过程,就能对部首定型的原因有更清晰的认知。

  关键词:形体

  演变

  部首

  定型

  汉字在形体上的变化过程十分复杂,但由起初的象形变为现在的符号化,是字体演变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许多形体相似的构件被类化,进一步被定型为部首偏旁。“字形之学不在于以古字为正字来纠正后代的‘讹误’,而在于发现演变的原因,归纳演变的规律,掌握字形演变的方向。”[1]这是唐兰对字形演变所持的态度,强调了演变规律的重要。自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首创部首分类法,部首便成为区分汉字的重要方法。“艹”是一个重要的汉字部首,然而结合文字形体演变的进程分析,就会发现这个部首的来源并不单一,有些甚至与我们对“草”字头的叫法相去甚远,但最终都被定型为部首“艹”。

  一、部首的产生及功能

  (一)部首的产生和发展

  东汉学者许慎著《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全书分十五卷,列五百四十部,收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字。根据小篆的字形特点,对这些字进行归类,即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为一类,并命名为“部”,各部第一个字也是每部字所共有的偏旁,叫作部首。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说:“其建首也,立一为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牵条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引而申之,以究万原,毕终于亥,知化穷冥。”[2]这也表明,许慎归纳的五百四十个部首有着严密的体系,部首与部首之间具有形体上的联系,而且部首之间在意义上也有一定的连贯性,甚至部首的先后排列都有着“始一终亥”道家哲学逻辑的考量。

  然而《说文》中的540部首有许多重复混杂,整个体系并不十分科学。例如“玉”和“珏”分列二部,但从字义上看“二玉相合为一珏”,“珏”字是由两个“玉”字组合而成,应归为同一部;其他的还有分列“口”“吅”“哭”三部,“木”“林”二部等等。在我们现在看来,《说文》中的540部有很多是可以合并的。此外,《说文》将“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列为第一部,将“亥”(……亥而生子复从一起……)列为第五百四十部,这是受当时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影响,并未严格按照笔画的多少繁简来分部编排。

篇三:用不同字体摹写来体现汉语体系的演变过程篇四:用不同字体摹写来体现汉语体系的演变过程

  

  了不起的中华?明:汉字发展史上的三次重?危机汉字可以说是中华?明的象征。在当今世界上它是唯?的从古使?到今的古典?字,汉字是我们中国?的?常交流?具,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字之?。同时我们还把汉字作为审美对象,由汉字审美产?了举世?双的书法艺术,这在全世界?字中可以说是独???的。汉字从远古?到今天,三千多年来的发展中曾遇到过什么样的危机?它?是怎么突破的?怎么能够发展到今天,成为世界上独???的古典?字,成为中华?明的智慧象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汉字曾经历了三次重?困境和危机。第?个是构形困境、造字困境;第?个是书写效率低下的困境;第三个则是?临存亡的危机。本?摘?《守望与思索:??清华讲坛实录III》,根据黄德宽教授在清华?学新清华学堂“??清华”讲坛发表的公共演讲《了不起的汉字》整理?成。了不起的汉字:汉字发展史上的三次重?危机?|黄德宽来源|??国学堂(ID:shumuguoxue)▽欢迎关注01准确地说,“汉字”是指记录汉语的?字或书写系统。其实在先秦不叫“汉字”,叫“?”“字”“书”“名”“书契”等,“?”和“字”连称是从秦始皇时代开始的,当时推?“书同?字”。“?字”这个名称?直延续到近代。近代因为中国?知道了有外国?字,所以改称“中国?字”。到了现代,?家觉得中国?字除了记录汉语的?字外,其实还包含了少数民族?字,因此把记录汉语的?字称为“中国?字”不太准确,就改称为“汉字”,所以“汉字”是现代才开始流?的概念。汉字从远古?到今天,现在所知成系统的?字,是从甲??开始的。甲??是殷商晚期也就是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前12世纪的?字,从甲??算起汉字也有3300年的延续历史了。三千多年来汉字发展曾遇到过什么样的危机?它是怎么突破的?怎么能够发展到今天,成为世界上独???的古典?字,成为中华?明的智慧象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汉字曾经历了三次重?困境和危机。第?个是构形困境、造字困境;第?个是书写效率低下的困境;第三个则是?临存亡的危机。汉字在发展过程中曾经遇到了构形危机。要认识这个问题,?先要知道,汉字是怎么构形的?这就涉及汉字是怎么来的,即汉字是如何起源的,什么时候有的汉字?成体系的汉字在什么时代出现?其实先秦时代古?早就想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但是?直没有说明?,留下了不少猜想和传说。最有名的是仓颉造字的传说——黄帝史官仓颉受到动物鸟兽?迹的启发创造了?字,这个传说没有办法证实。研究汉字起源真正有进展的是百余年来中国现代考古学发展之后,考古学家在地下挖掘出很多与?字起源有关的早期资料,这些资料为我们?科学的?法探讨汉字起源提供了线索。02从夏代再到殷商甲??,这中间?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所以我们看到的甲??是成系统的、完善的?字体系。

  从夏代再到殷商甲??,这中间?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所以我们看到的甲??是成系统的、完善的?字体系。从甲??来看,早期的汉字是以形表意的,客观上有?个物象,把这个物象描写下来造?个符号,就是所谓的象形字。?许慎的话讲“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即把物象画下来,随着物体的形状形成弯弯曲曲的线条。如果看到动物,就?脆画?个动物,例如“象”,突出它的长??;凤凰的“凤”,突出头上花冠和翎尾。例如“车”字,?看就是?架马车。除了象形以外,有些概念不太好?象形表?。例如“上”“下”就?法?象形来表?。但是古?很聪明,“上”“下”是相对应的概念,画?横做参照,在长横上?画?个短横就是“上”,长横下?画?个短横就是“下”,长横可以写得弯曲?点。这就是指事字。“本、末、朱”也是指事字。“本”是根本,是树的树根,所以“?”下?加?横就是“本”,现在讲“根本”“本原”,就是从树根引申出的意思。“末”是末尾,树梢,树的上部,就在“?”上?画?横。“朱”,表?红?,树的?是红的,于是“?”中间画?横。有些字意思?较复杂,不那么好标记。例如涉?、过河,怎么涉?涉??脚,两只脚跨?步,我们现在写的“步”就是两只脚,只是变形了,两只脚都跨在?上就是过河了,中间是?流,?边?只脚,现在写成三点?加?个“步”。03这真是很奇妙,“见形知义”,有很多?说汉字太好了,?看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不是那么简单。世界上万事万物都要?语??字记载,还有很多符号没有办法画出来,例如我在思考,这个“思考”怎么画?画不出来。我们讲话的时候有很多虚词,古?也有“之乎者也”,这些虚词就画不出来。完善的?字要准确地记录语?,才能把事情记录清楚。这就是汉字遇到的第?个困境,很多东西没有办法表现,?形可象,造不出字来了,如果找不到解决办法,这个?字符号系统就不会发展完善,就要?向绝路。古?很聪明,想到两个办法:第?个办法是假借,借?同?符号来替代。如表?“?概”“可能”的虚词“其”没法造出来,甲??就借同?的簸箕的“箕”来表?,这个?法叫假借。假借也有不?,?字系统中那么多符号本来都有??的?法,?借做别的?途,借来借去系统内就会?团混乱,就分不清楚了。对甲??进?抽样统计,70%的字是假借?法,这使得甲??的解读很困难。除了假借,在甲??中还出现了另?种造字?法,就是??个符号表?这个字的意思,再借?个符号来表?这个字的读?,把意义和声?合在?起就是形声造字法。例如:“凤”是个象形字,但是甲??中经常借作刮风的“风”,怎么办?改造它,在凤鸟上?加?个“凡”声,就成了凤凰的“凤”。形声字?旦出现,汉字造新字就突破了原来的困境。如“鸡”字,拿?个“鸟”字加上“奚”声就造出来“鸡”字。04形声造字法?起来?常便利,到西周时期就成为主要的造字法了。根据研究,西周时代80%的新造字是?形声造字法造出来的。到春秋战国时代语??字快速发展,春秋时代的新增字96%是?形声造字法,战国时代新造的字99%是?形声造字法造出的。这样?来汉字就突破了“?形可象”的困境,?上了?便造字的康庄?道,任何新词新语都可以?形声造字法造新字,我们现在还在?这个?法造字。例如“?”,甲???概还没有“?”这个字。西周只有?个和?属相关的字,春秋战国就多起来了,后来与?属有关的汉字越来越多,可以不限量地扩展,?直到今天可以造最新的与?属有关的化学元素字,如锃、钖、锑、铯、镦、钴、钡、钒、钼、镍等。这个例?告诉我们,形声造字法可以?常?便地造字,不仅?便造字还?便我们记忆,?看左边是“?”?定和?属有关,右边声符读什么?就表明这个字是什么?,所以中国有句话说“秀才认字认半边”。?旦?个?字系统可以?便地?成很多不同的字,现实中不管社会怎么发展变化,新产?的词都能造个字记录下来,这就突破了第?个困境。

