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观后感 > 无穷之路观后感8篇

无穷之路观后感8篇

发布时间:2022-10-28 09:35:05 来源:网友投稿

无穷之路观后感8篇无穷之路观后感 “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无穷之路观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无穷之路观后感8篇

篇一:无穷之路观后感

dquo;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你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这是给予香港无线电视的主持人陈贝儿的颁奖词。

 2021 年春天,陈贝儿来到内地,带着满腹疑问,踏上了一条“无穷之路”。历经 3 个月,陈贝儿一行 5 人,穿梭全国 6 个省份,10个脱贫地区,深入海南热带雨林、川藏高原、戈壁沙漠,天南海北,翻山越岭,拍摄制作了 12 集纪录片,生动具体地见证了中国的脱贫之路。

 伟大时代孕育着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着伟大事业。“无穷之路”,寓意“没有贫穷的道路”,陈贝儿感人至深的故事正是发生在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实践中。

 相信每个看了感动中国的人都会有有一种真实的清洁感,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而同时,走路的脚也更结实一分,就像是一次年度的充电,一个缺点的电池再度内心充实,于是,又可以支撑自己,也希望可以帮助别人。这,正是感动的一种力量......

 看完《感动中国》之后,我励志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向《感动中国》里面的人物学习,帮助、救助需要帮助的人。

篇二:无穷之路观后感

榜样,有无穷的力量 ——《榜样 4》观后感 范文一

  传承榜样精神用“行动”说话

  《榜样 4》专题节目的热播,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再次掀起了学习榜样的热潮,为正在开展的第二批主题教育注入了一股强劲动力。

  榜样,有无穷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就是要善于向先进典型学习,在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从小事小节上修炼自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学习先进、保持先进、赶超先进。”学习传承榜样精神,需要每位党员真正“动”起来,把内心的感动化作追随的心动,进而化作筑梦基层、修炼吃亏、寻求智慧的行动,用实干奏响不懈奋进的时代主旋律。

  传承榜样精神,要用筑梦基层的行动,站稳人生大舞台。《榜样 4》的主人公均来自基层,在平凡岗位创造不凡业绩,令人感佩之至。“大湖鸿雁”唐真亚 20 年如一日在平凡的洪泽湖邮路上坚守为民初心;“环卫天使”李萌,坚守工作无贵贱、行

 业无尊卑的价值观,为时传祥“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精神注入时代光芒;“绚烂夏花”黄文秀、“吃亏书记”李连成、扶贫“硬汉”隋耀达在脱贫攻坚一线冲锋陷阵……基层离群众最近,最接地气儿,最锻炼人,是广大党员磨砺初心的主战场。传承榜样精神,就要以扎根基层为荣,把温馨服务直接送到群众身边,把党的温暖速递到群众家里。党员辛苦多一点,付出多一点,群众的甜蜜就多一点,满意就多一点。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会在千万党员的默默奉献中积淀、升华。这才是一名党员价值的最好体现,这样的人生何等的光荣与自豪!

  传承榜样精神,要用修炼吃亏的行动,磨砺执着工作心。吃亏,意味着利益受损。党员带头吃亏,则是一种舍小我、顾大我的崇高境界,是党员应有的高贵品质。李连成坚守“当干部就应该能吃亏”的信念,感动了乡亲,凝聚了人心,铺就了西辛庄村的幸福路;张富清居功不傲,深藏功名 60 载,宁可吃亏也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唐真亚不但送邮件,还义务为渔民送生产生活用品,送文化、信息和党的方针政策,乐此不疲。传承榜样精神,每位党员都要修炼肯于吃亏的品质。有了这种品质,就拥有了战胜自我、抵御诱惑的底气与胆量,就不会计较个人私利,不会与

 群众争名夺利;有了这种品质,就有了工作锐意进取的精气神,说话办事就硬气,就有感召力。而广大群众会对党员多一份信任与依托,多一份理解与支持。逐梦前行的路上,阻力小了,羁绊少了,点子多了,路子宽了,我们带领群众筑梦的劲头会更足。

 传承榜样精神,要用寻求智慧的行动,演绎不凡大人生。三百六十行,行行有门道。带领群众干事创业,不仅需要激情,而且需要智慧。面对百坭村人最初的不理解不配合,“第一书记”黄文秀找老书记请教,去贫困户家帮忙,到田间地头与村民边干活边聊天,学用壮语和桂柳话与村民交流,很快打开了工作局面;唐真亚面对老子山镇渔民住址不固定的难题,细心勾勒“邮区实景图”,增加妥投率,把广阔孤寂的“水上邮路”,演绎成渔民的“爱心邮路”“便民邮路”“信息邮路”和“致富邮路”;李连成“当干部就应能吃亏,能吃亏才能晓是非,多吃亏才有人跟随”的吃亏学,何尝不是党员干部的大智慧;嫦娥四号团队更是凝聚集体智慧,干成了“当惊世界殊”的伟业。传承榜样精神,工作难题,需要党员勤于学习、精于业务,肯于研究、把握规律,集思广益、汇聚众智,笃行“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才能演绎一名党员的不凡人生。

  《榜样 4》观后感范文二

 实现“中国梦”离不开“榜样精神”

  昨晚在共产党员网重温了一年一度的“震撼大片”《榜样4》,即便是带着已知内容去看,看完后依然激动不已。“本色英雄”张富清、“吃亏”书记李连成、“扶贫之花”黄文秀、扶贫“硬汉”隋耀达、“大湖鸿雁”唐真亚、“环卫天使”李萌、揽月“天团”成员,他们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着初心和使命,都在为实现“中国梦”努力拼搏着,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坚守。这些“榜样”照亮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心灵,温暖了亿万人民群众。

  何为榜样?榜样除了是一面镜子、旗帜以外,更多的是一种力量。榜样是不断前进的“帆船”,让我们扬起希望的“风帆”,带我们驶向新胜利的“彼岸”;榜样是明亮的领航“灯塔”,为我们照亮继续前进的“航向”,让我们在前进征程上不会“迷惘”。《榜样 4》中的“英雄人物”为我们铸就了“榜样精神”,而实现“中国梦”就需要有“榜样”引路和发挥示范作用。

 对党忠诚,继承和发扬“榜样精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无论是解放战场、抗美援朝战场,还是转业后扎根深山 30 余载,张富清都在用自己的行动履行着“为党为人民我可以牺牲一切”的铮铮誓言,甚至还希望担任一辈子的“突击队员”。作为新时代的广大党员干部,面对新形势下的各种严峻挑战,要保持坚定的政治定力,做到对党永远忠诚。党员干部要不断学习先进理论,用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要向张富清同志那样坚定不移地跟党走;党员干部要站稳群众立场树牢群众观点,增强服务人民自觉,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赢得人民群众的肯定和拥护,向张富清同志那样做忠实的“人民公仆”。

  为民服务,继承和发扬“榜样精神”。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是每位共产党人的初心,无论是动员全家人搬到乡下、扎根农村带领全村创业致富的隋耀达同志,还是从农村走出去再回到农村、投身脱贫攻坚第一线、用美好青春诠释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黄文秀同志,亦或是从本职工作做起、帮助渔民采买、自掏腰包建立书屋、帮助渔民脱贫致富的唐真亚同志,他们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为民服务”,他们始终保持

 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多谋民生之利,坚持民生优先、民生先动,多做暖人心、稳民心、得民心的工作,保持热火朝天的干劲,拿出实际行动、干出实在业绩,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克己奉公,继承和发扬“榜样精神”。克己奉公、履职尽责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共产党人作风形象最鲜明的特征,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榜样 4》中的李连成,自担任村支部书记起,没有喝过村里的一滴酒,没有乱花村里的一分钱,连自己在村企业使用的办公用品都是从家里带去的。这些小事折射出李连成同志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正能量”形象,恰恰就是这样“正派”的党员干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李连成那样常怀敬畏之心,树牢遵纪守法意识,自觉接受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约束和监督,坚决不踩“红线”,不碰“底线”,不打“擦边球”,始终有一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争做人民满意的“勤务员”。

 真抓实干,继承和发扬“榜样精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无论是每天抽粪、往返几十里清运 12 吨以上粪水、坚守

 八年未曾想过“跳槽”的李萌,还是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干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的参研参试人员,他们都唯实干至上。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唯真抓实干至上,始终要以“干”字当头,少喊口号,多为群众办实事,要业精于勤,勤政务实,用心做好每一件事,坚决抵制形式主义、作秀式服务。

  《榜样 4》观后感范文三

 “表情包”里窥见 TA 们的初心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观看完《榜样 4》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位位榜样人物如高大的丰碑矗立在眼前,那金子般的心灵映照的是共产党人的拳拳初心,那铁一般的担当诠释的是人民公仆的光荣使命。仔细打量榜样人物丰富的“表情包”,我们可以窥见他们不同质感的初心。

  “哈哈”之乐——群众满意带给他爽朗的笑。“吃亏”书记李连成“三次创业”带领村民“横跨三产”,助力乡村振兴,曾经一穷二白的西辛庄村在他的带领下,如今村民们用水用电不花

