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主题教育 > 学习教育新时代的伟大成就5篇

学习教育新时代的伟大成就5篇

发布时间:2022-08-21 08:20:03 来源:网友投稿

学习教育新时代的伟大成就5篇学习教育新时代的伟大成就 中国教育学刊2020.04官方微信号: zgjyxk特稿深刻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思想与新论断♦张志勇杨玉春[摘要]《中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教育新时代的伟大成就5篇,供大家参考。

学习教育新时代的伟大成就5篇

篇一:学习教育新时代的伟大成就

教育学刊2020. 0 4 官方微信号 :

 zgjyxk 特稿深刻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 新思想与新论断♦ 张志勇杨玉春[ 摘 要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 最高层面首次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的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提出了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 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必须体现时代特征,要充分发挥劳 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等新思想、新论断,对于全面加强新时代 的劳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劳动教育;新时代;劳动育人[ 中图分类号] G 52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2-4808 (2020) 04-0001-042020年 3 月 2 0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 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 称 《意见》 )发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 最高层面首次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顶层设计 和系统部署,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大中小学劳 动教育的高度重视,是深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 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精 神,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大举 措。《意见》对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 思想、新论断。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这些新思想 和新论断,对于全面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切 实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一、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加强劳 动教育作出很多重要指示批示和重要论述,多次 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如何从根本上改变我国 劳动教育弱化、虚化甚至总体缺位的局面,充分 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 《意见》开宗名 义,强 调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 度的重要内容”。这一论断,从根本上确立了劳动张志勇/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 究院副教授,本文通讯作者(北 京 100875)。教育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确立了 劳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特殊地位。《资治通 鉴》有语:“经国序民,正其制度。”进人改革开 放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 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强 调 “制度问题更带有根 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以习近平同志 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作为我国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意见》从教育制 度创新的高度,确立劳动教育在我国教育中的重要 地位,具有重大意义。从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 法》的规定看,我国目前法律规定实施的教育制度 包括学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制度 和继续教育制度、教育考试制度、学业证书制度、 学位制度、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 育评估制度。我国国民教育从内容上讲,包括德 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意见》单独 把劳动教育纳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 内容,这是国家教育制度体系的重要创新。劳动教育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的 内在要求。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 质属性。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 , 一100875);杨玉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

 深刻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思想与新论断向重视劳动教育,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进 入新时代,把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作为我 国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育道路的经验总结。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 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战略高度,深刻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 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系统总结了推进我国教育 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 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 养体系。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的深刻 总结。劳动教育不仅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棊本 要求,更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习 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 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 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 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中承担着特殊的使 命 。

