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山阻击战观后感300字5篇塔山阻击战观后感300字 影片《大决战》观后感根据学校寒假活动安排,我观看了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大决战》。 该片真实地再现了三大战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塔山阻击战观后感300字5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塔山阻击战观后感300字
《大决战》 观后感 根据学校寒假活动安排, 我观看了 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大决战》。该片真实地再现了 三大战役的全过程。
看完后, 深深地震撼了 我。
剧中革命领导人指挥百万雄师, 横扫山海关外。
运筹帷幄, 如流云泼墨, 气势磅礴; 战士们英勇奋战, 鲜血映红山谷。
其中最令我震撼的就是这场战役中最惨烈的一场战斗——塔山阻击战。
塔山并不是山, 只 是锦州 与 锦西之间一个有着百多户 人家的村庄, 称塔山堡。
1948年辽沈战役锦州之战打响, 塔山是锦西至锦州的必经之道, 是国民党军西进兵团驰援锦州的必经之路, 也是东北我军堵住国民党援军的必争之地。
敌我两军在这里进行了 生与死的搏斗。当时的东北野战军第4、 第11纵队等为保障主力夺取锦州, 在这里对增援锦州 的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阻击防御作战。
这次战斗, 从1948年10月 10日 开始, 至10月 15日 结束, 战斗打得异常惨烈, 解放军战士们用血肉之躯成功地阻截了增援锦州的国民党救兵, 为辽沈战役的关键——锦州赢得了 时间和空间上的先机。
战斗共进行了 六天六夜, 塔山一片炮灰, 山也被炸低了 大约100米, 共歼灭国民党军计6549人,从而保障了 我军主力攻克锦州作战的胜利。
锦州攻克之后, 紧接着我们有攻克了 营口 。
辽沈战役自 9月 12日至11月 2日 , 历时52天, 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 9万人的代价, 歼灭国民党军47. 2万余人。
这一战后, 国民党军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 解放军总兵力上升至300万人, 国共双方的正负位置, 已经颠倒过来了 。
毛泽东主席信心十足地说:
“这样, 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
现在看来, 只需从现在起, 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 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
辽沈战役结束后, 又经过了 平津战役、 淮海战役, 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 中国人民解放军终于取得了 最后的胜利!
辽沈地区这片曾被鲜血染红的土地, 如今国泰民安、 生活幸福, 我们相信英雄们鲜血不会白流, 历史不会忘记, 人民不会忘记!
《建国大业》 观后感
2009年10月 1日 是我国成立60年的生日 , 在这一天, 我到电影院观看了《建国大业》。
起初观看影片的初衷不太好, 是通过剧情简介,得知该片的角色全部都是著名 的影星扮演的, 所以才看的。
但是随着剧情的展开, 尤其看到敬爱的毛主席庄严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今天成立了 ” 时, 我竟然哭了。
至今回忆起那一幕幕令人振奋的场景, 在脑海里久久回荡, 挥之不去。
该片是以抗战胜利至建国前夕为背景, 再了 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重庆谈判、 双十协定、校场口 事件、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渡江战役、 定都北平、 政治协商会议、 开国大典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在影片中依次展现, 毛泽东、 周恩来、 朱德、 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 宋庆龄、 张澜、 李济深、沈钧儒、 何香凝等民主爱国人士纷纷登场, 仿佛把我们带到那个艰难而又催人振奋的岁月 中, 去追忆那段历史, 缅怀远去的革命先辈。
电影以毛泽东、 周恩来赴重庆谈判的飞机上拉开序幕。
抗日 战争结束之后, 各阶级、 各党派、 广大人民群众反战情绪高涨。
于是, 在民主爱国人士张澜等人的斡旋下, 毛泽东代表的共产党与蒋介石代表的国民党拉开了 重庆谈判的序幕。
为了 表示诚意, 中国共产党主动放弃了 部分占领的解放区, 然而, 国民党却丝毫没有建立民主政府的意思, 反而驱赶民主党派, 逐渐走向了 军政府独裁统治的灭亡之路。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展开了白色恐怖下的血腥屠杀, 一大批爱国民主人士遭到杀害。
此举遭到了 以共产党为首的各党派的强烈反对。
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一幕戏中, 冯将军大白天手持白灯笼闯入蒋介石的府第, 要求见蒋介石, 被拒绝后。
冯将军义愤填膺的说:
“这个世道太黑了 , 我怕看不见。
” 足以看出当 时的时局是多么的恐怖, 而冯将军也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通过建立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获得了全中国人民群众的支持, 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奠定了 扎实的基础。
