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疫情防控 > 现代小麦生产中化学药剂的使用与防控

现代小麦生产中化学药剂的使用与防控

发布时间:2022-10-22 10:00: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从小麦生产方式转变入手,说明小麦生产对于化学药剂的依赖性,对小麦生产中常用药剂的使用进行了梳理,同时提出了安全用药保证小麦可持续生产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 小麦生产;化学药剂;安全用药

中图分类号 S4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0-0132-03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稳定小麦生产对于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非凡。随着小麦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国家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药被用到小麦生产上,保证小麦高产高效,又不破坏生态环境,合理用药就变得非常重要。

1 小麦生产中化学药剂的的使用现状

1.1 现代小麦生产方式及生产要素发生变化,对化学药剂存在依赖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农村劳动力急剧短缺,农村土地流转正在有序进行,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有研究[1]表明,在当前技术条件下,适度的种植规模能够使种粮农户的收益达到最大化,并且此规模远大于当前的种植规模,表明我国农村耕地还需要适度集中。在实地调研发现,部分通过流转土地开展较大规模粮食种植的农户的确实现了较大收益,除了来自产量增长,还因为规模经营会减少单位土地面积劳动投入、降低农资费用,享有更多的政府农业补贴;适度规模的粮食种植更能充分利用土地,便于机械操作管理。合作社和种粮大户便应运而生,有调查[2]显示种粮大户由于经营土地成一定规模,均较多地拥有耕作机械,以机械化代替人工劳作,提高生产效率,应对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现状。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如果不使用农药,病虫害的危害将导致全世界小麦产量减产超过20%,使得全球性粮食危机更加恶化。但是使用农药的同时也要防止农药残留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体健康[3]。随着农业部在全国大力推广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就是用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主要用农药来控制病虫草害的耕作技术。病虫草害因未腐熟秸秆的存在而逐渐增加,而各种化学药剂的使用就变得不可避免。为保证小麦的安全生产,合理使用药剂,既消除病虫草害的危害,又不降低小麦籽粒品质,同时不破坏生态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1.2 现代小麦生产中化学药剂主要类型

1.2.1 杀虫剂。关中小麦产区主要虫害包括麦蚜虫、吸浆虫和地下害虫等。该文主要针对关中地区探讨小麦病虫草害的防治。

麦蚜为害小麦叶、茎、穗,在小麦抽穗灌浆时集中为害穗部,在为害植株的同时,传播小麦病毒病(以小麦黄矮病为代表)。麦蚜防治应采取“挑治苗蚜、主治穗蚜”的策略。当田间蚜量达防治指标时,用25%蚜螨清乳油750 mL/hm2或吡虫啉1 500~2 000倍液,或25%抗蚜威3 000倍液喷雾防治。有研究显示[4]吡虫啉价格便宜,是防治小麦蚜虫的理想药剂,吡虫啉较阿维菌素和氧化乐果药效释放缓慢,防治小麦蚜虫时,要适当提早用药时间。麦蚜对吡虫啉和啶虫脒产生抗药性的麦区可与低毒有机磷农药合理混配喷施。

吸浆虫是小麦上的毁灭性害虫,通常防治分土壤处理和成虫期防治,由于当前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应用,当前吸浆虫化学防治主要以成虫期防治为主[5],在小麦抽穗至开花前,用48%毒死蜱乳油2 250 mL/hm2拌细土375 kg/hm2隔行撒堆,此法残效期长,防治效果好(可达到78%以上),而用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48%毒死蜱乳油1 500倍液,抽穗70%时喷施,喷施效果也可以达到80%左右。

地下害虫防治主要结合拌种,条件允许可以深松耕,曝晒土壤,减少虫卵的成活机会,重发地块可针对性选用药剂处理土壤。

1.2.2 杀菌剂。关中小麦产区主要病害包括赤霉病、白粉病、条锈病和纹枯病等。

赤霉病:主要引起苗枯、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影响最严重是穗腐。穗部受害严重时可能导致小麦严重减产甚或绝收。主要药剂防治方法是结合种衣剂的应用,用增产菌拌种。用固体菌剂1 500~2 250 g/hm2或液体菌剂750 mL/hm2对水喷洒种子拌匀,晾干后播种。重点在小麦扬花期预防穗腐发生,在始花期喷洒,要在小麦齐穗扬花初期(扬花株率5%~10%)用药。药剂防治应选择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性和持效性较好的农药,防治赤霉病新型农药包括烯唑醇、咪酰胺、克百菌、戊唑醇(立克秀)、氰烯菌酯、苏锐克、速保利等。大田常用防治方法如下:选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1 500~3 000 mL/hm2,或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300~375 mL/hm2,或28%烯肟·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0~1 425 g/hm2,对水450~675 kg/hm2细雾喷施。视天气情况、品种特性和生育期早晚再隔7 d左右喷第2次药,注意交替轮换用药。防治赤霉病的时间正好也是防治吸浆虫、蚜虫、白粉病、锈病的时间,杀菌剂、杀虫剂、腐植酸微肥、磷酸二氢钾混合喷施,实现一喷多防。像小麦生长的中后期赤霉病、麦蚜、粘虫混发区,用40%毒死蜱450 mL/hm2或10%抗蚜威150 g/hm2+40%禾枯灵1 500 g/hm2或60%防霉宝1 050 g/hm2+磷酸二氢钾2 250 g/hm2或尿素、丰产素等,防效优异。

