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该文阐述了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的重要意义,同时全面概述了绿色防控技术及原则。针对当前实施绿色防控存在的重要问题,提出了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绿色防控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议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4-0005-03
1 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意义
什么是绿色防控:绿色防控是2006年全国植保工作会议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技术性概念,它是综合考虑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以及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等措施的综合防控技术,其目的是在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草害的同时,确保农作物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业贸易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严重的病虫草害形势需要实行绿色防控:我国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十分严重。目前,我国常见农作物有害生物有1 000多种,其中可造成严重危害的近100种(其中有53种属全球100种最具危害性的有害生物)。全国每年病虫害年发生面积超过60亿hm2次,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耕作制度(机械化、秸秆还田、免耕栽培、保护地栽培等)变化等引起病虫发生频次、种类、程度等变化,病虫草害总体加重,并已成为影响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农药的使用现状要求实行绿色防控:目前,我国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仍主要依赖化学农药。据统计,全国每年有100多万t农药制剂被喷洒到田间,单位面积化学农药平均用量比世界平均用量高2.5~5倍,但我国农药利用率低,总体平均只有30%左右,比国外低10%~20%。使用化学农药,在控制病虫、挽回损失的同时,也带来了“3R”等问题。在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肥、水、土、气、药、毒(如小麦赤霉病等引起的毒素等)”等诸多因素中,农药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因子,每年都有因农药使用不当而引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因此,迫切需要推广绿色防控措施,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实施绿色防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业也进入了重要的转型期,正在朝着市场化、互联网化、全球化、环保化、工业化、民本化等方向发展。同时,社会需求、社会关注等目标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如国家需要在确保粮食安全的情况下追求环境优美、生态文明,市民更加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求吃得健康,而农民则追求更高的种植效益,这些变化都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生产方式,进而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要适应上述变化,则必须实行有害生物的绿色防控。
总之,绿色防控是贯彻“公共植保、科学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具体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型农业的有效途径,是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同时确保“四个安全”的关键手段,是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必由之路。
2 绿色防控的技术概述
2.1 常见绿色防控技术 目前我国主推的绿色防控技术主要包括检疫防控、农业防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和化学防控等技术措施。
检疫防控是由专门机构根据国家法令,按严格的程序和方法所采取的各种检疫及其他措施,主要是控制危险性病虫草害的输入、传出和传播,也包括严格封锁和就地消灭新发现或新传入的检疫性病、虫、草等有害生物。
农业防控主要是利用栽培管理技术,在目的地改变某些环境条件,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而不利于病虫、杂草繁衍的条件,或者直接杀死病虫草害,减少基数,从而避免病虫草害的发生或减轻为害。农业防控包括利用抗性良种、中耕划锄、清洁田园、肥水管理等健身栽培措施,也包括轮作、间作套种、覆盖(地膜、秸秆等)、生态调控等措施。农业防控绝大多数为预防性的措施,常和生产过程结合紧密,安全性好、效果持久,但同时也常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强,某些措施(如中耕划锄等)费工费时,效果来得慢、病虫大发生时不能应急等缺点。农业措施的两面性决定我们要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如栽培抗性品种是防控病虫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但抗性和品质、产量等常常不能具佳,且每个品种的抗性谱有限、抗性基因也有突变或被克服的可能,因此需因地制宜选择使用。
理化防控是根据有害生物的生物学习性,利用简单工具或光、温、水、电、波等各种物理因素防治病虫害的措施,如利用温度的高温闷棚、温烫浸种等,利用光的晒种、灯光诱杀、色板诱杀、银膜避蚜等,利用物理阻隔的果实套袋、防虫网等,利用放射能照射导致害虫不育的辅照杀虫等,也包括最原始的徒手捕杀或清除和使用简单工具诱杀、设障碍等,此外,还包括利用害虫趋性的性诱剂诱杀、食饵诱杀等(也有人将性诱剂诱杀等归为生物防治、将食饵诱杀归为化学防治)。理化防控突出的优点是安全性高,但某些措施成本较高或费工时,或者效率相对较低、防控不彻底。