 钱,不出村就能解决就业养老问题,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教育服务,摇身一变成了经济富裕的全国文明村。村里没人不说共产党好,群众满意度相当之高。先富起来的李连成在就任村支书的当天立下过誓言:不喝村里的一盅酒,不乱花村里的一分钱。宁愿自己吃亏也要带领大家致富。“当干部,就是要能吃亏,这样群众才会跟着你一起干,你才能感觉到幸福。”是啊!“有发展瘾”的他,干的都是群众拥护的事,脸上绽放的全是满足而爽朗的笑。

  “嗯嗯”之诺——认准的事她坚定地干下去。“环卫天使”李萌的选择,曾让很多人不能够理解,当有人问她年轻女孩子干什么不好非干这一行的时候,当初次相亲之时对方听说她的工作扭头就走的时候,李萌总是会用“这只是分工不同”的话来鼓励自己。在她的心里,已经认准了劳动是光荣的,每个行业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人们尊重的。一人独掌百斤加压粪管,每天往返几十公里,最少清运 12 吨粪,这样的工作她已干了 8 年,并将继续坦然地干下去。诚然,职业从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环卫工作是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是完全为人民服务的,环卫工人是值得人们尊重的。

 “唉唉”之叹——亏欠家人他心中有过遗憾。扶贫“硬汉”隋耀达为了巩固保亭共村脱贫成果,积极谋划乡村振兴,扶贫 5年主动申请续任驻村“第一书记”,继续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这个雷厉风行的退役老兵有着火一般的热情,在被查出颈动脉瘤后仍坚持奔波在路上,为共村倾注了所有的心血汗水,成为了群众贴心人、致富领头人。而他唯一觉得亏欠的就是父母和妻女,两位老人感念儿子辛苦而主动来村帮忙,妻子也一度辞掉工作带着女儿搬到村里住,当年下乡驻村时女儿出生才 200 天。但正如隋耀达自己所说:“带着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这辈子值了”! 忧民之忧,乐民之乐;笃定前行,服务人民;舍“小家”,为“大家”……李连成、李萌、隋耀达,一个个榜样如灯塔放射光芒,如星辰熠熠生辉,照亮着我们前进的路!

 《榜样 4》观后感范文四

 这是“舍得”亦是“值得”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舍得与选择相关,选择与余地不同,不同就在于作出取舍的价值标尺有大有小。近日,《榜样 4》播

 出后获得了大众一致好评和认可,榜样们的鲜活故事和感人事迹深深打动了广大中华儿女。

  初心台上悟初心,誓词声中有使命。榜样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既平凡普通,又活得有血有肉,既能丈量脚下之路,也能指引心之所向。在《榜样 4》中,这些正能量满满的故事捕捉住了这一帧帧“舍得”亦“值得”的感动瞬间。

  舍得“牺牲”值得“平凡”

  张富清老人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详,大大小小的军功章成为了他深藏功与名的“铁证”。对于我们而言,他是带着丰功伟绩、赫赫战功的真英雄、老战士。但对于他而言,却是带着“愧疚”和“遗憾”生活的平凡人。作为“敢死队”一员的突击战士,枪林弹雨都不怕,更何惧生死,怕的是身边出生入死的战友倒在了沙场,而自己却要带着那份孤独和思念继续下去。正因如此,在转业时,他选择了不给党和人民“提要求”,自觉主动来到偏远县城,沉默的他没有怨言。军人的使命感告诉他,哪里有困难,哪里就需要他。对于张富清而言,“牺牲”很舍得,“平凡”很值得。

  舍得“付出”值得“吃亏”

 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李连成就成为了西辛庄“首富”。那时没有人会把这个“首富”与“吃亏”联系起来。对于他而言,个人富不是真的福,大家富才是真的福。“当干部就应该吃亏”成为了他的座右铭,然承诺虽轻巧,践诺却不易,这条致富之路也并不是那么好走。自己添钱让地搞产业,引进企业谋发展,倡导文明兴民生。大事小事他都参与,难事苦事他都敢啃。心里装着党,记挂着人民,吃点苦、吃点亏都不是事儿,发展才是让人“上瘾”的事。对于李连成而言,付出很“舍得”,“吃亏”很值得。

  舍得“回来”值得“奉献”

  百色的天是晴朗的天,百色的花是艳丽的花。对青春最好的诠释莫过于奋斗在最需要拼搏的战场上。脱贫攻坚是场硬仗,奋战在一线的黄文秀却无惧困苦、逆流而上。一个贫困地区想要留住人才很难,要忍受的不仅仅是物质条件的匮乏,还有长期“付出与得到不相匹配”的现实。明知而之,知难而进。建设家乡,贡献力量,这是黄文秀的宣言,她走得出去,就一定能够回来。把扶贫之路看作长征路,自己就是秉承红军意志的开路先锋。被称为“民情地图”的她,与老百姓的感情也与日俱增。是故赤子

 之心才会化作鲜艳的扶贫之花,鼓励着无数奋战在一线的共产党人,激励着新时代青年们要立起担当、砥砺奋进。对于黄文秀而言,“回来”很舍得,“奉献”很值得。

  舍得“坚持”值得“坚守”

  世界是流变的,要想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坚守一个平凡岗位更是难上加难。作为一名投递员,唐真亚可谓是“平凡至极”。但作为“大湖鸿雁”,他却是实至名归。一个人,一艘船,40 多里的邮路,报刊、信件百万份,服务面积达 300 多平方公里,一连串经由时间刻度保存下的数字诞生了这样一个投递差错率为零的记录。他说,及时准确投递是职责所在,他说,帮助他人是满满幸福。真实质朴的他把岗位职责看得比命还重要,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行动去落实。这条路上,他看到过很多故事,也见识了很多天气,他是个普通业务员,更是一名高尚的共产党员。从讲桌到“水上邮路”,他把传递知识变成了传递感情。对于唐真亚而言,“坚持”很舍得,“坚守”很值得。

  舍得“用心”值得“干好”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真诚的人会充分发挥其本性,这份善性能笃定自我、浸染他人。

 一个 20 岁的姑娘,未来理应有无限可能。但她却选择了“万万没想到”的粪便清运工作。对于这份工作,不少人闻所未闻,即使听闻后也可能敬而远之,甚至还有人会白眼相...

篇三:无穷之路观后感

史大国崛起观后感

  历史大国崛起观后感

 导语:世界上其它大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的地方,了解西方列强崛起的历史,一方面能使我们警觉,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差距。《大国崛起》,正是从这两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历史资料,它对我们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以下是本站小编整理的历史大国崛起观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历史大国崛起观后感

 央视二台播出的大型电视记录片《大国崛起》,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是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它以历史为主题,通过全球的视野,讲述了 500 年来9 个世界性大国兴衰历史变迁。通过电视展现大国引领世界文明的辉煌过程,以及世界大国风云激荡的历史画卷,整部纪录片揭示了大国崛起之路上在于改革和发展这一基本规律。让我在领略了世界经济史和文明发展史魅力的同时,也让我对建邺之崛起有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观看《大国崛起》,让我揪心。在我们读过的书本中,常说伟大的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地大物……,多少年来,我们为此陶醉。看过此片,对照十五世纪以来中国所走过的道路,我们如梦初醒,不无遗憾!说有遗憾,因为在人类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过领先世界的辉

 煌,有过崛起的机遇。早在 1405 年郑和的船队就已经乘风破浪,远航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比葡萄牙人早了近一个世纪。只是当年的郑和带领着大船队,只是去宣扬我泱泱大国的实力的,宣扬过后,就回来了,啥事都没干。而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些小国却是带领着坚船利炮,掠夺着各地的财富回去把他们的国家建设成“大国”。人类进步的机遇是有限的,谁能抓住,谁就会抢得先机。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德国、英国、这些弹丸小国之所以称之为大,正是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抓住了机遇。

 历史像一面镜子照映这我们的今天。时至今日,国家在崛起,地区在发展。如何在南京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又快又好发展中使建邺进入前列,关键是抓住新的区域调整这个关键机遇期。

 要解放思想,首先我们要有思想。思想是一种认识,一种客观事物在我们头脑中认知的反映,并通过语言、文字、动作表达出来,是一种“思”与“想”的结合。作为一种思想的常态,解放思想最根本的要解决思维方式问题,即从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要使自己的思想认识,随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变化而变化,敢于实践、勇于探索,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要解放思想,我认为一是不能害怕解放。不能有“怕”

 的思想,怕出毛病、怕犯错误,怕上级责怪。在工作中有时会有很好的建议、措施,但由于“怕”的思想在作怪,不想说,不敢说。二是不能乱解放。就是不知道什么叫解放思想,不知道从哪里着手,更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主要是平时学习不够,思想不够敏锐,思路不够开阔,思考不够全面。

 解放思想不是一句空口号,我想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转变,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与行动统一起来。

 脚步达不到的地方,眼光可以达到;眼光达不到的地方,思想可以达到。只要我们勤学习、善思考、勇实践、敢转变,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将所学所思在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升华,我们的建邺一定能够得到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一定会更稳定、更和谐。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 30 年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的成就。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深层次的矛盾也暴露出来。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种种原因,社会成员之间在地位和财富分配等方面趋向两极,导致社会出现不和谐现象。现在,我国的改革发展已经进入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同时也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以及占有资源不同的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还会拉大,而随着收入提高及差距拉大,各种利益关系日益复杂,