李公朴、 闻一多为代表的革命人士为了 政协会议的召开, 奉献了 一切, 奉献了 自 己的生命。
他们用鲜血换来了 新中国的诞生。
最让人难忘的镜头是, 影片中淮海战役结束后, 毛泽东、 周恩来、 任弼时, 朱德等革命元首, 听到战役结束我军大获全胜的消息, 毛主席说, 长江以北, 再无大战。
于是, 四个改变了 中国历史的男人, 四个改变了 中国命运的男 人, 一起喝酒, 喝醉了 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让人十分的感动。
那一刻, 他们几十年经历的苦难, 一幕幕的回想,
把心中的感情迸发。
五次围剿, 突破封锁线, 茫茫大雪山, 漫漫草地,无数人的生命, 换来了 这革命转折的这一刻。
让他们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唱起来, 喝起来, 哭起来, 笑起来, 跳起来……观众的眼睛似乎也在这一刻湿润了 , 多么艰难的历程啊。
解放上海, 解放军战士打仗累了, 没有占民宅, 集体整齐的睡在马路上。
宋庆龄看到了 , 看到了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会胜利。
这就是我们最亲爱的人——中国人民解放军。
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 庄严的说,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
中国人民从此翻身做主人, 一个崭新的国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台湾那边, 落寞的是蒋介石那悲情的身影……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现如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六十周年了 , 在这个特殊的日 子里, 我们回忆那段历史, 追忆那段历程, 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并由衷地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 人们幸福安康。
篇二:塔山阻击战观后感300字
中有山万仞高---- 《塔山阻击战》观后感
《 塔山阻击战》 》)
(以下简称《塔战》)
, 我看了 3 3 遍,每遍 都有 不同的 感触和收获。《塔战》 让 我想起了 《致加西亚 的》 信》 。
东野的四纵,就是 给加西亚送信的罗文 。
当年,罗文上校知道, 他 送的不仅仅是一封信,而是美利坚的命运,整个民族的希望。
同样 ,四纵的指战员也明白,塔山能否守住,关系着锦州的解放、东北的战
局, 直接 影响着国共双方力量的对比, 进而 影 响着全国的解放进程。
所以,当 罗文 接到信后,他没有问 “加西亚 在哪 ? 咋能 找到他?”,而是拿, 信就走, 然后 自己想办法,历尽艰险把信送到了加西亚的手 中。
,完成了自己使命。
同样 ,当四纵的官兵到了塔山,看到的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时,同样没有喊一个难 , 叫一声苦。
而是在接下来 几 天的战斗中, 勇敢、沉着, 克服了难以想象困难,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最终 像钉子一样死死 钉在塔山, 没有让敌人前进一步,一直 坚 守 到锦州解放, 完成了任务。
一个事情的成功,因素 诸多 ,但必定 有几个最关键的因素 在 起决定作用。
四纵靠什么取胜?看完》 《塔战》 ,分享一下一些 细节, 看看四纵身上 几个优秀的职业素养,就不难找出答案 。
四纵 优秀 职业素养 之 一:
铁一般的纪律。
9 1949 年 年 1 1 月,北平和平解放,已经改了番号的四纵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进驻北平的部队,负责北平的警备工作。
此时,正值寒冬, 进城后,由于当时没有营房, 入夜 , 战士们 全都躺在 街道两侧 ……
国民党军官自上而下贪污成风,剧中就有倒卖 ( 修工事 用 的 )
钢筋水泥、克扣军饷,当兵的吃不饱,无战斗力的现象。他们整天想的 不是升官就是发财 。解放军这 里,官兵平等,大家想的是如何早日获取全国的解放,让自己的下一代耕者有其田,过上好日子。
《塔 战》第 第 1 1 集 。
苹果熟了,压弯了枝头。
沈虹 和潘玉霞帮助老乡收苹果,沈虹提醒 正在闻苹果的 潘玉霞:注意纪律 !
兴城的国 军 将苹果 弄的满大街 滚 ,刚刚 攻下兴城的 解放军进城后,不是忙着 休整 ,而是帮老乡捡苹果。
部队开拔, 老百姓举着
“仁义之师 、 秋毫无犯 ” 的锦旗欢送 这支队伍。
就是这 小小的苹果, 换来了老百姓的信任。
他们 从一个苹果看到的 是,这是一 支 真心为老百姓的队伍。所以,在接下来 的 塔山 阻击战中, 老百姓 踊跃 帮忙 。修工事 缺 材料, 老乡们 大力支援 --- 摘 下 门板,拆下 窗户 、抬来 桌椅、 拉来 柜子 、甚至 把 棺材 也兑上 (用来装泥土,建工事)
…… 战斗 打响后,老百姓又 成立担架队 ……
对了,还有 后来那位 给解放军送燃烧弹而牺牲了小孙孙的 白 大爷……
企业 亦如此,员工没有纪律性,就 谈不上战斗力。
上班迟到,开会晚到,工作期间干私事,溜号…… 这 些 都是纪律性差的表现 。
小到一个部门,大到一个公司,如果员工纪律性差,直接的后果就是,人员懒散,工作效率低。
纪律是保证执行力的先决条件,什么是纪律?纪律 就 是服从, 就是令行禁止 ,就是 下级 服从上级、部门服从公司、公司服从集团。决定的事和布置的工作必须 有落实、有结果、有答复。服从是一个员工的基本素质,也是对所有员工的基本要求。
员 工的纪律性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员工的 个人职业 素养 和企业的管理水准, , 同
样影响客户对企业的认 知 。试想, 如果 客户感觉你的员工素质 很 差, 吊儿郎当,根本不像回事儿, 他能认同你的产品和品牌吗?
