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农工作心得体会14篇
论三农工作心得体会篇1
近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三农”工作领域的领导干部要抓紧提高“三农”工作本领。广大“三农”工作领域的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充电”“实践”“造血”本领,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新局面。
做“蓄电池”干部,勤学苦练打好“三农”工作基本功。“嫩竹做不了扁担,软肩挑不起重担。”做好“三农”工作绝不是喊喊口号、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做好的,必须要有过硬的本领,当前“三农”工作重心转移,对“三农”工作提出了更专业化、专门化、精细化的要求,唯有像“蓄电池”一样,不间断地、持续地充电,才能源源不断释放能量,避免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境地。广大“三农”工作领域的领导干部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为基本教材,迅速掀起学习的热潮,深入学、系统学、跟进学,做到常思常悟、常学常新、常学常得。要学习新形势下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尤其是学习农业生产、销售等技术,掌握科学的种养殖管理技术和产业发展规划知识,学习与“三农”相关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其他领域知识,使自己成为“三农”专家。
做“泥腿子”干部,变远程“听广播”为现场“看直播”。“三农”工作要上去,领导干部就要下去。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千万省略不得、马虎不得。缺少摸清实情、摸透问题的调研,所做的工作就会脱离民情、脱离实际、不接地气。广大“三农”工作领域的领导干部要带头走好群众路线,关键在“走”上下功夫,深入“三农”工作的最前沿、最一线,真正入了水、沾了泥,杜绝坐着椅子听、开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以实际行动诠释“服务三农”的初心。要带着问题去调研,有针对性地围绕农民群众最迫切的问题、农村建设最现实的难点、农业发展最科学的方向,到生活生产的第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既要到“三农”工作开展得好的“盆景”地区总结经验,也要到情况复杂、困难重重的地区研究问题,做到带着问题去,带着经验和思路回,以腿上沾泥的厚度赢得群众的满意度。
做“保姆”干部,引导激励人才投身“三农”工作。人才兴则发展兴,人才旺则事业旺。乡村广袤大地上百业待兴,亟需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等大显身手,“三农”工作的领导干部要打通“引水渠”,建好“蓄水池”,让“人才活水”源源不断地流入乡村“蓄水池”。要把各方英雄引回来,提供项目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宣传引导,让“走出去”的能人志士反哺桑梓、泽被乡里。在人才项目申报、贴息贷款、土地承包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让高校人才、农业人才、科技人才等急需紧缺人才,积极主动投身到“三农”工作。要把本土能工巧匠挖出来,激活乡村潜在的人才资源,引导“土专家”“田秀才”们扎根乡村、发挥作用,成为“三农”工作的活力源。要把新型职业农民育出来,重点关注农村青壮年、返乡农民工、回乡大学生和退役军人,大力扶持、培育造就一批扎根农村、热爱农业、善于经营的“新农人”,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论三农工作心得体会篇2
我们向广大群众发放中央“三农”政策相关资料、详细地解读中央“三农”问题的相关知识、并开展了有关“三农”政策的问卷调查等活动。下面是星星阅读网小编为您推荐2022学习三农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4篇。
论三农工作心得体会篇3
_说过“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可想而知,三农问题是政府工作的重点针对对象之一。在20_年全国“两会”上,“三农”问题依然是主要焦点之一。这次两会中温家宝对于三农问题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看完这次两会对于三农问题的报告后,我们对于以下这几个主要方面进行阐述。
1.新生代农民工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农村各种的发展局限,大量的农民从农村放下锄头进入城市寻求发展机会。近几年,“新生代农民工”这个词始终在我们的生活中频频出现。它与传统农民工有什么不同呢?新生代农民工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进城打工,对农业生产并不熟悉,对农村生活也渐趋陌生;他们成年后的生活环境和就业经历更多地与城市联系在一起,意识和行为已接近于城市人,目前新生代农民给城市造成了很大压力,同时农业发展也带来很多压力,就变成农村里面又青黄不接,在城市里面变成了农村农业人士在城市当中游民也很多,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也是迫在眉睫的。然而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保障的需求高于传统农民工,但他们社会保险参保率仍然很低。政府应从实际出发,建立多层次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封闭型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向为农民工提供社会保障的
开放型社会保障的转变步伐,逐步建立覆盖全体农民工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通过强化征缴扩大覆盖面,努力实现应保尽保;提高统筹层次,逐步实现基础养老制度。有些缺乏专业技术和较高素质的务工农民只能提供低水平的劳务,在务工过程中缺乏竞争力。政府要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投入,实行技能培训,将就业前培训、转岗培训及在职培训制度化,使其能够增加就业机会,且提高工作质量。另外,还要保障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益,提高农民工市民化的能力。我们不能对农民工持歧视态度,要重视其劳动成果。
2.粮贵也伤民
对于农民来说,粮价是其日夜最关心的事了,它关系着农民的收入问题。粮食价格受着多方面因素影响:自然灾害,极端天气的频繁、水资源的短缺、土壤的有机质下降,肥力减弱厉害,不可持续、城镇化对可耕面积的挑战、石油等大众商品推高通胀预期,农业往往是对通胀的最后确认,也是补涨过程、因石油上涨带来的农业所需的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导致的成本增加。从近几年的粮食价格来看,粮食价格呈上涨趋势,专家预计20_年粮食价格还是会持续保持上涨。温家宝粮价问题提出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今年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平均每50公斤分别提高7.4元和16元。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粮油、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大县奖励补助资金。对于粮价大部份的我们就此认为这样农民的口袋就越来越鼓了,农民就因此开心了。然而,情况不是这样的。粮食价格的上涨会导致消费者吃不消,甚至会采取另外一种的粮食替代品,从而使粮食产而不售,从而使农民没有收入,这样就伤民。在粮价问题上,我们应该遵守市场的客观规律,视市场而定粮价,而不能盲目提价。
