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观后感 > 2023年度《失孤》观后感【10篇】

2023年度《失孤》观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2-12-30 17:00:04 来源:网友投稿

《失孤》的观后感1  《失孤》是由华谊兄弟出品,彭三源自编自导,刘德华、井柏然主演的首部聚焦“打拐”题材的华语电影,《失孤》讲述了一个丢了自己儿子的父亲雷泽宽(主演:刘德华)的十四年漫漫寻子之路的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失孤》观后感【10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失孤》观后感【10篇】

《失孤》的观后感1

  《失孤》是由华谊兄弟出品,彭三源自编自导,刘德华、井柏然主演的首部聚焦“打拐”题材的华语电影,《失孤》讲述了一个丢了自己儿子的父亲雷泽宽(主演:刘德华)的十四年漫漫寻子之路的故事……

  在《失孤》戏中,由刘德华主演的父亲将一位丢失儿子的父亲演绎的质朴而又传神,看的人荡气回肠又潸然泪下。刘德华的表演让人称赞。

  整部《失孤》影片之中最为点睛之处是饰演父亲雷泽宽的刘德华和一位修禅和尚之间的对话。

  怀里抱着一个黑色提兜一身风尘、一脸憔悴的刘德华问盘腿而坐一脸淡定的和尚道:能不能告诉我,我儿子能找回来吗?

  和尚: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找不到他了,缘灭。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各有其缘。

  刘德华:你能不能告诉我,他还活着吗?

  和尚望了望外面田地之中勃勃生长的麦浪缓缓抬起手答道:每一寸土地,你都在上面生过、死过,每一位众生,都做过你的父母,施主,多行善业,缘聚自能相见……

  是啊!缘聚自能相见,只要我们坚持了,你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去做了,你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

《失孤》的观后感2

  《失孤》改编自真实的社会新闻。一个两岁的孩子雷达在1998年的某一天走失,父亲雷泽宽(刘德华饰)从此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寻子之路,途中历尽艰辛,偶然遇到了四岁时被拐的修车小伙曾帅(井柏然饰),两人一同踏上寻亲之路,井一次修车经历让两人结识,在了解到雷泽宽的寻子历程之后,曾帅不仅没有收取修车费用,更与雷泽宽一起踏上寻亲之旅,途中两人建立了父子般的情谊。

  今天通过看《失孤》这部电影,整个人就像在剧情中,一直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有以下几种感悟和大家分享:

  1、在雷泽宽的寻子路上,经受了种种心酸和在渔村惨遭农妇的`殴打,想象到父亲是多么的想把孩子找到。所以作为我们现在父母健在的所有儿女们要感恩父母的辛苦和不容易,体贴他们,爱他们。

  2、当井柏然饰演的孤儿帮助雷父修摩托而意外找回自己的亲生父母时,我想这就是福往者,福来也的道理吧,只要我们行善,我们就会有好的事情发生。

  3、电影结尾时似乎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只留下了佛家的缘起缘灭,我想接下来就应该是我们要做的,坚强,勇敢,慈爱传播给每一个,做有德行的*人。

  《失孤》——“我只有在路上,才感觉到自己还活着”

  片中的父亲为寻其子,历经15年……尽管依旧没有丝毫线索,可他却从未一刻想要放弃。他可能会忘了自己是谁,来自哪里,但不会也不敢忘的,就是继续这条漫长而又艰辛的寻子之路。

  《失孤》虽反应了一种社会现象,但通过主人公,更加深刻的向我们诠释了父母对子女纯朴而又伟大的爱,这种爱,让人心疼。

  我们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在爸爸妈妈的怀抱健康*安的长大,希望每个家庭能和谐幸福,但无奈的是,我们没办法杜较这种现象再度发生,但我们可以竭尽所能去避免。

《失孤》的观后感3

  失孤:失了,才孤独。孤独有两方,一方是被拐卖的孩子,一方则是丢失了孩子的父母。我觉得人世间最大的痛苦之一即是“骨肉分离”,这是一个惨事,原以为进了电影院自己会哭的稀里哗啦,但我没有。 说下个人对电影失孤观后感。

  这是一部克制的影片,没有刻意煽情,没有贩卖悲苦,导演的想法显然是很清楚也很坚持的,她要拍一部温暖的电影,她提出了“打拐”这个社会公众事件,她请来了大明星刘德华以期待获得更多人士的关注,刘德华没看完剧本便应承了下来,一个字“演”。刘德华说:“这个事件他已经关注十几年了,但是一直没有人拍,现在终于有人要拍了,如果我来演,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个事,票房也不会太亏,有没有机会拿影帝不重要,只希望能帮助到更多的人找回他的孩子。这样的事,我们做一百次一千次,只要有一次成功了,也是值得的。”在这里一定要为导演、为刘德华,以及为《失孤》付出的所有人,包括买票电影院看这部戏的人点赞。

  初为导演的彭三源在电影的节奏把控以及叙事的技巧上难免会有一些生疏,但这很显然是一部如《桃姐》般*淡又兼具一些幽默元素的文艺小品,是比较生活化的自然呈现;并非陈可辛那部同期拍摄抢先上映计算精确商业味十足的《亲爱的》(也是一部国产佳片)。如果你是爱看韩国影片《素媛》《熔炉》以及《亲爱的》这类颇具催泪效果影片的人,也许你会失望吧。为什么彭导要把一个十足催泪的题材拍的这么暖心,有些地方甚至还很欢快呢?为什么导演在感情上要这么克制?我想正如刘德华所饰演的雷泽宽,他在路上找了十五年,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也一定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该哭的该闹的该悔恨的该激动的想必都化作了脸上深深浅浅的皱纹和那温存善良的眼神。有时被戳到伤心处也还是会本能的情绪波动,但更多的时候是深沉默然以致有些麻木。所以,我也就明白了导演的克制内敛,她只是想鼓励这些经历了无数次失望的人,给他们一些温暖,一些正能量。

  全片的配乐,我只能用一个字概括:特别好。在欢乐中透着一丝丝无奈与凄切,但基调是积极的向暖的。这与如画如诗绿意盎然的摄影完美的契合在了一起,也许故事有些游离有些松散,但分寸还是把握的很不错的,尤其是对一位新的女性导演。

  影片的剧情也是很清楚的,大概分三条线:

  第一条是吴君如饰演的人贩子那条线,我想这条线的作用大概是这样的:1.提出人口拐卖这个社会事件,作为一个背景,也可以说为什么会有这样一部电影存在的原因,如果不存在,我们拍它作甚,又不是魔幻科幻自我意淫。2.告诉我们,有需求就有买卖,有买卖就有拐卖,这就好比市场经济吧,是一个供需的问题,所以有哄抬价格也有贱卖。3.社会其实很残酷的,我们要多留一个心眼。

  第二条是倪景阳饰演的丢失孩子的母亲,我觉得这个安排可以这么猜想:1.作为主线雷泽宽坚持寻子的一个对比,有的人丢了孩子,尤其是在初期阶段,可能会因为坚持不了,因为过分自责,一时想不开就自寻短见了,这也突显了雷泽宽寻子十五年是一种何等的坚持。2.孩子丢失对家庭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3.丢失孩子不是雷泽宽这么一个个案,世界上有很多的,也许就在你身边。

  第三条也就是主线,雷泽宽寻子。其实这条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雷泽宽寻子以及雷泽宽帮助别人寻子,二是井柏然饰演的曾帅寻母,并在寻亲的过程中与雷泽宽产生了一种如父如子的关系,这是一种情感上的互补。

  两条副线与主线穿插,副线时间也不长,且在影片的前半段,也许是我看电影多,虽然剪辑有些许生硬,但这两条副线的作用及内在的逻辑还是比较实在的,没有什么问题,也不影响我观影,对我来说,这是一种丰满,这戏本不是剧情冲突强烈推进火速的商业片套路。

  刘德华和井柏然都奉献出了不丢人的演技。尤其是刘德华,把一个寻子十五年的农民父亲的那种谨小慎微,那种喜悦难过的得失,那种茫然的失落都演绎的入丝入扣,拿捏有度。你看他那拦车时踉跄的脚步;你看他把手轻轻搭在背后拘搂的脊背;你看他在鱼排上那期盼又焦作的眼神,渴望与害怕期望落空甚至令他怀疑了自己的判断;发寻子传单被拒绝后尴尬的微笑,以及用手小心翼翼拭被人丢在地上的传单上的灰尘,那上面是孩子的照片,他心疼啊;当曾帅把摩托车钥匙送给他时,他露出了一个慈父幸福的笑容,但紧接下来我们可以看见他眼底那不舍分别的凄凉与怅然;他与曾帅如父如子的互动是全片最温暖最快乐的地方,要是他的孩子不丢,也和曾帅这般大小了,也该是在读书的。。。。。想不到一个香港的天王刘德华居然可以把内地农民角色表演的这么好,他不是像,他就是雷泽宽,对,刘德华不仅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也为自己塑造了一个完成度相当之高的角色。

  生活是一条无尽的路,你找他,缘聚,你不找他,缘散,多行善业,缘聚自会相见,只要你坚持了,你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做了,你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

《失孤》的观后感4

  虽然同是打拐题材,也都改编自真人真事儿,但《失孤》和《亲爱的`》并没有太大的可比性。如果说《亲爱的》更加贴近客观真相,那么《失孤》则更贴近主观臆想,前者是改编的故事,重点在故事和人物,后者则是编剧的主观想象,重点在创作者自身对“失孤”事件情绪和感觉。因此《失孤》中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没有大段的煽情,也不见对尖锐问题的探讨和展现,反倒大规模的展现了理想中的人性弧光,每个人都那么善良,每个人都那么美好,即使深陷与苦难之中却依然保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路遇不*人人相助,即便是希望渺茫,还有信仰可以依赖,用信仰慰藉失孤者,用缘起缘灭化解他们的苦痛,在立意上还是是蛮新颖的。只是这样的处理方法讨巧,但少了点人情味儿。

  影片的节奏缓慢,剧情推进比较随意,基本上抛弃了起承转合和戏剧冲突,大段大段空洞无物的对话代替了故事推进所必需的情节设置。特别像一对朝圣者追寻信仰的公路故事,两个人通过行走和对话彼此安慰和鼓励,最终一人找到终极归宿,另一人则一念成佛,有点儿《悉达多》的意味。

  如果说,做作矫情的对话和情感上的克制和隐忍是《失孤》的优点,那么这部电影确实是一部问起气息极其浓郁的电影。大片、大片的自然风光,一车两人,一路追寻渺茫的希望,在无数次失望中,升华的是两人之间的情谊,亲情、父子情抑或有那么点儿爱情,失孤反倒成了故事的背景。交警偷偷留下的200块钱;人贩子不仅孩子卖不出,一露头就被英明神武的人民群众抓了个现行儿;无所不能的网友们点点鼠标,离家17年的被拐儿童就能立刻回家,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多么文艺的世界。能把如此沉重、让人痛彻心扉的提出拍的如此美好想必是这部电影的最大优点吧。

  刘德华演的超棒,一个如此落魄的父亲都能演的那么帅。井柏然很努力,但稍显稚嫩,应该在台词方面多下下功夫,念台词真的不叫演戏。

  最后井柏然亲人团聚的一场戏让人印象深刻,有那么点儿酸楚,有那么点儿感动,尤其是人群从刘德华身边走过,他孤独的站在人群后面痛哭流涕,五味杂陈一涌而上,是孤独、是落寞、是不干,是感动,镜头就那么远远的看着他,一种强烈的感同身受油然而生。只可惜镜头并没有停留太久,就忙不迭的移开了,这时候有个特写会不会更好一点儿呢?导演刻意不煽情,所以镜头知趣扭过头来对准了一干群众演员。

  这样的处理方法在电影中很多,让人感觉是在刻意的回避演员的情绪爆发,剪辑时常让人抓不到重点,画面只是随意的切来切,甚至是几个不同角度的建制镜头间的切来切,让人觉得剪辑师生怕浪费了任何一个镜头,全部都得用上。此外,镜头和景别的处理也不太讲究,太多的运动镜头出现在不恰当的地方,毫无目的的动来动更像是在炫技而非为剧情服务。也许是因为导演的资历尚浅吧,电影始终处于一种失控的边缘,该有的情绪被一笔带过,而没用废戏又占了很大的篇幅,比如那个站在马路中间失魂落魄的妈妈,展现她的疯癫状态,以及她的自杀行为有什么意义吗?不太懂。

  这电影很*淡,淡到品不出味道,如果硬要说这是优点的话也无可厚非。毕竟找到一种方法可以消极苦痛还是蛮令人向往的,但把一切都描绘的如此美好真的就是能消解痛苦吗?

  站在个人的角度说宗教可以消极这种痛苦,这没问题,但如果一切的答案最终落在所谓是缘起缘灭,稍显有那么点儿敷衍了事。即便解释的通,也让人觉得太没有人情味儿了。不是所有问题都可以用宗教哲学来作为终极答案的。

  人与人之间的羁绊岂是一句缘分就能解释的通的,所谓的缘起缘灭只不过是一种低劣的安慰剂而已。对于不可磨灭的亲情的执着和不抛弃,不放弃,才是“失孤”这件事情的动人之处。

  重点在于情,而非缘,这也许就是《亲爱的》和《失孤》最大的不同之处吧。展现问题有时候比给出模棱两可的答案更有帮助。

《失孤》的观后感5

  睡不着,于是半夜叫醒妹妹看了电影《失孤》,总体感觉还行,特别是刘德华的表演很到位,影片如果能把镜头伸向失孤者的家庭,写写失孤妻子生活状况,农村现状,会更丰满。

  妹妹看完这部电影受教了,更了解这个世界还有很多苦难,更清楚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看完影片我问妹妹,影片写的是怎样凄惨的故事,为什么一路都是春天,满眼郁郁葱葱。她没有回答,我说是希望,那个年轻的妈妈,坚持着,在马路上不断散发着寻子的传单,在大雨中撑着伞等待,她撑起的是希望啊。但当她的孩子,正在回家的路上,她却离去了。还是希望,因为她的希望破灭了,失孤的父亲为何不让失家的男孩见那失孤的母亲?因为希望,父亲怕男孩击碎了妈妈的希望,怕她撑不下去。那男孩找了几天老家,就失望了,准备放弃。那父亲说,你只找了几天,而我已经找了十五年。那男孩儿惊醒了,最后终于找到了亲生父母。影片反复出现铁索桥,竹林,母亲的长辫子,这些都是希望的载体啊!

  这说明,人要有希望,更要坚持,才能走向希望。

  影片是个凄惨得有些压抑的故事,但导演还是不断放飞希望。所以影片发生在春天,满眼花开了,树绿了。春天是希望的季节,导演不希望人们太绝望。失孤父亲一路找,有被打的心酸,有更多的如偷偷给钱的交警,免费修车的小伙(后来这小伙找到了家,也印证了佛法的舍得、报应),众多的志愿者的温情,我不认为这是导演粉饰太*,我相信这是真实的现实。

  当然,人是脆弱的,向着希望爬行的路很艰辛。失孤父亲也有困惑的时候,他不理解为何丢失的是他的孩子,她也动摇他的坚持是否有意义。失孤父在问佛,其实问出了所有为希望努力的人心中的困惑。我认为影片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失孤父亲和出家师傅的对话, “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他,缘灭。”

  这是个很开放的结尾,对于这段话,每人有不同的解读,也是因缘。

  影片最后,父亲又上路了,因为他更坚定,他只有在路上,才感觉对得起儿子,觉得自己是父亲,他觉得他和儿子就剩一张窗户纸。

  佛法讲因缘,我讲希望。我还不够成熟,有些道理需要慢慢咀嚼,但不管怎样,始终要坚信:活着就好,活着就有希望,并不断告诉自己,一步步向着希望奋进。

《失孤》的观后感6

  这部电影是在有了你之前看的,因为是女导演的缘故,很多感情线的处理和情绪调动是非常细腻的,细腻到已经要超脱寻亲的主题,从各个角度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情感共鸣。为人父母后,这类型的片子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折磨。但之所以推荐给你,是把这段缘分和情感寄托给你,把这人生相遇的感恩寄托给你。

  总之这部电影,比期望的要差,比大多影评要好。

  我在观影前期望有歇斯底里的嘶嚎与挣扎,期待希望与重逢的干脆,这些期待紧紧的扣住《失孤》的主题,都被细腻而清淡的处理掉了。但大多影评的无端指责与谩骂,与观影坐在我后排的几个潮人一样,过于自我,也过于强调所谓的完整性。

  导演的意图很明显,是要通过失孤事件去反应人性,情感,生活。寻子的,寻家的,被拐的,收养的热心的冷漠的等等一系列的情感与伦理链条,阐述一个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寻亲反而只是一个引子。与其说这是一部寻子的故事片,不如说是一部以寻子为切入点反应社会与人伦的公路片更为恰当。

  影片真正的主题在人生,当雷泽宽泪眼婆娑的蹲在和尚面前孱弱的问一句:为什么是我丢了孩子。他问的不是孩子也不是命运,问的是他自己。十五年的青春年华,十五年天涯海角,十五年的奔波劳顿,为什么偏偏是自己,承载着痛楚,茫然,困顿,原地踏步。回答这个疑问的不是和尚的几句箴语,而是整部影片。为他打架的电动车大哥回答了他,救他一命的曾帅回答了他,高速警察掉在地上的两百块钱回答了他,一路上帮助传递寻找的志愿者回答了他,四个一起跳起来接电话的民警回答了他,甚至开在漫山遍野的山茶花回答了他。

  众生皆为父母,只要在路上,一个本子,一页一页记载着所有的安慰;几杆旗帜,一番又一番承载着所有希望,忍不下的痛楚,受不了的煎熬,噙不住的眼泪,又算是什么呢。

  而渺小的生命,伟大的人生,正是这孤独的守候,是这无尽的奔腾,是这温柔的雄关漫道。

《失孤》的观后感7

  虽然同是打拐题材,也都改编自真人真事儿,但《失孤》和《亲爱的》并没有太大的可比性。如果说《亲爱的》更加贴近客观真相,那么《失孤》则更贴近主观臆想,前者是改编的故事,重点在故事和人物,后者则是编剧的主观想象,重点在创作者自身对“失孤”事件情绪和感觉。因此《失孤》中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没有大段的煽情,也不见对尖锐问题的探讨和展现,反倒大规模的展现了理想中的人性弧光,每个人都那么善良,每个人都那么美好,即使深陷与苦难之中却依然保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路遇不*人人相助,即便是希望渺茫,还有信仰可以依赖,用信仰慰藉失孤者,用缘起缘灭化解他们的苦痛,在立意上还是是蛮新颖的。只是这样的处理方法讨巧,但少了点人情味儿。

  影片的节奏缓慢,剧情推进比较随意,基本上抛弃了起承转合和戏剧冲突,大段大段空洞无物的对话代替了故事推进所必需的情节设置。特别像一对朝圣者追寻信仰的公路故事,两个人通过行走和对话彼此安慰和鼓励,最终一人找到终极归宿,另一人则一念成佛,有点儿《悉达多》的意味。

  如果说,做作矫情的对话和情感上的克制和隐忍是《失孤》的优点,那么这部电影确实是一部问起气息极其浓郁的电影。大片、大片的自然风光,一车两人,一路追寻渺茫的希望,在无数次失望中,升华的是两人之间的情谊,亲情、父子情抑或有那么点儿爱情,失孤反倒成了故事的背景。交警偷偷留下的200块钱;人贩子不仅孩子卖不出,一露头就被英明神武的人民群众抓了个现行儿;无所不能的网友们点点鼠标,离家17年的被拐儿童就能立刻回家,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多么文艺的世界。能把如此沉重、让人痛彻心扉的提出拍的如此美好想必是这部电影的最大优点吧。

  刘德华演的超棒,一个如此落魄的父亲都能演的那么帅。井柏然很努力,但稍显稚嫩,应该在台词方面多下下功夫,念台词真的不叫演戏。

  最后井柏然亲人团聚的一场戏让人印象深刻,有那么点儿酸楚,有那么点儿感动,尤其是人群从刘德华身边走过,他孤独的站在人群后面痛哭流涕,五味杂陈一涌而上,是孤独、是落寞、是不干,是感动,镜头就那么远远的看着他,一种强烈的感同身受油然而生。只可惜镜头并没有停留太久,就忙不迭的移开了,这时候有个特写会不会更好一点儿呢?导演刻意不煽情,所以镜头知趣扭过头来对准了一干群众演员。

  这样的处理方法在电影中很多,让人感觉是在刻意的回避演员的情绪爆发,剪辑时常让人抓不到重点,画面只是随意的切来切,甚至是几个不同角度的建制镜头间的切来切,让人觉得剪辑师生怕浪费了任何一个镜头,全部都得用上。此外,镜头和景别的处理也不太讲究,太多的运动镜头出现在不恰当的地方,毫无目的的动来动更像是在炫技而非为剧情服务。也许是因为导演的资历尚浅吧,电影始终处于一种失控的边缘,该有的情绪被一笔带过,而没用废戏又占了很大的篇幅,比如那个站在马路中间失魂落魄的妈妈,展现她的疯癫状态,以及她的自杀行为有什么意义吗?不太懂。

  这电影很*淡,淡到品不出味道,如果硬要说这是优点的话也无可厚非。毕竟找到一种方法可以消极苦痛还是蛮令人向往的,但把一切都描绘的如此美好真的就是能消解痛苦吗?

