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主题教育 > 教育诚信与诚信教育

教育诚信与诚信教育

发布时间:2022-10-10 20:2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诚信与诚信教育,供大家参考。

教育诚信与诚信教育

 

 教育诚信与诚信教育

  教育诚信与诚信教育 在社会和世人大谈“诚信”之际,在各种媒体竭力宣传“诚信”之时,人们若能冷静地反思现实的话,不难发现“诚信”在社会生活的某些层面上正渐渐被丢弃。就是在教育界,诚信也开始被动摇——文凭掺水、分数贬值、课时短少、教本陈旧、招生腐败、学风浮躁等不诚信现象时有滋生。然而,“诚信”又是引领文明社会不断繁荣和进步的精神支柱,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灵魂,也是教育根本宗旨所一贯追求的目标。

  一

  诚信是什么?诚信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人品,更是一种制度;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社会规范。诚信,从一般意义理解:即为诚实守信、善良质朴、公正无私、既不自欺,亦不欺人。《大学》有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孔子亦说,“信以成之,君子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先贤们从道德层面加以了说明,而事实上,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诚信还能带来良好的声誉与效益,因此,诚信也是一种资源,是能够创造精神和物质财富的资源。

 《周易》说“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孔子讲“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其实,诚与信在本质上又是相通一致的。《说文·言部》:“诚,信也”,“信,诚也”;《增韵·清韵》:“诚,无伪也,真也,实也”,《周易·正义》:“诚,谓诚实也”,《礼记·礼运》疏“信,不欺也”。也就是说,所言当真即为诚,诚实不欺即为信。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十分推崇诚信之道,一些学者甚至将其诠释为“国之大纲”“做人之根本”。

 “人无信不立,市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诚信已经成为一个人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生命,成为国家强盛、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成为一个民族是否能走向辉煌的基点。中共中央下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 20 字基本道德中,诚信无疑占有重要的地位,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由此可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强化诚信意识已成为举国上下的呼声。倡导诚信,推进诚信教育,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建立以诚信为基础的社会法制规范已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

  诚信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科学地审视其内在的人文价值和社会特征,正确把握其丰富的内涵无疑是很有必要的,而对其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论定过程又是一种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历程。

  首先,诚信作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交往的理念,起着道德引领与品格内化的独特作用。诚信铸塑人格!周恩来总理曾有名言:“与有肝胆者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这其中“有肝胆者”大概就是“有诚信者”吧,否则“肝胆”一词何用?诚信是一种品格,是一种教养,或者说是一种道德素质。报上曾有过一篇题为《打造诚信中国》的短文,作者用“打造”一词着实令人感到惊魂动魄。当诚信要用“打造”才能建构的时候,实质上恐怕也就无法打造了。本质地说,诚信从观念文化层去理解,其最大的人文性特征便在于引领道德,内化品格。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应该给他们一个诚信的世界。其实,诚信不难,无非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吧了。这“三老”淋漓尽致地把诚信作了通俗地注释。

 其次,诚信作为一种推己及人、给人承诺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方法,具有自律和规范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独特功能。中国有个成语叫“设身处地”,一个人不论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先想想如果是放在自己身上行不行,自己是否可以接受。有些人的诚信是只对别人不对自己的。要求别人做事要认真负责,要求别人对自己忠心耿耿,但当自己对别人时就是另外的标准了。其实,诚信中还包含着对人的宽容与体谅。当然,诚信律己应该是高标准的。古人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就是说话要算数,不能出尔反尔。说做到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说。言而有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中国人最痛恶的就是言而无信、背信弃义的人。所谓给人承诺,就是把自己的诚信典当给了别人,让别人通过这个承诺来检验自己的诚信度。

  再次,诚信从社会学意义上去理解,应当是一种规范和制度,是引导社会生活秩序和推进社会法制化进程的重要支撑。诚信,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忠诚老实、遵守信用的简称。它成为人们行为的一种范式,是协调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曾说过:“诚者,实也。实有之,固有之。”诚信的基本表现形式是:内诚于心,外化于人,言必信,行必果;不甜言而无信。在现代社会,诚信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不仅是调节朋友关系,而且对人们的职业关系和广泛的人际关系,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仅仅从职业角度理解诚信,特别是仅仅从商业角度理解诚信,将诚信仅仅看作是一种商业规范,那绝对是不全面的。

 把诚信当作一种制度来看待,实际上是市场经济孕育和发展的产物。信用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市场经济更离不开信用这一基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明确提出,竞争和信用是资本集中的两个最强有力的杠杆。随着资本主义银行的诞生和发展,信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这样说,没有信用就没有正常的金融秩序和市场经济。而诚信,则是信用制度的思想道德基础和精神支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今天我们讲诚信,人们大都是从经济制度上去定位。诚信作为一种制度,不但是一种经济制度,同时也是一种政治制度和道德制度。今天经济生活中的诚信缺失,往往与政治生活、道德生活中的城信缺失有着密切关系。

