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罗振宇“时间朋友”跨年演讲未删减全文

罗振宇“时间朋友”跨年演讲未删减全文

发布时间:2023-05-08 08:25:15 来源:网友投稿

.b1{white-space-collapsing:preserve;}.b2{margin:1.0in1.25in1.0in1.25in;}.p1{text-align:center;hyph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罗振宇“时间朋友”跨年演讲未删减全文,供大家参考。

罗振宇“时间朋友”跨年演讲未删减全文

罗振宇2022“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未删减全文

演讲者:罗振宇

欢迎回来,时间的朋友。 我在成都,你在哪里?欢迎你们!

今年是“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第 7场,也是倒数第14场。 跟往年不同,因为疫情,我得独自面对12000个空座位,完成这场演讲。那今年咱们就换个讲 法吧。 回到那个大家都熟悉的场景:我是你的一个朋友,一整年出门在外。年末的最后几个小时,回 到村里,大家一起坐坐,讲讲这一年我在外面听到遇到的故事。 时间很紧,我们开始。

【01】行就行,不行还能怎么办?

昆明有一个小伙子,他叫徐伟,开着一家淘宝店。 两年前,他28岁,他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了,一家子都挺高兴。 这个孩子半岁的时候,查出来了一种病, 一种基因缺陷带来的罕见病,身体没办法吸收铜离子。医生说,得这种病的孩子,三岁前的死亡率,接 近100%。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幸。 设身处地想,为人父母的人,遇到这种事该怎么办? 是悲伤绝望?还是倾家荡产四处求医?或者找各种偏方?我估计很多人能做到。 但是,徐伟面对的情况更难,这种病没有能根治的药物。就连缓解症 状的药,国内市场上目前也还没有。 所以,徐伟走上了一条我万万想不到的路。 他决定,自己来研制。 这是他家里的杂物间,里面堆满了土法上马的研发设备。 他要攻克的难题是这些: 看到这些专业名词,反正像我这样的文科生, 只能跪了。

这条路太难了。要知道,这位徐伟还不是什么理工科高知,他只有高中学历,没有生物医药的相关知识。而他居然就走上了这条让人望而生畏的路。两年来,徐伟不断想办法,他每前进一小步,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包括专业机构来帮他。目前,孩子的 病情已经有了缓解。这已经是一个奇迹。

当然,这场搏斗还在进行中,比如孩子还需要基因治疗。这 是一个难度上了几个数量级的任务,绝不是徐伟在自家的简陋实验室里能完成的了。所以如果你刚好有 相关方面的知识和资源,请联系徐伟,帮他一起想想办法。 历史上,很多药物和治疗方法的开发,就是这样由患者推动,由专业机构接力,共同完成的。 除了恳请大家的帮忙,我还想说:徐伟,敬你是条汉子! 听了这个故事,我不知道你作何感想?这是愚公移山?是精卫填海?还是中国人自古就有的这种不信邪的精神在今天的回响? 但是你发现没有?徐伟不仅是不信邪,不仅有一股子冲天的豪气,更重要的是,他不是凭热情蛮干,他 是真的去查科学论文,到处去请求专业机构的帮助。 记得德鲁克说过一句话:“人们喜欢说意志可以移山,但其实只有推土机可以。” 但是,如果徐伟来说这句话,他一定会说:“要想移山,既要有意志,也要有推土机。”

在徐伟这个 故事里,你会发现,他是两头都有。他既依靠父爱如山的个人意志,也依靠人类共同文明成果的那台推 土机。 他把愚公移山的古老故事,往前推进了一小步,具有了当代意义。

我知道,2021年,很多人都过得不容易。大家可能或多或少地有点慌。 不光是你慌,其实我也慌。 因为疫情的原因,今年的跨年演讲,第一次没有现场观众。我面前的12000个座位,全都空着。接到这 个消息的时候,距离跨年只剩90个小时了。 幸亏多年以前看电影,有一句台词,我记到了今天:“行 就行。不行我再想想办法。” 既然来都来了,还是那句话:“行就行。不行我再想想办法。”

空场演讲的难题是,没有互动的对象,无法感知观众的情绪。 我们想了一个办法。我对面的音乐导演飞羽老师,已经陪着跨年演讲五年 了。 今天,我邀请他把键盘乐器搬到了场中央,就坐在我对面。一张琴,两个人,待知音,这个意象多好。 飞羽老师身边的那些大熊猫玩偶,就代表我们所有的观众来到了现场。 眼前这个场景,我把大唐诗人李贺的诗改了几个字: 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 举座无人何须愁,飞羽中国弹箜篌。 飞羽老师就是我想到的那个办法。 让我们一起,见证今天晚上的那个主 题:“原来,还能这么干!”

你也可以倒上一杯酒,或者是泡上一壶茶,遇到心有所感的人和事,你 可以举杯敬他,也敬自己心里这点触动。 在大屏幕上,会有一个滚动数字。当它倒数到了1的时候,故事也就讲完了。而那个时候,已经是2022 年的第一天。 那个时刻,我们这群人就可以带着一兜子的实干办法,迎接它。

【02】四毛三的物业费真的能挣钱吗?

下面这个故事,是在一个小区里发生的。这个小区,就离北京最繁华的CBD三站地。 这个小区的物业管理不错,居民满意度很高,在北京有点名气。 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价格。你猜猜,这小区的物 业费得多少钱? 我先给你一个参考:全国大中城市小区物业费的收费平均数是每个月每平米2块钱左右;这个叫劲松北 里的小区,距离北京的CBD这么近,那是什么房价水平?但这里的物业费只有0.43元,全国平均值 的1/5。 没错。你算算:一套50平方米的单元房,一个月只交21.5元,一年258元。 那为什么这么便 宜呢?因为不能贵。 这里就是中国城市很常见的那种居民区。一般建成于三四十年前,那时候人们喜气洋洋住上了单元房; 但现在,居民老了,小区旧了,成了大家说的——“老破小”。

今年,我听说一家公司就专门做这种小区的物业改造和服务,好奇心就上来了。我不要听好人好事,我 想搞清楚的是:这能挣钱吗?这家公司叫愿景。 我替它算算账。收入,就是0.43元的物业费,再加上一些停车费,一些闲置空间改造后的商业租金;但 投入呢,是动不动就几千万元的改造费用。据说十年才能回本。 你可以判断一下,十年才能回本的生 意能干吗?即使能干,又能有多大发展前途? 愿景的董事长陶红兵说,“确实可以挣到钱,也可以做大。就是慢点。” 0.43元的物业费,就不 能请那么多专职清洁工了。在北京雇一个清洁工,月工资起码得三四千块,20万平米的小区,大概需 要20个人,那每个月就是六到八万元的人工成本。请不起。 怎么办呢? 愿景发现,这种老社区里不是有不少捡纸壳、捡矿泉水瓶的人吗?他们有些就是附近上岁数的居民, 子女反对他们干这个,换不了几个钱还没面子。可是没办法,这属于一种“生活方式”,人人都需要点 儿事儿干啊。他们不光捡,还闹矛盾、抢地盘,给小区治安增加了不少负担。愿景把他们给组织了起来,解决了小区清洁工的问题,分五步: 第一,先分地盘,这三栋楼的纸壳子、矿泉水瓶归你捡,那三栋楼的归他收,每个人把片区的卫生包了。 这下,他们的责任感有了:这是我的地盘啊! 第二,每个人发一件工作服,背后写上“社区清洁志愿者”。这下,荣誉感有了——志愿者,正经事! 子女们也不那么反对了。 第三,专门在楼下给他们搭了小棚子,他们在垃圾里扒拉出来的纸壳子有地方放了。这下,主场感也有了。 第四,不光要把楼前楼后的卫生搞好,还要负责指导居民垃圾分类。这下,工作的价值感又上升了。 第五,每人每月再给发500块津贴。这下,收入也提高了。 0.43元的物业费,还能把社区的清洁搞好,谜底就这么简单。 原来,还能这么干!

我们来复个盘。按传统思路,解决一个小区的清洁问题,那就是花钱、堆资源。有钱就有办法,没钱就没办法。 但是在这个故事里,你会发现,堆资源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道路。还是那句话:“处于困境中的人往往只 关注自己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途径通常在于你如何解决别人的问题。”让更多的人,甚至让自己用 户之外的人,比如说这些捡垃圾的人过得更好,这本身就是问题的解决方案。

【03】怎么收老破小社区的停车费?

继续说发生在劲松小区里的故事。 物业公司的一个收入来源是停车费,但是不好收。 你别忘了这里 曾经是个“老破小”,车主过去都是直接乱停乱放,根本不交费。现在车有人管了,环境规范了,但是到收费的时候,工作人员就容易和住户起冲突了。 那怎么办? 愿景的想法是,雇外地小伙儿来收北京小伙儿的停车费,工资高,而且也收不上来。但请北京大爷来收北京小伙儿的停车费,没问题啊! 小区里那些刚退休的北京大爷,刚退休回家,浑身都 是劲儿,也浑身都不得劲,正琢磨着去哪儿找点儿事儿干呢。给他们发个红袖箍,去管停车收费的事。 怎么管这些北京大爷呢?北京大妈,一个大妈管理一帮大爷,效果好着呢。 然后,每个人每 月再发点辛苦费。大家都满意。 你看,还是刚才说的那个思路:通过解决别人的问题来解决自己的问 题。成本下来了,受益的人多了,4毛3分钱的物业费也能干了。 你看,做事都需要资源,但是资源可能不是我们原来想的那样。 我们经常需要拆掉思维里的墙。

【04】未来的好公司究竟什么样?

说到拆墙,我还有一个故事。 一般的小区都是由物业维护树木。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其实也是我们观念里的一堵墙。 愿景把小区里的一些树换成果树,请居民自己来认养,到了秋天,结的果子就归认养的人。那你想, 主人伺候树不比园丁更精心?“这是我孙子吃的果子,不能让人给糟蹋了”,会天天到楼下转悠。有盼 头、多活动,对老人的健康也好。 然后,每个周五小区里还放电影。这除了能丰富文化生活,也是为了让居民多下楼来活动活动;社区里 走动的人一多,大家就熟悉了,互动就多了,来小区租铺面、做生意的商户也跟着多起来了,商铺的租 金也就可以高一点了。 愿景这么一重组运营逻辑,拆掉旧墙,这盘棋就活了。 我特别不想给你留下两个印象: 第一,这是 一篇好人好事的表扬稿。第二,这是一个精明生意人的如意算盘。 我是想通过这个故事,回答一个问题:未来的好公司,该是什么样子?

今年有一个很大的变数:很多有名的大企业陷入困局。它们光环褪色,魅力大减。过去,它们可都是大学生找工作的目标、创业者奋斗的标杆啊。 但这一年,更高、更快、更强,不再天然带来赞誉,甚至 “一家独大”正在被全社会警惕。 你要是说,“好企业的样子,因为要为人民服务,所以就不能挣钱;因为不能搞垄断,所以就不能长大。”这个很难说服人。 我们刚才讲的愿景公司,可不是小生意。现在,他们在全国签约管理的老旧小区已经有2.1亿平米,预计服务700万人。

算笔社会账:一家收费低、服务好的物业,老百姓高兴,打市长热线的投诉也少了,政府也高兴,怎么 会不受各方面的欢迎呢? 再算笔经济账:虽然利润不高,一年只有6%的收益率,但是,有规模,且稳 定,还能良性发展,不错啊。 如果你再考虑,700万人把日常生活开放给你,让你有为他服务的机会,每天看着你的表现,将来零售、养老、房产销售和租赁这些机会,是不是也有可能是你的? 这是一盘多么好的生意啊。 愿景的这个故事,恰恰就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一家企业不 能仅仅从纯粹的商业逻辑里认知自身,它还要把自己的生存放入到社会的全局利益中。这才是一家好公司的新样子。 拆掉了思维里的墙,在社会全局的视角下认识自己,你会发现—— 让产品更好、竞争力更强,不 是只有堆资源这一种方法。提升更多人的生活品质和尊严,也是一种方法,而且是更良性的方法。用这种办法,企业也可以挣钱,也可以长大。

【05】怎么荣耀用户?

下面,不只是一个广告,也是一个故事。 有一个汽车品牌,叫岚图,今年成了我们跨年演讲的独家冠名合作伙伴。我们一直有一个愿望,想找一个代表这个时代的产品,比如电动车。很幸运我们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企 业,那就是岚图。 岚图是一个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刚刚创立,背后是制造过5200万辆车的汽车产业国家队,东风汽车,实力雄厚。 但是,岚图也有自己的难题,毕竟是一个新品牌,怎么让用户接受? 如果还是用行业里的老办法:发展经销商队伍,一点点地扩展网络,增加销量,这种方式,哪还能适应现在这个飞速变化的市场? 那怎么办? 岚图的选择是,拆掉思维里的墙,把生意逻辑还原到社会全景里去,把用户关系经营成真实的人和人的关系。 真实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最高境界不仅是“我对你的服务满意”,而且是“我为这份关系骄傲”。 前不久, 岚图在武汉举办了一次用户联谊会。在这张合影里,用户在中间,岚图的领导在一个看不见的角落里。对面一座百米大楼的立面,一个整座城市都看得见的地方,正一屏屏地闪过岚图用户的名字。 岚图今年赞助跨年演 讲,想把这种荣耀用户的事做大。 他们挨个征求了用户的同意,把愿意参与到这个跨年仪式中的第一批车主的名字,都打在跨年演讲的大屏幕上。 岚图用户们,你们可以一边看跨年,一边截屏,圈出自己的名字,作为自己和跨年演讲曾经同框的证明。以后有机会遇到,咱们拿这个同框的证明,彼此相认哈。 说实话,我是真没想到,一个赞助商,原来还能这么干。 我本以为,他们会让我讲岚图推出新车型的速度有多么快,增程纯电双动力的技术如何解决了用户的里程焦虑, 直营店的模式怎么更好地服务了他们的用户。都没有。 他们说这些不需要我来讲,消费者自有评判。国家队现在做事儿的方法也在变,央企原来还能这么干。

【06】老大为什么要帮老二?