 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而新的制度体系的完善和定型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新旧体制、机制的衔接又不及时、不到位,就有可能产生社会无序、行为失范等问题。鉴于此,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这是党中央克服单纯市场机制局限性的一种新观点,是一种经济活力与社会和谐兼得的新思路,是“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相统一的发展观,这一发展观旨在改善参差不齐、自相矛盾的发展现状,其主旨是不求最佳,但求和谐,营造一个社会各个阶层都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社会各阶层互惠互利,各自的利益都能得以基本满足,各阶层间的利益关系能够不断得到协调的社会。

 新的区域划分调整后,建邺新城区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在新城建设中,必然会牵扯的各个阶层的利益,各种经济社会问题就会逐渐产生和凸显出来,不仅影响许多社会成员个人的生存状况、引发比较激烈的冲突、破坏社会秩序,而且也会阻碍经济本身的进一步发展。

 为此,我们不但要抓经济建设,各种社会问题也不能忽视。不能只讲效率而忽视了公平,这样只会使社会问题有积压、增多的趋势,甚至以牺牲一个阶层(群体)的利益去满足另一个阶层(群体)的利益,形成了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使社会运行不顺畅,社会各阶层不和谐。这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一是人际关系和谐。不能为了出政绩,打着为人民

 谋利益的旗号,干着劳民伤财的事;不能争于求成,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不能为了个人的既得利益,用自己的“政治优势”极力维护少数群体的利益,以便从中得到些“好处”,而不惜放弃群众利益;遇到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反对的事情时,不能总是叫委屈,说群众素质低,不识大局,更不能称群众是“刁民”,把群众推向党和政府的对立面。而应该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实施“换位”思考,切实为群众着想,不断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才能实实在在地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二是“当前”和“长远”和谐。不能只为了当前的、具体的眼前利益忽视以后的发展。比如,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增加 GDP,而承接了发达国家排污严重的产业。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说政府和企业都得到了眼前的利益,但污染了环境,也就是损害了长远的发展。也不能片面强调长远利益而不注意关心解决当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对人民的疾苦不闻不问,对严重侵害人民利益的腐败现象和其他丑恶现象视而不见,甚至包庇纵容。

 通过学习,可以开阔视野,发现不足。所以要学习,学习历史,学习先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别的不说,就从《大国崛起》中的几个细节我们就可以学到很多:1、哥伦布在远航探寻新大陆过程中,数月未找到陆地的影子,船员哗变要求返航,哥伦布说再坚持三天,结果在第三天他们发

 现了美洲大陆。这一细节告诉我们:在勇于创新实践的同时,还需要必要的坚持,甚至要有容忍失败、承担失败的勇气与魄力。前进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充满了艰险与挑战,成功的前夕往往是最艰难的时刻,这就需要我们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还有一种情况,我们即使努力了,可能也不会获得成功,但是我们为了理想付出了努力,我们不会有愧疚。2、一艘荷兰商船被困北冰洋,8 人死亡,但他们未取船上装载的一份货物,脱险后把货物如数送交客户,尽管在货物中有他们急需的食物与药品,荷兰人就是靠着这种诚信扩大了市场。这一细节虽然有些极端,但也告诉我们:一个人为人处事要将诚信,要有自己的底线,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同样,一个政府也要诚信,只要我们政府真正为老百姓的利益着想,老百姓才会拥护政府。通过学习,提高人员素质,增长才能和水平,不断激发创新精神,探索建邺发展的新机制、新方法、新路子,建邺的崛起和腾飞指日可待。

 读书使人明智,五百年来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这是一千三百多年前,李世民和魏征一段对话中的摘录。先人早已告知我们,要学会从历史中去吸取教训,避免走错路、弯路。只要我们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创新理念、不断学习,实实在在做好每一项

 工作,建邺腾飞之路必将稳步向。

 历史大国崛起观后感

 《大国崛起》这部记录片讲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曾经在世界历史舞台上拥有辉煌经历的风云大国的兴衰,为讨论国家发展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和文明资源,这部片子不光让我知道了很多的历史知识,也告诉我怎样从历史故事中去思考和分析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在每个国家崛起的故事中都有一个深刻的道理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西班牙、葡萄牙这两个小国让欧洲人开始认识世界,他们凭借海样迅速成为了世界强国,开始在世界疯狂的掠夺财富,当时世界金银总产量中有 83%被西班牙占有。要有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好奇心才能使我们拥有更多的财富,当时中国的郑和下西洋要比哥伦布等还要早几十年,而大明王朝仅仅是为了向世界宣扬天威,因而走上了闭关自守的道路。荷兰这个国家好像除了商业利润对政治毫无兴趣,他们注重资本和商业超过一切,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成为 17 世界的强国。无穷无尽的资本力量可以创造奇迹。英国的崛起说明了国家的兴盛需要科技与文化的支持,法国和德国的崛起和失利则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不能仅仅依靠武力成为强国。作为亚洲唯一

 跻身列强的国家,作为亚洲唯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的崛起和其它国家是不同的,它不像西班牙的勇猛冒险,不像英国式的工业革命,而是靠的学习和变革。俄罗斯的改革和日本类似,用欧洲的先进技术实现了自己富国强兵的目的。美国的崛起则告诉我们要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自古以来中国都是历史上的大国,而在最近的几百年被其它国家所赶超,中国要想重新回到大国强国的位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回顾五百年来各个世界大国发展的历程,有很多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我们接受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是个不争的事实。无论是西方大国的崛起,还是德国、日本在战败后的迅速复原,都得益于教育基础的雄厚。日本不但派出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天皇也亲自到欧洲发达国家考察。日本最终与欧洲列强一道成为强国。日本的百年维新让自己成为世界经济第三强国,日本的强国经验最值得中国借鉴。而我们在这方面的差距很大,一是教育的普及率低,二是教育的效果不好。国家领导人应该注重对青少年的教育,应该多多建设免费的小学与中学,要让所有的人都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样国家才能培养大量的人才,才能实现成为强国的梦想。

 第二是提倡创新精神。荷兰通过技术的领先优势发展贸易,从而得到资源及低技术水平的产品。而技术领先的实质

 就是创新精神。英国的工业革命中的技术改革,美国的汽车产业发展中的创新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现在的中国缺乏的就是创新精神。我们到现在还没有诺贝尔奖得主,我们周围用的有点技术含量的东西,几乎都不是我们的原创发明。只有通过创新,我们才能创造和发明更多更强的技术,才能加快科技进步和发展。

 第三体制改革。日本改变国体为天皇掌权的君主立宪制,其强国经验最值得中国借鉴。俄罗斯的改革和日本类似,用欧洲的先进技术实现了自己富国强兵的目的,俄罗斯废除农奴制后,为自己的工业化和对外扩张提供了充足的劳力和兵员。研究中国的历史就会发现,有比较开明体制的朝代往往也是较为富强的朝代。中国必须改革束缚经济发展的落后的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为市场经济的前进铺平道路,

 第四提倡民主。法治和民主这个事情可以是完全同步的,他们之间存在着联系,可以看成一件事,也可以看成两件事,我们要平衡法制和民主的关系。法治也是一种文化。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法治文化的基础之上。和谐社会,就是法治社会;和谐世界,就是法治世界。世界需要法治,建立和谐世界更需要法治。任何国家的崛起和发展,都不能再通过武力扩张和超越国际法的途径去实现。同时一个国家要开始民主化进程必须有一些相应的社会制度条件相配套。

 第五我们要完善各种法律制度。比如专利制度,它是英

 国和美国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英国于 1623 年制定的“垄断法”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现代法雏形的专利法,到 18 世纪中叶发明及专利成为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美国则是在宣布独立后不久就建立了专利制度—1787 年所制定的合众国宪法中明确规定了版权和专利权。美国以国家法律的形式保护发明创造,激发了人们从事发明的动力。中国要想富强必须完善法制。

 世界上其它大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的地方,了解西方列强崛起的历史,一方面能使我们警觉,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差距。《大国崛起》,正是从这两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历史资料,它对我们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我们要吸取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使得我们的道路走得更顺一点。我们应该思考一些国家为什么发展得好,有的国家为什么崛起后又衰落了。21 世纪我们要加快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步伐,同时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也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

 历史大国崛起观后感

 日本,一个只有弹丸之地、曾经蒙昧落后的小国,为何可以将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的中国欺压半个...

