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必修二教案模板8篇本必修二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抛运动是加速度为g的匀变速运动,其水平方向是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为自由落体运动.2.了解斜抛运动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本必修二教案模板8篇,供大家参考。
为了能给孩子们呈现精彩的课堂,一定要以认真的态度准备适合自己的教案,随便应付完成的教案并不会让你的教学能力得到提高,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本必修二教案模板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本必修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抛运动是加速度为g的匀变速运动,其水平方向是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为自由落体运动.
2.了解斜抛运动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迁移应用.
过程与方法
会用平抛运动的规律解答相关问题,以数学中的抛物线方程及图象为工具建立物理模型,理解抛体运动的规律及处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计算能力以及知识方法的应用能力.
2.领略抛体运动的对称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1.知道什么是抛体运动,什么是平抛运动.知道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
2.用运动的分解、合成结合牛顿运动定律研究抛体运动的特点,知道平抛运动可分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3.能应用平抛运动的规律交流讨论并解决实际问题.在得出平抛运动规律的基础上进而分析斜抛运动.掌握研究抛体运动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抛体运动
探究交流:体育运动中投掷的链球、铅球、铁饼、标枪等(如图所示),都可以看做是抛体运动吗?都可以看成是平抛运动吗?
1.基本知识
(1)定义
以一定的速度将物体抛出,物体只受重力作用的运动.
(2)平抛运动
初速度沿水平方向的抛体运动.
(3)平抛运动的特点
①初速度沿水平方向.②只受重力作用.
2.思考判断
(1)水平抛出的物体所做的运动就是平抛运动.(×)
(2)平抛运动中要考虑空气阻力的作用.(×)
(3)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与重力垂直.(√)
二、平抛运动的速度
1.基本知识
将物体以初速度v0水平抛出,由于物体只受重力作用,t时刻的速度为:
(1)水平方向:vx=v0.
(2)竖直方向:vy=gt.
(4)速度变化特点:由于平抛运动的物体只受重力作用,所以其加速度恒为g,因此在平抛运动中速度的变化量Δv=gΔt,由于g是常量,所以任意两个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方向竖直向下,即任意两个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速度的变化相同,如图所示.
2.思考判断
(1)平抛运动的物体初速度越大,下落得越快.(×)
(2)做平抛运动的物体下落时,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越来越大.(√)
(3)如果下落时间较长,平抛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方向变为竖直方向.(×)
3.探究交流
平抛运动中,竖直方向的分速度vy=gt,除该公式外,还有求vy的公式吗?
?提示】由于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所以
例:关于平抛物体的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做平抛运动的物体,速度和加速度都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
b.做平抛运动的物体仅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加速度保持不变
c.平抛物体的运动是匀变速运动
d.平抛物体的运动是变加速运动
?答案】bc
三、平抛运动的位移
1.基本知识
将物体以初速度v0水平抛出,经时间t物体的位移为:
2.思考判断
(1)平抛运动合位移的方向与合速度的方向一致.(×)
(2)平抛运动合位移的大小等于物体的路程.(×)
(3)平抛运动中,初速度越大,落地时间越长.(×)
3.探究交流
飞机向某灾区投放救灾物资,要使物资准确落到指定地点,是飞到目标正上方投放,还是提前投放?
?提示】物资离开飞机前具有与飞机相同的水平方向的速度,当离开飞机后,由于惯性,它们仍然要保持原有的水平向前的运动速度,另外,物资又受到重力作用,于是物资一方面在水平方向向前运动,另一方面向下加速运动,因此,只有提前投放,才能使物资准确落到指定地方.
4.小结:平抛运动的特点
1.速度特点:平抛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断变化,故它是变速运动.
2.轨迹特点:平抛运动的运动轨迹是曲线,故它是曲线运动.
3.加速度特点:平抛运动的加速度为自由落体加速度,恒定不变,故它是匀变速运动.
综上所述,平抛运动的性质为匀变速曲线运动.
例:关于平抛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
b.平抛运动是变加速运动
c.任意两段时间内加速度相同
d.任意两段相等时间内速度变化相同
?答案】acd
四、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和规律
?问题导思】
1.如何研究平抛运动比较简单?
2.平抛运动的合速度、合位移怎么求出?