 一 个国家的劳动教育水平影响和决定着这个 国家的社会风气和价值取向,影响和决定着这个 国家的国民素养。

 《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 “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 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党的十九大 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 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 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012年以来, 我 国 “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根据中国社会 科学院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 劳动问题报告 No . 19》,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到2017 年一共减少578万人,预计到2050年将减少2 亿 人[1]。在经济结构、劳动力结构转型的双重压力 下,加强劳动教育更加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 和接班人的应有之义。只有加强劳动教育,提高 劳动者的素质,提升劳动质量,才能适应社会生 产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求,加快实现从“人口红 利”向 “人才红利”的转变,有效推动我国经济 高质量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强调加强劳动教育, 提出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明确要求,这对于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二、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意见》要 求 “把握劳动教育基本内涵”,强 调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 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意见》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 于劳动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基本遵循,坚 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发展导向相统一,提出 将各学段的垂直贯通、有机衔接与各类型劳动的 水平统整、相互协调相结合,以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中心,从劳动教育的目标定位、基本内涵、内 容要求、实施途径、机制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化 和一体化设计,补齐劳动教育短板,构建德智体 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意见》 围 绕 “劳动 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这一新论断, 明确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确立了劳动教育的独立学科地位。《意见》明 确 “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 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 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 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 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这充分说明,劳动 教育不同于“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或者说,不 能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代替劳动教育。劳动教 育具有自己独立的教育体系。明确了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意见》从知、 情、意、行四个方面,规定了劳动教育的目标, 强 调 “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 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 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 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 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 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 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明确了劳动教育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意见》 要 求 “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中 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 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 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特别强调“根据各学 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 加强劳动教育”,要 求 “根据教育目标,针对不同 学段、类型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 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结合产业 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 内容”;要 求 “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体系,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 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 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深刻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思想与新论断明确了实施劳动教育的保障体系。《意见》从 资源、师资、经费、保障等方面,强化劳动教育的 实施条件建设,要求:建立以县为主、政府统筹规 划配置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劳动教育资源的 机制;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 育师资队伍;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多方面强化安全 保障。特别强调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级政府 要把劳动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劳动教育纳 人教育督导体系,完善督导办法”,“开展劳动教育 质量监测,强化反馈和指导”,等等。三、劳动教育必须体现时代特征劳动的概念和劳动形态,是随着时代变迁而 变化的。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必须与新时代的经 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意见》强调,新时代的劳动 教 育 要 “体现时代特征”,要 求 “适应科技发展 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 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 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 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体现时代特征”这 一新要求,充分彰显了新时代劳动教育与时俱进 的品格,为新时代劳动教育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 化。必须看到,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大幅提髙, 从事生产性劳动的劳动者比重大幅度降低,与此同 时,服务性劳动者队伍大幅度增加。当今时代,人 类社会的劳动形态已发生深刻变化。随着人类社会 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工业革命和科技革 命的不断推进,人类社会的产业结构已发生了巨大 变化。以美国为例,美国的以金融服务业为主的第 三 产业占 G D P 的比重已达到 80% 以上,而以农业 为主的第一产业只占 GDP 总值的 1 % , 以新能源、 新材料、生物科技、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第二产业 占 GDP 总值的 20% 左右。美国服务业就业人口占 全部就业人口的比例达到 70% 以上,居民社会消费 总额占 GDP 总值的 80%。

 2015 年,我国一二三产 业的结构比例依次为 8. 8 % 、 40.9% 、50.2% 。

 随着 三大产业结构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发生重大变化, 一些知识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的新兴产业迅速崛 起,新型服务性劳动形态日益增多,必然带来人们 就业结构的变化,大量的劳动力会从第一、第二产 业转向第三产业。可以说,马克思所处的工业化时 代 之 “制造性劳动”在今天逐渐被非生产性劳动、 非物质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代替[2]。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劳动教育的内容和载 体必须适应新时代的产业结构变化,服务经济社会 发展的新形态。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融合成为新时代生产 性劳动的重要特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刻变革, 生产性劳动者的体力劳动成分大幅度降低,生产 性劳动者越来越具有脑力劳动者的特征。正如联 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2015年发布的研究报 告 《反思教育:向 “全球共同利益” 的理念转 变?》所言,数字劳动技术正在改变人类的活动, 从日常生活到国际关系,从工作到休闲,并且正 在重新定义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多个方面。基于新时代人类社会劳动形态的深刻变化,《意 见》丰富和完善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容,强调加 强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教育,而不再是 过去单纯强调“学农学工”的生产性劳动教育。这 就极大丰富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容和载体,为新时 代劳动教育的全面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四、要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牢牢把握科学的育人 导向。《意见》要 求 “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培养 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提升学生综 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把准劳 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报效国家,奉献社会”。显然,对于新时代劳动教 育的功能,《意见》既强调要发挥劳动教育的本体 价值,也要求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这 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鲜明特点。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劳动 素养。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中,马克思对人类 劳动的基本价值进行的分析主要表现为劳动创造 世界、劳动创造历史和劳动创造人本身这三大主 张。[3]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之所以高度 重视劳动教育,正是因为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 造美好生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 须具有热爱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品格。

 《意见》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精神、劳动能 力和劳动习惯等四个方面,明确了社会主义建设 者和接班人应该具备的劳动素养。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必须充分发挥综合育人价 值。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教育对所 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

 深刻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思想与新论断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 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在马 克思主义教育学视野中,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实 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 合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3]《意见》强调: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 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 合育人价值。”这充分说明,劳动教育具有全人教 育的重要价值,不仅具有培养人的劳动素养的重要 功能,也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苏霍...