刚才,我都是试图用好故事,给你描述一个今天的好企业什么样。 今年夏天,在一个饭局上,我遇到了一个人,网名叫 @tuzhuxi,他提到了一个词,让我一下子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个词叫“朴素的道德直觉”。 用这个词来看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和很多事,就很容易理解了。 话说,有这么一家子。一个老太太,两个孩子。前几十年, 全家人勒紧裤腰带,供老大读书。老大长大了,出息了,开了工厂,赚了钱。老二呢,至少现在没老大那么出息。 而这个 老太太,慈爱、睿智,而且对家庭的未来负无限责任,请问,她会怎么处理俩孩子之间的关系? 调用我们生活中的常情常理,我们都知道,她会这么做: 第一,她会想方设法让老大拉扯老二一把,可能是金钱上的,可能是机会上的。反正,你老大得出钱出力。 第二,她也会严厉地敦促老二要有出息,向老大学习。 第三,老大拉扯老二的这个情分,她希望不是固定地按月给钱,而是更走心的安排,比如经常送盘饺子,或者带着老二见见世面。她希望老大自己去送,自己去表达。 她也会让老二一家感受到,这额外的情义是来自老大的。 第四,老大一家的日子过得好一些,她没啥意见。但她会制止老大一家公开炫富。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吃肉回屋吃,不要站在院里吧唧嘴。” 第五,她希望老大掏钱出来帮助老二,这不是因为她要求,而是出于自愿,这是亲人的责任。 第六,如果老大的事业遇到危机,她会调动全家的资源力挺老大,也会要求老二全力支持。 第七,家里的孩子们,也都念着一家人的情分,愿意听老太太的安排,愿意互相帮忙。 这是哪一家啊? 这可以是几千年前的一户中国家庭,也可以是几百年前、几十年前或者今天的任何一户中国家庭。 说到这,你已经明白我在说什么了。今年,我们在面对“共同富裕”这个词的时候,虽然有权威人士出来解释,说共同富裕不是劫富济贫, 也不是平均主义。 但只要我们把眼睛从商业账本上稍微挪开一点,把自己放进共同生活的这个社会全局中,我们就会发现,过去那些我们以为的矛盾,其实并不存在。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自愿帮助暂时落后的人,不矛盾; 要共同富裕,但不劫富济贫,不矛盾; 共同富裕,但首先是发展,而不是共同贫穷,不矛盾。 只要你感觉自己是在一个共同体里面,认同这个共同体,那去主动帮助他人,不仅不是被剥夺,反而是一种荣耀。 就像一个家里的长子,拉扯弟弟妹妹,心里不会觉得委屈,而是有一种“家有长子,国有大臣”的骄傲感。 所以你看,共同富裕这个话题下的所有纠结,关键不在于钱的分配,而在于是不是认同:我们是一个大共同体中的一家人。 你要是不认我们是一家子,总想着划出一道清晰的边界,交多少?怎么 交?那就难免困惑。你要是认我们是一家子,就可以理解刚才这个老太太,就没有什么可纠结的。 反过来说,凭着朴素的道德直觉,不用讲多少大道理,有些事情我们就能知道它不好。

比如,在另外的一个村子里: 一个人勤劳致富,很好。但是富了之后,动不动就瞎嘚瑟,敲锣打鼓地绕着全村边吃肉边吧唧嘴,那大家就说,这不好。 一家铺子善于经营,挣了村里人很多钱,可以。但是,突然有这么一天,他悄悄把铺子一卖,也不给大家服务了,而且还把在村里挣的钱全转到其他地方 去了,那大家就说,这不好。 一个媒婆,在村里撮合婚姻,挣点跑腿费,挺好。但是,有一天这个媒婆融资了,要上市,天天堵在邻居门口催人家结婚,还说谁结婚就送你一盒鸡蛋,那大家就说,这不好。 听完这几个场景,你心里可能有点怪怪的感觉:按照规则,这人也没做错啥啊,旁边的人说不好,有什 么关系呢? 要知道:在一个真实的村庄里,如果大家都说这事不好,当然就有关系。 虽然是社会的软约束,但也是商业的硬边界啊。大家都说不好,你的生意不可能好啊。 当我们面对每一个人生选择关口,心里的那个“老太太”其实都出过手、开过口。我们选错了,只是因 为当时不想听而已。 我们今天感受到的很多“不确定性”,都是因为狂飙的欲望之车,遇到了“朴素 道德直觉”的红绿灯。只要我们肯把自己的小道理,放入到社会全局利益,也就是那个大道理 里去,这个红绿灯其实非常醒目。如果你和你的伙伴想不清楚该不该做一件事,就在心里设想这么一个“老太太”吧。 她阅历丰富、充满善意,有维护社会秩序的责任感。你就想,这个“老太太”看到你、你的公司做了这 件事,她置身事外,旁观者清,会作何感想? 她的答案就是社会的普遍答案。 这就是朴素的道德直觉。这其实是一个无比清晰的标准。这个直觉的标准,往往会比计算和推理更直达事物本质。 作家博尔赫斯说过一句话:“凡事总有一个经济学的解释。但除此之外,无疑也有其他的解释。”

2022年就要到了,让我们一起关心一下,这个世界的其他解释。

自从我们宣布今年的跨年演讲在成都举行,每个听说的人都是一脸羡慕,这回你们可爽了。 他们这么说是有道理的,肯定是因为想到了这些嘛。 但是,还有一组关于成都的事实。 今天的成都,GDP正在攀登两万亿大关。在所有新一线城市里:大牌开第一家旗舰店,首选成都;毕业生最愿意去的城市,成都第一;《第一财经》的《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成都连续6年第一。 而 且,再一看,过去20年,成都的人口从1000万飙升到2000万。一大批创业公司、团队、高精尖产业在这里崛起。你不觉得这两组词之间有点矛盾吗?一个舒舒服服的地方,怎么会同时也是一个奋斗的城市呢?这么安逸的城市,通常在搞钱这件事上,就不太能打嘛。不是连成都人自己也说“胸无大志,好吃懒做” 吗? 我的朋友孙思远,西瓜视频大V,一个走遍全世界,最终到成都成家立业的成都女婿,给我解了惑。他说:“你别真信,这八个字后面,其实是另外八个字——人间烟火,幸福生活。”

来成都打拼的“蓉漂”朋友,我知道你们特别勤奋,一刻都没闲着。但是,咱得承认,在成都这座城市, 不管你心里装着多少雄心壮志,带着多少梦想蓝图,你心里肯定还有一个地方,装着“人间烟火,幸福生活”,那真叫工作依然很忙碌,日子感觉好舒服。 仔细想想,可不就是这样吗?过去,左边八个字 “胸无大志,好吃懒做” ,好像是成都的负资产。今天,它摇身一变,变成了右边八个字“人间烟火, 幸福生活”,成了成都的魅力之源。

【07】感觉资源不够怎么办?

今年,我的朋友、经济学家何帆,对这种现象,给了一个生动的概括:腾挪。 他的故事,你也许已经熟悉了。2018年,何帆老师发下一个大愿。要用30年的时间,去记录中国30年的经济改变。这是他坚持做这件事的第四年。 每年他都把自己的年度记录写成一本书,今年这本名叫《变量4:大国的腾挪》。 这本书不仅讲了城市的腾挪,还讲了个人的腾挪、企业的腾挪,甚至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腾挪。 无论你是在思考公司战略还是个人战略,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一定要看看这本书。特别提醒,这本书已经在当当网首发。现在下单,率先拿下。 好,说回这个词,腾挪。 什么意思?这本来是一个围棋术语。它说的是,当你被对手团团围住,应该怎么办? 不要正面硬刚,另找一处,落下一子,从而打开一个新局面。简单说,就是不硬碰,巧转身,换思路,开新局。 成都不就是这样吗?在传统的对成功、利润、效率的追求之外,他们找到了一个新局面,这个局面就是人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从这个角度看,曾经的安逸闲适不再是奋斗路上的绊脚石,而是一个坚实的支撑精神世界的阶梯。

【08】扫码摸狗是一种什么体验?

我给你讲几个关于腾挪的故事,有大有小。 一只警犬,既没在缉毒,也没在抓坏人,它正在忙着推广反诈APP呢。 这可真是“原来,还能这么干!” 这几年,全国的民警都在忙着想各种办法让大家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只要你扫码下载,就可以摸警犬,还能合影。警犬往街上一牵,警民关系和谐, 推广任务完成。 一个小创意,背后是腾挪的大智慧。 谁说警犬的作用只有发现线索,抓捕歹徒?可爱难道不是 它的资源吗? 这笔力量资源,换个视角,就变成了吸引力资源。所谓的创新,经常就是再造资源。

【09】一个红绿灯怎么让人怦然心动?

远的不说,类似的场景,在我们公司门口也发生过。 我们公司就在北京朝阳区,门口有一条小街,有一天,我突然发现,红绿灯变样了。 我们公司的女同事说:“你才发现啊,我们都发了好几天朋友圈了!这个红绿灯,已经成了北京的打卡胜地了!” 就这么一个小变化,带来了什么? 当你等红灯的时候,你面对的,不再是一个停止的符 号,而是一颗红彤彤的爱心。它让你沉思良久,或者浮想联翩,一定有某个神秘力量在给你发送爱的信号。爱心下面还有个词,“等待”。 这是一个多浪漫的暗示——爱情来得很快,只是需要等待。 说到这,我们好像发现了一个一直被忽视的真相。过去,这个时代好像只会为规模、效率、力量欢呼。我们好像忽略了,在坚硬的现实之外,人心柔软之处,另有一片广袤的土地。 你看,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其实都有两个面目。它可能是物质资源,也可能是情绪资源。我们的生命,是靠这两种资源才支撑得起来的。所谓腾挪,往往就发生在这两种资源的转换之中。

【11】开理发店为什么不能太年轻?

再说个我自己碰到的故事。 我这两年都是去我们公司附近的一家小理发店理发,理发师40多岁。 坐在理发椅上那么长时间,总会闲聊几句。有一次我问他,理发店经常倒闭,是因为特别难干吗? 我当然是以前吃过亏嘛,装潢特漂亮的大店,被忽悠着办了储值卡,下次再去,它悄悄倒闭了,都不带通知你一声的,你说气人不? 理发师的回答很意外。 他说,就一个原因,开店的人太年轻了。 你看,一个年轻人开的理发店,想做大,靠什么?得有更好的位置,更好的装修,通过办卡锁住尽量多的客户。这么一来,投资就高了,风险也大了。 但是,年长的理发师,不需要这些。他拼的是熟客。 他说,我这个岁数了,认识的人多,而且打交道的时间长,他们信得着我。我给他们理发的时候,和他们聊天,这本身也是服务啊。这是要靠时间积累的。有了这些,我就不用非得租最好的位置、做豪华的装修。那这个生意就挺稳当的。 仔细想想,你更愿意去谁那儿理发?是你熟悉的、信任的人那里,还是不熟悉、没话说,还动不动就让你办卡的人那里? 熟客的信任,也是宝贵的资源。

【12】小五金店为什么生命力强?

还有什么能是资源? 我的同事,“得到头条”的徐玲老师今年给我讲过一个五金店的故事。就是那种开在街边,一开就是十好几年的小店。 徐玲考我一个问题,这种五金店看着每天冷冷清清,但为什么 旁边别的店都换好几轮了,它却很少倒闭? 开始我想的是,五金店这个行业运营成本低,商品利润率高,不用豪华装修,不用宣传促销,货品几乎没有耗损,永远不会过期,而且去五金店没有闲逛的,成交率特别高,进店的就是买东西的。 但徐玲说,让一个小五金店基业长青的核心竞争力,是两口子和睦。 原来,除了卖东西,这种五金店,还有一块重要业务是提供上门服务,给周边居民修修水管、换个龙头,还有修锁配钥匙什么的。有的五金店主还维修、出租家装工具,这部分收入也不少。 常常是老婆在家接单,老公在外跑活儿。 老婆和气有人缘,老公干练有手艺,先得是一个好人家,才能细水长流。这家店的根,就扎在夫妻日常生活的底盘上。 过去我们一说开店,就是租金、人流、成本这些东西,但是回头一看,你会发现,和谐的家庭关系,也是经营的资源。

【13】60岁还有多少可能性?

前面说的几个都是小故事,腾挪的也都是小资源,我知道2021年很多人心里跟我一样,对一个重要的大资源充满焦虑。 咱也不用藏着掖着,老龄化的问题嘛。前一阵子就因为去见了一趟我很敬重的前辈俞敏洪老师,我这个焦虑给破了。 见他的时候,俞老师刚过完生日,60了。 我问他,平时锻炼不锻炼?他立即起身,做了10个俯卧撑, 我都看傻眼了。 我羡慕的还不只是他的身体,而是那个劲头。新东方教培业务受挫,没事儿,人家从头再来,干上了农产品。 我自己想想,觉得自己挺没出息的,还想着60岁跨年演讲就讲不动了。怎么可能?看看今天60岁的俞老师,完全是斗志昂扬。 60岁的俞老师,成也成过,输也输过,现在再出发,身上是一份年 轻人很难有的轻松和豁达。 我想,对于我这一代人来说,60岁,很可能也是一个可以更少顾虑地出发、有更多自由的年纪。

【14】老年人使劲折腾有多大价值?

下面是一个广告,但也是一个因为年长有了自由、敢于创新的老前辈的故事。 前两天,陪我跨年闭关的同事,去了一个好玩的地方,百年泸州老窖窖龄酒的“研酒所”快闪店,回来兴奋得不得了。 这种“蒸汽朋克”风的空间,肯定吸引00后年轻人嘛。他们回来跟我说,那里能闻酒香,能做互动体验,还第一次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窖泥微生物,当然,还喝了拿白酒作为基酒的鸡尾酒。 这还挺让我感慨的,百年泸州老窖窖龄酒,是我们的老朋友,支持跨年演讲已经有四年了。 我知道,面对我这样的中年人,他们底气特别足。泸州老窖有中国一直在使用的最老的窖池,400年从未中断,中年人肯定吃这套嘛。 但是没想到,他们还能拿下年轻人。一般的酒品牌,怕的是别人说自己不够老。而百年泸州老窖窖龄酒,因为老,反而特别敢创新。 你看,根扎得越深,枝叶伸展得越远; 年岁越久,创新的胆量也越大。 更何况,何帆老师跟我说,用腾挪的视角重新看一下,所谓老龄化问题,也没必要那么悲观。 中国女性的就业率高,这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但你有没有意识到,支撑中国女性就业的,除了国家政策、教育普及,还有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有个名词管这叫“外婆经济”。当然这是个泛指,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这些家庭长辈都包括。 有多少老人家,退休也只不过是换一个阵地,继续支持中国经济的 运转?要不是他们,很多年轻人要么不敢生孩子,要么生了孩子就得有一个人辞职带娃。就算不去给儿女做贡献,一个人退了休,也照样可以成为社会的新资源。咱们不说什么更高大上的,有 一个小目标——只要认真生活,就是新资源。 老人家退了休,不用再花时间在上下班通勤上,光是这,就足够他慢悠悠地逛着菜市场,找到最新鲜的蔬菜水果,心平气和地讨价还价。认真对待每一笔支出,挑选最物美价廉的商品,你可别觉得是老人家小气,花钱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在用钱对未来自己想要的生活投票。 要不然你以为那些物美价廉又新鲜的菜市场哪来的?那不是凭空就有。是城市里认真生活的大爷大妈, 一次次趟出来,一刀刀砍下来的。会逛市场的年轻人,只需要跟在大爷大妈后面说一句:“照这个价, 给我也来两斤。”可别小看这些事,只要一直做,这就是在为这个社会训练精细化的体验服务啊。 认真生活的人多了,认真做产品做服务的人自然也就多了。 你看,这是一个人人生阶段的腾挪,也是全社会人力资源的腾挪。 过去,我们觉得一个人老了,退休了,就只有消耗社会资源。今天换上腾挪的视角,一个老人家,只要继续折腾,走出家门,不管是上菜市场讨价还价,还是锻炼身体、唱歌跳舞、拍鸟拍花,都是在为社会做贡献。待在家里,开个抖音直播做饭是在为社会做贡献,哪怕是认认真真点个外卖,也是在为社会做贡献。

【15】熟经济到底有什么魅力?

