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教案设计 > 4.4牛顿第三定律教案【优秀范文】

4.4牛顿第三定律教案【优秀范文】

发布时间:2023-08-03 14:2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4.4牛顿第三定律教案【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4.4牛顿第三定律教案【优秀范文】

在经典力学里,牛顿第三定律表明,当两个物体互相作用时,彼此施加于对方的力,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5篇《4.4牛顿第三定律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4.4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篇一

§4.4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  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能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 3、  能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计的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2、  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难点]   掌握好作用力、反作用力的特点,区分其与一对平衡力的区别。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器材:条形磁铁,测力计(弹簧测力计、圆盘测力计),细玻管,烧杯,铁球等。 学生实验器材:测力计(弹簧测力计、圆盘测力计),铁架台,烧杯,铁球等 [ 课 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实验、讲授、讨论、多媒体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 牛顿简介 牛顿生于伽利略去世的那一年。他提出的三条运动定律是整个动力学的基础。19世纪著名的力学评论家马赫对其中的牛顿第三定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牛顿第三定律是牛顿在力学方面最重要的功绩。我们后面要学的动量守恒定律是通过牛顿第三定律直接推导来的。 牛顿第一个创立了伟大的现代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卓越非凡,在以后的二百年内它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以至使亚历山大・波普也赞叹不绝,他说:大自然啊!你的规律隐藏于黑夜之中。上帝说:“牛顿来吧!”他带来了光明! 2. 复习提问 提问:什么是力 学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力的相互作用的规律。 板书课题:牛顿第三定律  二、新课教学 板书:1.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提问:在座的老师已经感觉到了同学们的热情,现在让我们也来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在鼓掌时右手用力拍打左手时,左手掌是否有感觉,右手掌是否也有感觉?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若两手都有感觉,则说明了右手拍打左手时,右手对左手有力的作用,同时左手也对右手有力的作用。 演示实验:将外形相似的一根铁棒和一根条形磁铁分别放在两根试管上。 教师:我们知道磁铁吸引铁棒,铁棒对磁铁是否也有吸引力?如果有,那么它们应该相向运动起来。 教师:由于互相吸引,铁条和磁铁相向运动起来。观察和实验表明,两个物体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物体有力的作用,后一物体一定同时对前一物体有力的作用。 总结: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板书: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教师: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通常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注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任意性 板书: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提问:当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在拔河比赛时,大人给小孩一个力,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小孩也给大人一个力。谁的拉力大? (学生可能意见不同) 追问:这就牵涉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是怎样的?请同学们猜测一下。 (提示学生从力的“三要素”来猜测) (学生猜测,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学生实验: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两个弹簧测力计用挂钩各挂住细绳套的一端,分别让两个同学用手抓住。拉到一定的状态,保持稳定,请学生读数比较两测力计的读数,看是否相等。改变几次读数,重复以上实验。 学生实验1:让小女孩“主动”施拉力 学生实验2:让小男孩“主动”施拉力 学生实验3:双方同时施拉力 提问:本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作用力、反作用力大小相等 演示实验:甲弹簧一端挂在铁架台上,另一端与乙弹簧某一端相挂,乙弹簧另一端用手抓住。用力将两弹簧拉直。无论如何改变拉力方向,两弹簧始终在一条直线上。 