3.试推导平抛运动的轨迹方程.
1.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
(1)由于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速度、位移的方向时刻发生变化,无法直接应用运动学公式,因此研究平抛运动问题时采用运动分解的方法.
(2)平抛运动一般分解为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和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
2.平抛运动的规律
(1)分运动
五、平抛运动的几个重要推论
?问题导思】
1.平抛运动的飞行时间与初速度有关吗?
2.平抛运动的落地速度决定于哪些因素?
3.平抛运动的速度偏向角与位移偏向角间的关系如何?
1.平抛运动的时间
a.tan φ=sin θ b.tan φ=cos θ
c.tan φ=tan θ d.tan φ=2tan θ
?答案】d
六、平抛运动的临界问题
例:如图所示,女排比赛时,排球场总长为18 m,设球网高度为2 m,运动员站在网前3 m处正对球网跳起将球水平击出.若击球的高度为2.5 m,为使球既不触网又不越界,求球的速度范围.
2.思考判断
(1)斜抛运动和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做的都是自由落体运动.(×)
(2)斜抛运动和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上做的都是匀速直线运动.(√)
(3)斜抛运动和平抛运动的加速度相同.(√)
3.探究交流
对斜上抛运动,有一个点,该点的速度是零吗?为什么
?提示】在斜上抛运动的点,竖直分速度为零.水平分速度等于v0cos θ.故该点的速度v=v0cosθ.
本必修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奇偶性的概念,回会利用定义判定简单函数的奇偶性。
2.在奇偶性概念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和非凡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3.在学生感受数学美的同时,激发学习的爱好,培养学生乐于求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奇偶性概念的形成与函数奇偶性的判定
难点是对概念的熟悉
教学用具
投影仪,计算机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函数的单调性,它是反映函数在某一个区间上函数值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性质,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函数的另一个性质。从什么角度呢?将从对称的角度来研究函数的性质。
对称我们大家都很熟悉,在生活中有很多对称,在数学中也能发现很多对称的问题,大家回忆一下在我们所学的内容中,非凡是函数中有没有对称问题呢?
(学生可能会举出一些数值上的对称问题,等,也可能会举出一些图象的对称问题,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函数具体化,如和等。)
结合图象提出这些对称是我们在初中研究的关于轴对称和关于原点对称问题,而我们还曾研究过关于轴对称的问题,你们举的例子中还没有这样的,能举出一个函数图象关于轴对称的吗?
学生经过思考,能找出原因,由于函数是映射,一个只能对一个,而不能有两个不同的,故函数的图象不可能关于轴对称。最终提出我们今天将重点研究图象关于轴对称和关于原点对称的问题,从形的特征中找出它们在数值上的规律。
二.讲解新课
2.函数的奇偶性(板书)
教师从刚才的图象中选出,用计算机打出,指出这是关于轴对称的图象,然后问学生初中是怎样判定图象关于轴对称呢?(由学生回答,是利用图象的翻折后重合来判定)此时教师明确提出研究方向:今天我们将从数值角度研究图象的这种特征体现在自变量与函数值之间有何规律?
学生开始可能只会用语言去描述:自变量互为相反数,函数值相等。教师可引导学生先把它们具体化,再用数学符号表示。(借助课件演示令比较得出等式,再令,得到,详见课件的使用)进而再提出会不会在定义域内存在,使与不等呢?(可用课件帮助演示让动起来观察,发现结论,这样的是不存在的)从这个结论中就可以发现对定义域内任意一个,都有成立。最后让学生用完整的语言给出定义,不准确的地方教师予以提示或调整。
(1)偶函数的定义:假如对于函数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都有,那么就叫做偶函数。(板书)
(给出定义后可让学生举几个例子,如等以检验一下对概念的初步熟悉)
提出新问题: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它的自变量与函数值之间的数值规律是什么呢?(同时打出或的图象让学生观察研究)
学生可类比刚才的方法,很快得出结论,再让学生给出奇函数的定义。
(2)奇函数的定义:假如对于函数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都有,那么就叫做奇函数。(板书)
(由于在定义形成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熟悉,故可以先作判定,在判定中再加深熟悉)
例1。判定下列函数的奇偶性(板书)
(1);(2);
(3);;
(5);(6)。
(要求学生口答,选出12个题说过程)
解:(1)是奇函数。(2)是偶函数。
(3),是偶函数。
前三个题做完,教师做一次小结,判定奇偶性,只需验证与之间的关系,但对你们的回答我不满足,因为题目要求是判定奇偶性而你们只回答了一半,另一半没有作答,以第(1)为例,说明怎样解决它不是偶函数的问题呢?