  就突破了第?个困境。05造新字这个困境突破了以后并不是万事?吉,马上遇到第?个困境。早期的?字,形象性很强,按照形象弯弯曲曲去摹写。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发展?常快,?字使??越来越?,连?般的?匠制造器物也在上?标识?字。?匠写字哪有功夫像庙堂之?那样坐在那?描摹,于是追求书写简省、提?效率成为必然要求,也就是说,按传统的写法汉字??临?个危机,即古体汉字书写效率低下,与现实?字要求快捷?便形成了?盾。怎么突破这个?盾?有些?开始草率地书写,改变它原来的样?,战国时已经开始出现这个现象,例如?些兵器上的字,不专门考证没有办法认,写得很潦草,?们通过这个办法来突破书写效率低下的困境,这种突破就改变了古?字的书写系统,带来了整个?字系统的古今转型。战国时代除了兵器以外,秦简上出现了早期的改变篆书曲线笔画,线条变得平直,字形趋向?正的写法,这就是早期的?书。例如青川?牍记载的秦武王?年(公元前309年)发布的?个关于?地的法律条?,其写法完全是?书了。近年来发现的秦简,基本都是?书。秦始皇统?中国后,推?“书同?字”的?字政策,?的规范字体是?篆。但是?般的?常?字使?的是?书,?书就是?篆的简写,把?篆的弯弯曲曲的笔画变成平直?正,所谓“解散篆法”。△青川?牍,1980年出?于四川青川县战国墓,被认为是已发现最早的战国秦?书。这种发展?直延续到汉代。马王堆帛书是汉代早期的材料,帛书是??书抄写的,但还带有点篆体的味道。到汉武帝时期,?书就发展成熟了,例如北?所藏的汉简,就是成熟的?书。到东汉像熹平?经、曹全碑,这些都是成熟的标准?书了。△马王堆帛书残?,1973年出?于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包括28种古籍,?字为西汉初年的“古?”。△熹平?经残?,始刻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刻经本,?标准的?书写成,刻成后?于当时的洛阳太学所在地。△曹全碑局部,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于东汉中平?年(185年),是汉代?书的代表作品,为历代书家所推崇,现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保存。06?书的成熟形成了新的字体,改变了古?字的形态和?貌,汉字的结构古今就完全不同了。形象性很强的篆书形体到了?书阶段,就看不出字形和字义的关系了。例如甲??“为”字,表??个动作,是??牵着?象,??还能看到该字?体的样?,但是?篆已经看不清楚了。所以许慎解释?篆“为”字就不知道是什么了,他说“为”是“母猴也”,说猴?喜欢??抓,所以“为”有“动”的意思,这是根据?篆讹变形体做的解释。到?书以后,这个“为”字?点也看不出来和“象”有关,当然也看不出和猴?有关。“乘”本来是?爬在树上,到?篆看不出来了,?书更看不出来?和树?的关系了。正因为篆书向?书的变化,古?字变成了今?字。今?字指的是?书,古?字指的是?篆以前的?字。因为?物材料的正因为篆书向?书的变化,古?字变成了今?字。今?字指的是?书,古?字指的是?篆以前的?字。因为?物材料的局限,汉代经学家只看到?篆?篆,还不知道甲??,他们分析?字因此有很?局限性。?书写得很美化,“?波三折,鹤头燕尾,左右分背”,但是?笔“波挑”,写起来也慢,最快的办法是直来直去,?书跟篆书?已经变直了,但是还不够。到东汉的时候,汉字形体进?步发?变化,直来直去书写的结果,笔画就变成平的、直的、带尖的、带勾的等样式,因此就产?了新?体。从东汉开始,慢慢地发展到了今天的样?,整个过程就是从?书到楷书的演变过程。?、楷都是今?字,楷书只是?书的楷正化,到楷书就彻底完成了汉字的古今转变。这个转变最后使汉字形体从书写效率低下的困境中?出来,书写变得更加快捷。楷书是汉字形体发展的极致,汉字的笔画系统和?块字形态?楷书最终确?。△三国魏钟繇的《宣?表》,被认为是楷书?祖,刻本现藏故宫博物院07不仅如此,前?还有其他尝试和创造,如汉代出现的草书。草书就是?书的草写,笔画和笔画连带在?起,写起来随?所欲。从汉代的章草,进?步发展到唐代的狂草?叫今草。草书为什么要草?最早还是为了追求书写便捷,不过太快速、太便捷,写成?个轮廓,辨认起来很困难,规律性不强,?得太远了,所以过犹不及,就没有成为?种通?的实?字体。草书发展下去,成为书写者表现??个性的书法艺术,据说唐代张旭写狂草甚?以发濡墨来体现??的狂放个性。?今天的话说,这也是?为艺术,审美追求。△张旭草书《古诗四帖》局部?草书规范?点,?楷书?快?点的中间状态就是?书。所以?书的特点是“风流婉约”,写得很漂亮,最好的?书是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号称天下第??书。?书、草书虽然也体现了?们对书写便利的追求,但草书最终成为?种审美的艺术,?书则成为适?的?写体。△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局部,号称天下第??书汉字从古?字到今?字,就是从古?到?书再到楷书,完成了?次古今转变,这?次转变确定了汉字的基本格局,汉字从古?的形态转化成抽象的符号,从弯曲的线条变成点画的组合。笔画组合的?的是提?书写效率,牺牲的是汉字的形象性,因此有?说?书以后汉字是不象形的象形字了。这是汉字突破的第?个困境,时间跨度很?,从战国开始酝酿、试验,经过了秦汉之际,然后到晋唐的楷书才完成。08汉字经历了古今转变之后,长期处于稳定状态。从汉代开始,儒家学说经典化,对汉字的稳定起到了很重要的作?。先秦的古书到汉代?都变成了经典,经典是不能改变的,东汉把儒家经典刻在?头上让?抄标准版本,例如熹平?经。唐宋时期印刷术不断发展改进,经书刻版印刷成书,更有利于?字的稳定。尤其是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对汉字的稳定也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所有参加科举的读书?,要熟读经书才能考取功名,经书变得越来越神圣,?以写经书的汉字也越来越神圣。正是这些原因,汉字成为?个相当稳固的系统。这样?来,好像汉字就可以?枕?忧了,其实不然。18世纪西?发?了?业?命,开始了现代化历程。?本明治维新后也开始学习西?。?清王朝到晚清出现了?系列重?危机,随着鸦?战争、甲午战争的失败,?清王朝风?飘摇。怎么办??部分有识之?开始反思,提出要学习西?,“师夷制夷”;也有?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还有?认为必须全盘西化。晚清各种尖锐的思想?化争论,实际上就是探讨古?的农耕?明的中国,如何?对西?现代化的冲击。在这个过程中,清王朝接连遭遇战争的失败,西?势??侵中国,西?的思想、?化、科技也涌进来。有些?从?化层

  在这个过程中,清王朝接连遭遇战争的失败,西?势??侵中国,西?的思想、?化、科技也涌进来。有些?从?化层?反思,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是因为教育不发达,因?导致科技落后。1902年吴汝纶(1840-1903)到?本考察,回来以后建议要像?本?那样重视教育,改?语??字,统?国语。为什么语??字跟现代化有关呢?他们发现欧洲??的是拼??字,?本?学习欧洲,?五??图,学习拼??字容易,?汉字太难学,于是想从语??字上进?改?。尝试拼??字,最早可追溯到明末西?的传教?。明末传教?利玛窦就尝试利?西?拼??字的?法来拼汉语。另外,有些传教?到东南沿海福建?带讲《圣经》,?西?的拼??字拼当地的??,帮助?百姓通过当地??理解《圣经》,这些尝试也影响了当时的??。△利玛窦(1552-1610年)的《西字奇迹》(已亡佚)被认为是最早的拉丁字母汉语拼??案。有?部分?在此启发下开始创造中国的新?字,提出了形形??的汉字改??案,?较著名的有卢戆章的《切?新字》,还有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等。△《官话合声字母》是清末推?最?的?种注??案,包含五?“?母”(相当于声母)、??喉?(韵母)和声调。09对汉字改?影响?较?的是1915年兴起的新?化运动。新?化运动的代表?物胡适提出了“?学?命”,主张?学要变?,要???致,过去写?章是???,说的话和写的?章不?样,提倡???致,即“?话?运动”。汉字改?也是新?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些?认为汉字是落后的,思想观念要改变?先要改变书写系统,要让汉字变成拼??字,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和西?现代化接轨,学习西?的科学技术。其中最有名的是钱?同,他说“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汉字“断断不能适?于??世纪之新时代”。汉字本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却在西??化的冲击下?临存亡危机。早期试验新?字还只是?种尝试,还没有想到?定要把汉字替代掉,到了新?化运动时期废除汉字的呼声却越来越?。当时汉字改?的讨论?常热烈,?些精英???都?持实?拼??字,主张废除汉字,如蔡元培、胡适、陈独秀、赵元任、黎锦熙、傅斯年、鲁迅等,都?持钱?同的观点。陈独秀和胡适等认识到中国??众多,要搞拼??字,?先要把语?统?起来,要有国语的统?,所以胡适提出要先有“国语的?学”,再有“?学的国语”,他还提出以北???作为统?国语的基础。这个过程中产?了?些拼??字?案,赵元任等提出的“国语罗马字拼?法式”是得到认可的?种?案。△国语罗马字?案虽然是官?标准,但是实际推?不?。该?案基于“新国?”,删减了?量?素,合并了尖团?,影响了普通话的汉语拼??案1928年,瞿秋?、吴?章、林伯渠、萧三等在苏联也开始了拉丁化字母?案的研制。1931年还在海参崴开了?个“中国新?字代表?会”。1933年前后这个拉丁化新?字?案传到国内,1935年蔡元培、孙科、柳亚?、鲁迅、郭沫若等688位名流签名表?赞同。此后,拉丁化新?字在解放区、国统区都进?了推?,还印制了很多材料和读物,这是当时影响最?的拼?新?字?案。△拉丁化新?字?案推?较?