  站在个人的角度说宗教可以消极这种痛苦,这没问题,但如果一切的答案最终落在所谓是缘起缘灭,稍显有那么点儿敷衍了事。即便解释的通,也让人觉得太没有人情味儿了。不是所有问题都可以用宗教哲学来作为终极答案的。

  人与人之间的羁绊岂是一句缘分就能解释的通的,所谓的缘起缘灭只不过是一种低劣的安慰剂而已。对于不可磨灭的亲情的执着和不抛弃,不放弃,才是“失孤”这件事情的动人之处。

  重点在于情,而非缘,这也许就是《亲爱的》和《失孤》最大的不同之处吧。展现问题有时候比给出模棱两可的答案更有帮助。

《失孤》的观后感8

  有了去年陈可辛执导的《亲爱的》,拐卖孩子这个社会议题在大银幕上重新被点燃起来。《失孤》同样如此。这部电影和《亲爱的》一样,都是以主角寻找自己被拐卖的儿子为主线。《亲爱的》里在后半段加入了赵薇扮演的“拐子佬妻子”的视角,把拐卖孩子的社会问题复杂化,在伦理上让观众陷入一种思考的困境:被拐卖孩子的家庭固然值得同情,那么拐卖孩子的家庭,说不定也有难言的苦衷呢?

  而到了《失孤》里,除了刘德华扮演的雷泽宽寻子的主线,也有一条副线——井柏然扮演的曾帅。他是被拐卖的孩子,买他的家庭最终说出了真相,而他也开始了自己寻找亲生父母的旅程。在这条副线里,故事为我们揭露了过去拐卖故事里不常见的一面:被拐卖的孩子如何寻找生父?

  电影里,曾帅对雷泽宽说,你寻找孩子,可以大张旗鼓,到处宣扬;可我找自己的父母却不能。不能的原因有很多,和他一起被拐卖的同村青年,生活在一个物质条件优越的家庭里,他乐享其成,不愿意再去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曾帅理解他的这种做法,因为万一亲生父母有了新的孩子,过得幸福,可能这些年来从未想过寻找他;又万一父母家里条件很差,要是相认了,过得不如现在的生活好呢?

  血浓于水,这是个看上去无须质疑的事实,但当生物学上的血缘关系遭遇到众多现实问题挑战时,儿女和父母的“寻找”、“抛弃”、“相认”,都成为了一个不太容易解决的棘手问题。

  所以,刘德华扮演的雷泽宽寻子线,在电影里被淡化。自己的亲生骨肉被夺走,十多年来穿越整个*不停寻找,风餐露宿,受过多少苦可想而之;但是这样的事情在*实在太多,每年成千上万被拐卖的孩子,虽然残酷,但又不得不接受“这样的悲惨故事是在是太常见了”这个现状;再加上《亲爱的》里,黄渤与张译的那条寻子线已经足够凄惨,足够真实,足够有代表性,所以在《失孤》里,没有对雷泽宽的15年寻子故事进行写实描述,只是用了几个重点去点缀出雷泽宽在现实里遭遇到了种种痛苦折磨:车祸、被殴打、被警察追、被城管追、被渔民围攻……

  雷泽宽在寻子路上挨过打,受过饿,摔过跤,上过当,却始终没有放弃,是冥冥中亲情的召唤,也是只有在路上,才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父亲的自我救赎,曾帅则曾在找到亲生父母后,困惑于养父和姐姐的情义,对生父的生疏,这样彼此对照,就是影片对现实的思考。从东方人的情感来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血脉深情,骨肉相连。可是当亲人离散之后,怎样面对,是像雷泽宽一样苦苦寻觅,还是凭其自然,是一道没有对错的选择题,而对于那些无法从内心深处原谅自己弄丢了孩子的父母来说,也许这没有尽头的千山万水,才是一种靠岸。

《失孤》的观后感9

  《失孤》是由华谊兄弟出品,彭三源自编自导,刘德华、井柏然主演的首部聚焦“打拐”题材的华语电影,《失孤》讲述了一个丢了自己儿子的父亲雷泽宽(主演:刘德华)的十四年漫漫寻子之路的故事……

  在《失孤》戏中,由刘德华主演的父亲将一位丢失儿子的父亲演绎的质朴而又传神,看的人荡气回肠又潸然泪下。刘德华的表演让人称赞。

  整部《失孤》影片之中最为点睛之处是饰演父亲雷泽宽的刘德华和一位修禅和尚之间的对话。

  怀里抱着一个黑色提兜一身风尘、一脸憔悴的刘德华问盘腿而坐一脸淡定的和尚道:能不能告诉我,我儿子能找回来吗?

  和尚: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找不到他了,缘灭。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各有其缘。

  刘德华:你能不能告诉我,他还活着吗?

  和尚望了望外面田地之中勃勃生长的麦浪缓缓抬起手答道:每一寸土地,你都在上面生过、死过,每一位众生,都做过你的父母,施主,多行善业,缘聚自能相见……

  是啊!缘聚自能相见,只要我们坚持了,你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去做了,你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

《失孤》的观后感10

  如果非要用类型片的标准来定义,那《失孤》必然是一部公路电影。

  《失孤》以“打拐”这一社会热点话题为故事主线,讲诉了一位父亲长达十四年的寻子故事。除了热点社会话题本身与影片所传达的亲情的主题,该片处处展现出“公路电影”明晰的特质,无论是外在或是内核,都能看到导演彭三源对公路电影的探索与尝试,看似*淡无奇,实则井然有序,这里就浅谈一下《失孤》中所表现的公路电影的“经典主题元素”。

  寻找

  公路电影很重要主题之一就是“寻找”,主人公因为“寻找”而上路,他们寻找的可能是精神上的自由,可能是物质上的财富,也有可能是其他重要的东西。无论如何,寻找,是公路片中推动故事发展的动力之一。在本片中,雷泽宽和曾帅寻找的则是阔别已久的至亲。雷泽宽不远万里踏上寻子的道路,虽然他很清楚,在茫茫人海中要找到自己的孩子如同大海捞针,可是正如他自己所说,唯有不断的“寻找”,他才觉得对得起被拐的儿子。如同硬币的正反面,雷泽宽寻找的是被拐的儿子,而曾经被拐的曾帅,寻找的则是失散多年的父母,两个同样在“寻找”的人,自然在路途中产生了一种天然的默契,甚至也因为彼此对错失的亲情渴望,一种神似父子的感觉自然而然的融入在了两人的相处中,雷泽宽找到了对儿子的关怀与呵护的感觉,而曾帅也体会到了久违的父爱。其中两人在澡堂共浴的片段,让我想到了韩国电影《儿子》,同样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同样一段特别的父子情,此时,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足以表达出饱满的情绪。当雷泽宽看到曾帅与亲人重聚,他老泪纵横,在他眼里不仅是看到了自己找到孩子的希望,也仿佛是一个父亲在注视着自己的儿子,眼中充满爱意。

  成长

  “成长”不光是公路电影这一特定的类型片,可以说是整个电影艺术永恒的主题之一。成长即是改变,唯有改变才是永恒。在本片中,雷泽宽的“成长”是显而易见的,一开始,寻找自己的儿子是他出发的唯一目的,在路途中,一路得到好心人的各种帮助,让他倍感温暖,当他看到了其他被拐孩子的家庭的寻亲信息,无私的担负起了帮忙寻亲的重任,当他提供了一条重要信息让曾帅成功找到自己家人的时候,他的喜悦不亚于找到了自己的亲身骨肉,雷泽宽的成长是从“为己”到“为人”。另一方面的成长,则体现在片尾雷泽宽偶遇僧人的片段, 当他将自己心中的疑惑告知僧人时,僧人用“缘来缘”、“缘起缘灭”作为解答,雷泽宽明白了继续寻找的意义,哪怕前路漫漫,哪怕千山阻隔,雷泽宽都更加坦然与从容了。对于曾帅,同样也有成长。他对雷泽宽说,小的时候,我害怕自己死了,没机会见到亲生父母,而现在我长大了,害怕他们死了,对于寻亲这件事,曾帅期待中却充满了疑惑,直到他遇到了雷泽宽这样一位坚定信念寻找孩子的父亲,在与雷泽宽的相处中,曾帅也更深切的理解了被拐孩子父母的心情。当铁索桥消失,竹林没了,妈妈的麻花辫也剪断了,曾帅还是鼓起了勇气回归到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家庭之中,他终于可以与那个曾经的自己告别,开始一段全新的生活。

  在路上

  “在路上”可谓是公路片最直接的诠释,故事的结尾往往如同我们的人生,一直在路上。在《后会无期》中,马浩汉依旧在路上,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人生答案,而在《失孤》中,雷泽宽也仍然在路上。这条路也许没有尽头,可能穷尽一生,而其中又不知要经过多少风雨,多少考验,然而就如片尾那广袤而美丽的田园景色,只要心中怀揣着希望,这一路将会鲜花遍野生机盎然。对于雷泽宽这样万里寻亲的父母来说,在路上,是一种“不放弃不抛弃”的态度,是始终怀着坚定的信念一路前行,有的家庭幸运如《亲爱的》中的田文军,而更多的家庭仍然在寻找至亲骨肉的漫漫路上,而“打拐”这件事,则更是需要大家不断坚持,永不停歇。

  导演彭三源用公路电影的框架讲诉了《失孤》这样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故事,虽然其中仍然存在表达不到位、剪辑混乱等诸多问题,但是立意明确,主题先行的《失孤》在当下无脑横行的国产电影市场实属难能可贵,也让观众不仅期待更多有深度的国产电影作品。


《失孤》的观后感10篇扩展阅读


《失孤》的观后感10篇(扩展1)

——《失孤》观后感10篇

《失孤》观后感1

  《失孤》是由华谊兄弟出品,彭三源自编自导,刘德华、井柏然主演的首部聚焦“打拐”题材的华语电影,《失孤》讲述了一个丢了自己儿子的父亲雷泽宽(主演:刘德华)的十四年漫漫寻子之路的故事……

  在《失孤》戏中,由刘德华主演的父亲将一位丢失儿子的父亲演绎的质朴而又传神,看的人荡气回肠又潸然泪下。刘德华的表演让人称赞。

  整部《失孤》影片之中最为点睛之处是饰演父亲雷泽宽的刘德华和一位修禅和尚之间的对话。

  怀里抱着一个黑色提兜一身风尘、一脸憔悴的刘德华问盘腿而坐一脸淡定的和尚道:能不能告诉我,我儿子能找回来吗?

  和尚: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找不到他了,缘灭。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各有其缘。

  刘德华:你能不能告诉我,他还活着吗?

  和尚望了望外面田地之中勃勃生长的麦浪缓缓抬起手答道:每一寸土地,你都在上面生过、死过,每一位众生,都做过你的父母,施主,多行善业,缘聚自能相见……

  是啊!缘聚自能相见,只要我们坚持了,你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去做了,你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

《失孤》观后感2

  《失孤》讲的是刘德华寻子的故事。

  刘德华骑着摩托车跑过整个城市,寻找着失散多年的儿子到处发传单,这样找已经找了20多年了,途中遇见了被抛弃的孤儿,这样他们展开了寻子和寻母之旅,路程艰难阻,但为了找到自己的孩子他不惜自己孤身一人去寻找自己失散多年的儿子,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找到了自己的"孩子。

  看完整部电影我心中百感交集的,身为拥有一个健康幸福美满的家庭的我,更应该要理解爸妈的辛苦劳动,与此同时,我们应做到尊老爱幼,孝顺父母,不应该在与父母相处的生活里无理取闹,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一定会做一个懂得知足的好孩子,比起大山深处那些每天吃不上肉喝不上水的小孩子,还有那无父无母的孤儿,和被人贩子坏人拐走的那些可怜的孩子,我们更应该懂得知足。

  这部电影对我的感触很深,我也会在以后的日子里为同学们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失孤》观后感3

  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去电影院看失孤,挺遗憾的,今天终于看了,一如既往的沉重。之前看过一个失孤短评,全是负面评论,诸如剧情**,人物情绪煽动不到位之类,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我觉得走进电影院看电影并不只是为了图一乐,单纯为了轻松一刻,更不只是追求票房和噱头,还需要一些关于人生的思考,还需要一些发自内心的共鸣,这是电影的初衷。失孤里面井柏然扮演的被拐卖的小孩长大了,告诉刘德华扮演的寻亲父亲他因为是拐来的,所以不能上户口,没有身份证,于是不能参加考试,不能坐飞机坐火车,到现在还是个黑户,而他从小就知道自己是拐来的,却不能跟养父母捅破这层窗户纸。

  *这么大,多少被拐卖的孩子正过着凄惨无比的生活,每个难熬的夜晚或白昼,只渴望家人的温暖,而他们的家人连他们的生死都不得而知,还在盲目寻找着。正如电影里寻亲十五年的父亲,不论多少人劝他放弃,多么艰难困苦,他都没有动摇过,骑着那台插着自己孩子照片小旗的摩托车踏遍无数城市,无数山川,我想只有亲情能带来如此大的能量支持着他继续走这条看不到尽头的路。粘满胶带的地图上标记了他去过的地方,泛黄的本子上记录了他欠下的钱和寻亲的细节,也许我们生活的城市他也来过,睡过我们上班必经的桥底,喝过护城河的水,问过你有没有见过他的孩子。

  这是个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电影最后父亲仍然骑着那辆车行走在乡间小路,而现实中,他丢了的孩子,会不会在电影院看着这个陌生的故事泪流满面。我喜欢这部电影,套句台湾老兵的话: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聊人生。

《失孤》观后感4

  与以往的角色不同,这次华仔饰演的是一位寻子15年的父亲,印象中是第一次看见华仔这样邋遢的形象出现在荧幕上,泛白的胡茬,褴褛的衣衫,饱经风霜的脸,一台破旧的老式摩托车,组成了雷泽宽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故事叙述的*淡,没有太大的起伏,但是影片中的的几个情节还是让我热泪盈眶,不知从哪里来的感动充盈了整个心底。

  雷泽宽要去泉州,却走错了路,交警看到了他摩托车后面插的寻子的海报后主动给他指了路。当他走到泥泞的小路上翻开警察给他指路用过的地图时,从里面掉出了两百块钱,他捡起来,默默擦掉上面的泥土,在他的人情记录本上歪歪扭扭写道“高速公路交警200块”,然后合上,装进包里,继续前行。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遇见过这样的善意和温暖,除了感激和像小太阳一样把这温暖传递出去,我不知道我还可以再做些什么。

  雷泽宽在寻子的途中遇见了同样失去家人的小伙子曾帅,他们相互鼓励,相互陪伴,发展出一段亦父子亦朋友的情谊。中途他们有争执,曾帅也一度想放弃,是雷泽宽鼓励着他,在机缘巧合下帮助曾帅找到了家人。曾帅和家人重逢的那天,他站在人群里,目送着曾帅走过那座桥,走进亲人和村里乡亲包裹里,当他们终于拥抱在一起的时候,他终于忍不住泪流满面。虽然他的孩子没有找到,可是他帮别人完成了心愿,他打心底里为曾帅高兴,那是为幸福流的泪。我还记得影片里他说,“那么多丢失孩子的家庭,有的人还在找,有的人放弃了,有的人离婚了,有的人再婚了,可我不会放弃,因为只要在路上就会有希望。

  影片的最后,画面定格在雷泽宽重新骑着摩托车踏上漫漫寻子路。

  《失孤》是一部看了让人觉得心酸的电影,却又和去年的《亲爱的》一样,表达出大家对丢孩子这个问题越来越关注,希望那些丢失的孩子都能得到善待,愿天下无拐。

  其实,看影片之前还跟家里闹了些别扭,可是影片结束后立马就释然了,回去和解。家人是最爱你的人,血浓于水的亲情,剪不断,也割不断。

  能拥抱就不要争吵,珍惜身边人。

《失孤》观后感5

  《失孤》是由华谊兄弟出品,彭三源自编自导,刘德华、井柏然主演的首部聚焦“打拐”题材的华语电影,《失孤》讲述了一个丢了自己儿子的父亲雷泽宽(主演:刘德华)的十四年漫漫寻子之路的故事……

  在《失孤》戏中,由刘德华主演的父亲将一位丢失儿子的父亲演绎的质朴而又传神,看的人荡气回肠又潸然泪下。刘德华的表演让人称赞。

  整部《失孤》影片之中最为点睛之处是饰演父亲雷泽宽的刘德华和一位修禅和尚之间的对话。

  怀里抱着一个黑色提兜一身风尘、一脸憔悴的刘德华问盘腿而坐一脸淡定的和尚道:能不能告诉我,我儿子能找回来吗?

  和尚: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找不到他了,缘灭。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各有其缘。

  刘德华:你能不能告诉我,他还活着吗?

  和尚望了望外面田地之中勃勃生长的麦浪缓缓抬起手答道:每一寸土地,你都在上面生过、死过,每一位众生,都做过你的父母,施主,多行善业,缘聚自能相见……

  是啊!缘聚自能相见,只要我们坚持了,你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去做了,你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

《失孤》观后感6

  “这些年来,只有在路上,我才真的感觉到:我,是一个父亲。”

  一个人,一辆摩托,一面旗子,走过了十五年春秋。——电影《失孤》讲述了父亲雷泽宽为寻找自己走失的儿子而经历重重困难,却仍不放弃、坚持寻子十五年的故事。——电影中,刘德华完美演绎了一位父亲的刚毅与爱子之心,让人怜悯却又心生敬意。能坚持十五年且仍不放弃,这是多么强大的毅力与多么深厚的爱凝聚的力量才能让他坚持十五年!

  而电影原型郭刚堂寻子二十四年,也终于在7月11日找到了自己的孩子,时隔二十四年,父子终相聚,《失孤》中残缺的结局终是美好的。

  二十四年,可能只有郭刚堂自己知道他是如何走过来的。无数的辛酸与痛苦、无数的困难与阻碍,挡不住他的寻子之心。电影中,刘德华吃饭时的样子,是我记忆最深刻的一幕,仅仅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便近乎完美的演绎出了雷泽宽这个失子的父亲生活的`是多么的艰难。

  即使他是孩子的父亲,在寻找一段时间无果后,放弃,也不会受到任何人的斥责,即便是良心上也不会过不去。但,凭看远超常人的恒心,他真的寻找到了几乎绝不可能再找到的孩子。这样一位父亲,值得所有人尊敬。

  “如果看到他,请告诉我”,这可能是这个父亲在这几十年中,唯一的希望。

《失孤》观后感7

  《失孤》这部电影是在有了你之前看的,因为是女导演的缘故,很多感情线的处理和情绪调动是非常细腻的,细腻到已经要超脱寻亲的主题,从各个角度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情感共鸣。为人父母后,这类型的片子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折磨。但之所以推荐给你,是把这段缘分和情感寄托给你,把这人生相遇的感恩寄托给你。

  总之这部电影,比期望的要差,比大多影评要好。

  我在观影前期望有歇斯底里的嘶嚎与挣扎,期待希望与重逢的干脆,这些期待紧紧的扣住《失孤》的主题,都被细腻而清淡的处理掉了。但大多影评的无端指责与谩骂,与观影坐在我后排的几个潮人一样,过于自我,也过于强调所谓的完整性。

  导演的意图很明显,是要通过失孤事件去反应人性,情感,生活。寻子的,寻家的,被拐的,收养的热心的冷漠的等等一系列的情感与伦理链条,阐述一个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寻亲反而只是一个引子。与其说这是一部寻子的故事片,不如说是一部以寻子为切入点反应社会与人伦的公路片更为恰当。

  影片真正的主题在人生,当雷泽宽泪眼婆娑的蹲在和尚面前孱弱的问一句:为什么是我丢了孩子。他问的不是孩子也不是命运,问的是他自己。十五年的青春年华,十五年天涯海角,十五年的奔波劳顿,为什么偏偏是自己,承载着痛楚,茫然,困顿,原地踏步。回答这个疑问的不是和尚的几句箴语,而是整部影片。为他打架的电动车大哥回答了他,救他一命的曾帅回答了他,高速警察掉在地上的两百块钱回答了他,一路上帮助传递寻找的志愿者回答了他,四个一起跳起来接电话的民警回答了他,甚至开在漫山遍野的山茶花回答了他。

  众生皆为父母,只要在路上,一个本子,一页一页记载着所有的安慰;几杆旗帜,一番又一番承载着所有希望,忍不下的痛楚,受不了的煎熬,噙不住的眼泪,又算是什么呢。

  而渺小的生命,伟大的人生,正是这孤独的守候,是这无尽的奔腾,是这温柔的雄关漫道。

《失孤》观后感8

  《失孤》里,雷泽宽问修行的法师:为什么丢的偏偏是我的儿子?

