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儒道释三家论“道”在画论中的体现):儒家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3篇

(儒道释三家论“道”在画论中的体现):儒家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3篇

发布时间:2023-04-29 10:10:03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儒道释三家论“道”在画论中的体现):儒家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论儒、释、道思想对中国画论发展的影响

  作者:周高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4期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规范着中国人的伦理道德,释、道两家文化则使人们进入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就在这三家文化交织共存中,产生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形式以及对待事物的认识方法。历代中国画家的创作思维也深受这三家文化的影响,并以此为导向不断地推动中国画的发展及演变,由此而产生了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中国画艺术。

  关键词:中国画;儒释道;思想;融合

  中图分类号:J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2-0032-01一、儒、释、道的由来与理解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中国文化的这一基本格局,一直延续到了19世纪末,乃至20世纪初,历时1600年左右。所以,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但是由于儒家长期被封建统治者尊奉为正统这一事实,一部分学者常常只强调以儒家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而忽视或轻视佛道二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巨大作用。这就把丰富多彩、生气勃勃的中国文化描绘得单调枯燥、死气沉沉的模样了,显然是不够全面的。所以,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考察中国文化,撇开佛道二家是无法理解中国文化的多彩样式和丰富内容的,更是无法全面深刻把握中国文化的真正精神的。

  所谓儒释道,在很多书籍的记载是: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中亚、东南亚等地区,是世界四大宗教之一。释是印度净饭王儿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宗教,因悉达多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佛教是世界四大宗教之一,道指的是东汉末年张道陵依据《道德经》《南华经》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在中国境内广泛传播,影响巨大。

  二、儒、释、道三家在文化上的兼容和发展

  儒家认为,社会的人重于个体的人,个人服从社会是天经地义的事,因而着重强调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所谓名教者,即是用伦理规范和法律制度规定每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名分地位,以及与其名分地位相应的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然后,以此去要求和检验社会每一个成员的行为,进而达到协调人际关系,安定社会秩序的目的。

  道家,尤其是庄子学派,认为个体的人高于社会的人。老子把社会礼法制度和规范的出现,归结为人类自然本性的不断自我丧失。这里包含了一种原始素朴的“异化”思想。道家的自

篇二:(儒道释三家论“道”在画论中的体现):儒家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

  

  2009年第3期

  (总第101期)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GUANGXI

  JIAOYUXUEYUAN

  XUEBAO

  NO.3,200卅矿《伊q铲’驴、刃、d扎d入西八五斗《争电分电争《矿谚卅铲叫驴、移、{驴、、价疥疥价疥护《伊、驴、驴它矿《铲《矿1驴、盔、西外驴《势《务电≯《矿吲穸、驴、驴、莎、移、驴

  陈建新

  (广西贺州学院广西贺州邮编:542800)

  摘要:道家中老子、庄子都是最崇尚自然山川,老庄之道就是从一切自然具体物质中

  抽象出来的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其思想体现为:“无为、处下、不争、柔弱、清虚、任自然”

  等。其目的于效法自然规律来治国、保身、养身及文学艺术创作。老庄认为道来自自然,而山

  水正是大自然的精华,山水和老庄的玄理在人们的主观意识是相通的,而山水画中的形象

  是表达玄理的最合适的媒介,山水画的作用是为了“澄怀观道”。调动山水画这种形式,去体

  现和学习老庄之道。

  关键词:道家道家思想

  中国山水画影响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J20—02文章编号:1006—9410(2009)03—0104—03中国的传统绘画,自五代、两宋以来,主要是

  反映,这就是宗炳说的“道哄物”。例如《老子·十

  以“山水画居首”、和“水墨最为上”。产生这样的结

  一》:“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皆因中国的道家思想影响所致。道家和儒家是

  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果

  影响中国最大的两家思想。儒家思想主要影响中

  有室之用”。这些“道”都来自自然,又都映于物,国画的主体(画家),道家思想主要影响中国画的岂有车轮无轴孑L,房屋无门窗呢?正是这空处

  体(画)。传统的中国山水画,一直是和老庄之道

  (无)才是有用的地方,所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

  本

  联得最紧密;体现道家思想最充分。可以说,道家

  为用”。

  对传统山水画的影响非常巨大。

  思想

  道“先天地生”,本来就存在,但不为人知,一

  般人见而不知,经过圣人在自然万物中发现总结

  1.道家思想与自然的关系

  上升到理论,并称之为道。也可以说道发自圣人,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说,是春秋战

