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教案设计 > 2023年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

2023年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

发布时间:2023-02-12 17:40:10 来源:网友投稿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供大家参考。

2023年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现在*出了一个电视明星,他不是唱歌的,也不是跳舞的,他是一个说书的。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易中天,是他引起了一股新的“三国热”,那么今天我们就随着这股热潮来品评这些三国人物吧!

本文选自《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相传是施耐耐庵的学生,共同创作《水浒传》。

曹操大家一定很熟悉吧。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你所知道的情况来简要说说你对曹操这个人物的大致认识。曹操:魏国的首领,历史上有“奸雄”之称。所谓“奸雄”指的是他既有雄才大略,是个大英雄,同时又非常奸诈多疑。是三国演义中反面人物的典型形象。这同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曹操大不一样。

那么,杨修又是什么人呢?他跟曹操有什么关系?

杨修,确有其人《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历史书上,都有杨修事迹的记载,可以说是一个才子。他字德祖,出身于一门四世三公的士族官僚家庭,其父杨彪曾任太尉,始终跟着被曹操挟持的汉帝,杨修则当了丞相主簿,杨修聪颖过人,史有传载。《世说新语〈捷悟〉》篇所辑的七则故事中关于杨修的就占了四则。他以自己杰出的才华闻名洛阳,也因为才华被曹操罗致并委以主簿要职。

有人说杨修因为才华被曹操重用,也因为可简化被曹操斩首。这种说法对吗?我们还是从课文中找答案吧!

介绍有关背景与情节: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杨修之死》即后半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的主要内容。原回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曹操遣大军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关,再败;复兵退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节选部分着力叙写曹操杀杨修的前因后果,改题为“杨修之死”是耐人寻味的。

二、研习新课

1、默读课文,思考:围绕着曹操杨修之间的矛盾冲突选文讲了七件故事,是哪七件呢?准备复述故事。

2、提问:同学们在准备复述故事时有没有不理解或看不懂的地方,有,请你把这样的字词句找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

可能不理解的有:

适疱官进鸡汤(刚好)          以今夜号令(凭借)

汝怎敢造言(制造谣言)          数犯曹操之忌(多次)

命厚葬之(指葬礼隆重)          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头)

丕如其言(按……去做)          植然其言(认为……对)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只要……就……)

操每以*之事问植(常常)      方忆杨修之言(才)

为首大将乃魏延也。(是)        魏延诈败而走(跑)

3、指名分别复述故事。要求:复述简洁完整,要讲清杨修的表现和曹操的态度。(口述情况,予以简评。)

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4、指名概括七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要求每个故事不超过十个字,并要明确人物的表现)

①"鸡肋事件"  杨修: "来日魏王必班师,"以鸡肋之意对。

曹操: "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

②――⑦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②"园门阔事件" 杨修:  "丞相嫌园门阔耳。"

曹操:  虽称美,心甚忌之。

③"一盒酥事件" 杨修:  竟取匙与众分食讫,"岂敢违丞相之命乎?"

曹操:  虽喜笑,而心恶之。

④"梦中*事件"杨修:  "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曹操:  闻而愈恶之。

⑤"藏吴质事件" 杨修:  知其事,迳来告操。

曹操:  因疑讚害曹丕,愈恶之。

⑥"试才干事件" 杨修:  "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竟斩之可也。"

曹操:  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⑦"作答教事件" 杨修:  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

曹操:  大怒,已有杀修之心。

提问:在这七件事中,第一件事“鸡肋事件”与其它六件事之间有什么关系?

(“鸡肋事件”写的是杨修被斩,而其它六件事则写杨修为什么会被杀的原因,即“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提问:这六件发生在曹杨之间的矛盾故事采用的是什么顺序呢?

按曹操对杨修的`忌恨程度为序。即曹操从“心甚忌之”--“心恶之”--“愈恶之”--“愈恶之”--“亦不喜植”--“有杀修之心”,

可以说是层层加深,最后导致杀死了杨修。这就是杨修之死的全过程。

4、讨论杨修之死的必然性。

①从课文反映的作者认识来看,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是双方性格相冲突的必然结果。

杨修他恃才放旷,喜耍小聪明。

曹操却嫉贤妒能、阴险奸诈且又老谋深算。

这两种性格互相冲突必然导致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结局,曹操终于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了杨修。

②撇开作者的看法,你认为曹操杀杨修的根本原因是出于忌才还是为了严肃军纪,或又是另有原因呢?