  为什么偏偏是我?这个问题只有俗人会问,佛家不会。这“偏偏”二字里的执拗正是佛家要戒掉的东西,佛祖说一切都是无常,看不透这无常则不能断苦。佛祖希望众生都有一日能够来到他的面前,说出这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可看完这部片子,我觉得这句话太难做到。怎能抛弃一切,跳脱红尘,独寻解脱呢?失孤的父亲可以吗?他可以解脱吗?不可以!这茫茫人海里有他不知身处何处的儿子,这个儿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丢了,在他身边丢了,他欠这个孩子太多照顾,他没有办法让他的孩子感受他作为父亲的爱,亏欠了还没办法偿还。十五年来的艰辛、十五年来的眼泪抵不了心中负罪万一,就是一生的寻找与苦难也没办法帮助这个父亲得到解脱,所以佛祖,你说得太容易了,而现实太难。

  之前看佛经的时候,一直想,如果我有机会站在佛祖面前,我要告诉他:我生未尽,梵行难立,爱欲难断,喜贪难尽,识不透无常,看不穿色相。但是佛祖,即使像我这样的俗人,心中亦有慈悲,愿行善业,望佛祖能助俗人在这俗世少吃些苦。

  《失孤》里让雷泽宽找了十五年并且还会继续找下去的动力是他的执拗,是爱的执着追寻,也是人不能断苦的根源。影片里虽然有修行僧的出现,但他们的出现对于这个无助痛苦的父亲来说,一点帮助都没有,是非常无力的存在。的确他们能帮到什么呢,想不出来。反而,在影片里,有爱的人显得更加有力、更加可爱。随手转发拐卖er童信息的上班族、提供被拐儿童线索的学生、拍摄疑似被拐儿童并报警的乘客、高速公路上给雷泽宽钱的交警、帮助曾帅找到家的志愿者,都那样美丽。

  所以,既然不能解脱红尘、既然注定轮回,那么让我们就做一个有爱的人吧。为何要拐卖er童?为何要收买孩子?想想失孤的父母,他们的脸,他们的眼泪,他们被毁掉的一生……

《失孤》观后感9

  “只有在路上,我才觉得我是一位父亲。”这位失去儿子15年,骑着摩托车寻找15年的父亲,在《失孤》中的话,让我看到了一位父亲的殇。这种骨肉亲情被剥离的痛苦,这种生死未卜的渺茫,让这位父亲在寻找的旅程中更像是一种忏悔与赎罪。

  而另外等待中被寻找的孩子呢,我们很多的时候视角关注失去孩子的父母,哪些孩子内心的期盼呢,对家庭亲情的期待呢?也许正是因为影片讲述了这样的两个人,同样是缺失人生的两个人,他们的渴望,他们的痛苦与期盼。那些买人子女的父母呢?也许他们也怀着同样的对一份完整家庭的渴盼。他们买来的孩子是为了挽救破碎的婚姻,还是延续可能断掉的香火,所以他们忐忑地守护者这份随时可能失去的爱。

  一位行走的父亲,一位寻找父母的少年,他们的结伴,也许都是为了找寻自己的根。

  影片的没有华丽的场景,有的是贴近生活的市井人情。影片没有矫情造作的儿女情长,有的只是让人喟叹的真情与找寻。也许这是刘德华最糟糕的造型,但却是最让我感动的人物形象。因为华仔也已为人父了,所以他才这么的"真实而又深刻。

  最后影片以带有禅意的对话结束。

  “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他,缘灭。找到是缘起,找不到是缘尽。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缘。多行善业,缘聚自会相见。”

  这两年,我的修为渐长,当我心不静时,就看看星云大师的《喜舍》,想想我已比别人得到的太多太多。对生活中所有发生的事,都以缘分之心来对待,所以不骄也不躁。对于未来,不担忧也不盲目的乐观,我主宰自己的心情,因此也把握自己的命运,在红尘俗世中安然活着,悠然自得。

  也许人生就是一个“行”的过程,在行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殇”,也许来源于失去,也许来源于求不得。也许人生都必经苦痛才会让人顿悟。悟,是的悟到了,也就得以解脱。

《失孤》观后感10

  《失孤》是由华谊兄弟出品,彭三源自编自导,刘德华、井柏然主演的首部聚焦“打拐”题材的华语电影,《失孤》讲述了一个丢了自己儿子的父亲雷泽宽(主演:刘德华)的十四年漫漫寻子之路的故事……

  在《失孤》戏中,由刘德华主演的父亲将一位丢失儿子的父亲演绎的质朴而又传神,看的人荡气回肠又潸然泪下。刘德华的表演让人称赞。

  整部《失孤》影片之中最为点睛之处是饰演父亲雷泽宽的刘德华和一位修禅和尚之间的对话。

  怀里抱着一个黑色提兜一身风尘、一脸憔悴的"刘德华问盘腿而坐一脸淡定的和尚道:能不能告诉我,我儿子能找回来吗?

  和尚: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找不到他了,缘灭。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各有其缘。

  刘德华:你能不能告诉我,他还活着吗?

  和尚望了望外面田地之中勃勃生长的麦浪缓缓抬起手答道:每一寸土地,你都在上面生过、死过,每一位众生,都做过你的父母,施主,多行善业,缘聚自能相见……

  是啊!缘聚自能相见,只要我们坚持了,你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去做了,你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


《失孤》的观后感10篇(扩展2)

——失孤观后感10篇

失孤观后感1

  一边是因为孩子被拐而日夜寻找的父母,一边是被拐卖的孩子因为无法提供出生证明等原因而成了黑户,连一张证明自己是谁的身份证都没能得到。一个家庭就这样活生生地被毁了,可悲的是这不是因为生老病死,而是人贩子的.贪欲,还有其背后的另一个家庭的无知与迂腐。对家庭的重视在*是那样地坚韧,这也就是为什么丢了孩子的家庭会那么坚持一定要找回自己的孩子,甚至为此倾家荡产颠沛流离也在所不惜,而买了拐来儿童的家庭也把孩子当成亲生孩子对待,愿意给孩子最好的只是希望孩子能陪在他们身边,养儿以防老。所以当孩子的亲生父母试图接近找回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他们百般阻挠就是不愿意把孩子送回去。而对于孩子来说呢,他们被强行脱离父母的怀抱,被卖到几千几百公里远的地方,叫着完全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人,以为他们就是家人。试想一个最美满的结局,孩子终于找到了亲生父母,在相聚的那一刻,或者也是极为痛苦和矛盾的,一边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一边是养育之恩的陪伴。这样的事情为什么要发生在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的身上,最无辜的是他们,伤害得最深的也是他们。

  影片最后,刘德华问师父,为什么偏偏是我的孩子。

  无论是谁的孩子,对那个家庭都是莫大的伤害。凭什么孩子以及父母要为人贩子和养父母的欲望买单。没有人有权利这么满足自己的欲望,也没有人有义务为了这份欲望买单。相反,欲望者应该要为这份欲望付出代价,而且,必须是惨痛的。

失孤观后感2

  “只有在路上,我才觉得对得起自己的孩子。只有在路上,我才感觉我是一个父亲。”这是影片《失孤》让我最动容的一句话。父亲雷泽宽(刘德华饰)对孩子雷达十多年的千万里追寻,实现了一个父亲的人生价值。

  影片一开始并不是从雷泽宽开始叙事的,而是切换到一个在寻找名叫“周天意”的母亲在街头疯狂地寻找的画面。这一段剧情看似与雷泽宽这一主要人物没有关联,甚至脱节,导演却在其后用这一片段构建出一个善良的父亲的形象。正是这个失去孩子的母亲,凸显出了雷泽宽对于与他一样有相同经历的人的感同身受,并给予他力所能及的所有帮助——带着另一个孩子的照片全*转。拥挤的轮船板上,骑着摩托的雷泽宽出现的那一刻,这一人物形象就给人一种沧桑感,那是岁月的风霜带来的印迹。一种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倔强与执拗,父亲的形象顿时在刘德华的演绎下,沧桑感生动而立体。

  由于当代人对情感的缺失,在近年来的影视作品中,不少作品都将“情感”无限放大与渲染,在这个爱饥渴的时代,一发强大的“催泪弹”似乎更能带给观者情绪上的肆意宣泄。然而,这部《失孤》相比较其他作品,其情感上的处理另辟蹊径,以一种近乎隐忍克制的方式来表达,每到情绪的爆发点,巧妙地避开,大体上用曝光过度到留白、由近景到远景的景别转化、轻快音乐配以喜剧式的情节将泪点降到最低,以给人更多的思考空间,而不是单纯的落泪。这样的处理,却出人意料地给人在观感印象上更为深刻与具体。

  片中,用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图谱,烘托起雷泽宽这一父亲形象的特征。无论是表达出消极态度与人发生口角的老大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行人,还是与其匆匆一别却给予他200元支助的交通巡警、提供线索的年轻志愿者们,这些形象的出现推进了剧情。导演彭三源不局限于表现雷泽宽这一人物形象的单一面,更多的照顾到情感的双向诉求。对于大众给予的帮助,或者有少量对于寻子的消极论调,雷泽宽也付出了自我的情感表达:他会在笔记本上逐字记下每一个帮助过他的人;对别人的孩子走失报以同情并进行宣传。影片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让整个影片的现实意味深刻而具体。设置的另一个人物形象曾帅(实际名:毛雪松),其实给予了被拐孩子一种话语权,被拐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似乎更能够让双方的人物真实可信,也是将被拐方与寻子方进行对照。因为被拐的孩子在长大*后,同样也会思索自己的身世,甚至会因为对自己亲生父母产生误解。这样两方的情感对照,让影片的情感表达更为立体,很好地照顾到了每一个当事人的内心感受,情感的层次分明立现。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片名看出影片的主要表达——“失”与“孤”:一个是痛“失”孩子,一心寻找的父亲;一个是与亲生父母失联,内心纠结并有诸多困惑的“孤”儿。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场类似于父子关系的情感表现,有泪有笑,真挚感人。

  彭三源的剧本侧重写实,其中大段涉及到对于现实的描写,同时运用了大量隐喻的手法对现实进行铺成。曾帅在回忆儿时的画面时,他什么都不记得,只是一直在强调“铁索桥、竹林与妈妈的长辫子”,这三个具有象征意味的实物成为影片的关键线索,并且更加贴近现实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城市化进程愈发明显,铁索桥、竹林在影片最后成了钢筋混泥土建造的水泥桥,竹林消失殆尽,这无疑成为走失孩子与亲生父母之间不可抗拒的外在因素之一。对于童年记忆的追寻,最后却因为现实而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这正是影片想说的另一个问题,就算记得记忆中“家”的样子,城市化的进程也将彻底改变一切,可想而知,还有一些未知的动因在拉远回“家”的路。为了不使影片看上去太过残酷,导演用了诸多诗意的手法来引出记忆中的片段,朦朦胧胧的镜头似乎在诉说一段段深埋在人内心深处的爱的记忆。

  对于信仰的问题,导演多次提及,从一开始雷泽宽烧香拜佛,表达虔诚之心,到最后为僧侣们买食物并寻求答案,无疑在强调信仰的价值,这正与雷泽宽对于执着的“寻子成功”的信念相辅相成。缘聚缘散,缘起缘灭,是雷泽宽与大师的对话。剧本上的文学性表达,大体在这一段比较突出,禅意的表达与体现,加深了一种文字与画面的观感度。用如此具有禅意的话题做结尾,再与雷泽宽再次踏上寻子之路的长镜头,这种开放式的结尾回味无穷。

  这部影片的上映无疑会让人联想到去年上映的口碑之作——由陈可辛执导的《亲爱的》,影片主题都与拐卖儿童有关。然而,对比后不难发现,与《亲爱的》比,《失孤》在叙事上更隐忍克制,情绪拿捏有度,点到即止。针对寻子的情节设置,穿插各个社会各阶层的代表烘托主体人物雷泽宽,曾帅作为被拐孩子的代表将被拐方与亲生父母进行对照,让情感表达更立体。剧本侧重写实,文学性的表达放置于与宗教相关的衍生表达。其实,影片更多的表达用影片的英文名更为接近与贴合——Lost and Love!因爱与失去而上路,更因爱与失去而感动。

失孤观后感3

  失孤:失了,才孤独。孤独有两方,一方是被拐卖的孩子,一方则是丢失了孩子的父母。我觉得人世间最大的痛苦之一即是“骨肉分离”,这是一个惨事,原以为进了电影院自己会哭的稀里哗啦,但我没有。

  这是一部克制的影片,没有刻意煽情,没有贩卖悲苦,导演的想法显然是很清楚也很坚持的,她要拍一部温暖的电影,她提出了“打拐”这个社会公众事件,她请来了大明星刘德华以期待获得更多人士的关注,刘德华没看完剧本便应承了下来,一个字“演”。刘德华说:“这个事件他已经关注十几年了,但是一直没有人拍,现在终于有人要拍了,如果我来演,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个事,票房也不会太亏,有没有机会拿影帝不重要,只希望能帮助到更多的人找回他的孩子。这样的事,我们做一百次一千次,只要有一次成功了,也是值得的。”在这里一定要为导演、为刘德华,以及为《失孤》付出的所有人,包括买票电影院看这部戏的人点赞。

  初为导演的彭三源在电影的节奏把控以及叙事的技巧上难免会有一些生疏,但这很显然是一部如《桃姐》般*淡又兼具一些幽默元素的文艺小品,是比较生活化的自然呈现;并非陈可辛那部同期拍摄抢先上映计算精确商业味十足的《亲爱的》(也是一部国产佳片)。如果你是爱看韩国影片《素媛》《熔炉》以及《亲爱的》这类颇具催泪效果影片的人,也许你会失望吧。为什么彭导要把一个十足催泪的题材拍的这么暖心,有些地方甚至还很欢快呢?为什么导演在感情上要这么克制?我想正如刘德华所饰演的雷泽宽,他在路上找了十五年,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也一定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该哭的该闹的该悔恨的该激动的想必都化作了脸上深深浅浅的皱纹和那温存善良的眼神。有时被戳到伤心处也还是会本能的情绪波动,但更多的时候是深沉默然以致有些麻木。所以,我也就明白了导演的克制内敛,她只是想鼓励这些经历了无数次失望的人,给他们一些温暖,一些正能量。

  全片的配乐,我只能用一个字概括:特别好。在欢乐中透着一丝丝无奈与凄切,但基调是积极的向暖的。这与如画如诗绿意盎然的摄影完美的契合在了一起,也许故事有些游离有些松散,但分寸还是把握的很不错的,尤其是对一位新的女性导演。

  影片的剧情也是很清楚的,大概分三条线:

  第一条是吴君如饰演的人贩子那条线,我想这条线的作用大概是这样的:

  1.提出人口拐卖这个社会事件,作为一个背景,也可以说为什么会有这样一部电影存在的原因,如果不存在,我们拍它作甚,又不是魔幻科幻自我意淫。

  2.告诉我们,有需求就有买卖,有买卖就有拐卖,这就好比市场经济吧,是一个供需的问题,所以有哄抬价格也有贱卖。

  3.社会其实很残酷的,我们要多留一个心眼。

  第二条是倪景阳饰演的丢失孩子的母亲,我觉得这个安排可以这么猜想:

  1.作为主线雷泽宽坚持寻子的一个对比,有的人丢了孩子,尤其是在初期阶段,可能会因为坚持不了,因为过分自责,一时想不开就自寻短见了,这也突显了雷泽宽寻子十五年是一种何等的坚持。

  2.孩子丢失对家庭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

  3.丢失孩子不是雷泽宽这么一个个案,世界上有很多的,也许就在你身边。

  第三条也就是主线,雷泽宽寻子。其实这条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雷泽宽寻子以及雷泽宽帮助别人寻子,二是井柏然饰演的曾帅寻母,并在寻亲的过程中与雷泽宽产生了一种如父如子的关系,这是一种情感上的互补。

  两条副线与主线穿插,副线时间也不长,且在影片的前半段,也许是我看电影多,虽然剪辑有些许生硬,但这两条副线的作用及内在的逻辑还是比较实在的,没有什么问题,也不影响我观影,对我来说,这是一种丰满,这戏本不是剧情冲突强烈推进火速的商业片套路。

  刘德华和井柏然都奉献出了不丢人的演技。尤其是刘德华,把一个寻子十五年的农民父亲的那种谨小慎微,那种喜悦难过的得失,那种茫然的失落都演绎的入丝入扣,拿捏有度。你看他那拦车时踉跄的脚步;你看他把手轻轻搭在背后拘搂的脊背;你看他在鱼排上那期盼又焦作的眼神,渴望与害怕期望落空甚至令他怀疑了自己的判断;发寻子传单被拒绝后尴尬的微笑,以及用手小心翼翼拭被人丢在地上的传单上的灰尘,那上面是孩子的照片,他心疼啊;当曾帅把摩托车钥匙送给他时,他露出了一个慈父幸福的笑容,但紧接下来我们可以看见他眼底那不舍分别的凄凉与怅然;他与曾帅如父如子的互动是全片最温暖最快乐的地方,要是他的孩子不丢,也和曾帅这般大小了,也该是在读书的。想不到一个香港的天王刘德华居然可以把内地农民角色表演的这么好,他不是像,他就是雷泽宽,对,刘德华不仅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也为自己塑造了一个完成度相当之高的角色。

  生活是一条无尽的路,你找他,缘聚,你不找他,缘散,多行善业,缘聚自会相见,只要你坚持了,你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做了,你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

失孤观后感4

  一边是因为孩子被拐而日夜寻找的父母,一边是被拐卖的孩子因为无法提供出生证明等原因而成了黑户,连一张证明自己是谁的身份证都没能得到。一个家庭就这样活生生地被毁了,可悲的是这不是因为生老病死,而是人贩子的贪欲,还有其背后的另一个家庭的无知与迂腐。对家庭的重视在*是那样地坚韧,这也就是为什么丢了孩子的家庭会那么坚持一定要找回自己的孩子,甚至为此倾家荡产颠沛流离也在所不惜,而买了拐来儿童的家庭也把孩子当成亲生孩子对待,愿意给孩子最好的只是希望孩子能陪在他们身边,养儿以防老。所以当孩子的亲生父母试图接近找回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他们百般阻挠就是不愿意把孩子送回去。而对于孩子来说呢,他们被强行脱离父母的怀抱,被卖到几千几百公里远的地方,叫着完全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人,以为他们就是家人。试想一个最美满的结局,孩子终于找到了亲生父母,在相聚的那一刻,或者也是极为痛苦和矛盾的,一边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一边是养育之恩的陪伴。这样的事情为什么要发生在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的身上,最无辜的是他们,伤害得最深的也是他们。

  影片最后,刘德华问师父,为什么偏偏是我的孩子。

  无论是谁的孩子,对那个家庭都是莫大的伤害。凭什么孩子以及父母要为人贩子和养父母的欲望买单。没有人有权利这么满足自己的欲望,也没有人有义务为了这份欲望买单。相反,欲望者应该要为这份欲望付出代价,而且,必须是惨痛的。

失孤观后感5

  当打拐从连年成为热词时,良多人材入手下手存眷这一社会问题。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抵触凸显的即是当下人们的性情运限。若何是说艺术来自于生产,那末生产就为艺术的创作供应了素材的鲜活。片子利用光影,向人们传诉这一问题,无非是想唤起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的存眷。且不管这部片子若何,就以他当初的起程点,也是好意的一种人间间反射。

  刘德华以他自始自终的勤劳以及致力,专心的注释着一个寻子父亲的崎岖潦倒脚色。这是最普通的*农人正在失落去自身儿子后最真正的豪情表明。光一看剧照,那神似农人的着装以及脸色,像极了,也浑然天成为了农人最本真的一壁。这是本性吗?兴许是吧,主演刘德华原本就身世于喷鼻香港屯子,永劫间深耕于*际地,对于沿海的社会也有自身的相识。以是演起来也肯贴切,更由于他已荣升爸爸脚色,更能体味那一份父子之情吧。或者许十年之前,刘德华演起来其实不会如而今这么好。

  导演编剧身世,很好的把控了片子的情节张力以及戏剧抵触,李屏宾的照相作风很好的吻合了影片的基调。交织若干个重生代演员,总体款式没有失落活气。

  看好!心愿片子错过了两014的上映,正在两015取得一个社会的存眷,并再次叫醒社会对于打拐这一事变的普及存眷!