3.农民收入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我们以福建福安农民收入为例,20_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7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_年增长了0.92倍;20_年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计划9532元,增长14%,以此可知,农民的收入正逐年上升,不过城乡贫富差距还是在拉大。由于这种持续不变情况,从20_年开始,国家对农民采取了取消农业税的措施,使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尽管消农业税对农民增收不会产生较直接的效果,但对农民较低的纯收入来说,取消农业税无疑是增加现金流入的一个方面。农业税取消后,农民可自行支配用非农收入交税的那部分资金了,农民的生活也无疑会得到一定改善,农民可以更自由、自主地选择和从事他们的增收行为。随着农业现代投入的增加,农业利润的下降,中央在种粮上进行了直补,还有农机补贴、良种补贴、化肥补贴、柴油补贴,这对于他们的致富并没有起着多大的作用。中国大多数农民没有从土地中爬起来,有的甚至一生都在拿着锄头,何必如此呢?这或许就是有的农民始终保持低收入的原因。这次两会上提出农民的增加收入手段缺乏力度,而我们应该就此采取措施。我们要鼓励农民进行多方面的创收,如在种植、养殖方面,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这对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政府应该始终坚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建设,调整财政政策,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
论三农工作心得体会篇4
南方人格外钟情雪,甚至翘首以盼着,一听说下雪,便撒丫子跑出去,不管冷不冷,先留下几个脚印。近日,一场雪点燃了湖南、江西、贵州等广大南方地区的冰雪热情,我们也在大雪纷飞中迎来了两个重要日子:12月25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12月26日,毛泽东同志诞辰128周年纪念日。
“霜雪”是毛主席诗词中常见的物象,一首《沁园春·雪》更是绝美至极。笔者作为基层工作者,重温毛主席“霜雪”诗词,既是对伟人的缅怀,也是希冀来年“三农”工作“瑞雪兆丰年”。
抱定“寥廓江天万里霜”的如磐信心。毛主席诗词处处充斥着坚定不移的必胜决心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到“寥廓江天万里霜”,面对革命根据地不断拓展的大好形势,毛泽东同志的革命信心无比坚定。他更是在《采桑子·重阳》中用“秋风劲”“万里霜”预示革命的光明前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做“三农”工作要自信乐观不畏难,纵使面对“苍山如海”,仍要有“自信人生二百年”的信心和“万马战犹酣”的豪情,在乡村环境治理、移风易俗等“老大难”问题上,下足“接二连三”的功夫,切实解决好突出问题,补齐工作短板,确保操稳农业基本盘。
汲取“飞雪迎春到”的奉献精神。毛主席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突出梅花甘愿隐于百花之中的高洁和无私无欲的奉献品格。农村较于城市相对落后,工作也更繁琐复杂。作为基层干部,做好农村工作,推动“三农”工作走上现代化,需要我们热爱农村、献身农业。我们要做“不争春”的“梅”,扎根在田间地头,不慕城市的繁华,不追求“灯红酒绿”的物质享受,以“迎风傲雪”的苦干精神,让自己所学的知识技术在农村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奉献源于热爱,如果对“农业”没有情味、对“农村”没有情愫、对“农民”没有情怀,决不能在艰苦面前“甘之若饴”、在得失面前“安之若素”、在名利面前“淡之若水”,更别提献身一辈子、奉献一辈子。我们要与基层谈一段“甜甜的恋爱”,用青春演绎个人版的“乡村爱情”,从而在乡村“大舞台”大展拳脚。
锤炼“万木霜天红烂漫”的工作本领。“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创作于龙冈大捷时期,是毛泽东同志纪念第一次反“围剿”斗争胜利的诗作。战斗中,敌我差距悬殊,红军指战员审时度势,凭借着出色的战斗素养和过硬军事本领,最终取得战斗胜利。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三农”工作领域的领导干部要抓紧提高“三农”工作本领。作为基层干部,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定“不到农村非好汉”的志向,葆有深埋泥土的“书生意气”,在基层一线吸收成长的养分,最终“抽穗结实”。“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作为基层干部,我们要步行千里,“游学”农村,在知识与实践的碰撞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蓄满青春能量,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论三农工作心得体会篇5
守好粮食安全底线,推进食物安全、保障食物主权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保证粮食安全,是应对一切风险挑战、实现稳中求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举措。端稳中国碗,装满中国粮,是我国长期的政策主张,但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将其强调为“底线”,还是第一次。应该说,“两条底线”是为了保障国家近中远期战略目标不发生相应的系统性风险而提出的。2021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粮食持续丰收,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到2021年底,中国粮食产量实现“十八连丰”,粮食储备远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这充分表明,中国粮食的数量安全已有了充分保障,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有信心主要依靠自己端牢我们的饭碗。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从“吃饱”到“吃好”、从米油面到肉蛋奶,中国人的消费结构在不断升级,食物需求仍然呈刚性增长态势,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紧平衡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资源环境的约束也在不断加剧。由此,如果狭隘地将粮食安全当作主粮安全、数量安全,那么我们的底线就有可能失守。为了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就要与国际标准接轨,回应国际上早已兴起的食物安全和食物主权话语,树立起“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食物安全是狭义的粮食安全的升级版,至少包括了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权利安全。食物主权更加强调国家主权、人民主权和自然主权的多层次保障。
1994年美国农业和环境问题专家莱斯特·布朗曾提出“谁来养活中国”的诘问,让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全球话题。如今,21世纪已经过去了五分之一,“谁来养活中国”的命题已经演化成为“谁来养活21世纪的中国”的新命题。实际上,在新冠肺炎疫情、去全球化、地区冲突的三重冲击下,新一轮全球食物危机已经到来,中国要做好长期性、战略性预备。一方面,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已经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由“吃得饱”到“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但“吃得健康”“吃得稳定”的食物安全问题,依然持续挑战着中国人。面向整个21世纪,即便充足的食物供应为中国发展奇迹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保障食物安全的现实压力丝毫未减。在人口峰值、食物消费升级以及老龄化的持续压力下,如下挑战一直存在:大豆、玉米等饲料用粮进口依赖度较高,种业发展存在技术“卡脖子”现象,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不够完善,工业化食物生产的负面环境影响还在持续。一系列相互交织的食物治理困境不断涌现,仅从单一的粮食生产视角,已不足以体现食物安全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基础逻辑与特殊价值,故此,需要引入食物安全、食物主权等食物治理新视角。另一方面,在维护国际多边贸易体系的进程中,中国已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逐渐由“配角”变为“主角”,这需要中国主动承担起食物治理的国际责任。长期以来,在新自由主义推崇的食物价值链全球化进程中,食物的工业化、市场化和金融化不可避免地引发全球食物治理危机。加之气候变化、去全球化、新冠肺炎疫情和地区冲突的影响,治理危机被迅速放大,许多发展中国家和贫困人群甚至连基本的食物权利都难以保障。因此,站在重要历史关口,为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将食物主权引入到中国的政策视野中,以保障更长久、更全面、更可持续的食物安全。
