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生态文明的实现,不仅要求我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还需要通过生态人格教育在全社会形成爱护保护生态环境的风尚和习惯。作为以自然山水风光著称的旅游城市,桂林旅游业乃至整个城市发展的生命线是其生态环境状况。因此,建设生态桂林,培育人们的生态人格,是桂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桂林生态人格教育要求实行政府生态责任运行机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提高企业、农民的生态责任;培养“校园人”的生态环境意识;培育各个社区和家庭成员的生态人格。
[关键词] 生态桂林 生态人格 生态教育 发展战略
一、生态桂林与生态人格培育的定位分析
所谓生态桂林,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桂林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生态法学、生态管理学和环境学的科学要求,构建的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良性循环,物质、资源、信息高效利用,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绿色发展,追求绿色财富和绿色幸福,追求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市级行政区域。生态桂林建设有其鲜明的特征。
系统性与和谐性。生态桂林建设不仅仅是保护生态和环境,而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政治、法律、科技等多种子系统的协调配合。建设生态桂林,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不仅追求生态环境的平衡和谐,而且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追求桂林经济、社会、生态、文化、政治、法律、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和谐。
区域性与国际性。一方面,桂林具有富集而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其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另一方面,桂林人口基数大,生态环境又较为脆弱,耕地、煤炭、石油、铁矿等重要资源较为匮乏,资源环境承载力较低。桂林的市情,客观上要求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采取符合桂林区域性发展特点,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科技、方法、模式来构建生态桂林。桂林是国际旅游名城,在知识化、信息化和国际化深入发展的今天,生态桂林建设必须充分利用全球化背景下的知识、信息、科技、人才、教育和管理等资源。
战略性与紧迫性。建设生态桂林,有利于更好地协调和处理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增强经济实力;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有利于提高全区社会的文明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生态桂林建设是事关桂林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性理性抉择。生态桂林建设的紧迫性源于其生态的脆弱性。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桂林市生态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1997年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桂林市以83.62总成绩名列榜首。近几年先后获得“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十佳魅力城市”等荣誉称号。桂林的生态建设取得了卓著的成就,但这并不意味着桂林生态环境不存在问题,实际上,桂林的生态环境系统十分脆弱,依然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市民和旅游者的生态意识不强;工业布局不尽合理;漓江枯水季节水量不足,且枯水期越来越长,如果有朝一日漓江之水干涸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将丧失殆尽,桂林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将不复存在。因此,生态桂林建设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
所谓桂林生态人格教育,即桂林市实施的旨在培养和塑造桂林人生态伦理人格和环境保护法律人格的教育,包括关于桂林人生态伦理和环保法律认知、情感、信仰、意志和行为等人格因素的教育、训练、养成、评价、奖惩和现代化管理。其特征如下:
时代性。生态文明时代倡行生态理念、生态经济、绿色政治、绿色生存、绿色发展、非人类中心主义等等。因此,生态人格教育是生态文明时代每一个现代公民必须接受的教育,合格的现代公民必须是一个合格的理性生态人。桂林生态人格教育是生态桂林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
综合性。从内容上讲,生态人格教育,综合了生态学、环境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原理;从方法上讲,生态人格教育整合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环境与网络等多种教育方式;从过程上讲,包括了认知、情感、信仰、意志和行为等环节的内化与外化。
区域特色性。桂林是一个享有世界声誉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面对具有资源垄断性的“甲天下”的奇山秀水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在生态文明时代,在生态广西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生态桂林人格教育必然渗透桂林的历史、政治、自然、经济、旅游、文化等区域性特色。
全民性与层次性。生态人格教育的全民性表明了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全民参与特点。生态桂林建设不是某一部分人可以完成的任务,而是全社会人人必须履行的职责。从市场主体来看,其生态人格教育的层次性表现为:政府决策管理者的生态人格教育、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决策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的生态人格教育、居民的生态人格教育;从地域界限来看,其生态人格教育包括桂林人的生态人格教育与桂林来访者、旅游者的生态人格教育。