5、讨论本文的记叙顺序:

本文先写杨修被杀,然后插入杨修以前"数犯曹操之忌"的六件事,最后再接上开头,写杨修被杀后曹操兵败及厚葬杨修的事。这种记叙顺序叫插叙。这样安排记叙顺序比直叙更引人入胜,曲折多姿。

三、归纳写作特色:

①通过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性格,揭示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课文篇幅不长,但人物的性格却异常的鲜明突出,这是因为作家通过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性格。同一件事表现出两个人的不同态度、不同性格,从日常生活小事直到*大事,矛盾冲突愈来愈激烈,人物的性格也愈来愈鲜明。

②在记叙顺序上,本文采纳了插叙。

四、作业设计

完成小小评论文《我看杨修之死》,字数控制在250左右。

附板书:

斩修――――

①“鸡肋事件”

②园门阔事件―――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③一盒酥事件―――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④梦*事件―――操闻而愈恶之。

⑤藏吴质事件―――操愈恶之。

⑥试才干事件―――操大怒,亦不喜植。

⑦作答教事件―――操大怒,已有杀修之心。

厚葬修

课后小结:

本课在教材、新课标中的地位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第五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从设计意图看,绝对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本课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

《杨修之死》是一篇古代白话小说,语言表达上有较强的文言色彩,而内容上又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语言的文言味不是本课的重点,这里不再赘述。就小说阅读课而言,要求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这是小说阅读的一种基本模式。这节课也将采用这一方法。这既是对前面所学小说阅读方法的巩固,也是对今后小说阅读教学的延伸。

对教材的处理

作为名著中的名篇,《杨修之死》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为时已久,在学习这篇老课文时,怎样做到略有新意,老文新教呢?我进行了一些不够成熟的尝试。

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对于课文中存在的较多文言语句,要求学生在早读课时充分预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不理解处教师及时点拨明确,课堂上就基本不涉及字词句的讲解。几乎将所有时间都用在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与探究上,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小说的内容把握,《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本课中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教师课前要求学生结合课后习题一对文章内容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这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发挥“导演”的作用,灵活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从而使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的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

至于教学环节的安排中,是先概括曹操、杨修的人物形象,再探讨杨修的死因,还是先探讨杨修的死因,再概括曹操、杨修的人物形象?我的考虑是,在学生充分探讨杨修死因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提炼人物形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若先概括形象,则学生在探讨死因时就不太容易形成不同的看法。

最后的拓展迁移部分,实际上是希望学生从杨修之死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启示,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学法设计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在初一初二已接触过小说,并在本册书第三单元专题学习过,对小说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应该能够在了解小说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障碍

对古典文学名著积累不足以及对小说所体现的三国时代的背景认识不足是学习本课的一大障碍,尤其在探讨杨修死因以及概括人物形象时,学生往往会局限于课文之中或对文章进行表面化的理解。

3、学生学习本课知识应采用的方法

学生课前结合课后习题一进行充分预习,把握小说主要内容并对杨修死因能有自己的认识,为课堂中的探究讨论打下基础。课堂上通过学生的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究,,对问题各抒己见,再辅之以教师适时地点拨归纳。从而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接受知识、培养能力。

教法设计

1、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安排

情境导入——初读课文(把握情节)——再读课文(探讨死因)

——研读课文(概括形象)——拓展迁移——作业布置

2、重难点突破方法

① 设疑激趣法,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

② 引导点拨法,在探讨杨修死因时,学生可能会谈的不够深入,就需要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

3、导入和过渡的设计

由《三国演义》开篇词(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进入情境。

各个教学环节的国度,则根据上下环节的内容,或设疑或总结,自然过渡。

4、教辅手段的运用

本节课之所以选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一是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图片、声音的选用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关注度,使学生更快、更好的进入到课堂情景中;二是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清晰明了,更易把握。

作业设计

1、作业设计目标及意图

①、以《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认识。200字左右。

②、(选做)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的所学,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作业一,学生上课时已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应进一步深入思考,形成文字材料,对学生的触动更大。

作业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结合《观沧海》、《短歌行》以及正史中的曹操形象和小说中的曹操形象进行一番比较,应该会更好的认识到《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拥刘反曹”的倾向。

2、难易梯度和针对性

作业一相对较容易,学生有话可说。

作业二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并能对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有一定的挑战性。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之死 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1 杨修之死教学优秀教案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杨修之死教学目标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