食物主权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宏观层面的国家主权、微观层面的人民主权、基础层面的自然主权。据此,中国应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完善国家食物主权体系顶层设计,以“提升自主性,实现去依附”为方向,以国家主导、人民主体、社会共治为基本内涵,通过发挥协同创新优势,压实食物主权体系建设的主体责任。立足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需求,中国需要建立起以国家为主导、以粮食安全(数量安全)为基础、以食物安全(加入质量安全和可持续性)为保障、以食物主权(权利安全)为目标的食物主权体系,筑牢中国食物安全之基。此外,我们对食物安全的讨论要做到“两个必须”。一是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主动回应由“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健康”的新需求。二是必须具备全球视野,积极回应全球对中国发展的关切。国际上对于食物安全的理解一直处在快速迭代之中,早期对食物安全的定义侧重于全球和国家层面的食物供应总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概念不断演变和拓展,一系列与食物有关的问题被纳入其中,力求反映食物作用的综合性和复杂性。而“食物主权”观念的兴起,更让人们认识到国家主权、人民主权和自然主权必须牢牢结合,才能保障人民“吃得健康”“吃得稳定”。
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推动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在建党百年之际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然而要实现稳定脱贫、不再返贫,不仅需要攻坚战,更需要持久战。目前我们只是消除了绝对贫困,实现了“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以此为基础,还需要持续推动“志智制立体扶贫”,增强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以不断完善的社会扶贫网降低各类风险的冲击。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提升内生动力(提志)、提升自身能力(提智)和提升制度环境(提制)三者的有机结合,以“志智双提”为基础,以“志智制综合提升”为主要手段,将脱贫攻坚的阵地战引向共同富裕的持久战。在进行脱贫攻坚战、消除绝对贫困时期,我们提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志智双扶”。在防止返贫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我们提出需要在“志智制立体扶贫”上下功夫。“提志”就是提升思想、提升观念、提升信心,帮助已经脱贫、但依然处在贫困线边缘的群众提升斗志和勇气。“提智”就是提升知识、提升技术、开阔思路,帮助处在贫困线边缘的群众提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能力和素质。“提制”就是为防止返贫提供制度保障。
防止返贫要“提志”: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脱贫后致富的想法和决心。长期的输血式扶贫以及摆脱贫困的艰难险阻,使得一些原来处于深度贫困状态的群众虽已脱贫,但仍心存“拦路虎”,缺乏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和斗志。已经脱贫的群众若还存在“等靠要”“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等思想观念,必然会面临返贫风险。内在改变的驱动力不足,外在的一切帮扶都无济于事。只有唤醒群众的改变意愿,才能化被动为主动,由被动的政府扶贫转变为主动的群众脱贫,进而进一步迈向共同富裕。防止返贫要“提志”,就是要始终坚持鼓励劳动、鼓励就业、鼓励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因此,需要持续采取各类政策措施提升易返贫人群的志气,更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生活富裕。
防止返贫要“提智”:为什么有些脱贫人口容易返贫?这需要从深度贫困人口为什么陷入贫困陷阱找答案。致贫原因主要有如下四个依次递进的层次:一是没有劳动能力,导致无业可扶、无力脱贫,如因病致贫。二是没有脱贫意愿,以“穷开心”“知足常乐”等思想自我安慰。三是有劳动能力、有脱贫意愿,但缺乏谋生技能,这属于能力制约型贫困。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知识更新和获取的能力,或者没有接受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贫困人群缺乏专门知识、没有专有性人力资本,无法在竞争性的经济活动中获取收益。四是有劳动能力、脱贫意愿和一定技能,但深受环境条件制约,这属于资源匮乏型贫困。由于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环境资源匮乏的地区,形成了从属于连片贫困区、贫困县和贫困村的大规模贫困人群。针对以上四类原因致贫的脱贫人群,要防止他们返贫,就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于第一类脱贫人群,仍需要加强持续监测和救济,社会政策要托底,托底要托实。第二类脱贫人群则需要“提志”,提升其改变命运的勇气和志向。第三类脱贫人群需要“提智”,提升其脱贫致富的能力。第四类脱贫人群需要在前述三者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制”。当然,在实际工作中,致贫原因往往是多元的、复合的,深度贫困人群可能既没有脱离贫困的想法和勇气,也缺乏脱离贫困的技能和手段,同时又受制于环境封闭、资源匮乏、信息闭塞等外部因素。因此,只有通过智力扶贫、智力致富,帮助脆弱的脱贫人群提升能力,才能让他们助人自助、渡人自渡,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永久脱贫。
防止返贫要“提制”:防止返贫的难度并不亚于脱贫,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地区结构看,深度贫困地区大多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从群体分布看,不少贫困家庭有残疾人、长期病人,加之陷入深度贫困状态的人群大多教育水平低、缺乏技能,因此“无力脱贫”。由此,若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达成“不返贫、能致富”的目标,则需要综合协调内生动力、自身能力、制度建设等手段。在资源短缺、脱贫全靠“托底”的地区,必须探索发展权赎买、社会分红等制度性贫困的解决之道。第一,进行发展权赎买。更新资源资本化的既定思维,将资源保有和维护者纳入转移支付的保障体系,对不开发地区进行发展权赎买,使得深度贫困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能够不开发或低度开发,保住一片绿水青山。第二,推动社会分红。根据詹姆斯·米德的理论,社会分红是公民经济权利的重要来源,理论基础是公共资源的所有者是公民。公共资源作为投资所获得的利润应该50%作为积累基金,50%作为红利分给公民。随着积累基金的增加,公民分得的红利也逐渐增加。此法兼顾公平与效率,对“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深度贫困地区更为适用。在具体做法上,可以结合农林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科技扶贫,发展以就地就近就业为主的转移就业增收,让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人口实现转移就业。同时,可以提供更多生态公益岗位,通过购买服务、专项补助等方式,在易返贫的脆弱群众中选择一批能胜任岗位要求的,为其提供生态护林员、草管员、护渔员、护堤员等岗位。通过这样的制度安排,发挥和提升制度效能,对于保障易返贫群众的生活和提高其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重要法宝。