  10从晚清开始,在西?势?影响下,有识之?想改变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提出了?字改?的种种?案,这些?案有的是在汉字基础上的改造?案,有的是全盘学习拼??字的?案,与此同时,国语运动推进了民族共同语建?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简体字作为拼??字实?前的过渡办法也被提出来了。1935年国民政府还公布了《第?批简体字表》,但没能推?。△《第?批简体字表》由钱?同主持,共收录了324个民间流传最?的俗字、古字和草书字,很多被今天采纳近代以来民族救亡图存的过程,也是中国现代化转型的时期,古?的汉字被推向?死存亡的悬崖边缘,实际反映的是古?的中华农耕?明?临的?存危机。1949年新中国成?,继续推动?字改?,国家建设初期马上成?了?字改?委员会。周恩来总理1958年在全国政协作《当前?字改?的任务》报告,提出了简化汉字、推?普通话、制订和推?汉语拼??案三?任务。这三?任务继承了近代以来的语?现代化成果。1956年公布了《简化字?案》,据2004年统计,在?陆95.25%的?会?简化字,?繁体字还在?定范围内使?。《汉语拼??案》?泛推?,并且成为联合国拼写中国?名地名的规范。△繁体难写,简体不难写11信息化时代,汉字会消亡吗?汉字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字,深厚的历史、?化和传统,决定我们不可能废除汉字。如果把汉字废除了,我们就不能?向历史,中华?明就有可能中断。汉字使我们变得丰富,使我们在世界上独树?帜。汉字融?在每个中国?的?活中,融?在我们的深层?理结构中,如果没有汉字中国?的灵魂甚?都没有地?安放。近代以来,通过简化汉字,推进了教育普及;通过推?普通话,建?了民族共同语;通过汉语拼?,解决了与西?拼??字接轨的问题。这些了不起的成就,简??之就是语??字实现了现代化,语??字现代化则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程。其实?论是西?、?本,在进?现代化、?业化过程中,都有?个语?现代化过程,语?现代化的本质就是规范化、标准化,到了21世纪就是信息化。回顾三千多年来,三次?的困境和危机的化解,汉字确实是了不起。汉字?明是中华?明智慧的体现,汉字的发展也正体现了?种精神,即《周易》所讲的“《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汉字从古到今成为世界上唯?还在使?的古典?字,与时俱进,??不息,永葆?命之树常青,就因为因时?变,不断在??的?化中寻找新的?存发展的要素。我对我们的祖国充满信?,对中华?明充满信?,所以我对汉字的未来也充满信?。THEEND??清华”讲坛是清华?学于2016年初开启的?型活动,遍邀当代???家,阐述经典学说、独?思考和重?发现,致?于构建?个??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推动???新、社会进步。本书汇集2018年“??清华”讲坛演讲稿六篇,包括中国?业设计的开拓者柳冠中教授、电

  影评论家尹鸿教授、公共管理学家薛澜教授、科学史家吴国盛教授、古?字学家黄德宽教授、经

  济学家?重恩教授等六位清华学者,并附清华?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知ming主持?张?琴??

  对以上??的长篇专访。公共演讲呈现各位学者长期研究积累的??成就和思想成果,深度访谈

  全?反映学者的成长经历和学术经历,使读者不仅知其学术之所然,亦知其所以然。他们作为亲

  历者的?述,同时呈现了特定时期中国社会、?与?化发展的鲜活历史。▽▽

  ▽

篇五:用不同字体摹写来体现汉语体系的演变过程篇六:用不同字体摹写来体现汉语体系的演变过程

  

  试论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

  摘

  要:关于汉字性质问题的讨论一直众说纷纭,没有达成共识。通过梳理和评价20世纪以来汉字性质问题的研究理论和成果的基础上,纵观汉字构形发展史,其根本构形原则——据意构形、提示语义的造字之法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从而确立了从汉字构形原则出发的定性标准,把汉字命名为表意体系的文字,是能够概括汉字的本质特征的。

  关键词:汉字体系;性质;构形原则;表意文字

  自20世纪以来,关于汉字性质问题的讨论一直未曾间断,但迄今为止,仍众说纷纭,没有达成共识。

  应该说,作为自源文字之一的汉字,在其产生之后的漫长发展、演进和完善过程中,一直都能很好地记录汉语,二者之间也有着良好的适配性。按理说汉字作为客观存在的符号体系其性质也应该是确定无疑的,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之所以对这个问题各家观点莫衷一是,除了汉字本身的复杂性为其定性客观上增加了难度之外,各家在进行讨论时对于界定标准认识的不一致、术语理解和使用的混乱、出发点和立足点的不同、个人所依据的理论框架的差异等主观因素也是形成不同结论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认为在进行汉字性质问题讨论时,首先要做的前提工作就是对这些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科学的内涵划定,只有基于此的讨论和判定才有可能达成使众家信服的一致结论。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那就是,既然讨论汉字的性质问题,我

  们应以客观存在的历时与共时两个维度的汉字体系的整体状况为依据,即既要排除对汉字性质的分阶段断代分析,也要排除只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汉字体系中的一部分做局部研究。因为无论是隔断古今汉字之间联系的做法,还是切分整体做局部研究的做法,都不能使我们正确地把握具有历史传承性和沿革性的汉字体系的总体和根本特征及其与其他文字体系的本质区别,而这些都会最终抹杀我们研究这个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试图对客观存在的整个汉字体系作综合判断分析,以期从全局角度找出贯穿其发展演变过程的一条“性质”红线。

  众所周知,“无论哪种文字,总具有形体、音读和意义这三种要素”,但只有形体是文字本身所独有的,至于字音和字义,却都是由它所记录的语言赋予的。因此,任何一种成熟的文字体系必然既有音又有义,在这点上它们之间并无区别。而讨论某种文字体系性质的过程,却应是从探源的角度去推求字形结构的来源和造字之初的理据,从而说明人们是用什么方法创制出形态各异的符号来记录语言的音和义的过程。可见,这应是一个动态还原回溯的过程,目的是归纳文字创制初始阶段的造字之法。而如何造字与文字的任务密切相关。有史以来文字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础都是文字怎样去记录和表达语言——即文字记录语言的主要方式,也称构形原则。语言的外部形式语音及意义内容语义在客观上决定了文字的构形原则只有两种方式:一是根据语言的语音来构造文字形体,二是根据意义来构造形体。“文字通过这独有的两种方式中的哪一种来记录语言是文字体系划分的标志,也是区

  分文字根本性质的基本原则。构形原则相同则属同一文字体系,构形原则不同则属不同体系,构形原则改变构成文字体系的变迁,体系变迁的轨迹就是文字性质变化的历史”。这是我们进行文字体系划分及汉字定性时要一以贯之的根本标准,一旦背离了这个方向,任何结论最终都是站不住脚的。

  最早将汉字定性为表意体系的文字的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他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说:“(世界上)只有两种文字的体系。一是表意体系。一个词只用一个符号表示,而一个符号却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这个字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二是通常所说的‘表音’体系。它的目的,是要把词中一连串连续的声音摹写下来。”他将汉字定性为表意文字,立足点和出发点是依据汉字记录语言音义两要素中的哪一个要素,这种最高层次、穷尽性的、科学的分类,最能体现汉字与其他文字体系之间的本质区别,也最能揭示汉字体系的根本属性。索绪尔所谓的“表意体系”和“表音体系”,这些文字体制概念的逻辑范畴是从造字原则、造字方法的角度来界定的。澄清这一命名术语的内涵,对于我们进一步论证汉字的表意性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据此,我们可以概括索绪尔所说的“表意体系”的文字是指这样一种文字体系:其将依附于语音的语义在语素、词、词组或句子等各层次上划分出相应的语义单位,然后创制出一定的符号,即意符去记录它们。以意符为单位构成文字的,便是表意文字。而“表音体系”的文字是指这样一种文字体系:它产生的前提是对语音的分析,将语音分析出音素、音节或更大的语