  另外,诚信的法学意义也相当丰富而久远。诚信源于拉丁文。拉丁文法律文献优士丁尼《法学阶梯》即有 38 处提及,《学说汇纂》更达 462 处之多。1804 年《拿破仑法典》之1134 条言:“契约应以诚信履行之”;1896 年《德国民法典》之 242 条规定:“债务人须依诚信,并照顾交易惯例,履行其给付”;韦伯教授《德国民法典注释》关于以诚信条款之释竟达千余之页;至 1907 年《瑞士民法典》第 2 条将之提升为基本原则;1947 年日本全面修订民法,将之追加至

  第 1 条第 2 款:“行使权利及履行义务,应恪守诚实信用”;及至 198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 4 条亦将之作为基本原则而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至于诚信在法学上的深层思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利明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 年第 5 期上有专文论述,此处不再详述。

  三

  关注诚信的本质内涵和独特功用,其根本目的是推进诚信教育,在全社会营造厚重的诚信文化氛围,培育整个民族的诚信精神。

  倡导诚信文化,培育诚信精神。诚信是一个民族的立世之本,缺乏诚信根基的民族是没有立足之地的,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因而,我们要从民族和国家的高度来认识诚信教育的

 重要意义,把民族优秀文化中的诚信理念融入到当前的教育工作之中,培育一个民族成熟的、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诚信精神,这实在是至为重要的。教育界有一种议论,认为学校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大环境,在社会诚信失落的大背景下,学校无法进行有效的诚信教育。因此相当一个时期以来,诚信教育本该是学校基础道德教育中最基本的要求,却在德育工作中未能得到充分重视。诚然,学校教育状况不可能离开社会孤立地进行,但学校教育与现实社会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学校教育是指向未来的,具有前瞻性,应当体现社会进步的方向,学校教育有着相对独立的环境,教育对象是可塑性较大的学生,因此,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德育工作者,不能因为社会风气带来的困难而动摇教育的宗旨。教育的首要宗旨便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陶行知“做真人”的德育目标论,实质上就是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

  铸塑诚信人格,完善诚信教育。学生诚信人格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对诚信教育的效果至关重要。***同志在庆祝北师大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希望我们的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有位经济学家提出一个公式:人品+质量=品质,“质量”指产品的性能、材料、使用期限、外观等技术指标,“品质”指消费者对产品满足市场需要的品位、知名度、名誉等的客观评价,也就是被市场认可的程度。“人品”则指人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责任心等。公式告诉我们:人品决定着产品质量的品位。无论什么产品,从生产过程到流通领域,再延伸到消费者手中,整个过程不仅仅是人与物打交道,而首先是人与人的交往,产品品质说到底是人对人要讲良心、讲信誉、负责任。只有人品高尚,时刻为消费者着想,产品的品质才能提高。学校实际上也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其“产品质量”就是经过悉心培养的学生的质量,包含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当然也包含了学生的诚信人格。“人品”是指全体教职员工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责任心,“品质”是指学生在今后参与升学和社会竞争中得到认可的程度和美誉度。所以,只有教师的“高质量”才能实现学生的“高素质”。

  铸就契约理念,建设信用体系。契约理念是体现诚信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一个守信的民族将把契约看得如同自己的生命一般重要,倾力维护,依约践行。记得有一本书里说过,如果你和犹太人做生意,哪怕是在饭桌上的口头承诺,他也会认认真真地去履行。这种神圣的契约理念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是比较缺少的,有的人不仅是签了协议不履行,甚至利用所签协议进行欺诈,以达到自已的私利。在学校教育中,这种契约意识也应当让学生明白,使他们从小就懂得守约的重要性。其实,这应当从教师对学生敢于负责上很好地得到体现。当一个学生在学校取得学籍之日起,学校和教师便开始对这个学生履行契约。这一契约的履行是神圣的,它直接影响着该学生整个人生发展的幸福与痛苦。如果教师随意的不批改学生作业,随意让学生停课,随意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等,那都是一种违约行为。学校也应当建立相应的信用体系,让学生和家长满意。

  坚持依法治信,规范诚信机制。社会诚信不仅需要强化诚信观念,加强道德建设,而且要逐步建立和健全社会诚信机制,坚持依法治信,要通过法律手段整治社会信用,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建立诚信机制要着重道德机制、制度机制、文化机制和利益机制等几个层面。通俗地讲,每个公民要把诚信当成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企业、公司、学校等法人要把诚信作为对外交往合作的制度,是获取正当利益的保证,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则要将诚信放在安邦立国的战略高度,通过长期的教育和宣传,培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高尚的诚信精神,以良好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然,建立起

 比较完善的诚信法制体系还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我们应当明白如何从自身做起,从我们教育的内部做起,积极为社会发展创造各种便利。

  诚信需要勇气、胆识和魄力。教育应当率先地承担起这一责任!

推荐访问:教育诚信与诚信教育 诚信 诚信教育 教育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