“三项重点”助力守住“两条底线”
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工作就是“三项重点”: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突出实效改善乡村治理。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要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归根到底,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等,都为了促进农民就地创业就业增收,这也是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根本保障。
乡村建设,意在整个中国社会之建设,要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梁漱溟先生曾说,“乡村建设,实非建设乡村,而意在整个中国社会之建设”。我们要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坚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统筹城镇和村庄布局,科学确定村庄分类,加快推进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编制村庄规划,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也是为了合理规划农村土地使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三治结合,依法自治,要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着重强调了三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其中内容十分具体,如提出要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职责,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用,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等。改进乡村治理,是为了营造更加稳定的发展环境,以实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事实证明,在一个治理有效的乡村内部,村民们更愿意响应政策要求,更有信心脱贫致富。
“一个保障”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要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推动体制机制创新。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着重强调了要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从财政、金融、人才等多个方面入手,指明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具体方向。比如,就农村金融而言,虽然现在的金融服务在大多数地区做到了“村村通”,走在了发展中国家的前列,但这并不代表已经实现了“户户有”和“人人用”,很多农户尤其是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还存在困难,更不用说网络金融服务。而且当前中国的经济形态已经从以产业利润为核心的利润经济,转向以租值获取为核心的租值经济,“租的价值一方面来源于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好就会自然增值,另一方面来源于社会增值,由人口聚集、产业集群带来的社会增值。租来自于非生产性获利,利的价值来源于一二三产业的利润增加,获取的生产性利润”。“租利两得”就能发挥金融的杠杆功能,“四两拨千斤”,撬动整个乡村的绿水青山,使其变成金山银山。为了促成金融创新与社会创新,需要在乡村产权制度、治理制度等多个方面进行体制机制创新。
总而言之,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锚定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对2022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其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既具体又务实,明确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年度工作要点和任务清单。当前,中国已经由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人口、农业占国民经济绝大部分比重的乡土中国成长为一个以城乡中国为特征的现代化强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要守好“两条底线”,牢记“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民富,则国家富;农村稳,则天下稳”,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漠视农村。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全面小康、摆脱贫困是我们党给人民的交代,也是对世界的贡献。让大家过上更好生活,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道阻且长,我们一定要紧密团结、埋头苦干,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
论三农工作心得体会篇6
新征程、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五年。面对愈加复杂多变的形势、更为艰巨繁重的任务、日益严峻艰险的挑战,“三农”这个“压舱石”如何牢牢稳住?如何为全局持续向好提供战略支撑?又当如何更好实现自身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
伟大的事业,离不开科学的理论为指引;伟大的梦想,需要强大的精神来指路。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部署了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这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回望过去的改革发展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特别是2013年12月、2017年12月、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出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三次就“三农”工作作出战略指引。从农村改革到乡村振兴到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每一次都在重要的历史关头,向全党全社会接续释放重农强农的明确信号,为我们提振士气、廓清职责,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善于把握政治大局,坚持从讲政治的高度来看“三农”、抓“三农”。
