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主题教育 > 近代广西瑶族蒙学教育探究

近代广西瑶族蒙学教育探究

发布时间:2022-11-05 15:55: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近代瑶族的蒙学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多元构成。从整体上来讲,它大致包含在五个具体的教育组织形式中,即义学、私塾、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宗教教育。从它们中发掘瑶族蒙学教育的有益成分,不失为一种尝试与探索。

关键词:广西瑶族 启蒙教育 蒙学

蒙学,在《辞源》里解释为:“启蒙之学,犹今之小学。” 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就叫蒙学,相当于今天的小学。“蒙”有幼稚,暗昧之意。幼童于事多暗昧,因此又称之为童蒙。启迪童稚,消除暗昧称之为启蒙。瑶族的蒙学教育大体存在于义学、私塾、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宗教教育这五种教育样式中。

一、义学

义学,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为了把教化普及到乡村,所举办的主要属于初等教育的一类学校,这种学校“延贫士之师,集闾里之童而教之”①。

广西的义学始于清代。广西地方官员创办的第一所义学是康熙二十年(1681年)永安州义学。根据已有资料统计,清代广西共创建义学213所。②在这些义学中,我们也能发现关于瑶族义学的记载,如兴安县瑶壮义学,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建。瑶地义学4所,在融江、沐水、车田、高田,乾隆四年(1739年)建。如岑溪县瑶壮义学3所,在大痖、水汶圩、南渡埠,乾隆三年(1738年)知县何梦瑶奉旨建。③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办义学,还得到了中央政府的支持。“五十九年(康熙年间),议准:广西土属共十五处,各社义学一所。该抚选择本省之举人、贡生学品兼优者,每属发往一人教读”。④“土属”二字的出现,让我们获知,少数民族办义学的请求不但得到了中央政府的许可,而且还得到了办学的指令性建议。从建议中,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不忽视。

兴办义学的初衷在于:“惟书院所以育成材,而义学乃以端蒙养也。夫蒙养为立身制行之始,能端其始,则风俗之易移胥基于此,其有关世道人心也甚巨。”⑤义学的功能在于童蒙,在于教化,正如“夫家塾党庠实有教化,民风土俗须藉于诗书,现在所属各乡村墟镇,童稚多嬉,弦歌未作,急宜兴立义学以养童蒙”。⑥

义学有着严格的条规章程,如“居处必恭、步立必正、言语必端、容貌必庄、衣冠必整、饮食必洁、读书必专、几案必整齐、堂室必洁净、相呼必以齿”⑦等等,这些对童蒙孩子的成长来说无疑是起着规范引导的作用,是他们为人为事为学的一个良好开端。

由于义学的财政来源主要是官府所收地租、赋税与富豪的捐款,它的生存处境是艰难的,难以维持下去,很快为私塾教育所取代。

二、私塾

私塾,是私人开办的学馆。广西私塾的设置大体分为二类:一类是以教授识字和基础知识为主的蒙馆。它包括家塾、村塾、义塾和私馆等;另一类是为年龄较长、文化程度较高的学生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的经馆。⑧蒙学教育,就在第一类中进行。

瑶族私塾出现较早在桂北,因为此地瑶族定居较早,经济文化较发达。龙胜潘内村,“起码六十年以前,这里已经开始设立私塾”。⑨据富川县富阳区洋冲的一位老人说,他们由千家峒迁出已十五代,后来在洋冲定居下来,其年代已不可考,但当他们“定居于洋冲不久,就有了私塾”。⑩

学生在私塾班里读书所用的教材也因地而异。如十万大山大板瑶地区所用的教材有《三字经》、《天地寅皇》、《百家姓》、《大学》、《中庸》、《诗经》、《易经》、《成语句》等,而在田东县平略乡地区学生的课本只是《三字经》、《百家姓》等。尽管如此,先生授课的方法却大致相同,即上课时,教师照书念,学生跟着读,死记硬背,不求理解。这样的教学法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只会认点字,不会遣词造句,更不懂得文字意思。贺县新华乡瑶族老人赵有奇、赵恩禄等就曾说:“以前私塾教学的办法是,一篇书教读三遍,不开讲的,第二天就要背,背不出就要挨打,读了几年书,连最普通的词汇都不会用。”{11}