篇四:无穷之路观后感

21 年学习榜样精神汲取先锋营养、榜样之光照亮前行之路——观《榜样 6》有感(观后感)心得体会参考范文 5 篇

 《榜样 6》观后感 本来是为了完成任务,你说我被洗脑了也好,你说我假大空也罢,利己主义我赞同,但总有人要站出来为国效力,为大众而活,他们就是榜样。平凡而伟大的人一直在默默守护着我们,永远致敬。唯一让我失望的就是今年没有一线的公安干警,可能教育整顿更多一点。

 媒体说我们正处于娱乐至上的时代。

 打开电视、浏览网页,各种以流量论英雄的节目数不胜数,极大影响着全国人民的信念和价值观,小学生认为社会语录精彩,青年人认为“网红”才是偶像,中年人认为歌手值得尊敬,那谁来为国效力?那谁来站岗边防?谁能为国奋斗终生?谁会为他人着想?这种现象必须改变。任何人都不想自己的后辈被称为“精神青年”。但封禁只能治标,引导才能治本。

 于是央媒扛起引导主流价值观的大旗,《榜样》系列正发挥了去污自清的作用,以榜样为例,倡导主流价值观,

 这才是治理混乱风气的良药。用例子感染国人,用精神激励自己,希望通过收看《榜样》能让祖国青年崇尚英雄。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英雄张开双臂就是护国的长城” 越是伟大的时代,就越是呼唤榜样,越是需要楷模。榜样就是旗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观看由中央组织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的《榜样》专题节目后,我被触动了。胡说几句,见谅。

 52 年义务巡边近 20 万公里,魏德友用“活地图”诠释着边防人的初心。他说:“一次宣誓,守护终生”,他说:“地窝子都住过了,有啥苦的?这里挺好,我们哪也不去。”在物质需求越来越重的今天,他过的比任何人都开心,他活的比任何人都自由,心灵的升华胜过繁华的浮夸。

 面对死亡大多数人都是恐惧与担忧,在病床前仍能审阅 200 余页学生的手稿是何等的毅力。陈定昌没有辜负“决心长大了一定要投身国防,为国家研制精良武器,让中国人不再受欺负”的诺言,他舍小家,为中国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媒体说他是拓新者,他更是守护者,他用“红旗 2”为国铸盾,他用“毫米波、红外、反辐射”为国家安全保驾护航。

 大山里的孩子难成才。这不是偏见,是几十年的现象。山里教学简陋,山里人不想读书,更不愿让孩子读书,特

 别是山里的女娃,可能从一出生她们的人生轨迹就被定义成“耕田育娃”。《榜样》中有一段采访让我记忆深刻,一位从张桂梅女子学校毕业的学生说:“如果我不读书,可能我的孩子已经三岁了,我感谢张校长让我走出大山。”比起大城市的少女,他们曾经心甘承受老天的安排,可偏就有这么一位校长,以药为伴、以校为家,徒步劝导家长,用生命传授知识,拖起了两千多孩子的未来。她说:“我这一辈子值得骄傲的一件事,就是我救了一代人。” 当然,今天的节目还有很多感人事迹,不一一赘述。仔细拼读,他们都不为钱、不为利,他们只是想对得起自己对党宣誓的誓词,对得起自己心中那份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善良。他们有着凡人很难得到的精神快乐。这种信仰令人感动、震撼心灵、净化灵魂。

 总有人问我,有没有信仰,年少的我总说我信仰善良,现的我说我信仰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善良,信仰为他人付出的快乐。我们应该向榜样学习“干惊天动地的事,做隐姓埋名的人”。带着信仰做好自己基层螺丝钉的本职工作,说大一点叫: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权为民所用,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做合格党员。说小一点叫:“做好自己,不愧于心。” 学习榜样精神汲取先锋营养 —— 观《榜样 6 6 》有感

 2021 年 12 月 8 日晚,根据党支部的安排,我观看了由中央组织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录制的《榜样6》。

 张桂梅老师再次登上屏幕。那双沾满胶布的手,让我的心灵再一次受到震颤;听到她那铿锵有力的誓言,我再一次泪目。

 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精神力量支撑着张桂梅老师? 我想:是因为她心中始终牢记“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张桂梅老师以坚定的信仰,崇高的精神,不屈的毅力,倔强的性格,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撑起了一片蓝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中央电视台在授予张桂梅老师的颁奖词中写道:

 “烂漫的山花中,我们发现你。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 张桂梅老师对党无限忠诚和热爱。她牢记初心使命,心甘情愿为民奉献一辈子。也正因为如此,她毅然决然选择了贫困山区教育事业,用她饱含深情的伟大的“爱”,去帮助贫困山区女孩实现人生的梦想!张桂梅同志践行初心使命,以责任担当实现了人生的超越。正如张桂梅同志所说:“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

 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总书记指出:“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党和国家以最高规格褒奖功勋模范,就是要弘扬他们身上展现的忠诚、执着、朴实的崇高品格,推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激发全国人民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

 张桂梅老师,是我们基层教育工作者的榜样。她始终把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她心系困难群众,投身教育扶贫,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是我们人民教师的骄傲;她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在党爱党、在党为党,是我们基层共产党员的骄傲。

 知识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法宝。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们也一样扎根基层,面对的同样是对知识无比渴望的学子,他们也一样想用知识改变命运,我们一定要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用爱来工作,用心来教书。

 人们常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张桂梅数十年如一日,坚韧执着励精图

 治,勤俭节约无私忘我,不忘初心献身扶贫,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我们,也是共产党员,在无比艰难的条件下,张老师做到了。条件无比优越的我们,为何不能? 总书记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张桂梅巾帼不让须眉,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尽显巾帼英雄本色。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她这种坚韧执着励精图治,勤俭节约无私忘我,不忘初心献身扶贫的英雄精神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在此也号召广大党员干部真正把坚定的理想信念化作不忘初心奉献一生的实际行动。

 功勋模范人物不仅是国家栋梁、民族先锋、社会楷模、行业翘楚,也是我们身边可爱可敬、可亲可感的榜样典型。以功勋模范人物为榜样,不断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才能用实际行动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新时代新征程,功勋模范人物的英名伟绩,是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火炬,是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建功立

 业的榜样力量。充分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像榜样人物那样坚守、像英雄模范那样奋斗,必能让华夏大地英雄辈出、群英璀璨,汇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

 榜样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 观《榜样 6 6 》有感

 英国有句谚语说:“优良的示范是最好的说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2021 年 12 月 8 日晚,根据党支部的安排,我观看了由中央组织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录制的《榜样6》。

 祈发宝——“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 戍边英雄祈发宝铿锵有力地说:“宁可牺牲生命,不丢国土半寸”,体现出军人的拳拳报国之心和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

 海南省三沙市七连屿党工委——“建设美丽三沙,守好祖国南大门”。

 自 2014 年 7 月成立以来,坚定扛起“维权、维稳、保护、开发”使命,牢牢扎根南海深处,团结带领

 岛上群众开拓垦荒、兴建家园,推动七连屿成为生态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的南海璀璨明珠。

 廷·巴特尔——“让牧民脱贫,让草原变绿。” 他是新中国开国少将廷懋之子,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离开“将军家庭”,插队到锡林郭勒盟萨如拉图雅嘎查成为一名普通牧民,一干就是 40 多年。他探索“蹄腿理论”,引导牧民“减羊增牛”,带头开展“围栏轮牧”,改变牧民“靠天养畜”的习惯,并通过种植沙柳、杨柴、榆树等,改善了草原生态。他带领牧民探索产业脱贫之路。

 魏德友——“永不换防的夫妻哨所,边境上的活界碑。” 他始终秉持“我为祖国守边防”的坚定信念,57 年如一日扎根边防一线。

 他带头参加“铁牛队”行动,与邻国军队对峙三天三夜;他主动请缨担任“牛群组”组长,迎着外军、顶着风险巡边护边;他还把自己的妻子从山东接到连队,住进半地窝子里,把家安在边境线上。兵团驻地调整后,他仍然坚守萨尔布拉克草原巡边护边,无论严冬酷暑,每天往返于边境线区域,防止不法分子趁机越境、图谋不轨。他被誉为边境线上的“活界碑”,他的家被称为“不换防的夫妻哨所”。

 孙金娣——“敢挑重担,敢滚钉板,敢打硬仗”。

 她从抓党建责任制入手,团结带领党员干部开创仙林网格化党建模式,优化党组织设置,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她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到工作上,在推行“网格化”党建工作中,每天常态化巡查网格,网格事务随叫随到。在她的带领下,街道干部个个成为“多面手”,人人都能独当一面。她倾尽全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持续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陈定昌——我国精准制导领域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他带领团队先后突破第一代防空导弹面临的 U2 飞机干扰难题,完成第二代防空导弹制导系统和系统总体设计,攻克第三代防空导弹关键技术,主导我国反导体系能力建设,领导完成重大试验,为形成新时代制衡强敌的战略威慑能力做出历史性贡献,迫使美国改变国防战略,被业内誉为“新时代的两弹一星”。他坚守初心使命,77 岁高龄时仍亲自担任总师,主持完成重大反导试验,一直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黄大发——一寸一寸凿,一尺一尺敲,在绝壁上凿出“生命渠”。

 他一心为民、埋头苦干、百折不挠。为解决草王坝村山高石多、缺水严重的问题,他带领村民历时 36

 年,靠着锄头、钢钎和铁锤,建成一条跨 3 座大山、大小 9 个悬崖,主渠长 7200 米、支渠长 2200 米的“生命渠”,兑现了“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铮铮誓言,为改善山区群众用水条件、实现脱贫致富作出巨大贡献,被誉为“当代愚公”。

 张桂梅,女,满族,1957 年 6 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院长。

 张桂梅——“40 多年扎根山区,点亮贫困女孩大学梦想”。

 她坚守贫困地区教育一线 40 余年,全身心投入教育扶贫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她从 2002 年起四处奔走,克服重重困难,于 2008 年 8 月创办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先后帮助约 2000 名贫困山区女孩考上大学、走出大山。

 榜样的力量,一次又一次撞击着我的胸怀。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站在百年新起点,回望历史,眺望未来。一代又一代优秀中国共产党人,为祖国和人民无私奉献,生动展示了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高尚情操。

 一群群优秀中华儿女,无私奉献,爱岗敬业,不忘初心,把对党对人民的一腔忠诚和拳拳报国心谱写出一章章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诗篇。他们或以生命之躯体怒对严苛高原雪域恶劣酷寒和顽敌,血洒疆场:或以青春年华守护塞北边疆,至耄耋而不衰;更有铸造天之长鞭,镇敌胆寒的科技英才,为大国之重器奋斗一生。

 天地有正气,大爱薄云天。总书记指出:“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一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不懈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现在我们可以自信地对革命先辈说:你们坚持的真理仍在引路指航,你们坚守的理想正在成为现实。

 新征程上,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艰巨繁重的任务,“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力量源泉;“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活力的不竭动力;“不怕牺牲、排除万难”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这些必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动力!