四纵 优秀 职业素养之二:
超强 的执行力。
也是在 《塔战》 的第一集,四纵的任务突然由攻城(打锦州)改为打援(在塔山阻击国民党东进北团)。纵队首长什么也 没 讲, 立马通知正开往锦州的部队先是原地待命,然后 接着下命令 按照打援重新部署, 将部队 开赴塔山 防线 。
什么是执行力?执行力就是正确的 方向 、正确的 方法 加 钉子精神 。
这句话正是四纵的光辉写照。接下来, 四纵坚 定不移的执行东野的战略意图,想尽办法,实实在在的像钉子一样钉在 塔山,不让敌人前进一步。
我们常讲 ,态度决定一切。
态度关乎执行力。
工作中,小事最能检验执行力。
俗话说, 小事看态度,大事见能力(通过 小事能看出一个人 做事的 态度,而通过大事则能检验出一个人办事的能 力)
)
。
如果安排的小事不是忘了就是 拖 着 不 办,那么,大事怎敢托付 !
当上级安排工作时,要多想办法去落实,不能因为难就不行动,去等、去靠。如果你总是领导这边安排工作,你那边立马就拒绝,这也干不成,那也干不了,甚至把自己努把力就能做的事也 干脆 不干,而是往上推 ---- 推给领导去干(俗话叫“ 给领导安排工作 ”),则你 “ 下课 ” 是迟早的。
对于上级安排的事情, 第一 , 要记 清楚。
。
“ 忘了 ” 就 没有下文 , 执行力直接打 打 0 0 分 。
所以,最好养成做书面记录的习惯 ,工作记录本常带身边 。紧急时刻,找片儿纸记着也行 。千万不能让 你的 上级 给你当秘书 ( 老是 让领导提醒你 ×× 事儿 该办了); 第二,快速执行 ,不 拖拉 。
本来上午紧紧手能做的事,非要推到下午。今天能完成的事,非要拖到明天,这都是陋习 。
第三,及时反馈。
。
“ 职场进步有方法 ” 上就有一条叫“ 完成工作要汇报” ” 。
领导靠什么掌控全局?靠的是各
方面信息的及时反馈 ,然 后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作出调整 并进行 下一步的安排 。如打仗,指挥官在指挥部,靠的就是 侦查员、通讯员 、电讯员等 源源不断的把 各方面的 情 报汇集 到指挥部。
。, 唯如此, 指挥官 才有可能到 做到”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所以, 上级给你安排工作后 , 你干完没有, 进展到哪了, 有什么困难, 都 应 第一时间反馈 。
别 老 等领导回头问你“事儿 办” 到哪儿了?” 。
反馈的方式很多,不一定必须面报,也不一定 得 打电话。发个短信、回个微信 、Q QQ 都行。
四纵 优秀 职业素养之三:
极强 的协同力。
塔山阻击战,塔山是主阵地,塔山的两翼是白台山和打渔山。整个防线宽2 12 公里半 ,外加 北山和铁路桥共 5 5 个战术要点 。战斗中, 四纵各团营 相互配合 ,将国民党东进兵团死死 困住。
《塔战》第 第 6 6 集,一纵的王司令员给四纵司令员郑远河主动打电话请求支援四纵:
:
“我们一纵就在你的后院,有什么事打个招呼 …… ”
再看 蒋 大 总统的队伍,号称海陆空军联合作战,但镜头中更多是互相推诿、互相指责、互相告状 ,吵 的 乱的 像 一锅粥 。
在战场上, 各自打小算盘,为保存实力, 争着往后缩。
如果说 执行力是 一种 能力,协同力则是一种品质。四团的史宗常和 新 任 团长林江,两个人 就。
很讲配合。
《塔战》第 第 2 2 集中有一个小插曲, 团长林江在主力到达之前,提前行动 , 被上级追究,这时,政委史宗常主动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
企业员工如能多沟通,讲协同,则 效率就会更高。
四纵优秀职业精神之 四 :
死打硬拼,勇于牺牲 。
敌数倍于我, 且装备精良,还有海空优势。而我无险可守,无路可退,仗打。
到这个份上,就是要拼命,与阵地共存亡,即使战至一兵一卒,也要守住塔山。
为能突破塔山,蒋介石将自己号称 “ 主力中的主力,王牌中的王牌 ” 的独立5 95 师调来 。这个 在抗战中 立下赫赫战功的 “ 赵子龙师” ” , 有着极强的战斗力,官兵用命不怕死。但是,很不幸 , 它 遇到了比他更能拼 、更 能打的四纵。
面对顶着炮火硬往前冲的 独立 5 95 师敢死 队 , 四纵官兵 抱定 了 必须要顶住敌人的决心 。
子弹打光了,用刺刀,刺刀捅弯了,用枪托,枪托打烂了,用石头,石头用完了,用牙咬…… 四纵官兵就是凭借 “ 即使 牺牲自己也要消灭对手 的勇气 ”,最终击溃了国民党的 这支 劲旅。
辽沈战役结束 后 ,当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得知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入关的消息后,立即给他的部下发去电报:确悉,东北共军守塔山的第四纵队业已入关,在北平以北,这是一支打恶仗的部队,望特别注意。
《塔战》看完了,意犹未尽。
塔山无山,但心中有山 。
责任心是不竭动力的源泉 。