学生经过思考可以解决问题,指出只要举出一个反例说明与不等。如即可说明它不是偶函数。(从这个问题的解决中让学生再次熟悉到定义中任意性的重要)
从(4)题开始,学生的答案会有不同,可以让学生先讨论,教师再做评述。即第(4)题中表面成立的=不能经受任意性的考验,当时,由于,故不存在,更谈不上与相等了,由于任意性被破坏,所以它不能是奇偶性。
教师由此引导学生,通过刚才这个题目,你发现在判定中需要注重些什么?(若学生发现不了定义域的特征,教师可再从定义启发,在定义域中有1,就必有1,有2,就必有2,有,就必有,有就必有,从而发现定义域应关于原点对称,再提出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什么条件?
可以用(6)辅助说明充分性不成立,用(5)说明必要性成立,得出结论。
(3)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板书)
由学生小结判定奇偶性的步骤之后,教师再提出新的问题:在刚才的几个函数中有是奇函数不是偶函数,有是偶函数不是奇函数,也有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那么有没有这样的函数,它既是奇函数也是偶函数呢?若有,举例说明。
经学生思考,可找到函数。然后继续提问:是不是具备这样性质的函数的解析式都只能写成这样呢?能证实吗?
例2。已知函数既是奇函数也是偶函数,求证:。(板书)(试由学生来完成)
证实:既是奇函数也是偶函数,=,且,= ,即证后,教师请学生记住结论的同时,追问这样的函数应有多少个呢?学生开始可能认为只有一个,经教师提示可发现,只是解析式的特征,若改变函数的定义域,如,,,,它们显然是不同的函数,但它们都是既是奇函数也是偶函数。由上可知函数按其是否具有奇偶性可分为四类
(4)函数按其是否具有奇偶性可分为四类:(板书)
例3。判定下列函数的奇偶性(板书)
(1);(2);(3)。
由学生回答,不完整之处教师补充。
解:(1)当时,为奇函数,当时,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2)当时,既是奇函数也是偶函数,当时,是偶函数。
(3)当时,于是,
当时,,于是=,
综上是奇函数。
教师小结(1)(2)注重分类讨论的使用,(3)是分段函数,当检验,并不能说明具备奇偶性,因为奇偶性是对函数整个定义域内性质的刻画,因此必须均有成立,二者缺一不可。
三. 小结
1.奇偶性的概念
2.判定中注重的问题
四.作业略
五.板书设计
2.函数的奇偶性例1.例3.
(1)偶函数定义
(2)奇函数定义
(3)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例2。 小结
具备奇偶性的必要条件
(4)函数按奇偶性分类分四类
探究活动
(1)定义域为的任意函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奇函数和一个偶函数的和,你能试证实之吗?