  这叫“圣人含道”。圣人之道在物上有所体现,贤者

  “百学”哲学思想中的其中一家,老子学说兴

  国时

  品味由圣人之道所显现之物象而得“道”,这叫贤

  于汉

  者“味像”,也叫“味道”。“味像”要“澄怀”,有污浊

  初、庄学盛于汉末。老子、庄子的思想并称之

  为老庄思想。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思想占据

  之心是不行的,叫“澄怀味像”或“澄怀味道”。“含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界的主流地位。道家学说与儒

  道”也好,“味道”也好,都来自自然界,“是以轩辕

  学主

  之流,必有崆峒

  之游”。

  仙、佛各家俱言

  于人世的人道,人格精神完全不同。儒、道、老庄之道就是从一切具体事物

  道。

  “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山水的形质有了,象出来的自然规律或法则,其思想体现为“不

  中抽

  必然会显映圣人之道。贤者及次于贤者的人,游于

  争”、“柔”、“弱”、“处下”、“无为”、“任自然”等;其

  山水、观于物还不能发现总结出道——不具这个

  在效法自然规律来治国、保身和艺术创作。道

  能力,但学习了圣人之道,经其指点再去观察物,目的和自然的关系,老子说得明白:“人法地,地法天,二者结合,就通了。圣人发现总结出道,不是靠肉

  天法道,道法自然。”③:i酋来自自然,又在万物上有

  体,南北朝时期绘画理论家宗炳在《山水画序》中

  一104一

  万方数据

  (SerialNO.101)

  道家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提出:“圣人以神法道”,道是靠圣人体内的神总结

  出来的,此处“法道”的“法”不是“道法自然”的“法”,而是“制造”的意思,《易·系辞》:“制而用之

  谓之法”。宗炳所说的“法道”,实则是“总结发现”,用“法”强调圣人之功。贤人是圣人之道的最先接

  受者和最好的实践者,所以“贤者通”。并传播圣人

  道,在自然山川领略玄趣。总结发现道。那么,士

  能体

  会圣人之道。

  中国人本来对自然的亲和就居世界之最,西

  方人

  也热爱自然,但他们同时也努力抗拒自然,征

  服自然。

  中国人一直主张和大自然和睦相处,适应

  自然,道与自然关系

  天,天法道,正如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道法自然。道家认为:“道”是最崇高

  的,存在

  在天地形成之前就有道,天地消失之后,道仍,道是总统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但道还要效法

  自

  然,可见自然的地位。

  2.道家思想在山水中的体现

  庄、老都是崇尚大自然的,山水正是大自然的精华

  。山水和玄理在人们的主观意识中是相通的。

  此,魏晋以降的士大夫们迷恋山水以领略玄趣,追求

  与道冥合的精神境界,这也对诗歌和绘画产生

  了必然的影响。由于山水形象是表达道家玄理的最合

  适的媒介,所以山水景物大量进入诗歌和绘画

  之中,使得山水诗、山水画成为言玄悟道的工具。山

  水画的作用是为了“澄怀观道”和“澄怀味象”,“山

  水以形媚道”。②所以,山水画被提到很高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文人士大们眷恋山水,乃至于“忘归”、“忘返”,“不归”、“不倦”。《晋书·阮记其:“澄山临水,竞日忘日”。羊祜:“乐山水,每风

  籍传》

  咏,终

  Et不倦”。《宋书·孔淳之传》记其:“性好山水,每有所游,必穷其幽峻,或旬

  Et

  忘归”。袁崧《宜都记》记其:“山水之美也,流连往宿,不觉忘返。”《南史·宗炳传》记其:“每游

  山水,往辄忘归”

  对山水迷恋到这种程度,除

  了游

  览欣赏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领略玄趣,体会圣人之道。

  山水中怎能见到圣人之道呢?也就是说圣人

  哪些道

  能“唤物”呢?道怎样在自然万物中有所体现呢

  ?老、庄之道是形而上者,《庄子》云:“已而不知其

  不见、摸不着,但“哄于物”,贤

  者可以观物而知“道”。《老子》云:道像水一样,“上

  善若水,水

  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

  道”(《老子》第八章)。老子多处谈到的道是从水中

  悟出来的;水“几于道”。即道像水一样。老庄“道”的其性确如水,“柔”、“弱”、“无为”、“不争”、“处下”、“为下”,《老子》有云:“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