失孤观后感6

  “这些年来,只有在路上,我才真的感觉到:我,是一个父亲。”

  一个人,一辆摩托,一面旗子,走过了十五年春秋。——电影《失孤》讲述了父亲雷泽宽为寻找自己走失的儿子而经历重重困难,却仍不放弃、坚持寻子十五年的故事。——电影中,刘德华完美演绎了一位父亲的刚毅与爱子之心,让人怜悯却又心生敬意。能坚持十五年且仍不放弃,这是多么强大的毅力与多么深厚的爱凝聚的力量才能让他坚持十五年!

  而电影原型郭刚堂寻子二十四年,也终于在7月11日找到了自己的孩子,时隔二十四年,父子终相聚,《失孤》中残缺的结局终是美好的。

  二十四年,可能只有郭刚堂自己知道他是如何走过来的。无数的辛酸与痛苦、无数的困难与阻碍,挡不住他的寻子之心。电影中,刘德华吃饭时的样子,是我记忆最深刻的一幕,仅仅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便近乎完美的演绎出了雷泽宽这个失子的父亲生活的是多么的艰难。

  即使他是孩子的父亲,在寻找一段时间无果后,放弃,也不会受到任何人的斥责,即便是良心上也不会过不去。但,凭看远超常人的恒心,他真的寻找到了几乎绝不可能再找到的孩子。这样一位父亲,值得所有人尊敬。

  “如果看到他,请告诉我”,这可能是这个父亲在这几十年中,唯一的希望。

失孤观后感7

  今天通过看《失孤》这部电影,整个人就像在剧情中,一直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有以下几种感悟和大家分享:

  1.在雷振宽的寻子路上,经受了种种心酸和在渔村惨遭农妇的殴打,想象到父亲是多么的想把孩子找到。所以做为我们现在父母健在的所有儿女们要感恩父母的辛苦和不容易,体贴他们,爱他们。

  2.当井博然饰演的孤儿帮助雷父修摩托而意外找回自己的亲生父母时,我想这就是福往者,福来的道理吧,只要我们行善,我们就会有好的事情发生。

  3.电影结尾时似乎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只留下了佛家的缘起缘灭,我想接下来就应该是我们要做的,坚强,勇敢,慈爱传播给每一个,做有德行的*人。

  《失孤》——“我只有在路上,才感觉到自己还活着”

  片中的父亲为寻其子,历经15年…尽管依旧没有丝毫线索,可他却从未一刻想要放弃…他可能会忘了自己是谁,来自哪里,但唯一不会也不敢忘的,就是继续这条漫长而又艰辛的寻子之路…

  《失孤》虽反应了一种社会现象,但通过主人公,更加深刻的向我们诠释了父母对子女纯朴而又伟大的爱,这种爱,让人心疼…

  我们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在爸爸妈妈的怀抱健康*安的长大,希望每个家庭能和谐幸福,但无奈的是,我们没办法杜绝这种现象再度发生…但我们可以竭尽所能去避免…

失孤观后感8

  今天,老师给我们播放了一部影片,名字叫《失孤》。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仿佛已经看到了无数个正处于绝望中的家庭。

  电影开始,有个可爱的小女孩出现了,她叫周天意,仿佛真是天意,她与自己的妈妈总是擦肩而过。她的妈妈为了寻找她,总是疯了似的发寻人启事,结果却总是让她绝望。就这样,她每天失魂落魄地走在路上不断寻找着,寻找着……小女孩才一岁六个月,就被狠心的人贩子绑架了。孩子在爸爸妈妈手中是无价之宝,掌上明珠,在人贩子手中却只是价值6000元的商品,让人感觉愤恨而又心酸。幸好小女孩被人贩子抱上车的时候,被好心人发现了,报了警,救了回来。只是,令人心痛的是,小女孩的妈妈由于受不了长期的精神折磨,跳河自杀了。看到这,我的心情不觉心痛起来,为这个妈妈,为这个孩子。

  而刘德华饰演的是雷泽宽,他的儿子丢了15年,他就骑着摩托车找了15年。一次偶然,雷泽宽遇到了曾帅,一个被拐卖的男孩。就这样,相似经历的两人开始了漫长的寻亲之路。在这个过程中,曾帅无数次想要放弃,雷泽宽总是鼓励他,说:“我儿子丢了15年,我找了15年,从未想过放弃,你才找了几天,怎么就知道找不到?”最后,曾帅在雷泽宽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亲生父母。

  只是,在影片的最后,这位善良的父亲也没有找到自己的孩子。不过,我相信,好人有好报,他一定会找到自己的孩子!

失孤观后感9

  一边是因为孩子被拐而日夜寻找的`父母,一边是被拐卖的孩子因为无法提供出生证明等原因而成了黑户,连一张证明自己是谁的身份证都没能得到。一个家庭就这样活生生地被毁了,可悲的是这不是因为生老病死,而是人贩子的贪欲,还有其背后的另一个家庭的无知与迂腐。对家庭的重视在*是那样地坚韧,这也就是为什么丢了孩子的家庭会那么坚持一定要找回自己的孩子,甚至为此倾家荡产颠沛流离也在所不惜,而买了拐来儿童的家庭也把孩子当成亲生孩子对待,愿意给孩子最好的只是希望孩子能陪在他们身边,养儿以防老。所以当孩子的亲生父母试图接近找回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他们百般阻挠就是不愿意把孩子送回去。而对于孩子来说呢,他们被强行脱离父母的怀抱,被卖到几千几百公里远的地方,叫着完全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人,以为他们就是家人。试想一个最美满的结局,孩子终于找到了亲生父母,在相聚的那一刻,或者也是极为痛苦和矛盾的,一边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一边是养育之恩的陪伴。这样的事情为什么要发生在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的身上,最无辜的是他们,伤害得最深的也是他们。

  影片最后,刘德华问师父,为什么偏偏是我的孩子。

  无论是谁的孩子,对那个家庭都是莫大的伤害。凭什么孩子以及父母要为人贩子和养父母的欲望买单。没有人有权利这么满足自己的欲望,也没有人有义务为了这份欲望买单。相反,欲望者应该要为这份欲望付出代价,而且,必须是惨痛的。

失孤观后感10

  周末一家人看了电影《失孤》。总体感觉还行,特别是刘德华的表演很到位。影片如果能把镜头伸向失孤者的家庭,写写失孤妻子生活状况,农村现状,会更丰满。

  女儿看这场电影受教了,她更了解这个世界还有很多苦难,她更清楚孩子是家庭的希望。

  走出影院,我问女儿,影片写的是件很凄惨的故事,为什么一路都是春天,满眼都郁郁葱葱?女儿回答不上来,我说,是希望!那个年轻的妈妈,坚持着在马路上不断散发着寻子的传单,在大雨中撑着伞等待,她撑起的是希望啊。但当她的孩子正在回家的路上,她却离去了。还是希望,因为她的希望破灭了。失孤的父亲为何不让失家的男孩见那失孤的母亲?因为希望,父亲怕男孩击碎了妈妈的希望,怕她撑不下去。那男孩找了几天老家,就失望了,准备放弃。那父亲说,你只找了几天,而我已经找了十五年。那男孩惊醒了,最后终于找到了亲生父母。影片反复出现铁索桥,竹林,母亲的长辫子,这些都是希望的载体啊。这说明,人要有希望,更要坚持,才能走向希望。

  影片是个凄惨得有些压抑的故事,但导演还是不断放飞希望。所以,影片发生在春天,满眼花开了,树绿了。春天是希望的季节,导演不希望人们太绝望。失孤父亲一路找,有被打的心酸,有更多如偷偷给钱的交警,免费修车的小伙(后来这小伙找到了家,也印证了佛法的舍得,报应),众多的志愿者。我不认为这是导演粉饰太*,我相信这是真实的现实。

  当然,人是脆弱的,向着希望爬行的路很艰辛。失孤父亲,也有困惑的时候,他不理解为何丢失的是他的孩子,他也动摇他的坚持是否有意义。失孤父亲在问佛,其实问出了所有为希望努力的人心中的困惑。我认为影片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失孤父亲和出家师傅的对话,“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他,缘灭。”

  这是个很开放的结尾,对于这段话,每人有不同的解读,也是因缘。影片最后,父亲又上路了。因为他更坚定,他只有在路上,才感觉对得起儿子,觉得自己是父亲,他觉得他和儿子就剩一张窗户纸。

  佛法讲因缘,我讲希望。你还小,有些道理你需要慢慢咀嚼。但不管怎样,你始终要坚信:活着就好,活着就有希望。并不断告诉自己,一步步向着希望奋进。


《失孤》的观后感10篇(扩展3)

——《失孤》观后感10篇

《失孤》观后感1

  一边是因为孩子被拐而日夜寻找的父母,一边是被拐卖的孩子因为无法提供出生证明等原因而成了黑户,连一张证明自己是谁的身份证都没能得到。一个家庭就这样活生生地被毁了,可悲的是这不是因为生老病死,而是人贩子的`贪欲,还有其背后的另一个家庭的无知与迂腐。对家庭的重视在*是那样地坚韧,这也就是为什么丢了孩子的家庭会那么坚持一定要找回自己的孩子,甚至为此倾家荡产颠沛流离也在所不惜,而买了拐来儿童的家庭也把孩子当成亲生孩子对待,愿意给孩子最好的只是希望孩子能陪在他们身边,养儿以防老。

  所以当孩子的亲生父母试图接近找回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他们百般阻挠就是不愿意把孩子送回去。而对于孩子来说呢,他们被强行脱离父母的怀抱,被卖到几千几百公里远的地方,叫着完全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人,以为他们就是家人。试想一个最美满的结局,孩子终于找到了亲生父母,在相聚的那一刻,或者也是极为痛苦和矛盾的,一边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一边是养育之恩的陪伴。这样的事情为什么要发生在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的身上,最无辜的是他们,伤害得最深的也是他们。

  影片最后,刘德华问师父,为什么偏偏是我的孩子。

  无论是谁的孩子,对那个家庭都是莫大的伤害。凭什么孩子以及父母要为人贩子和养父母的欲望买单。没有人有权利这么满足自己的欲望,也没有人有义务为了这份欲望买单。相反,欲望者应该要为这份欲望付出代价,而且,必须是惨痛的。

《失孤》观后感2

  《失孤》讲的是刘德华寻子的故事。

  刘德华骑着摩托车跑过整个城市,寻找着失散多年的儿子到处发传单,这样找已经找了20多年了,途中遇见了被抛弃的孤儿,这样他们展开了寻子和寻母之旅,路程艰难阻,但为了找到自己的孩子他不惜自己孤身一人去寻找自己失散多年的儿子,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找到了自己的"孩子。

  看完整部电影我心中百感交集的,身为拥有一个健康幸福美满的家庭的我,更应该要理解爸妈的辛苦劳动,与此同时,我们应做到尊老爱幼,孝顺父母,不应该在与父母相处的生活里无理取闹,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一定会做一个懂得知足的好孩子,比起大山深处那些每天吃不上肉喝不上水的小孩子,还有那无父无母的孤儿,和被人贩子坏人拐走的那些可怜的孩子,我们更应该懂得知足。

  这部电影对我的感触很深,我也会在以后的日子里为同学们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失孤》观后感3

  这应该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我们的电影也渐渐开始直白的"讲述生活中的黑暗面了,虽然暂时只能是这种。

  刘德华无论从造型,精神,动作,神态都值得大家走进电影院去支持这部电影。而他所演绎的角色又是那样的真实且发人深省。

  这样的电影真的不适合用电影拍得好不好,剪辑好不好,配乐好不好,情节好不好,逻辑好不好这种思路去评价,当这样一个话题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想无论是努力诠释角色的演员还是讲述这个现实的导演,应该都更希望看到生而为人的我们去重视去看见社会中存在的这种问题吧。

  这部电影出来应该就会被拿来与《亲爱的》进行对比,但几乎一样的社会现实,你要导演怎么办呢?我们应该宽容一点,就像雷泽宽对这个世界的宽容一样。他被渔场大妈打后,说这只是他第一次被打; 看到被人们丢弃的宣传页,他默默捡起擦净; 他寻找自己的孩子,同时尽力帮助别人寻亲......

  十五年,一辆破旧的摩托,一面飘扬的寻子旗帜,一个磨损的黑色挎包,陪着他走过了众多*人口密集的城市。那幅残破的地图上标注着密密麻麻他寻子去到的地方,他说"十五年了,只有在路上,我才感觉我是个父亲。在这十五年里只有在路上我才觉得自己对得起他。"

  他当然有抱怨,当然有恨,他问"为什么偏偏是我的孩子被拐走",但现实的残忍并没有让他变得十恶不赦,反而在十五年的寻子路上,人情让他更懂感恩,更愿帮助别人。出场时船上摩托车上的人,给他带路偷偷塞钱的警察,帮他修摩托车不收钱的曾帅,网上线下的自愿者等等,他笨拙的将得到的滴水之恩一笔一划纪录在本子上,让我们感受到这个人的淳朴与善良,认真与执着,也让我们感受到人间之爱,我觉得这是《失孤》与《亲爱的》最大的差别。《亲爱的》里主要是丢掉孩子的人组成一起互助互勉,而《失孤》加入了很多普通人的力量,手机转发,拍照上传,帮助打一个电话,哪怕安慰一句,等等,对这样的家庭这样走在寻亲路上的人来说也许都是莫大的帮助和关怀,让他们不再那么孤单,也能更快找到丢失的亲人。

  最后想说,希望人群的温度能逐渐回暖,不要太过冷漠的对待别人和世界,我们常觉人世冰凉,细想一下,不正是深处其中的我们使它冰凉吗?如果常怀感恩与慈悲,常带微笑和热情,这样的社会悲剧也许同时会减少。

《失孤》观后感4

  今天下午去看了电影《失孤》,本来以为是一部苦情戏,但是看下来,发现的确是一部佳作,全剧没有过于泛滥的感情催泪,在克制中完成了感情的升华。尤其是结尾处,雷泽宽的摩托车在绿色的大地上行使,继续他的寻子之旅,充满了对于生命残缺的不妥协,使得该剧进入到了宗教和哲学的境界。

  作为一部描写拐卖儿童题材的影片,其主人公主要有两个:作为被拐儿童父亲的雷泽宽和被拐儿童的曾帅。刘德华扮演的雷泽宽为了自己的救赎,15年来骑着摩托车不停地行走、询问、探访、历经磨难,苦苦寻找儿子的消息。而井柏然扮演的曾帅,则因为特殊情况,没有身份证,所以必须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才可以完成自己社会人身份的建构。在同行中,他们渐渐产生了不是父子、胜似父子的依恋。最后,曾帅找到了自己亲生父母,而雷泽宽继续寻找自己的儿子。

  在*文化中,由于缺少宗教这个维度,所以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一旦失去孩子,父母的生命意义便大打折扣,而子女拥有父母也才拥有根。同时,从影片中也不难看出,*很多家庭希望有男孩子,所以也使得拐卖儿童尤其是男婴有着很大的市场。

  作为一名曾经的准文艺青年,我这人心思向来比较细腻,当然也和最近的心境有关,所以我看这部影片时会结合自己的心情做过度解读。在看这部影片时,我想到,其实我们生命中的一个偶然往往会注定自己的人生轨迹。在有的人看来很*常的幸福,对于另一个人而言则是奢望。但是,这也许就是真实的人生吧?就像雷泽宽的坚持,不是有无必要的问题,而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救赎,哪一天心安了、甘心了,修行也就完成了。

  就像我,一直以来总是在追寻一个连自己都说不清楚的“梦”,30几岁的人了,对于很多事,还是有点不甘心,可是在大多数人看来,自己也许有点傻气吧?就像影片中的雷泽宽一样,找到了亲生儿子又如何?15年的时光没有了,永远无法享受自己相伴孩子成长的乐趣。可是,如果就此放弃,他也不会甘心。但是,换个角度来看,这15年来伴着希望的寻找,却也是人生的一部分。没有这15年,他不会那么积极地帮着曾帅寻找父母。

  其实,学问、爱情、人生也大都如此。

  当然,影片最后雷泽宽的顿悟来自佛家的“缘”说。但是,我还是觉得基督教应对人生苦难的态度更符合我的偏好。甘心领受苦难和残缺,勇敢地前行。

  我承认,看这部影片,我想的是自己,但是表达不清,姑且写下留存。

《失孤》观后感5

  好的电影不需要炫目的场景,好像更不太需要华丽的对白。

  周五晚上在孩子安静的入眠后,得空在家里走心的看完了一部用心走下去的"寻子题材电影—《失孤》,主演:刘德华,井柏然。看完有些失眠了,于是就有了想写点东西记录此刻心情的想法,不同于《肖申克救赎》里坚持中浸淫的自由与豁朗,《失孤》中父亲15年的寻子坚持滴灌的全是酸楚与悲伤,有人说人的财富不是指你有没有财富,而是指你有没有灵魂,对于那些被人贩子失去亲身骨肉的父母来说,孩子得以回归就是他们最大的财富。

  是呀,一些垂垂暮年的失孤父母,看着别家厅堂屋檐下长辈或是儿慈女孝,亦或是含饴弄孙的场景,想来也只能蜷缩在摇椅上的毯子下面,露出不易被察觉的艳羡之情了。从心里喜欢这样的电影,刘德华的演绎也当然无可挑剔,不夸张的说,我是泪在眼眶里打着转看完的这部电影。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不同的最柔软的地方,但是我相信父母与子女的一生盘缠之可敬,可贵,可珍惜,是这部电影宣传的一个普世价值。希望身边的朋友们也有时间去看看这部电影。后续也会去关注一些失孤寻子的网站,比如:宝贝回家。希望那些失孤的家庭会有一个圆满的结果,祝福那些父亲,母亲们。末了,我只想说一句心里话:寻子之路,万里不遥。

《失孤》观后感6

  失孤:失了,才孤独。孤独有两方,一方是被拐卖的孩子,一方则是丢失了孩子的父母。我觉得人世间最大的痛苦之一即是“骨肉分离”,这是一个惨事,原以为进了电影院自己会哭的稀里哗啦,但我没有。

  这是一部克制的影片,没有刻意煽情,没有贩卖悲苦,导演的想法显然是很清楚也很坚持的,她要拍一部温暖的电影,她提出了“打拐”这个社会公众事件,她请来了大明星刘德华以期待获得更多人士的关注,刘德华没看完剧本便应承了下来,一个字“演”。刘德华说:“这个事件他已经关注十几年了,但是一直没有人拍,现在终于有人要拍了,如果我来演,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个事,票房也不会太亏,有没有机会拿影帝不重要,只希望能帮助到更多的人找回他的孩子。这样的事,我们做一百次一千次,只要有一次成功了,也是值得的。”在这里一定要为导演、为刘德华,以及为《失孤》付出的所有人,包括买票电影院看这部戏的人点赞。

  初为导演的彭三源在电影的节奏把控以及叙事的技巧上难免会有一些生疏,但这很显然是一部如《桃姐》般*淡又兼具一些幽默元素的文艺小品,是比较生活化的自然呈现;并非陈可辛那部同期拍摄抢先上映计算精确商业味十足的《亲爱的》(也是一部国产佳片)。如果你是爱看韩国影片《素媛》《熔炉》以及《亲爱的》这类颇具催泪效果影片的人,也许你会失望吧。为什么彭导要把一个十足催泪的题材拍的这么暖心,有些地方甚至还很欢快呢?为什么导演在感情上要这么克制?我想正如刘德华所饰演的雷泽宽,他在路上找了十五年,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也一定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该哭的该闹的该悔恨的该激动的想必都化作了脸上深深浅浅的皱纹和那温存善良的眼神。有时被戳到伤心处也还是会本能的情绪波动,但更多的时候是深沉默然以致有些麻木。所以,我也就明白了导演的克制内敛,她只是想鼓励这些经历了无数次失望的人,给他们一些温暖,一些正能量。

  全片的配乐,我只能用一个字概括:特别好。在欢乐中透着一丝丝无奈与凄切,但基调是积极的向暖的。这与如画如诗绿意盎然的摄影完美的契合在了一起,也许故事有些游离有些松散,但分寸还是把握的很不错的,尤其是对一位新的女性导演。

  影片的剧情也是很清楚的,大概分三条线:

  第一条是吴君如饰演的人贩子那条线,我想这条线的作用大概是这样的:1.提出人口拐卖这个社会事件,作为一个背景,也可以说为什么会有这样一部电影存在的原因,如果不存在,我们拍它作甚,又不是魔幻科幻自我意淫。2.告诉我们,有需求就有买卖,有买卖就有拐卖,这就好比市场经济吧,是一个供需的问题,所以有哄抬价格也有贱卖。3.社会其实很残酷的,我们要多留一个心眼。