(2)判定函数在上的单调性,并加以证实。
在此基础上试利用这个函数的单调性解决下面的问题:
本必修二教案篇3
?信陵君窃符救赵》
1.进一步了解人物传记(史传文学)的特点与写法。
2.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辨清文章的主题思想。
3.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分析信陵君的人物形象。
4.学习本文记事写人、布局谋篇的方法。
5.掌握文章中“就”“过”“独”“下”“辞”“无”“存”等文言实词,“之”“以”“者”“所”“安”“何”“故”“且”“莫”等文言虚词,以及特殊文言句式。
(解说: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也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前面已经学习了三篇司马迁的文章,因此,本课不必再对作者及《史记》进行介绍,也不宜搞文本串讲,但课文的基本内容、人物形象以及重要的文言词语仍然必须掌握。另外,作为相同体裁的最后一篇文章,教学时必须带有一定的总结性质,以使学生融会贯通,第一条要求旨在于此。)
1.有条件的学校可先让学生观看话剧《虎符》录像片断或通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信陵君的故事图片。如果没有现代教育设备,则可自制“战国形势挂图”,并通过挂图讲解故事发生的背景。这一步骤要了解的主要内容包括:“士”阶层(即知识分子阶层)的出现及其特点;春秋“五霸”、战国“四君”(亦称“四公子”);秦赵长平之战;信陵君的悲剧人生等。
2.学生对照注解,通览全文,并完成课后“练习三”以及教师补充的词、句练习。(此步骤安排在课外进行。)
教师可补充如下词(多义词)、句(特殊句式)进行训练。
多义词辨析:
过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访问)
行过夷门,见侯生。(经过)
如姬资之三年(他,代词)
之
此五霸之伐也(的,助词)
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助词,无义)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他,代词)
以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在,介词)
实持两端以观望(而,连词)
欲以客往赴秦军(用,介词)
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因,连词)
特殊句式:
①何功之有哉(宾语前置)
②请救于魏(介词结构后置)
③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兼语套用)
④为寿侯生前(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
⑤而诸侯敢救者(定语后置)
⑥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置、宾语前置、疑问句)
⑦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主谓结构作宾语、被动结构)
3.在通读的基础上,讨论每一段落的段意,然后搞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段意与层次结构提示如下。
段意:
①信陵君身份;
②人物性格特点——仁而下士;
③结交侯嬴兼及朱亥;
④侯嬴为上客;
⑤秦围邯郸,魏惧不救,公子数请,魏王不听;
⑥侯生献计,如姬窃符;
⑦朱亥与公子俱行;
⑧朱亥椎杀晋鄙;
⑨公子夺军,却秦存赵;
⑩侯生自刭;
{11}公子归军于魏而自留赵。
层次结构:
(1)①—②按照史传体例作概括介绍;
(2)③—④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为举动。
(3)⑤—{11}信陵君窃符救赵全过程。
4.学生诵读第3段和第6段,然后给文中的两个人物信陵君、侯嬴写评语。可分a、b、c三个层次作要求,a层要求各用一幅对联来概括,b层要求用四字短语来表达,c层则可用一般的说明性语言来表述
本必修二教案篇4
1.点的位置表示:
(1)先取一个点o作为基准点,称为原点.取定这个基准点之后,任何一个点p的位置就由o到p的向量 唯一表示. 称为点p的位置向量,它表示的是点p相对于点o的位置.
(2)在平面上取定两个相互垂直的单位向量e1,e2作为基,则 可唯一地分解为 =xe1+ye2的形式,其中x,y是一对实数.(x,y)就是向量 的坐标,坐标唯一 地表示了向量 ,从而也唯一地表示了点p.
2.向量的坐标:
向量的坐标等于它的终点坐标减去起点坐标.
3.基本公式:
(1)前提条件:a(x1,y1),b(x2,y2)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点,m(x,y)为线段ab的中点.
(2)公式:
①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ab|=(x2-x1)2+(y2-y1)2.
②中点坐标公式
4.定比分点坐标
设a,b是两个不同的点,如果点p在直线ab上且 =λ ,则称λ为点p分有向线段 所成的比.
注意:当p在线段ab之间时, , 方向相同,比值λ>0.我们也允许点p在线段ab之外,此时 , 方向相反,比值λ
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已知两点a(x1,y1),b(x2,y2),点p(x,y)分 所成的比为λ.则x=x1+λx21+λ,y=y1+λy21+λ.
重心的坐标:三角形重心的坐标等于三个顶点相应坐标的算术平 均值,即x1+x2+x33,y1+y2+y33.
一、中点坐标公式的运用
?例1】已知 abcd的两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4,2),b(5,7),对角线的交点为e(-3,4),求另外两个顶点c,d的坐标.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交点为两个相对顶点的中点,利用中点公式求.
解:设c(x1,y1),d(x2,y2).
∵e为ac的中点,
∴-3=x1+42,4=y1+22.
解得x1=-10,y1=6.
又∵e为bd的中点,
∴-3=5+x22,4=7+y22.
解得x2=-11,y2=1.
∴c的坐标为(-10,6),d点的坐标为(-11,1).
若m(x,y)是a(a,b)与b(c,d)的中点,则x=a+c2,y=b+d2.也可理解为a关于m的对称点为b,若求b,则可用变形公式c=2x-a,d=2y-b.