工作中,困难 难免 。但 只要我们有责任 心,那么,不管遇到多大的 阻力 ,我们 强烈的责任心、荣誉感 、 执行力、协同力 和 对工作拼命的忘我精神、 敬业精神, 想尽一切办法也要完成任务的坚定信念就会化 成一座座高山,将我们的敌人 ---- 困难 , 死死 困 住。
《西游记》告诉我们, , “心生则种种魔生,心灭则种种魔灭”,所有的困难都源于我们的心态。
塔 战 打到最后,双方都疲惫不堪,这时候,其实拼的就是意志。如一场势均力敌 且 持续了很长时间的拔河比赛,到最后,就看谁能坚持不松手。
公司让我 们 看 《 塔战》 》 ,不单单是让我 们 知道剧中的 四纵如何英勇, 更重要是要我明白:
:
面对工作中的困难,我们 都 要树立起一种心态,那就是:
面对现实 、不讲 困难,不讲借口,想尽一切办法 去 完成任务。
作为企业一员,我们 都 需要一种精神 --- 对上级的托付,立即采取行动,全
心全意去完成 。
相信,这样的员工 永远不会被解雇,也永远不 用担心自己不会 被。
加薪。
(完)
篇三:塔山阻击战观后感300字
战湘江》战争电影观后感三篇《血战湘江》战争电影观后感
去年大火的《血战钢锯岭》,确实是近年来战争题材中的优秀作品,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反转、善与恶的交织、生与死的洗礼„„观众们随着影片仿佛穿越时空隧道,重回到二战的主战场,重温冲绳战场的惨烈一役。而正在全国影院热映的《血战湘江》,从战争的惨烈程度上来看,并不亚于《血战钢锯岭》,偏写实的风格、硬碰硬的对战模式、全程无尿点的战争场景,把炮火带进了影院,把硝烟带出了银幕,真实残酷的呈现了红军在生死存亡之际的关键一战。
不同于一般的国产战争题材,影片不仅注重真实的展现战争场景,更注重刻画人物内心的同时。从张一山夸张的表情、从保剑锋满脸是泥的表情中,看得出战争的残酷。电影还刻画了四种不同形式的战争场面,有硝烟弥漫的阵地战、惨烈无比的肉搏战,还有意志比拼的牵制战、紧张激烈的遭遇战等,喜爱军事题材的影迷们绝对感觉够硬。
《血战湘江》真实再现“湘江战役”中的新圩之战、界首之战、觉山之战等,所以可能会显得有些主旋律。但是全片节奏简单、明快,战争场景从始至终贯穿全片,无论是开场的炮火纷飞、尸横遍野的惨烈场面,还是悲情的界首阻击战,其他在敌人的包围圈中奋力突围、冒死度江等场景,几场大战联系紧密,毫不拖泥带水反而是一气呵成,带给观众的是血往上涌、热血沸腾的直观感受,把主旋律拍出了新花样。不少影迷,走出电影院不禁说到,我军还有这种操作,够硬,够爽!
为真实还原国共两军对垒时短兵相接、紧张刺激的战斗场景,本片导演陈力掘弃了当下战争片普遍采用的三维制作、绿幕抠像等表现手法,而是全部采用真枪实弹,炸药用了 2 吨,从而将写实风格原汁原味的加以呈现,更真实的表现了战争的现场感、紧张感、窒息感、压迫感。随着剧情的展开,观众俨然如同战士
进入战场一样,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受。电影画面很良心,拍摄实打实,不抠图,不玩特技,实打实的拍,没有花架子,只有真英雄,货真价实的东西总会被人看好。
这部制作、投入都堪称是大手笔的影片中,对演员的演技和体能要求无疑更高。好在有年轻的老干部张一山坐阵,加上保剑锋、王大治等一众的拼命演出,所有演员不靠颜值哗众取宠,靠的是实打实的演技,才有如此过硬的品质。影片的音响效果爆棚,轰炸机的低空飞行、炸弹在战场爆炸,以及各种枪炮声纷繁复杂交织在一起,带给观众一次难得的视听体验。
战争题材一直都是外国片的天下, 《野战排》、 《拯救大兵瑞恩》 《父辈的旗帜》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一部《血战湘江》尽管还不能达到好莱坞工厂的整体水准,但还是带来了太多惊喜,总算是扬眉吐气了一把。八十多年前的一段战争历史,经过当代电影的表现手法跃然银幕,看起来还是那样的历历在目和令人揪心,尽管早已知晓了影片的结局,但伴随着影片的进程,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种感觉依然很神奇。影片《血战湘江》在展现战争残酷的基础上,融入了战友情、父子情、兄弟情,既催人泪下又发人深省。
《血战湘江》战争电影观后感
电影《血战湘江》用现代观念和视听语言呈现战争,每个细节都具有极强的真实质感。片中,伴随着此起彼伏的枪炮声、轰炸声和喊杀声,指战员说话时几乎都是声嘶力竭;持不同观点争辩时,几乎都是在吼叫,争辩时,脸对脸、眼瞪眼、拍桌子、摔茶碗,使当时的血战状态更加真实,也为领袖形象的刻画带来了新的风采。在服装和造型上,摒弃华丽色彩,留住真实自然,所有红军指战员都穿戴着破旧衣帽,浑身沾满泥水,头发纷乱不堪,脸上带着血污„„
这部影片的真实感还在于对批判教条主义的刻画描写,让观众深刻认识教条主义的危害。
在电影中,说:“战士抬辎重走,走得慢还累吐血。”博古说:“那就加快步伐。”朱德说:“走大路,遇轰炸,伤亡严重。”李德则说:“红军不是胆小鬼。”博古竟然说:“李德是共产国际派来的,他能错吗?”通过这些对话,进一步揭示出,比一个个教条主义行动更可怕的,是其背后的教条主义思维方式,也使对教条主义的批判变得锋利而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高强度的战争场面非常震撼
