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投入差量与教育成本差量的概念
(一)教育投入差量的概念教育投入差量是指教育投入实际与教育投入目标之间、不同区域的同类教育之间或者同一区域的同类学校之间的教育投入差异数量。教育投入差量可分为标准差量、比较差量。标准差量是指财政实际投入与标准投入的差量,如将GTP的4%作为财政教育投入目标与实际财政教育投入进行比较从而计算出教育投入标准差量。比较差量是指区域之间或者校际之间教育投入的差异数量,如将我国的教育投入与世界平均投入进行比较计算出的教育投入差量;将不同地区或者同一地区内的同类学校或者相同专业的教育投入进行比较计算出的教育投入差量。
(二)教育成本差量的概念教育成本差量指为完成既定的教育目标的最低质量保障成本与实际教育支出成本的差异数量。教育成本差量与教育投入差量密切相关,教育投入不足必将导致实际教育支出成本小于最低质量保障成本。教育成本差量的计算应依教育发展规划、教育评估标准及学校的办学目标为依据。
二、教育投入差量与教育成本差量的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教育投入与教育成本都属于教育经济学或教育财政学的研究范畴,然而无论教育经济学或者教育财政学都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步兴起的边缘学科,传入我国也只有30多年的时间。我国对教育投入的研究大都偏重于宏观统计研究或宏观比较研究,对教育成本的研究大都偏重于成本的分类与分摊,而对教育投入实际需求及教育最低质量保障成本的研究存在缺失,因此对教育投入、教育成本的理论研究还有待于向深度与广度延伸。教育投入差量概念的提出将教育投入研究的视角延伸到对教育投入满足度评价的领域,而教育差量成本则是对教育投入满足度的具体的直观的体现。
(二)实际意义研究的实际意义如下。
其一,强化教育举办者对教育投入的责任。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投入需求一直是一个糊不清的问题,并由此产生了不该出现的严重的教育债务问题。如果按照20世纪末教育财政教育投入应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最低标准计算,在1999年~2008年的时期内,财政教育投资缺口为13794.19亿元,是目前公开的高等院校大约5千亿贷款数据的2倍以上,如果扣除贷款利息累积形成的贷款,高等院校实际能用的贷款可能仅占财政教育投入缺口的三分之一。因此,将教育投入差量与教育成本差量的研究有利于强化教育举办者对教育投入应承担的责任,将教育投入落实到位。
其二,减少财政教育投入预算弹性空间。由于缺乏硬性约束机制,我国教育财政投入弹性很大。1993年《教育发展纲要》就提出在20世纪末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支出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近20年来,虽然我国教育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教育4%仍是国家努力实现的目标。不仅国家教育实际财政教育投入与财政教育投入目标差距大,而且全国各地区之间的教育财政投入也极不平衡。2008年“全国高等教育预算内公用经费3235.89元,北京为15418.40元,湖北省则为1031.00元,北京市约为湖北省的15倍。2008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类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的差距为6~8倍。”
通常各级政府及政府财政部门往往以本级政府教育财政支出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例来表示对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而教育投入差量从另一个侧面将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差距表示得十分清楚;教育成本差量则揭示出由于教育投入不足而导致的缺口。公开的教育投入差量、教育成本差量的研究数据,必然会使决策者感受到压力与危机,从而促使决策者对教育投入的重视、提高教育投入预算的科学性、减少预算弹性空间。
其三,提高教育绩效考核的公平性、科学性。近年来,教育投入效率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教育绩效考核也在各地逐步兴起。教育绩效考核的最重要基础是事权与物权的结合,但在绩效考核中,一般只重视投入与产出的表象,并不关注投入与产出的内在关联,其结果必然造成产出的低质量或者投入效率低下。而教育投入差量与教育成本差量研究恰巧关注的是物权与事权的匹配(亦即投入与产出的匹配),因此能够提高教育绩效考核的公平性、科学性。
三、教育投入差量与教育成本差量的计算
(一)教育投入差量的计算具体内容如下:
其一,教育投入标准差量的计算。尽管4%是在20世纪末就应达到的教育投入标准,仍将4%作为现在的教育投入标准明显偏低,但在我国当前缺乏教育投入具体标准的情况下,以占国内生产总值4%作为教育投入标准依然具有权威性、时效性。本级财政教育投入标准差量=本级财政教育实际投入-4%*本级财政GDP。教育投入标准差量直接反映出财政教育经费应拨未拨的信息。
其二,教育投入比较差量的计算。教育投入比较差量 = 本地本级教育学生数量*(本地本级生均教育经费 - 比较对象的本级生均教育经费)。生均教育经费 = 财政生均教育拨款+生均学费收入 +生均社会捐助。在学费收入标准受制于政策限制,社会教育捐助数量较少的情况下,教育投入比较差量能够宽口径的比较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
(二)教育成本差量的计算 由于专业特色及发展阶段不同,各学校的教育发展目标不同,教育成本差量的研究应以学校教育成本差量为基础。学校教育成本差量=∑(项目实际成本-项目质量最低保障成本)。本级教育成本差量=∑学校本级教育成本差量。学校教育成本差量即可以是某一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的全部差量,如某学院化工专业2006级学生生均四年全部试验费差量;也可以是某一时期的项目差量, 如某外国语学院2006级大学一年级生均外籍教师工资差量。
袁连生教授提出教育成本计量主要有三种方法:统计调查法,会计调整法和会计核算法。教育成本差量中的项目实际成本应主要适应于会计调整法和会计核算法,而项目质量最低保障成本则主要适应于统计调查法、估算法。在计算固定资产成本差量时,为避免支出的不均衡影响,应以大学四年作为项目期间,以损耗折旧费、实际维修维护支出作为成本支出(不以实际采购支出作为成本)。
项目实际发生成本容易通过会计手段获取,项目质量最低保障成本的获取则比较复杂。例如某化工学院化工专业2006学生大学四年实验教学的项目质量最低保障成本包括实验设备折旧及维护成本,实验材料消耗成本、水电费用、实验教师工资费用、办公及管理费用等。实验设备折旧及维修维护成本的计算,首先要列出培养合格化工专业的本科生需要的设备仪器清单,然后根据设备的特点、当年市场价格及折旧年限,计算出折旧费用、维修维护费用。而实验材料消耗成本、水电费用、实验教师工资费用、办公及管理费用的计算需要根据实验课的性质、数量、实验分组等情况计算。在计算过程中,不仅要综合权威专家、教授、资深实验教师的意见,还需要广泛的市场调查。
参考文献:
[1]刘泽云:《教育经济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委托研究项目“高等教育债务风险的成因、性质及对策”(2009-WT-001)、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教育投入与需求对河南省政府决策的启示研究”(B33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普通高等院校教育投入需求测算模型”(10YJA88015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 刘 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