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算不上典型意义上的柏拉图学园,也许有人会失望。因为你看不到高声吟唱的诗人,见不到纯白无暇的象牙塔,但不懂几何学的人也可以入内,漫步在知识的开架超市,任取所需。港大所做的,只是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和取舍的智慧。
第一次亲历港大自由欢快的氛围是在2010年8月27日,港大2010级非当地(non-local)新生的入学欢迎会。活动在陆佑堂举行,大厅两边的高墙上悬挂着各个院系颜色不同的旗帜,具有浓厚的“霍格沃茨”气氛。我一边听着学生发展与资源中心(CEDAS)主管教授轻松风趣的演讲,一边幻想礼堂里飘着各种蜡烛、盘子、书本和帽子。教授一直笑眯眯地讲述他当年去美国读书的经历。他说,大学不是死读书和读死书,也不是做能帮你找工作的事,而是努力做感兴趣的事;工作有接下来的四五十年时间去做,而全心全意做感兴趣的事,自由地发展心性,这可能是最后一年了。听到这些话,我有些激动。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个体的健康发展,关注学生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实现,这难道不是一所大学应该有的精神核心吗?这难道不比报补习班、考资格证更能为走完漫漫人生路提供持久的供给与动力吗?
港大对学生自由选择、自主成长的支持不仅停留在嘴上,而且提供了全面的文理选修课程、丰富的通识教育资源和接触了解各个行业的机会。每周,港大都会邀请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杰出人物走进校园,和同学们做开放式交流。同样基于自由选择、自主负责的理念,教授们约定俗成地对一定程度内的缺课表示默许,即在清楚后果的情况下学生有权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参加或者不参加某些课程、活动,将精力投入到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地方。这就形成了同一门课程,有时可能教室里人满为患,有时却寥寥无几——可能这班同学此时正在街头做义工宣传防艾,或在学生会竞选发表演讲,抑或只是单坐在图书馆品读自己喜欢的诗歌,但你基本不会看到有人宅在宿舍打dota或者看美剧。
港大区别于其他港校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国际化。这里的国际学生(5%)和国际教职工(5%)的比例相对其他学校而言是非常高的,通用语言也是英语,而非粤语。我就读的研究生院的课程全部都是由那些国际教授所讲,同学更是来自五湖四海。国际学生多元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在这里很好地融合,而一些特定节日聚会或者文化节也为校园生活带来更多新鲜乐趣。位于主校区太古楼内的GlobalLounge就是国际学生聚会休息的必去之地,比形态齐全的各国国旗更抢眼的就是充满异域风情的帅哥美女了。点杯香浓的咖啡,吃块浓郁的芝士蛋糕,然后热情主动地抓一个外国友人聊聊天,你会感到别样的轻松开放。
细节港大
引以为傲的地标
港大学生引以为傲的地标,当属1912年落成的元老级建筑——陆佑堂。它曾是学生宿舍、临时医院,现在则成为举行重要活动的地点。此外,电影《色•戒》中学生谋划暗杀行动的场景也是在这里拍摄。
新闻与传播学院所在的仪礼堂正是当年张爱玲求学港大时的居所。不远处的中山阶、荷花池、中山先生像等一系列历史遗迹更是让人在欣赏典雅的风景之余更能触碰到历史的沧桑。
“第一自习室”
港大人眼中的“第一自习室”只是个“编外成员”,但它有着比这所院校更为响亮的名号——星巴克。这座港大人眼中的自习室就是图书馆旁边的星巴克咖啡厅——饮料甜点一律七折,自带咖啡杯更可以额外减去三元。但想在这全港最便宜的星巴克占位可不容易,无论早晚这里都是人头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