《血战湘江》这部军事题材力作,以真实的战争历史为依托,最大限度地还原了湘江战役的真实战况。仅看预告片就可以“痛”感十足,血流成河、炮火连天、焦土四溅„„每个镜头都做到了对战争场面的真实展现。在重火力猛烈轰炸中,红军指战员骑马飞奔于战壕间、眼神坚定扣动扳机、高喊“冲啊”等景象无一不让观众感受到震撼。
历史上,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打得最惨烈的.一仗。影片一开始是雷口关血战,接着是新圩争夺战、枫树脚争夺战、蒋家岭突围战等。不管是阻击战还是突围战,无论是中近距离攻守还是近身搏杀,都拍出了惨痛,拍出了真实,让观众身临其境。影片中很多的摄影机位在之前战争片中较少见到,比如坦克身上的微观机位,尤其高空航拍的垂直机位,让观众瞬间感受到人类渺小,从而突出战争的残酷。
影片全长 116 分钟,高强度战争场面就占了近 70 分钟,全程充满强烈而独特的震撼力。据悉,整个摄制过程中战争场面完全是真实场景,没有特效镜头、3D 和绿幕,近万名部队官兵参演,使用了 2 吨多 TNT 炸药、80 多吨汽油,片中随处可见滚滚硝烟和枪林弹雨的画面。几乎所有演员都是在进行着真实的战斗,身上自然呈现出紧张感,为观众展现出的是一幅热血爆棚的战争场景。
红军牺牲的故事感人至深
影片中,每个红军牺牲的故事都感人至深:营长林有国血战中歼敌无数,中弹后与给他当枪架的父亲林裁缝一起倒地,他给父亲整好军帽,两人为是红军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师长陈树湘受重伤,肠子流出,竟亲手扯断,誓死不当俘虏,捍卫红军尊严„„他们每个人都为伟大的长征精神增添了耀眼光芒。
有这样一个场景:一群红军战士穿梭在树林里,唱着不知名的家乡民谣,满怀希望地向前走„„当歌声响起的那一刻,会让人有无限感慨:也许这些红军战士在想家、在想念远在家乡的亲人,但什么时候才能回家看看?也许,他们为了自己的信仰,踏上的是一条不归路,但他们却义无反顾。
“现在是危急时刻,没有退路,我们必须英勇献身!”影片中,大战在即,彭德怀给指战员作战前动员的场景撼人心魄。上万将士齐呼:“誓死保卫党中央过江。”陈树湘要求大家:“只剩下一个人,也要与阵地共存亡。”大家高喊:“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在电影《血战湘江》中,类似的镜头和故事还有很多,常引人落泪。观看这部影片,我们收获的不仅有震撼与感动,更有启迪,那就是伟大的长征精神和忠贞信仰,在任何时代都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血战湘江》战争电影观后感
偶然机会,看了《血战湘江》,然后习惯性的看看豆瓣评论,想想还是吐个槽吧。
先说结论:影片水平勉强 3 星,加颗星算是鼓励吧。毕竟这年头有点态度去拍这种类型片,还是以鼓励为主吧,这片虽然槽点多多,但跟那些“神剧”相比,那还不是水平线上的东东,这是可以明显感觉到的,虽然把控功力有点差距。
接下来细细道道观影感受吧:
本想优点缺点分开说,写写发现这片优点缺点混杂在一起,就懒得掰开了,苦笑 ing。。
1、电影立意还是基本实现了,比较全面的描述了湘江之战的几个关键点,红军的信仰、红军的矛盾与问题(李德的瞎指挥、博古不看实际的书生气及其导致的惨烈后果,最典型的就是辎重问题),国军的问题(主要是各怀鬼胎),几个关键战场都抓到了。
但是,上述关键点基本上都是蜻蜓点水,深入不够,一一说来哈:
(1)红军的信仰,这个大家都很熟悉,怎么让有新意、有诚意的在这部电影里立起来,电影里散布了一些点,如二纵抬着辎重奔向湘江时唱着的客家民歌,如比较反复提到的福建客家红军对毛的信赖(先不论其历史真实,影片里对毛的信赖也是因为毛带给他们朴实无华的信仰)等,只是可能影片想要表达的比较多,尤其是影片的节奏太快,一直就在哒哒哒、跑跑跑,这些点就比较难在观影过程中让观众串起来形成一个具体的形象。不过不管怎么说,这块还算塑造成型。
(2)红军的矛盾与问题,站在我的角度,我认为还是做得不错,尤其是与李德、博古的冲突,还是花了不少笔墨,当然了,这也不算禁区,可以大胆的表现,但是影片没有考虑观影大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他们能够知道这些矛盾矛盾的前因后果么,要是这块能够以很好的艺术性表达出来,这部影片便成功了一半,可惜战斗场面太多,而且太雷同,节奏偏快,导致没有时间展开这个问题,让观众稍微停下思考。
(3)国军的矛盾与问题,其实影片也是表达出来了,但是问题跟第二个一样,要历史知识不够的观众从几句话就能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这难度有点高,这本应就是影片的要做到的,可惜了。。比如影片开头匆匆提到全州丢失,其实这里稍微展开一下就能有一个很好的点,桂系、何键、蒋的矛盾就能先期展开,为后面蒋任命何键为剿匪总司令等国军各派系的一系列情节做比较好的铺垫。