旗帜鲜明讲政治,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治优势。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分析认识形势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我们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更是由“三农”本身特殊的政治属性所决定的。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大国而言,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几亿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从来就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三农”问题,也绝对不只是简单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始终坚持胸怀“两个大局”,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才能清醒认识、准确把握面临的复杂形势,做到“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讲政治必须提高政治领悟力。要做到对党中央精神深入学习、融会贯通,坚持用党中央精神分析形势、推动工作,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三农”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形成了新时期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理论探索与顶层设计。我们必须要把握精髓,学深悟透,深入了解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实践要求等,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对“国之大者”要了然于胸,对“三农”工作要找准坐标、找准方位、找准靶心,明确自己的职责定位,不断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三农”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
讲政治必须提高政治判断力。要以国家政治安全为大、以人民为重、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本,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三农”问题。要切实转变单纯从业务工作出发、只看一隅一角的思维定式,不能只算经济账、眼前账,还要多算政治账、长远账。比如粮食安全,不能单纯算比较效益和机会成本,更得算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大局稳定这个大账;农产品进口不能只考虑节约国内的耕地和水资源的需要,而忽视了由此可能导致命脉受制于人、关键时刻被“勒脖子”的风险;长江禁渔,不能只看到短期内各种物资人力的投入,更要思虑全流域的生态保护乃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一定要在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上头脑特别清醒、眼睛特别明亮,始终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三农”问题,做到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
讲政治必须提高政治执行力。讲政治既是讲,关键还要“做”,得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体现到实际效果上。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要原原本本执行党中央“三农”大政方针,不打折扣真抓实干,立说立行马上就办,做到不掉队、不走偏。既要紧紧围绕“国之大者”抓主抓重,也要围绕中央部署落细落小,把讲政治的要求落实在具体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言行中,落实到农业农村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切实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提高政治站位,守牢政治底线,拿出硬招实招,狠抓落地落实,全力以赴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各项决策部署,努力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
论三农工作心得体会篇7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深入学习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便民服务中心在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最多,未脱贫人口最多。这些人都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要在2020全部实现全部脱贫,任务重,使命艰巨。这任务谁来扛着?这使命谁来担当?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便民服务中心两级党员干部带领全中心人民尤其是贫困群众齐心协力来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
首先要懂农业,就是熟悉了解党的“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熟悉当前我便民服务中心“三农”情况,就是知道种地的老百姓会种什么,想种什么,能种什么;养殖的农民会养什么,想养什么,能养什么……会抓“三农”工作,是“三农”工作的行家里手。
其次就是“爱农村”,不仅是爱农村秀美的田园风光,有一种从灵魂深处热爱这块热土的情怀,有一种扑下身子能一头扎进农村的动力。我在农村工作二十个年头了,刚在农村工作的时候感觉工作很枯燥,没意思,时间长了,就爱上了农村的山山水水,爱上了农民的勤劳、淳朴的性格,有了一种扎根这里的想法,每每投入做一件事情,就会觉得就有一种乐趣,一种动力,一种灵魂的升华。
最后就是“爱农民”,就是要从骨子里尊重他们,善待农民,和他们坐在炕塄畔上拉家常感觉到亲切,不能觉得农民文化素质低,眼界低就去看不起他们,能客观认识农民身上的缺点错误,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同情和施舍。
如果我们具备了懂农业的本领,有了爱农村扎根农民的情怀,有了爱农民、懂农民、将自己放身农民中的情趣,就有了做好“三农”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这样才能踏踏实实投身农村,扎扎实实将党的“三农”政策落实落地,才能把乡村振兴的规划图一锤一锤敲扎实。
论三农工作心得体会篇8
2022年2月22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提出,必须着眼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好乡村振兴,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这既是政府的目标,也是群众的期盼。