二、桂林生态人格教育的构建策略
不同的时代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是不尽相同的。工业文明时代要求人类具有优良的人文素质、精湛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生态文明时代则要求人们养成良好的绿色习惯和生态人格。桂林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贯彻落实生态发展战略,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是,要实现生态桂林的经济、社会、自然三者协调可持续发展,关键还是要端正人的思维、矫正人的认识、培育人们的生态人格。
第一,实行政府生态责任运行机制,为生态人格的培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所谓政府生态责任运行机制,即在生态文明时代,政府为了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目标,充分运用其拥有的权力和资源,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措施,推动、引导、监督、协调、示范、规范、强化和促进全社会共同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理。桂林市政府要保持桂林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实现持续发展,必须要实行政府生态责任机制。只有实行生态责任机制,才能制定符合桂林市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增强桂林市环保监督能力等,为桂林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使生态文明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市民形成良好的生态人格。
第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提高企业、农民的生态责任,培育企业员工和农民的生态人格。所谓企业绿色责任是指在生态文明时代,企业按照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的要求,对保护生态环境所承担的责任。农民绿色责任是农民对维护良好生态环境所承担的责任。桂林市作为著名的旅游城市,良好的环境是其经济发展的根本。桂林市企业应提高其绿色责任,坚持绿色发展,通过生态经济政策的贯彻实施,使企业员工生态责任提高,从而达到树立生态人格的目的。桂林市农村应加大改造能源结构的力度,使用环保能源;同时,让农民知道环境污染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环境的危害,从而使农民树立生态人格。
第三,创建“绿色校园”,培养“校园人”的生态环境意识,使“校园人”树立良好的生态人格。在创建“绿色校园”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三方面的基本理念。第一,整体设计,确定校园总体规划。在设计校园规划过程中,应针对自身的特点,按生态学原理,通过适当提高容积率,节省建设用地,把有限的土地留至环境建设。第二,坚持“以人为本”的环境教育。在进行环境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群体运用不同的方法,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有机结合,使受教育群体的环境忧患意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意识、适度消费意识等生态意识得到显著提高,从而树立“校园人”的生态人格。第三,发挥创建整体效益。在创建“绿色校园”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校园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相互作用,要以绿色理念来推动绿色管理,以绿色管理来促进绿色科研和绿色教育,共创校园的绿色文明,取得创建工作的整体效益,使生态观念深入人心。
第四,以城乡清洁工程为契机,加快“绿色社区”的创建,培育各个社区中人们的生态人格。自2006年 9月自治区党委提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城乡清洁工程以来,桂林市政府积极从整治五乱入手,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营造了一个整洁文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此提高了城市形象,提高了市民的文明素质,改善了投资环境。生态桂林要实现永续发展,必须牢牢抓住这一契机,改善生态环境,创建“绿色社区”,让市民真正感受到良好的生活环境给他们带来的实惠,从而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达到树立市民生态人格的目的。
第五,以家庭为单位,培养家庭成员正确的生活方式。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河中,家庭在承传文明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庭是人生教育的起点,对人格的塑造具有巨大的影响。生态桂林建设应该以家庭为单位,充分发挥家庭的育人功能,培养家庭成员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适度的消费观,使他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每时每刻都能体现生态化,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生态人格。
总之,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培育具有生态人格的公民是历史赋予社会的神圣使命。桂林作为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培育市民的生态人格显得尤为重要。桂林市只有大力培育市民的生态人格,使生态文明的观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从内化到外化、从理念到行为和习惯,生态桂林的构建才能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 岳:呼唤中国企业的绿色责任[J]世界环境2005(3)
[2]潘 岳:中国环境问题的根源是我们扭曲的发展观[J]环境保护,2005(6)
[3]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状况公报(http:///common/)
[4]桂林市环境保护网http:///
[5]孙 钰: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J].环境保护,2007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