(4)关键战场,这个做得不错,湘江之战中甬道式护卫,在立意上还是通过影片强调的几个战斗体现出来了,就是战争场面实现的不太成功,导致效果大打折扣,场面的事情留到下面说。
2、战争场面总体来说比较失败,虽然动员的部队群演众多,行军打仗场面也算宏伟了,但是几个关键槽点可能是导致影片风评不好的重要因素。
(1)战争场面调度个人认为极其不好:
一则节奏太快,前面说了也不少了,有句老话叫做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就不多说了;
二则,几个关键战场的场面都差不多,很难搞清楚哪是哪,也难怪有不少观众犯迷糊,甚至说重复使用画面,其实就算同样是防御战斗,指挥员不同,部队不同,地形不同,敌人不同等,必然是不同的打法,如红一军团活,红三军团硬,但是影片基本一概就是指挥员大声嘶吼,战场上哒哒哒,轰轰轰,确实看起来没啥区别
(2)战争场面里的亮点,我认为战壕挖的还是比较有诚意的,毕竟八一厂的,还有,我似乎看到了国军进攻的时候重机枪(应该是马克沁水冷)是抛射,这个细节有点意思,ms 是第一次在国产影视中看到,老片子记不太清了,至少新时期里的影视剧里是第一次看到。
(3)槽点呢,大家也说得比较多了,我看到的哈:
a、整个战斗过程基本就是哒哒哒,里面看到的机枪太多了,而且轻机枪都是没有副射手的,好多都是端着机枪不停地扫射,zb26 使用 20 发弹匣,没有点射,没有副射手,自然大家都吐槽子弹无限模式太假了咯,当然了影片还是有屈指可数的几个换弹匣镜头,但是这也太写意了吧。。。
b、队形都是那么密集,可能是为了场面好看点,可不真实的场面除了让人吐槽有什么用呢。。。
c、白刃战表现不够,红军相对国军的一个长处就是敢于白刃战,毕竟装备差那么多,影片里唯一的一场白刃战我表现的认为还是比较失败的,那么长的冲锋距离,那不是送死么,毕竟红军防御就人少。
d、战斗场面视角太窄,姑且算是成本问题吧,大决战里印象较深的就是辽沈战役里的塔山阻击战,那个战场视角就很够。
e、还有很多很多战斗细节问题,比如除了林、彭这俩军团长级别的没有在一线突突突之外,师团长级别一律都抱着轻机枪在第一道战壕,这明显不符合现实;如国军的炮击就表现的太差了,看不到炮火对红军的机枪火力点的关照,典型的就是 34 师在枫树脚(是这个地名吧,就是 18 团全团牺牲的地点),到最后国军才敲掉正面房子里的红军机枪火力点。。。
国军空军的几段画面那就真·五毛特效了。。。
当然红军中军团长、师长、团长都比较年轻,这是没有问题的,这就是历史事实嘛。
3、结尾
一个不小心,这都写了这么多。。。
算了,先就这么着吧,也就是想到哪写到哪了,能够拍的出来也算不错了。
篇四:塔山阻击战观后感300字
阻击战(解放战争战役)塔山战役是中国第二次国共内战的辽沈战役期间国民党军队与东北人民解放军之间的一场战役。塔山是塔山堡的简称,意指一座有塔有山的士兵堡垒,然而塔山并没有塔也没有山。塔山只是一个在锦西以东大约有一百户人家的小村庄,距离锦州 15 公里,距锦西 4 公里,唯一的重要之处就在于去往锦州的道路直接从塔山穿过。塔山的东边濒海是打渔山岛,西面的白台山是塔山地区的制高点。为保障夺取锦州之役,东北野战军在此地仓促建立防御阵地,并以此来迎击援救锦州的国军东进兵团。最后东北野战军阻挡住国军东进援锦而取得胜利。塔山战役直接决定了锦州战役甚至于影响了辽沈战役的结局。
解放军方面,更多的会被称作为“塔山阻击战”。有人将辽沈战役中的塔山阻击战与黑山阻击战以及淮海战役中的徐东阻击战,并称为第二次国共内战“三大战役”中的“三大阻击战”。
历史背景 人民军队经典战役-- 陆战经典之辽沈战役---- 塔山阻击战 东北人民解放军经过艰苦的转战,到 1948 年夏秋,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东北战局。东北 97%的土地面积和 86%的人口已获解放,东北解放区工农业生产发展。东北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已发展到 100 余万人,装备改善,士气高涨。而东北国民党军由于连连受挫,损兵折将,55 万余人被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长春、沈阳的陆上补给线全被截断。军心动摇,士气低落。力量对比,东北人民解放军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超过了国民党军,已经有实力争取一战而消灭全部敌军,解放全东北。