当年长者也变成了社会重要力量的时候,金融学家香帅老师给出了一个有趣的词:熟经济。 香帅老师从前年开 始,每年写一本财富报告,记录这一年中国人的财富逻辑。 今年,《香帅财富报告》的主题就叫熟经济。 什么叫“熟经济”?我先说两件事,你感受一下。 阿里国际站的总裁张阔老师告诉我,2021年,中国的外贸增长非常猛,“十四五”开年第一年,就提前完成了 “十四五”的规划目标。但是,别忘了熟的那一面,每一箱货的平均货值也在提高。阿里国际站有一个采样统计: 今年从中国出口的产品,空运的、海运的,前11个月每公斤货值同比增长超过20%。这是一个悄然发生的变化。 再看个消费数据。今年1到10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超过10万亿元。很多人只看到了这个大数字,还是那句话, 别忘了熟的那一面。在这个10万亿元里,涌现出了很多新的大品类。 你发现没有,在数字增长的同时,整个经济的内部,正在变得更丰富,更成熟。 回到熟经济这个词,香帅老师跟我说,你就想象一个人的成长,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长势。十几岁的时候长身体,二十几岁的时候长心智。等到成年,长大了,他的个头儿就不再猛蹿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停止成长,人会以各种方式变得更丰富。 以前只会欣赏长河落日,变得丰富之后,也 会欣赏小桥流水。 以前只向往功成名就,变得丰富之后,也会向往诗和远方。以前是年轻人冲锋陷阵,现在老人家也可以一往无前。 香帅老师说,这就叫熟经济,从“大力出奇迹”,到“随处见风韵”。 熟经济时代,我们需要腾挪。过去不是资源的东西,也许会价值连城。过去是负资产的东西,也许会是重要的支点。 关于这两个关键词更精彩、更全 面的阐述,都在这两本书里。何帆老师的《变量4:大国的腾挪》,香帅老师的《熟经济:香帅财富报告3》。

“数字化转型”这个词今年特别热,各行各业都在谈。大家都铆足了劲要在数字化上大干一场,买设备, 招首席信息官,找咨询公司,在公司内部开各种各样的转型会。我听过最狠的,是一家大公司全员自学 Python计算机编程语言,包括车间班组长。那肯定是被吓着了。 这说明什么,不是决心大,而是真没辙。 咱别笑话别人,今年我也被吓着一次。我去参观华为,他们告诉我说,华为仅仅用于内部数字化改造,就每年要投入100亿元,积攒了10亿行代码。 那一刻,我内心只有一句话:“要不起,过。” 不是说好的,数字化跟每一个人都有关系吗?但它怎么成了只有巨头能玩的游戏呢?

【16】公司怎么探知员工的情绪?

从华为回来,内心慌得很啊。直到得到APP《数据思维》课主理人宣明栋老师,用一个故事把我治愈了。 有这么一家小公司,全公司上下也没多少人,但他们就开始思考一件事:怎么能让员工上班的心情好一点? 小公司,肯定也用不起多么高大上的数字化技术。怎么办呢? 给每个员工发一袋玻璃球,三种颜色,红色、黄色和蓝色。员工要是愿意的话,每天下班的时候,根据自己的情绪,向本部门的瓶子里投入一颗球。高兴就投红色的,一般就投黄色的,沮丧就投蓝色的。 全凭自愿,也没人会盯着看他投不投。 第二天早上,高管发现哪个部门的蓝色球比平时多,就会跟这个部门的主管谈一谈。怎么回事啊?大家心情都不好。据说就因为这么一个小小的设计,公司的士气一下子就高了很多。 就这么一个动作, 员工会发现,公司真的是在关心人。以前所有的职场鸡汤都是在教员工,不要有情绪,要学会管理自己 的情绪,好像有了情绪就不够职业化。但是这个动作,把管理升级了,管理者要对员工的情绪负责。 现在,如果一个部门的员工老是不高兴,蓝色球特别多,那么公司对这个部门的领导者是不是就得多观察一下? 这个案例看上去没有用什么数字化技术,但是它用的全是数字化的思维。就是把过去模糊的、不能测量的东西,变得可见、可衡量。 你看,你有你一百亿元的数字化,我有我一百块钱的数字化。这是一个小创业者的恍然大悟。 原来,还能这么干! 如此说来,普通人、小公司确实也可以聊聊数字化了。

【17】智能水表竟然还能救命?

如果你是专门干人工智能数字化的公司,天天跟客户聊数字化的好处,请问,你讲什么案例? 我今年经常给干这行的人讲一个故事,他们内行人听了,都觉得很开脑洞。 话说,有这么一家物业公司,他们服务的小区,住着很多独居的高龄老人。 老人在家里一不小心滑倒,如果没有人及时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这个场景,我相信很多老人不在身边的朋友、独自一个人生活的朋友都有想象过,都有过忧虑甚至恐惧。 我看过一个日本的纪录片,一个小区住的都是高龄老人。两个住在对面楼的老闺蜜,每天起床第一件事, 就是把窗户打开,不是为了把阳光放进来,而是给对面的老太太发个信号:我还在。 如果对面窗户没有打开,可能就出事了,那就得报警。 你就说,凄凉不凄凉? 作为物业公司,该怎么办?每天派人上门,借嘘寒问暖检查一下吗?挺招人烦的。用摄像头监控老人出门不出门?一来老人本来出门就少,二来这也涉及人家隐私啊。 那还有啥办法呢?现在不是家家都换智能水表了吗?他们给水表发明了一个新用法。看水表数据,不光是月底收费时看,每天也盯着看走不走。只要半天数字没动,系统就会提醒。一个家里半天水表没走字儿,能说明说什么?说明住户没洗手、没做饭,甚至都没上厕所——要么今天家里没人,要么家里的人大概率出了状况。 这个时候,物业公司就可以派人上门问候一下,看看是不是出了什么意外。 就这么简单一个事情。技术难吗?一点也不难。这种数字化贵吗?一点也不贵。但是它释放出来的善意和价值却又很让人动容。 我突然就想到这么一句话:初心之外,还要用心。 数字化很伟大。但是,除了有星辰大海的初心,还得有将心比心的用心。否则,你根本想不到自己会在数字化的这条路上遇到什么风景。数字化这么冷冰冰的技术,居然还能导向更有温度的生活。 诗人艾略特说过这么一句话:“系统如此完美,以至于没有人需要成为更好的人。”其实,艾略特说的这个趋势,是可以改变的。 一个好的数字化系统,需要的恰恰是设计者从人出发, 替人考虑。你成为更好的人,就能看到数字化更好的用途。

【18】老板怎么给消费者撑腰?

下面既是一个广告,也是一个数字化应用的案例。 我们的赞助商,高端大理石瓷砖品牌——简一怎么搞数字化呢? 该怎么做瓷砖,还是要一块块地去做。尤其是他们首创的成品交付体系,要想实现简一标准的密缝铺贴,还是得派瓦工师傅去用户家里一块一块贴。这种活儿,数字化不了,效率也没法一下子提高一大截。 从去年开始,简一的创始人李志林干了一件事,就是在全国的600多家店铺里,亮出了一个直通车二维码。 每个购买简一的大理石瓷砖产品的人,都可以通过这个二维码直接找到李志林本人。 做大客户生意的公司,很多是这么做的。但是,一个把产品卖到千家万户的装修建材公司的老板,也敢这么干,我还真是有点惊讶。 这一招,也谈不上提高了多少效率,提高多少销售额。那他图什么呢? 李志林说,图用户心里踏实啊。 这个直通车一加上,就相当于老板告诉用户,我是把自己的名声全部押上去了。产品有任何问题, 你就直接来找我。 从首创成品交付体系开始,简一一直想说:“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留给用户。” 而他们一直想传达的这个信息,最后通过一个数字化的小工具就实现了。 在这个故事里,数字化不是一个什么开天辟地的技术,它就是帮助你实现关怀的一座桥梁。而且数字化并不难,任何一个做消费者生意的企业都可以学。刚刚我们说的都是数字化的小应用。下面说的几个故事,可都是大生意。

【19】蜂农追花怎么用上数字化?

有一家公司,叫“追花族”,本部就在成都高新区。 为什么叫“追花族”?因为他们是做蜂蜜的。 你想,采蜜,要追着花走的。 听起来很浪漫?但是这个行业有两个老问题。 一是蜂农这个行当特别苦。哪儿的花开了,就带着蜜蜂奔哪儿去采蜜。这就难免风餐露宿。 而且,花是遍布在大地上的,所以,这个行业也非常分散。大部分蜂农都是一个人单干,或者夫妻两个 人一起。因为太苦了,年轻人不愿意干,所以蜂农平均年龄非常高,超过了50岁。 这就麻烦了。追着花期走,哪里有花,设计什么路线最好,这可是经验啊。经验要是传不下去,这一行就后继无人了。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蜂蜜质量没法保证。 你想,一个蜂农按照往年的经验走一条高速公路,但是也许因为寒潮,这片花田今年花期迟了,那给蜜蜂吃什么?只能吃白糖了。那蜂蜜的质量就要大打折扣。收蜂蜜的厂商也没办法,消费者吃到的蜂蜜, 很可能就是白糖转化来的。 你看,蜂蜜行业的两个难题,本来都无解,这是人和老天爷的搏斗。 那 “追花族”做了什么呢? 他们除了收购蜂蜜之外,还在行业中用上了一点点数字化技术。 这是他们开发的全国花田的热力图和一些数字化工具。哪个月全国各地哪种花开了,哪片花田上已经有蜂农在那里了,这些信息,图上面全有。花田的热力图他们都开放给了蜂农。一名蜂农规划起路线就简单了,花多的地方就尽量去,人多的地方就尽量不去。 于是蜂农的效率提高了,劳动减轻了,经验传不下去的问题解决了,而消费者也不用再吃白糖变的蜂蜜了。 你看,技术不复杂,成本也不高,一个产业级的变革就这么发生了。 听了这个故事,我自己的内心独白是:数字化,原来是一种温柔的力量。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也想做一家蜂蜜公司,如果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压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销量,那数字化技术可能就会被我用来搞私域流量、促进销售、提高转化,恨不得让每个人一天喝三斤蜂蜜,那这个新机会就不会属于我。 只有我想着怎么把蜂农的工作环境改善一点,把蜂蜜的质量提高一点,我才可能用数字化技术做一张全国花田的热力图,那我才能看到这个产业级的机会。 就像凯文·凯利说的:“也许宇宙中最反直觉的真理是,你给别人的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

【20】怎么让普通人当上急救超人?

我在医疗急救领域也听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我们知道有一个说法叫“黄金四分钟”,当一个人意外发生心脏骤停,抢救回来的时间窗口只有四分钟。而这个时候身边刚好有医务人员的概率,几乎是零。 所以,这两年,很多公共场所,比如机场、地铁、写字楼、商场,开始有意识地配置急救设备AED除颤仪(自动体外除颤仪)。问题是,意外发生的时候,就算有急救设备,现场的普通人会不会用呢?又敢不敢用呢? 今年我听说有一家公司就在利用数字化技术解决这个问题,这家公司叫“第一反应”。它的创始人叫陆乐。 他们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大量地培训普通人,包括写字楼里的白领、餐厅的服务员、送快递的小哥担任志愿者。这个基本的急救方法并不难学。即使不是专业的医生,也能完成急救操作。 那么,怎么让这些人在有人发病的第一时间到场呢?毕竟,中国那么多公共场所,谁也无法预测哪里会出问题。这就要靠数字化的力量了。 特别简单,只要在机场、学校、写字楼里显眼的地方全都贴上二维码。遇到情况,扫一下,就可以呼叫距离最近的志愿者来做心肺复苏。根据他们的测算,志愿者赶到时间能控制在58秒内。这是救援的第一棒。数字化系统会继续分发任务。 志愿者到场之后,90秒之内,第二棒到位,这是来送AED除颤仪的。 紧接着,后面还有第三棒,有人会呼叫医院,甚至会替赶来的医务人员按住电梯,把住关键的生命通道。 他们算过另外一笔账。 一栋写字楼,每年只要有10%的员工参加一天的培训,注意,只需要一天,就可以保障这一栋楼的安全。 比如深圳机场,我经常出差会去,每年有五千万客流量吞吐,从概率上估算,五千万的客流量大概一年会有五个人心脏骤停。 五条人命,这是个特别沉重的数字。 但是现在深圳机场购买了第一反应的这套服务,我走在那个机场里面就会特别安心。 我再一想,如果有机会,我们公司愿不愿意买这个服务?肯定会啊,我们购买的不仅仅是那个急救服务,有了第一反应的培训,公司所有同事身上都会多一门救人命的本事。 所以,一个小小的二维码,它能让这个场所里的人更安心,能让运营者表达出自己对场所里人的关心, 也能够让场所里接受培训的人有一份荣耀。 如果你认为这也是一个大的产业级的机会,那么同样,拿到这个机会的奖励的,不是那些捷足先登的人,高瞻远瞩的人,势大财雄的人,而是那些心细如发的 人,分辨力高的人,善解人意的人。

【21】自动驾驶还有什么应用场景?

今年,李彦宏出了一本书,叫《智能交通》。大佬出书咱得看看啊。 在这本书里,李彦宏说,如果推行以车路协同为基础的智能交通,提升通行效率,5年之内,中国一线城市不再需要限购限行;10年之内,基本解决拥堵问题。然而,对我触动最大的是书中的另一个细节,就是这个词“5G云代驾”。 过去想到自动驾驶,就是钻到机器人肚子里,满世界都可以去了。但实际上,这是个远景。因为哪怕技术实现了,法律也要用好久来完善;就算法律完善了,伦理层面的讨论也要持续很久。但是,你发现没有,在自动驾驶的发展历程中,居然出现了这么一个中间站,5G云代驾。 什么意思呢? 100%的自动驾驶做不到,现在还不成熟,没关系,可以用人来实现双保险啊。 如果自动驾驶车辆在路上遇到复杂情况,那就第一时间人工接管,就像你的驾校教练一样替你做一个紧急处理。 深夜成都街头奔跑的一辆车,可能是一个住在青城山脚下的老司机在监管着。“云代驾”这个词,之所以让我感到脑洞大开,是因为它修正了我们对于技术的想象。一个雄心勃勃的科技变革,居然停靠在了一个温情脉脉的中间站。原来我们想象的技术,都是横空出世长成巨兽。它造福人,但也替代人、挤压人。 但是你看,完全自动驾驶技术还是远景,真正马上可以用的技术,不是什么人的替代者,它是人和人之间的连接者。 你就想,如果云代驾实现了,它就创造了一个新职业,让原来风餐露宿的老司机可以在家干活。甚至一个人可以远程管理成百上千辆车。 而一个大城市的开车族,很便宜地享受到服务,相当于有了一个司 机。而整个社会的交通安全,还有了双保险。 这就是前面几个故事,折射出来的那个趋势:不管技术本身多么高大上,说到底它是人类的工具,它只有一个使命,让人间变得更好。了解了这个趋势,我们才能理解李彦宏的那句话:“人工智能只有同人类命运紧密相连,直面复杂形势,才能体现出技术的革命性意义。” 刚才这半个小时,呈现了过去一年,我自己对“数字化”这个词的理解不断深入的过程。 我想说的是: 数字化这班车,比早晚更重要的是,你为什么出发?比快慢更重要的是,你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22】跨年演讲为什么要做碳中和?