篇二:学习教育新时代的伟大成就

新时代成就新作为讲话稿

 明确方位才能找准定位,把握大势才能赢得未来。曾几何时,我们耳边响起那首耳熟能详的精典歌曲:“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一首《走进新时代》,吹响了时代的响亮号角、唱出了心情的无比豪迈,也唱出了对生活的真挚热爱。如今,我们不仅站起来、富起来了更强起来了,我们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民族更加兴盛的新时代、一个人民更加富裕的新时代、一个国家更加富强的新时代、一支军队更加强大的新时代! 让我们阔步向前迈进新时代! “任凭风起云涌,我自岿然不动”――以更加忠诚的信仰奋进新时代。组织入党一生一次,思想入党一生一世。誓词“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是每位党员最无私最纯洁最本真的初心,更是灵魂深处的不悔选择、人生路上的不懈追求。英国作家斯迈尔斯在《信仰的力量》中写道:“能够激发灵魂的高贵与伟大的,只有虔诚的信仰。在最危险的情形下,最虔诚的信仰支撑着我们;在最严重的困难面前,也是虔诚的信仰帮助我们获得胜利。”回想革命战争年代,波澜壮阔的 25000 里长征应该说是我党我军谱写的最壮丽的史诗,是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最巍峨的丰碑。当时的革命最困

 难、前程最危急、环境最恶劣、条件最艰苦,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 3、4 名官兵献出宝贵生命,但是,革命先辈从未动摇、从未怀疑、从未放弃,矢志不渝“跟着走”,充分展现了主义和信仰的巨大力量。抚今追昔,我们能否真正经得起历史和现实的拷问:“忠诚”这面鲜艳的精神大旗还在新时代迎风招展、高高飘扬吗?思想的阵地,真理不去占领,就会杂草丛生;心灵的空间,阳光不去播洒,就会滋生霉菌。回答好这个问题,最关键最紧迫的就是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特别是当前要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在真学真懂真信中掌握真理、纯正思想、净化心灵,始终坚守共产主义的政治信仰不动摇,始终牢记对党忠诚的诤诤誓言不含糊,始终保持合格党员的标准要求不降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以更加担当的勇气奋进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的担当,新时代要扛起新的责任。古人讲:“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为官一日,当尽一天之责。”负责任、敢担当,不仅是一个人品质的彰显、意志的体现和价值的升华,也是每位党员的政治本色和价值追求。党的七大召开时,我们党已拥有 100 多万人的军队、上亿人口的根据地,但毛主席着眼于党的历史任务,仍一再强调“愚公移山”的实干精神。改革开放初期,小平同志告诫全党:“世界上的事情都是

 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新时代,习主席反复强调“天上不会掉馅饼”“撸起袖子加油干”,提醒全党全军全国,千万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必须将实干进行到底。十九大报告更是告诫全党“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实现伟大梦想、推进伟大事业,需要敢于担当者、拼搏实干家。再美好的理想离开了实干,永远也成不了现实;再高明的决策离开了执行,永远也只是一张白纸。学习十九大、奋进新时代,最现实的行动就是把本职工作干好,最直接的检验就是把各项任务完成好,自觉做到干一件事情出一个精品,抓一项工作立一个标杆,切实以精益求精的“标准指数”换取部队建设的“发展指数”,努力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作出应有贡献。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以更加干净的品格奋进新时代。一位哲人说过:“官有大有小,只要你有一个好德,一辈子管用。”正所谓“厚德载物”。大千世界,美言、美金、美色、美名、美食,方方面面的诱惑时刻考验着每一个人。古人也云,“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不达”。《醒世恒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姓薛的官吏梦见自己化为鲤鱼,跳入湖中,恰巧遇见渔夫钓鱼,他明知去吃鱼饵必定会遭灾,但犹豫再三,还是没抵住鱼饵的诱惑,结果一张口就上钩了。直到案板上他还在自我解嘲:眼里识得破,肚里

