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振兴乡镇 > 牧野区人大代表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牧野区人大代表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2-09-19 11:10:06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牧野区人大代表乡村振兴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

牧野区人大代表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牧野区人大代表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劳,农民富则国家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家民生的根本问题,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就“乡村振兴”明确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总体要求,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写入党章,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航向。

 一、存在主要问题: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找出乡村发展的差距所在,补齐短板,才能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才能逐个问题、逐个环节地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通过对制约农村农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了解,总的来说,我街道在乡村振兴上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乡村特色产业不强。

 我街道下辖村(社区)主要产业为农作物种植,今年来以“绿色牧野、美丽牧野”为目标,对种植业结构进行调整,推动调整农作物,向花卉苗木等种植项目进行转移。积极对接农业种植大户,对区域内进行连片土地流转,统一种植、统一管理。一方面避免农户的重视乱象,一方面增加农户收入。但农村产业仍然不大不强,缺少大而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三产融合程度低。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农村产业如

  何形成规模效应、提高社会化保障水平,以及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促进农村产业振兴,值得思考与重视。

 2 、技术人才支撑不足。

 通过调查了解,农村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 50 岁以上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较少。务农人员文化程度一般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农业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推广难,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再加上教育与社会心理的影响,制约乡村发展。近几十年来,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是围绕“远离农村、远离农业”展开的,“不好好学习,就当农民”,是乡村家长、教师激励孩子学习动机的最有效口号。人们骨子里潜移默化的渗透着一种观念,没出息的人才当农民,甚至只要和农业、农村有关的人与事都会“低人一等”,这样的说法虽然略显极端,但却是当前社会上的一种普遍观念。

 3 、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在调研过程中,部分村民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不想做农活了,希望政府供养他们。一些人觉得医疗费用太高,政府最好全部报销费用。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遇到困难和问题习惯于等政策、靠扶持、要条件,过度依赖政府,缺乏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4 、农村环境提升还需持续发力。

 一是规划引领不够。乡村规划操作性不强,村居规模化调整之后,规划修编未及时跟上。二是美丽乡村创建氛围不

  浓。美丽乡村建设进度偏慢,创成覆盖率较低。三是农村环境整治还需提升。街道办辖区村(社区)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农村垃圾、污水、厕所整治工程缺乏专业指导,工程质量难以保障。

 二、几点意见和建议 1 、进一步引导农村产业做大做强。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点。一是重点扶持优势产业。注重品牌带动,大力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名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并对同类产品进行整合提高,避免无序竞争。二是推动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由简单的种养殖模式向高效生态农业转型升级,并拉长产业链,增强农村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电子商务、乡村康养等,加快培育新业态。三是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三位一体”合作体系和农村要素配置改革,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农户开展经营合作,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带动农民增收。

 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振兴技术人才。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一是加强农业农村干部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使用。二是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引进农业科技人才,提高科学种养水平,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提升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三是鼓励返乡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士兵、“三新”农民创新创业,使他们成为带动农村发展的生力军。同时,进一步细化扶持返乡创业的相关政策,为返乡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3村 、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

 “全域美”。一是加强规划引领。结合村(社区)规模调整和新一轮土地调整,及时修编村庄规划,在建设用地等方面为乡村振兴预留发展空间。按照全区乡村规划确定的特色村、重点村、一般村,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分类建设,引导村庄个性发展。二是继续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巩固提升街道办环境综合整治成果。深入抓好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认真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特别是建好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终端设施;拆除一些难以改造提升的公厕,可采用嵌入式公厕替换。广泛开展一村万树、农家庭院绿化美化等,不断增强农村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三是重视农村环境设施建设工程质量和后期维护问题。要加强对农村建设工程监管,积极探索解决公用设施后续维护资金来源问题,避免因质量问题或维护跟不上而影响使用、造成浪费。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