提问:本实验现象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作用力、反作用力方向始终在同一直线上 总结板书: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F甲对乙=- F乙对甲 教师:公式中的“-”表示方向相反的意思。 提问:“总是”意味着什么?“相等”又意味着什么? 课件展示:“总是”意味着: a.不论物体的形状如何,例:不论小物体和小物体之间,还是小物体与大物体之间,或是大物体与大物体之间; b,不论物体的运动情况如何。例:不论是静止的物体与运动的物体之间,还是两静止物体之间,或是两运动的物体之间。 c.不仅适用于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同样适用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大小相等”意味着: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 板书:4.作用力、反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区别 提问:马向前拉车时,马向前拉车的力大于车向后拉马的力? 教师:错误产生的原因:混淆了一对相互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  [例] 请分析下图中,天花板、细绳、重物和地球之间存在哪些对作用力、反作用力;哪些对平衡力。  回答:作用力、反作用力: T1与T1’、T2与T2’、G与G’    平衡力: T1’与T2 、T2’与G           F1 F2 板书:作用力、反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区别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平衡力 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具有同种性质 不一定具有同种性质 具有同时性 不一定具有同时性 不能求合力(不能抵消) 能求合力(能抵消) 思考:(可以组织学生讨论) 1. 既然马向前拉车的力等于车向后拉马的力,那么马为什么能拉动车前进呢? 2. 人走路时用脚蹬地,脚对地面施加一个作用力,地面同时给脚一个反作用力,使人前进。 实验探究:“浮力的反作用力” 实验现象:将物体逐渐浸入量杯的水中的过程中,上面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小,而下面圆盘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增大,上方弹簧测力计示数减小值总等于下方圆盘测力计增加的示数。 组织学生讨论: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教师:说明了相互作用力的关系与两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无论两物体静止或运动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地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教师:力是成对出现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只注意其中的一个力。例如,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但同时物体对液体也有一个反作用力,而这个力是作用在液体上的,我们不关心它,往往忽视了他。但是牛顿没有忽视它。牛顿出生于17世纪,当时欧洲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哲学、文学、美学互相融合、渗透,认为科学是简单的、对称的,因而是美的。牛顿根据现实中的一些现象断定力一定是成对出现的,而且他们大小是相等的。“牛顿第三定律”蕴含了牛顿很高的智慧,也蕴含了17世纪科学界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因此库珀在他的《物理世界》一书中高度评价了牛顿,说 “那些震撼了17世纪科学界的所有方法、观点和知识,全被牛顿继承下来。” 5. 牛顿第三定律在生活和生产中应用 教师:中国是火箭的故乡,早在公元15,我国学者万户,首次作了航天的科学尝试,他把47枚当时最大的火药捆在自己坐的椅子背面让别人同时点燃这批火箭。 2005年10月17日凌晨,巨大的轰鸣声中,神六返回舱着陆在苍茫的内蒙古草原,两位翱翔太空115个小时的中国航天员平安出舱。 中国的航天发展史将会铭记这个沁着泪水和激情的时刻。 作为最早开始思索宇宙奥秘的文明古国,中国的航天之旅,必将助推全世界实现对浩瀚太空无尽的梦想。 教师:牛顿第三定律在现代航天技术中也有应用,你们想到了吗?       课件展示:如上图       三、总结全文 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对哪些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学生总结、回答 课件展示:全文小结   [板书设计] §3.4牛顿第三定律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2.牛顿第三定律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3.平衡力和作用力、反作用力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异体、共线、等值、反向、同性、同存平衡力:  同体、共线、等值、反向 [教学体会] 我在课堂中使用了探究式教学,这一节课的探究实验看似无序实是有序,是再现规律发现的有序过程;看似混乱实是统一,是多途径,多方法解决问题,最后经分析归纳达到统一。 新课引入尽量自然贴切,从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感觉,深入引导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探究欲。 学生在学习完本节课之后,基本上能够顺利、清晰地解释本节课所提出的问题。但本节课在某些环节上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的学生用两个弹簧秤对拉,发现两个弹簧秤的示数不相等,因为实验前弹簧秤没有调零,但没有及时点拨。教师没有引导好,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牛顿第三定律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2)会用准确的文字叙述;