跨年演讲举办七年了。对办活动的人来说,肯定是一直要努力寻找各种创新和优化的可能性。今年我们就接到了一个建议:是不是可以办一届碳中和的跨年演讲? 一开始,我是有顾虑的,一是怕显得我们在作秀;二是怕凭空多了很多限制;第三呢,当然也觉得会增加一些成本。 但是我们的同事去调研了一圈儿回来跟我说:罗胖,这是个好主意,得办。 我说:为啥? 同事说: 因为这个凭空多出来的限制,能逼着我们用陌生的眼光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项目。因为想减碳,专家会给出一份详细的测算: 那任务就来了:比如,交通工具能不能用电动车?选址能不能用绿色场馆?现场的搭建物能不能重复利用?工作人员餐饮的食材能不能只用本地的?包装能不能尽量用再生材料?等等等等。 七年来已经司空见惯的很多工作流程,一下子有了用新方法再干一遍的可能性。 然后,我们迅速发现,这个项目中可以提升的效率、可以节约的成本,非常非常多。这笔原本我以为的成本,其实变成了一个支点,可以撬动整个项目的提升。 所以,我们花了一笔钱,也不多,为本场跨年演讲购买了国家核证自愿碳减排量(CCER)。不管是搭建场馆、用水、用电、取暖产生的碳排放,还是工作人员乘坐各种交通工具来这里产生的碳排放,甚至是跨年前后吃的餐食、喝的水产生的碳排放,为没能来到现场被迫退票的朋友们邮寄纪念品产生的碳排放,全都算进去。感谢北京绿色交易所帮助我们联系第三方,用青海光伏的碳减排,对冲掉了我们的排放量,做成了这件事。 所以,现在我可以宣布:第七届“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实现了碳中和。谢谢大家的帮助! 本来嘛,办一个活动,千头万绪的事儿挺多的,先办哪个后办哪个,哪些价值大哪些价值小,好像也没什么依据,充满不确定性。 但是,现在好了,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是我们国家一定要做的事。 那么,碳中和很快就会成为以后举办大型活动的标配。既然这件事一定得干,为什么我们不先干起来? 这道题一下子就变简单了。锁定一个确定性的目标,返回来看现实,看哪些是现在的技术手段和能力就能做到的,先做;哪些是目前能力不足的,学习。工作马上就变得清晰具体了。 这不仅能让自己受益,未来,通过几年的优化,这套经验摸索出来,对我们是一套成本优化的策略,对其他大型活动的主办者也有参考价值。 碳中和这件事,给了我们一个特别的思考角度。既然看眼前,看到的全都是不确定性,何不直接跳到终局,去看那个最终的确定性?为什么不用明天一定会发生 的事,再来倒推出今天马上要做的事呢?明天会发生什么?我们其实很少能知道。如果真的有那么一件两件事,我们可以确切地知道,你想,那是多么珍贵的行动指针啊。 还是拿碳中和这事来说,有这么一个数字。 这是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估算的中国人需要为碳中和花的钱。相当于每个中国人要摊到10万块。 你怎么感受这个数字?是中国人的负担吗?是我们不得不付出的巨额成本吗?今年我看到一篇文章,很受启发。 它说,为什么西方人一提碳中和,往往想到的都是对自我欲望的节制?比如说要吃素,要熄灯一小时,要多骑单车少坐车,听起来都是要开文明倒车。因为西方是消费社会,大量的碳排放是出自生活消费的。所以,西方人要达到碳中和,节制消费是必然。 但是咱们中国人别被带了节奏啊。今年刷抖音的时候,我一个特别喜欢的大V——@温义飞的急救财经,给出了一组数据,他说我们中国是生产型社会啊,居民用电只占全国发电量的11%,即使加上第三产业,也只占到30%。中国碳排放最大的其实是能源和工业,我们不仅为自己制造,还为全世界制造。 所以,对中国人来说,碳中和的本质是产业升级。 而且,这个升级还是全面的。不仅是能源产业的人要想着怎么把化石能源替换成风能、太阳能,一个做运动鞋的得想着,怎么把鞋底从石油制品升级为甘蔗做的减碳新材料;一条电子产品生产线得想着,怎么把高温焊接升级为低温焊接;一个园区得想着,怎么升级基础设施,实现智能化管控;就连一个做纸箱的工厂都得想着,怎么把胶带封装升级为榫卯搭扣。 碳中和可不仅是一个能源变量,它还是一种弥漫在我们所有生存空间里的环境变量。漫天彻地的环境变 量对每个物种都是有压力的。 所以,积极地去减碳,可不只是为了节约成本,也不是被动地应对法律规定。 谁琢磨出了减碳的新工艺,可就是未来全人类都用得着的技术创新啊。谁先创新,谁就有巨大的技术红利。 这时候你再看这个数字:136万亿元,它还是我们被动付出的代价吗?不,它是中国产业升级的投资。它意味着技术探索,意味着设备升级,意味着海量就业新机会的产生。 今天,我们之所以提起“碳中和”这个话题,其实是想说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 如果某个未来一定会发生,那就先行进入那个未来,去等其他人。

【23】地方政府怎么靠“链长”招商?

怎么先行进入未来呢? 我给大家介绍一种新型职位,叫“链长”。你们听说过班长、组长、厂长,没听说过“链长”吧? 这是安徽省的一个发明。从省委领导开始,每个人分工一个产业链。除了分管的工作,他还是某个具体产业链的“链长”。 就因为有了“链长”牵头,最近几年,有人给安徽,尤其是省会合肥起了一个绰号,叫“伪装成政府的最佳投资机构”。因为合肥连续引进了液晶面板巨头京东方,押中了半导体企业长鑫和兆易创新,现在还成了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基地。 这是运气,还是本事?今年,我们的调研团队就去了一趟。当时的感受,也是那句话:“原来,还能这么干!” 你想,一般地方政府招商会怎么干?想的都是我能拿出什么优惠政策?我们有什么资源?然后再一家家地和有意愿的企业谈。 但安徽的招商思路不是。他们是先拉出了几个字。“心平气和,急中生智”。 不是字面意思啊,其实这是一个谐音梗,是芯片的芯、液晶屏的屏,还有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集成电路、面向消费终端的现代制造、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 这就是安徽想要发展的几个未来产业, 这就是他们想象的终局,然后再倒推现在该做什么。于是几大产业链的链长就各自去做功课,不管是请院士专家来开三天三夜的研讨会,还是请顶尖咨询公司来做咨询,都可以,关键是把产业链地图拉出来。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每个分支,分布怎么样,有哪些头部公司?拉出清单来。安徽缺哪些,那就精准出击,把它拉到安徽来。 终局目标有了,就不存在没有思路在家坐着干着急,也不存在招商靠豪赌撞大运,目标非常精准,一个个上去谈。目标企业需要什么便利条件,就给创造条件;目标企业正在推动什么策略,就配合策略。 今年谈不成,那就明年接着来,直到拿下目标。 所谓政府是“最佳投资机构”的传奇,就是这么来的。 目标清晰了,手里的清单就短了。清单短了,在每一个对象上下的功夫就深了。 原来,还能这么干!

【24】怎么用工程思维找到伴侣?

这种思路其实每个人都能用得着。跟年轻姑娘小伙们讲一个我佩服得不行的故事。 我有一个朋友,三 十多岁,女性,很优秀,单身。跟很多同龄的女性朋友一样,她不是不想结婚,而是不想凑合,是只想和自己的理想中的对象结婚。那怎么办呢?等着偶遇?托人介绍?跟抽盲盒似的去相亲?太没谱了。 她就问自己,我理想的伴侣到底什么样?一番扪心自问之后,想明白了,理想夫君是一个聪明的理工科大学老师。别笑啊,我觉得她的这个标准很清晰。有了这个目标就好办了。 她真是个行动的巨人,有空就跑到几个大学里去,特别是理工科院系,去看各个系的布告栏,看老师介绍,特别是哪个年轻老师得奖了。得奖了嘛,不管是教学奖还是科研奖,大概率事业心就不错。如果照片看起来也有眼缘,就托人打听是不是单身,然后挨个认识去啊。 这么筛下来,其实目标范围很小,就比大海捞针强得多啊。果然,去年,这位朋友顺利结婚,过得非常幸福。佩服啊。 我们都跟她开玩笑说,你这不是一般的找对象,这是在用工程思维在找对象啊。 做事从前往后推,是骑驴看唱本走着瞧,不确定性很强;从后往前拉,是从确定性里找可实现的切入点,其实没有那么难。

【25】厨师不想被机器人替代怎么办?

今年,我还听说了这么一个厨师学校,拼命拦着毕业生,不让他们去火锅店、单品店、快餐店就业。都说这两年找工作不容易,学校怎么还拦着学生就业呢? 他们这么做,也是用未来一定会发生的事倒推出来的。 厨师这个行当的未来什么样呢?你只要稍微注意一下这个行业的技术创新就知道:料理包、炒菜机器人、中央厨房自动化设备,正在摩拳擦掌赶来的路上。据说有高级的炒菜机器人,一个“人”就能做八大菜系的4000多道菜。 这就是一个确定的未来。 知道了这些,眼下该怎么干?新东方回答得很有远见。这可不是俞敏洪老师创办的那个新东方啊,而是新东方烹饪学校。 我们去看的时候,什么切墩、颠勺、翻锅的基本功,当然也在热火朝天地训练。 但是,除了这些, 你分明还能感受到另外一个使劲的方向,就是他们是在一个清晰的未来的图景下培养厨师的。 首先,到了未来的某一天,有固定流程的传统菜,肯定不用人做了,炒菜机器人全都能搞定。炒菜机器人搞不定的是什么?是对食客的理解、对食材的理解,是那些跨界融合的创新菜。 说到这儿你就能理解学校的坚持了。 学生就业,必须去正经八百练手艺的大饭店。火锅店、单品店、快餐店,技术含量低,哪怕工资给得高,也不能去。要知道,一个刚毕业的半大孩子,哪里分得清这些?好学校,就得替学生拿这个主意。 其次,除了手艺,要想在这个行业站住脚,光靠单打独斗不行。只要一个人困在一个确定的地方,放心,机器人 早晚追上你。练手艺的同时,也得把自己纳入一个大的行业网络里。 比如作为一个川菜厨师,不光得精通自己的手艺,还得知道其他菜系出了哪些新菜式,有哪些可以融合,最近消费者的口味有哪些偏好,哪里可能有 更好的发展等等。这些信息只有从行业的网络里来。好,既然这个方向是确定的,那么学校从今天起,就为学生编织这张网 ——没入职的时候,学校就把饭店的薪酬体系、晋升路径给学生了解清楚了。 到了入职的时候,班主任会亲自把他送到宿舍,还会拍着胸脯讲,在这家企业遇到任何问题,薪酬不对、工资不发,学校替他出头。学校毕业的所有师兄师姐,都是他的后盾。 工作上遇到难题,比如,口味不对?怎么改进?可以回到校友群里,请老师、校友出谋划策。这个QQ群,永远不解散。 什么时候想换工作,或者想换个城市,不用担心,师兄师姐遍布全国各地的大饭店。学校帮联系,师兄师姐在当地接应。 要想提高呢?学校欢迎再回来读一个厨师长研修班,学习酒店和门店管理。 想创业,缺人、缺钱、缺参谋,不怕,身后有学校。这个行业里的资源,学校帮忙打通。你看,这哪里还是一个学校,这已经成了一个行业共同体啊。有了这些,还怕什么料理包、炒菜机器人吗?这份安顿感,谁都拿不走。 说了这么多,我们不是想夸新东方。而是借着他们的事,看到一种做事的方式。假如你觉得自己的行业面对威胁,假如你觉得自己的手艺要被淘汰,别慌,看远一点,看看终局,看看未来的那张大图。 我们以前都习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但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就是一上来就想象这件事的最终图景。这不就是我们 小时候玩的拼图吗?你总得先看到最后的那张大图,然后再从一堆凌乱的碎片中,一块块找出你需要的部分。 没错,你要把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 就像贝索斯说的那样:“总有人问我,未来十年,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但很少有人问我,未来十年,什么是不变的。我认为第二个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你要把战略建立 在不变的事物上。”新东方毕竟有一个确定的行业。那如果是一个初创的公司呢? 现在技术变化那么快,环境变数又那么多,一个初创公司怎么想象自己的未来呢?郝志强点评:连接改变世界不是只做一个产品,不是只培训出一名厨师,而是靠链接,建立起生态系统来,这就是傅盛说过的三级火箭模式吧。 先做爆款产品、再做好连接、再搭建平台,小米、抖音等的成功,都是这个模式。 培养出厨师、建立厨师的连接、组成厨师为核心的生态圈,这就是新东方的模式。

【26】公司为什么要向下一级写周报?

其实,一个好公司的样子也是确定的。从上到下,充满活力,不断地吸引人、发展人,让每一个员工充满主动的探索精神。这样,无论环境怎么变,都有人在探路。 但怎么实现呢?看起来千头万绪。先把终局想好,就很简单啊,用先进工具把自己变成这种样子啊。 今年,我们公司启用了一个办公软件,“飞书”。早就听过飞书的大名,也有很多朋友推荐,但是用上之后,我们才知道,它最大的价值就是,能帮我们沉淀知识、建立连接,对具体的人的成长负 责,让每个人充满活力。 举个例子,在飞书提供的基础功能上,我们启动了一件事:向下一级写周报。 对,你没听错,在得到公司,不是下级向上级写周报,而是反过来,上级要向下级报告。 有什么区别呢?下级向上级报告的,是动作。而上级向下级写报告,就必须得是思考了。没有可以分享的思考,哪有脸面坐在这 个位置上呢? 你看出来了,我们就是用这种方式把这家公司里的知识整理出来。 你可不知道,每到周五,我、脱不花、快刀可焦虑了,抓耳挠腮地写周报。写完我还偷偷去看脱不花和快刀的,生怕思考不如他俩有价值。我知道跟我一样焦虑的,还有我们各个业务条线的头头脑脑。这是我们主动把自己的头脑打开,把那些默会知识组织起来,打破层级,用工具方便地呈现给所有的员工。让知识在组织中沉淀下来,传递下去。 光这点还不够,毕竟上级能呈现出来的,只是自己知道的答案,我们还得去发掘员工困惑的问题。更何况,有些答案,要不是有人提问,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就有。 不是有那么句话吗?“世间多少好答案,在苦等一个好问题。”

这又怎么办呢?我们用了飞书一个特别基础的功能,创建了一个在线文档。它最神奇的地方,就是打破了组织原先的层级,随时可以创建一个平等的虚拟工作环境。 这个文档的名字叫《我就随便问问》。听着就不是很严肃吧,这里没有什么层级关系;再看问题,真的很随便。 有业务问题,比如怎么向老师催稿才管用,直播时怎么对着摄像头找到对话交流的状态等等。 居然还有人问我这么一个问题,在公司见到罗胖,要打招呼吗?只要他认真问,我就必须认真答。因为他问一定有他的原因,而我的义务是要通过我的回答,让他更开心地在这里工作。 第一,问什么都可以。 第二,想问谁都可以。员工可以精准地@他想问的任何一个人。这个人通常就是这个问题相关业务的管理者。 那要是被点名的人不想回答怎么办?文档是公开的,全公司都能看到,所有人都看着呢,你好意思不回答吗?好意思回答得不认真吗?好意思让别人抢答吗? 就算是有人特别内向害羞,连用这种方式也不好意思提问,那也不怕啊。我相信一定有类似的问题,总有大胆外向的同事问出来,他偷偷旁观总行;觉得自己用得上的回答,点个赞总行吧。 这个点赞,既激励回答者,也激励提问的人。 在这一问一答中,关于公司、行业和职业的种种知识,就这么沉淀了下来。对一个年轻人的生存能力,也当然就有了帮助。 德勤公司在2021年发布的《全球人力资本趋势报告》里有一句提醒:“企业要为员工的生存能力负责。”请注意,企业要负责的不是员工在这家企业的生存能力,而是他在整个社会、整个职业生涯里的生存能力。 关于我们这家公司,将来能不能发展得好,谁也说不准。但是,我们确实可以让每一个在这里待过的同事都 知道,这家公司为一个好公司该有的样子努力过,为提升他们一生的职业生存能力努力过,也期待他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这家公司的探路者。至少,这家公司可以为全社会沉淀下来一组有用的知识。 刚才这些故事, 里面其实是同一种思路,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终局思维。很多做战略决策的,启用的都是这种思考方式。

【27】在丛林里迷路了怎么办?