面对东北非常不利的形势,蒋介石很焦虑。为了保存力量,曾考虑放弃长春、沈阳、打通铁路交通线,把沈阳主力转移到锦州,伺机转用于华北、华东战场;但是又顾虑放弃东北,将会在政治上、军事上产生严重后果,因而,是撤是守举棋不定。在蒋介石对东北抉择犹豫不决的时候,毛泽东从有利于全国战局的发展,有利于东北早日解放着眼,做出了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北宁路,把作战重心放在锦州,而置长春、沈阳两地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由沈阳来援之敌的战略决策。并号召东北人民解放军,要树立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即在沈阳敌军全军来援时敢于同他作战,将其就地歼灭。
战役回顾 1948 年 10 月 10 日至 15 日,东北野战军一部在塔山地区浴血奋战 6 昼夜,成功地阻击住从葫芦岛援锦的敌军“东进兵团”。14 日至 15 日,东北野战军主力经过 31 个小时的激战攻克锦州,把蒋介石在东北的反动统治的“生命线”(沟通华北的咽喉)一举切断。17 日,被长久围困的长春守敌一个军宣告起义;19 日,包括一个兵团部又一个军的守敌余部全体投降。
曾经是伪满洲国首都的长春当即解放。 1948 年 9 月 12 日,辽沈战役打响。林彪、罗荣桓率东北解放军发动攻击,连克辽宁昌黎、滦县、兴城、绥中、义县、国民党军被分割在锦州、锦西、山海关地区。
蒋介石急调北宁县华北“剿总”的 5 个师和山东的 2 个师,连同原在锦西 4 个师,共 11个师,于 10 月 10 日至 15 日猛攻塔山。
10 月 10 日,东北野战军为全歼锦州守敌,在锦西蒋军援军北进的唯一通道塔山展开了阻击战。10 日拂晓,解放军一部扼守塔山阵地。蒋军飞机在几十分钟内低空投弹 5000 余枚,平地炸松几尺土。蒋军 3 个师以密集的冲锋队形,由连、营、团长带头,督战队压后,叫着往上冲,解放军前沿掩体、碉堡、交通壕、堑壕,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呈拉锯状态。蒋军轮番攻击5昼夜未能攻下。蒋军最后把号称“没有拿不下的阵地”的赵子龙师拿出来冲锋,并以 50 万金圆券抽骨干分子组成“敢死队”,冲锋还是被打退。解放军阻击蒋军的阵地已用尸体堆成。15 日凌晨,蒋军又以 5 个师偷袭阵地,见到用尸体堆积起来的工事望而生畏。到中午 12 时,蒋军全线溃退,战役结束。
塔山阻击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野战军第 4、第 11 纵队等部在辽沈战役中,为保障主力夺取锦州,于辽宁省锦州西南塔山地区对增援锦州的国民党军所进行的一次防御作战。这次战斗,从 1948 年 10 月 10 日开始,至 10 月 15 日结束,共进行了六天六夜,歼灭国民党军计 6549 人。塔山阻击战的胜利,保障了我军主力攻克锦州作战的胜利。塔山阻击战使塔山闻名于世。塔山本来没有塔,阻击战后在这里修筑了一座高大的纪念塔,使塔山有了塔,烈士的鲜血使塔山永放光芒。
援锦行动
为阻击国民党军东进兵团援锦行动,根据东北野战军命令,四纵、十一纵和热河独立四师、六师和炮兵旅,由第二兵团司令员程子华统一指挥,迅速向塔山地区集结,组织坚守防御。
战斗激烈
而从锦西、葫芦岛方向驰援锦州的敌军是九十二军二十一师、六十二军、三十九军两个师、五十四军和暂编六十二师、独立九十五师,共 11 个师。也就是说,东北我军以 8 个师阻援,而国民党军是以 11 个师进攻。我军 8 个师顶住敌军 11 个师的进攻,战斗是异常激烈的,其激烈的程度也可以说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战役过程 版本一
国民党军对塔山的进攻可分为两个阶段。从 10 月 10 日到 10 月 11 日,以 54 军、62军为主的攻势;10 月 13 日至 10 月 15 日,以独 95 师为主导的攻势。10 月 16 日之后至10 月 28 日,由于遭受了重挫,国民党军实际放弃进攻,只在前沿保持小部队的接触。
第一阶段:10 月 月 10 日到 11 日的进攻
由于轻视解放军的防御力量,国民党军在进攻前仅进行了半小时的炮火准备,虽然对塔山的阵地有较大破坏,但仍遗留有大量的地堡、铁丝网,成为阻挠步兵突破的巨大障碍。守军依托残破的工事进行了坚强的抵抗,同时,解放军的炮兵同国民党炮兵进行了激烈的炮战,并以密集火力猛击国民党军二梯队的集结地域。当日国民党军共向白台山阵地进行了七次冲锋,向塔山阵地进行了九次冲锋,在遭受了重大人员伤亡之后,毫无进展。
11 日国民党军仍按原部署继续攻击,只加强了炮火配备及海空军的火力支援。各部队将 10 日的预备队调上一线,希望能保持进攻的锐气。十一日拂晓,62 军 151 师 453 团曾通过夜袭夺取了二○七高地,但旋即为解放军重新夺回。稍后 451 团正、副团长带头冲锋,均被击毙阵地前。战到傍晚,国民党军已经付出了伤亡 1300 人的重大代价,但还是不能进塔山一步。
由于敌 54 军、62 军在前两天的攻击中损失太大,国民党军调整了兵力部署。以 10 日到达的独 95 师担任对塔山村的主攻,以 54 军第 8 师代替暂 62 师进攻塔山铁路桥头堡,62军仍攻击白台山。以 92 军和暂 62 军作为预备队。