  第二条是倪景阳饰演的丢失孩子的母亲,我觉得这个安排可以这么猜想:1.作为主线雷泽宽坚持寻子的一个对比,有的人丢了孩子,尤其是在初期阶段,可能会因为坚持不了,因为过分自责,一时想不开就自寻短见了,这也突显了雷泽宽寻子十五年是一种何等的坚持。2.孩子丢失对家庭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3.丢失孩子不是雷泽宽这么一个个案,世界上有很多的,也许就在你身边。

  第三条也就是主线,雷泽宽寻子。其实这条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雷泽宽寻子以及雷泽宽帮助别人寻子,二是井柏然饰演的曾帅寻母,并在寻亲的过程中与雷泽宽产生了一种如父如子的关系,这是一种情感上的互补。

  两条副线与主线穿插,副线时间也不长,且在影片的前半段,也许是我看电影多,虽然剪辑有些许生硬,但这两条副线的作用及内在的逻辑还是比较实在的,没有什么问题,也不影响我观影,对我来说,这是一种丰满,这戏本不是剧情冲突强烈推进火速的商业片套路。

  刘德华和井柏然都奉献出了不丢人的演技。尤其是刘德华,把一个寻子十五年的农民父亲的那种谨小慎微,那种喜悦难过的得失,那种茫然的失落都演绎的入丝入扣,拿捏有度。你看他那拦车时踉跄的脚步;你看他把手轻轻搭在背后拘搂的脊背;你看他在鱼排上那期盼又焦作的眼神,渴望与害怕期望落空甚至令他怀疑了自己的判断;发寻子传单被拒绝后尴尬的微笑,以及用手小心翼翼拭被人丢在地上的传单上的灰尘,那上面是孩子的照片,他心疼啊;当曾帅把摩托车钥匙送给他时,他露出了一个慈父幸福的笑容,但紧接下来我们可以看见他眼底那不舍分别的凄凉与怅然;他与曾帅如父如子的互动是全片最温暖最快乐的地方,要是他的孩子不丢,也和曾帅这般大小了,也该是在读书的。想不到一个香港的天王刘德华居然可以把内地农民角色表演的这么好,他不是像,他就是雷泽宽,对,刘德华不仅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也为自己塑造了一个完成度相当之高的角色。

  生活是一条无尽的路,你找他,缘聚,你不找他,缘散,多行善业,缘聚自会相见,只要你坚持了,你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做了,你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

《失孤》观后感7

  与以往的角色不同,这次华仔饰演的是一位寻子15年的父亲,印象中是第一次看见华仔这样邋遢的形象出现在荧幕上,泛白的胡茬,褴褛的衣衫,饱经风霜的脸,一台破旧的老式摩托车,组成了雷泽宽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故事叙述的*淡,没有太大的起伏,但是影片中的的几个情节还是让我热泪盈眶,不知从哪里来的感动充盈了整个心底。

  雷泽宽要去泉州,却走错了路,交警看到了他摩托车后面插的寻子的海报后主动给他指了路。当他走到泥泞的小路上翻开警察给他指路用过的地图时,从里面掉出了两百块钱,他捡起来,默默擦掉上面的泥土,在他的人情记录本上歪歪扭扭写道“高速公路交警200块”,然后合上,装进包里,继续前行。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遇见过这样的善意和温暖,除了感激和像小太阳一样把这温暖传递出去,我不知道我还可以再做些什么。

  雷泽宽在寻子的途中遇见了同样失去家人的小伙子曾帅,他们相互鼓励,相互陪伴,发展出一段亦父子亦朋友的情谊。中途他们有争执,曾帅也一度想放弃,是雷泽宽鼓励着他,在机缘巧合下帮助曾帅找到了家人。曾帅和家人重逢的那天,他站在人群里,目送着曾帅走过那座桥,走进亲人和村里乡亲包裹里,当他们终于拥抱在一起的时候,他终于忍不住泪流满面。虽然他的孩子没有找到,可是他帮别人完成了心愿,他打心底里为曾帅高兴,那是为幸福流的泪。我还记得影片里他说,“那么多丢失孩子的家庭,有的人还在找,有的人放弃了,有的人离婚了,有的人再婚了,可我不会放弃,因为只要在路上就会有希望。

  影片的最后,画面定格在雷泽宽重新骑着摩托车踏上漫漫寻子路。

  《失孤》一部看了让人觉得心酸的电影,却又和去年的《亲爱的》一样,表达出大家对丢孩子这个问题越来越关注,希望那些丢失的孩子都能得到善待,愿天下无拐。

  其实,看影片之前还跟家里闹了些别扭,可是影片结束后立马就释然了,回去和解。家人是最爱你的人,血浓于水的亲情,剪不断,也割不断。

  能拥抱就不要争吵,珍惜身边人。

《失孤》观后感8

  我相信这个电影感动了很多人,当然也感动了我。

  这部电影和《亲爱的》差不多,都是讲寻子,寻家的故事。

  《失孤》——“我只有在路上,才感觉到自己还活着”,黝黑的面颊上,深深刻着饱经沧桑后所特有的苦涩与坚韧,农民雷泽宽(刘德华饰)驾着一辆破旧的摩托车奔走在祖国广阔而荒凉的土地上……为了寻找自己丢失的儿子,他寻了十五年,走遍千山万水,跨越了大半个*,十五年的漫长旅程,早已不敢猜测何时是个尽头。

  片中的父亲为寻子,历经十五年……尽管依旧没有一点儿线索,可他却从未要放弃,一路上他帮助很多寻子或寻家的人……他可能忘了自己是谁,来自哪里,但唯一不会也不敢忘记的,就是继续这条漫长而又艰苦的寻子之路……我边看边想着自己的幸福生活,有书读,有父母疼爱,所以我更要珍惜我现在的生活。

  电影结尾时似乎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只留下了佛家的缘起缘灭,我想接下来就应该是我们要做的",把坚强,勇敢,慈爱传播给每一个人,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失孤》观后感9

  “只有在路上,我才觉得我是一位父亲。”这位失去儿子15年,骑着摩托车寻找15年的父亲,在《失孤》中的话,让我看到了一位父亲的殇。这种骨肉亲情被剥离的痛苦,这种生死未卜的渺茫,让这位父亲在寻找的旅程中更像是一种忏悔与赎罪。

  而另外等待中被寻找的孩子呢,我们很多的时候视角关注失去孩子的父母,哪些孩子内心的期盼呢,对家庭亲情的期待呢?也许正是因为影片讲述了这样的两个人,同样是缺失人生的两个人,他们的渴望,他们的痛苦与期盼。那些买人子女的父母呢?也许他们也怀着同样的对一份完整家庭的渴盼。他们买来的孩子是为了挽救破碎的婚姻,还是延续可能断掉的香火,所以他们忐忑地守护者这份随时可能失去的爱。

  一位行走的父亲,一位寻找父母的少年,他们的结伴,也许都是为了找寻自己的根。

  影片的没有华丽的场景,有的是贴近生活的市井人情。影片没有矫情造作的儿女情长,有的只是让人喟叹的真情与找寻。也许这是刘德华最糟糕的造型,但却是最让我感动的人物形象。因为华仔也已为人父了,所以他才这么的真实而又深刻。

  最后影片以带有禅意的对话结束。

  “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他,缘灭。找到是缘起,找不到是缘尽。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缘。多行善业,缘聚自会相见。”

  这两年,我的修为渐长,当我心不静时,就看看星云大师的《喜舍》,想想我已比别人得到的太多太多。对生活中所有发生的事,都以缘分之心来对待,所以不骄也不躁。对于未来,不担忧也不盲目的乐观,我主宰自己的心情,因此也把握自己的命运,在红尘俗世中安然活着,悠然自得。

  也许人生就是一个“行”的过程,在行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殇”,也许来源于失去,也许来源于求不得。也许人生都必经苦痛才会让人顿悟。悟,是的悟到了,也就得以解脱。

《失孤》观后感10

  “只有在路上,我才觉得我是一位父亲。”这位失去儿子15年,骑着摩托车寻找15年的父亲,在《失孤》中的话,让我看到了一位父亲的殇。这种骨肉亲情被剥离的痛苦,这种生死未卜的渺茫,让这位父亲在寻找的旅程中更像是一种忏悔与赎罪。

  而另外等待中被寻找的孩子呢,我们很多的时候视角关注失去孩子的父母,哪些孩子内心的期盼呢,对家庭亲情的期待呢?也许正是因为影片讲述了这样的两个人,同样是缺失人生的两个人,他们的渴望,他们的痛苦与期盼。那些买人子女的父母呢?也许他们也怀着同样的对一份完整家庭的渴盼。他们买来的孩子是为了挽救破碎的婚姻,还是延续可能断掉的香火,所以他们忐忑地守护者这份随时可能失去的爱。

  一位行走的父亲,一位寻找父母的少年,他们的结伴,也许都是为了找寻自己的根。

  影片的没有华丽的场景,有的是贴近生活的市井人情。影片没有矫情造作的儿女情长,有的只是让人喟叹的真情与找寻。也许这是刘德华最糟糕的造型,但却是最让我感动的人物形象。因为华仔也已为人父了,所以他才这么的"真实而又深刻。

  最后影片以带有禅意的对话结束。

  “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他,缘灭。找到是缘起,找不到是缘尽。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缘。多行善业,缘聚自会相见。”

  这两年,我的修为渐长,当我心不静时,就看看星云大师的《喜舍》,想想我已比别人得到的太多太多。对生活中所有发生的事,都以缘分之心来对待,所以不骄也不躁。对于未来,不担忧也不盲目的乐观,我主宰自己的心情,因此也把握自己的命运,在红尘俗世中安然活着,悠然自得。

  也许人生就是一个“行”的过程,在行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殇”,也许来源于失去,也许来源于求不得。也许人生都必经苦痛才会让人顿悟。悟,是的悟到了,也就得以解脱。


《失孤》的观后感10篇(扩展4)

——《失孤》观后感10篇

《失孤》观后感1

  周末一家人看了电影《失孤》。总体感觉还行,特别是刘德华的表演很到位。影片如果能把镜头伸向失孤者的家庭,写写失孤妻子生活状况,农村现状,会更丰满。

  女儿看这场电影受教了,她更了解这个世界还有很多苦难,她更清楚孩子是家庭的希望。

  走出影院,我问女儿,影片写的是件很凄惨的故事,为什么一路都是春天,满眼都郁郁葱葱?女儿回答不上来,我说,是希望!那个年轻的妈妈,坚持着在马路上不断散发着寻子的传单,在大雨中撑着伞等待,她撑起的是希望啊。但当她的孩子正在回家的路上,她却离去了。还是希望,因为她的希望破灭了。失孤的父亲为何不让失家的男孩见那失孤的母亲?因为希望,父亲怕男孩击碎了妈妈的希望,怕她撑不下去。那男孩找了几天老家,就失望了,准备放弃。那父亲说,你只找了几天,而我已经找了十五年。那男孩惊醒了,最后终于找到了亲生父母。影片反复出现铁索桥,竹林,母亲的长辫子,这些都是希望的载体啊。这说明,人要有希望,更要坚持,才能走向希望。

  影片是个凄惨得有些压抑的故事,但导演还是不断放飞希望。所以,影片发生在春天,满眼花开了,树绿了。春天是希望的季节,导演不希望人们太绝望。失孤父亲一路找,有被打的心酸,有更多如偷偷给钱的交警,免费修车的小伙(后来这小伙找到了家,也印证了佛法的舍得,报应),众多的志愿者。我不认为这是导演粉饰太*,我相信这是真实的现实。

  当然,人是脆弱的,向着希望爬行的路很艰辛。失孤父亲,也有困惑的时候,他不理解为何丢失的是他的孩子,他也动摇他的坚持是否有意义。失孤父亲在问佛,其实问出了所有为希望努力的人心中的困惑。我认为影片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失孤父亲和出家师傅的对话,“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他,缘灭。”

  这是个很开放的结尾,对于这段话,每人有不同的解读,也是因缘。影片最后,父亲又上路了。因为他更坚定,他只有在路上,才感觉对得起儿子,觉得自己是父亲,他觉得他和儿子就剩一张窗户纸。

  佛法讲因缘,我讲希望。你还小,有些道理你需要慢慢咀嚼。但不管怎样,你始终要坚信:活着就好,活着就有希望。并不断告诉自己,一步步向着希望奋进。

《失孤》观后感2

  今天通过看《失孤》这部电影,整个人就像在剧情中,一直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有以下几种感悟和大家分享:

  1.在雷振宽的寻子路上,经受了种种心酸和在渔村惨遭农妇的殴打,想象到父亲是多么的想把孩子找到。所以做为我们现在父母健在的所有儿女们要感恩父母的辛苦和不容易,体贴他们,爱他们。

  2.当井博然饰演的孤儿帮助雷父修摩托而意外找回自己的亲生父母时,我想这就是福往者,福来的道理吧,只要我们行善,我们就会有好的事情发生。

  3.电影结尾时似乎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只留下了佛家的缘起缘灭,我想接下来就应该是我们要做的,坚强,勇敢,慈爱传播给每一个,做有德行的*人。

  《失孤》——“我只有在路上,才感觉到自己还活着”

  片中的父亲为寻其子,历经15年…尽管依旧没有丝毫线索,可他却从未一刻想要放弃…他可能会忘了自己是谁,来自哪里,但唯一不会也不敢忘的,就是继续这条漫长而又艰辛的寻子之路…

  《失孤》虽反应了一种社会现象,但通过主人公,更加深刻的向我们诠释了父母对子女纯朴而又伟大的爱,这种爱,让人心疼…

  我们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在爸爸妈妈的怀抱健康*安的长大,希望每个家庭能和谐幸福,但无奈的是,我们没办法杜绝这种现象再度发生…但我们可以竭尽所能去避免…

  四年一届的奥运会总是那么的令人鼓舞、兴奋、震撼。在奥运会中,最令我感动的是那自始至终贯穿于奥运会的伟大的奥运精神。

  奥运精神是什么?奥运会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那么,支撑和造就“更快、更高、更强”的是什么?那就是“自信、自尊、自强”,这才是奥运精神的升华,这才是奥运精神的最高境界,这就是奥运精神的一切活力的源泉。

  一个人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力、勇于拼搏的顽强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态度才能做好一件事。还记得在奥运会上,运动员们那矫健、飒爽的身姿了吗?还记得在奥运会上,运动员们那奋勇拼搏,顽强不息的精神了吗?还记得运动员们充满自信的走进比赛场地的情景了吗?没错,那就是奥运精神。

  奥运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一直鼓舞着我。它给我巨大的力量,它给我克服困难的信心。记得有一次作文比赛,当我信心百辈地刚走进比赛场地时,一些同学就对我冷嘲热讽说:“哼,冠军是我们的,你们又算得了什么呢?”我听了,原有的自信心立即下降一大节,心灰意冷,正如他们所说,我们又算得了什么呢?可是,就在此时此刻,我突然想起了我们经常说的奥运精神:“更快、更高、更强”,也就是“自信、自尊、自强”。对呀,我应该自信,就像奥运会的运动员一样,神奇十足,而不是遇到一点挫折或是听到一点责骂、嘲笑自己的话就丧失了自信心。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充满着信心。

  有一次,当我得知我的作文获得一等奖,我十分的高兴!可我也不能因为得到这种荣誉就封锁自己,我应该学习“奥运精神”,更加勤学苦练,将自己的作文水*要再提升到另外一种境界,更高一个档次。我也要不断的改善自己的作文,要比原来的作文要更好,更完美。要不断的超越自己,我要与自己比赛。

  奥运精神,它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时时刻刻鞭策着我们。它就像马路上的指示牌,总是在我们迷失方向的时候指引我们,使我们找到正确的路。

  奥运精神,永远在我心中燃烧;奥运精神,永远在我心中闪耀;奥运精神永远激励着我!

《失孤》观后感3

  好的电影不需要炫目的场景,好像更不太需要华丽的对白。

  周五晚上在孩子安静的入眠后,得空在家里走心的看完了一部用心走下去的"寻子题材电影—《失孤》,主演:刘德华,井柏然。看完有些失眠了,于是就有了想写点东西记录此刻心情的想法,不同于《肖申克救赎》里坚持中浸淫的自由与豁朗,《失孤》中父亲15年的寻子坚持滴灌的全是酸楚与悲伤,有人说人的财富不是指你有没有财富,而是指你有没有灵魂,对于那些被人贩子失去亲身骨肉的父母来说,孩子得以回归就是他们最大的财富。

  是呀,一些垂垂暮年的失孤父母,看着别家厅堂屋檐下长辈或是儿慈女孝,亦或是含饴弄孙的场景,想来也只能蜷缩在摇椅上的毯子下面,露出不易被察觉的艳羡之情了。从心里喜欢这样的电影,刘德华的演绎也当然无可挑剔,不夸张的说,我是泪在眼眶里打着转看完的这部电影。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不同的最柔软的地方,但是我相信父母与子女的一生盘缠之可敬,可贵,可珍惜,是这部电影宣传的一个普世价值。希望身边的朋友们也有时间去看看这部电影。后续也会去关注一些失孤寻子的网站,比如:宝贝回家。希望那些失孤的家庭会有一个圆满的结果,祝福那些父亲,母亲们。末了,我只想说一句心里话:寻子之路,万里不遥。

《失孤》观后感4

  失孤:失了,才孤独。孤独有两方,一方是被拐卖的孩子,一方则是丢失了孩子的父母。我觉得人世间最大的痛苦之一即是“骨肉分离”,这是一个惨事,原以为进了电影院自己会哭的稀里哗啦,但我没有。

  这是一部克制的影片,没有刻意煽情,没有贩卖悲苦,导演的想法显然是很清楚也很坚持的,她要拍一部温暖的电影,她提出了“打拐”这个社会公众事件,她请来了大明星刘德华以期待获得更多人士的关注,刘德华没看完剧本便应承了下来,一个字“演”。刘德华说:“这个事件他已经关注十几年了,但是一直没有人拍,现在终于有人要拍了,如果我来演,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个事,票房也不会太亏,有没有机会拿影帝不重要,只希望能帮助到更多的人找回他的孩子。这样的事,我们做一百次一千次,只要有一次成功了,也是值得的。”在这里一定要为导演、为刘德华,以及为《失孤》付出的所有人,包括买票电影院看这部戏的人点赞。

  初为导演的彭三源在电影的节奏把控以及叙事的技巧上难免会有一些生疏,但这很显然是一部如《桃姐》般*淡又兼具一些幽默元素的文艺小品,是比较生活化的自然呈现;并非陈可辛那部同期拍摄抢先上映计算精确商业味十足的《亲爱的》(也是一部国产佳片)。如果你是爱看韩国影片《素媛》《熔炉》以及《亲爱的》这类颇具催泪效果影片的人,也许你会失望吧。为什么彭导要把一个十足催泪的题材拍的这么暖心,有些地方甚至还很欢快呢?为什么导演在感情上要这么克制?我想正如刘德华所饰演的雷泽宽,他在路上找了十五年,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也一定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该哭的该闹的该悔恨的该激动的想必都化作了脸上深深浅浅的皱纹和那温存善良的眼神。有时被戳到伤心处也还是会本能的情绪波动,但更多的时候是深沉默然以致有些麻木。所以,我也就明白了导演的克制内敛,她只是想鼓励这些经历了无数次失望的人,给他们一些温暖,一些正能量。

  全片的配乐,我只能用一个字概括:特别好。在欢乐中透着一丝丝无奈与凄切,但基调是积极的向暖的。这与如画如诗绿意盎然的摄影完美的契合在了一起,也许故事有些游离有些松散,但分寸还是把握的很不错的,尤其是对一位新的女性导演。

  影片的剧情也是很清楚的,大概分三条线:

  第一条是吴君如饰演的人贩子那条线,我想这条线的作用大概是这样的:1.提出人口拐卖这个社会事件,作为一个背景,也可以说为什么会有这样一部电影存在的原因,如果不存在,我们拍它作甚,又不是魔幻科幻自我意淫。2.告诉我们,有需求就有买卖,有买卖就有拐卖,这就好比市场经济吧,是一个供需的问题,所以有哄抬价格也有贱卖。3.社会其实很残酷的,我们要多留一个心眼。

  第二条是倪景阳饰演的丢失孩子的母亲,我觉得这个安排可以这么猜想:1.作为主线雷泽宽坚持寻子的一个对比,有的人丢了孩子,尤其是在初期阶段,可能会因为坚持不了,因为过分自责,一时想不开就自寻短见了,这也突显了雷泽宽寻子十五年是一种何等的坚持。2.孩子丢失对家庭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3.丢失孩子不是雷泽宽这么一个个案,世界上有很多的,也许就在你身边。

  第三条也就是主线,雷泽宽寻子。其实这条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雷泽宽寻子以及雷泽宽帮助别人寻子,二是井柏然饰演的曾帅寻母,并在寻亲的过程中与雷泽宽产生了一种如父如子的关系,这是一种情感上的互补。