 

 时代造就楷模,平凡铸就伟大。学习榜样,发扬他们的优秀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用担当攻克各类难题,点亮自己心中的梦想! 蜉蝣戚戚心忧日暮--观《榜样 6》有感 蜉蝣之羽,衣冠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早在先秦时期先人便已经关注到短暂的人生是一个哲学性的问题,无独有偶,圣经也以直白的言语说了类似的话,它说:“人的一生窄如手掌,又好像一片云彩,出现少时就不见了”,为此如何不枉此生成了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以外物度量自己的人生价值,还是以本心度量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争论的主流,对此双方争论不休。2021 年 12 月 8 日戌时段观看完《榜样 6》后,我对此有了自己的答案。

 一块疤痕的故事。去年的 6 月中印边境发生冲突,印方公然做出挑衅,企图跨越边境线,祁发宝与戍边战士们共同用身体组成了一堵墙。在对峙过程,屡次遭到印方的集火攻击,一番下来,头部受到重创,后留下大块的疤痕,但却将印方生生阻击在原处,大有翼德长坂坡的气势。

 双脚远行的故事。1964 年魏德友首次坚守在新疆毗邻的边境线上,一待就是 50 ...

篇五:无穷之路观后感

2022 脱贫纪录片《无穷之路》观后感

  5 个人的团队,三个月,深入十个曾经的深度贫困地区,拍摄出一部豆瓣评分 9.6 的脱贫纪录片《无穷之路》,主持人陈贝儿因此获得《感动中国》2021 年度人物……带着惊叹和憧憬,笔者观看完全片,感受到伟大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从中汲取到三股干事创业的精神力量。

  梦想照进现实,汲取“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干之力。为了向世界展现中国扶贫最真实的一面,来自香港 TVB 电视台的制作团队开始了一段“说走就走”的探索之旅,“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以俯下身子的拍摄法、亲身体验的方式,让观众更直观地见证扶贫给普通人生活带来的变化。成功没有偶然,努力才是必然,为更好交流,陈贝儿提前学了半年普通话,在爬“悬崖村”天梯时碰撞导致膝盖瘀伤,在“世界高城”理塘因为高原反应进了医院……但她依然非常专业地完成了拍摄,“自来熟”的她每次都能顺利与受访者打成一片,自然真诚的采访风格广受大家喜爱。致敬、学习榜样,基层干部选择了基层,便只顾风雨兼程,要抱定“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干态度,勇于跳出“舒适区”、练好为民服务“基本功”,不耍“假把式”、不摆“花架子”、不做“空谈客”,在实干担当中践行初心使命。

  坚守温柔岁月,汲取“青山着意化为桥”的奉献之力。热爱是最暖的炉火,奉献是最大的幸福,镜头下,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背后,总离不开那些为扶贫事业无私付出、倾注心血的扶贫工作者,他们中有主动请缨延长任期的乍洞村“第一书记”谢万举;有三十多年来在怒江上靠危险的“溜索”出行,坚持行医的乡村医生邓前堆;还有不远万里从卢森堡来到广西参与扶贫的“洋助理”尼克,他们愿意扎根这片土地,为改变更多人的命运而奉献。最感人的要数节目的片尾,是一个个扶贫工作者匆匆走过的背影,他们步履不停、继续前行,那样得坚韧挺拔。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他们心有大爱、倾心为民的品质,真正搞清楚“为了谁”的根本问题,把为人民服务放在“置顶模式”,把群众的所需所盼、所忧所急设为“特别关心”“时时关注”,身子往下倾、眼睛往下看,把群众当家人,对待群众的事情,要像办自家事情一样多跑跑路,多走两步,走到群众的心里去,把群众的事情办得有始有终,让群众满意作为标准、更好答案。

  伟大来自平凡 ,汲取“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奋进之力。8 年时间,我国近 1 亿人脱贫,832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在《无穷之路》里,向我们呈现的是庞大统计数字背后一个个奋斗的“历程”、一个个具体的“人”。中国扶贫的重大胜利,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谁赐予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砥砺奋进的结果。“悬崖村”已成了乡村旅游

 “网红地”、佤族叶姐用 10 年耕耘让云南咖啡惊艳世界、西海固酿出“戈壁滩”上的国际范儿红酒……因地制宜、精准扶贫、精准发力结出了“累累硕果”。感喟他们生存环境之艰难,更为他们自立自强、奋斗进取走出贫困而兴奋和欢呼,伟大来自平凡、英雄源自人民!“无穷之路”,寓意“没有贫穷的道路”,也代表奋进的道路没有终点。“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新时期“赶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为民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党员干部需永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定力,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将风雨无阻的革命意志,转化为全面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前进的磅礴动力。

 2 2022 脱贫纪录片《无穷之路》观后感

  3 月 3 日晚, 《感动中国 2021 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播出,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江梦南、苏炳添、陈贝儿、吴天一、朱彦夫、彭士禄、顾诵芬、中国航天人、杨振宁当选感动中国2021 年度人物。在一段段颁奖词中,我们重温了先进人物的

 先进事迹和伟大精神,给我们带来了精神的洗礼、心灵的震撼。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和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又带领我们踏上了新时代的赶考之路。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广大党员干部要从《感动中国》中汲取信念之力、为民之力、奋进之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筑牢思想根基,汲取“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之力。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革命先辈披荆斩棘的强大武器。环宇问天,探月逐梦,五星红旗一次次闪耀太空,离不开航天追梦人的奋斗和探索,他们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航天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让青春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绽放异彩;中国的“保尔·柯察金”朱彦夫,虽然他的躯体是残缺的,但他的信念是坚定的,在长达几十年的奋斗历程中,他始终保持的坚定信念和崇高追求,铁骨铮铮立于天地间。站在新的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他们追逐梦想、坚定信念的优秀品质,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切实用思想武装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以“不改其心,不移其志”的赤胆忠心听党话、感党恩、跟党

 走,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让对党的忠诚信仰历久弥坚、代代相传。

  厚植人民情怀,汲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之力。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历经 3 个月,穿梭全国 6 个省份,10个脱贫地区,陈贝儿和团队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拍摄和制作了纪录片《无穷之路》,深受两地观众的喜爱;“七一勋章”获得者吴天一,始终坚守为民奉献的初心,深深扎根在青藏高原,投身高原医学研究,诊疗救治了藏族群众上万人……他们以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回望百年征程,我们党始终把根深深扎在群众之中,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进入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他们的行动为标杆,以他们的精神为引领,始终把“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作为自己的信条,练好为民服务“基本功”,不耍“假把式”,不摆“花架子”,不断提升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多深入一线、主动靠前,进一步密切同群众的血肉联系,与群众“面对面”地沟通、“心连心”地交流,及时解决群众最忧最盼最急的困难和问题,做到解民忧、纾民困、惠民生、暖民心,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勇于担当作为,汲取“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奋进之力。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大亚湾核电站、秦山

 二期核电站倾注了无数心血和汗水,用奋斗的一生推动祖国核动力事业不断前行;张顺东和妻子李国秀身残志坚、自立自强,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和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创造出了幸福的生活,书写了“踏出脱贫路、撑起半边天”的感人故事。回顾百年峥嵘岁月,我们党始终顽强拼搏、接续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绘就了一幅又一幅的壮丽画卷。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需要跨过的“娄山关”“腊子口”还有很多,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他们为榜样,学习并追赶他们,不断磨砺担当作为的“硬脊梁”和“宽肩膀”,凝聚拼搏向上的奋进动力,多接“烫手山芋”、多当“热锅蚂蚁”、多经“风吹浪打”,主动投身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乡村振兴、信访维稳、项目建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在关键时候和危难关头要顶住压力、经受风险、战胜挑战,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新业绩。

篇六:无穷之路观后感

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心得体会

 党史学习教育要在“常”和“长”上下功夫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着眼坚定历史自信、增强理论自觉、提高政治能力、强化宗旨意识、激发昂扬斗志、永葆初心使命 6 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在“常”和“长”上下功夫,把党史学习融入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日常,体现在干事创业的平常。

  持之以恒拓展“学”的深度。党史国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最好的营养剂,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安身立命的基础就是自身的历史,常态化长效化抓好党史学习教育,不仅能时刻警醒全党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更能汲取党史的智慧和力量,以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只有保持“读书百遍”的耐心,在经常学、反复学中提炼思想“厚味”,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才能更好地以实际行动做到“两个维护”。