  万方数据

  善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以其不争,故天下

  奠能与之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

  下莫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些都是道家的“道”。到水流中去游览、观察,就会对“道”理解得更

  深刻,观水也就是观道,画出来的水也就等于道。水

  如此:山林更能陶冶人的性情,开扩人的心胸,山林

  更有大美而不言。

  人们在画山水,欣赏山水画中更

  山水更大作用在于“涤除玄览”(《老子》十章

  语),“斋以养心”,“斋戒,疏渝而心,澡雪而精神”

  (《庄子·知北游》)。道家特别主张“静知”,“致虚极、守静笃”,“故静也,万物无足以挠心”,山林和烦浊

  的闹市相反,是最合于道家的“静知体道”的地方。

  《庄子》一书中的有道之士大都和山林有关:“尧

  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逍遥游》),“黄帝将见

  大隗于具茨之山”(《徐无鬼》),“黄帝

  闻广成子

  在空同(山名)之上,故往见之”(《在宥》),孤竹“二

  子北至于首阳之山”(《让王》)。这些记载都说明了

  这一点,宗炳要“澄怀观道”,就是要涤荡污浊势利

  之心,遁于空静的山林,远离尘浊世俗,静静思索。

  “独与天地精神相片来”(庄子语),方能得道。

  因

  可见游览山水,意义十分重大,重在观道和寄

  托自己的情怀。同时寻求老、庄的精神支柱。游山

  水,观山水,仍不能满足,便诗歌以咏之,绘画以形

  之,于是士人们大量地绘画山水画。

  3.道家思想对于山水画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山水画的表现形式影响最大的有

  几个显著方面:

  3.1老庄崇尚“玄”,导致中国绘画“山水画

  居首”、“水墨最为上”。

  景必造岘山,置酒言

  山水画萌芽于晋,至少在刘宋时已独立成科。

  它的独立成科并蔚为风气,就和道家思想有关。山

  水画和“道”相通相等,唐符载说张躁的画“非画

  也,真道也”。中国的士人是时时离不开道的,《中

  庸》有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既然“以玄对

  山水”,“山水以形媚道”,所以,士人们画画,自五

  代,两宋以来,元、明清各大绘画各家,都是以画山

  水的山水画家最多。画史上的各画派,各绘画理

  论,也都是以山水为主。便以山水居首。其实是以

  道为首,在山水画中见“道”。

  然谓之道。”道虽然看

  山水画就是“道”,因而,怎样画山水,也就要

  和“道”契合。中国画以水墨为主,早期的中国画也

  和世界各国绘画一样,以颜色去表现。都是勾线填

  色,而且色彩青绿赭黄,金碧灿烂,这就和道家的思想不一样了。道家主张朴素玄化,反对错金镂

  彩、绚丽灿烂。《老子》:“五色令人目盲,”“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庄子·天道》:“朴素而天下莫

  一105—

  能与之争美。”所以,必须摒去“五色”,代之而起的身体是柔弱的,死后,便坚硬了。《老子》七十六章

  是“朴素”的水墨。《老子》云:“玄之又玄,众妙之

  云:“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

  门”。又云:“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牝之门,是生

  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

  殖万物的,是天地万物的根本。《庄子》说的“玄珠”

  徒。”所以,后世文人作山水画崇尚柔弱的披麻皴,就是大道,“玄冥”就是深远幽深。玄又是墨色;玄

  反对刚硬的斧劈皴。董其昌等人崇尚的“南宗”画

  是母,玄色又是母色。所以中国画摒去五色,而独

  就是强调要用柔软的线条、轻缓的笔势,反对刚硬

  崇黑然,黑色就是墨色,就是玄色,就是母色。中国

  猛烈的笔调。刚劲的线条犯了老子的恶。而“南宗”