  两条副线与主线穿插,副线时间也不长,且在影片的前半段,也许是我看电影多,虽然剪辑有些许生硬,但这两条副线的作用及内在的逻辑还是比较实在的,没有什么问题,也不影响我观影,对我来说,这是一种丰满,这戏本不是剧情冲突强烈推进火速的商业片套路。

  刘德华和井柏然都奉献出了不丢人的演技。尤其是刘德华,把一个寻子十五年的农民父亲的那种谨小慎微,那种喜悦难过的得失,那种茫然的失落都演绎的入丝入扣,拿捏有度。你看他那拦车时踉跄的脚步;你看他把手轻轻搭在背后拘搂的脊背;你看他在鱼排上那期盼又焦作的眼神,渴望与害怕期望落空甚至令他怀疑了自己的判断;发寻子传单被拒绝后尴尬的微笑,以及用手小心翼翼拭被人丢在地上的传单上的灰尘,那上面是孩子的照片,他心疼啊;当曾帅把摩托车钥匙送给他时,他露出了一个慈父幸福的笑容,但紧接下来我们可以看见他眼底那不舍分别的凄凉与怅然;他与曾帅如父如子的互动是全片最温暖最快乐的地方,要是他的孩子不丢,也和曾帅这般大小了,也该是在读书的。想不到一个香港的天王刘德华居然可以把内地农民角色表演的这么好,他不是像,他就是雷泽宽,对,刘德华不仅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也为自己塑造了一个完成度相当之高的角色。

  生活是一条无尽的路,你找他,缘聚,你不找他,缘散,多行善业,缘聚自会相见,只要你坚持了,你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做了,你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

《失孤》观后感5

  “这些年来,只有在路上,我才真的感觉到:我,是一个爸爸。”

  很多年前,雷泽宽(刘德华饰)两岁的儿子丢了,于是,雷泽宽踏上了长达十五年的寻子之路。一路上,历经艰辛,雷泽宽却始终没有放弃,只为了再次看到那个不小心失落的儿子,再见到那个忘不了的笑容。

  偶然间,雷泽宽遇到年轻人曾帅(井柏然饰)。与雷泽宽相反,曾帅小时候被坏人绑架,从此再也没见过自己的父亲。天涯相遇的两人,如此相似,却又如此不同。于是,他们决定一起上路,要天涯海角去找到那个最亲爱的家人……

《失孤》观后感6

  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去电影院看《失孤》,挺遗憾的,今天终于看了,一如既往的沉重。

  之前看过一个失孤短评,全是负面评论,诸如剧情**,人物情绪煽动不到位之类,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我觉得走进电影院看电影并不只是为了图一乐,单纯为了轻松一刻,更不只是追求票房和噱头,还需要一些关于人生的思考,还需要一些发自内心的共鸣,这是电影的初衷。

  失孤里面井柏然扮演的被拐卖的小孩长大了,告诉刘德华扮演的寻亲父亲他因为是拐来的,所以不能上户口,没有身份证,于是不能参加考试,不能坐飞机坐火车,到现在还是个黑户,而他从小就知道自己是拐来的,却不能跟养父母捅破这层窗户纸。*这么大,多少被拐卖的孩子正过着凄惨无比的生活,每个难熬的夜晚或白昼,只渴望家人的温暖,而他们的家人连他们的生死都不得而知,还在盲目寻找着。正如电影里寻亲十五年的父亲,不论多少人劝他放弃,多么艰难困苦,他都没有动摇过,骑着那台插着自己孩子照片小旗的摩托车踏遍无数城市,无数山川,我想只有亲情能带来如此大的能量支持着他继续走这条看不到尽头的路。粘满胶带的地图上标记了他去过的地方,泛黄的本子上记录了他欠下的钱和寻亲的细节,也许我们生活的城市他也来过,睡过我们上班必经的桥底,喝过护城河的水,问过你有没有见过他的孩子。这是个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电影最后父亲仍然骑着那辆车行走在乡间小路,而现实中,他丢了的孩子,会不会在电影院看着这个陌生的故事泪流满面。

  我喜欢这部电影,套句台湾老兵的话: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聊人生。

《失孤》观后感7

  影片是由刘德华、井柏然、倪景阳饰演的打拐题材的剧情!剧情中讲述的是由一张小孩子的照片。在他最可爱。需要母亲的时候却被拐卖了!影片中的主人公刘德华饰演的是一个农民,也是一个父亲,为了寻找他的孩子,骑着一个摩托车,走遍了所有人流密集的城市。为了寻找他可爱的孩子而做出的努力!看着他穿着的衣服脸上的疤痕风吹过的痕迹。哎可以想象他所做的努力!在路上经历了太多太多!一场小车祸。让他认识了被拐青年曾帅。两人一同走上了寻亲的路程!

  人!无论多大的年龄,要有人相伴,人生才会是最好的结局!人,生活中也是一样!正是有了曾帅在寻亲路上的相伴,雷泽宽才会一点一点的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生活的色彩!雷泽宽在陪伴寻找二是的记忆时。脑海中的——铁索桥、竹林、妈妈的长辫子。每每曾帅想要放弃的时候,都是这位朴实的农民给了他希望,他们之间相互振作着。很好很好!故事的开头还有一位母亲。为了寻找自己的孩子而做出的种种努力!这种感觉真的是太难受,心里真的不是滋味啊!每天在那发传单,顶着烈日,哪怕是下雨也是一样在那等着亲人!当我看到找到亲人的那一刻。我的心也跟着颤抖了一下,心里在想,虽然是影片在讲述,可咱们现实的生活中,社会上,是不是也有很多这样的人呢?我想肯定是有的!

  雷泽宽到最后也没有找到他的孩子,或许陪伴他到最后的还是那摩托车吧!可怜的老母亲啊您怎么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啊?生命真可贵!是无价!或许,当你知道了你的孩子活在人世间的那一刻的时候。你的精神支撑已放松了你的心!

《失孤》观后感8

  “只有在路上,我才觉得我是一位父亲。”这位失去儿子15年,骑着摩托车寻找15年的父亲,在《失孤》中的话,让我看到了一位父亲的殇。这种骨肉亲情被剥离的痛苦,这种生死未卜的渺茫,让这位父亲在寻找的旅程中更像是一种忏悔与赎罪。

  而另外等待中被寻找的孩子呢,我们很多的时候视角关注失去孩子的父母,哪些孩子内心的期盼呢,对家庭亲情的期待呢?也许正是因为影片讲述了这样的两个人,同样是缺失人生的两个人,他们的渴望,他们的痛苦与期盼。那些买人子女的父母呢?也许他们也怀着同样的对一份完整家庭的渴盼。他们买来的孩子是为了挽救破碎的婚姻,还是延续可能断掉的香火,所以他们忐忑地守护者这份随时可能失去的爱。

  一位行走的父亲,一位寻找父母的少年,他们的结伴,也许都是为了找寻自己的根。

  影片的没有华丽的场景,有的是贴近生活的市井人情。影片没有矫情造作的儿女情长,有的只是让人喟叹的真情与找寻。也许这是刘德华最糟糕的造型,但却是最让我感动的人物形象。因为华仔也已为人父了,所以他才这么的"真实而又深刻。

  最后影片以带有禅意的对话结束。

  “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他,缘灭。找到是缘起,找不到是缘尽。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缘。多行善业,缘聚自会相见。”

  这两年,我的修为渐长,当我心不静时,就看看星云大师的《喜舍》,想想我已比别人得到的太多太多。对生活中所有发生的事,都以缘分之心来对待,所以不骄也不躁。对于未来,不担忧也不盲目的乐观,我主宰自己的心情,因此也把握自己的命运,在红尘俗世中安然活着,悠然自得。

  也许人生就是一个“行”的过程,在行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殇”,也许来源于失去,也许来源于求不得。也许人生都必经苦痛才会让人顿悟。悟,是的悟到了,也就得以解脱。

《失孤》观后感9

  看完电影《失孤》,一切的不如意,都变的那么淡然。唯有血浓于水的亲情,波涛汹涌,让人抑制不住的流出眼泪。刘德华本色出演的《失孤》把一个父亲*凡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在光影中展现出来。片尾一阵苍穹中的诵经的禅意,那是生命的救赎,声音飘过千山万水,昭示芸芸众生,人世间最大的苦难莫过于骨肉分离。

  想起了去年上映由赵薇主演的电影《亲爱的》,还有那撕心裂肺的呼喊,让我有好几个晚上都难以入眠。又想起了中央电视台倪萍主持的寻亲节目《等着我》,别人吃过的那些苦,别人遭受的那些罪,一个大男人,我竟然无法*静下来。以至于这半年来,每每我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都会到网上搜索节目《等着我》来看,听着别人的故事,默默地留下自己的眼泪,与自己的那点挫折对比,这些不如意也就云淡风轻了。

  夫得之而无以为念,遂亡矣。生生世世,突然觉得世界上最温暖的瞬间是离别后重逢的那一刻,情感穿透力是那么的强大,强大的摧毁每一颗刚强的内心。寻亲,这一有人类繁衍的那一刻起就存在的社会学行为,从未间断。

  想起了老家的一个习俗,农历腊月二十六,村里的家家户户都会放爆竹庆贺,这一天隆重程度超过了除夕夜。后来,年长的前辈告诉我,传说古代村里人有一大部分人去北方修长城,到了腊月底,全村人都会在村口翘首以盼,期望家人团聚过年。可是,等了很多年,都没有乡亲回来。终于有一年,腊月二十六日,有一个乡亲死里逃生回来,全村人放爆竹来庆贺,这是一份乡情的惦念,一份亲情的寄托。于是,这个习俗一直保留了下来。

  当骨肉被隐匿世界渺渺,栖身人海茫茫怕是唯一选择。当亲人被阻隔在迷茫的天地里,找寻是安放亲情的唯一神龛。爱是世上的幸福,但幸福并不是爱的全部礼遇。爱是团聚,但没有分离也就无所谓团聚。在爱的"作用下,一切都凝结在快乐和赞美之中。然而,倘若没有先前的离别,就不会有眼前的团聚。感谢那些离别,让爱多了一份厚重与期盼。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世间残酷而戏剧,所以才会有那么多感天动地。天地乾坤,温情永存,活着,是最好的信仰。期待世上所有的离散与不幸,都能带来惊喜与相逢。相信“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但是我却用来寻找光明”,离散从未停止,但希望和信念也从未消逝,而是愈发澎湃,如同这春潮滚滚,拍打着岸边的孤舟。

《失孤》观后感10

  今天通过看《失孤》这部电影,整个人就像在剧情中,一直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有以下几种感悟和大家分享:

  1、在雷振宽的寻子路上,经受了种种心酸和在渔村惨遭农妇的殴打,想象到父亲是多么的想把孩子找到。所以做为我们现在父母健在的所有儿女们要感恩父母的辛苦和不容易,体贴他们,爱他们。

  2、当井博然饰演的孤儿帮助雷父修摩托而意外找回自己的亲生父母时,我想这就是福往者,福来的道理吧,只要我们行善,我们就会有好的事情发生。

  3、电影结尾时似乎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只留下了佛家的缘起缘灭,我想接下来就应该是我们要做的,坚强,勇敢,慈爱传播给每一个,做有德行的*人。

  《失孤》——“我只有在路上,才感觉到自己还活着”

  片中的父亲为寻其子,历经15年…尽管依旧没有丝毫线索,可他却从未一刻想要放弃…他可能会忘了自己是谁,来自哪里,但唯一不会也不敢忘的,就是继续这条漫长而又艰辛的寻子之路…

  《失孤》虽反应了一种社会现象,但通过主人公,更加深刻的向我们诠释了父母对子女纯朴而又伟大的爱,这种爱,让人心疼…

  我们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在爸爸妈妈的怀抱健康*安的长大,希望每个家庭能和谐幸福,但无奈的是,我们没办法杜绝这种现象再度发生…但我们可以竭尽所能去避免…


《失孤》的观后感10篇(扩展5)

——失孤观后感10篇

失孤观后感1

  《失孤》里,雷泽宽问修行的法师:为什么丢的偏偏是我的儿子?

  为什么偏偏是我?这个问题只有俗人会问,佛家不会。这“偏偏”二字里的执拗正是佛家要戒掉的东西,佛祖说一切都是无常,看不透这无常则不能断苦。佛祖希望众生都有一日能够来到他的面前,说出这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可看完这部片子,我觉得这句话太难做到。怎能抛弃一切,跳脱红尘,独寻解脱呢?失孤的父亲可以吗?他可以解脱吗?不可以!这茫茫人海里有他不知身处何处的儿子,这个儿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丢了,在他身边丢了,他欠这个孩子太多照顾,他没有办法让他的孩子感受他作为父亲的爱,亏欠了还没办法偿还。十五年来的艰辛、十五年来的眼泪抵不了心中负罪万一,就是一生的寻找与苦难也没办法帮助这个父亲得到解脱,所以佛祖,你说得太容易了,而现实太难。

  之前看佛经的时候,一直想,如果我有机会站在佛祖面前,我要告诉他:我生未尽,梵行难立,爱欲难断,喜贪难尽,识不透无常,看不穿色相。但是佛祖,即使像我这样的俗人,心中亦有慈悲,愿行善业,望佛祖能助俗人在这俗世少吃些苦。

  《失孤》里让雷泽宽找了十五年并且还会继续找下去的动力是他的执拗,是爱的执着追寻,也是人不能断苦的根源。影片里虽然有修行僧的出现,但他们的出现对于这个无助痛苦的父亲来说,一点帮助都没有,是非常无力的存在。的确他们能帮到什么呢,想不出来。反而,在影片里,有爱的人显得更加有力、更加可爱。随手转发拐卖儿童信息的上班族、提供被拐儿童线索的学生、拍摄疑似被拐儿童并报警的乘客、高速公路上给雷泽宽钱的交警、帮助曾帅找到家的志愿者,都那样美丽。

  所以,既然不能解脱红尘、既然注定轮回,那么让我们就做一个有爱的人吧。为何要拐卖儿童?为何要收买孩子?想想失孤的父母,他们的脸,他们的眼泪,他们被毁掉的一生……

失孤观后感2

  今天忙中偷闲,观看了正在热映的电影《失孤》,为自己刚刚结束的繁忙北京之旅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失孤》2015年由华谊兄弟制作,由彭三源自编自导,刘德华、井柏然等主演,讲述的是农民工雷泽宽(刘德华饰)在寻子路上与自小被拐卖的青年曾帅(井柏然饰)相遇、二人最终形同父子的感人故事。雷泽宽的儿子雷达四岁时被人贩子拐卖,为了寻找被人贩子拐卖的儿子,十五年间他骑着摩托车走遍了半个*,同时还热心地帮助其他失子的父母寻找孩子;在寻子途中,不断有好心人对他相助,其中有偷偷给他塞钱的交警,有来来往往的路人,背后还有千千万万的网友;半途摩托车发生故障,年青小伙儿曾帅免费为他修理,二人结下了情谊;在福建了解一位被拐卖的男孩是否是他丢失的儿子时,雷泽宽被孩子的养父母及其他渔民一顿痛打,摩托车也因此损坏;曾帅以自己的摩托车对雷泽宽免费相助,并且与他一同踏上了寻子、寻父之路;寻找途中二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感情之深形同父子;历经千辛万苦,雷泽宽终于帮助曾帅找到了亲生父母;此后,雷泽宽继续踏上自己未竟的寻子之路。

  这部电影出现的人物并不是很多,但演员的演技表现不错。“华仔”之敬业精神令人敬佩,破旧的农民工衣服穿在身上,竟然和他融为了一体;井柏然的帅气特别吸引人,他渴望回归亲生父母身边的迫切心情表达非常到位,他的摩托车车技同样令人拍手叫绝;二人晚上在荒郊野外的小亭子下相偎而睡、形同父子的场面更是特别感人。另外,最赚取人们眼泪的,恐怕还是剧中曾帅的父母听到儿子找到时的激动话语和一家三口相见时的痛哭失声场面,既让人对“人间自有真情在”的深刻内涵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无形之间也使观众对人贩子给他人带来家破人亡罪行的痛恨之情油然而生。

  另外,剧情中出现的一些对白,也同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寻子途中晚上出家人对雷泽宽开导、宽慰的极具哲理的话语:“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了,缘灭。”使人对父子之间绵延不绝的亲情再次有了痛彻心菲的感悟。再如,雷泽宽所说:“15年了,只有在路上,我才感觉我是个父亲。”使人对他的朴实无华充满了敬意。

  本次看电影,我首次从片头开始看到了全剧完全结束。看完之后的感觉是,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并不是特别的离奇,但是在不经意之间,使人感受到了一种父爱如山、不离不弃的高大形象,同时向全社会传递出了“一人有难大家帮”的正能量。同时,我们在为剧中一家三口重新团圆喜极而泣的时候,也能够忽然想到对于自己父母应有的感恩之心与子女行孝之无限可贵。总体而言,即使不能说是上等的佳作,应该说还算是一部不错的片子,能够在使我们偷偷洒泪对片中人物寄予无限同情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精神得以升华。

  在我看来,在百忙之中于电影院用心品味一部影片,不仅是一种经典的小资情调,同时也是最好的放松身心的休闲方式之一。最后,希望在日后能够观赏到更多类似的影片佳作,既为国人升华精神和放松神经提供可能,同时也以之为媒介多多向外传播我们的价值观,在全世界不断锻造我们的文化较实力。

失孤观后感3

  前两天休息了,今天又休息。算是急休?因为徒弟回家的原因,领导调了假期。今天休假,本来有计划,随之而来的是变化。早上接了个电话,计划就变化了。

  躺在床上玩2K游戏,时间来到了下午三点多,干啥呢?起来出去吃饭,然后上个网。加快脚步,走到饭摊,谁知没有鱼头。一念闪过,去上个网先。等下线,再来饭摊看看再说。

  快速走向网吧,交钱上网。一边看资讯,一边用手机下载电影。网速不错,电影也不错。其中有部电影——失孤,终于等到了它,心里很高兴。

  下线后,走到饭摊一看,还真有鱼头。点了餐,十元一份的,吃得很高兴。然后干啥?回到宿舍,看电影失孤。

  说起电影失孤话题,要是您是个电影迷,定会有自己见解。不错,鄙人喜欢看电影。且失孤电影里演员刘德华,是鄙人喜欢演员之一。这次他拍这类电影挑战大,陆续曝光片段及相关新闻,让鄙人早注意此电影动态了。

  今天终于下到失孤电影了,观看后,感触颇多。这部电影看完,鄙人眼睛湿润了两次,且让鄙人想念自己的孩子们了。电影主题曲回家的路,也好听。华仔演得不错,这部电影为这个社会注入正能量。在这物质横流时代,需要这样接地气电影。在这心浮气躁时代,需要心灵鸡汤类电影去清净心灵,重拾人性善良光辉一面。

失孤观后感4

  仰望百年来的星空,家国情怀熠熠生辉。跨越时间的长河,家国情怀绵绵不断。百年前,有一颗又一颗闪亮的星星坠入深海,却随之跃出了*的光明。百年间,有一群又一群的人从人民中走来,他们眼里有光,心中有信仰,在*凡岗位中做出了伟大的奉献,他们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党员。在2021年6月29日“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他们有的步履蹒跚,有的身患疾病,可他们都真正做到了“把党的工作做到人民的心坎上”:他们中有“渡江英雄”马毛姐、有“生命保护神”吴天一、有张妈妈张桂梅、有“老革命”周永开……不止如此,这百年间还有千千万万*员,在党的事业中坚持奉献了三十年四十年,乃至整整一生,他们都是*凡生活中英雄,也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这百年间,*人一声声的宣言,带着热血与激昂,从无到有彻底地打破束缚在这片土地的枷锁,拯救他们决心要守护的人民。巍巍华夏,从不缺少上下求索,为富强民主的伟大*梦献出一切的赤子。他们仰望着自己内心的信念与信仰,踏踏实实的工作,不是为了邀功,也不是为了一己私利,他们耐得住寂寞,守得住一颗*常心,站在了更高的角度,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去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他们始终饱含深情,让我们更直观深刻地体会到“人为什么而活、人应该怎样活着”。

  **指出:“对人民饱含深情,心中装着人民,工作为了人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我们党从嘉兴南湖上的一叶小舟起航,带着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紧紧依靠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逐步带领全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跨越。我们每一个*员,都应该在各自的岗位和生活中用心、用情办实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拿出一往无前的勇气,如赤子一般迈着坚定的脚步昂首前进,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永久奋斗、无畏奉献!