就当前乡村产业发展的整体来看,我们已整体进入由“基础农产品生产和供给主导,向既重视基础农产品生产和供给,又重视农业农村多功能性产业化和乡村价值深度开发”转化的新阶段。基层党员干部作为巩固脱贫成效接续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实现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的重任;乡村振兴的“领头羊”“排头兵”“土专家”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人才力量,要发挥带头作用,带动基层群众,积极发展产业,努力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实现稳定脱贫,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要让人才看到“前景”。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软实力”和“硬支撑”,就当前而言,农村人才匮乏一直是影响和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瓶颈。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我们要通过多条腿走路,一方面可以回引优秀人才返乡创新创业,通过选派选调生、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等方式,持续把优秀干部、精锐力量充实到乡村一线,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另一方面要注重“本地掘金”,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把更多的“土专家”“田秀才”挖掘出来,让更多人才在“家门口”开花结果、绽放光彩,让“外来”“内生”的人才在行动上都能烁“真金”,在情感上都觉得“英雄有用武之地”。只有提高人才的价值感,要让他们看到自己奋斗的“前景”,进而以“主人翁”的姿态在乡村振兴中发挥自身价值。
乡村振兴,要让群众看到“钱景”。农业兴则农民富,仓廪实则百业兴。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产业兴旺”排在最前面,由此可见其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各地大力发展产业,是因为它既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源头又是提高群众收入最直接的途径。乡村振兴要让群众唱主角,在政策衔接落实上,要让“实事”摆出来、看得见;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既要求好又要求快;在农业技能培训上,要按照群众的发展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既重视质又重视量;在产品销售上,即通过传统方法,扩宽线下销售渠道,又通过互联网+模式,打开线上销售的大门。在振兴的道路上,办法总比困难多,党员干部要在谋振兴,谋发展上用心用力,更要站在群众的角度上想问题,让群众既能平等参与乡村振兴全进程,又能看到产业振兴的“钱景”,共同享受乡村振兴带来的成果。
论三农工作心得体会篇9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老城是农业型乡镇,抓好是“三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重点是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继续擦亮碑亭菊花、上明柑桔等经济名片。要依托专业合作社,通过搭建土地流转平台,加强技术指导,不断壮大规模,提高产品品质,拓展市场。同时要不失时机地延长产业链。二是要组织专班,着力抓好地力补贴政策落实。三是要预防为主,着力抓好防汛抗灾工作。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础。生猪、蔬菜、水产品、粮食等是老城农业主导产业,要认真落实各项种养产业政策,依托专业合作社,壮大规模,开拓市场。当前要以精准扶贫为契机,推动碑亭菊花产业、上明柑桔产业不断壮大。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工作基石。要认真抓好土地确权,确保四至准确、面积准确、权属清晰。要因村制宜,抓住特点,发挥优势,积极落实各项关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政策,确保集体经济实力每村不低于5万元。江心村要打好城郊牌,社区要积极发展上明芹菜,天星市村要发挥市郊优势,凤凰岗村要发挥蔬菜优势,朱家埠村要发挥集镇优势等。碑亭村要发挥菊花茶优势,白龙埂要发挥柑桔优势等。要积极顺应土地流转大趋势,着力搞好服务,确保土地流转规范顺畅。
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当前要着力加强网格化建设。一是要高标准、严要求配备好网格员,落实待遇。二是要抓好办公阵地建设和基础数据录。三是要科学制定绩效考核标准。要认真落实综治例会工作制度和综治工作述职活动。
农村经济发展关键在人。要通过各种渠道,培训农民,提高农民素质。一是要积极引进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二是要以产业为载体,组织引导农民外出学习,拓展视野。三是农村党组织要及时把农村能人发展为党员。
论三农工作心得体会篇10
春回大地,万物生机。让我们以春暖“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为起点,唱响“人勤春早”的“春耕曲”,开创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下面蒲公英文摘网小编准备了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做好“三农”工作心得体会范文3篇,欢迎查阅。
论三农工作心得体会篇11
统筹城乡重点在“三农”,“三农”问题核心在减少农民和富裕农民,富裕农民的基础在于盘活农业生产要素和农民生活资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探索试行以“农村宅基地换城镇住房、农村承包地换城市社保、林地承包权换股份收益”的“三换”工作,对于实现转移农民、安置农民、富裕农民的目标,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实施“三换”工作十分紧迫
1、工业化亟待实施“三换”。围绕“工业强市”战略,全市上下正大办工业,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目前正在重点建设的县域工业园区13个,规划用地107865亩,实际开发37185亩,政府实批20145亩,缺口70680亩。工业用地指标不足致使许多好的工业项目搁置,严重影响工业发展,而农村农家大院和一户多宅现象普遍存在。据国土部门提供资料,农村居民居住点共占地31.15万亩,户均达0.49亩。如果户均减少宅基地0.12亩,全市可置换出建设用地7.84万亩,可大大缓解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用地不足矛盾问题。
2、农业现代化呼唤“三换”。农业发展方向在于现代化,现代农业必需走规模经营之路。然而,目前农村实行分户、小规模的土地承包经营状况,导致产业规模小、效益低,农业发展动力日益微弱,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实行“三换”,让移居城镇的农民放弃土地和林权,把土地和林权逐步向专业大户或经营企业集中,以利于更好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三换”的基本思路和重点
“三换”以转移农民、富裕农民和城乡一体为目标,以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为重点,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和以人为本理念,对愿意放弃“农村宅基地、农村承包地和林地承包权”的农户,探索以“农村宅基地换城镇住房,保障住有所居;农村承包地换社会保障,保障难有所解;集体林权换股份收益,保障换有所得”的统筹城乡发展模式。
——用农村宅基地换城镇住房。按照“控制增量、盘活存量”的思路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基本原则,农民自愿放弃宅基地使用权的,由村民提出申请,村委会汇总逐级上报乡、县人民政府批准,原宅基地经有关部门核准面积、评估作价后,由国土管理部门收储到宅基地收储中心,统一安排使用。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按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政策,既可以到城镇选择一定面积的安置房,或到商贸小区置换部分商贸用房,也可以选择货币安置到政府统一规划区自行建房。不论采取哪一种补偿方式,农民均拥有完整产权。