  的“墨分五彩”,只有居于玄色、母色地位的墨

  的画,一变钩斫为水墨渲淡、线条柔软。西方绘画

  画

  色,才能兼五彩,其他颜色是不能“兼五彩”的。世

  中的则是方硬笔,中国画作画的宣纸、绢、毛笔都

  俗的五颜六色的人工美,只能刺激感官,非真美。

  是柔软的材料,符合老庄“柔”、“弱”旨意,更符合

  中国画被称为“水墨画”,即以水墨为主了,包

  括加

  一些淡彩的画也被称为“水墨画”,唐代王维

  的《画学秘诀》中云:“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

  水

  墨为上,影响所至,早期具有隐士思想的画家也摒去绚丽

  灿烂的“五色”,代之而起是“素朴”的水

  墨山

  水域。千余年来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优秀传统。

  3.2道家崇尚“无”、“无”影响山水画并体现在构图上更重视“布白”。

  老子是崇尚“无”(空白)《老子》第十一间有

  云:“三址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诞填以为

  器,当其无,有器之

  用。凿房牖以为室,当其无,有

  室之用”。这些“道”正映于物。岂有车轮无轴孔,房

  屋无门窗,器皿无空灶呢?正是这些空处(“无”)才

  是有

  用的地方,如果真实的(有),就不能住人或盛

  水了。所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所以,中国

  画特别重视空白作用,又称为“布白”(中国的书画

  尤重“布白”)。外国的画未成为绘画时,也不画背

  景,发展为“绘”时,背景也全用颜色绘。中国画始

  终把

  大片背景留作为空白,就和道家崇尚“无”有

  关。“玄”又是深远的意思,远到一定程度就是

  “无”,《老子》云:“常‘无’,欲以观其妙。”“无之以

  为用。”水墨山水画上有近景、中景、远景用淡墨、愈远愈淡,直至于无

  、远、淡、无都是道家的境界。

  中国

  画中只有山水画才能表现出深远感,所谓“咫

  尺千里。”人物和花鸟画是无法表现“咫尺千里”

  的,文人们爱画山水,和这种表现“远”的感觉,不

  无关系。远由近而显

  现,远是无限的,近是有限的,画中由近到远,由有限到无限,人的视力和思维都

  随着飞越,飞向“远”,飞向“淡”、“无”和“虚”,也就

  进入

  了老、庄的道家境界。中国画用笔反对太实,讲究

  虚、松,更是山水画在艺术上更成熟的一种境

  界。

  3.3道家是崇尚“柔”的,影响到上“柔”的运用,反

  山水绘画表

  对过于偏激、刚劲

  庸、柔和的线条。《

  老子云》:

  章)[M].

  “柔弱者胜刚强版

  ”,“柔之胜刚”,“守柔日强”;

  “刚强者死之徒。”③老子以人为例,说:人活着时,一106一

  万方数据

  老庄精神。

  3.4老庄崇尚“童心”。《老子》一书中多次提

  到“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复归于婴儿”,“比于赤

  子”,“如婴儿之未孩”,“复归于补”。中国画家也求

  “复归于朴”,主张“童心”,甚至“白首童心”,作画

  求儿童的稚拙味,皆和道家的精神相通。

  3.5道家是主张精神绝对自由,身体也不能

  过受拘束,影响到中国画中构图上视点的自由多

  变。《庄子》第一篇便是“逍遥游”。因而,中国画就

  不像西洋画那样具有定点透视,上下左右都有严

  格的比例关系。中国画用的是散点透视,到处都是

  透视点,十分自由,实则根本无透视,所以,西方画

  长宽都有一定比例,一幅画不可过长,也不可过宽,因人的视力在固定点上有一定限制。而中国画则

  可长轴或长卷,设法满尺,长可数丈或数十丈。不

  受定点约束,也正是和道家精神自由之思想相契。

  道家基于出世的哲学思想在老子的:“无为、不争、柔、弱、处下、清虚、任自然等为理想人格的基础上,在庄子手中发展到了极至,在中国山水画

  中体最充分,中国山水绘画理论也是在道家哲学

  思想基础上拓展开的,传统文人画家评论山水,描

  绘山水画都离不开道,道就是哲学。作画、论画以

  哲学为据为原则,“中国画论也是哲学的,中国哲

  学也是画论。不但《老子》、《庄子》是画论,连佛家

  《坛经》也是画论,”④所以,中国绘画中不但有哲

  学,文学诗词歌赋,更有书法印章等,而且书法和

  印章中更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底蕴。明末著名山水

  画家、绘画理论家董其昌在题画诗中有云:“只缘

  庄臾是吾师”。点明了要画好山水画,道家的老子、庄子才是我真正的老师。

  参考文献:

  [1]道德经(第二十五章)[M].