历史上瑶族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私塾对瑶童的启蒙教育,一定程度上让孩子们接触到汉字,并认识了些汉字。汉字也因此渐渐进入到瑶民的生活,瑶族无文字记载的历史从此慢慢打破。瑶民用汉字记家谱、立契约、识数字,避免如上文邓生成式的受骗上当的事情发生。另外,私塾教育只念不解的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培养了瑶童的诵读和记忆能力,为开启心智、传播知识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三、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一般是教育子女如何为人处事,鼓励子女勤劳生产,尊老爱幼,对朋友要诚实相待,来了客人或到亲戚家做客要讲究礼貌。告诫子女不要好吃懒做,不要偷窃及做其他坏事,同时还开展生产知识教育。这些教育往往利用劳动空余时间或节日进行。

(1)家族史的教育。每逢大祭,要由家族中一位老人由近及远地念出历代祖先的名字。“念时全家人在旁边静听,念完后才进餐,以示不忘根祖”。{12}虽然一时难以记住,但讲多了,脑子里渐渐就有印象,能记住主要的部分。这对孩子们来说,是普遍的情形,通过反复、多次的静听,家族史教育起到了记忆历史的效果。

(2)节日里组织的文化教育。据山子瑶社会历史调查显示:“新年初一至初三这三天不劳动,会做师、道公有文化的家长就叫自己子弟集中在一起,教读经文或经书。不识字的家长也可以叫自己的子弟带上酒到有文化的人家里去拜师求学。女孩子们则在母亲、嫂嫂或者姐姐的教导下,学习绣花和唱山歌,要不就结伴到村边抛绣球取乐。”{13}这样的文化教育,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而且还让孩子们学到了知识和技能。

(3)道德教育。瑶族家长很重视子女的道德教育,随时随地都在进行着。譬如在行走途中看见有东西掉在路上,家长就告诉子女,这是人家不小心遗失的,要把它放在显眼的地方并打个草结,让失主自己来取。这种做法与汉文化所宣扬的拾金不昧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更为可贵的是,对于非己非他之物的所有,瑶族同胞讲究的是占有的先后顺序。再如发现路边有一窝野蜂,倘若它旁边已有记号,家长们就告诉子女,这窝蜂虽然不是他人放养的,但是别人比我们先发现,就属于最先发现并作了记号的人,其他人就不能要了。这些教育方法效果较好,所以“在瑶族村寨里,小偷小摸的事情极少发生,连村边地头的果子在树上熟透了掉到地上都没有人去偷摘”。{14}

(4)生产知识的教育。瑶族小孩一般长到十二、三岁的时候就要跟着大人到地里干活。如剪畲禾及点播畲禾这类活,看起来简单,小孩做起来却难。所以当小孩学的时候,大人们往往先在空地上做示范,边做边讲要领。即使孩子们做错了,大人们也是不随便大骂的。据荔浦县清福乡的瑶族社会历史调查得知:“瑶族人民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情况,一般与汉族无大差别,但特殊一点是极少有打骂孩子的情况出现,都非常疼爱孩子。其原因之一是他们特别重视人丁兴旺,这样可以有多的劳动力来进行生产。”{15}

(5)自然知识的教育。瑶族同胞教育儿童观察天气变化的方法较多,最简单的是:①乌云密布,东方不断闪电,刮东风这是大雨即将来到。②久旱无雨,突然闷热无风,山蛙到处叫个不停,也是要下雨的预兆。③蚂蜂把窝筑在高大的树枝上,则认为这年不会刮强台风。

瑶族的家庭教育让孩子们了解了自己的家族史,在节日里又接受到了文化教育,在参与生产劳作的过程中学到了生产知识,掌握了自然知识,更为显著的是家庭教育树立了他们的道德观,由此规范着他们幼小的心灵。

四、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形式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会议或集会中的教育。为了使后代子孙不致忘本,瑶族老前辈们就把祖先的历史传授给后辈。传授的方法,有的是在开石牌大会“料话”时讲的。如罗香区的坳瑶,保存着一种“做浪”的风俗:“每年旧历正月,都定期举行一次。罗香附近七村所有赵姓同族,齐集龙军村附近的浪坪,尽情娱乐,欢度新春,石牌老人对众料话,讲述祖先历史和以往本族发生过的重大事件。”{16}在这样的会议中,孩子们受到了本族历史的熏陶,培养了他们一定的历史观。