失孤观后感5

  前两天休息了,今天又休息。算是急休?因为徒弟回家的原因,领导调了假期。今天休假,本来有计划,随之而来的是变化。早上接了个电话,计划就变化了。

  躺在床上玩2K游戏,时间来到了下午三点多,干啥呢?起来出去吃饭,然后上个网。加快脚步,走到饭摊,谁知没有鱼头。一念闪过,去上个网先。等下线,再来饭摊看看再说。

  快速走向网吧,交钱上网。一边看资讯,一边用手机下载电影。网速不错,电影也不错。其中有部电影——失孤,终于等到了它,心里很高兴。

  下线后,走到饭摊一看,还真有鱼头。点了餐,十元一份的,吃得很高兴。然后干啥?回到宿舍,看电影失孤。

  说起电影失孤话题,要是您是个电影迷,定会有自己见解。不错,鄙人喜欢看电影。且失孤电影里演员刘德华,是鄙人喜欢演员之一。这次他拍这类电影挑战大,陆续曝光片段及相关新闻,让鄙人早注意此电影动态了。

  今天终于下到失孤电影了,观看后,感触颇多。这部电影看完,鄙人眼睛湿润了两次,且让鄙人想念自己的孩子们了。电影主题曲回家的路,也好听。华仔演得不错,这部电影为这个社会注入正能量。在这物质横流时代,需要这样接地气电影。在这心浮气躁时代,需要心灵鸡汤类电影去清净心灵,重拾人性善良光辉一面。顶华仔。

失孤观后感6

  当打拐从连年成为热词时,良多人材入手下手存眷这一社会问题。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抵触凸显的即是当下人们的性情运限。若何是说艺术来自于生产,那末生产就为艺术的创作供应了素材的鲜活。片子利用光影,向人们传诉这一问题,无非是想唤起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的存眷。且不管这部片子若何,就以他当初的起程点,也是好意的一种人间间反射。

  刘德华以他自始自终的勤劳以及致力,专心的注释着一个寻子父亲的崎岖潦倒脚色。这是最普通的*农人正在失落去自身儿子后最真正的豪情表明。光一看剧照,那神似农人的着装以及脸色,像极了,也浑然天成为了农人最本真的一壁。这是本性吗?兴许是吧,主演刘德华原本就身世于喷鼻香港屯子,永劫间深耕于*际地,对于沿海的社会也有自身的相识。以是演起来也肯贴切,更由于他已荣升爸爸脚色,更能体味那一份父子之情吧。或者许十年之前,刘德华演起来其实不会如而今这么好。

  导演编剧身世,很好的把控了片子的情节张力以及戏剧抵触,李屏宾的照相作风很好的吻合了影片的基调。交织若干个重生代演员,总体款式没有失落活气。

  看好!心愿片子错过了两014的上映,正在两015取得一个社会的存眷,并再次叫醒社会对于打拐这一事变的普及存眷!

失孤观后感7

  我相信这个电影感动了很多人,当然也感动了我。

  这部电影和《亲爱的》差不多,都是讲寻子,寻家的故事。

  《失孤》——“我只有在路上,才感觉到自己还活着”,黝黑的面颊上,深深刻着饱经沧桑后所特有的苦涩与坚韧,农民雷泽宽(刘德华饰)驾着一辆破旧的摩托车奔走在祖国广阔而荒凉的土地上……为了寻找自己丢失的儿子,他寻了十五年,走遍千山万水,跨越了大半个*,十五年的漫长旅程,早已不敢猜测何时是个尽头。

  片中的父亲为寻子,历经十五年……尽管依旧没有一点儿线索,可他却从未要放弃,一路上他帮助很多寻子或寻家的人……他可能忘了自己是谁,来自哪里,但唯一不会也不敢忘记的,就是继续这条漫长而又艰苦的寻子之路……我边看边想着自己的幸福生活,有书读,有父母疼爱,所以我更要珍惜我现在的生活。

  电影结尾时似乎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只留下了佛家的缘起缘灭,我想接下来就应该是我们要做的,把坚强,勇敢,慈爱传播给每一个人,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失孤观后感8

  今天通过看《失孤》这部电影,整个人就像在剧情中,一直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有以下几种感悟和大家分享:

  1.在雷振宽的寻子路上,经受了种种心酸和在渔村惨遭农妇的殴打,想象到父亲是多么的想把孩子找到。所以做为我们现在父母健在的所有儿女们要感恩父母的辛苦和不容易,体贴他们,爱他们。

  2.当井博然饰演的孤儿帮助雷父修摩托而意外找回自己的亲生父母时,我想这就是福往者,福来的道理吧,只要我们行善,我们就会有好的事情发生。

  3.电影结尾时似乎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只留下了佛家的缘起缘灭,我想接下来就应该是我们要做的,坚强,勇敢,慈爱传播给每一个,做有德行的*人。

  《失孤》——“我只有在路上,才感觉到自己还活着”

  片中的父亲为寻其子,历经15年…尽管依旧没有丝毫线索,可他却从未一刻想要放弃…他可能会忘了自己是谁,来自哪里,但唯一不会也不敢忘的,就是继续这条漫长而又艰辛的寻子之路…

  《失孤》虽反应了一种社会现象,但通过主人公,更加深刻的向我们诠释了父母对子女纯朴而又伟大的爱,这种爱,让人心疼…

  我们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在爸爸妈妈的怀抱健康*安的长大,希望每个家庭能和谐幸福,但无奈的是,我们没办法杜绝这种现象再度发生…但我们可以竭尽所能去避免…

失孤观后感9

  今天,老师给我们播放了一部影片,名字叫《失孤》。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仿佛已经看到了无数个正处于绝望中的家庭。

  电影开始,有个可爱的小女孩出现了,她叫周天意,仿佛真是天意,她与自己的妈妈总是擦肩而过。她的妈妈为了寻找她,总是疯了似的发寻人启事,结果却总是让她绝望。就这样,她每天失魂落魄地走在路上不断寻找着,寻找着……小女孩才一岁六个月,就被狠心的人贩子绑架了。孩子在爸爸妈妈手中是无价之宝,掌上明珠,在人贩子手中却只是价值6000元的商品,让人感觉愤恨而又心酸。幸好小女孩被人贩子抱上车的时候,被好心人发现了,报了警,救了回来。只是,令人心痛的是,小女孩的妈妈由于受不了长期的精神折磨,跳河自杀了。看到这,我的心情不觉心痛起来,为这个妈妈,为这个孩子。

  而刘德华饰演的是雷泽宽,他的儿子丢了15年,他就骑着摩托车找了15年。一次偶然,雷泽宽遇到了曾帅,一个被拐卖的男孩。就这样,相似经历的两人开始了漫长的寻亲之路。在这个过程中,曾帅无数次想要放弃,雷泽宽总是鼓励他,说:“我儿子丢了15年,我找了15年,从未想过放弃,你才找了几天,怎么就知道找不到?”最后,曾帅在雷泽宽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亲生父母。

  只是,在影片的最后,这位善良的父亲也没有找到自己的孩子。不过,我相信,好人有好报,他一定会找到自己的孩子!

失孤观后感10

  周末一家人看了电影《失孤》。总体感觉还行,特别是刘德华的表演很到位。影片如果能把镜头伸向失孤者的家庭,写写失孤妻子生活状况,农村现状,会更丰满。

  女儿看这场电影受教了,她更了解这个世界还有很多苦难,她更清楚孩子是家庭的希望。

  走出影院,我问女儿,影片写的是件很凄惨的故事,为什么一路都是春天,满眼都郁郁葱葱?女儿回答不上来,我说,是希望!那个年轻的妈妈,坚持着在马路上不断散发着寻子的传单,在大雨中撑着伞等待,她撑起的是希望啊。但当她的孩子正在回家的路上,她却离去了。还是希望,因为她的希望破灭了。失孤的父亲为何不让失家的男孩见那失孤的母亲?因为希望,父亲怕男孩击碎了妈妈的希望,怕她撑不下去。那男孩找了几天老家,就失望了,准备放弃。那父亲说,你只找了几天,而我已经找了十五年。那男孩惊醒了,最后终于找到了亲生父母。影片反复出现铁索桥,竹林,母亲的长辫子,这些都是希望的载体啊。这说明,人要有希望,更要坚持,才能走向希望。

  影片是个凄惨得有些压抑的故事,但导演还是不断放飞希望。所以,影片发生在春天,满眼花开了,树绿了。春天是希望的季节,导演不希望人们太绝望。失孤父亲一路找,有被打的心酸,有更多如偷偷给钱的交警,免费修车的小伙(后来这小伙找到了家,也印证了佛法的舍得,报应),众多的志愿者。我不认为这是导演粉饰太*,我相信这是真实的现实。

  当然,人是脆弱的,向着希望爬行的路很艰辛。失孤父亲,也有困惑的时候,他不理解为何丢失的是他的孩子,他也动摇他的坚持是否有意义。失孤父亲在问佛,其实问出了所有为希望努力的人心中的困惑。我认为影片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失孤父亲和出家师傅的对话,“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他,缘灭。”

  这是个很开放的结尾,对于这段话,每人有不同的解读,也是因缘。影片最后,父亲又上路了。因为他更坚定,他只有在路上,才感觉对得起儿子,觉得自己是父亲,他觉得他和儿子就剩一张窗户纸。

  佛法讲因缘,我讲希望。你还小,有些道理你需要慢慢咀嚼。但不管怎样,你始终要坚信:活着就好,活着就有希望。并不断告诉自己,一步步向着希望奋进。


《失孤》的观后感10篇(扩展6)

——孔子的观后感10篇

孔子的观后感1

  这部片子在前部分都是讲孔子投身政治与教育,使用“仁义礼治”来治理鲁国,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然而,在后部分却峰回路转,即从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和齐国大兵压境之后,孔子便开始里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最后到老的时候回到鲁国投身教育。孔子一辈子也没有将“仁义礼治”推行成功。

  电影几乎没有涉及到孔子在学术上的成就和“仁义礼治”的思想,只是从一个很普通的视角来描述孔子的一生。片子的前半部分和孔子的面孔一样,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的*和。然而,前半部分也为孔子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即该部分实际上是危机四伏。同样的,*和的孔子,背后是其经受了一般人没有经历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体验的境界和对信念的执着。

  这部片子有几个情节让我记忆尤深。

  第一个情节是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后,孔子和鲁王的对话以及孔子和老子的对话。孔子以一腔充满“仁义”的热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维护“君臣之纲”。鲁王便说了,“仁义只是一个说辞,如果失败了,谁还在乎你仁义与否”,“我们应该‘无为方能无不为’”。于是,孔子便回忆起和老子的对话,老子提了一句话,如果做不到便索性放弃吧,这非常符合老子“无为”的思想。老子的“无为”,即无违,不要违反规律,也就是如果你真的做不到的话,说明条件还不成熟,无需勉强硬来。孔子眼见马上得以成功推行“仁义”,却在这一时刻失败了,要放弃以前所做的所有的努力,这真是一般人难以接受的。于是,孔子便离开鲁国,颠沛流离到周朝列国,每到一个地方便开始“仁义”的教育。

  第二个情节是孔子和卫国君夫人南子的对话。南子对孔子说了一句话,“世人也许容易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意境”。南子在电影出现的第一幕是,她拿着一卷书,趴在草上读书,从这一幕可以看出南子是一个有知识知礼节的人,当然也是一个美丽性感的女人。同样的,从她与卫君和太子等人的对话中,你也会发现,南子是一个聪慧、做事强硬果断的"女强人。她对孔子充满一种“惺惺相惜”的敬仰与钦佩,他和夫子两个人在对话的那一刻都能够深深体会到对方的痛苦和境界。南子的出现,让我能够进一步理解孔子的内心和执着。

  第三个情节是颜回之死。这个情节是让我最无法忘记的情节。我对颜回的体会是,他在片子是一个非常帅气、有才和忠诚的人。在这一个情节,一方面是颜回为了挽救孔子流离各国谱写的书籍而一次又一次的深潜到冰冷的水里,捞起一卷又一卷的竹简;另一方面是夫子恸哭的说道“回,你给我回来”,夫子只想颜回安全的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去捞那些花费了无数心血编写的书籍。颜回对夫子和夫子对颜回间的这种感情,真是让人无法言表。

  第四个情节是孔子回到鲁国。他和弟子们经历了诸国战火,颠沛流离的回来后,在城墙底下哭着喊,我回来了。

  在这个片子,孔子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世人也许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境界”。孔子内心的痛苦和对信念的执着让我无法忘记。这是一部非常有内涵的国产片。该片弘扬传统文化*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能把这样的题材拍成如此优秀的电影,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孔子的观后感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朝闻道,夕死可矣”……电影《孔子》带我们重回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恍惚中,我仿佛听到了孔子对弟子们的谆谆教导;听到了颜回谦和恭敬的话语;听到了子路勇敢果断的`声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们奉为“至圣”,他如一颗绚丽的流星,在历史漫长的黑夜中用短暂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给后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启示……

  铭记战争的教训。

  孔子助鲁国抗齐时,几大桶油,扔上火把,向敌军泼洒而去;霎时间,火光把天都映红了,惨叫声一片,有些人竟被火活活烧死!孔子,自然也是悲恸不已,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混乱年代,有什么对错可言?弱肉强食,或许是战争年代最残酷的。

  保卫和*的年代。

  试看战争年间,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百姓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一场战争动辄就要死几千人,甚至几万人;而和*年间呢?社会安定,百姓们丰衣足食,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两者相比较,保卫和*,难道不应该吗?

  珍爱宝贵的生命。

  古代封建社会,仅一个季*子死亡就要几百人甚至几千人陪葬,难道人命真的有贵贱之分吗?不,只是因为封建社会是历史的必然趋势。那时的统治者视人命如野草般,动不动就草菅人命!孔子为了救一个陪葬小奴——漆思弓,在朝堂之上“舌战群儒”,以一己之力驳回咄咄逼人的季*子家管家,这就是孔子“仁义智慧”的君子品格。

  在电影中,孔子曾与弟子失散,路人这样描述他:“气度像个大人物,却像丧家之犬般狼狈。”让人有些心疼:一个圣人,怎会落魄至此?有几人又能理解孔子?

  从血淋淋的历史中,我们得到的启示太多太多:铭记战争的教训;保卫和*的年代;珍爱宝贵的生命。

孔子的观后感3

  纵观整部电影,确实拍得很好,能够充分地展示我国春秋时期的大圣人孔子万世师表的形象,并且抓住了孔子为政持官掌权时的政治特征,反映着其仁和礼的核心思想体系,当中的确不乏催人泪下的片段和插曲。辨证的说一句,该片更应该像一种全新风格的历史记录片,很多人认为孔子作为圣人,生活在春秋时期,很多东西无法考证,只能通过纪录片的形式来展示,但其实不然,电影尽管通用的是,但处处体现着原始的仁礼思想语言风格,在感动苍生的同时必然给予一种精神和思维上的震撼和影响。至少我是这样理解的,因为看完该影片后,我甚至乎结合当今的民族和社会特征产生了一些属于自己的思考:

  关于克己复礼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中礼这方面主要反映克己复礼。克己复礼的意义在于克制自己,凡事向往礼的方向,本质上是教育人们要重视礼的教化与熏陶,孔子终其一生,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教育方面,都强调礼乐对个人,国家,民族的重要性。影片中描述的鲁国*为三桓贵族所掌握,三大贵族拥城自重,屯兵自立,即使在与鲁国的宿敌齐国和谈未遂,眼见要兵戎相见时,也无动于衷。后来更是使计迫使孔子离开了鲁国,四处漂泊。其实孔子的出走是必然的,正如鲁国国君所言,处于这样一个乱世,诸侯分封割据,称霸一方,名义上是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然而在周室颓危的情况下,大家都想取而代之。尊王贱霸暂且难以坚持,而孔子还期望君主能够以仁义治国,这样百姓避免战乱,才会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他的想法其实是很值得提倡的,但结合那个多事战乱的春秋,难免会有何很多人不理解他,这也为他日后周游列国时,即使在树林处收徒讲学,也会遭到民众们的反对,他也被迫带着他的门徒被诸侯王们由一个国家驱逐之另一个国家。经历了十几年,终于回到了鲁国,他已经很老了,但仍然执着着那个克己复礼的梦,含笑而终!

  关于取义成仁

  除了礼,孔子的另面思想则表现为仁,为后世所称道的仁者爱人,仁者无敌都是其仁之思想的一个延伸和继承。在《孔子》影片里,没有情节明确反映孔子如何取义成仁,但却通过他的两个徒弟子由和颜回充分刻画出来。首先是周游列国的时候,孔子和门徒一行人等踩着冰封的河面过河时,突然发生了冰裂,一车满满的典籍掉进了水里。颜回没有犹豫半刻,马上纵身潜入水里把典籍给一卷卷打捞上来,因为在他眼里,这些典籍是远比他性命珍贵的,能够影响后世的儒家伟大学著,更是这十几年来,孔子和徒弟们的思想结晶,对仁义的传世,是及其重要的,结果颜回溺水而亡。当孔子还没有从见到颜回去世时表现的悲痛中振作过来时,又传来了用兵如神的子由在卫国作战时,因保护卫国幼小的皇子被叛军群杀而逝的噩耗,子由在临死前依然牢记老师的说话,把官帽戴正,以示正义凛然,结果取其成仁。这两个片段我相信不仅仅是我,很多人看着都会有那么一种心酸和体会,有时候,仁义的实现和追求,比我们很多东西更值得去奋斗,甚至乎牺牲性命都在所不惜!

孔子的观后感4

  孔子的课堂丰富多彩,与现在大不相同。他不布置作业,不考试,不惩罚学生,而是与同学们交流知识,周游列国,让同学们只是面更广,学到更多知识。

  在《孔子学堂》这本书里,咱们不仅可以知道孔子言行的原文与翻译,它给咱们呈现出孔子上课时的情景,让咱们更了解到孔子是一个讲理、礼让、谦虚的人。

  孔子从不写书,而他和他的弟子讨论的话题都是常见的,也是从古书上总结的。可他们却可以“温故而知新”,从旧的知识中找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有时一个话题可以聊上几节课,孔子老师也会有时被同学们问得答不出,只能思考,却不会为学生的问题而恼怒。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可见礼让多么重要,只要礼让治国,还有什么事办不到呢?人们要学会礼让,别人就会尊敬您;国与国之间互相礼让,战争也不会发生;君臣民之间互相礼让,这个国家民心不会动摇,将坚不可摧。孔子对他人礼让相待,他人也就以礼相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走在一起,一定有我的老师。每个人都有长处与短处,要学会谦虚,要相互学习。孔子老师在谈论“君子”时,子贡夸他而孔子却说这是给他戴高帽子。以及谈论其他问题时,孔子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只要有道理,就值得深思。可见孔子是个多么谦虚的人。

  走进《孔子学堂》,让咱们重新认识到一个不同的老师——孔子,他在课堂上与学生们讨论,让学生们学会为人处事的道理,怎样才算有君子风范,让学生们在社会上能更好的生活,交到更多朋友。如果每个人都有孔子的精神,那么世界不再有战争,各地都有您的朋友,那是多么美好!

孔子的观后感5

  今天下班后,和坤儿一起到上海影城看《孔子》。

  电影《孔子》拍得规规矩矩的,说不上超好,但是可以看。

  里面故事都有影儿,既没被捧成孔圣人,也没贬成孔老二。不像于丹,她说话太咋呼,搁她理解的论语里走出来的孔子,像个大明白,一想孔子就和她连着,不大可耐。胡玫的孔子可耐,或者说周润发演的孔子真可耐,是一个有对有错,有血有肉,爱国爱家,疼老婆爱孩子的山东大汉。孔子穿得棉袍后现代,特软和,特暖和。我也想扯二尺布,做那么一灰面棉袍。到哪能买到棉花哈?

  比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和《英雄》诚恳万分,比陈凯歌的《无极》和《刺秦》智商高,比冯小刚的《夜宴》讲故事讲得明白,那帮男人呀,一堆老笨蛋,和胡玫比啊。人家胡玫不像他们猫一顿狗一顿的,没常性,人家她拍的历史剧一贯高水*,电影《孔子》比她的电视剧《雍正》还要好得多。

  其实,咱有五千年历史,题材不缺,有故事着呢。可是我没捞着看过啥像模像样的正剧电影,就算您带上近代史在内,也都没啥好看的。《甲午风云》和《武训传》是我看过的电影里,应该还算讲明白点儿事儿的,其他真想不出来啥,谁还拍过好历史片?您们帮忙想想?兴许有,我忘了?