前几天,我刷抖音刷到“子皮商论 ”这个号,看到有个美国政客发问,怎么确保Web3.0的革命一定会发生在美国? 子皮老师说,这是他今年听到的最振聋发聩的一句话,这就代表着一种顶尖高手的思考方式。 反过来,它也提醒我们思考:怎么确保下一代技术革命一定会发生在中国? 确实,过去这一年, 到处都是不确定性,前路漫漫,我们经常觉得,前路看不清,看清了也不确定,确定了很快又变了。前方的路,到底怎么走?哪条路才能通往未来? 这个时候,就不能做应激反应,每一个动作都在应对变量,而是要自觉地和那个能看到的未来站在一起, 然后反过来再看眼下该做什么。有一个著名的小故事。 一个人在莽莽苍苍的丛林里迷路了,没有地图,没有向导,也没有路标,怎么办? 有一个方法,就是顺着流水的声音往前走。为什么呢?梁宁老师有一个概括很漂亮:因为流水一定有终局。流水可能会绕路,但绝不会回头。

【28】怎么赢下职场的“中场战事”?

说到这儿,下面我要为最新一期的“得到高研院”招个生。让这只猫头鹰向你招个手。 职场上,很多人都有一种感受,工作了一段时间、取得了一些成就之后,好像什么都挺好,又好像有什么地方不够好,目标没有那么清楚,而不确定性又很大。 那这场中场战事怎么打? 还记得我刚才这几个从后往前干的故事吗? 先找终局啊。一个很厉害的人,他的样子其实是确定的:他身边肯定有很多很厉害的人,他肯定拥有一张很厉害的人际网络。 不是有那么句话吗:一个人的价值,是他身边最常往来的六个人的平均值。那就别原地等着,而是要积极地选择与谁同行啊。 那我们要做什么就很明确了:现在就进入一张能互相激发、共同进化的人际网络。让这个网络塑造我们,使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对,“得到高研院”就是想打造一个这样的地方。

一期学三个月的时间,我们安排了各种线上线下的课程, 很精彩。但就像一个好饭局,饭菜精彩很重要,但来赴宴的人精彩也很重要。在“得到高研院”的班上,我们会把一个城市里,一群爱学习的医生、律师、老师、公务员、创业者、设计师、艺术家,全都变成你的同学。你探的路,可以启发他;他找的模式,也分享给你。 这样的场景,每周都在发生。为了让这样的场景发生,我们设计了很多课程。有商业案例直播课,有多元思维模型课,也有表达、沟通、借力、创新等线下高手课,等等等等。 这些灯的意象,就是我们想象中“高研院”同学的样子。他们一路攀高,彼此照耀。 就像有人说的那样: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盏灯,点亮另一盏灯。 所以,如果你也希望提前进入那个确定的未来,实现人脉突破、视野突破、能力突破,欢迎你,报名“得到高研院”。 未来已来, 只是分布尚不均匀。那我们就到未来浓度最高的地方去。

【29】小透明和普通人有什么区别?

在今年,抖音大V @凉子访谈录的一个观察触动了我。凉子说,他观察很多年轻人,试图搞清楚,他们现在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他发现很多年轻人的答案是:我想做一个普通人好好活着。 你注意,这句话有个潜台词,就是很多年轻人认为,自己连普通人都不算。那是什么?有一个词叫,nobody,小透明。nobody和普通人有什么区别?长期研究青年问题的学者张安定说,在今天要从小透明当上普通人至少要满足三个标准: 第一,有房住; 第二,有班上; 第三,有人陪。 听起来好像也不是特别高的标准嘛。 但在今天的一线大城市里,这三个标准加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够得着。 首先,有房住。这可不是有个出租屋就够了,而是有一个确定的邻里归属。出租屋能给你吗? 房东儿子一结婚,你就得搬走。 其次,有班上。它指的是一份有长期归属感的工作,有确定的上升途径。这跟我们说的打工人、工具人不一样,这跟工资高低关系也不大。 最后,有人陪。好多年轻人独自到大城市打拼,下了班,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如果只算经济收入,这代年轻人的收入,大概率要比他的父辈们更高。那他缺的是什么呢?缺的是心里的那点支撑。 这点支撑有多重要?

【30】如何一句话救下想要轻生的人?

人心中的一个小支点,可以撑起撬动世界的大杠杆。 来,我给你讲个故事。 怎么劝一个想跳楼的人?这大概是世界上最简单也最难的任务。为啥说简单?因为好多想跳楼的人,往那上面一站,腿就软了,后悔的不在少数。人家自己都不想跳了,你再去劝,是不是很简单? 但是,这事偏偏又是最难的。为啥?就算当事人后悔,架不住底下围观的人起哄架秧子啊。你就想,那么一大群人,里面没准还有人拍照,这要是传开了,当事人以后哪还有脸见人? 结果,一来二去,跳肯定不成,不跳又不知道怎么收场,就这么卡住了。 我前段时间,看见一个德国的消防员特别有招。他去劝人的时候,会提前多准备一套消防服,连头盔带衣服全套的。然后跟当事人 说,来,你穿上,跟我们一起下去。你放心,有头盔,谁都注意不到你。 就这么一招,那是真管用。谁能想到,把一个人从生死边缘拉回来的,居然仅仅是这么短短一句话。

【31】开远程会议为什么必须开摄像头?

我还听中国人民大学的李育辉教授讲过一个故事。现在很多公司都在用视频工具开远程会议。麻烦可就来了,手机往那儿一支,光接入语音,你也不知道开会的人是不是一边还在干别的。这种状态开会,效率肯定高不了。李育辉教授说,她遇到过一个特别聪明的公司高管,每次跟团队开会,要求就一条,强制每个人都把摄像头打开,把虚拟背景关掉。 这真的管用吗?李育辉教授说,这在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上是有道理的。一个人的自我评价其实特别重要。

你就想象这么一个场景,公共场所,擦完手的纸巾,没扔准,掉地上了。 周围也没有人看见,但一个人掉头走了,问题严重吗? 很严重。我说的不是公德问题,更不是好人做好事、坏人做坏事的简单评判,而是谁心里都 有一杆秤。没花几秒钟捡起那张纸重新扔进垃圾桶,人离开了,心根本放不下。你甚至会下意识地惦记着那张纸,因为那张纸,降低你对自己的评价。 所以,李育辉说,只要开远程会议时把摄像头打开,百试百灵。因为你得露脸,总不好意思蓬头垢面地见人吧? 肯定得拾掇一下;没了虚拟背景,你总不好意思让办公桌或者家里乱糟糟地见人吧,好歹收拾一下。 这会发生什么呢?注意,重点来了,只要一个人愿意修饰自己,他的自我评价就会变高。 说白了,就是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更优秀的人,不允许自己干那些浑水摸鱼的事,无意中都会认真起来。我们谁都知道认真的力量。 看,这又是一个人心中的小支点,撬动大杠杆的故事。 支撑我们的,不仅仅是诗和远方,更是我们身边的日常。

【32】有哪些立刻让生活变美好的小东西?

接下来这个故事,是一个广告,也是一个建议。 我们今年迎来了一个特别的合作者,敷尔佳,是个高端面膜品牌。敷尔佳为什么愿意赞助今年的跨年演讲呢?我之前是挺没想到的。那还真是徐志胜老师那句话,咱这形象,卖面、卖馍都行,卖面膜,是不是没啥说服力啊。 但敷尔佳的朋友说,我们就是想请你帮传达一个小小的态度:有时候人的幸福,恰恰是被身边的这些触手可及的小东西支撑起来的。 所以,敷尔佳就和跨年演讲一起发起了一个好物清单的飞书共创,让大家都来贡献一下过去一年有哪些小东西帮自己提高了幸福感。 到12月31日为止,这份好物清单的访问人次超过13万。谢谢愿意陪我们一起完成共创的朋友。 我在上面看到了特别多稀奇古怪的东西,也亲眼看到我们公司的同事因为被种草了一个小物件激动的样子。 这些东西当然也有贵的,比如洗地机、电动自行车;但也有的非常便宜,比如一棵朱顶红,跟葱头似的,不用浇水不用施肥,一个月能开出好大的花来,才三四十块钱。 这就是跨年演讲闭关写稿的时候,我面前那棵朱顶红的照片。随着稿子一行行地呈现出来,它也一点点地绽放开来。 那真是“花开在眼前”。 你无法想象,一株花对我们闭关十几天的激励作用。 就像敷尔佳的面膜,照顾皮肤只是一方面,敷一张面膜的15分钟,可以设计成一个专属于自己的“幸福感时段”,这样一个被面膜单独划出来的15分钟里,我可以再做一件小小的美好的事情,比如听两首歌,刷刷抖音,甚至练习一下冥想。这都是让我觉得自己还是对自己挺好的,这能成为我面对世界的又一个心理支撑。这东一个西一个的故事,有没有让你意识到,商业世界算账的方式变了。我的同事蔡钰在她的专栏《蔡钰·商业参考》里给出过一个公式: 产品价值=功能价值+情绪价值+ 资产价值。 她说,在产能过剩的今天,做产品的功能价值,边际效益越来越低;资产价值呢?可遇不可求。拉高产品价值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把情绪价值做上去。 那怎么做呢? 就是回到一个产品的原生场景里去,回到用户的日常生活里去。 过去,我们想要推广一个新产品、新事物,是用降维打击系统性地解决。做大量广告,给大量补贴,0元试用,等等,靠资源碾压,一下就能占领市场。高成本投入,就能换来高收益。 但这背后其实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市场原来是空白的,所以你靠资源、靠烧钱,立马就能铺上去。 但今天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什么地方是空白的了。我们面对的不再是荒原,不是只要船坚炮利,就可以平推过去。我们现在的世界,每一片地方都有人,都有他已有的生活方式、原本的观念行为。 那我们要推行一个新事物,就要有绣花一样的耐心和功夫。针对具体的人,用具体的解决方案, 一点一点地,把新事物嵌入到别人原本的生活场景里去。

【33】小面包店竞标怎么赢得好地段?

怎么嵌入呢?我们不妨再来听听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上海。 如果想在愚园路这种黄金地段开一 个面包店,竞争对手是其他的大牌蛋糕店和网红咖啡店,那么在写竞标方案的时候,怎么写自己的竞争优势,能让自己胜算高一点?愚园路上有一家刚创业的面包店,它就在一堆的大牌竞争者当中,靠着一个特别的附加条件,拿下了一 个黄金地段。 这个附加条件是,本店每天会多做一点面包,送到愚园路那家养老院去。 但是, 这仅仅是一个好人好事吗?不是的,这是一个洞察。 如果招商方只在乎租金收入,这招就没有用。但愚园路是一个历史名人街区,傅雷、蔡元培、钱学森都 在这条路上住过。愚园路改造的目的,是复兴一个社区,一个既有历史又有温情的社区。这每天送到养老院的一点面包,对于社区氛围产生的贡献,当然就比一点点租金收入重要得多。 你看,这家面包店不是证明了自己有多好,而是让人看到了他们融入社区的努力。果然,就因为每天都 给老人送面包这一个社区服务,他们不仅赢得了这次竞标,而且很快跟当地居民建立了连接。 要知道, 上海的老人洋气着呢。他们是要喝下午茶,喝咖啡,吃蛋糕的呀。他们领了面包店的情,当然也愿意来 照顾小店的生意。 这么一来一去,就有了一个交情增长的正循环。一个社区的温暖感受,也就在 这个过程中慢慢长出来了。

【34】怎么用日用品推广高科技?

这可不是个孤例,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故事主角是两个海归的创业者。两个帅小伙,一个25岁就获得了微软全球最有价值专家的称号,一个是拍摄野生动物纪录片的艺术博士。那叫一个洋气。 他们创业做什么?极飞无人机,高科技。这很容易想到。但他们拿无人机做什么,这我真没想到。他们开发的竟然是洒农药的无人机,尤其适合新疆棉田这样地广人稀的场景。 技术肯定是好技术。用无人机打药,可以避免人中毒,也能减少拖拉机打药的损耗。但问题在于,那是十几年前,无人机是个啥大家都不知道,他们一台机器少说也要十来万元。习惯了有人背着药筒在棉田里走的农民,想象不出来怎么没有人就能打药,却要一下子花这么一大笔钱。别说让他们买机器了,推广会他们都不一定肯来。 那怎么吸引农民呢,推广会得准备伴手礼,这个伴手礼就有讲究了。 这是“极飞三件套”——脸盆、打火机、扑克牌, 一点科技含量都没有。但三件东西一发,效果立竿见影。 这就得说,这俩小伙子对当地农民的生活理解得是真透彻。 这三件东西,它构成了一个西北农民触手可及的幸福想象。 你看,什么是爽?坐在田间地头,抽着烟几个人打个扑克;热了渴了,旁边就是一脸盆切好的西瓜。不就是这吗?“极飞三件套”的潜台词是,只要来一台无人机,替您把洒农药的苦活累活干了,您就可以这么爽。一个人到底会被什么真正打动?别扯远的,就是眼前自己可以理解的幸福想象。这招的确好使,极飞一使就是十几年。不过,三件套也迭代了新版本,变成了冲锋衣、太阳镜和棒球帽。为啥是这三件? 田地里劳作的现代农民,也可以想象自己是户外高手。 还有新招呢,现在年轻人不是爱打《王者荣耀》吗?极飞就研发 了一款游戏叫《王者农药》,农药打得好,也能当王者,照样有荣耀。极飞三件套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无论你从哪 里来,无论你所在的行业多么高大上,要想做成一番事,你就得回到用户身边的日常。说白了,不就是我能扎扎实实地站到你的真实生活里,快乐你的快乐,忧伤你的忧伤吗?

【35】为什么要让工人把挖掘机开回家?

这套经验,还能支撑我们走得更远。接下来这个故事,发生在非洲。 有一位得到同学,前些年在非洲要修一条路。修路这件事,要是放在中国,那是驾轻就熟。但他要修的这条路却是在非洲,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人。来干活的,是一群非洲的精神小伙。 非洲小哥不会挖掘机可以教,最棘手的是工作责任感不行。拿到一个月的工钱就马上失踪半个月,等钱花完了还跟没事人似的想再回来干活。 换成你是管理者,怎么调理这样的员工?我们第一反应通常就是,加钱,发奖金,鼓励大家多干活。这些办法,对非洲小哥没什么用。非洲当地的消费场所很少,工人们的工资只要够满足日常需求就行,大家对多出来那一点钱没多大兴趣。 怎么办?这位同学还真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跟非洲兄弟们定了个规矩: 每个星期谁干活最积极,周末就能把挖掘机开回家去。

这是什么规矩?深想一层,你马上明白。因为那里好多人还生活在部落呢,开挖掘机回家,太长脸了!老少乡亲都会来围观,小孩子会爬到挖掘机上来玩,非洲小哥马上能收获全部落的羡慕和崇拜。 所以,这个规矩一定,当地工人纷纷开始钻研挖掘机技术、认真勤奋地干活修路。以前,每个星期发完工资的第二天, 工人就得缺勤一半。 而现在,有了钱也不去玩儿了,继续天天准时上班,铆着劲儿想把挖掘机开回家。

【36】为什么要敲锣打鼓把奖状送到部落?