(2)歌谣教育。瑶族从口头创作方面把本民族许多重大事件,编成歌谣,教给后代。例如茶山瑶的历史长歌,内容从盘古开天立地讲起。花蓝瑶的“古底歌”,把祖先从贵州迁到象州后,如何被封建统治赶进瑶山的经历,简要地加以叙述。盘瑶的“交址曲”,把本族系的一支,从恭城东乡迁徙到交址的经过及交址万言冲的环境、生活生动描写出来。这些歌谣,不仅丰富了孩子的娱乐生活,而且铸造了他们能歌善舞的天性。

(3)传说、故事里的教育。瑶族各族系都有许多传说、故事在人们口头流传着。如金秀茶山瑶的“吃人的神”,描写的是一个勇敢的姑娘如何冒险为民除害的。“野狸唱歌”描写的是一个被哥嫂厌弃的孩子如何得到神的帮助战胜皇帝的。这些神话和故事内容,不仅丰富了儿童的生活,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培养了瑶族孩子的善恶观,舍己为群的坚强性格。

瑶族的社会教育,不仅给孩子以历史知识丰富和充实了孩子的心灵世界,养成了孩子们能歌善舞的天性,而且造就了他们的民族性格和生活情趣。

五、宗教教育

宗教教育,就是利用宗教传播文化知识。瑶族儿童受宗教的教育也是广泛和长久的。

(1)从师兴道的教育。从前,瑶族住在高山上,长期受到自然和社会的严重压迫,无论是疾病、生产、建房、婚嫁,他们都乞求神鬼的指导和佑护。所以社会上从师兴道的风气很盛。另外,瑶族原始巫教受汉族巫教的一些影响,巫师神书和道士经典均用汉字抄写,所以这些巫师和道士多少都能认些汉字。所以在传播宗教的过程中,他们倍受尊重,因此也就成了一些孩子向往已久的启蒙老师。据十万大山山子瑶的历史调查获悉,在一些家庭里,父亲若有几个儿子,就会让一个聪明些的学做师、道公。儿童从识字开始,由师父逐字逐句逐篇教念教写,经过几年时间,直到把全部经书念熟抄下方算结业成师。在瑶族社会里,由于这种学习经书的事很兴盛,一些孩子未进学校也能识许多字,有些还能抄写一手漂亮的汉字。

(2)缅怀祖先的教育。清明扫墓,就是明显的体现。为了使祖坟经常保持香火,为了让孩子们认识到祖坟的所在,日后长大成人了,可以接替老人去扫墓,每当清明这个时候,必须让孩子参加。如富川县富阳区瑶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中就这样写到:“清明扫墓,带着孩子同去,这样使孩子认祖坟。”{17}

另外,有的瑶族生活区还受到天主教的影响。在十万大山米强附近几个村子里,“小孩出生后要举行洗礼仪式,加入教会,还有的取外国人名。除此之外,神父或教徒还教瑶童念经书,内容主要是讲尊崇上帝,不做坏事”。{18}这种教育让孩子们从小树立了自我约束的习惯,形成了比较好的生活规范。

由此可见,瑶族宗教教育的识字效果,它的人伦情感,它的规范和约束效应,它的向善理念对孩子所产生的影响应该不能忽视。

结语

综上,从五种教育样式里,我们观察到瑶族蒙学教育的多样性特征,同时我们也看到它对儿童启蒙的多重功能。无论是义学条规章程的规范引导,私塾教育的诵读与记忆锻炼,家庭教育的原生教化,还是宗教教育的人伦与真善教诲,这些在孩子的内心深处扎根生长。不仅如此,瑶族的蒙学教育对孩子文化素质的培养、民族性格的形成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这些,在今天看来都是应该正视的。

注释:

①《田阳县教育志》(上),P47.

②《广西通志教育志》,P65.

③《广西通志教育志》,P66.

④《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P315.

⑤《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P320.

⑥《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P324.

⑦《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P339.

⑧《广西通志教育志》,P61.

⑨《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四册),P212.

⑩《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三册),P132.

{11}《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三册),P204.

{12}张有隽.《论瑶族教育的历史发展》.《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83.2.

{13}《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六册),P224.

{14}《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六册),P224.

{15}《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四册),P263.

{16}《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册),P381.

{17}《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三册),P140.

{18}《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六册),P304.

(徐小军系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06级研究生)

推荐访问:瑶族 广西 探究 近代 教育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