  音单位,然后创造出一定量的符号,即音符去记录其中某一特定层次的语音单位。音符为字母的,是字母文字;音符为音节的,是音节文字。根据这个划分标准,我们可以大致对目前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几种文字体系作一个静态的现时分析,来看看此标准在文字体系划分时所体现出来的本质区别作用。

  比如,英文被认为是典型的音素文字,因为其用专用音符来记写英语中的语音单位,比如用“b”记录[p]音位,而[p]音位也只能用“b”来记录,排除个别特殊现象,基本上一音一符,一符一音。日语是典型的音节文字,一个假名表示一个音节。在掌握了这两种文字的发音和拼读规则之后,一个人即使不知道某个英语词或日语词的确切意思,也基本能读出来,或者听到一个生词后也基本可以记下它的形体来。汉字则不同,其在整字这个层面和语言的意义发生关系。有人会问,为什么不是和音发生关系呢?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最初人们在日常交际中,渐渐将“天上的太阳”这个意义用任意约定俗成的“ri”这个音来表示。随后人们产生要将“天上的太阳”这个意义记录下来以便达到超越时空传播的目的这个想法。在这个动机的推动下,人们根据生活经验,画一个象征太阳轮廓的圆圈内加一点“⊙”来表示“天上的太阳”这个意义。这个有了意义的图画形式,进而跟语音“ri”联系起来了。但凡有些生活经验的人,看到这个图画形式第一反应就是其跟实际生活中太阳形象的相似性,也就是说首先联想到的是“天上的太阳”这个意义,而不是“ri”这个语音。如果当时约定“天上的太阳”这个意义为“yang”音,人们也会自然将图画形

  式“⊙”读为“yang”音,但绝不会看到图画形式“⊙”首先把它跟地里耕作的牛或者其他与之在外形上相似性很小的事物联系起来。这说明,在造字之初,汉字是用来记录汉语中的语义的,随后,才按照约定的习惯被人们赋予了各种读音,成为音义结合体。这个阶段可以被称为形符阶段或据意绘形阶段。早期甲骨文、金文大多是以这种直观方式构形的。之后字符的象物性逐渐淡化,由象形转化为表意符号,通过意符的不同组合手段构形,直接把意义信息带进字形,靠字符意义的累积来体现构意,我们称之为形符的意化阶段。六书中的会意字便是义符一次性平面组合所构成的合体字。随后随着汉语表达功能的不断丰富和扩展,文字假借现象、词义引申现象的不断增多,汉字就不可避免地要孳乳以便满足以形别义的需要。而早期的形声字就是顺应这种需要产生的。比如“辟”与“避”、“僻”、“譬”、“嬖”的关系就是这种文字孳乳过程的生动写照。但其所谓的“声符”原是借本来既有音又有义的现成文字充当的,本质上是地道的义符,只是这些义符由于社会的约定,与语言中某个词语的音有了固定的联系,因而在通过追加义符而造的合体字中,人们对其声音的认识在先,于是才有了示音的作用。但其实质是由源字直接转化成的,其示源功能才是最本质的。可见,形声字中声符的示音功能---“通过它独立成字的语音与由它构成的形声字的语音之间的音同或音近关系来提示形声字的读音”是在其根本示源功能的影响下衍生出来的,是一种辅助标音功能。后来人们在对这类合体字习得和使用的过程中,对其结构进行静态的描写和分析,总结出“义符+声符”的构形机制,并进一步发展

  为“形声拼合”的造字方法,这成为后期形声字的主要构形原则。但由于受到早期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的类推影响,后期形声字的声符也往往会较自觉地选用那些具有示源功能的字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形声字的声符在本质上是示源的,其示源功能是主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示音功能是次要的,是由示源功能派生出来的附带功能,是示源功能造成的一种客观结果。这些“声符”本身与汉语的语音并无必然的联系。有人将现代汉字定性为意音文字或表音文字,显然是流于对形声字声符性质作用认识的表面和模糊。“从形声字的构成分析,正是由于形符和声符各自都有着区别功能,同形符的字用声符来区别,同声符的字用形符来区别,在这双重的区别之中,使汉字实现了以形声字为主体的构形系统,这也正是汉字顽强地坚持其表意性的表现所在”。以形声字为主体的汉字体系的定型,并未改变汉字的基本性质,只是使表意体系的文字进入一个更高的新阶段。贯通汉字的构形史,我们便不难发现,形声造字法是适应区别意义的需要而产生的,声符是别义的,而不是专门为了表音而创制的;恰恰是形声造字法,瓦解了汉字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表音趋向”。根据某些学者的观点,汉字表音趋向的主要表现是同音假借。但如果从较客观的角度看,假借作为造字之后的用字之法,其本质借的还是表意文字,并非汉字的本源,其的记音性属于文字的使用问题,与汉字的功能无关,并非造字之初的理据。即使按照许慎的观点,将假借归为造字之法,但随后“假借转化为形声,恰恰说明汉字系统对纯粹的音化符号难以接受;而增加义符,正是它坚持自身表意特征的一个重要手段”。

  因此,我们认为汉字的性质在形声字出现后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纵观汉字构形发展史,其根本构形原则——据意构形、提示语义的造字之法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我们将汉字命名为表意体系的文字,是大体合理的,能够概括汉字体系与其他文字体系的本质区别特征。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布龙菲尔德.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3]赵元任.语言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4]周有光.文字演进的一般规律[J].中国语文,1957,(7).[5]王宁.汉字的优化与简化[J].中国社会科学,1991,(1).

篇七:用不同字体摹写来体现汉语体系的演变过程

  

  .

  汉字书写规范化培训材料

  一、正确认识汉字书写规范化。

  (一)汉字书写规范化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于2000年10月31日通过,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

  第四条

  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

  第十条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使用的汉语文教材,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

  因此说,正确、规范的使用祖国语言文字既是我们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我们的义务。四年后的2004年五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又制订了《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该办法更具体的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汉字书写规范化的要求。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他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规范化的汉字书写来“传道,授业,解惑”,另一方面他又承担着教育下一代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责任,这一最基本的工作性质就决定了我们首先必须达到汉字书写规范化的要求。

  (二)汉字书写规范化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手段。教育讲究“信其师,亲其道”,假如这时,教师能以一手漂亮的汉字书写呈现在他们面前,激发起他们对教师的崇拜、信任的情感,产生模仿的欲望,那么,这就会转化为教师教育教学的一个手段和一份动力。

  (三)现代社会有一条潜规则,那就是,汉字书写规范化是教师这一社会角色(身份)必须具有的基本素养。教师几乎就是知识的代名词,“为人师表”是人们张口就说的话,除了说,书写差不多就是一个教师的另一张门面。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能写一笔说得过去汉字,那他的“本事”常常是要叫人打折扣的。这样讲并非让大家去在乎那个“名气”,实际上,“为人师表”一说是要求教师不论在哪里都得起示范作用,首先应从说与写做起。

  ...

  .每一个行业都有自身特别的职业要求,教师作为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人类文明的传递者,规范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义不容辞的天职。不论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这一点都是毫无疑义的。

  二、汉字及汉字书写规范化的常识

  为了更好的领会汉字的书写特点,我们先简单的介绍一下关于汉字起源的一些常识。

  (一)关于汉字

  1.关于仓颉造字说。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皇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hāng)

  野兽经过后留下的痕迹)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

  即黄帝的史官仓颉看见鸟兽的脚印,明白可以用形来区分事理,开始创造文字。又说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世界上的文字都是由“图画”经过一个简化过程,取事物的主要特征,开始了“文字”的进化过程。拼音文字是由原始图象向表示声音的字母方向发展,以语音作为主体。汉字则由原始图象向“象、数、理”方向发展,用不同的图象来表示各种各样的意思。

  2.关于汉字形体的演变。

  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是现在所知最早的汉字,在我国殷商时代就有了,它的字形有大有小,笔道很细,每个字都像是一幅小孩子画的画。周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是金文,与甲骨文差不多同样古老,它的笔画比较粗壮,大小也比较匀称。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中国被划分为七个诸侯国。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就像古老的密码,很难破译。如刻有楚国文字的铜节,刻有秦国文字——大篆的石鼓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汉字也进行了统一,从此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统一的基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秦代的统一文字——小篆,使汉字的笔画和结构得到定型,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

  上图为秦丞相李斯书写的《峄山刻石》。隶书是小篆的简便写法,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层人物中间,相传为程邈在监狱中将其整理成一种新字体。隶书在汉代(公元前206-220年)得到了很大发展,变无规则的线条为有规则的笔划。汉字经过了6000...