1-1已知矩形abcd的两个顶点坐标是a(-1,3),b(-2,4),若它的对角线交点m在x轴上,求另外两个顶点c,d的坐标.
解:如图,设点m,c,d的坐标分别为(x0,0),(x1,y1),(x2,y2),依题意得
0=y1+32 y1=-3;
0=y2+42 y2=-4;
x0=x1-12 x1=2x0+1;
x0=x2-22 x2=2x0+2.
又∵|ab|2+|bc|2=|ac|2,
∴(-1+2)2+(3-4)2+(-2-2x0-1)2+(4+3)2=(-1-2x0-1)2+(3+3)2.
整理得x0=-5,∴x1=-9,x2=-8
∴点c,d的坐标分别为(-9,-3),(-8,-4).
二、距离公式的运用
?例2】已知△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4,1),b(-3,2),c(0,5),则△abc的周长为().
a.42 b.82 c.122 d.162
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直接求解,然后求和.
解析:∵ a(4,1),b(-3,2),c(0,5),
∴|ab|=(-3-4)2+(2-1)2=50=52,
|bc|=[0-(-3)]2+(5-2)2=18=32,
| ac|=(0-4)2+(5-1)2=32=42.
∴△abc的周长为|ab|+|bc|+|ac|
=52+32+42
=122.
答案:c
(1)熟练掌握两点 间的距离公式,并能灵活运 用.
(2)注意公式的结构特征.若y2=y1,|ab|=(x2-x1)2=|x2-x1|就是数轴上的两点间距离公式.
本必修二教案篇5
?廉颇蔺相如列传》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常用词。
2、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常用词;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简介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简介《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侯,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竭尽终生精力最后完成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著作。《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我国史书的新体例——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本纪——给帝王作传的类别。
世家——给诸侯作传的类别。
列传——给名人作传的类别。
书——典章、书籍。
表——大事年表。
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作为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的《史记》,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或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导入。
3、历史背景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展示字词
缪公(mù)避匿(nì)缪贤(miào)
汤镬(huò)虽驽(nú)肉袒(tǎn)
盆缶(fǒu)案图(àn)可予不(fǒu)
渑池(miǎn)诈佯(yáng)列观(guàn)
皆靡(mǐ)传舍(zhuàn)甚倨(jù)
不怿(yì)衣褐(yìhè)睨柱(nì)
三、学生听读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2节:廉蔺简介
3—13节:完璧归赵。
14—16节:渑池相会。
17—21节负荆请罪
四、集中学习1—13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
3、落实文句翻译。
4、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
a、蔺相如出使前初显胆识:“宁许以负秦曲”。
b、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皆呼万岁”,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
c、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
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
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d、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
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e、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
①义责秦王
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坚明约束
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
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④提出希望
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f、出使结果如何?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
g、概括:写“完璧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表现方法:
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本必修二教案篇6
教学方式:对比阅读教学、探究学习
教学重难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1. 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课前五分钟循环播放“李清照画像”幻灯片,配以王祖贤唱的《声声慢》曲,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一. 以《如梦令》、《醉花阴》导入
出示幻灯片1:李清照自画像
(师)画中这位娴静清秀的女子端坐于舟中。天色暗了,人沉醉了,小舟“误入藕花深处”,不远处有一群水鸟惊飞四散。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你看到这幅画时,你会想起哪句诗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
出示幻灯片2:〈如梦令〉文字
问: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乐。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然而,这样的心情是否贯穿她生命的终始呢?)