这还不是孤例。还有一家中国企业也给我讲了另外一个奇招。 他们遇到的困难也是员工没法按时上班。 怎么办?还是把激励做到部落里去啊。只不过激励形式很有中国特色:评劳模。每个季度评一次,谁这个季度按时上班,就给谁发大奖状、大红花。而且是由公司组织人,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地把奖状送到员工家里去。 这个阵仗进到部落里,就跟我们古代状元回乡似的。全部落的男女老少,跟随着这个敲锣打鼓的激励队伍,一路走到劳模的家。 这个阵势,足够乡亲们闲谈大半年的:看人家厉害啊,把中国人都给震着了。 过去十几年,我们熟悉的流行商业故事是什么样的?“垒起PPT,找完VC找PE,厕所里堵着个孙 正义,融他个三亿飘五亿。”我们真的相信这样的模式吗?但好事情的特征,是它本身就是目的。我自己在听到这些故事的时候,脑子里始终盘旋着两个词:越狱式创业和村庄式创业。所谓“越狱式创业”,就是在这里使劲,就是为了离开这个地方,我现在挖空心思干这个事,是为了将来不干这个事。而还有一种模式像那家面包、极飞,我感受到的是,他们在建设自己的“村庄”。扎根于一个地方,扎根于人的日常。

【37】“35岁现象”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新年就要到了,我们从一个和时间紧迫性有关的事聊起吧。这两年,职场上出现了一种非常奇怪的供需冲突——一边是组织、机构哀叹找不到满意的人才,你问十个老板,九个说人才不够;另一边是求职者的年龄焦虑,叫“35岁现象”,意思是自己过了35岁就没有公司要了。尤其是今年,我们听到好多关于这个35岁的焦虑和担心。什么招聘年龄限制在35岁以下、35岁失业、35岁职场天花板等等。35岁,当很多人自我感觉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突然遇到这么一道人生大槛。有人形容这种状态,叫“干电池人”。就是电用完了,被组织当作一节干电池抠出来扔掉了。 甚至,我跟一位人力资源专家聊天,听他说出了这么一句话:“人到了35岁,就不应该再找工作了。”这话也太残酷了吧?凭啥啊?脑科学不是说,人脑很多功能40岁才达到巅峰状态。我40岁的大脑青春正好,咋就说我35岁的肉身宝刀已老?这位人力资源专家给我解释,那些写在招聘启事上的条件,都是最最基本的入门门槛。哪怕你985、211毕业,英语六级甚至有专业八级,该会的软件也都非常熟练,看上去条条符合招聘条件,但是,现在竞争这么激烈,能达到这个门槛的候选人越来越年轻。 如果对着招聘启事选人,那肯定是越年轻越好,因为可塑性强;而对于35岁以上的人来说,组织想要的那些东西,根本就不会写在招聘启事上。 35岁,如果一个人还拿着简历找工作,把简历上的那些标准化的硬技能当成自己的竞争优势,那确实就说明他出问题了。 所以,这位专家所谓的“35岁不该来找工作”,更准确的表达是:“人到了35岁,就不该再用标准化、同质化的能力去找工作了。” 请注意,他这段话是针对在职场里打拼的脑力工作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白领说的。 那些能从35岁困境里走出来的人,可能是因为人格魅力,能团结很多人;可能是因为勤于输出,在同行中有声望了;可能是个人视野超出行业本身,可以应对更多新挑战了。 总之,这样的人即使要找工作,要么有猎头来挖,要么有朋友介绍。他确实不需要四处投简历了。

【39】好医生为什么要想到比基尼?

有一位朋友在大医院实习的时候,导师是一位著名的外科医生。一次他们师生俩一起做一台胃部手术,病人是一位年轻女孩。 手术做得非常漂亮,肿瘤被完美地切除了,他们又仔细地清扫了一遍周围的淋巴结,这个 病人的手术效果大概率会很好。按常理,手术到结尾,一般都是助手来缝合,因为这不是关键环节,可以让年轻医生练练手。 但是,这次,当年轻医生准备动手缝合的时候,老师拦住了他。老师说:“这次我来。人家姑娘年轻,可别让伤疤太显眼。”当时,这位年轻医生心里就暗叹一声:这次我才知道什么叫名医。 原来名医比拼的不仅是技术;不是别的大夫10秒能缝好,他8秒就可以;不是别人能缝一个百鸟朝凤,他能缝一个狮子滚绣球。 名医比拼的原来还有另一种能力。 他能体会到一个和医院手术室八竿子打不着,但是对病人很重要的场景:这个病人不仅要活命,而且,在未来,也许她还要穿比基尼。 请你琢磨一下,体贴难道不是成为名医的原因之一吗? 有这样的共情能力,医生就能在每一个细节上,取得病人的信任,信任能让病人更加配合治疗方案,这本身就是提高治疗效果、实现治疗目标的最重要的前提。 也就是说,医生的医术,本身就是软技能和硬技能两个方面共同组成,准确诊断、开药方、做手术是硬技能,体恤病人的感受、激发病人的信心是软技能。缺失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胜任的。 著名的ICU医生薄世宁主 任,经常在抖音上回答一些医疗问题,他说的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在今天,和患者达成联盟关系,也是一位医生的核心能力。

【40】老师怎么提醒学生家长还不伤面子?

再来看一个故事。 一位小学班主任,班上有三个学生上学没带作业本,要在群里通知家长。老师没有 说三个孩子的名字,更没拍孩子的正脸,只拍了孩子鞋子的照片发到群里。 为什么这么做?因为各家孩子的鞋,家长一下子就能认出来,而别人认不出来。督促的作用起到了,大家的面子也都保住了。你一看就知道,这位老师不仅会尽自己的责任,而且有能力想象不同场景下不同人的感受。我们虽然没有听过他的课,但是我们就已经知道,这是一位好老师。你再琢磨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教育专家沈祖芸老师说:“未来一个教师如果仍然只是一个知识讲解与传授的角色,那么他会被替代,而成为情绪劳动者的话,他就无可替代。” 也就是说,这可不是一个好人好事的故事,也不是一个老师有多温柔的故事。家校沟通,处理好和家长、和学生的关系,本身就是一个老师岗位职责的重要项目。 而一个老师从事情绪劳动的能力,就是让他更有岗位竞争力的软技能。 你发现没有?刚才我们介绍的那位医生和这位老师其实展现的是同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软技能。 对于软技能,有很多解释,包括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公开演讲、专业写作、团队合作、数字素养、领导力、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管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等等。 概括一下的话,这种能力,本质上是一种连接能力。软技能是所有职业都需要的通用能力。它对我们提出了一个要求,要求我们变成“接口”,能和其他人、和组织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就像每一片拼插积木,它既是有功能的个体,又是一个“接口”,向其他个体释放邀请信号。 35岁的人,有了更丰富的人生阅历,有了对他人处境更细腻的体察,发展出了更大的社会网络,还有就是,更柔软的心灵。这些东西其实大家都有。 但是怎么像刚才那位医生和那位老师一样,有本事把它们应用在我的职场场景中,让自己变成不可或缺的“接口”,是每个人都要在职场上不断学习和修炼的。 而且,软技能这种素质,还有一个特殊性, 那就是:我们都身在软技能的“黑暗森林”,没有人会提醒你——车开了,路没了,只剩下你在这里,其实是你的软技能出了问题。所以,我来提醒一下你:保持身为“接口”的自觉,对维护软技能时刻警惕。

【41】为什么不能用发钱代替发月饼?

这么说有点抽象,再来个故事。以前,我们公司中秋节不发月饼。我们当时是这么想的,同事里单身的很多,发一盒月饼,高油高糖一个人也吃不完,不如变成钱发给大家,一是避免了浪费,二是对同事们更好。你想啊, 我们发中秋过节费,一个人发500块;公司订制月饼,一盒成本也就百十来块钱。你真爱吃,拿300块去买一盒, 还能剩200块喝奶茶。但我们同事不这么想。有一年,有一位程序员忍不住了,代表群众跟我表态:“月饼还是要发的。我是不吃月饼,但是架不住我爸妈总惦记啊。他们也不是想吃月饼,但是其他亲戚朋友的公司都发啊。哪家子女单位月饼发得好,就是他进的单位好。我没什么能寄回老家的,家人都不知道我在大城市是干什么的。” 公司一听赶紧开始操办,而且不是直接发给同事们,而是让他们填写收月饼的地址,自己家也行,老家也行。给大家看看过去两年,我们公司发的内部月饼。这是去年的,你看这词:“万川同映月,一念即团圆。”这是今年的,你看这词: 素茶淡饭长安乐, 开卷读书亦有得。飞镜重圆清秋到,酥饴千里奉贤哲。我们看了一下邮寄地址,几乎100%员工都选择把月饼寄回老家,有寄给父母的,有寄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老人特别高兴,八月十五家族聚会的时候,专门跟亲戚朋友强调,这孩子单位,有文化! 不仅是老人高兴啊,你想,我们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这家公司,不再只是他上班的地方了,还是他的家人放心他待着的地方。

你看,我们原来还是幼稚了,以为月饼就是个福利,它就是钱,就是糖、油、莲蓉或者是五仁。不,月饼是个“接口”,让一个单位可以和员工的社会关系连接起来。

【42】怎么发朋友圈能多交朋友?

现在很多年轻人老说自己“社恐”,社交恐惧症,但其实内心是渴望友谊和互动的。有人就教了一招,发好朋友圈,朋友自然来。 你看这一条:“刚给自己做了一顿饭。想吃吗?拿好东西来换。”

不要小看这句话,它同时暗示了三层意思:第一,我会做饭,我可是个有生活情趣的人哦。这是呈现价值感。第二,我邀请你来吃啊。这是呈现连接性。第三,我也希望你有独特的价值。这是有筛选性。我们可以照此类推一下—— 如果一个产品经理,他经常发这样的朋友圈:“刚读完了一本关于产品 的书,很棒。我做了详细的笔记。有需要的,找我要。” 如果一个销售,他经常发这样的朋友 圈:“签单了。给帮我的朋友准备了一个小礼物。他们都很喜欢。你也可以送给帮过你的人。 链接在此。” 看到这样的人做这样的事,我们都知道,他除了本事,还长出了“接口”。 他是不会 被35岁现象卡住的。

【43】为什么一起吃早餐比吃晚餐好?

不光个人需要成为“接口”、结交朋友,政府干部想干成点事,成为“接口”,也很有用。 我老家,安徽芜湖,这两年有一个创新,叫“畅聊早餐会”。这个创意看起来很简单,就是市领导请企业家吃饭。 领导请企业家吃饭,这可还行?这一招妙就妙在,是请吃早餐。 第一,因为是早餐,时间可控,也不喝酒,那就没有那么多平常宴请上的套路。大家专注地说正事。“你的企业有什么困难?你对政府的服务有什么要求?” 第二,因为是早餐,一碗虾子面、几屉小笼汤包、几个小菜,花费很小。但这都是我们老家的名小吃,上过《舌尖上的中国》的。这些菜摆在桌上,暗示了一种既亲又清的政商关系。 清晨时分,天也阳光,心也阳光。 第三,最关键的,这个早餐会,邀请企业家,要么是按区域,要么是按行业, 大家互相之间也可以借这个机会认识一下。这样政府就扮演了“接口”的角色,没准大家还会有后续的商业合作。 现在,芜湖市的这个企业家早餐会已经小有名气。很多地方开始借鉴。 最近,我们芜湖又有创新了,把早餐会办到了外地,等于又加进来了老乡联谊和招商的功能。 就在前几天,老家政府的早餐会开到北京来了,还给我下了请柬。这可是一张高价值的网啊,是老家给我做的一个“接口”在向我招手,认识新朋友、启发新思路、为老家做点什么事的可能性都在其中啊。 可惜我因为在成都准备跨年演讲,没能参加,心里还是有点遗憾。

【44】深圳今天在拼命干什么?

不光是人,现在很多城市都把发展的重心放在了做“接口”上。比如深圳,我们跨年演讲就是跟深圳卫视合作电视直播的。 过去深圳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一个满是年轻人的城市。 十几年前,走在深圳的街头,树是新的,人是步履匆匆的。过去的深圳,是一个老人和孩子很少的城市。 但是,就在今年这一年,深圳“突然爆发”的几个数据,把我给惊着了。深圳在拼命地建学校。就这一年,深圳新增了约13万个学位,这是个什么数?千人规模的学校,一年就是100多所啊,平均每三天,深圳就能建一所新的中小学校或者幼儿园。深圳还在拼命建医院。还是2021年,深圳在全国大张旗鼓招聘了7000多名医务工作者。深圳还在拼命搞环境。过去五年,深圳把城市所有的大河小渠都整治了一顿。深圳的朋友是这 么嘚瑟的,“我们也有一行白鹭上青天了”。一个城市做这些事,那花钱可海了去了,而且根本不直接产生多少收益啊。但我知道,这是41岁的深圳特区到这个岁数该有的样子。它不再只是号召年轻人来飞扬你青春的城市,它也努力地把自己变成可以安居的城市,所以才要拼命搞教育、搞医疗、搞环境,让所有为这个城市奋斗的人,可以在这里养育儿女、奉养老人,可以安坐下来享受美好生活。 你看,41岁的深圳,也开始用软技能武装自己的城市竞争力了。

【45】“内卷”应该怎么破?

一说竞争力,你可能马上就会想起今年的另一个流行词,叫“内卷”。大家用的时候,甚至干脆就是一个字:“卷”!听着就特别使劲。 其实,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卷”上,强调激烈竞争,是不符合这个词的本意的。

“内卷”问题的重点,不在“卷”上,而是“内”上。它指的是那种——持续投入资源,但是不产生价值的竞争。内卷怎么破呢? 很多年前,有一位前辈对我说了一段话。他说:“别跟人争,用钱衡量不了一个人的成功。”他接下来告诉我的一段话,我记了很多年:“什么叫成功?20岁有人愿意带你叫成功;30岁有人愿意用你,放心把一摊事交给你叫成功;40岁有人愿意捧你,你在人群中有声望叫成功;50岁有人愿 意跟你,你桃李满天下叫成功;60岁有人愿意请教你,和你在一起很快乐叫成功。” 我们都是赶路的人啊,如果走着走着,觉得路太挤了,别慌,这可能是一个信号:路太挤了,那就该上台阶了啊。 年纪轻轻,硬技能的基础越坚实越好;年纪渐长,软技能连成的那张网越大越好。

【46】自己在家能做烤鸭吗?