  .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商)

  (周)(秦)(汉)(魏晋)草书

  3.关于硬笔及硬笔书法。

  据专家考证,随着汉字的产生,中国硬笔书法持续至今己有五千年左右的历史。中国从文字产生开始至秦代,至少有两千年的时间基本上是硬笔一统天下。秦末汉初,随着毛笔的出现,产生了毛笔书法。从东汉开始直到本世纪30年代,约1800年的时间,是硬笔书法低落时期。五十年代至今,硬笔书法以其实用性再度勃兴。文字是记录语言,是人类交往的重要媒介,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作为文字的书写工具,无非有软笔和硬笔两大类,毛笔是软笔的代表者,钢笔是硬笔中的佼佼者。在记录汉字,进行人际交往过程中,钢笔和毛笔相比,有着自己明显的优势和特点。钢笔字的书写,基本要求是把字写得清楚,写得正确、规范,以达到准确的表现自己的思想、认识、不致于引起误解。除上述外,练习钢笔书法同毛笔书法等其他艺术一样,能陶冶人的性情,净化心灵。写字时的凝神静思,一方面集中了思想,另一方面也活动了筋骨。久而久之,使书写者的身心得到锻炼,其情绪达到宁静致远。钢笔书法,不仅要求把字形写对,主要的要求把字写美,写得有艺术性,有欣赏价值。所以,一般的钢笔字和钢笔书法有质的区别。钢笔书法不仅能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能较好地表现自己的情感,使交往对象获得美感享受。

  (二)关有汉字书写规范化的常识

  1、规范汉字的含义和标准

  汉字规范化,就是根据汉字发展的规律确立形体和书写的统一正字标准。规范汉字包括经过整理简化的字和未整理简化的传承字。经过整理简化的字是指国家正式发布《简化字总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所收的字。以上字表所收录字的范围内,三个字表的规定就是规范汉字的标准。未整理简化的传承字是指以上字表未收录的社会公认的汉字,以国家审定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中华大字典》为标准。凡不属国家公布和审定的字,都不是规范字,其中包括一切错别字、已经公布废除的异体字、繁体字、旧印刷字、《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的简体字和自造简体字。

  2.汉字书写规范化主要是只指硬笔书写。硬笔是指笔尖是硬性的笔,如钢笔、...

  .铅笔、圆珠笔、签字笔、粉笔以及特制的木笔、竹笔等。硬笔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是一种最广泛使用的书写工具。硬笔书法是以硬笔为书写工具的写字艺术。硬笔书法与毛笔书法本质及许多技法都是相同的,但毛笔书写要达到书法的程度是需要相当的时日,而硬笔从书写到书法相对而言则要快一些。所以要达到汉字书写规范化的标准完全可以说是“字无百日功”的事。

  3.对教师书写基本功的要求包括以下四点:

  (1)笔画清楚。在写钢笔字、粉笔字或必须写毛笔字时,要求每个字的一笔一画,都清清楚楚,合于笔形的规范、不可随意多一笔少一笔,或变动笔形;笔画的走向要符合规则,不可倒插笔。

  (2)正确规范。除笔画要按上述要求注意正确规范外,在笔画的组合关系、字型结构和笔顺三个方面,也应按上面的要求,做到正确规范。不可变动笔画的相离、相接、相交的组合关系和位置;不可随意变动部件的位置和比例;不要违背笔顺规则,随意颠倒笔画的先后顺序。写行书时,笔画可作适当的简化和连接,笔画的组合形式也可作适当调整,但必须符合社会公认的规范,不可随意乱写。

  (3)匀称有力。匀称指字的结构布局匀称,符合结构规律。有力首先指笔画有力,其次指每个字的笔画之间,部件之间配搭适当,显得紧凑有力。

  (4)熟练美观。这是进一步的要求。熟练主要指书写的速度,其次对常用字要大都写得熟练,不要有生有熟,夹杂其间,使人看了感到别扭。美观则指每个字以至全篇写得好看,给人以清晰感、愉悦感,力求达到形式美的要求。成篇成幅的书写要注意款式。

  第一,要卷面干净。

  第二,要留有“天地”左右的空白。其比例是“天”(上部)要稍大,“地”(下部)要稍小,左右要均等,略小于“地”。

  第三,要布局恰当。整篇书写要注意题目、署名和分段。如写通知、感谢信和板书等,则要根据纸面(板面)大小,字数多少,写前预作设计,不要上松下紧或上紧下松。有题目、署名或上下款者要留下位置后,再根据正文字数作适当安排。

  第四,要行款整齐。行款指行列书写形式。实用书写多为横式,横看为行,竖看为列。

  4.现在,老师们汉字书写规范化的水平尚有差别,统一的书写练习计划、方式...

  .方法也不好统一制订,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硬笔书法练习步骤,供参考。概括的说练字的一般步骤是:选帖、读帖、描摹、临帖、背帖、创作五步。

  第一步选贴。现在市面上流行的硬笔书法字帖很多,一般是先楷书,后行书。总的说他们都能达到汉字书写规范化的要求。人教版语文教材推荐的楷书教材是书法家丁永康的作品。他的字清秀端庄,既体现出汉字的字形、结构、笔画特点,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老师们选贴自然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

  第二步读帖。帖上汉字的读音我们都知道,无需再读。读什么?读字形,读结构,读笔画,分析揣摩字的笔画特点及笔画间的相互关系。例如:永、匠、刍、国、木、树、也、摹、张、刘、坠、微准等等。字形有方,有扁,有瘦长;结构有上下,上中下,左右,左中右,其中上中下左右各部分所站的比例;笔画有多少、长短、呼应之分等,都需认真观察分析,从中寻出规律,然后方可快速长进。这是读贴的实用层面,更高一层的是欣赏其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所蕴含的艺术气象。值得说明的是读贴是伴随书法学习始终的,而且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实际上,即使不进行书法练习的人照样可以通过读贴来欣赏书法艺术。

  第三步描摹。“描”指的是描红,即初学者在印好的字帖上沿笔迹用笔描写。“摹”指摹帖,即用透明纸覆在范字上,沿纸上的字影一笔一画的写,又叫写仿影。此法适用于初学者,也可用于对新帖的练习,运用此法宜于掌握字形的位置,即结体。

  第四步临帖。指把字帖置于一旁,看着字帖一字一字地写在作业纸上,这种方法有利于领会书写的技法和内在神韵,但不易掌握字的结构,可与摹写法共同。

  第五步背帖。指在临帖的基础上把字帖去掉,根据自己的记忆,回忆字帖上的字形,将其写在作业纸上,再将原帖打开与之对照,找出差距完善其本。这是练好字的关键一步,只有对所写的字精审细察,成竹在胸,才能下笔有神,准确无误。写字的时候,如能在所写的白纸上看到要写汉字的准确字形,做到“成字在纸,成字在胸”,下笔如描红,写一手好字就不成问题了。

  第六步创作。在掌握了字帖上的字的写法的基础上,触类旁通,悟出字帖上没有的字的写法。根据自己表情达意的需要,写出一段有中心、有内容、自成体系的文字,这就是创作了。

  此外还有:书壁法,书地法,书空法(在路上行走时,或在空闲时用手指在空中...

  .比划,抑或在心里默默比划。据传唐代著名书法家虞世南夜晚卧榻书空,时长日久竟将盖用的棉被划破了)。采花酿蜜法(在生活中发现了值得学习书迹,把其中喜爱的书迹的结体、用笔、章法、神韵仔细揣摩,认真加以练习)。片段学习法(把一本字帖分成若干片段,然后集中精力,一个片段一个片段地进行练习熟记,直至整本字帖的书写技法、章法形成、神韵均能完美地展现出来)

  。阅读欣赏法(把字帖当作一本小说来阅读当作一张黑白装饰画来欣赏,默记其技法、章法,此法可增强对于技法、章法、神韵的领悟)。

  3.下面我再谈谈练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要有信心。从一开始练字的时候,就要树立牢固的信心。相信自己并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这是培养练字兴趣的基础。

  第二,要少而精。每次练字字数务必要少,最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名人名言等,力求少而精,临摹遍数要多,一般直到达到第四步能背帖的程度,再换内容。这样日复一日,字写好了,兴趣慢慢油然而生,最后达到视书写为享受的境界。另外,不要轻易变换字体(不同人的字帖)。因为一旦变换字体,又得从头练起。

  第三,要有耐心。练字要心平气静,善始善终,不能心浮气躁,敷衍了事。写字的时候要做到一笔不苟,每一笔都要写得实实在在。有很多人练了一段时间后,将自己写的字跟字帖相对照,看到自己的字还远远比不上帖上的字,于是便丧失了信心,索性不再练了,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须知:一日练功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遇到这种情况不妨在大脑中经常提醒自己一下,切忌急于求成。练一段时间后,并不是自己的书写水平越来越低,而是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了。要做到无一日不提笔,不能一曝十寒,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做到这一点并不难,挤出零碎时间,每天坚持半小时或10至20分钟即可。

  第四,要养成善于读帖的习惯。就是要学会欣赏,在欣赏中揣摩、分析、比较、归纳、有所领悟。进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切实做到:眼到、心到、手到、静观默察,细心琢磨,发挥艺术灵感,使其水到渠成。另外,要养成与人探讨切磋的习惯,自己的不足自己常常看不到,经人指点即可豁然开朗。

  第五个,要学用结合,练写合一,这一点最为重要。有人练字的时候写得很好,但一进入普通文稿撰写的时候又瞎写一气,这们是永远练不好字的。练过的字平时用到了,应该写的象练时那样好,练一个用一个,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学用结合...