  周润发不负众望,孔子演得好,有时候他能化腐朽为神奇,您比如,磕头,多让人反感的动作,可是周润发演得实在,潇洒。哎哟,和他在一起演这场电影,对其他那些演员,像陈建斌周迅和任泉,来说绝对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我这么笨猜啦,人家那几个心里可能还不服捏。

孔子的观后感6

  电影业发展至今,数不尽的风云人物被搬上了银幕,在那黑白的方寸之间重领风骚,却少有人问津儒家始祖孔圣人。一则是孔子已不是单纯的一个名字或是一个人物,而是代表了一种精神与思想;再则该角色实在是难以驾驭,我们可以天马行空的去想象神怪仙魔,可以凭着照片与文字去模仿伟人的风范,可对于这位孕育出了现今华夏数千年文化于思想的孔圣人这一角色,令多少影视人望而却步。

  不得不承认周润发的精湛演技,不愧是在演艺界的顶尖大师,他将孔子对世间生灵的珍惜,对家人的慈爱,对知识的求索,均展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孔子的强大智慧生出了对人世苍生的悲悯之心令人刻骨铭心,那眼神中所透出的忧伤与智慧之光,让人过目难忘。

  遗憾的是,《孔子》也存在着些许瑕疵。比如在前期宣传时力捧的南子与孔子的感情戏份反倒是枯燥乏味,饰演孔子的发哥与饰演南子的周迅只有一场对手戏,且台词只有寥寥几句。南子乃孔子红颜知己一说根本就站不住脚,整个剧情发展下来,南子一角完全成了“鸡肋角色”可有可无。还有片中出现了像是连环弩这样的大汉朝以后才有的“高科技”武器却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多少让人有点接受不了,好看是好看了,可还是注意点尊重历史吧。不过该片的可圈可点之处也颇多,时不时的*一些典故如“朽木不可雕也”、“苛政猛于虎”,颇有教化人心的意思。

  《孔子》从总体上来看还是不错的,也得到了孔圣人后人的"认可。当然,跟历史较真的观众也大有人在,指出了片中各人的称谓不合情理等细枝末节的问题。我奉劝各位,切莫计较这些,就当这又是一场豪华的商业巨片又何妨呢?

孔子的观后感7

  星期二的上午,天空中大雪纷飞。我们笋芽儿中队来到了孔庙,进行开学典礼仪式。

  我们进了棂星门,有一个泮池,呈半圆形,泮,半水的意思,所以水池是半圆形。看见泮池里几条金鱼,望见不远处大成殿的正上方有悬挂着一块牌匾,牌匾上刻着四个引人注目的大字——“万世师表”。在大成殿里有5尊坐像,最引人注目那就是孔子,左右边还有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勤奋好学的曾参;孔子之孙孔伋;古代大思想家孟轲。孔子像前摆放着太牢和五供,是祭祀用的。

  大殿城内。天花和梁房上遗存了大量的清代的彩花。彩绘色彩鲜艳,色泽古朴,图案上龙、凤麒麟、牡丹、人物等栩栩如生。走出殿堂,左边是碑林区。最早的一块碑石,就是“无字碑”。碑石是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后面来到了石径阁,那些字都是刻在石头上的,这样不容易窜改,所以才留到今天。最后,我们绕过江南庭院参观了星像馆、文昌阁和赑屃,孔庙之旅就结束了。

  我们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上要传承孔老先生的思想和文化。这次的参观活动,让我们了解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增长知识,感受了国学文化的魅力。

孔子的观后感8

  开学了,我们一如既往去参加开学典礼。今天我们要去的地方就是杭州孔庙。

  坐车半个小时就到了目的地。终于孔庙在朦胧的小雪中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我们最先到了大成殿,一进门就看到了五座大人像。正中间就是神色庄严的孔子,在正上方还有一个个大金字:斯文在兹,中和位育,看来孔子先生在当时地位可高了。天花板上还刻着一只只栩栩如生的动物,有的龙飞凤舞,有的天马行空,鹤、狮、孔雀,个个活灵活现,十分雄伟、壮观。

  参观完大成殿,我们来石经阁,里面存放了唐至清末共五百多方石碑,荟萃了自五代到清代的五朝名家手迹的石刻。它们有的完好无损,有的小有残缺,仿佛经历了历史的沧桑,让我感受到了古色古香的味道。

  走出石经阁就能看到一个典型的江南园林式庭院,梅花盛开,水流潺潺,各建筑如珍珠般散落其间,石经阁、星象馆、文昌阁等建筑在假山池水间参差错落,曲折绵长的回廊则将它们精美地串联在一起。

  星象馆也令我大开眼界星象馆。我看到了一块又长又大的碑,上面还稀稀拉拉的刻画着一些小图。仔细一看,哦,这就是星象图。听讲解员阿姨说,星象馆主要是展示五代的天文星象刻石,有28星系周围的一圈线指天空,有183颗星,由线围在一起,代表星系。这块石碑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欢乐的时光总是容易飞逝,这丰富的知识盛宴让我大饱口福,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孔庙,总觉的没看够,我还会再来的!

孔子的观后感9

  《孔子》这部电影已经放映好久了,可我一向没机会看。昨日午时,学校说全体师生一齐观看《孔子》电影,我一听,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孔子与他的弟子的故事,很感人,很好看。

  在这部电影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在坚硬的、冰冷的冰上艰难地行走着。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驾着马车,马车上装满了书。突然,冰裂开了。刚刚好,颜回、马与书一齐,“扑通、扑通”地掉进了刺骨的湖水中。颜回不顾自我的性命,将沉入湖底的书一点一点地捞上来。连爱书如命的师父孔子都对他大叫:“回来,回来!”可是颜回毫不理会,继续捞书。最终,颜回永远地沉睡于湖底。

  看到那里,我情不自禁地想到:有的时候,我家里的书也会“生病”:比如,书皮烂了呀,书皮折角了啊等等,数不胜数。我见了,很少给它们“治病”,置之不理。它们一个劲儿地哀求我,我也不理……想到那里,我的脸微微有些发热。颜回不顾自我的性命,还要将书捞上来;而我呢,书生了病,我也不理,真是相差太远啊!

  于是,我暗暗下定了决心:以后必须要爱护书,见到书“生病”了,立刻就给它“治病”,我相信自我能做得到。

孔子的观后感10

  今天,我们全校同学一起观看了一部电影——《孔子》,电影里的孔子温和又严肃,有威严的气质但并不凶狠,谦虚恭敬又安详。这让我想起《论语》里的一句话:“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还很热爱学习,学*不感到满足。孔子也很会教导别人,教导别人永远不知倦怠。我想,“学而不大厌,诲人不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电影里有一个片段,令我终身难忘,孔子的马车正行驶在表面结了冰的大河上,突然,一大块冰破裂了,而孔子的马车正好在那块冰上,驾车的人让马车跑过了那块冰,一卷卷书却掉入了水中,孔子的一位学生潜入水中,把一卷卷书拿上了岸。这就反映了他的学生是多么爱书啊。

  孔子还有一句名言:朝闻道,夕死可矣!在《孔子》里充分表达了出来。魏国一位女子上午和孔子聊天,学到了许多知识。而临近傍晚时,她坐在马车里被人用暗箭射死。临死前,她并没有非常伤心,而是微微一笑。她想起了上午和孔子交谈时的情景。朝闻道,夕死可矣!

  看完《孔子》后,我被孔子的精神震撼了,我觉得,孔子真是一个伟大的人啊!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

  君子固穷、君子死义、君子传道以及君子不愠,这便是一部《论语》,这便是一个孔子。我想,孔子,纵然一生落寞,却也有着让我不得不感动与敬佩的性情。

  孔子,你的思想,已成永恒,而你的坚持,也将会是我们想要一直延续下去的……


《失孤》的观后感10篇(扩展7)

——人间失格观后感3篇

人间失格观后感1

  我怀着无比压抑的心情写下这篇文章。在《人间失格》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我认为的意思就是:自己存在是不合理的,我总是给周围的人带来麻烦。

  纵观太宰治的一生,充满了浓浓的悲剧色彩,有太多太多的疑惑,不可思议,在常人眼中,他是一个异类,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精神病患者。“胆小鬼连幸福都会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他好像深深地陷在了被绝望笼罩的泥潭之中,无法逃脱。

  在地主家庭长大的他,在家排行老幺,注定了会被父亲给忽视,从小便要在兄长的脸色的下生活,进而生出一种我好像是“多余”的想法。在家中,故意做出一些糗事来吸引父亲的目光;在学校,也会把自己的作文写得乱七八糟,让老师念出自己的文章以此引得全班哄堂大笑。等等这些在我们看来甚是滑稽的,更不如说是幼稚的行为。实际上他只是希望大家可以注视到自己,从侧面可以看出太宰治的内心十分缺少“爱”,他一直以来都是孤独,寂寞的。

  在这里又有一点十分奇怪,照理来说,家境优越、样貌清秀且又是一代文豪,身边永远不缺女人的身影,本应该可以幸福的过完一生。但是,他的情史异常丰富,和社会上各种女人都有过来往,其中五次自杀中有三次都是和情人一起殉情。换一句话来说,

  他不知真爱是何物,却又穷尽一生去寻找完美的爱情,最后是,他一生都在寻找得不到的东西,注定失去的东西,以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关于太宰治,人们的态度大相径庭,有太多太多的争议。“因为怯懦,所以逃避生命,以不抵抗在最黑暗的`沉沦中生出骄傲,因为骄傲,所以不选择生,所以拒斥粗鄙的乐观主义。”最后他选择投水自尽,了解了这痛苦不堪的一生。

  而当我们看完书的内容,你会发现《人间失格》里的主人公叶藏,他的人生轨迹竟出奇地和太宰治的一生相似,一样的家庭背景,一样滑稽的行为,显得格外的真实而又深刻。纵观叶藏,他开始堕落酗酒、画低俗漫画、用药物麻痹自己、辗转于多个女人之间,甚至倒卖女人的物品做起了小白脸一样的角色。他也说过:“我这一生,尽是可耻之事。”药物和酒精在麻痹他大脑的同时也在侵蚀着它的灵魂,他每天浑浑噩噩地过着。在小说中,我们所看到的叶藏是胆小、阴郁、敏感、脆弱、自卑,颓废的这样一个不讨喜的形象。

  那太宰治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呢?仅仅只是想回忆起这丑陋不堪的一生吗?我想应该也不是,他想知道我们这漫长的一生,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又是为了什么而存在的?《人间失格》翻译一下就是:丧失了作为人的资格。而一生缺爱,却求而不得的太宰治,他用尽一生都在批判着自己,“我不相信神爱世人,只相信神的惩罚”他在小说中写自己是有多么的不堪入目,却也写出了女人有多么的美好神圣。似乎太宰治比任何人都要厌恶自己,敏感脆弱,自我厌恶,成就了他自己,也毁掉了他的一生。

  在人世间,谁能说没有烦恼痛苦,每个人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被人嘲笑,玩弄也都是有意义的。我们与其凝望深渊,不如试着去拥抱一下温暖。

  “我们所认识的阿叶,又诚实又乖巧,要是不喝酒的话,不,即使是喝酒......也是一个神一样的好孩子呐。”

人间失格观后感2

  我怀着无比压抑的心情写下这篇文章。在《人间失格》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我认为的意思就是:自己存在是不合理的,我总是给周围的人带来麻烦。

  纵观太宰治的一生,充满了浓浓的悲剧色彩,有太多太多的疑惑,不可思议,在常人眼中,他是一个异类,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精神病患者。“胆小鬼连幸福都会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他好像深深地陷在了被绝望笼罩的泥潭之中,无法逃脱。

  在地主家庭长大的他,在家排行老幺,注定了会被父亲给忽视,从小便要在兄长的脸色的下生活,进而生出一种我好像是“多余”的想法。在家中,故意做出一些糗事来吸引父亲的目光;在学校,也会把自己的作文写得乱七八糟,让老师念出自己的文章以此引得全班哄堂大笑。等等这些在我们看来甚是滑稽的,更不如说是幼稚的行为。实际上他只是希望大家可以注视到自己,从侧面可以看出太宰治的内心十分缺少“爱”,他一直以来都是孤独,寂寞的。

  在这里又有一点十分奇怪,照理来说,家境优越、样貌清秀且又是一代文豪,身边永远不缺女人的身影,本应该可以幸福的过完一生。但是,他的情史异常丰富,和社会上各种女人都有过来往,其中五次自杀中有三次都是和情人一起殉情。换一句话来说,

  他不知真爱是何物,却又穷尽一生去寻找完美的爱情,最后是,他一生都在寻找得不到的东西,注定失去的东西,以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关于太宰治,人们的态度大相径庭,有太多太多的争议。“因为怯懦,所以逃避生命,以不抵抗在最黑暗的沉沦中生出骄傲,因为骄傲,所以不选择生,所以拒斥粗鄙的乐观主义。”最后他选择投水自尽,了解了这痛苦不堪的一生。

  而当我们看完书的内容,你会发现《人间失格》里的主人公叶藏,他的人生轨迹竟出奇地和太宰治的一生相似,一样的家庭背景,一样滑稽的行为,显得格外的真实而又深刻。纵观叶藏,他开始堕落酗酒、画低俗漫画、用药物麻痹自己、辗转于多个女人之间,甚至倒卖女人的物品做起了小白脸一样的角色。他也说过:“我这一生,尽是可耻之事。”药物和酒精在麻痹他大脑的同时也在侵蚀着它的灵魂,他每天浑浑噩噩地过着。在小说中,我们所看到的叶藏是胆小、阴郁、敏感、脆弱、自卑,颓废的这样一个不讨喜的形象。

  那太宰治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呢?仅仅只是想回忆起这丑陋不堪的`一生吗?我想应该也不是,他想知道我们这漫长的一生,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又是为了什么而存在的?《人间失格》翻译一下就是:丧失了作为人的资格。而一生缺爱,却求而不得的太宰治,他用尽一生都在批判着自己,“我不相信神爱世人,只相信神的惩罚”他在小说中写自己是有多么的不堪入目,却也写出了女人有多么的美好神圣。似乎太宰治比任何人都要厌恶自己,敏感脆弱,自我厌恶,成就了他自己,也毁掉了他的一生。

  在人世间,谁能说没有烦恼痛苦,每个人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被人嘲笑,玩弄也都是有意义的。我们与其凝望深渊,不如试着去拥抱一下温暖。

  “我们所认识的阿叶,又诚实又乖巧,要是不喝酒的话,不,即使是喝酒......也是一个神一样的好孩子呐。”


《失孤》的观后感10篇(扩展8)

——失孤电影观后感3篇

失孤电影观后感1

  失孤:失了,才孤独。孤独有两方,一方是被拐卖的孩子,一方则是丢失了孩子的父母。我觉得人世间最大的痛苦之一即是“骨肉分离”,这是一个惨事,原以为进了电影院自己会哭的稀里哗啦,但我没有。 说下个人对电影失孤观后感。

  这是一部克制的影片,没有刻意煽情,没有贩卖悲苦,导演的想法显然是很清楚也很坚持的,她要拍一部温暖的电影,她提出了“打拐”这个社会公众事件,她请来了大明星刘德华以期待获得更多人士的关注,刘德华没看完剧本便应承了下来,一个字“演”。刘德华说:“这个事件他已经关注十几年了,但是一直没有人拍,现在终于有人要拍了,如果我来演,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个事,票房也不会太亏,有没有机会拿影帝不重要,只希望能帮助到更多的人找回他的孩子。这样的事,我们做一百次一千次,只要有一次成功了,也是值得的。”在这里一定要为导演、为刘德华,以及为《失孤》付出的所有人,包括买票电影院看这部戏的人点赞。

  初为导演的彭三源在电影的节奏把控以及叙事的技巧上难免会有一些生疏,但这很显然是一部如《桃姐》般*淡又兼具一些幽默元素的文艺小品,是比较生活化的自然呈现;并非陈可辛那部同期拍摄抢先上映计算精确商业味十足的《亲爱的》(也是一部国产佳片)。如果你是爱看韩国影片《素媛》《熔炉》以及《亲爱的》这类颇具催泪效果影片的人,也许你会失望吧。为什么彭导要把一个十足催泪的题材拍的这么暖心,有些地方甚至还很欢快呢?为什么导演在感情上要这么克制?我想正如刘德华所饰演的雷泽宽,他在路上找了十五年,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也一定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该哭的该闹的该悔恨的该激动的想必都化作了脸上深深浅浅的皱纹和那温存善良的眼神。有时被戳到伤心处也还是会本能的情绪波动,但更多的时候是深沉默然以致有些麻木。所以,我也就明白了导演的克制内敛,她只是想鼓励这些经历了无数次失望的人,给他们一些温暖,一些正能量。

  全片的配乐,我只能用一个字概括:特别好。在欢乐中透着一丝丝无奈与凄切,但基调是积极的向暖的。这与如画如诗绿意盎然的摄影完美的契合在了一起,也许故事有些游离有些松散,但分寸还是把握的很不错的,尤其是对一位新的女性导演。

  影片的剧情也是很清楚的,大概分三条线:

  第一条是吴君如饰演的人贩子那条线,我想这条线的作用大概是这样的:1、提出人口拐卖这个社会事件,作为一个背景,也可以说为什么会有这样一部电影存在的原因,如果不存在,我们拍它作甚,又不是魔幻科幻自我意淫。2、告诉我们,有需求就有买卖,有买卖就有拐卖,这就好比市场经济吧,是一个供需的问题,所以有哄抬价格也有贱卖。3、社会其实很残酷的,我们要多留一个心眼。

  第二条是倪景阳饰演的丢失孩子的母亲,我觉得这个安排可以这么猜想:1、作为主线雷泽宽坚持寻子的一个对比,有的人丢了孩子,尤其是在初期阶段,可能会因为坚持不了,因为过分自责,一时想不开就自寻短见了,这也突显了雷泽宽寻子十五年是一种何等的坚持。2、孩子丢失对家庭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3、丢失孩子不是雷泽宽这么一个个案,世界上有很多的,也许就在你身边。

  第三条也就是主线,雷泽宽寻子。其实这条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雷泽宽寻子以及雷泽宽帮助别人寻子,二是井柏然饰演的曾帅寻母,并在寻亲的过程中与雷泽宽产生了一种如父如子的关系,这是一种情感上的互补。

  两条副线与主线穿插,副线时间也不长,且在影片的前半段,也许是我看电影多,虽然剪辑有些许生硬,但这两条副线的作用及内在的逻辑还是比较实在的,没有什么问题,也不影响我观影,对我来说,这是一种丰满,这戏本不是剧情冲突强烈推进火速的商业片套路。

  刘德华和井柏然都奉献出了不丢人的演技。尤其是刘德华,把一个寻子十五年的农民父亲的那种谨小慎微,那种喜悦难过的得失,那种茫然的失落都演绎的入丝入扣,拿捏有度。你看他那拦车时踉跄的脚步;你看他把手轻轻搭在背后拘搂的脊背;你看他在鱼排上那期盼又焦作的眼神,渴望与害怕期望落空甚至令他怀疑了自己的判断;发寻子传单被拒绝后尴尬的微笑,以及用手小心翼翼拭被人丢在地上的传单上的灰尘,那上面是孩子的照片,他心疼啊;当曾帅把摩托车钥匙送给他时,他露出了一个慈父幸福的笑容,但紧接下来我们可以看见他眼底那不舍分别的凄凉与怅然;他与曾帅如父如子的互动是全片最温暖最快乐的地方,要是他的孩子不丢,也和曾帅这般大小了,也该是在读书的……想不到一个香港的天王刘德华居然可以把内地农民角色表演的这么好,他不是像,他就是雷泽宽,对,刘德华不仅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也为自己塑造了一个完成度相当之高的角色。

  生活是一条无尽的路,你找他,缘聚,你不找他,缘散,多行善业,缘聚自会相见,只要你坚持了,你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做了,你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

失孤电影观后感2

  “这些年来,只有在路上,我才真的感觉到:我,是一个父亲。”

  一个人,一辆摩托,一面旗子,走过了十五年春秋。——电影《失孤》讲述了父亲雷泽宽为寻找自己走失的儿子而经历重重困难,却仍不放弃、坚持寻子十五年的故事。——电影中,刘德华完美演绎了一位父亲的刚毅与爱子之心,让人怜悯却又心生敬意。能坚持十五年且仍不放弃,这是多么强大的毅力与多么深厚的爱凝聚的力量才能让他坚持十五年!

  而电影原型郭刚堂寻子二十四年,也终于在7月11日找到了自己的孩子,时隔二十四年,父子终相聚,《失孤》中残缺的结局终是美好的。

  二十四年,可能只有郭刚堂自己知道他是如何走过来的。无数的辛酸与痛苦、无数的困难与阻碍,挡不住他的寻子之心。电影中,刘德华吃饭时的样子,是我记忆最深刻的一幕,仅仅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便近乎完美的演绎出了雷泽宽这个失子的父亲生活的是多么的艰难。

  即使他是孩子的父亲,在寻找一段时间无果后,放弃,也不会受到任何人的斥责,即便是良心上也不会过不去。但,凭看远超常人的恒心,他真的寻找到了几乎绝不可能再找到的孩子。这样一位父亲,值得所有人尊敬。

  “如果看到他,请告诉我”,这可能是这个父亲在这几十年中,唯一的"希望。

推荐访问:观后感 失孤 《失孤》观后感【10篇】 《失孤》的观后感1 《失孤》的观后感100字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