国际高端家电品牌卡萨帝,已经是第四年赞助我们的跨年演讲了。 以前,跟他们聊天的时候,他们总是聊产品如何如何。 但是今年,风格变了,卡萨帝的朋友,上上下下都爱跟我们聊“场景”。卡萨帝的朋友说,很简单啊,我们要从一个产品, 变成一个“接口”啊。 比如在厨房这个场景里,如果卡萨帝这个品牌,只意味着冰箱、烤箱、油烟机,那和其他家电拼的是什么?拼的是配置、材料和价格。 但是,卡萨帝说,用户需要的不是厨房,而是美食啊。所以,卡萨帝这几个字,不仅仅意味着一组产品,还意味着一类 “接口”,是把人和美食、和美好生活连接起来的连接器。 举个例子,你能想象吗?你用卡萨帝新一代厨房,可以在家做出烤鸭来。你可能会说,烤鸭在家烤出来也许不难,但是,我没有全聚德师傅的刀工啊,我没办法从烤鸭的骨架上把肉片出来啊。 对,在家做烤鸭,难点不是原料,而是要对供应链做深度改 造,对鸭子事先拆骨,然后冷链送到家。让你在家里请客的时候,可以一键下单,一键制作,通过最简单的加工方式,给客人端出一盘专业水准的烤鸭来。多有面子! 现在,卡萨帝厨房的烤鸭,已经能提供片皮烤鸭、减脂烤鸭等多种体验场景了。自从推出“一键烤鸭”以来,他们的食联网已累计卖出30多万只烤鸭。通过“烤箱卖烤鸭”,卡萨帝居然成了国内“销量第三大的烤鸭店”。除了厨房的场景以外,卡萨帝还覆盖到了全屋用水、衣物护理等方方面面的场景,从各个维度支撑你的生活。 说到这里,我们 才可以理解场景专家吴声老师说的那句话:“产品解决一个问题,场景持续解决问题。” 为什么可以持续解决问题?因为丰沛的外部资源,通过产品这个接口持续地涌入到用户面前。今年,很多消费市场下滑,家电企业的日子不好过。而卡萨帝还能逆势增长,连续五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流水不争先,靠的是滔滔不绝嘛。

【47】20年间中国人发生了多大变化?

2021年,有一个让全中国千千万万人为之动容的故事。 2021年9月25日,华为的孟晚舟乘坐中国政 府包机,从加拿大出发,航班穿越北极,关山飞度,一路向南。 那一整天不知道你是怎么过的,我时不时就会去抖音上看一个直播,那个直播其实没什么内容,就是一张飞机的动态航迹图,画面好半天才动一动,但我就是忍不住经常要去看一眼。 我记得非常清楚,那天同时在线的始终有500多万人。500多万人啊,就盯着一个缓慢变化的飞机航迹 图。背景音乐是循环播放的:“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故事。 整整20年前,2001年,是个7月份。 那天晚上,我因为办事,一个人走在王府井附近的街上。王府井哎,北京最繁华的街道,怪了,街上几乎没有车也没有人。 突然,我听到什么地方传来一声呐喊,紧接着,好像全北京的人都从房子里冲了出来。街上全是人, 所有认识的不认识的人都在互相拍手、鼓掌,所有的车都在鸣喇叭,年轻人骑着自行车举着国旗飞速穿越每一个路口。那个瞬间,交通秩序荡然无存,所有人都在狂欢。 你肯定反应过来了,那一刻,是北京申奥成功的日子。 你对比一下,前后20年这两次全民情绪的大爆发,这个对比真的意味深长。

20年前,我们有能力团结家人,有底气迎接客人; 20年后,我们有能力选择客人,有底气保护家人。这20年,最大的一个变化是:我们更自信了。我们的精神气质,不一样了。 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原来,还能这么干!”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朋友来说,中国作为一个整体,也在呈现这么一个劲头儿。中国, 原来还能这么干。有些时候,其他国家的人会很难理解中国人的文化和行为模式。 有一句话很有名,说中国是一个“伪装” 成国家的文明。什么意思?就是说,要用一种文明的视角来理解中国,才更为准确。 在这儿,我也不知道跨年演讲有没有这个影响力,如果你有西方的朋友,特别是西方精英,我特别希望你把这本书推荐给他,哲学家赵汀阳老师写的《惠此中国》。这样我们和西方之间可以更多些了解。当然,咱们中国人自己更应该读一读这本书,对于自己应该怎么立身、怎么做事都会有启发。 赵汀阳老师在这本书里给了四个字:中国旋涡。他说:“中国的扩展不是来自向外扩张行为的红利,而是来自外围竞争势力不断向心卷入旋涡核心的礼物。”

这个句子很长,分析语法就得费半天工夫。简而言之,咱们中国变成今天这么大的规模,不是我们强势扩张的产物。它是什么?它像个旋涡一样,刚开始很小,但就这么坚定地持续地在那儿旋转,形成引力,把周边的东西一点一点地不断卷入,所以它才变得越来越大。换句话说,我们这种文明的发展策略,不是攻击型的, 而是吸引型的。 对我们这代中国人来说,看护好那个中国旋涡,让我们的文化更有吸引力,这就是我们的使命。

【48】“暮山紫”是一种什么颜色?

今年,我认识了一个人,叫郭浩,他给我讲了一个他找颜色的故事。 他说,有一天他读《红楼梦》,看到里面说薛宝钗穿了一件“蜜合色”的棉袄。这“蜜合色”是什么颜色呢?是蜂蜜的颜色吗?总觉得有点不对,蜂蜜金灿灿的颜色,跟薛宝钗的气质不搭。后来,他先是在中药典籍里发现了“蜜合”这个词,就跑去同仁 堂,问制药的老师傅。老师傅说:对,“蜜合”是一种制药的工艺,就是熬蜂蜜拿来配制药丸,蜂蜜熬到能配药的那个黏稠度的时 候,一种带有淡黄色的白色。哎呀,这就对了嘛,这才是薛宝钗穿的那件棉袄的“蜜合色”啊。 你可能会说,这就是个闲情逸致吧,不当吃不当喝的。 但作为一个曾经很成功的创业者,郭浩这两年别的事都放下,就泡在故宫的仓库里,一点点地查考文物,一点点地从古籍中对照记录,整理出了一套中国传统色。

这样,你闭一下眼睛,缓解一下疲劳,恢复一下眼睛的分辨率,我数三声,一、二、三,你们再睁眼,好不好? 告诉我,我身后的那片山,是什么颜色? 紫色吗?蓝紫色?灰蓝色? 郭浩老师说叫“暮山紫”。你想起什么来了吗? 对,就是一千多年以前,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的那句:“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年轻的王勃站在布满夕阳的山前,像烟一样的水雾、落日余晖的光线似乎凝固在一起,给山罩上了一层薄紫色,他怦然心动,落笔而成这三个字:“暮山紫”。 还是那个颜色,但是,叫“紫”, 还是叫“暮山紫”,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感受不一样,对吗?再来看一个颜色。 这叫“东方既白”。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写过:“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那是苏东坡和他的朋友们在船上宴饮后,第二天早起,看到江上微明的天空,蓝蒙蒙透点白的颜色。 这是“海天霞”。“同在潇湘吾独返,相思频寄海天霞。” 这是“玄”。玄是黑色,中国人的黑色。这是“纁”。纁是红色, 也是中国人的红色。因为敬畏天地,周代贵族礼服的颜色,上衣为玄,下裳为纁。这是“朱孔阳”,这是 “石榴裙”,这是“洛神朱”,这是“朱颜酡”,这是“如梦令”,这是“养生主”,这是“青玉案”,这 是“天水碧”,这是“蓝采和”,这是“螺子黛”…… 这些原本的红色、粉色、绿色、蓝色、黑色,因为有 了这些名字,每一个颜色一报出来,我们这些从小背古诗读古文的中国人,就会心中一动。 不过,这些颜色的名字,我们好像一个都没听说过,小时候上美术课也没有学过。 因为我们以前学的色彩体系是西方的,现在做平面设计常用的潘通色卡也是美国人做的。也就是说,一直以来,色彩的体系和标准,都是从西方引进的。 郭浩干的,就是重新给缤纷多彩的颜色,创造了一套中国式的命名方法,它们有的来自文人墨客的诗句文章,有的出自古代器物绘画。这就是他的中国传统色。 郭浩其实是在创造一个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之间的中文快捷键。咱们身为中国人,这个快捷键一按,能立即唤醒一大堆复杂的感受和想象,都是中国人才能有共识和共情的感受。有了这套中国传统色,我们现代人再做设计,就可以把它们用到电影、游戏、服装设计、建筑装 饰、元宇宙构建里,把中国式的色彩美学一点点地放大,把它变成一个能把世界上的其他人 也吸引进来的旋涡。 这种故事在各个文明里都曾经反复上演,好莱坞是,宫崎骏也是。自然还是那个自然,色彩无非就是波长的变化,哪个文明定义了它,哪个文明就拥有了它。你看,那个5000年的中国旋涡并没有停,当代中国人仍然在推动它。你可以想象一个场景:我指着一个颜色,对一个外国人说,这是“暮山紫”,他要是有好奇心,我就会接着跟他说《滕王阁序》,跟他说王勃,说初唐四杰。他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就会步步深入。 你听到那个“旋涡”缓缓转动的声音了吗?

郭浩整理中国传统色的这个故事,让我们发现,传承文化,原来,还能这么干。我们从中看到了一种不一样的东西。就是要向前创造。传承文化,不能躺在老祖宗的故纸堆里搞鄙视链——你们家有的,我们家一直都有。而是要一直向前,不断地用当代的视角,再造过去的传统。

【49】你在《新华字典》里找到家乡了吗?

今年,我的同事、语言学者李倩老师做了一个很奇葩的事,在“得到听书”栏目里解读了咱们的国民工具书 《新华字典》。各个版本的《新华字典》,总有一版你用过。 因为做解读,她就来来回回地翻字典,有一天突然问了我一个问题,说:罗胖,不算异体字、繁体字,最新版 《新华字典》总共收了9000多个汉字,国家颁布的通用字表才7000字,你猜,多出来的是些什么字? 她不问,我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是什么呢?她说:很多都是地名。那些非常偏僻的山川河流、街镇县城的名字。 比如,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有一条河,叫阳河,“”是左边三点水,右边一个“舞蹈”的 “舞”。请注意,汉语中,这个字只在这个地方有用。如果不是当地人,或者去旅游,你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有这么个地方。输入法也可能都打不出这个字,但《新华字典》里就有。《新华字典》解释说,“阳河,水名,发源于贵州”,后面还有一句,“流到湖南叫潕水”。类似这样的字成百上千,不是当地人的话,你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上。那为什么还要把这些字收录到《新华字典》里呢? 这些字,还真就不能随便省略。因为作为国民字典,《新华字典》不光要给小学生扫盲认字,它还承担了一个 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塑造国民共识。 用李倩老师的话说,这是咱们中国人的山川可亲,街镇有情。一条河、一座山、一个镇子,它的名字不光能用汉字写出来,现在还能用普通话读出来,居住在那里的人,不管离北京多近或者多远,才会在心理上把自己真正纳入中华民族的民族共识之中。你就想啊,一个苗族或者侗族的小学生,从小在这条河边长大,看到当地地名的牌牌上写着“阳河”这三个字,不知道这字用普通话怎么说,就去《新华字典》查。这一查,发现这个字念“wǔ”,说的就是“我家门口这条河”啊,全国的小朋友在《新华字典》里都能看到这个字,看到我家乡这条河。 而且,这条河还会流到隔壁湖南。这时候,他在心理上顺着这条河走出去,走到更大的世界去的好奇心是不是就更强了一点?等他真的走出去之后,他向别的地方的人介绍自己家乡的时候,他的自信心是不是又多了一点?看看吧,在这个大屏幕上,你是不是也能找到独属于你自己家乡的那个文化密码?找到那个字,你会不会会心一笑,油然而生思乡之情?你肯定知道,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过六国文字,那是一次文明向心力的重整。而《新华字典》从20世纪50年代诞生到现在,修订已经超过了12次。一代代的编纂者,其实也是在做同样的事,守护着这个中国旋涡,一点点地把各地的人、各族的人、各世代的人卷入到这个旋涡里来。 让我们向这些名字致敬。最新一版的《新华字典》,第一次致敬了两位初创者——叶圣陶先生和魏建功先生,并收录了编委成员名单。其实,七十多年间,为这本字典工作的,有上百位一流学者,他们大多数人的 名字没在这个名单里,根本不为人知。此刻,让我们向他们致敬。 你看,一本国民小字典,原来,还能这么干!

【50】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从哪里来?

2012年,还有一件事也挺动人。 我们的外交部发言人在社交媒体上转发了一条视频,配的文字是: 如果你问,我们的文化自信从何而来,就从这里来。 他转发的是河南卫视拍的一条视频。从春节开始,河南卫视真是每逢佳节必开挂。 春节、端午、 七夕、中秋、重阳都没落下。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系列,就觉得作品背后的思想一脉相承,它在坚定地、鲜明地往前推进我们的文化符号。 我当时就在想,一定是因为河南广电那群人,摸到了这个干法。顺便告诉大家,带领这个团队创造出这一系列作品的关键人物之一,是一位叫徐娜的导演。巧了,她和你们一样,也是咱们“得到”的一位同学,她骄傲地告诉我,学分663分。

【51】家乡出的名人到底有什么用?

如果你觉得这些故事还是离自己有点远,我给你讲个“够得着”的故事。 策划界的老前辈王志纲老师,早年著名的新华社记者,1994年下海,给城市和企业做了很多精彩的战略策划。他是贵州人,贵州大山里面走出来的。 今年他在给我们做《得到·王志纲年度报告》的时候,给我讲了一个他跟王阳明的故事。 王阳明不是 500年前的古人吗,跟王志纲能有什么故事呢? 王阳明创立阳明心学,有个很关键的节点叫“龙场悟道”,这个龙场,在贵州修文县。而王志纲的老家,就在隔壁那个县。这一点对王志纲老师的影响,甚至比阳明心学对他的影响更重要。他说了三个字:“够得着。” 对一个贵州的山里娃来说,北京、上海太远,够不着;但是王阳明这么有名的大学问家,曾经就在他们隔壁县待着,留下来的传说和遗迹就在身边啊。然后这个隔壁县的小男孩就觉得,够得着。 所以,王老师说,这辈子他行走江湖的底气,来自于500年前的这位乡贤。吃同样的饭,喝同样的水,忍受同样的瘴疠之气,在同样的边陲,然后人家能取得那么高的成就,自己跟他一样的材料,一样的种子,在一样的水土,怎么会不能?王志纲说,我是眼睁睁看着这个穷乡僻壤,像个“发射台” 一样,把王阳明这个名字发射到中华文化的星空里去的。这种够得着的乡贤和榜样,也形成了一个近在咫尺的旋涡,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往这个方向努力。而我相信,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这个效应,王阳明照耀的那束光,仍然在。“够得着”这三个字太奇妙了。在中国生活,每个人的家乡,都有这样的故事。你就想一想,咱们中国,哪县哪乡没有出过乡贤? 一个在贵州小县城里的人,知道自己“够得着”,可以像王阳明一样。我从小生活在安徽芜湖,我身边也有大量“够得着”的人。 如果要当文人,我知道我够得着汤显祖,他在这里写过《牡丹亭》。我要是想奋发上进,我知道陈独秀在我的中学母校当过老师。我要是想创业,我知道,当年年广九就在我旁边的那条街上卖过“傻子瓜子”,成了改革开放的焦点人物。我们公司的CEO脱不花,总是为自己写字儿难看感到非常自卑,动不动就拿出来说。我一直挺奇怪,现在大家都用电脑打字了,字儿好看难看好像也没那么重要。直到有一天,破案了,她说:别忘了,我的老家是山东省临沂市,那个地方古称琅琊,那可是王羲之的故乡。所以,1700多年都过去了,她 们老家仍然家家户户都培养小孩子练字,是书法之乡。在她的观念里,一个临沂人写字不好看是很丢人的。1700年啊,还是“够得着”。再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苏轼苏东坡曾经被贬到海南,其实,那个时间非常短,不过两年,但是从此就终结了海南没有进士的历史。海南岛在有宋一代出了13个进士。第一个进士就是苏东坡在当地教的学生。你想,海南当地的读书人原来“够不着”啊,隔着茫茫的海峡,距离东京汴梁那么远,什么叫中进士? 看不到,想象不出来。而苏轼一来,读书人在旁边一看,哦,就这么个老头,就是这么个跟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老头啊,我“够得着”啊。 很快,海南就开始出进士了,而且文脉再无中断。 韩愈和潮州的关系,柳宗元和柳州的关系,全是这样。因为他们走了这一趟,那个地方就被点化了。 这就是,“够得着”的力量。文化传播,不是一份知识从这里拷贝到那里的过程,而是一根根你够得着的人格火炬彼此点燃、薪尽火传的过程。

【52】写一部中国史需要多少人?