生物防控主要是利用自然界生物物种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和某些生物学特性,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主要包括利用微生物、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等有益生物和生物农药等防治有害生物。微生物防治主要是应用真菌(如白僵菌、绿僵菌等)、细菌(如芽孢杆菌等)、病毒(如核多角体病毒等)、放线菌和能分泌抗生物质的抗生菌的活体或代谢产物防治病虫草等有害生物,如常见的以菌治菌、以菌治虫等;寄生性天敌防治主要是利用寄生蜂、寄生蝇等天敌,寄生在害虫各虫态的体内或体表,以害虫的体液或内部器官为食,使害虫死亡;捕食性天敌防治主要是利用食虫、食鼠的脊椎动物(如青蛙、鸟类、黄鼬、蛇等)或捕食性节肢动物(瓢虫、螳螂、蚂蚁等昆虫,螨类等)捕食害虫的害虫或鼠类;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真菌、细菌、昆虫病毒、天敌等)或其代谢产物(如信息素、生长素等)对农业有害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的制剂,这类制剂具有杀菌、或杀虫、或除草等农药作用,但均是来自天然、而非化学合成的物质或生命体,包括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等(有人将转基因生物亦归为生物农药)。生物防治对人畜、植物等安全,不杀伤天敌及其他有益生物,不存在殘留和污染,不易引起害虫的再猖獗和形成抗性,控制作用时间长。但生物防治一般效果来得慢,且受气候等条件影响很大。
化学防控是绿色防控的重要手段之一。绿色防控强调尽可能使用非化学防控措施,但并未排除使用化学农药,强调必须是科学合理的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安全、环保的农药。要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必须对病虫草害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与测报,做到对症下药、合理混用,同时要注意施药方法,选择最佳的施用时间、剂量、器械与方式,并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和最多使用次数等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可推行统防统治。
2.2 绿色防控应坚持的原则 绿色防控应坚持“安全性、可操作性、农药替代性、经济有效性、可持续控害”等原则,要优先选择非化学防治措施,且技术流程简单、先进实用、投入与产出协调,要保证所采用的技术措施不会导致农残超标、水源等环境污染、人畜禽鱼鸟蚕等非靶标生物不中毒等,并能很好地保持生态调控能力,实现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
2.3 绿色防控的发展进程 绿色防控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其中初级阶段是有限的绿色防控,主要是针对作物的某一种或少数几种病虫害所采取的局部性或阶段性的绿色防控措施;中级阶段是全程绿色防控,主要是针对一种作物生长全过程所采取的系统性绿色防控措施;而高级阶段是区域性绿色防控,主要是针对某个特定生态区域各种作物上所采取的协同性和系统性的绿色防控措施。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优质农产品的价值得不到体现(优质不能优价) 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受市场左右,一项技术、一个产品能否推开,最终由市场决定,而盈利水平常决定社会及资本的参与热情。目前,病虫绿色防控在全社会的认知度不高,绿色防控的品牌知名度还较低,利用绿色防控技术生产的产品与未利用绿色防控技术生产的产品相比未形成相应的价格优势,优质不能优价,盈利水平不高,致使生产者使用绿色防控技术的内生动力不足,社会资本参与的意愿不强。
3.2 实用性强的绿色防控关键技术不多,相关技术储备不足 一方面,目前适用性强、操作简单的绿色防控关键技术不多,一些绿色防控技术本身存在缺陷或操作程序复杂、使用难度大,导致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单一,集成度不高、系统性不强,很难在生产实际中很好地应用。另一方面,目前的绿色防控多集中在“示范区”,而多数示范区又表现为堆砌各种“绿色防控”技术,出现“绿色防控是个筐,什么技术都往里面装”的现象,未能很好地进行有机组装配套。
3.3 农民参与积极性仍不高,应用规模不大 目前的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大部分还是以农业部门为主体的示范展示,普遍表现为规模较小、投入不足、投入渠道较为单一,加之绿色防控技术防治谱窄、速效性远不如化学农药,使用成本过高、或技术较为复杂,优质不能优价,产投比低,导致绿色防控产品市场竞争力弱。再加上农民已有的防控措施和防控习惯难以改变,他们或不愿接受新的防控方式,或不愿承担使用新技术所带来的风险,导致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主体积极性不高。同时,经济效益不好,又制约着绿色防控技术的大面积应用。
4 几点建议
4.1 通过市场优质优价,引导生产者应用绿色防控技术 政府应利用消费者对绿色、无公害等优质农产品的追求,加大对病虫绿色防控的宣传,提高绿色防控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引导广大消费者了解、选择绿色防控产品。企业应落实政府的有关要求,在政府的支持、引导、扶持下,实行市场运作,采用绿色防控技术生产,把绿色防控与市场有效地对接起来,在落实病虫绿色防控的同时,完成企业的利润目标,实现合理盈利,进而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4.2 通过“政产学研推”结合,加大研发投入 针对当前适用的绿色防控技术不多、技術集成水平不高的问题,应切实加强“政产学研推”结合,加大对绿色防控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鼓励自主创新,集中力量围绕农业生态调控技术、生物农药、物理控害技术、理化诱控技术和绿色环保农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对已有绿色防控技术应进行优化集成与规范化推广,尽快形成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模式,建立单一作物或区域性病虫的绿色防控技术规程或标准,以供生产推广应用。
4.3 加大绿色防控技术补贴力度,促进绿色防控技术推广 采用绿色防控措施会增加病虫亩防治成本,但因缺乏优质优价销售渠道,大多数农产品仍被按普通农产品的价格销售,农民未增加任何收益,如果没有补贴的话,农民不愿意采用绿色防控措施。通过加大绿色农药推广补助等绿色防控技术的专项补贴力度,降低农民使用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的投入,鼓励农民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和绿色防控诱杀药械。
4.4 加强市场监管,扶持绿色防控产品生产企业 加强农药管理条例等执法检查,运用法律法规等强制手段限制高危化学农药的使用。简化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产品的登记程序,缩短登记周期;对生产绿色防控技术产品的企业在政府采购、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或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