(3)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方式、相互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均无关;

(4)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或分别作用在一个物体的两部分上.这两个力之间不存在平衡的问题,两个力各自引起的效果一般是不同的.

(5)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样变化、同一性质的力.

(6)能区分相互平衡的两个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7)能综合运用牛顿第二、第三定律综合解决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先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分析,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然后通过小实验给出,并讨论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教法建议

1、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一定基础.教学中要利用实验、视频资料或课件,多举例子,让学生观察、体会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并让学生描述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养成在分析问题时选取谁做研究对象的好习惯.

2、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让学生总结出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之处,能够很好的区别它们.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

教学难点 :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

示例:

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举例并分析:

例1、实验:水槽中两个软木塞上的铁条和磁铁的相互作用.(视频资料)

问题: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解释?(表述中要明确受力物和施力物)

例2、实验:坐在椅子上用手推桌子,会感觉到桌子也在推我们.(具体体验)

问题:感觉到什么?如何解释?(表述中要明确受力物和施力物)

让学生看书上的例子或举例.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义.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实验:做书55页实验,读出弹簧秤示数,看两个弹簧秤示数是否相等?

结论:两个弹簧秤示数相等.改变手拉弹簧的力,两个弹簧秤示数也随着改变,但两个示数总相等.说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反作用定律)

1、: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用公式表示为

2、区分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

例题:粉笔盒静止在讲台上.请分析粉笔盒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反作用力是什么力?作用在谁身上?(画出示意图)

在学生能够正确回答后,继续提问:粉笔盒所受到的平衡力和粉笔盒与桌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不同点?(以上问题根据学生情况设问)

相同点

不同点

相互作用力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两力必性质相同;

同时出现,同时消失;

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互为施力物和受力物);

与运动状态及参考系无关.

平衡力

同上.

性质可以不相同;

可以不同时消失;

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研究对象)

3、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根据学生情况处理.

提供直升机螺旋桨转动的视频资料.

探究活动

题目:如何在拔河比赛中获胜

组织:以自然组为小组

方式:研究方案并进行比赛

评价:可操作性、引起兴趣、与实际结合.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篇三

安徽省肥东县综合高中陈之怀

【本节教材分析】

牛顿三大定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两个定律是对单个物体而言的,但要全面认识物体间的运动规律,必须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例如什么情况下系统机械能守恒,内力对系统的动量改变是否起作用。

本节分三个层次对牛顿第三定律进行研究:一是通过实际现象的分析,定性地讨论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性质是相同的,同时发生的;二是通过实验定量地得到反映相互作用的牛顿第三定律;三是说明该定律的意义和应用。

【学生心理状态分析】

高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辩别能力,对常见的一些物理现象,物理知识如果简单重复,则学生对此不太关注、不感兴趣。因此,一开始就要以各种方式激发其注意力,设置“物理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思维冲突”,设法采用各种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牛顿第三定律”得来的不易,培养总结物理规律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理解作用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确切含义。

2.进一步学习物理学研究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

3.能分清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确切含义;

难点: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疑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既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那么在拔河比赛中为何还有胜负之分?

【教学方法】

实验法(演示实验,师生互动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法,类比法,练习等。

【教学仪器】

粗绳一根;演示用大弹簧秤、小弹簧秤各一个;带发条的小车,薄木板各一个,四个相同的短玻璃管;带有条形磁铁的小车两个;分组实验用的弹簧秤若干个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力是什么?下面让我们一起做一个动作。常言道:“一个巴掌拍不响”,那么请大家比赛拍巴掌,看谁拍得最响,然后请拍得最响的同学谈感受,两个巴掌都拍疼了,变红了,这说明什么?由此引入新课。

(板书)

牛顿第三定律──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分析拍巴掌后会疼,巴掌都变红了,说明两手间存在作用力,并且是相互的。

师:(以幽默、夸张的语言)再举两例。

1.有些同学闲着无事,用头撞墙的玻璃,问会出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纷纷发言):玻璃碎了,同时头也淌血了,说明了:头给墙一个力的同时,它反过来也给头一个力。

2.同学们坐在凳子上,两脚悬空,然后用手推桌子,那么感觉到什么现象?如何解释(要求学生亲身体验)。

生:桌子反过来同时推自己,解释时要明确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然后阅读书上第一段内容,并自己举例子,得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义。

(板书):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人为的把其中一个力叫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反作用力。师:下面看一看作用力、反作用力之间有哪些基本的特点?

(演示实验1):把薄的轻木板放在并排的玻璃管上,然后把玩具小车上紧发条,并轻轻按在木板上,问:手一松,当手离开小车时发生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师生):车在向前运动的同时,木板向后运动,并且同时停止,经过认真分析后得出,车之所以向前运动是木板给它一个向前的力,同时车给木板一个向后的力,这两个力的性质一样,都是摩擦力。

(演示实验2):用手让带有条形磁铁的小车靠近(同名磁极相对),放在光滑木板上,然后手一放,发生什么现象?如何解释?

(师生)分析:同时向相反方向运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性质相同,是一对磁场力。

(板书)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性质相同,同时存在,同时消失(变化)

师:下面请一个同学(身高应矮一点)上来,与老师进行拔河比赛。

(师生互动实验):老师和一个小个子同学各拉绳子一端,进行拔河比赛,结果发现老师胜了,学生输了。

师:对刚才的实验,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拉力大小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并请成绩好、中、差三位学生回答(十有八九的学生说老师的拉力大)。

师:(大声说)同学们的回答是错误的,那么如何求证这两个力的大小呢?

