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讲话稿 > 2023在全市社会救助工作会议上讲话

2023在全市社会救助工作会议上讲话

发布时间:2023-10-20 19:0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在全市社会救助工作会议上讲话,供大家参考。

2023在全市社会救助工作会议上讲话

同志们:

刚才,*同志对2022年年全市社会救助工作进行了总结,对今年工作进行了安排,我都赞同;
*区、*区、*区、市教委、市医保局作了交流发言,措施实在、成效显著,大家要学习借鉴。

2022年,全市上下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救助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围绕抓好“六稳”“六保”任务,不断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扎实推进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基本建成,“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区县全覆盖;
城乡低保标准分别增长
*%、*%,城乡低保标准差距缩小到 *:*,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增长 *%。医疗救助惠及困难群众*万人次,资助参保*万人。教育救助惠及各级各类学生*万人次,住房救助惠及*万户。就业救助帮扶*万农村脱贫人口、*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冬春救助惠及受灾群众*万人,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在各级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成绩来之不易,工作值得肯定。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今年*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要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要针对特困人员的特点和需求精准施策,按时足额发放各类救助金,强化临时救助,确保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要加大对因疫因灾遇困群众的临时救助力度。”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阐明了社会救助的功能特点和重要作用,为社会救助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狠抓落实。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疫情影响仍在持续,就业压力、收入增长减缓、物价升高等问题将向社会传导。特别是困难群体,抵御风险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影响,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同时,全市社会救助区域发展不平衡、协作不充分、分配不均衡等问题仍然存在,风险挑战不容忽视。大家要把困难和问题考虑得更充分,工作和预案做得更扎实,全力抓好重点工作,切实兜牢民生底线。

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第一,持续巩固拓展兜底保障成果

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敏尔书记指出,有的放矢、分类施策,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好、拓展好。衡华市长强调,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在社会救助方面,着力抓好以下*点:

一是稳政策。要全面落实低保渐退、就业成本扣减等政策,对脱贫人口中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要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范围;
对过渡期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养老金不计入低保家庭、特困人员收入,避免因
“脱保”“漏保”等造成规模性返贫。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稳妥推进社会救助标准调整,实现救助标准、救助总量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二是扶重点。目前,我市纳入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有*万余人,其中有*%存在返贫风险,务必高度关注。民政、乡村振兴等部门要紧盯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重点群体,逐户逐人动态掌握情况,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救助。同时,要积极妥善应对“农民转市民”的大趋势、大浪潮,注重对农业转移人员、拆迁安置人员中困难群众的关怀救助,不能造成工作“死角”。

三是补短板。要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着力提升基层社会救助工作水平。对于低收入人口认定不够精准、基层救助能力不足等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要找准病根、抓住症结,从明确标准、制定规范上入手,从基础上补短板;
对于巡视、督查、审计等发现的问题,要追本溯源、对症下药,从建立机制、完善制度上入手,从源头上堵漏洞。去年,审计署特派办对社会救助工作进行了审计,发现部分社会救助机构管理不规范、救助金和工作经费混用等多个问题,各区县、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举一反三开展摸排自查,建立台账,制定措施,全面整改到位。

第二,精准落实社会救助各项政策。

社会救助工作事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级各部门要通力配合、综合施策,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切实把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解决好。

一是生活救助要实现“兜底”。基本生活救助是保障困难群众生活的兜底手段,务必坚持公平公正。严格落实低保救助、特困救助、临时救助政策措施,稳步扩大基本生活救助范围,做到“应兜尽兜”。要进一步完善基本生活救助家庭收入、财产认定标准、条件,根据客观标准严格划定低保“界线”,加强分类动态管理,做到“有进有出”,防止优亲厚友等感情认定、关系认定,坚决杜绝住洋房、开豪车的违规享受救助,真正困难的却不管不顾等极端现象发生。要进一步完善临时救助制度,探索实施“发生地救助”“小金额先行救助”等措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物价波动情况,适时调整救助待遇,确保“兜住兜牢”。

二是就业救助要注重“治本”。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消除贫困最直接、最有效、最治本的方式。目前,我市低保认定标准为城市每人每月收入在*元、农村*元,而最低工资标准为*/月,社平工资为*/月,远高于低保线,一人就业就能使全家脱困。人社、民政部门要坚持把低保家庭成员、残疾人、长期失业人员等劳动力作为就业政策帮扶的重点群体,保持就业政策倾斜,落实好就业社保补贴、税费减免、求职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
加强服务力度,通过职业指导、岗位推荐、职业培训、公益性岗位过渡安置等措施实施就业援助;
加强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树立劳动创造财富、就业改变现状的理念,切实消除等靠要思想。要切实防范化解规模性、结构性失业风险,稳定低收入人群就业规模,稳步提高待遇收入。

三是教育救助要做到“除根”。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拔掉“穷根”的根本方法,我们要大力实施教育救助,竭力为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造相对公平的未来发展机会。教育、民政、乡村振兴、残联等部门要加强工作衔接,保持特殊困难群体数据信息畅通,对原建卡贫困家庭学生、低保家庭学生、特困供养学生、孤儿、烈士子女、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子女等特殊困难群体要重点予以保障。要加强对“边缘易致贫户”“突发困难户”家庭的学生动态监测,按规定及时纳入资助保障范围。要强化学生救助跟踪管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奖助学金评定发放等情况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把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到位,确保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辍学失学。

四是医疗救助要立足“纾困”。大额、长期的医疗支出对于困难群众往往难以承受,是群众致困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市低保对象中重病患者*人,重病家庭*户,占低保对象总人数的*%,数量大、比重大,我们务必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他们的生命健康和基本生活。去年*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的意见》,对医疗救助制度作了顶层设计,卫生、医保等部门要认真研究,结合我市实际尽快完善相应制度,实现救助对象范围、参保资助标准、救助待遇水平、经办管理服务、救助基金监管“五统一”,强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综合保障,切实减轻困难群众医疗负担,确保其不因罹患重病影响基本生活。

此外,住建等部门要时刻关注困难群众的居住问题,将符合条件的城镇低保家庭、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等群体纳入住房保障范围,确保其住有所居。应急等部门要完善应对预案,充实物资储备,强化应急演练,确保受灾群众第一时间获得救助。

第三,不断夯实救助工作基础。

社会救助是一项兜底性、综合性、长期性工作,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久久为功,夯实工作基础。

一是压实各方责任。各区县要落实属地责任,切实做好辖区社会救助工作。市民政局要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及时掌握各方情况,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相关市级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责,履行行业主管责任,分头抓好困难群众的就业、教育、就医、住房等救助保障工作,切实兜牢民生底线。

二是着力优化服务。要完善主动发现机制,简化优化救助程序,加强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救助效率。要创新救助方式,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加快形成社会救助服务多元供给格局。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