出示幻灯片3:《醉花阴》文字
问:此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愁
什么样的“愁”——离愁
插入李清照生平简介(先让生回答师做最后总结)
出示幻灯片4:李清照简介
[明确]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你耕田来我织布,对不对?no,应该是你吟诗来我作对。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我们来看她的一篇后期的作品〈声声慢〉
出示幻灯片5:〈声声慢〉文字
二. 朗诵,初步感知词人别样愁情
1. 生齐读
2. 师范读
问:读了这首词你读出了什么?在感情上,与〈醉〉的共同点是什么?——“愁”
出示幻灯片6:“愁”字
问:整体感知——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了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3. 生个人自由朗读,给出自读提示
出示幻灯片7:品读词人别样愁情
(品读提示:)
1.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略)2. 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
3.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三. 鉴赏〈声声慢〉
1.提问一生: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出示幻灯片8:“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出示幻灯片9:“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分析起句)
出示幻灯片10:起句分析图
起句形象用了七组叠词,直接抒情,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 | |
人的动作、神态 环境的悲凉 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
①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金石丢失、再婚离婚等一系列打击之后,内心极度哀愁,再加之一人孤处、无儿无女、无依无靠,更是百无聊赖、空虚惆怅、失落迷茫。为了派遣这种哀愁,作者一大早就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她在寻觅些什么呢?是少女时代快乐的生活吗,还是夫妻情深、甜蜜爱情?……
②环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
可插入月考时“冷清”和“清冷”的区别。
③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
问:运用叠词的作用?(——音乐美、增强感情)
举列:朱自清〈荷塘月色〉
起句不寻常,连用七组叠词,这是李的大胆创新,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是诗赋曲中也绝无仅有的。真可谓“前无古人”,当然“后有来者”。李对音律有极深的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在齿舌音间来回反复吟唱,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别有一番愁情。
略析“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此句写气温骤变的感受:点明节令——秋天。秋天的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冷。在这样的天气里人也睡不好,最难调理休息。并非天气原因而是人的心情。
2.间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引出意象概念
让生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
同步出示幻灯片11:选取典型意象1)详析“酒”意象的特定属性(“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出示幻灯片12:酒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先让生思考回答一些关于酒表示愁情的诗句。
后师明确:最初饮酒是乐事,要与神灵共享或用以招待客人;一边饮酒一边做游戏这在宫廷宴会谁最常见。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嘱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苏轼〈赤壁赋〉“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到了汉末,天下动乱,连年战争,人的生命朝不保夕,古感慨良多,如“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就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感慨。这种忧是时光流逝而未建功立业的苦痛。最终这种“忧”也不能排解“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唐朝是诗歌创作的高峰期,酒的消耗与诗的产量成正比。“李白一斗酒出百篇”,可以说李白的诗是一篇篇醉出来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拙酒杯
——杜甫《登高》(身世之愁,亡国之恨)
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离愁)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柳永《雨霖铃》(离愁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离愁)
2)“秋风”意象略讲
出示幻灯片13:“秋风”意象“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自古逢秋悲寂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得出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3)“过雁”意象分析。“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问: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因为“却是旧时相识”这正是伤心的由来。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然而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过雁吗?(《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过雁还是那只过雁,只不过物是人非,收信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过雁不禁悲从中来。
出示幻灯片14:“过雁”意象
雁足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下阕:由远及近,转入对自己庭院内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达愁情。
4)略析“黄花”意象。“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详析“雨”意象,略析“梧桐”意象。“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壮志难酬之愁)“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李煜《相见欢》
(亡国之愁)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
耳边,更滴向心头。
“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这句主要写声,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凉之感。
7)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
四. 较阅读〈醉〉、〈声〉两种不同愁情
五. 小结
出示幻灯片20:小结
通过对比,我们清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由此可见,个人遭遇和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抓住词中所选择的意象,在这些意象背后,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晚年的“愁”则是在经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耐归期未可期。
1.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2.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凄凉哀伤的象征。由文中“声声只道不如归”可知,其叫声象“不如归去”,联系“行人”一词,就可知本词主题是游子怀乡。
最后两句既是自言自语又是对杜鹃问的回答。不是自己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归期,生活不能自己主宰。”争奈“意”无奈“,正式游子思家而有家难归的感慨。