白粉病:潮湿环境下易发生,主要侵害小麦叶子,严重的可以蔓延到地上所有部位,整个植株变白,严重影响光合速率。化学防治首先考虑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0.03%(有效成分)的2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防治白粉病,并防条锈病、根腐病等。大田防治主要是病情指数达到防治要求时,开始喷洒20%三唑酮乳油1 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 000倍液,也可杀虫杀菌剂混配用药,兼治小麦多种病虫害。如小麦生长中后期,条锈病、白粉病、穗蚜混发时,可以用粉锈宁+抗蚜威+磷酸二氢钾混合喷洒,一次防治。赤霉病、白粉病、穗蚜混发区,可用多菌灵+粉锈宁+抗蚜威+磷酸二氢钾混合施用。

条锈病:主要危害小麦叶片,严重时可波及到小麦的叶鞘、茎秆和穗子。常见化防药剂是三唑酮(粉锈宁)和特谱唑(速保利)等。首先考虑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0.03%(有效成分)的三唑酮拌种,可防治条锈病的发生。大田防治方法如下:小麦拔节至孕穗期以20%三唑酮乳油或12.5%特谱唑(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喷施,也可用25%敌力脱(丙环唑)乳油2 000倍液喷施,做到普治与挑治相结合。小麦锈病、叶枯病、纹枯病混发时,于发病初期用12.5%特谱唑可湿性粉剂300~525 g/hm2,对水750~1 200 L/hm2喷施效果优异,既防锈病,又可兼治叶枯病和纹枯病。

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叶鞘和茎秆上。在田间湿度大,通气性不好的条件下,病鞘与茎秆之间或病斑表面,常产生白色霉状物。严重的导致整株变白死亡,穗子失水完不成灌浆过程,导致小麦大面积减产。化学防治主要包括种子处理和大田防治2种,播种用种子重量0.2%的33%纹霉净(三唑酮加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用种子重量0.03%~0.04%的15%三唑醇(羟锈宁)粉剂、或0.03%的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0.012 5%的12.5%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拌种。大田防治主要是在小麦拔节期,用5%井冈霉素水剂112.5 g/hm2(对水1 500 kg/hm2)、15%三唑醇粉剂120 g/hm2(对水900 kg/hm2)、20%三唑酮乳油120~150 g/hm2(对水900 kg/hm2)、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87.5 g/hm2(对水1 500 kg/hm2)或50%利克菌3 kg/hm2(对水1 500 kg/hm2)喷雾。

1.2.3 除草剂。除草剂是应用化学药剂的毒性来防治田间杂草,它被植物吸收后,通过破坏植物体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干扰植物激素作用和植物核酸、蛋白质与脂肪合成,最后将杂草杀死。根据作用方式可分为选择性除草剂和灭生性除草剂,选择性除草剂可根据人为选择,只除杂草不伤庄稼,而灭生性除草剂对所有植物都有毒性,只要接触绿色部分,会受害或被杀死,小麦大田生产中不提倡应用。

由于麦田化学除草效果好、省时、省力而逐渐受到重视,化除面积逐年扩大,除草技术得到快速普及和推广。但除草剂使用不当,不仅造成当季作物减产,还对下茬作物造成危害,因此安全有效地使用除草剂是关键[6]。

冬小麦田间杂草防治关键时期是冬前,春季除草立足于补防冬前。冬前化除应在小麦四叶期至分蘖末期,此时麦田双子叶杂草部分已出苗。叶片展开,杂草苗高一般不超过5~10 cm,植株幼嫩,容易受药致死;而麦苗已有一定的抗药性,不易引起药害。常用药剂主要有磺隆类药剂和异丙隆、唑草酯及吡草醚等。

1.2.4 种衣剂。种衣剂包括能有效地防治各种病虫随种子传播、蔓延的农药型种衣剂,通过加入微量元素调治农作物缺素症的微肥型种衣剂,及增加种子的吸水能力促进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蓄水抗旱种衣剂。

常用小麦种衣剂通常药肥复混合,除了含有防病治虫的药剂外,还含有微肥和激素等化学物质,具有良好的成膜性;种衣剂经过雾化均匀喷洒到种子颗粒上能立即在种子周围固化形成一层保护屏障,用以防止土传病菌的侵袭。种衣在土壤中遇水只能吸胀而几乎不被溶解,种子发芽后,药剂和肥粒缓慢释放,被植株吸收,延长有效时间,较好地起到防治病虫的作用。其中的种肥等物质则起到刺激根系生长和植株生长发育的作用,既省药省工省肥,又可提高作物产量。同时,种衣剂的使用,变开放式喷雾施药为封闭式包埋,既保证药效期长,又减少了大气污染,具有很好的生态效应。