——用农村承包地换城镇社会保障。农民凭迁入地户口申请手续和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出具的“三换”有关证明,到迁入地公安机关进行城镇居民户口登记。已办理城镇居民户口的人员,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养老、工伤、医疗保险和社保等政策,对尚未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但已经参加新农合的人员,当年可继续享受新农合补助政策。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都要免费为其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就业信息、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进城落户农民子女就近安排入学,并继续享受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居民平等的受教育权。
——用林地承包权换股份。在实行林权制度改革后,对不愿意放弃林地承包权的农民,可以把潜在的资源转为现实的资本。即农民把林业承包经营权作为股权,采取入股、转包、转让等多种形式,将林权流转给产业化龙头企业、乡镇企业或农民经济专业合作社等经营,林权流转收益归农民所有,既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又促进林业的规模化经营。
三、推进“三换”工作主要措施
1、重点突破。一是突出重点区域。以月河川道为重点,依托安康中心城市西扩和九个县城及重点集镇,打造“三换”试验示范区。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量力而行,优先选择工作基础较好,有一定经济基础和资金保障能力的镇、村和农户率先启动。二是突出重点产业。大力引导进城农民以园区经济、特色农业、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发展二、三产业。着力培育以清洁能源、新型材料、生物制造、生态旅游和现代物流为主的新经济产业体系,为农民进城务工创业提供优质平台。三是突出重点对象。以个体经营户、大中专毕业生和长期在外务工农民为重点,率先实施“三换”,引导其优先进入城市务工创业定居。
2、服务引导。“三换”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从统筹城乡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以“三换”带动全局的重要性,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审批手续,实行“一站式”办公、保姆式服务,搞好换前、换中、换后的系列服务,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创造良好环境。大力推进城镇建设,优化城市创业和居住环境,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按照农民进城居住社区化、社会保障市民化、生活方式城市化的思路,集中搞好社保服务,全面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实现“户户都有住房、人人都有社保、家家都有收益”的目标。尤其要加强农民进城安居后的后续引导、服务,为农民务工创业定居送政策、出主意、解难题,帮助其限度增加收入,尽快转为市民。
3、政策保障。实施“三换”要以尊重和保障农民生产、生活发展权益为根本,制定出台一系列具体实施政策,快速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及时建立“三换”利益补偿制度和新型农民转市民制度,有计划、分步骤推进户籍、社保、公共财政等改革,形成统筹城乡的制度框架。加大户籍改革力度,实现城乡一体,促进城乡人口合理双向流动,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统筹土地管理和使用,把置换收储的承包地集中到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经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公共财政政策,以城镇建设为主,把“三换”安置重点作为关注民生、赢得民心的亮点。拓宽农村金融渠道,推行农民单户抵押、户户联保等多种形式抵押担保,进一步开拓农村信贷市场,解决农民融资难题。用足用好奖扶政策,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切实保障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论三农工作心得体会篇12
此刻,我的心已经激动不已了,终于等到这一天了,这具有重要意义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终于要开展了!华岩镇,我们将要去的地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是贫困的山区,还是普通的小镇?还有,华岩的父老乡亲热情吗?他们会欢迎我们吗?在那里,我们的活动可以顺利完成吗?困难也好,艰辛也罢。我们带着的始终是希望与梦想!“以科技文化服务社会,以学习实践锻炼成才”,用自己的知识为华岩的明天添一份力,我相信,我们去的地方是美好的,我们去了之后,她将更加美好!
笔录之二:
村小城镇化建设的典范——西山村
7月12日上午9时许,重庆工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材料服务队一行19人来到华岩镇西山村进行“农村小城镇化建设”调研活动,西山村村委会万村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同我们进行了座谈交流。
在近一个小时的座谈中,万村长风趣幽默、侃侃而谈,他详细地给我们介绍了西山村的发展现状。从“人多地少”的劣势条件到“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思路,从“农村二元结构调整”到“农村小城镇化建设”的构想,无一不体现着他的种种先进理念。他切实可行的工作规划,务实严谨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召着我们。西山村村委会深刻领会了国家的相关政策,因地制宜,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使得西山村的城镇化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华岩镇乃至九龙坡区的典范!免费
座谈会中,我们的服务队成员们就“西山村发展现状与前景”、“西山村在开展‘小城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等问题与万村长进行了交流。透过西山村的现状,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小城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及实际执行情况,从而圆满地完成了关于“小城镇化建设”这一主题的前期调研任务,也为我们此次暑期“三下乡”总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笔录之三:
关注“三农”大型户外宣传活动
7月11日上午8:30,重庆工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材料服务队在华岩镇举行了“关注农业、关注农村、关注农民”的大型户外宣传活动。我们向广大群众发放中央“三农”政策相关资料、详细地解读中央“三农”问题的相关知识、并开展了有关“三农”政策的问卷调查等活动。
此次宣传活动场面非常热烈,在我们发放宣传资料的同时,广大群众主动咨询相关知识并配合我们做问卷调查,而我们也热心的给群众们进行讲解。在此次宣传活动中,我们发现,华岩的广大群众非常关心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三农”问题的政策,他们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等宣传媒体,了解了部分内容,而我们的宣传活动则成为他们全面了解“三农”、关注“三农”的一个全新的载体。一位热心的农民说:“感谢上面(中央)对我们农民的关心,也感谢重庆工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为我们送来了‘三农’政策的相关资料,希望以后可以多搞一些这样的宣传活
动!”——这是我们农民朋友的心声,更是我们此次活动想要达到的效果。
虽然一个上午的宣传活动非常辛苦,但是能真正为我们的农民朋友带去一些实际的帮助,做一些实在的事,这才是我们的收获!