第二阶段:10 月 月 13 日到 15 日的进攻 塔山阻击战
13 日是塔山战斗中战况最激烈的一天。拂晓四时三十分,国民党军的炮兵就开始向白台山、塔山的阵地猛烈轰击,我军防线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然而国民党军士兵一冲到我军阵前,马上就被密集火力压得抬不起头来。原来我军利用 12 日休战一天的机会加固工事,增修防坦克壕,在前沿埋设了地雷与各种铁丝网。前两日的守卫部队伤亡太大,四纵将主力团10 师 28 团调到了塔山以东阵地。四纵在塔山堡阵地约 1000 米宽的正面上配置了 16 挺重机枪、49 挺轻机枪、数十门各种身管炮和团属迫击炮。在这种空前猛烈的火力面前,国民党军仍采取密集冲锋的人海战术,必然要遭到重大伤亡。
10 月 14 日,国民党军对塔山的攻击进入了第五天。凌晨五时,各军的炮火就开始向塔山阵地轰击,海军的大炮也同时开始。在猛烈炮火鼓舞下,国民党军士兵的士气振作起来。第 8 师仍采取三路密集冲锋的战法,反复冲锋,曾一度攻入塔山铁路桥头堡的防御阵地,黑压压的士兵有的爬到了地堡盖子上面。在塔山以南阵地观战的 62 军军长林伟俦正准备调21 师的部队上去增援,第 8 师已经被解放军的反冲锋赶出了阵地。
上午 10 时,塔山阵地的后方响起了震天动地的炮声,锦州总攻开始了。塔山之战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国民党军及在不顾一切地向解放军防线冲击。双方一直激战到黄昏。独95 师几乎被打残,全师缩编起来不过三个营多一点。其它部队也是伤亡惨重。国民党军的斗志被完全瓦解,塔山阵地真正成了他们不可跨越的铜墙铁壁。
14 日晚,期待已久的战车部队终于海运抵达葫芦岛。15 日,从烟台来的第 39 军也已抵达。然而这都为时已晚。15 日之后,锦州方面的炮声渐渐减弱,敌东进兵团仍在塔山地区未能前进一步。
历史评价 应该说,迄今为止,关于解放战争的叙述,对于塔山之战评价仍有不足之嫌。这场发生在一九四八年十月上旬的阻击战,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一个局部战场——塔山之战的胜负,不但关乎辽沈战役的进展乃至结局,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自此以后解放战争的进程。塔山之战的这一价值,作战双方从高级将领到普通官兵,当时都没有或者不可能有清晰的认识。在那个狭小的局部战场上,每分每秒都经受着生死考验的他们,无法设想国共两军在东北地区的交战将由此演变成何等规模。他们仅仅知道:这是一场血拼,为了达到作战目的,必须不惜代价。
篇五:塔山阻击战观后感300字
灵的洗涤-塔山阻击战纪念塔观后感2014年6月28日,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中国共产党诞辰, 不忘革命前辈的无私奉献,我怀着崇敬的心情随项目部参观了位于锦州市西南方向的塔山阻击战纪念塔, 为革命烈士献上鲜花。
看到塔山狙击战纪念塔, 我们重温到了革命先辈们的纯净信仰, 我军以伤亡3000余人的代价, 歼灭国民党军计6549人。
双方兵力却是我方比国民党军队整整少了一倍, 塔山阻击战的胜利, 保障了我军主力攻克锦州作战胜利。
并且创造了“模范的英勇顽强的阻击战” 范例, 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的北援计划。
革命先烈们那为实现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强大精神力量, 净化了我的灵魂, 震撼了我的心灵。
革命先烈永垂不朽!
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建立了一座万世瞩目的丰碑, 英雄们的斗争精神将永远在后世子孙身上延伸。
我有幸生活在了这个和谐时代, 这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和平年代, 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会将顾全大局; 严守纪律; 勇于牺牲; 敢打必胜这一种塔山精神幻化成信仰并发扬在工作中, 努力做好各自本职工作的同时, 学习更多知识, 充实自己。
从现在开始, 担起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 为管道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 去携手创造和谐幸福的美好家园, 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繁荣、 富强。
肖剑
2014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