今年,我还听说了一个年轻人的故事。有一个年轻人叫@兰陵Channel 。他做了一个思想实验,说中国秦汉以来不过2000多年历史,如果我找20个百岁老人首尾相连,写他们的传记,不就等于又写了一遍中国史吗? 后来发现,百岁老人不好找,那就找50岁的嘛,凑40个。凑上40个人的一生,一部中国史,也就历历在目了。 这是他选定的40个人。 比如,赵普、范仲淹、苏东坡。三个人的一生就把100多年的北宋历史给写完了。从鲁迅到钱学森,两个人,一部当代中国史也就在眼前了。 当然,如果你对历史熟悉,你也可以有自己的40人表单。 你发现没有?这张表对我们有一个提醒,每一个中国人,无论你生活在哪个时代,你同时代的人中一定有青史留名的人物。咱们,其实,都够得着。这就是中国文化对我们的用处,它不仅是你的靠山,不仅是你的背景色,它还是你一步一步特别具体的、每个人都能逐级而上的阶梯。 正如有人所说,“历史不是过去的东西。它存在于意识内部,或者是潜意识的内部,流成有温度、有生命的血液,不由分说被搬运到下一代人那里。”这就是中国历史长、地方大的好处,就是一代一代地向历史的星空发射,密度高,全部都够得着。

中华文明就是这样编织起来的,每一个人的努力,都能够被缝合到这张大网里。每个人也都在看,自己这一生,有没有可能借助这样的力量,成为星空中闪耀的一颗。汉武帝当年击溃了匈奴,这个影响力一直持续到现在,两千年后的抗战,中国人知道,够得着。击败外族入侵这件事是能做到的,我们曾经干成过。 日常生活里,咱们可以随时随地从历史记忆深处召唤出一个人来,给自己做心理建设: 出了岔子,我这是“大意失荆州”,输也得输得像关羽; 犹豫不决,我那是“诸葛一生唯谨慎”,怂也要怂得深明大义;受了同事的气,我“温良恭俭让”,“人不知而不愠”,有孔子搂着肩膀勉励我;挨了老板的骂,我“仰天大笑出门去”,“天子呼来不 上船”,我代表李白鄙视他。

我现在也是,即使此刻面对万人空场,我脑子里飞过的也是这样的词:高山流水、伯牙子期。你不在现场,但你仍然是知音。所谓弘扬传统文化,不只是一个价值主张,它就是给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产业搭出来的阶梯。 算一笔庸俗的账,你就说中国的影视产业、文化产业、游戏产业,包括现在大家谈得很热闹的元宇宙,光中国的“四大名著”,能吃多少年啊?省多少力啊?节约多少广告费啊? 只要我们别当败家子儿就行。别吃老本儿,而是不断发展它、强化它。 咱们这一代人,任务开始了。

【53】你看见过苏轼的星空吗?

现在,我要讲个你也非常熟悉的故事。讲故事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眼这片星空。 这是公元1082年8月12日那天夜晚的星空,就是在这样的星空下,一个叫苏东坡的四川人,游了一趟黄州的赤壁,然后写下了那篇著名的《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此时此刻,我们共同看着的,就是苏东坡的那片星空。 不光在月下游船饮酒,苏东坡还发了一番感慨, 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什么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你要不用,跟你就没关系,那就是山间明月,就是江上清风。 但是,苏东坡笔锋一转,他接着说,这些东西如果你能用起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就是中国文化和我们的关系。天地之间,万事万物,都不是我的。但是,我身处在万事万物当中,也是万事万物之一,如果跟它们相处得好,把它们用得好,那我们和它们,就是彼此的宝藏。

所以,2022年就要来了。不要慌。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万物宝藏,都是你的。 2022年,已经来了。2022年终于到了。让我们好好享受这一刻。 每年跨年演讲的最后一点时间,我都会跟你分享一点私人感受。 过去一年,有很多句子打动过我。但真的值得我记在小本本上,准备带进新的一年,每当遇到 挑战的时候就打开看一看,符合这个标准的,挑来挑去,只有8句。下面,我就打开我的私人小本本,把它们分享给你。

【1】给重要时刻 我今年看到这番话的时候,被那种朴素的力量打动了。 那是1942年,中国正在艰苦抗战。作家王鼎钧那年还是一个17岁的少年,要告别家人,从当时的日占区穿越到大后方,这是他 人生中的第一次离家远行。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这也许就是生离死别了。临行时,他的母亲叮嘱了 他这么一番话:“行万里路,读万遍经。笨鸭早飞,笨牛勤耕。让小的敬老的,拿次的留好的。宁欺官,不欺贤,宁欺贤,不欺天。人多的地方不去,没人的地方不留。赞美成功的人,安慰失败的人。犯 病的东西不吃,犯法的事情不做。不要穿金戴银,只要好好做人。墙倒众人推,我不推;枪打出头鸟,我不打。种瓜得瓜瓜儿大,种豆得豆豆儿多。” 50年后,这番话,被王鼎钧先生写在了他的回忆录里。 今天的我们,很幸运没有生活在那个兵荒马乱、 物质匮乏的年代,但每天的生活,还是会被各种信息、各种可能性冲击得无所适从。每当此时,不妨向这种朴素的道德直觉求助。对我们唠叨这样的话的人,未必有多少学识。但是,妈妈的话也许来自妈妈的妈妈,乃至更久远的先祖。薪火相传,它凝结的是中国人传承了几千年的生存智慧。它们早就被用这样的民间格言记录下来,而且经过了岁月的反复冲刷与验证。这才是真正靠得住的东西。 这段话值得我记在小本本上,就是因为那个场景。在生离死别的时刻,一个母亲叮嘱的话,一定经过一番内心的挑选;选出的,一定是可以经得住时间的话。

【2】给理性乐观派 第二句话,是经济学家兰小欢在他的新书《置身事内》里说的。 他想表达对中国的乐观,但是,给出了一个奇怪的理由。 他说:“我的乐观并不需要这些头头是道的逻辑支撑,它就是一种朴素的信念:相信中国会更好。这种信念不是源于学术训练,而是源于司马迁、杜甫、苏轼,源于‘一条大河波浪宽’,源于对中国人勤奋实干的钦佩。它影响了我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处理信息的方式,我接受这种局限性,没有改变的打算。”

我记下这段话,不仅是因为我认同他的观点,更是因为他在提示我们一种很重要的思考方式。我们这些读过点书的人,总是觉得,一个正当的思考过程,应该是先有理由,再有结论。但其实,在真实的人生里,不是这样的。 我们总得先毫无理由地爱上点什么,然后才能倾尽全力地推动点什么。 乔羽老先生回忆,当年写《我的祖国》这首歌的时候,之所以会有这一句“一条大河波浪宽”,是因为我们人人家门前都有条河。我爱我的家乡,我爱我的祖国,不需要理由。

【3】给犹豫不决的人 第三句话,来自哲学家齐泽克写的一本小书,叫《事件》。书里有这么一句话: “什么是事件?事件就是某种超出了原因的结果。”这句话给我的震撼在哪儿? 过去我们一直觉得,做事要有计划,别鲁莽。但事实上,这个世界一直给莽撞人留了一条出路。那就是直接行动,制造一个事件。

我们都知道,世界大于我们的认知。不行动,不做事,一切只是在你自己的脑子里而已。只要你发起一个事件,你就一定会发现,在你的预期之外,有大量的意外、大量的始料未及。正如齐泽克说的,事件的结果一定超出我们事先的料想。 正如你今天看到的这场演讲,尤其是如果你是和一些朋友聚在一起看的,这就是你生命中的一个“事件”。你的收获不见得来自我的演讲内容,但你一定会有一些始料未及的收获。比如,认识了一个人,或者突然觉得成都是一个挺好的城市,你生出了要来旅游一次的愿望。所以,如果实在想不清楚怎么干,那就先制造出一个事件再说。对真实世界先发第一颗球,看到反馈,你再跟上。这个世界大量积极的、建设性的后果,都是这么来的。

【4】给准备出发的人 第四句话,来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他还有个很帅的中文名—— 司马贺。他说:“设计是一个不断生成目标和备选方案的过程。” 人生就是一连串的“面对挑战,找到解决方案”。这个我们都懂。 但是,我们经常会面对这么一种困境: 挑战本身并不清楚,上哪儿去找解决方案呢? 有一种人,他们天天都在处理这种事,那就是设计师。 一个设计师的工作,往往就是:开始并没有清晰的问题,他们是先行动,在做的过程中,不断生成目标。 比如说,你要装修自己家房子。房子就在那里,但你能说目标是清晰的吗?一开始,可能想的是要好看。装着装着,发现预算超了,又会想着要省钱。省着省着钱又会说,孩子的房间不能省钱。钱花出去了,又会觉得,家人沟通的场景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 你看,这是不是就是赫伯特·西蒙说的这句:“设计是一个不断生成目标和备选方案的过程”? 我如果将来再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就会在心中默念:向设计师学习。别指望有什么确切不移的目标,学会享受这个目标和方法都在不断生成的过程。 这个道理也没那么复杂。就像在玩《俄罗斯方块》,你永远也不知道掉下来的第一块砖是什么形状的。你只能一边玩,一边根据掉下来的形状调整方案,一直打到游戏结束。

【5】给正在路上的人 第五句话,来自教育家李希贵。很简单的一句话:“非常理想,特别现实。”我们这家公司一直在跟着李希贵校长学习组织变革的方法,因为贴身看到他处理很多事情的智慧,才能感觉到这句话的力量。 但是,这句话又特别容易被理解成骑墙,“既要……也要……”。 其实,它背后有一层深意:也许,我们既误解了理想,也误解了现实。 理想不是用来实现的,而是让今天做的事更有意义。 现实不是让你苟且的,而是理想的一块块具体的拼图。把这句话抄在我 的小本本上,未来一年,每当我有点飘的时候,就看看它的右边;每当我有点懈怠的时候,就看看它的左边。

【6】给正在拓荒的人 第六句,是我在一个课堂上听到的,它来自于一位新闻界的前辈王永治老师。 法律不都是制定好了,然后让我们来遵守的吗?还有一句话,叫“法无禁止皆可为”,法律没有规定不可以的,我都可以做。为什么要 “提前一个版本遵守法律”?在一个相对静止的时代,也许确实可以这样。但是今天不行,以创新者、创业者自居的人尤其不行。今天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新空间、新领地不断涌现。创新者、创业者就相当于古老大陆派遣到新边疆去的拓荒者。 荒野之地的初始规则,当然就由这些拓荒者来订立。而拓荒者订立的规则就只管让拓荒者利益最大化就好了吗?不需要理会古老大陆居民原来的利益和习惯吗? 可行的法则,一定是有助于整体进步的法则。真正优秀的创新者,不仅是新技术、新业务、新模式的开拓者,也是下一个版本法律的创制者和第一个遵守者。今年,我见到凯叔讲故事的创始人凯叔。他们正在做儿童侦探剧。凯叔说,干活之前,先得明确什么不能干。 他们给自己立了三个规矩:首先,剧情里不能有凶杀,也就是不能出现死人,避免对小孩产生不好的影响。 其次,小侦探不能独自面对坏人,必须有警察叔叔在场。这是在告诉孩子们,遇到什么事,必须得找警察叔叔。他能保护你,而且只有警察叔叔才有执法权。 最后,真凶一定不能是故事里小孩亲近的人,以免听故事的孩子对周围的人失去信任。 现行法律也许并没 有规定他必须这样做。但是凯叔团队是这个领域的开拓者,他就必须一边往前走,一边立下警示自己和后来者的界碑。 这是每一个真正的探险家的责任。

【7】给知易行难的人 第七句,“要改变一个成年人的行为,认知、能力、提醒,三者同样重要”。这句话是我写的。但是它来自于一位创业者王建硕自己做的一个小实验。如果你想让自己多喝水,办法很简单,就是在自己 面前的桌子上放大半杯水。 根据王建硕的实验,放在左手边,大概每天能喝8到10杯;放在右手边,大概每天能喝4杯;放在身后, 经常就忘了喝水。 这个实验给我开了一个不小的脑洞。过去,我们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通常都会 从两个方面下功夫——要么改变他的认知,要么提升他的能力。

当一个家长为孩子的成绩着急的时候,就会这么想,要么念叨孩子端正学习态度,要么希望孩子提升学习能力。 但在成年人世界里,事情不是这样的。就像刚才那个实验里说的,人要多喝水,这个道理谁还不懂呢?不需要提高认知啊;喝水这个能力谁还不会呢?关键是适时适当的提醒,而且是那种贴身的,把大目标切成小行动的提醒。 就拿我来说,为了减肥这件事,奋斗了快半辈子了。哪有什么认知问题?瘦了就是帅,就是健康,我还不懂吗?哪有什 么能力问题?少吃多运动罢了。这几年稍微瘦下来一点,全靠身边人的提醒啊。感谢那些让我少吃一口,多走几步的人。我们这些做事的人,如果略有小成,在自身的认知和能力之外,也要感谢那些身边的人。他们的一次劝告、一次提醒,甚至只是一个眼神,对我们其实都无比重要。如果你觉得自己身边没有这样的人,那就去找他们,到这样的人浓度最高的地方去。

【8】给身处困境的人 第八句,有的人可能听过。这句话很有名,来自作家弗里蒂克·布朗,就这一句话,号称是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发生了什么?遐想空间很大。

这句话在今天看来,另有一番含义。今年,很多人,面对很多挑战,难免会让人觉得自己已经被逼到 了墙角。 但是,真实的世界不是这样的。明天太阳会照常升起,世界仍然会继续,敲门声会及时响起,你不做的事情自然会有人接手做下去。坏消息是,挑战没完没了。好消息是,机会无边无沿。今晚我们讲的这53个故事,和上面这8句话,当你回顾它们的时候,你能串联起一个做事的人的一整套行动路线。从起心动念,到行动策略, 到必要条件,一路奔向终点。

2022年,已经来了,我自己,也邀请你带上这些话一起出发。没有人知道新的一年,会给我们出一 些什么题,期待我们什么答案。不知道没关系。就像莎士比亚说的,“让我们泰然自若,与自己的时代狭路相逢”吧。 时间的朋友,各自保重。

感谢代表所有人在我对面的飞羽,感谢万人空场但仍然陪我跨年的你。364天后,我们一定能再见。

推荐访问:删减 演讲 时间 罗振宇“时间朋友”跨年演讲未删减全文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