论三农工作心得体会篇13
统筹城乡重点在“三农”,“三农”问题核心在减少农民和富裕农民,富裕农民的基础在于盘活农业生产要素和农民生活资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探索试行以“农村宅基地换城镇住房、农村承包地换城市社保、林地承包权换股份收益”的“三换”工作,对于实现转移农民、安置农民、富裕农民的目标,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实施“三换”工作十分紧迫
1、工业化亟待实施“三换”。围绕“工业强市”战略,全市上下正大办工业,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目前正在重点建设的县域工业园区13个,规划用地107865亩,实际开发37185亩,政府实批20145亩,缺口70680亩。工业用地指标不足致使许多好的工业项目搁置,严重影响工业发展,而农村农家大院和一户多宅现象普遍存在。据国土部门提供资料,农村居民居住点共占地31.15万亩,户均达0.49亩。如果户均减少宅基地0.12亩,全市可置换出建设用地7.84万亩,可大大缓解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用地不足矛盾问题。
2、农业现代化呼唤“三换”。农业发展方向在于现代化,现代农业必需走规模经营之路。然而,目前农村实行分户、小规模的土地承包经营状况,导致产业规模小、效益低,农业发展动力日益微弱,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实行“三换”,让移居城镇的农民放弃土地和林权,把土地和林权逐步向专业大户或经营企业集中,以利于更好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三换”的基本思路和重点
“三换”以转移农民、富裕农民和城乡一体为目标,以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为重点,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和以人为本理念,对愿意放弃“农村宅基地、农村承包地和林地承包权”的农户,探索以“农村宅基地换城镇住房,保障住有所居;农村承包地换社会保障,保障难有所解;集体林权换股份收益,保障换有所得”的统筹城乡发展模式。
用农村宅基地换城镇住房。按照“控制增量、盘活存量”的思路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基本原则,农民自愿放弃宅基地使用权的,由村民提出申请,村委会汇总逐级上报乡、县人民政府批准,原宅基地经有关部门核准面积、评估作价后,由国土管理部门收储到宅基地收储中心,统一安排使用。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按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政策,既可以到城镇选择一定面积的安置房,或到商贸小区置换部分商贸用房,也可以选择货币安置到政府统一规划区自行建房。不论采取哪一种补偿方式,农民均拥有完整产权。
用农村承包地换城镇社会保障。农民凭迁入地户口申请手续和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出具的“三换”有关证明,到迁入地公安机关进行城镇居民户口登记。已办理城镇居民户口的人员,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养老、工伤、医疗保险和社保等政策,对尚未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但已经参加新农合的人员,当年可继续享受新农合补助政策。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都要免费为其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就业信息、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进城落户农民子女就近安排入学,并继续享受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居民平等的受教育权。
用林地承包权换股份。在实行林权制度改革后,对不愿意放弃林地承包权的农民,可以把潜在的资源转为现实的资本。即农民把林业承包经营权作为股权,采取入股、转包、转让等多种形式,将林权流转给产业化龙头企业、乡镇企业或农民经济专业合作社等经营,林权流转收益归农民所有,既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又促进林业的规模化经营。
三、推进“三换”工作主要措施
1、重点突破。一是突出重点区域。以月河川道为重点,依托安康中心城市西扩和九个县城及重点集镇,打造“三换”试验示范区。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量力而行,优先选择工作基础较好,有一定经济基础和资金保障能力的镇、村和农户率先启动。二是突出重点产业。大力引导进城农民以园区经济、特色农业、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发展二、三产业。着力培育以清洁能源、新型材料、生物制造、生态旅游和现代物流为主的新经济产业体系,为农民进城务工创业提供优质平台。三是突出重点对象。以个体经营户、大中专毕业生和长期在外务工农民为重点,率先实施“三换”,引导其优先进入城市务工创业定居。
2、服务引导。“三换”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从统筹城乡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以“三换”带动全局的重要性,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审批手续,实行“一站式”办公、保姆式服务,搞好换前、换中、换后的系列服务,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创造良好环境。大力推进城镇建设,优化城市创业和居住环境,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按照农民进城居住社区化、社会保障市民化、生活方式城市化的思路,集中搞好社保服务,全面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实现“户户都有住房、人人都有社保、家家都有收益”的目标。尤其要加强农民进城安居后的后续引导、服务,为农民务工创业定居送政策、出主意、解难题,帮助其限度增加收入,尽快转为市民。
3、政策保障。实施“三换”要以尊重和保障农民生产、生活发展权益为根本,制定出台一系列具体实施政策,快速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及时建立“三换”利益补偿制度和新型农民转市民制度,有计划、分步骤推进户籍、社保、公共财政等改革,形成统筹城乡的制度框架。加大户籍改革力度,实现城乡一体,促进城乡人口合理双向流动,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统筹土地管理和使用,把置换收储的承包地集中到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经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公共财政政策,以城镇建设为主,把“三换”安置重点作为关注民生、赢得民心的亮点。拓宽农村金融渠道,推行农民单户抵押、户户联保等多种形式抵押担保,进一步开拓农村信贷市场,解决农民融资难题。用足用好奖扶政策,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切实保障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论三农工作心得体会篇14
7月11日上午8:30.重庆工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材料服务队在华岩镇举行了“关注农业、关注农村、关注农民”的大型户外宣传活动。我们向广大群众发放中央“三农”政策相关资料、详细地解读中央“三农”问题的相关知识、并开展了有关“三农”政策的问卷调查等活动。
此次宣传活动场面非常热烈,在我们发放宣传资料的同时,广大群众主动咨询相关知识并配合我们做问卷调查,而我们也热心的给群众们进行讲解。在此次宣传活动中,我们发现,华岩的广大群众非常关心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三农”问题的政策,他们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等宣传媒体,了解了部分内容,而我们的宣传活动则成为他们全面了解“三农”、关注“三农”的一个全新的载体。一位热心的农民说:“感谢上面(中央)对我们农民的关心,也感谢重庆工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为我们送来了‘三农’政策的相关资料,希望以后可以多搞一些这样的宣传活
动!”——这是我们农民朋友的心声,更是我们此次活动想要达到的效果。
虽然一个上午的宣传活动非常辛苦,但是能真正为我们的农民朋友带去一些实际的帮助,做一些实在的事,这才是我们的收获!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三农 工作 论三农工作心得体会14篇文章 谈三农工作心得体会 三农心得体会精简篇 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心得体会 关于三农问题的心得体会 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和体会 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心得体会 个人三农心得体会 三农精神的心得体会 三农的认识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