六.探究性作业:
根据所学知识,搜集相关作品,比较分析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诗人表现其“愁绪”的作品中“愁”的不同含义。
本必修二教案篇7
?赤壁赋》
教学目标:
1、指导预习,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句意的习惯。
2、通过课前预习、课中朗读、课后练习,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掌握一些特殊句式。
3、指导诵读,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理解词语、句意,熟悉课文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知人论世,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心路历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旷达乐观、勇于面对坎坷战胜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第1、2、3点。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第4点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1、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课文内容。找出对照注释还不能理解的词句,或问同桌,或课堂上提出共同探讨。
2、早读课反复朗读课文。
3、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几个词语。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赤壁赋》,其作者苏轼,我们在小学、初中就已经接触过,今天我要和大家讲一个他“死里逃生”的故事。苏轼四十三岁的时候,因为“名太高”而遭人陷害,被打入死牢,随时听候发落。弟弟苏辙、儿子苏迈多方营救。某一天,苏迈再次出去借钱,委托一个朋友给牢里苏轼送饭。本来他们父子有一个约定:事情恶化宣判死刑之时就送鱼进去,而朋友不知道,那天送了苏轼最喜欢吃的鱼进去。苏轼一看到是鱼,大吃一惊,知死期将至,便写下了两首绝命诗请狱卒转交给弟弟苏辙。装诗的信封通过监狱的长官传到了当朝皇帝手上。皇帝拆开一看,是两首绝命诗,(其中一首是: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了须偿债,十口无家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诗里写的是对皇帝的忠诚和愿与弟弟世世为兄弟的情感,大受感动;加上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立下了一个只有当朝皇帝知道的祖训:不得诛戮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于是就释放了苏轼。苏轼死里逃生,被贬到了黄州。该案史称“乌台诗案”。
经历了“乌台诗案”死里逃生的苏轼,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靠微薄的俸禄养活不了一家人,在朋友的帮助下,开辟了一片荒地耕种自给,这片地他取名为“东坡”,同时也自号“东坡居士”。居士原是对居家学道的佛教徒的称呼,这里是指追求清高,对世事淡泊的人。可见苏轼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变化。被贬到黄州的第四年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了两篇赋,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我们今天学的是第一篇,也称“前赤壁赋”。
(板书:赤壁赋 苏轼 无台诗案 死里逃生 东坡居士 思想变化)
二、疏通字词。
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补充强调一些读音,几个重点实词及特殊句式,学生提出对照注释不能理解的词句,师生共同探讨。
壬rén戌xū 属zhǔ客 窈yǎo窕tiǎo 冯píng虚御风
桂棹zhào 倚歌而和hè 横槊shuò 余音袅袅 niǎo
幽壑 hè 扁舟piān 嫠妇lí 愀然qiǎo
山川相缪liáo 舳zhú舻lú 旌旗jīng 酾shī酒
渔樵qiáo 江渚zhǔ 匏páo樽 蜉fú蝣
无尽藏zàng 狼籍jí 枕藉jiè
舞幽壑之潜蛟: 舞,使……起舞,动词的使动用法。
泣孤舟之嫠妇: 泣,使……哭泣,动词的使动用法。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渔樵,打鱼砍柴,名词做动词。
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名词意动用法。
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 凌茫然之万顷。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有吹洞箫之客。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而今在安哉?
三、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几个词语,朗读并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明确:乐——哀/悲——喜
2、初步明确朗读的情感基调
“乐”的部分要读得轻松愉悦;
“悲”的部分要读得悲凉激昂;
“喜”的部分要读得旷达洒脱。
3、听录音朗读或教师范读。生齐读。
四、分析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找出写景的美句。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指导朗读,体会优美的意境)
2、齐读第一段,找出写事的美句。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指导朗读,体会事情的高雅)
3、齐读第一段,找出表达游玩时感受的美句。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指导朗读,体会作者的感受)
五、分析课文第二段。
1、齐读第二段,明确本段分为两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重点分析第一层中“美人”意象。“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
3、指导朗读第二层,感受箫声的悲凉。
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齐读课文
一、分析课文第三段
1、朗读指导:三个反问句语气层层递进,稍做强调,读出感情的层次。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稍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越来越快)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强烈的反问,感慨人生无常,语速缓慢低沉,读出顿挫之感)
后半部分一连串六字句,是客人情感的一个迸发,要读得连贯,一气呵成,表现出那种强烈的人生感慨,最后一句“托遗响于悲风”要突出第三段悲凉的感情基调。
2、明确“何为其然也?”其一,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的英雄人物,当年的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于江渚之上。其二,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其三,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游,抱名悦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3、明白客人之悲其实是儒者苏轼之悲。悲生命短促,人生无常。
二、分析课文第四段
1、明确:本段分为三层,第一层承上,议论“水”与“月”;第二层议论“变”与“不变”的哲理;第三层指出“明月清风”为大自然之“无尽藏”。
2、此段其实是作为道者的苏轼超然物外的情怀给客人极大的宽解
3、指导朗读:读出本段的层次,读出旷达洒脱的情感。
三、分析课文第五段
明确:客人之喜与文章开头之乐的不同。课文开头是主客欣赏美景之乐,结尾是指客人精神得到超脱忘怀得失而喜。
四、齐读课文,再次整体感知课文,结合苏轼经历,分析全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
现实中的水月融入自然,游赏之乐
历史中的水月感慨历史,人生之悲儒者(入世) 渴望建功立业慨叹人生短促
哲理中的水月分析哲理,超脱之喜道者(出世) 清静无为超然物外逍遥之游
五、总结
读《赤壁赋》
康靖贤
景佳事雅乐而歌,客倚洞箫悲恨多。
明月清风无尽藏,一儒一道两东坡。
本必修二教案篇8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毛泽东思想诞生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认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了解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新三-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的重要性。了解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总结,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