 忍不过。陆游在《秋思》一诗中这样写到:“利欲驱人万火牛”,形象地说明了追名逐利对人的巨大驱动力。要消除产生“火牛”的土壤,就必须管住自己的非分之想。有人说人生有“三难”:管住自己难,理解别人难,一辈子做好事难。这“三难”,“管住自己”最难。上世纪 50 年代,彭德怀去东南沿海地区检查工作。临走时,当地给他的参谋送了一坛土特产。彭德怀得知后严厉批评道:“这种作风要不得,如果不制止,它就会像瘟疫一样泛滥成灾。”直到今天,这番话依然振聋发聩。打铁必须自身硬。每位党员要有“青松挺直”的定力和“精卫填海”的毅力,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经常打扫道德上的灰尘污垢,明辨是非、知荣明耻,才能在新时代的考验中目不迷五色、在新环境的诱惑中心不生贪欲、在新使命的征程中行不越雷池,永葆本色、永怀激情、永不停滞。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以更加奋发的姿态奋进新时代。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回顾我党96 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是我们党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宝贵财富。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愈挫愈强、百折不挠,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朝气蓬勃的革命斗志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复杂的

 国际国内形势和各种困难挑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入生产恢复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千疮百孔”的落后面貌,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以“杀出一条血路来”的气魄、“摸着石头过河”的胆识、“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进入新时代,我们依然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新时代乘风破浪,新征程扬帆远航。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必须要有脚踏实地的干劲和持之以恒的韧劲,必须要有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方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努力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担当新使命、作出新贡献。

篇三:学习教育新时代的伟大成就

0教育现代化传媒品牌投稿邮箱:jyxdhbjb@vip.163.com 130教育现代化传媒品牌投稿邮箱:jyxdhbjb@vip.163.com思想品德教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概论闫冰(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摘 要: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要学懂、弄通、理解这一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基本内涵的逻辑关系以及对指导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通过学习——践行——学习的认识循环,以期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提升工作创新能力。关键词:新思想;新理念;学习概论本文引用格式:闫冰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概论 [J]. 教育现代化,2018,5(24):130-131+133DOI:10.16541/j.cnki.2095-8420.2018.24.052基金项目:

 2017 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2017A0546)。作者简介:

 闫冰,男,安徽灵璧人,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又取得一系列巨大成就,所依靠的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理论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高瞻远瞩的理论智慧。为了深入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必须从理论的真理地位、产生的时代背景、内涵的综合把握及现实指导价值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一 思想的引领是行动的先决条件(一)

 思想的产生体现了认识的飞跃感性认识起于毫末,进而在认识的本体上产生一个飞跃,臻于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思想是高度概括的实践总结,思想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一旦思想形成以后,思想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没有思想的行动是无目的的行动,没有思想的行动,缺少核心凝聚力,只能是一盘散沙。毛泽东指出:“凡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符合客观实际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不符合实际的思想是错误的思想。思想对客观现实的发展有强大的反作用,正确的思想一旦为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二)

 伟大的思想来源于伟大的实践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在指导、领导并参与了工人革命运动的过程中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实现共产主义梦想的征途上,马克思、恩格斯不断地对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概括,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伟大思想理论的新时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都是来自新中国各时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全过程。同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自中国梦建设征途上的伟大实践,来自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识的新飞跃。(三)

 我们党历来重视理论武装和思想建设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邓小平在《全党重视做统一战线工作》一文中也强调:“我们共产党有一条,就是要把工作做好,必须先从思想上解决问题”。中国共产党在 97 年来的革命和建设中,始终牢牢抓住思想政治建设这个总纲。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确立的具体的指导思想。比如,1921 年,党的一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1945 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1997 年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由此看来,只有重视党的指导思想的建设和创新发展,才能凝聚力量,让强国梦早日实现。二 宽阔视野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

 二十一世纪的新时代需要新的理论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建设都都取得了飞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呈现出新万方数据

 6 8 1 131 教育现代化·2018 年 6 月第 24 期思想品德教育的时代特征。理论都是对时代的哲学式描写,新理论就是新时代的标签,理论的光辉在时代的需要面前大放光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的主要表现是在思想文化领域有名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生领域有追求——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走向全面小康,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时代;在经济形态上,国家经济发展正在由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信息化的、生态化的目标迈进。(二)