2 不同化学药剂存在的问题及危害

使用化学药剂的目的是防止小麦遭受病虫草害的危害,提高产量,且化学药剂确实拥有使用便捷、经济高效的优点,但不恰当用药也会造成负面影响,如造成植物药害、人畜中毒、微生物损伤及病原物的抗药性等,甚或造成环境污染。

农药残留首先归因于农药本身的特性和农作物的生长机制,但是农药残留也是可控的,有研究表明[7],在现有的条件下,农业工作者对于农药残留的认知和农药施用方法方式是控制农药残留的关键因素。尤其在中国,据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农药使用量达到了世界第一位,且长期以来,单位面积用药量一直居高不下[8]。农户对农药乱施滥用、高毒农药屡禁不止均带有普遍性的中国特色。

有研究表明[9],实验室条件下,有机磷浓度大于1.0 mg/L时,就可以对小麦幼苗生长产生显著抑制作用,当浓度达到3.31 mg/L时,小麦幼苗有5成苗死亡,当浓度为3.97 mg/L时,幼苗超过9成死亡。

3 小麦安全生产的防范措施及控制

随着保护性耕作制度的推广,小麦病虫害的化学防治成为主要措施,甚至在个别条件下是唯一措施,这就需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化学防治措施的优点而避免不良危害。首先,要注意药剂种类和剂型的选择;其次,选择合适的用药方式;最后,合理施用。

杀虫剂和杀菌剂:小麦生长关键时期病虫害经常同时发生,需要农民统筹兼顾,一次性防治多种病虫害;同时考虑到农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尤其需要发展和好好应用一喷多防,多种药物混合施用需要喷药者首先注意药剂能否一起应用,譬如酸性和碱性药剂要分开使用;其次,要注意药剂用量,多种混合单独核算最佳;最主要的还是要在最佳防治时期用药而达到最佳效果。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病虫害的防治关键在于抓住时机+足量用药+足量用水+二次补防。用水量不低于225 kg/hm2,喷片选用小孔喷片,提高雾化效果和单位面积雾滴数,提高穗部着药均匀度。用直喷头或如果无风、风小,喷头离开穗顶0.33 m左右,利于雾滴飘移降落,增加穗部着药机会和数量。

除草剂:麦类除草剂的品种较多,由于其具有不同的作用原理和部位,产生的药害也各不相同,可伤害植株地上地下部分或内外部分。内吸性的除草剂(譬如扑草净、绿麦隆、西玛津等)当用药不合适时会抑制小麦光合作用而使小麦表现出典型的“缺绿病”,导致植株缺养分死亡;而如果在小麦幼穗发育进入雌雄蕊分化阶段施用百草敌,会导致小麦不结穗,导致严重减产。主要的补救措施就是稀释中和除草剂的药性:土壤和根部中毒,可以进行田间灌水排毒,排掉含毒的水,连续用新鲜水冲灌,也可以结合排水施入石灰以中和田里的酸性除草剂,减轻药害;对植株上部的药害,可喷灌或喷雾冲洗掉部分药剂减轻药害。然后加强受害田块的田间管理:追施有机肥,使除草剂丧失部分活性;也可以喷施一定剂量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从而刺激小麦发育,减轻药害。

种衣剂:由于多数种衣剂药肥同体,更需要注意[10],首先根据当地麦田病虫草发生情况,合理配置种衣剂成分,确保有的放矢,同时还要严控各种药剂的用量,譬如部分杀菌剂在土壤相对含水量较低则易发生药害,这时就需要生长调节剂来调剂,譬如适量添加赤霉素,就可克服部分杀菌剂的药害。

4 参考文献

[1] 张丽丽,张丹,朱俊峰.中国小麦主产区农地经营规模与效率的实证研究——基于山东、河南、河北三省的问卷调查[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7):85-89.

[2] 姚俐,徐峰,何静.丹徒区粮食种植大户调研报告[J].农业装备技术,2013,39(4):30-31.

[3] DUVEILLER E M,SHARMA R C.Genetic Improvement and Crop Mana-gement Strategies to Minimize Yield Losses in Warm Non—traditional Wheat Growing Areas due to Spot Blotch Pathogen Cochliobolus sativus[J].Journal of Phytopathology,2009,157(9):521-534.

[4] 尹立红,刘桂英,刘桂芹.防治小麦蚜虫的低毒低残留农药的筛选[J].河北农业科学,2007,11(2):39-40.

[5] 武予清,苗进,段云,等.麦红吸浆虫的研究与防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6] 李平芳.小麦草害及化除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5(1):18.

[7] ROTHER H A.Risk perception,risk communication,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pesticide labels in eommunicating hazards to south African farmworkers[D].Athesis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UM I,2005.

[8] 李克勤.菲律宾水宾水稻生产的考察启示[EB/OL].(2005-06-29)[2014-08-23].http:///gov/2005-06/29/content-4538829.htm.

[9] 朱丽,王念文,崔红兰.有机磷农药对小麦幼苗的影响研究[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15(1):94-97.

[10] 纵瑞收,邹芳刚,赵忠钧.种子包衣剂在小麦上的应用研究[J].种子,2001(5):52-53.

推荐访问:药剂 防控 小麦 化学 生产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