  .才能练好字。

  第六,教师除了一般硬笔外,主要还使用粉笔。粉笔与毛笔、钢笔的共同之处是也讲究提按、快慢。不过粉笔书写又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是它笔画粗细轻重的变化可以较大,有转动笔头、变换角度和运腕等。粉笔用笔,力度不要过大。尤其按笔或横式书写时,力度过大则易于折断。尤其是行书的书写。这就要求握笔不能太紧太死,要轻巧灵活,书写时有转、捻、按、提等细微活动,这样写出的字才节奏鲜明,活泼灵动,神形毕肖。粉笔字主要用于板书,姿势多用立式。因为是当众书写,因此要求写字姿势既要正确,又要端庄大方。具体要求是:头平,身正,臂曲,足稳(两脚要分开站稳。若两脚平行,可同肩宽;若两脚前后分开,步幅大小要看能否站稳而定。也可踮脚,也可屈膝,但都要保持身体平稳,不可弯腰、驼背、撅臀)。

  另外,教师还应依据黑板版面及内容的要求,通过字体的大小,行列的长短纵横,颜色的变化等手段,合理布局,精心设计,不仅有规范的汉字书写,而且努力使整个板书在突出主题内容的基础上呈现出一定的美感。

  三、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汉字规范化写作

  (一)目前汉字书写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目前,社会上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比较淡薄,铺天盖地的街头广告,标语、宣传栏、五花八门的各类匾额,不仅书写极部规范,而且滥用繁体字,乱用不规范的简化字,生造成语,专门错用别字等等,极不严肃的汉字书写现象屡禁不止,泛滥成灾。

  2.某些教师在讲课、板书和批改作业时,用字不够规范,书写潦草不归体,漠视学生不规范的书写,实在有会误人子弟之嫌。事实表明,中学毕业生仍写错别字的原因之一,与中小学教师用字不规范有密切的关系。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不但在汉字规范化方面要率先垂范,而且应当认真教育学生读写规范汉字。这是国家法令的要求,也是职业道德的要求。

  3.至于学生的书写水平则更是到了是到了非抓不可的程度了。我在《中考作文存在的几个问题》中概括了目前学生书写的现状:

  1、书写潦草,给人一种做事不认真、不严谨的印象,有不尊重改卷者劳动的嫌疑。

  2、书写畸形,有字形行过分瘦长者,有字体过大出格者,有所有书写倾斜者,...

  .有字形上紧下松者,还有上宽下窄者;有在所有字中夸张某一笔画者,如撇、竖、捺等;有字形大小不一,上下错落者;还有自创字体不伦不类者。凡此种种,不仅不能给人美好的感觉,反而引起人的厌恶情绪。

  3、有笔颜色不能统一,尤其用色彩很淡的圆珠笔,再加上笔画极细,难以辨认,增加阅卷者的负担。

  在书写技术方面,主要是写字时身体歪斜,握笔方法不正确,纸笔等书写工具选择不好,又不能正确运用等。这也就是今天我们在这里讲如何提高教师汉字规范化书写水平的另一个目的,即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汉字规范化写作。

  (二)关于如何提高同学汉字规范化书写的水平,1.我们该如何帮助同学进行汉字书写规范化呢?前面谈到的通常练习方法自然也适用于同学练字,但同学习字又有其不同成人

  的一些特点:一是除个别钟爱书法的同学外,他们自治力不强,缺少练习的耐心和毅力;二是他们作业多时间少,客观上时常影响他们的书写练习,致使其练习难以持久。但同时他们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强,学习环境好又为他们创造了练好书法的条件,所以,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办法当然是有的。下面我介绍一下我的做法供同志们参考。

  第一,以前面提到的人教版语文教材推荐的书法家丁永康的《学生习字字帖》为书写标准,特别是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附录的一页三首五言绝句作为练习的起步字帖,一至两周写好一首,每日作为比交作业,反复临写,直至能默写出字形、笔画结构十分像的程度。

  第二,与第一条同步,每天的语文作业都要求用方格、田字格、米字格或者回字格进行书写,书写要求模仿前面规定字帖的笔法、结构去完成。

  第三,教师每日都给予每位同学进行批改,选择作业中典型的书写不规范的字给以纠正。同时,选出书写优秀的作业在班内张贴,供其他同学学习借鉴。

  第四,教师个别辅导的同时,选择作业中典型的书写不规范的字在黑板上演示讲解,在比较中进行纠正。

  第五,在学生中开展评比“星级书写能手”的活动,教师搞书法讲座,也请同学谈书写体会,另外也积极参加一些校外组织的青少年硬笔书法比赛。

  第六,选择优秀书写者的作业或作品影印至学校文学杂志《放飞》,进行鼓励。

  通过这种书写练习作业化,或曰作业书写练习化的写练结合形式,同学的书写水平...

  .能够尽快的得到提高,初步统计,半个学期(一个班)可有近40﹪的同学进行规范化书写,一个学期能达到85——90﹪,再有一个学期的提高、巩固,汉字书写规范化的同学几乎接近100﹪。书写速度(正楷字)快的能达到每分钟30个。书法基础较好的同学,行书字书写速度可达到每分钟50个。更有个别同学甚至可以进行硬笔书法创作。即使班内书写水平最差的同学,写出的字也能达到横平竖直、端正美观的程度,畸形的书写完全可以杜绝了。至于书写之外,同学在做事的认真、严谨、负责以及提高情趣等方面的收获那就更是哪能可贵的了。

  2.下面我再谈谈学生练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书写工具的选择。“工欲善其事,必先得其器。”无论是钢笔还是圆珠笔、签字笔都要选用书写流畅,线条粗细均匀的好笔。蓝色太浅,难以辩认;墨色太黑,又给人以压抑感。如果是考试,往往会因此影响阅卷老师的心情,造成不必要的失分,所以笔迹的墨色以蓝黑色为最好。

  第二个问题:练字应特别强调写字的姿势和执笔的方法要正确(这是当前中小学生书写时存在问题最多的地方)。尤其是用圆珠笔写字要采用坐姿,更要做到“头正、身直、臂开、足安”。其他如,眼睛距纸面约30厘米,胸部距桌边约10厘米。两臂自然伸展,小臂平枕桌面。拇指与笔杆接触点到笔尖的距离约4厘米。笔杆斜靠在虎口上,与纸面成45-60度角,字越小,角度越大。如用钢笔写字还应注意笔尖在外,笔舌在里,让笔尖的中缝接触纸面,以保证出水均匀,线条流畅。

  第三个问题:教师指导同学练字要积极准备,确实指在点子上,让学生心服口服,有所收获。比如,字在格子内要悬空,不要靠底线写;在横线上写作业,字要拉开距离,不要拥挤。“也”、“之”等扁形字要写扁;“玉”、“子”等瘦长形字,则不可写得太瘦长。“永”、“不”等左右两边有撇、点或捺笔者,该两笔不可太低,且要保持平衡,以免字重心不稳。另如“在”字的“土”不要低,“有”字的“撇”不要长等,都应在比较中让同学辩清正误,领会妙招,品位美感。

  第四个问题:各科教师要齐抓共管密切配合。有的老师可能以为学生书写是语文老师的事,这个想法是很不恰当的,应该说主要应该有语文老师抓,其他老师也不能放松。当然,首先教师要写规范字。对作业书写潦草的学生要批评教育,让其改正。督促学生练字不只是语文教师的责任,每个教师都有责任,这应该成为老师们的共识。

  ...

  .最后我还想告诉大家:写一手漂亮的汉字其实并不难,只要你用心练用心写,总会成功的。当你看到一个个端庄秀丽的汉字从你的笔下流淌而出的时候,当你看到一页页整洁清楚的文稿在你的笔下诞生的时候,当你的书法艺术被别人啧啧称道的时候,当你因投入的书写而心神宁静,淡泊安详的时候,你不觉得写好汉字也是一种艺术享受吗?让我们走进汉字书法的艺术世界,尽情的挥毫泼墨吧?

  ...