  现形式及材料

  [2]宗炳.画山水序[M].

  的线条,而是主张中

  [3]老子(三十六章、七十八章、五十二云:

  [4]陈传席.陈传席文集[M].河南美术出社,2001(6):1291.

  又

篇三:(儒道释三家论“道”在画论中的体现):儒家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

  

  天工|2022年第32期

  “儒释道”三教合一经典之作《富春山居图》探析李聪聪1??李彦昭2*1.贵州大学美术学院??2.广州南方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要]《富春山居图》作为中国水墨山水画拔群出萃之作,作为“画中之兰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富春山居图》融儒、释、道三家思想为一体,在表现形式上,三家思想分别体现在画面布局、笔墨关系以及意境等方面。通过分析画面布局中蕴含的孔子儒家思想,笔墨中的干湿、浓淡、粗细和虚实变化,道家思想的阴阳论以及整幅画面所渲染的空寂意境中的佛教哲学思想,探究“儒释道”这三家思想在《富春山居图》中是如何实现三教合一的,从而表明“儒释道”对黄公望的影响。[关键词]黄公望;儒释道;画面布局;阴阳;空寂[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556(2022)32-0082-03?本文文献著录格式:李聪聪,李彦昭.“儒释道”三教合一经典之作《富春山居图》探析[J].天工,2022(32):82-84.一《富春山居图》作者黄公望(1269—1354年),中国元代画家,原名陆坚,字子久,号大痴道人。黄公望出生在南宋,蒙古族战败南宋之后建立了元代,在元代,汉人的社会地位最低,在官场上自然很难有机会崭露头角。对于当时尚且年幼的黄公望而言,因深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并没有排斥元政权,相反怀揣着热切参政的欲望与远大的政治抱负,渴望能够在政治上一展身手,有一番作为。然而,元朝前期废除了科举制度,南宋的汉人(以下简称南人)处于社会最底层,黄公望为南人,按规定不能当官,即使当吏也要依靠他人引荐。黄公望在元代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并没有放弃仕途,而是到处结交文人,渴望他们能为自己提供帮助。黄公望共有两次为吏的经历,最后一次被人牵连遭受牢狱之灾。黄公望出狱之后已年过半百,入仕的熊熊烈火被现实扑灭,他对官场彻底失去兴趣,儒家自然也不再成为他的追求。黄公望在出狱之后思想上发生了重大转折——放弃仕途加入了全真教,全身心钻研绘画,成了一代宗师。金元之际在北方兴起的全真道,是道教的一个新生派别。它以“三教圆融”“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以“三教合一”“性命双修”“功行双全”“全真而仙”为基本教理,杂糅儒、释、道三家理论对传统道教的教理、教义做出根本性的变革,构建出了新的道教理论体系。全真道的三教合一思想在其创教祖师王重阳的修道初期即已显现出来。六朝隋唐以来,儒、释、道三教中虽然都曾出现过不少“三教归一”论的宣扬者,但他们倡导“三教归一”往往以本教为最高。重阳祖师则完全开放,打破门户之见,鲜明地举起三教一家、三教平等的旗帜实行三教联合的传教路线,使全真道的三教合一理论呈现出鲜明的特点。[1]全真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充盈了黄公望的精神修养,“儒释道”间的相互吸收、相互糅合给他的艺术创作也带来了无限的灵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古人评说他的画有仙气,人也如神仙,后人评论云:公望“于月夜槕孤舟,出西郭门,循山而行。山尽抵湖桥,以长绳系酒瓶于船尾,返舟行至齐女墓下,牵绳取瓶,绳断,抚掌大笑,声振山谷,闻者以为神仙云”[2]。这股仙气是受到道家思想的滋养之后,结合他对世间万物的观察与理解反映在画面上而产生的独特气质。黄公望在加入全真道后便拜赵孟頫为师,开始潜心画画修炼画技,值得一提的是,赵孟頫为元代初期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在书法上创“赵体”书,成为“楷书四大家”之一。他把文人擅长的书法融入绘画的笔墨线条中,增强了绘画的写意性,在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之后,他强调“书画同源”的审美通感,由此提倡以“写”代“描”的画法,并对黄公望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说,《富春山居图》中的任何一个线条都是“写”出来的,就像在写书法似的起笔、运笔、收笔,这也是黄公望能创作出《富春山居图》的重要一点。作者简介:李聪聪(1992—),女,汉族,河南巩义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画理论及技法。*通讯作者:李彦昭(1963—),男,汉族,河南巩义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82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作品赏析

