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深入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和经验,鲜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任务,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各项工作,发出了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动员令。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回顾总结了中央政治局一年来的工作,对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做好当前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为我们做好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是指导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对统一全党思想,激发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创文化改革发展新局面,必将起到巨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贵州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0月27至28日,省委召开了十届十二次全会。这次全会,是我省在“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全省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全会充分肯定了省委十届十次全会以来省委常委会的工作,全面总结了一年多来取得的重大成绩和宝贵经验,对推动我省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了全面部署。省委书记栗战书同志在全会上作的两次重要讲话,全面分析了我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文化发展面临的形势,进一步明确了下一步工作措施和任务要求,对于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我省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理论上有新概括、政策上有新突破、举措上有新实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方针和行动纲领。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对推动贵州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学习好、把握好《意见》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是贯彻落实好全会精神的基础和前提。
一、关于我省文化改革发展取得的重要成就
党的十七大尤其是近年来,我省按照中央“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体要求,根据省委“靠改革创新、建文化强省、促历史跨越”的总体思路,加快文化建设步伐,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新成就,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多满足,为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在思想理论建设方面。切实抓好理论武装工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人民。扎实推进全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为重点,抓好全省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理论素质,推动跨越发展。建设覆盖全省所有市、县党委(党组)中心组的网络学习平台,为提升中心组学习成效创造了良好条件。打造理论学习品牌。连续6年推出“余心声”署名政论文章24篇,以清新活泼的语言生动阐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思想理论问题;先后推出“中国·贵州生态文明大讲坛”、“甲秀视线讲坛”,共举办专题报告50多期。精心组织主题宣讲。组建省、地、县三级宣讲团(组),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季”活动和“社科理论下基层”活动。加大应用对策研究。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深入开展理论研究,积极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今年我省共有81项课题获得国家立项,获资助经费近1200万,创历史纪录。
第二,在舆论引导方面。坚持服务中心、把握正确导向,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做深做活主题宣传。全面、及时、准确地做好中央和省重大会议、重大活动、重大部署的宣传报道工作;围绕“两加一推”的主基调和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重大战略,围绕“创先争优”、“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活动等重大主题,开展深入宣传和持续报道,形成了强大的宣传声势,使省委、省政府的重大部署进一步深入人心。整合省内主流媒体,推出了《论道》、《中国农民工》、《百姓关注》等有较大影响力的电视品牌节目,组织了“西部行”、“泛珠东盟·新南行记”等一批大型跨省采访报道,推出了李春燕、朱吕同、阿里木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先进典型和冷洞村抗旱等先进事迹。聚焦重大会议和重大活动。去年以来,我们利用全国“两会”、贵州与央企投资发展恳谈会、香港投资贸易活动周等重大活动时机,集中开展新闻宣传报道和媒体推介,在宣传规模、报道深度、传播效果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强化突发性事件舆论引导。近年来,我们及时有效地做好抗击特大雪凝灾害、特大旱灾、特大地质灾害等宣传报道,及时有效地做好瓮安“6·28”,安顺“7·26”,黔西“8·11”等重大突发性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进一步提高了网络宣传管理工作水平。
第三,在精神文明创建方面。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主线,扎实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坚持以“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为载体,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四在农家”已成为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推出的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典型,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目前全省创建活动覆盖8600多个行政村,受益群众800万人。推进“整脏治乱”专项行动。经过六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省城乡环境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社会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升。群众对居住地城市的市容卫生总体环境满意率从2006年的70%上升到2010年的88%。推进“满意在贵州”主题活动。2008年以来,我们着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经过三年的努力,我省政务服务、窗口行业服务和旅游接待环境都有了明显改善,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公众对综合环境满意度从2008年初的72%上升到2010年的84%。此外,连续三年在全省中小学生中开展的“祖国好·家乡美”主题活动,连续两年实施的“千校万师”骨干培训工程,均取得了可喜成效。“和谐贵州·三关爱”、“绿丝带”等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深入,影响力不断扩大。
第四,在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方面。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打造精品力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实施一批包括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在内的文化惠民工程。全省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86.55%和91.32%;完成了10.38万个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建设任务;建成农民文化家园1331个、农家书屋7161个;推动33个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实现免费开放。着力打造“多彩贵州”文化品牌。我们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