(板书)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师:启发学生研究的。方法,(经过共同讨论后)方案如下:把两个弹簧秤勾在一起,模仿拔河比赛,其中一个弹簧秤相当于老师,另一个相当于学生,并分两种情况进行。

1.两弹簧秤勾在一起拉,处于静止不动时(模仿拔河比赛,双方处于僵持状态);

2.两弹簧秤勾在一起拉,并向一方运动(相当于比赛绳子被拉向一方时的状态);

(学生分组实验):做5分钟时间,教师巡回指导,并要求学生对秤先校零,让学生自己得出在各种状况下,两拉力大小的关系。

(演示实验3):老师亲自用大弹簧秤和小弹簧秤模仿拔河比赛,正确做好示范动作,并画图进行解释,注意两力的方向,得出自己的结论。

(板书)

牛顿第三定律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2.公式:F=-F′。

(继续对师生互动实验进行挖掘)问:既然两个力大小相等,那么拔河比赛时,为何还存在胜负之分?

师:经过启发后,结合牛顿第二定律讲解,并和学生讨论如何做才能获胜。

问:还有的同学想,既然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那么加起来合力为零,则无论什么时候不存在胜负之分?

师:这实际上把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混淆了,它们是有区别的:前者两个力不是作用在一个物体上,谈不上抵消,不能求合力。

下面通过例题进行研究:

例题:物体用线吊在天花板上,分析物体受几个力?并指出每一个力的反作用力、以及平衡力?要求学生上黑板做,画出示意图,然后订正错误,并分析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板书)

一对平衡力一对相互作用力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作用在不同的两个物体上

两力性质不一定相同性质一定相同

一个力的产生、变化、消失不一定影响另一个力两个力同时产生、变化、消失

能求合力,且为0不能相互抵消,不能求合力

师:进一步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加深印象。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很像电视、电影上放的“难兄难弟”的关系:有福同当,有难同享,同生共死…

总结:牛顿第三定律在生活、生产上应用很广泛,人走路、汽车向前运动、喷气式飞机的飞行无不与此规律有关,并就其中一个应用进行分析。

作业布置:(略)

【课后反思及效果评估】

本教案曾作为公开课上过,来听课的理、化、生老师一致认为,课上得非常成功,充分体现为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点。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独自主解释许多物理现象及知识。如:“马拉车的过程中,马与车之间拉力谁大谁小?在拉力一样大时,为什么车还能向前运动”等一系列问题;能分清物体间之间作用力、反作用力、平衡力的区别。各种实验,老师风趣幽默的语言成功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问题。有利于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反思:课堂教学一定不能“闭门造车”,要充分做好准备,分析教材,分析学生,这样课才能上得成功。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篇四

【设计思想】

新课程理念提出物理的教学应物理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本节课设计本着“物理来源于生活,物理走向社会”这一主线展开。从生活中的物体间相互作用力引入新课,通过讨论、交流、描述生活实例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进一步建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和基本特征。通过实验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注重学生亲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在研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均成立时,引入传感器数字实验系统演示运动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有深刻的认识,突破本节课难点,同时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探究过程和方法。

通过牛顿第三定律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第六章学习的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两个定律是对单个物体而言的,但要全面认识物体间的运动规律,必须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既两个物体相互作用力的规律。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初中初步学习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知识,对概念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且经过高一前一阶段的物理学习,进一步学习了研究和描述力的方法,积累了一定的探究学习的经验。高一学生学习热情较高,容易联系生活实际,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具有一定的收集处理网络信息的能力。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②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解释生活和科技中的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体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和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利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生活现象,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活动,形成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

②通过实例分析,激发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和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形成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以及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内容。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对“总是”的理解。

【教学策略及方法】

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实例分析与讨论→探究问题→得出结论→指导实践”的主要教学过程,落实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体会科学系统的探究方法。采用现象分析、实验探究、讨论讲授法和演示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讨论交流、有效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

【教学媒体及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20对学生用弹簧测力计。DIS数字系统一套、力传感器两个。视频、图片、文本和网站,基于多媒体平台的教室。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2min) 实验:汽车前进动力来源

(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观看演示,讨论质疑

搭建与新知识联系 玩具小车等 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激起认知冲突,搭建与新知识的联系 一、作用力反作用力

(10min)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概念。(课前)

2.演示磁铁间的相互作用,磁铁与铁芯的作用,指导学生画力的示意图。 1.自主阅读课文,学习概念

2.小组内讨论、交流

(理解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文本

图片 举例例证,熟悉概念

体会物理来源生活 3.对学生的汇报实时评价 3.学生投影学习成果,与全体同学交流 投影 ? 4.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

普遍性、作用对象不同、同时性 笔记、理解 板书 ? 二、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1.演示实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两个小磁针相互作用)

1.学生观察:明确相互作用力的方向关系 实验器材,实物投影 ? 2.师生互动实验:

请一个女生到讲台前和老师进行拔河比赛(两手互拉) 2.学生观看和感受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根据经验猜想它们之间的关系 ?

