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了解2000年至2009年永吉县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点,为制定今后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永吉县2000年至2009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0年至2009年永吉县共报告流行性出血热169例。2005年病例报告最多,占报告病例总数的24.85(42/169);全县13个乡镇北大湖镇发病最多,占总发病数的17.75%(30/169);农民发病占总发病数的81.66%;20~50岁的青壮占报告发病总数的70.41%。结论 流行性出血热危害的主要人群是青壮年农民,要针对该病流行环节做好防控措施,减流行性出血热的危害。
【关键词】 流行性出血热 疫情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1)04(c)-0103-01
2000年至2009年我县共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169例,无死亡病例,发病情况一直居吉林地区中上水平,居吉林省51个县的第21位,通过对近10年永吉县流行性出血热流行趋势分析,为我县流行性出血热综合防治取得实质性成果提供依据。
1 临床资料
资料来自2000年至2009年永吉县法定的甲乙丙类传染病疫情报表。
以疫情报表为依据,收集、整理资料,然后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2 流行特征
2.1 时间分布
我县在此10年间每年都有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报告,其中2005年报告病例最多,占总报告发病数的24.85%,月统计中6月报告发病最多,占报告总发病数的13.61%,见表1。
2.2 地区分布
全县13个乡镇都有发病,其中北大湖镇发病最多,占报告总发病数的17.75%,见表2。
2.3 职业分布
报告的病例中农民发病最多,占报告总发病数的81.66%。
2.4 年龄和性别分布
在报告病例中20~50岁的青壮年占报告总发病数的70.41%,比例最大。病例中男性143例,女性26例,男女比5.5∶1。
2.5 10年间共对169例报告病例中的138例进行过流行病学调查,有明确鼠咬伤史的8例,其余130例无明确的鼠咬伤史,均为间接接触鼠及其排泄物引起发病,个案调查的138例均无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史。
3 讨论
(1)流行性出血热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综合我县历史以往数据分析发现每10年左右都有一个流行周期;我县属于半山区,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县,全县76.8%的人口为农业人口,农民是本病的高危人群;我县西面、南面分别与省内该病高发区磐石市、桦甸市接壤,2004、2005、2006年时也是两市流行性出血热疫情高发时期,上述原因导致我县在2004、2005、2006年该病疫情上升。
(2)疫苗接种历来是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措施,我县2005年下半年才开始开展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的免疫接种工作,截止到2007年底我县共接种该疫苗5万人份,其中全程免疫的有1.8万人,分别占全县重点人群的16.27%和5.86%,使我县该病疫情在2006年后有一个陡然下降的趋势。
(3)从疫情数据统计显示,该病以男性青壮年多发,这部分人群又是农村主要生产劳动力,而且该病的发病过程也存在少尿、多尿两个关键时期,治疗不及时不正规都会影响本病的愈后情况,会给患者带来经济和健康方面的巨大损失和危害。
(4)农民的防病意识还很淡泊,防病知识缺乏。在生产劳动中不能有效防护,为疾病的传播和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
4 防治意见
传染病的防控要从疾病流行的3个环节进行,不同病种针对的重点环节也不同,该病主要是对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2个环节采取措施。
(1)加强疫情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医疗单位对该病的诊断要准确,提高疫情报告质量。加强对报告病例的个案处理,掌握分析引起发病的相关因素,为控制疫情提供依据。
(2)由于疫苗的免疫保护时间在3~4年,随着免疫力的自然消退,我县的易感人群将急剧增加,其次自然流行高峰的即将到来,势必将使我县的疫情形势更加严峻。应该继续开展流行性出血热疫苗免疫接种工作,在政策、财力上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保证免疫接种工作的连续性,真正建立起持续、有效的免疫屏障。
(3)加强防病知识宣传,掌握防病技能。加强灭鼠、防螨等综合环境卫生治理,生产劳动时加强个人防护,劳动结束后要洗手洗脸,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野外作业防止皮肤损伤。提高综合防病能力,减少疾病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