  穷原竟委提高“悟”的意识。学深悟透党史这门“必修课”,是全体党员干部在思想领域的重大精神洗礼,必须持续在“悟”字上下功夫,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方能悟出信仰、悟出忠诚、悟出担当。广大党员干部常态化长效化学习党史,不能只停留在学习阶段,要学会悟原理、悟方法,弄清楚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领悟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真理性,做到系统掌握党的创新理论,实现思想水平质的飞跃。只有悟透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我们才能在工作中不松懈,在纪律上不犯迷糊,在政治上保持清醒,达到“贫,气不改;达、志不改”的精神境界,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政治本色。

 笃实力行增强“办”的实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思考、实践的目的,不是“纸上谈兵”,而要躬身力行。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带着问题学,拜人民为师,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要把从书本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实践,还要坚持从实践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分析,凡事都问个为什么,从取得的成绩中汲取经验,从犯过的错误中总结教训,真正做到实践一次、进步一次。

 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心得体会

 当好“三员大将”

 增强党史学习“三力”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知原义,坚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坚持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著作,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既注重从总体上系统把握,又分专题分领域深入领会,做到至信而深厚、融通而致用、执着而笃行。

  学之愈深,知之愈明,行之愈笃。组工干部作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具体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要带头躬身力行学习党的历史,当好“三员大将”,增强党史学习吸引力、影响力、感染力,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当好“领学员”,用好“红色资源”,增强党史学习吸引力。“头雁”领航,群雁齐翔。组工干部作为管党员的党员、管干部的干部,如同一只“大雁”,应当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走在前、作表率,充分发挥应有的政治敏锐力和示范引领作用,通过组工讲堂、主题党日和读书沙龙等形式,全面学习、深刻领会党史学习教育的根本目的、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持之以恒地在实践中强化科学理论,深入领会新时代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带动周

 边党员干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最大限度发挥党史对理论创新、经济发展乃至社会进步的积极推动作用,当好新时代的领学人、做好新时代的播种机,形成聚焦“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确保党史学习教育在组织工作中率先体现、在组织部门率先落实。

  当好“宣讲员”,用好“红色记忆”,增强党史学习影响力。党的百年光辉历程,留下薪火相传的红色精神,这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最直接、最鲜活、最形象的教材,我们要用活这部教材,当好“宣传员”,追寻红色记忆,讲好红色故事。通过面对面交流、报告会宣讲、群众院坝会宣传等形式,继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推动党的历史、优良家风故事等进机关、学校、工厂、社区和家庭。此外,革新宣讲方式,注重把“互联网+”等新载体、新理念、新手段运用到宣讲工作中,用新媒体、互联网创设教学情境,将课堂搬到基层,在街头巷尾、基层社区、田间地头开展互动交流式宣讲,让“聆听者”转变为“参与者”,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吸引力,让党史学习教育“飞入寻常百姓家”。

  当好“服务员”,用好“红色传统”,增强党史学习感染力。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拥护,是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无往不胜的宝贵秘诀。组工干部要赓续这种精神血脉,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积极回应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堵点问

 题,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发挥岗位职责优势,结合干部驻村、结对帮扶、党员“三包”、党委班子联系支部等工作,搭好“连心桥”,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把人民群众最急最忧最怨的事作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切入点,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将“为民”理念融入到阵地建设、党员发展、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等重点任务,贯穿到想问题、做决策、抓落实的全过程,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践行初心使命的实际行动。

 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心得体会

 党史学习教育“续章”“有滋有味”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要求基层党组织要认真贯彻落实,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更好地用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增长智慧、增进团结、增加信心、增强斗志,更加坚定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发展新局,在新的赶考之路上考出好成绩。基层党组织要持续从百年历史中汲取精神之钙、力量之源,要常学常新、久久为功、善作善成,要用心用情用力“书写”,让党史学习教育“续章”“有滋有味”“回味无穷”。

  常学常新,有“新味”,党史学习教育“续章”“提味增鲜”。学好党史,才能准确把握大势,科学研判形势,顺应发展趋势;学深党史,才能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找准坐标定位。政治上的清醒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基层党组织要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不断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学习中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胸怀“国之大者”。新起点新征程,要想真正把百年党史之精髓从“纸面”用活到“战场”,“沁人心脾”、直击灵魂,就要立足创新,以“鲜”惯之抓好微信、

 公众号等线上“微课堂”“指尖课堂”及线下“院落党课”“田间课堂”“炕头课堂”等载体,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或以记录党史创新理论、发展成就的专题片、短视频等让学习内容多姿多彩,摒弃“换会标”、“摆拍”式留痕的“表面创新”,从而激发干群学习党史的热情,以时不我待的饱满热情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久久为功,有“陈味”,党史学习教育“续章”“醇厚绵柔”。《意见》指出,要把常态化长效化学习党史的过程作为增强政治意识、强化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过程。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基层党组织要长抓党史学习教育“必修课”“长修课”,要引导党员干部、群众从方志敏、焦裕禄、廖俊波、张桂梅等无数革命先烈和当代榜样身上汲取奋进力量,淬炼党性修养。持续强化自我修炼、约束、改造,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坚强的党性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会随着党龄的增加、职务的升迁而不断提高,淬炼党性修养永远在路上。党员干部只有久久为功,坚持活到老锤炼到老,用心品味党史学习教育“陈味”,用心感受党史学习教育“陈酿”的圆润醇厚、入口绵柔,才能对党知之更多、认之更深、爱之更笃,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善作善成,有“甜味”,党史学习教育“续章”“甘之如饴”。《意见》指出,要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巩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果,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要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史学习教育步入“续章”,基层党员干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更要做好为群众办实事中“鸡毛蒜皮”“鸡零狗碎”“细枝末节”的“自选动作”,以“精准滴灌”“细嚼慢咽”,铸就“磨杵成针”真功夫。要以实干破除“虚”的顽疾,精益求精地把党史中凝练出的优秀精神品格放进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纾难解困,群众幸福感更可持续,群众生活甜如蜜,党史学习教育“续章”方能“甘之如饴”“回味无穷”。

 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心得体会

 从学党史中汲取办实事力量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指出“要着眼强化宗旨意识,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巩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果,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驻村第一书记既是乡村振兴的“尖头兵”,也是党的形象在基层的具体体现,要学在前、作表率,带着对党的深厚感情学党史,带着对事业的强烈责任用党史,下得去、融得进、干得好,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使出韧劲真下基层办真事。组织选派的第一书记任期一般两年,期间原则上不承担派出单位工作,为此要转思想调重心,扎扎实实深入农村开展基层工作。切莫做“派而不驻”“走过场”“挂空名”式书记,一时一事易,一以贯之难。要加强党史学习,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党性锻炼,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作风,全身心投入驻村工作,把对党忠诚体现在日常言行上。要更加坚定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乐于、甘于、安于肩负起党的伟大事业新重托、乡村振兴新使命,以“为民服务孺子牛”的精神扎根农村、服务农民,在新的赶考之路上考出好成绩。

  使出亲劲真融民众办实事。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积淀多少深情。第一书记作为基层的党员干部,要沉下身子、迈开步子,争做“泥腿子”“办实事”式书记,通过走村入户,拉家常、心交心,了解社情民意、解决实际困难,用心用情用力地融入村民中。要像鱼一样融入水中去品味水的甘甜苦涩,而不是如蜻蜓一般浮在水面点水而

 过,与村民面对面沟通,善于听取群众“话糙理不糙”的建议反馈,融入到百姓心中。要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以村为家,和村民培养深厚的感情,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在疫情防控、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等急难险重工作中冲锋在前,以实际行动践行“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真正“驻”进村民心坎里。

  使出拼劲真干工作办好事。第一书记不是去村里做官,而是去干事。要把党的历史智慧运用到驻村工作中,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把党史学习成效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举措和成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主动作为、真抓实干,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困难群体实际问题。要立在行上,把“民之所思”化为“我之所行”,多发挥自身人脉和派出单位优势资源,办为民利民惠民的事,切莫做“盲目攀比”“急功近利”“追求政绩”式书记,干一些劳民伤财、损害群众利益的事,防止“作秀”“造盆景”。要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怀揣改善农村民生之初心、密切党群关系之使命,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脸上笑容露出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赋能增力。

 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心得体会

 学深学实百年党史这本“教科书”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百年党史波澜壮阔,伟大精神引领前行。广大党员干部要学深学实百年党史这本“教科书”,坚持不懈把党史作为必修课、常修课,坚定理想信念、砥砺斗争精神、擦亮为民初心,于百年奋斗征程中汲取丰富的精神给养,牢记使命、开拓进取,在新的赶考之路上考出好成绩。

  让理想信念成为心中的“定盘星”,成为行路的“指明星”。党的百年历史中,没有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就没有万里长征的胜利;没有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就没有一个个奇迹与胜利的开创。历史启示我们:任何时候,理想信念都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钙”,是投身斗争实践的“定盘星”,唯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勇战大风大浪、夺取更多胜利。循着先辈的足迹向前,我们要主动投身实践磨砺,于“大熔炉”中砥砺经风历雨、不断茁壮,以担当作为谱写奋斗乐章。此外,党员干部还要在理论学习中进一步加强修养,做到真学真信、明理强志,以学思践悟丰厚所得,以常学常新强化信仰,让心中的信仰成为指...