认真搜集史料和整理史料,选取有效、典型的历史信息,学会正确运用说明和理解历史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过程,充分认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中国民族的解放、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而不断探索、不懈努力奋斗的精神和勇气,充分认识只有中国共产党人的这种革命首创精神和巨大的理论勇气,才能为中国人民找到通往胜利的道路。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毛泽东思想的成熟与确立及其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
毛泽东思想是不断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毛泽东诗词朗诵导入。十月革命的炮声震惊了古老的中国,不久,在世界东方的中国,又出现了一个响彻世界的名字:毛泽东。有了毛泽东,有了毛泽东思想,中国迎来了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
2新知介绍
一、毛泽东思想形成
1、国民革命时期(1924年到1927年)
①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动考察报告》
②思想:提出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③意义:解决中国革命的、同盟军、对象的问题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
结合材料讨论: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到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哪些实际问题?
2、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教师选取有关的-资料片断,使学生加深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理解和认识。毛泽东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怎样一条新路?
①著作:《井冈山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红色政治为什么能够存在》
②思想: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③意义:开创中国革命道路、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从攻打中心城市到走入农村,毛泽东实际上已经开创了一条新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条道路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诞生。
过渡:虽然找到了中国革命的胜利道路,但是真正取得革命胜利路还很长。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偏离了毛泽东思想,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长征。长征初期,损失过半。残酷的现实使大家认识到毛泽东指挥的正确性。
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胜利到达陕北。红军长征实行了地理空间转移,引导学生进入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延安时期。
二、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提出问题:促使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从主观和客观条件分析,全面思考问题。
1、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面对国内的亡国论和速胜论,毛泽东如何分析国情进行革命探索的?
①著作:《论持久战》《新-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论持久战》:(1)抗战是持久战(2)战争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3)实行人民战争路线
?新-主义论》:(1)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主义革命;第二步,社会主义革命)(2)新-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及新-主义社会的蓝图和前景
②思想:“新-主义革命”理论:中国革命的两步论——“新-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形成完整的新-主义革命理论
③意义: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走向成熟。
确立为指导思想——中共七大1945年
思考:七大时毛泽东思想为什么能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确立的意义有哪些?
(为中共领导人民争取新-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从中共成立开始,毛泽东便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为指导,结合国情先后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分为二步走等理论,毛泽东思想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保证。因此……
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教材从解放战争时期、新-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十年建设时期三个历史时期阐述了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程。
1、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抗战胜利结束后,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前夕,毛泽东为全党提出了新的目标。阅读课文84页完成表格内容。
①著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论人民-专政》
?报告》:
1949年春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还提出促进革命取得胜利的方针,规定了革命胜利以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论人民-专政》:
1949年发表《论人民-专政》,规定即将建立的人民共和国政权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专政。
②思想:建立“人民-专政”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③意义:人民-专政的思想,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建立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使毛泽东思想得到发展。
2、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不懈探索
①著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十大关系”主要讨论经济问题,从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来调动各种积极因素。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分清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②思想: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方针政策,阐述了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③意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使毛泽东思想得到发展。
课后小结
胡-同志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时代的条件、人民的实践孕育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指引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前进,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始终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
3复习总结和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