  《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浙江省博物馆/藏黄公望一生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年轻时渴望在官场上有所作为,遵循儒家提倡入世,有所作为的思想。如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3]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儒家思想处处体现的都是积极入世的精神,是黄公望前半生为求仕途四处奔波的主要原因。黄公望出狱后加入全真教成为道士,态度上的巨大转变主要是受到了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影响。金刚经中有一句话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4]意思就是虚幻的本性是空的,只有空才能容纳一切,如果性不是空的,一切都不会有。佛法讲究“破执”,众生之所以六道轮回,就是因为执着。只要“破执”,就可以超越轮回,获得解脱。这就为黄公望突然放弃追求仕途有了一个解释。再看道家思想,道家讲究的是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庄子《逍遥游》里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5],也是在告诫人们不要过于在乎名利,不要被外物所牵绊,其中“圣人”是老庄思想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更是为黄公望的突然转变有了强有力的解释,既然无法改变元代的社会现状,就放平心态,顺其自然不去强求。黄公望最后致力于绘事也和道教思想有关,道教强调万物顺“道”而生,应“道”而行,人类应和自然和谐地结合,这是“天人合一”的思想。黄公望投入大自然,描绘着自然山川并在其中顿悟是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引导,把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达到“物我无间”“我将无我”之化境,接受大自然给予他的无限灵感和心理上的慰藉。“儒释道”分别从不同方面给予黄公望启示,而在全真道所崇尚的“三教合一”这种新的道教理论体系的滋养下,使他对三家融会贯通,得到了一个更高维度的思想升华。他拿起画本和墨笔游历四方,融入大自然,寄情山水之中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二前面从黄公望的经历分析了“儒释道”对他思想上的影响,其必定也会反映在《富春山居图》这幅画作之中。缓缓打开《富春山居图》,跌宕起伏的山峰映入眼帘,远处的山峰向后延伸消失在云雾缥缈之中,近处有平缓的坡地和雄伟的山峰形成截然相反的对比,坡地上的松树、其他树木和枯枝姿态各异,似乎赋予了它们生命一般。平静的水面上渔夫悠闲地在船上垂钓,怡然自得,好似作者向往的安逸生活。好的画作有节奏感,会让人赏画的时候情绪随着画面而产生波动,让观者意犹未尽。“儒释道”的思想在《富春山居图》中体现在画面构图(儒)、阴阳关系(道)、画面留白(佛)中。(一)画面构图(儒家)构图被视作“画之总要”,晋代顾恺之把构图布局称之为“置陈布势”,谢赫在画论中把构图称之为[6]“经营位置”。中国画的构图会受画家的思想影响,如“儒释道”的哲学思想。《富春山居图》的布局方法采用了横卷的方式,山水布置疏密得当、层次丰富、主次分明。巧妙的布局使画面呈现出融洽之美,这就体现了儒家的“中和”思想。《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家认为当人的道德修养能达到致中的境界后,世界万物才能各得其所达到和谐的境界,我们能从《富春山居图》中感受到和谐之美是黄公望儒家哲学思想在画面上的映射。从画面上分析,《富春山居图》描绘的是富春江两岸秋天的景色,境界阔大,有山峰、松石、树木、村舍、渔夫等诸多物象,安排如此多的物象却没有堵塞沉闷之感,整体布83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天工|2022年第32期