篇七:无穷之路观后感

2022 年无穷之路纪录片 观后感 4 4 篇 2 2022 年无穷之路纪录片 观后感

 篇 篇 1 1 俗话说得好“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如何在当前攻营拔寨阶段,彻底根除穷根,杜绝“春风吹又生”上,笔者认为还需要做到心沉基层,不仅要在房前屋后、在街节后巷做好“宣、扫、拆”,更要在百姓心里面,思想上做好“宣、扫、拆”。

 宣传党的政策,杜绝懒汉思想。一事一议的光伏路灯,是百姓脱贫方向的指引灯,“村村通”“组组通”的水泥硬化路是百姓奔小康的康庄大道,扶贫教育帮扶是逃离贫穷的的汽车,医疗帮扶更是防止“一病回到解放前”的安全员。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针一线、一分一角都是需要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所得。当懒汉只会让美好生活离我们越来越远。宣传党的政策,不仅是让百姓懂政策感党恩,更是要让百姓明白富裕是靠劳动靠努力来的,绝不是不劳而获的。

 扫好村前寨后环境,也要扫除百姓“等、靠、要”思想。从门前屋后到街前巷后再到村前寨后,卫生保洁员辛勤劳动,给大家换来了干净卫生的环境,让村寨新天换旧貌。但这扫,不仅要扫看的见“垃圾”,还要扫出看不见的“垃圾”,要扫到百姓的思想里、心坎上,要扫除“我是贫困户我光荣、我穷我光荣”、扫除“我领低保我光荣”的思想垃圾,更要扫除不愿劳动、一心“等、靠、要”的思想垃圾。只有扫除“等、靠、要”的错误思想,明白“等、靠、要”没出路,勤奋努力方是出路。

 拆除老、破房屋,更要拆掉“懒”也能“得”的思想。当前拆除老、旧等一些不安全、不具备居住条件房屋的工作一直在如火如荼的开展,拆除这些在生产生活中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物,不仅降低农村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更加展现了新农村的风貌。但要认识到,仅拆除老、破房屋只是“拆”工作的一分部,另一部分还要“拆”掉“等、靠、要”、“我是贫困户我光荣”“懒能得”的“危险建筑物”。只有拆除这些“危险建筑物”,要让百姓明白等是靠不住的、等是要不到的、贫困不是光荣的、当懒汉更是什么都得不到的。从老百姓心底里、思想上拆掉这些“不安全的想法”,在思想的根基里扎紧勤劳才能脱贫的“钢筋”,浇灌跟党走方能致富的“水泥”,才能让脱贫奔小康的高楼拔地而起。

 2 2022 年无穷之路纪录片 观后感

 篇 篇 2 2 近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要一鼓作气、乘势而上,集中力量全面完成剩余脱贫任务。决胜脱贫攻坚战就如同射箭,唯有盯紧目标、全力以赴、持之以恒,方能让“箭”正中靶心。

 思想上绷紧弦。截至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深度贫困地区的群众仍没有脱贫,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扶贫干部们,切不可在这临门一脚的紧要关头,产生“松口气”“歇歇脚”的思想。唯有以必胜的信心、一鼓作气的决心,迎难而上、真抓实干,方能将“硬骨头”啃下,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对于已经脱贫“摘帽”的地区,党员干部也不能掉以轻心,“躺在功劳簿上睡觉”,需进一步调查了解以脱贫群众的生活现状,进一步采取措施巩固脱贫成效。

 目标上瞄准靶。“箭”最终能否正中靶心,关键在于“精准”二字。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精准扶贫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当前,没有脱贫的大都是条件比较差、基础比较不好、贫困程度比较深的地区和群众,要根据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做好做实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扶到点子上,拔掉穷根子。同时要注重扶贫扶志,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他们改变落后面貌的决心和干劲,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努力改变落后命运。

 行动上拉满弓。“箭”要射得远、射得中,必须拉满弓。如何来拉满弓呢?要肯花大力气、下苦功夫,要像 80 后“白头干部”李忠凯等扶贫干部般脚上沾满泥土,做到讲农民话、吃农家饭、做农家事,真正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需,为贫困群众找到切合自身实际的致富路子。要用真心、动真情,学习“扶贫之花”黄文秀,设身处地为贫困户着想,把他们当做自己的亲人,为群众解决实际的困难,让贫困群众获得真正的实惠、感受到真实的变化,从而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2 2022 年无穷之路纪录片 观后感

 篇 篇 3 3 “家常菜”中的“酸味”,渗透出扶贫干部工作的辛酸。“哎呀,为啥子他屋头享受了易地扶贫搬迁、危旧房改造政策,我为啥子一样都没有享受啊,我不管反正我也要享受。”这样的情景扶贫干部已经司空见惯,他们大部分时间都要应对一线的扶贫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政策的刚性约束往往会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有时候为了把一个政策给老百姓讲懂、讲通,可能会多次上门解释还得不到理解,“心酸”劲顿时涌上心头。他们还要面对父母的老去,孩子的成长自己却没有时间照顾,心中的辛酸苦楚可想而知。

 “家常菜”中的“甜味”,浸润出扶贫干部工作的甘甜。“同志,谢谢你的帮扶,今年我养了几十桶蜂蜜,种植了几十亩中药材,收成都还不错,我没啥送的,送你几斤蜂蜜”。看到这样的情景,每一位扶贫干部都很激动,有的甚至喜极而泣,自己的帮扶工作终于有了成效,顿时所有的辛酸都抛掷脑后。扶贫干部在走访帮扶过程中,与贫困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同劳作、拉家常、谋产业、谈未来,这是多么和谐的“一家人”,试问会有谁觉得扶贫工作辛苦?蜂蜜虽甜,但最甜的不过人心。

 “家常菜”中的“苦味”,折射出扶贫干部工作的艰辛。“你看,镇扶贫干部又来我家了,我家不通公路,只能靠走路,路虽然远,但他们每个月都坚持来一两次”“你们要找哪位同志,最好是晚上来找他,白天他都在村里”,诸如类似的情景不胜枚举。脱贫攻坚工作苦不苦——苦,最苦的莫过于扶贫干部,夏天走在 37 度的田间地头,在蚊虫肆掠的林

 中穿梭;冬天在零下几度的河水中赤脚过河,在冰天雪地中徒步前行;晚上不到 12 点以后绝不休息,饿了就吃方便面,只为让贫困户的信息精准,再精准;通宵达旦的开会研究解决贫困户的困难的方式方法。

 “家常菜”中的“辣味”,品尝出扶贫干部工作的责任。“你们俩先别吵了,大家都是为了扶贫工作,你这样做有道理,他那样做也没有错。”“请你把这份责任书签一下。”这样的场景在开会的时候经常出现,不是因为两个扶贫干部的关系不好,争吵的目的都是为了早点给困难群众解决问题,有时候会为了一个解决方案争得面红耳赤,火药味十足。为了将责任压力层层传导,向下层层压实责任,签订责任书是落实各项工作的必要之举,特别是遇到棘手的问题,更是有不少扶贫干部签订“辣味”十足的责任书,势要迎难而上。

 “家常菜”中的“咸味”,掂量出扶贫干部工作的分量。一道菜的好坏不在于菜品有多么华丽,而在于是否合口味。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有的扶贫干部没掂量扶贫工作的分量,随意添加“佐料”,导致“家常菜”无人落筷。“你今天必须把这个算账明细表给我签了,你不签也得签,签也得签”。这样的情景出现的几率应该很低,有的扶贫干部在基层开展工作不注重方式方法,缺乏和老百姓打交道的经验方法,一味的讲求工作效率;殊不知这样会适得其反,不仅工作开展不了,还可能有损党员干部形象。扶贫工作需要“掌勺人”掌握好盐的分量,还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才能炒出合干部群众口味的“家常菜”,才能得到百姓的认可、赞同。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相信经过成千上万扶贫干部的不懈努力,贫困群众将摘掉“贫困”帽子,在 20xx 年同全国人民一起步入小康社会。最后用一句诗送给所有奋斗在基层一线的扶贫工作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 2022 年无穷之路纪录片 观后感

 篇 篇 4 4 “欧洲的脱贫方法是,若你的工资少于最低工资,便去社会福利部领取补助金,中国的脱贫工程是更加完整的一套计划,带领民众走出贫穷,同时为他们创造一个未来,这是一种模式,值得其他国家参考。” 在昨晚(6 日)播出的 TVB 扶贫纪录片《无穷之路》中,广西乍洞村扶贫干部的“洋助理”Nico 如此描述他眼中中国扶贫的不同。

 昨天播出的这一集也是《无穷之路》的最后一集,谈及本次拍摄过程中的感受,主持人陈贝儿如此表示,"我事前真的没有预料到,在扶贫如此大的国家政策下,目睹了很多感人至深的小故事,在悬崖村遇到的小伙很高兴地说,现在终于不用走 2000 多级天梯了,天敌变成楼梯了……这次旅程我们探访了很多贫困人口,我看到他们脸上都是很快乐、很满足的笑容。” 《无穷之路》 共 12 集,此前,陈贝儿已经“带领”观众细致地看到了各种脱贫故事,在昨晚播出的最后一集中,摄制组来到了河池市刘三姐镇乍洞村。