篇八:用不同字体摹写来体现汉语体系的演变过程

  

  简化字和汉字的理据性

  一

  汉字的理据性

  目前,对于汉字理据性的理解还存在分歧。孙剑艺认为:“要说早期的汉字‘有字理’是可以的。但是汉字发展到今天,它所记录的汉语发展到今天,社会发展到今天,汉字的‘六书字理’早已消失殆尽了,或者说早已不起多大作用了。……实际上,汉字本身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逐渐淡化自己‘字理’的历史。

  ”[1]苏培成先生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真正实用的文字都是有理据的。拼音文字的字母按照一定的规则拼合起来,就能表示出词的读音,这就是它的理据。汉字不是拼音文字,是语素文字,它的理据表现为部件和字音、字义间的联系。看到一个汉字,能够从它的部件联想到它的读音和意义。知道它代表的是什么语素,这样的字叫有理据。反之,看到了部件不能引起联想,这样的字就是没有理据。”[2]刘又辛认为,“从两种文字的性质来看,拼音文字是一种无理性符号;汉字则除少数表音(假借字)外,基本上都是有理性符号。”[3]这里对汉字理据性的不同理解,牵涉到对汉字系统规律的认识和对汉字发展演变历史的不同看法。至少涉及这样三个问题:

  1.对文字理据性的理解

  文字的理据性是指文字符号和语言成分的对应关系,既然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系统,而语言又是音义结合的词汇语法体系,那么文字记录语言,就是使文字符号和语言成分建立联系。这种联系可以是语音的,也可以是意义的。拼音文字的字形(词形)直接记写语言要素的声音,而汉字中形声字的字形,则与语言要素的声音和意义两个方面发生联系。因此,我们说的理据性不仅仅指现代汉字是不是合乎“六书”,还指作为一套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汉字跟语言成分之间是否具有某种联系,换句话说,汉字的理据性是

  指其在记录语言成分的同时,是否体现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同意苏培成先生的看法,任何实用的文字都是有理据的。汉字记录汉语,它的理据性就表现在汉字字形直接与语言中的音或者义发生联系。比如“众”,是由三个人组成的,用它代表“人多”的意思。“抬”两个偏旁,一个表义,一个表音。这样的字都体现出了汉字的理据性。不同类型的文字,它的理据性表现出来的方式就有所不同。表音文字用字母表示语言中的音素或音节,字母按照一定的拼合规则来表示相应词的读音。例如英语中的“book,look,cook,boot”等词,其发音就有一定的规律性,词形直接记写语言要素的声音。当然也有一些词不能准确表示读音,但从英语文字的整个体系来看,还是有一定系统规律的,因此我们承认它是有理据性的文字,至于多少词形表音,多少不表音了,那是理据度的问题。

  为了把汉字的理据性加以量化,苏培成先生提出了理据度这个概念。理据度的计算公式是:

  实际具有的理据值÷最大理据值=理据度

  按照字符理论,现代汉字的字符分为三类,就是意符、音符和记号。意符、音符有理据,记号没有理据。他以《新华字典》的部分作了抽样测查,推测汉字的理据度在50%上下。[4]2.古代汉字和现代汉字的理据性问题

  所谓现代汉字是指记录现代汉语所使用的文字。它以形声为主要构字方式,以楷书为通用印刷体,基本上采取语素—音节原则来记录现代汉语。古代汉字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至少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古文字阶段和隶楷阶段。前一阶段起于商代,终于秦代;后一阶段自秦末一直延续到现代[5]。在时间范围的大跨度、字形演变的大变化面前,对于古代汉字的理据性也要做出具体的分析。如果说小篆以前的文字,基本保留了象形的特点,那么隶变可以说是汉字历史上的一次空前的大简化,它确立了汉字点、横、竖、撇、捺等现代汉字的基本笔画,也确立了现代汉字结构的基本雏形。在甲骨文里表示具体事物、动物的字形,一般都是描摹其外形或者外形特征,这些字形直接与所记录的词语发生联系,可以看作是有理据的。然而,也不是所有的甲骨文都是能够“见形知义”的,因此,其理据性未必就比现代汉字高多少。汉字发展到了周代,特别是春秋战国时代,汉字造字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形声字增加的速度超过了表意字,形声字的数量也就占了多数。《说文解字》所收9353个小篆中,形声字的数量就占了80%多。这时候,汉字的理据性就越来越强了。发展到隶楷阶段,尽管随着笔画的确立,象形、指事、会意字的理据性有所降低,但形声字的数量发展迅速,南宋郑樵对两万多汉字的结构作过分析,认为当时的形声字比重已经超过90%。因此,汉字的理据性不是削弱了,而是大大加强了。现代汉字中,大部分字形是对隶楷阶段汉字的传承,古今通用字仍是现代汉字的主体,简化字和新造字所占的比例不足20%,即使是简化字和新造字,也不都是毫无理据的,相反,有些字还提高了理据度。比如“态”、“证”、“递”等字就比原来的繁体字理据度高了。

  3.个别字形和汉字系统

  讨论汉字的理据,应该着眼于汉字的整体系统,而不应该拘泥于个别字形,尤其不应该就某个字或某些字的理据,特别是“六书”理据,来否定整个汉字系统的理据性。我们要看这些字是否构成对整个汉字系统的冲击,其冲击度到底有多大,是否到了足以破坏汉字理据的程度。拿“木”字旁的字来说,从整个表意体系上看,汉字从“木”的字,大多还是与木有关的。我们统计了《新华字典》中18个常用形旁,结果发现2738个形声字的形旁表义率为90.03%。我们还就《最常用的汉字是哪些——三千高频度汉字字表》作了统计,1985个形声字中形旁有表义作用的1720个,占总数的86.65%,形旁没有表义作用的265个,占总数的13.5%。所以从总体上看,现代汉字形旁依然保持着较高的理据度。声旁的情况就差一些了,汉字有多少形声字的声旁可以真正表音?即有多少形声字的声旁读音和整字的读音完全一致?周有光先生统计的结果是:现代汉字声旁的有效表音率是39%[6]。周

  先生的数据统计中是以“含旁字”所指,其含义比声旁要宽泛一些。李燕等对7000个通用字中的形声字的统计结果为,声韵完全相同的2285字,占形声结构的比例是40.54%[7],而事实上,越是生僻字其表音率越高,我们对常用字3500个统计的结果是32%。高家莺对倪海曙编著的《现代汉字形声字字汇》所收5990个正字进行统计,其中一音声旁所组成的形声字中,字音与声旁读音完全相同的1578个,占形声字总数的26.3%[8]。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差距,原因在于所选材料及对材料的限制各有不同。不过,据笔者的统计结果,30%左右的表音率应该说接近汉字的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形声字摹写声音的理据度并不高。

  二

  简化字的理据性问题

  有人认为,简体字破坏了汉字的结构,破坏了汉字的理据性。“简体字易写而没有字理”[9],这样的说法缺乏对简化字的全面分析,也往往是只看到了一些简化字的“树木”,而没有看到简化字系统乃至汉字系统的“森林”。诚然,简化汉字在“六书”的字理上,有它的缺陷,但80%以上的简化字还是可以进入汉字的理据体系的,它与整个汉字体系的冲突并不是想像的那么大。况且由于汉字本身的发展,同样也使古代汉字中大约20%的字游离出了汉字结构体系,这部分无理据的字是不能记在简化字身上的。严格要求简化字一定要符合类推规律、一定没有规则例外,是不现实的,是不符合汉字实际的。

  首先,汉字系统本身不是科学定律,也不是一个严格的科学体系。因此,规则的不对称性和规律的不系统性也就在所难免。汉字不是一时一地某一个人创造的,而是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步形成的。在发展过程中,它不是以追求系统的完备性和科学性为主要目标,而主要是书写的简便性,它甚至并没有过多考虑记忆的方便性。再加上语言的发

  展变化,记录汉语的汉字也会相应的发生音义方面的变化。因此,就会在规则之外出现特例,出现游离于系统之外的汉字。比如从“竹”字头的字,一般说来都与“竹”有关系,但是有些字并不是这样,“笑、笨、答、等”等常用字,都已看不出跟竹子有什么关系了;有些竹字头的字“竹”是声旁,如“笃”,从马,竹声,本义为“马缓慢地行走”;“筑”是个会意兼形声字,从竹从“?(抱,用手拿。隶变为巩)”。这些字的理据性都是要打折扣的。但从“竹”的另外127个字(根据张书岩主编《标准汉语字典》,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0年12月)都可以看作与“竹”有关系。另外,形声字声旁的表音规律性就更差了,同样是“皮”作声旁的字,可以有:pī(披),pí(疲),bǐ(彼),bèi(被),bō(波、玻),bǒ(跛),pō(坡),pò(破)等等。所以认为汉字可以系统类推本身就存在认识上的错误。

  其次,从整个简化系统上看,可以类推的简化字还是占多数的。《简化字总表》第三表所收的1753个字就是根据第二表的简化字和简化偏旁类推出来的。如“貝”简化为“贝”,貞、則、負、貢、唄、員、敗、貯、貪、偵、側、貨、貫、貴、賤……等中的“貝”统统简化为“贝”。而这些可以类推的简化字占了简化字总数的78.43%。所以我们应该承认汉字简化的类推规律还是存在的。至于第一表和第二表中出现的简化字更不应该成为批评简化字的理由。因为简化字中

  80%的汉字是古已有之的[10],是在群众中间流行了几百上千年并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字,只不过我们整理规范了这些字,使它们取得了合法身份并成为唯一合法身份的字体。由此看来绝大部分简体字不是新中国创造的。其实简化字作为政府行为推广,早在1935年,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就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共收324个字。就是现在被人们广泛批评的“破坏六书”原则,被人们广泛举例的用“又”代替十多种偏旁,也是当时就