  局疏密得当,繁简适宜。还有画中山峰的布置繁简适中,山峰和树木的比例也适宜,都反映出儒家“中和”的思想。[7](二)阴阳(道家)道教认为,“天地、日月、昼夜”乃至“男女、肺腑、气血”等皆分阴阳。万物的产生和衍化也都离不开“阴”与“阳”,《老子·道德经》中讲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家的阴阳思想在《富春山居图》中的笔墨关系等技法中有所体现。画中作者采用干笔淡墨勾出树木的轮廓,同时融入了湿润的线条,笔墨浑厚华滋,干湿巧妙融合。山石用干笔淡墨大致勾画轮廓,形是轻松灵活的,画中的山石层层递减,形成一种脉络关系。画山石运用的皴法为长披麻皴,一波三折,焦墨润墨相互交替运用在一起,并将各种技法熟练而巧妙地运用在一起,其所有用笔的浓淡、干湿、松紧包括所有具有对比性的一切概念都可统称为阴阳关系。姜澄清老先生在《中国画学术语精诂》中阴阳这一章节讲得非常详细:“阴阳将审美、题材、光、体甚至笔法都包罗无遗。经长时间的发挥,凡一切相反相成的对立因素,都可以以阴阳去论述。因此在接触阴阳之说时,便应细为审辨,以免误解。在审美论中,如刚、柔、动、静之类皆属;在空间关系中,但凡内、外,上、下之类皆属;在技术论中,凡虚、实,润、燥之类皆属。”《富春山居图》中许多地方都包含了“阴阳”关系,小到线条,大到整幅画里面包含的所有矛盾关系,皆可归纳为阴阳关系。[8]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万物由“道”所生,皆有阴阳的对立属性。《庄子》认为阴阳交感相和,而生万物。阴阳关系的存在使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充满了生机和气息。(三)空寂(佛教)空寂是佛教思想的专业术语,其大意为:谓远离诸法相之寂静状态,空寂的美学内涵为超越世俗,去感受一种超现实的存在,淡化世俗带来的失意与悲伤,从而追求精神的富足。细读《富春山居图》,有一种隐隐约约神秘的气息,这种气息是带有佛教意味的空寂意境。黄公望一生结交过许多禅师,其中无用禅师与他最是要好。众所周知,《富春山居图》是无用禅师希望黄公望为自己创作一幅长卷而诞生的,也为禅宗山水画,更少不了禅学思想的注入,所以“孤、静、空”等佛性能在画中体会到。说到空寂的意境,有一首诗能让人感同身受其氛围,如唐代常见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虽然诗中描绘的景物和《富春山居图图》所描绘的并不一样,但都有空寂的意境之美。《富84春山居图》空寂意境的渲染离不开空(留)白,画面中天和水都用大量的空白去表示,这些留白不仅仅是造境的艺术方式,更是对“空”性的一种表达,“空”是佛教对世界上一切事物最本质、最简要的描述,虚空在佛教中指一切万物本体不存在,但能感受得到。禅家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画中的留白像是一种语言诉说着作者所感悟到的心灵清净,经论说:“毕竟空即是毕竟清净,以人畏空,故言清净。”这种“空”净化着观者的心灵,那虚实缥缈之感给人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种空寂之美体现了黄公望想要超凡脱俗、净化自我的精神追求,也体现了他对的佛教思想的领悟。

  ?三“儒释道”三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虽然所提倡的方向有所不同,但亦有相通之处。其相通之处在于:“儒释道”三家都推崇“天人合一”,也即天地万物和谐统一,一方面,画中山与山、树与树之间都是遥相呼应的,彰显着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和谐共生。另一方面,画中点缀在山水间的房屋、在江面上怡然自得垂钓的渔夫,都反映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这也是“儒释道”三教在《富春山居图》中“合一”的另一种解释。通过对黄公望生平的了解和对《富春山居图》的探析,发现一幅巨画的完成定有丰富的哲学思想作为支撑,黄公望在“儒释道”三教中找到了最佳平衡点,达到三教的和谐,并把这些思想大胆地反映在《富春山居图》中:儒家“中和”思想与画面布局、道家阴阳论与笔墨技法以及佛教“空寂”与画面意境的结合,才诞生了如此精彩绝伦的旷世奇作。参考文献:[1]范玉秋.三教合一与全真道[J].管子学刊,2007(3):77-80.[2]鱼翼.海虞画苑略[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139.[3]孔子.论语[M].陈晓芬,注译.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6:12-20.[4]阿傩.史东梅.金刚经[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40.[5]庄子.庄子今注今译[M].陈鼓应,注译.北京:中华书局,2020:25-26.[6]张卉.浅述儒家思想“中和”在中国画中的体现[J].艺术品鉴,2018(8):38-39.[7]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70-71.[8]姜澄清.中国画学术语精诂[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3:48-49.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推荐访问: (儒道释三家论“道”在画论中的体现):儒家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 画论 儒道 国画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