? 亲身体会,建立经验,获取猜想依据

学生动手前,明确实验 3.【实验方案设计指导】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篇五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二

本文由VCM仿真实验提供   牛顿第三定律   一、  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能用它解决简单问题。  3.能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 二、教学重点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   正确区别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平衡力。 教学过程 从力的概念我们已经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受力物体必有施力物体,那么两物体相互作用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是我们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所必须探讨的问题。 (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演示】先使玩具汽车的后轮(驱动轮)上紧发条,使它做逆时针转动,然后抓住汽车顶部,把它按在垫着试管的薄木板上。在起点处,转动的后轮给木板向右的作用力f,于是木板向右运动,这时木板对后轮有没有作用力?再把汽车拿起,使木板制动,然后使后轮再转动,把玩具汽车放在木板上,可以看到木板向右运动的同时,玩具汽车向在运动,说明后轮对木板施加向右的作用力的同时,木板对后轮施加向左的反作用力。这两个均为摩擦力,且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通过学生的观察,教师的引导得出结论: 1.  力是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我们把这一对相互作用的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且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相同,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演示】把两个相同的弹簧秤A和B连接在一起,用手拉弹簧秤A,可以看到两个弹簧秤的指针同时移动,弹簧秤B的示数指出弹簧秤A对它的拉力F的大小,而弹簧秤A的示数指出弹簧秤B对它的拉力F′的大小,可以看出两弹簧秤的示数是相等的`,改变手的拉弹簧秤的力,弹簧秤的示数随着改变(同时增大,同时减小,同时为零),但两个弹簧秤示数总相等,方向总相反。 2、作用 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在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相互作用的物体上。 (二)牛顿第三定律 1.  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  牛顿第三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表述:F=-F′(负号表示反作用力F′与作用力F的方向相反) 3.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深层理解: ⑴ 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作用时间相同,力的性质相同,总是大小相等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等性质的力,不一定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还必须具有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才可肯定其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力。 (2)定律中的“总是”这两个字是强调对于任何物体,在任何条件下,这两个相等的关系都成立即; 不管物体大小形状如何,例如大物体与大物体之间,或大物体与小物体间,还是任何形状的物位之间其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  不管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例如静止的物体之间,运动的物体之间或静止物体与静止的物体之间,其相互作用力都是大小相等, ⑶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产生和消失是同时的。因为两者中若有一个产生和消失,则另一个必须同时产生或消失。否则其间的相等关系就不成立了。可见认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产生有先后的说法是不对的。 4.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跟平衡力的区别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跟平衡力虽有相似之处(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但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 ⑴ 作用物体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而平衡力只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⑵ 力的性质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必是同性质的力,而平衡力可以是性质不同的一对力。 ⑶ 力的作用时间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而一对平衡力中的一个消失,另一个可以存在。。 ⑷ 作用效果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两个不同物体上,效果可以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不存在平衡问题。而一对平衡力的作用效果是使外同处于平衡状态。    可见: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异体(相互作用的两物体)、共线(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等值(大小相等)、反向(方向相反)、同性(性质相同)、同存(同时存在同时消失)”,平衡力是“同体(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共线、等值、反向”。 【例1】一个大人跟一个小孩站在水平地面上手拉手比力气,结果大人把小孩拉过来了。对这个过程中作用于双方的力的关系,不正确的说法是( ) A. 大人拉小孩的力一定比小孩拉大人的力大 B. 大人拉小孩的力不一定比小孩拉大人的力大 C. 大人拉小孩的力与小孩拉大人的力一定相同 D. 地面对大人的最大摩擦力一定比地面对小孩的最大摩擦力大 【解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的,大人与小孩手拉手比力气时,无论是相持阶段还是小孩被拉过来的过程中,大人拉小孩的力与小孩拉大人的力总是相等的。大人为什么能把小孩拉过来呢?关键在于地面对两者的最大静摩擦力不同。答案为A、B。 【小结】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叫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它们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它们跟两力平衡有本质区别。。 【作业】略 详细可上VCM仿真实验咨询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4.4牛顿第三定律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推荐访问:定律 教案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