  有的。比如当时的方案就确定了“觀”简化为“观”、“歡”简化为“欢”、“權”简化为“权”、“勸”简化为“劝”。所以台湾政府和有关人士完全没有必要背着这个包袱,认为简化字是大陆政治的产物。

  再次,对简化字的理据性我们要做具体分析。

  ⑴采用笔画减省和形体简化方法的,的确存在结构方面的问题。比如“開”简作“开”,“滅”简作“灭”,“廠”简作“厂”,“蠶”简作“蚕”,“處”简作“处”,“當”简作“当”,“號”简作“号”,“龍”简作“龙”,“關”简作“关”,“聲”简作“声”,“飛”简作“飞”等等。简化后的这部分字变成了纯记号字,而“记号和整字的字义、字音没有联系,是没有理据的。”[11]这部分简化字是经常遭到人们批评的,据我们统计,也只有42个。

  ⑵有些字破坏了原来的六书结构,使得原来的形声字表音或表义不那么明显了。比如“盤”的上面本来表音,但简化成了“盘”以后,上面的“舟”起不到这样的作用了。类似的例子还有:制(製)、致(緻)、沈(瀋)、杀(殺)、录(錄)、时(時)等。

  ⑶一部分简化字降低了汉字的理据性。主要表现是形声字中有的改用了表音不太准确的声旁。比如“擁”简作“拥”以后,原来准确表音的声旁表的不准确了。“炼(煉)、练(練)”原来的声旁与字的读音相似,简化后右边无法称说。再比如荐(薦)、动(動)、灿(燦)、厅(廳)等。但这类字的数量并不太多。

  ⑷对汉字的理据性不构成冲击的简化字。这部分字保留了原来繁

  体字的字形结构,也就保留了繁体字的理据。比如“漢”简作“汉”,繁体字右边的偏旁多数人已经不知道它的读音和含义了,那么把它简作“又”对汉字的理据性来说,并不构成什么影响。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忏(懺)、继(繼)、观(觀)、艰(艱)、联(聯)、刘(劉)、确(確)、铁(鐵)、(听)聽、虾(蝦)、礼(禮)、驴(驢)等。这类字在简化汉字中占了大约60%左右。这也就足以说明,简化字在汉字的理据性的破坏上并没有多大。

  ⑸一部分简化字增强了汉字的理据性。主要表现是形声字中有的改用了表音较准确的声旁,有的改换了既能表意笔画又简单的形旁。比如“態”、“鐘”、“遷”、“遞”、“蘋”分别简化成了“态”、“钟”、“迁”、“递”、“苹”,简化后的声旁与整字读音完全一致。“驚”、“護”、“響”分別简化成了“惊

  ”、“护”、“响”,像这些字纳入汉字的整体体系,其理据性应该是增强了,而不是减弱了。因为汉字声旁的表调功能是很弱的,所以简化后的形声字如果声旁的读音与整字的读音相近,也属于正常现象,而不应该成为批评简化字的理由。当然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保持或更改为与整字读音相同是最好的。

  最后,现代汉字理据性的降低的原因主要是语言和文字的时代发展,其中阶段性的发展至关重要。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从小篆到隶楷,每个阶段的字形变化都是对汉字结构的一次调整。语言的发展,尤其是语音的发展,使得汉字的读音也在发生变化,这点对形声字的影响尤为突出,很多声旁与字音相同或相似的读音,变得不相同或不相似了,造成形声字大范围的表音率下降。

  三

  对海峡两岸汉字前途的思考

  目前,大陆和台湾分别颁布了相关的汉字标准字形,根据费锦昌先生对大陆《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和台湾地区《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的分析统计,“如果说得笼统点,那就是在大约5000个使用频率较高的现行汉字中,约有60%的字形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12]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不仅在汉字研究的学术界,而且在信息处理界、教育界、新闻界甚至民间,海峡两岸书同文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解决两岸在汉字书写方面存在的问题、统一现代汉字字形是迟早的问题。为此,我们应该为这一天的到来,做好充分的学术研究准备,并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1.需要有正常的、良好的心态

  汉字书同文现在不是哪一个政府的主观意志,而是时代对汉字提出的要求。我们应当首先肯定的是书同文不是一场运动,也不是政治势力的较量,而完全是有志之士出于对全体中国人利益的关心,是因为不同的汉字字形已经大大阻碍了信息交流,给人们的日常生活、科技、商业、通讯等带来了极大不便,因此,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多考虑的是汉字的实用性和方便性的问题,同时也不可能脱离汉字现状。任何忽视现有汉字标准和现有汉字使用情况的极端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我们非常同意这样的说法:“笔者不赞成把两岸现行汉字的差异任意扩大和缩小;不赞成把产生差异的原因简单地归之为大陆推行了简化字或台湾墨守成规;不赞成用过分简单化的办法来消除两岸字形的差异,比如让大陆废除简化字,恢复繁体字,或者要求台湾一字不漏地采用目前大陆通行的简化字。”[13]2.充分尊重目前两岸汉字使用的现状

  我们姑且不论简化汉字的功过问题,事实上简化汉字在大陆已经有了广泛的基础,并建立了各种规范和标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汉字的形体会保持相对稳定,以利于社会应用。但这绝不是说,大陆使用和通行的标准就是一成不变的,就是不能更改的。也不是说现行的汉字就都是最合理、最标准的。首先,汉字的发展演变是历史

  的规律,这符合文字本身发展的特性,即使没有任何官方的或行政的命令,在民间也是免不了的。其次,现代汉字中还有一部分使用频率高、笔画繁难的字没有简化,这不符合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据统计《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收入的6373个通用汉字中,就有138个字因结构、笔画繁难而不能在15×16的点阵字形中使用,如:“膏、霸、赣、酬、矗”等,信息学界不得不强行压缩。这些字总有一天要妥善处理。台湾《标准字体表》中确定的标准形体,也有比较合理的,如果能找到某些结合点,大陆也不应当采取完全漠然处之的态度。尤其是在对某些字进行调整的时候,应当适当考虑台湾的汉字标准。

  3.科学、公正、历史地看待简化汉字

  大陆对汉字进行简化,也绝不是一时头脑发热,汉字简化是文字发展的必然规律。远的不说,在明清时期一些文人学士就开始有意识地使用简化字,五四以后,与国语罗马字母运动兴起的同时,简化字运动也得到了发展。1920年,钱玄同在《新青年》发表文章,提倡简化字。之后,他和胡适、陆费逵、黎锦熙、杨树达等积极奔走,到1935年,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才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为什么本来是文字规律的东西会变成政府行为?道理很简单,为了让更多的人掌握和使用汉字。当时我们的文盲和半文盲的数量已占人口的70%—80%,这严重影响了科技的进步、思想发展、国民素质乃至国家前途。而要想学习先进技术,首先要学习记录它的载体——汉字。所以我们没有理由批评或者攻击当时的简化字运动,也就没有理由批评或者攻击新中国的简化字运动。

  总之,我们没有意图颂扬简化字和简化字运动,我们不会忽视简化字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但如果我们能客观、公允地认识这个问题,我们才有可能在海峡两岸书同文的问题上,达成一致的看法,从而推动这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主要参考文献

  ⑴陈章太《谈汉字简化》,《语言文字应用》1992-2。

  ⑵颜逸明《海峡两岸统一用字的思考》,《语文建设》,1991-2。

  ⑶孙剑艺《论海峡两岸汉字的现状与前景》,《山东大学学报》1995-1。

  ⑷苏培成《二十世纪的现代汉字研究》,书海出版社,2001。

  ⑸周胜鸿《试拟〈统一汉字总表〉》,《语文建设通讯》,第38期。

  ⑹李禄兴《现代汉字学要略》,文津出版社,1998。

  注释

  [1]孙剑艺《评“识繁写简”》,载《语文建设》1992年第2期。

  [2]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第81—8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刘又辛《汉语汉字答问》第69页,商务印书馆,1997。

  [4]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第81—8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5]参见裘锡圭《文字学概要》第40页,商务印书馆,1988。

  [6]周有光《现代汉字中声旁的表音功能问题》,《中国语文》1978-3。

  [7]李燕、康加深、魏励、张书岩《现代汉语形声字研究》,《语言文字应用》,1992-1。

  [8]高家莺、范可育、费锦昌《现代汉字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9]袁晓园《识繁写简书同文字共识互信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汉字文化》创刊号第5页。

  [10]李乐毅《80%的简化字是“古已有之”的》,《语文建设》,1996-8。

  [11]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第10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2]转引自苏培成《二十世纪的现代汉字学研究》,书海出版社,2001-8,第567页。

  [13]费锦昌《海峡两岸现行汉字字形的比较分析》,《语言文字应用》1993-1。

推荐访问: 用不同字体摹写来体现汉语体系的演变过程 摹写 汉语 演变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