 乍洞村处于大石山石漠化地区,土壤贫瘠,可耕种的土地十分稀少。于此同时,由于连绵起伏的群山,乍洞村的交通状况堪忧,2016 年,屯和屯之间几乎没有像样的道路,全村 182 户中,有 101 户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但到了 2020年,这里已经顺利实现脱贫。

 今年 3 月,乍洞村脱贫攻坚过程中一名“特别”人物经央视报道后曾引发热议,他就是驻村干部谢万举得力的“洋助理”——来自卢森堡的Nico,Nico 原本是卢森堡的一名警察,从 2018 年开始成为了广西乍洞村脱贫攻坚战的志愿者。

 面对央视的镜头,Nico 曾呼吁全球各地人来中国看看,“西方人普遍有一种印象,中国都是大都市,中国特别富有。但也有一些西方媒体说,中国人民非常贫穷,中国政府才拥有一切。我说来吧,来看看中国政府为贫困人民付出了多少,亲眼看一看,你就会明白。” 谈及第一次到乍洞村的情景,谢万举和 Nico 都记忆犹新。谢万举记得,第一次走到群众家去,他们住的是矮小的泥房,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看他们穿的衣服,好像都 10 几天没有洗一样,生活、生产都是靠肩挑、马驮,“看到他们的生活,才让我更加努力,要改变他们的现状。” Nico 来自全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卢森堡大公国,他说,“(当时有人)告诉我中国政府有一个扶贫工程,我不懂什么是贫困,但当我走进村民的泥房,我看到了。”当主持人追问其看到了什么时,他说“Nothing(什么都没有)”。

 乍洞村原本种植玉米等经济效益较低的农作物,谢万举记得“(大家)种的玉米都不够山上的猴子吃”,后来决定带领大家改种经济效益更高的百香果,经历两年的耕耘,2018 年,百香果终于有了收成,就是在这一年,“最佳拍档”走到了一起。

 河池市人民政协官网也发布过两人合作的动人故事:

 从 2018 年到2020 年的两年间,谢万举与 Nico 一起走访贫困户、帮助村民采收成熟的农产品,干得有模有样,完全融入了乍洞村群众的生活中。Nico 发现当地村民还在使用镰刀割草、铁锹挖坑,还自掏腰包 1.2 万元购买割草机、钻孔机。

 面对 TVB 的镜头,谢万举还讲述了两人更为艰辛的一段合作经历。乍洞村 100 多户分布在 14 个屯居住,屯与屯之间没有路,国家给这里的人提供了易地搬迁安置房,但总有一些人不愿意搬走,而他们只能通过挑着农产品走 7、8 里路出村售卖的方式来维持日常生活。

 在这几个屯之间修路,初步估计要花费 40 万。谢万举和 Nico 二人就去参加那种“公益跑”赚钱,加上民众自筹,Nico 的家人也捐了钱,终于筹够了钱。后来,为了节约成本,他们一度自己上手徒手修路…… 回忆这段经历,谢万举只是说,“想要给剩下的村民‘杀’出一条血路”。

 陈贝儿透露,自己来到这里之前也听过 Nico 的故事,“起初听他们说,这里有一个外国人在扶贫的时候,以为是剧情,来到这里认识了Nico 之后,有一天遇到大雨,(摄制组)大家都在想着如何保护器材,Nico 说,‘不知道婆婆的菜怎么样了’,当时,能感受到他是真心为村民担心,这一点事令人感动。”

 为什么会选择广西来扶贫呢?Nico 直言,中国的脱贫工程是更加完整的一套计划,带领民众走出贫穷,同时为他们创造一个未来,这是一种模式,值得其他国家参考。他同时表示,这里给了他很大的满足感,让他很快乐。

 从无路到有路、从种植玉米到种植百香果并非乍洞村脱贫攻坚的全貌,摄制组还带领大家了解了这里养殖业的变化,谢万举在带领大家搞完农业后,也带领大家搞起了牧场——养牛,这种方式又帮助了几十户人脱贫。大家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留在村里的养蚕户介绍,“以前养蚕都得挑出去卖,现在有了路,他们可以进来收。”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xx年,乍洞村顺利脱贫。

 讲述到这里,乍洞村的故事讲完了,纪录片拍摄的时候,谢万举正好要调离乍洞村,回到县城工作,当主持人陈贝儿再次问及其几年间的感受时,他不禁眼睛红了,“这片土地花费了我太多太多的经历”,而他觉得唯一的亏欠是自己的孩子。

 当谢万举说完这些话,镜头一转,是这样一段话,“精准扶贫 8 年,全国有 300 多万像谢万举这样的扶贫书记,驻村路上付出了自己的青春血汗,有些甚至还付上了生命,据统计,全国有 1800 位扶贫干部、书记,因为天灾、意外或者劳疾死亡。”

 配合着这句话,是一个个年轻的身影只身走向贫困地区的画面,他们步履不停,从未放弃。

 在这些的画面中,《无穷之路》收官,谈及拍摄过程中的感受,陈贝儿表示,“我事前真的没有预料到,在扶贫如此大的国家政策下,目睹了很多感人至深的小故事,在悬崖村遇到的小伙很高兴地说,现在终于不用走 2000 多级天梯了,天敌变成楼梯了,四层便可以了,他还说,以前上学走山路要走 3、4 个小时,现在女儿走三四分钟到村口便可以上学了,这次旅程我们探访了很多少数民族,很多贫困人口,我看到他们现在脸上都是很快乐、很满足的笑容。”

篇八:无穷之路观后感

之路By——21

 脱贫的问题 一、贫困的定义是什么? 二、古代是否在存贫困? 三、处于贫困的地区有哪些? 四、形成贫困的原因是什么? 五、如何解决贫困? 六、中国的脱贫致富路是什么?

 一、贫困的定义是什么? 当某些人、某些家庭或某些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取他们那个社会公认的,一般都能享受到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加某些活动的机会,就是处于贫困状态。

 字面上的贫困是这样的:

 但事实是这样的

 二、古代是否在存贫困? 1.在清代以前,中国人其实一直贫困,一旦遇上水旱蝗灾,就会爆发大规模的饥荒,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就算是号称鼎盛的唐朝,也爆发水旱蝗灾,也饿死整片整片的人。 2.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普遍坚持“重农抑商”的错经济指导思想,并在国家政策上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在历朝政府的压迫下,古代中国人的生产活动,并不是为了追求利润,而是为了自家的消费,所谓“男耕女织”,只有当自家出现了生活盈余品的时候,才拿到集市上去交换(赶集),在这样的经济形态下,人民不可能富裕起来。

 二、古代是否在存贫困? 3.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他们是凭直觉去看问题的,而不是凭经济常识,其实当时也没有什么经济常识,皇帝们及他们的文人幕僚们凭直觉认为:农民生产粮食,商人消费粮食,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务农、取缔经商。但是这群统治者万万没有想到:商人虽然不务农,但是商人的经商活动会給农业发送巨大的需求信号,这个需求信号会促使更多的人去务农、而且是更好地务农,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驱动下,农业才可能集团化发展,才会有人发明杀虫剂、农业机器、以及各种提高农业产量的高科技,进而才会有工业科技的发展,国家才能富强,社会才能真正长治久安。

 三、处于贫困的地区有哪些? 中国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中部地区、西部山区及西南、东北地区。包括甘肃地区,云南,贵州的局部山区。

 四、贫困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1.历史原因: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说旧中国的贫穷落后是导致新中国贫穷的主要原因,那么,现阶段的贫困显然有着改革开放数十年的影响,包括人口众多、决策失误、生产效率长期低下和禁锢人们思想观念的户籍制度等 2.自然原因:全国每年遭受各种自然灾害袭击的2人数为2亿多人,无论采取多么有效的救灾措施,都会有一部分人口因灾陷入困境,即使按1%的灾民生活困难计,每年也有200多万人因天灾陷入贫困。

 四、形成贫困的原因是什么? 3.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简单来说: 一是外因,如边区少数民族地区山区贫困地区等 二是内因,经济基础很差,因病贫困、因病返贫、没资金技术、长期欠债、劳动力老弱病残等

 五、如何解决贫困? 国家: 1 1 、先扶志,让人民群众的思想富起来。 2 2 、再扶智,让人民群众的头脑富起来。 3 3 、再造血,让人民群众的腰包富起来。 4、消减税收,消除烦琐的法规和拖达的公务程序,鼓励私有经济以扩大就业。 5、劫富济贫,大公司国有化,对富人克重税

 五、如何解决贫困? 社会: 1.就业,为贫困地区拓展和雇佣失业者的私有企业提供税收优惠。 2.教育,让贫困者免费入学,培训特定企业人员,将福利机构变成职业介绍所。 3. 社会保险计划 4.二贫困救助计划。

 六、中国的脱贫致富路是什么? 精准扶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审时度势,主动作为,提出的治贫新模式,是对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最新探索。 现在,当年积贫积弱的中国早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7亿多人口摆脱了贫困,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从而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六、中国的脱贫致富路是什么? 党和政府始终在不断推进扶贫开发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从1986年实施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战略,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了从注重全面推进向更加注重深度贫困地区攻坚转变,从注重减贫进度向更加注重脱贫质量转变,从开发式扶贫为主向开发式与保障性扶贫并重转变。

 六、中国的脱贫致富路是什么?

 谢谢大家!

推荐访问:无穷之路观后感 之路 观后感 无穷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