 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需要理论的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7 年“7 · 26”重要讲话中,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我们要看到成绩和进步,更要看到风险和挑战。在国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处于决战阶段,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需要新技术的支撑,国民收入冲破“中等收入陷阱”正在奋勇前进,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需要新理念的传导等等。在国际方面,我国周边军事安全也是常有警钟鸣起,资本主义的政治观念、文化思想的渗透也是不断涌来,遏制中国的思想沉渣时有泛起。这些国内国际现象,时时刻刻冲击着我国人民安居乐业、长治久安的基石,我们要时刻提高警惕,不忘伟大斗争,应对各种矛盾和挑战。(三)

 现有的物质基础和人民群众的需要是“思想”创立的实践条件自 2010 年以来,我国 PDP 已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建设高歌猛进,在航空航天、天文科学、通信领域、高铁建设、大飞机、大轮船等高科技及装备制造领域等都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深得民心,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更加自信。人民对更美好生活的期盼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提出新的阶段奋斗目标,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新的理论指导,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体现了习近平的远见卓识,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共同意志,顺应了党心民心,凝聚了全国人民奋进的力量。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内涵的哲学思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的历史总结,是 13 多亿中华儿女的一致共识,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要求,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的概括。(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浸染于“思想”的方方面面真理来源于正确的认识,来源于人民群众火热的工作生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任务、总体布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强军目标、外交策略等。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对历史使命的新认识,是对责任和担当的新认识,是唯物辩证法认识论的新发展。(二)

 “思想”的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矛盾论的观点事物发展的动力在哪里?在于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统一运动,矛盾的不同方面在事务发展中的作用大不相同,只有抓住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抓住事务的根本,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钥匙和核心。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改革开放 40 年来,我国人均收入已达到中等国家收入水平,一部分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世界前列。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这一主要矛盾的认识,反映了我国新时代的社会特征,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矛盾论的观点。(三)

 “思想”的全部内容闪烁着唯物辩证法的光辉美丽的世界从来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大环境下,各地各行业的发展也是不均衡的,全面小康社会也不可能是人人收入均等的,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的实现也需要我们运用辩证的思路,运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去开展工作。“五大发展理念”“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新两步走发展战略等,各项工作可以说千头万绪、普遍联系,每一项工作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在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必须运用辩证的观点,既要快速发展,又要保护好生态,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又要坚定不移推进开放共享发展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我们掌握十九大的核心要旨,做好新时期各项工作具有决定性的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思想”展现了当代中国的新姿态、新追求、新面貌。(一)

 以“思想”为指引,坚持“四个意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前进的旗帜,是大局、是方向。全国各族人民要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发挥个人的智慧和力量,在十九大既定的各项目标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和着力点,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牢记使命、奋发有为。把坚持“四下转第 133 页万方数据

 6 8 1 133 教育现代化·2018 年 6 月第 24 期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社会责任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明确自己的方向。二 讲好中国故事的方法高校辅导员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树立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充分运用讲好中国故事这一载体,提高将中国故事的实效性。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充分运用好第二课堂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包括讲座、展览、辩论、知识竞答、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其次,要充分运用网络等各类新型媒介,把握当今大学生的思想,适时适当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再次,要结合实际讲好中国故事,以故事引导学生,选择大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高校辅导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大学生中讲好中国故事,在青年学生中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育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参考文献 [1]

 吴玲 , 刘影 . 论高校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边界与担当 [J]. 知与行 ,2017(02):130-133.[2]

 王子蕲 , 齐卫平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 [J]. 思想政治课研究 ,2017(01):26-29+51.[3]

 吴晓璇 . 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选择——以“概论”课为例 [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32(11):38-40.[4]

 蒋韵 . 朋辈辅导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J]. 亚太教育 ,2016(07):206.[5]

 苏仁先 . 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选择 [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6(02):43-45.[6]

 徐妮 . 媒体融合与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的关系研究 [J]. 教育现代化 ,2016,3(23):178-179.个意识”统一到我们的各项工作中。(二)

 以“思想”为导向,实践“四个伟大”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斗争、伟大梦想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工作方略,全国、全党没有统一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是不可能完成“四个伟大”工程,“四个伟大”所指向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历史使命,萦绕于新思想、新目标的全过程,成为十九大报告中的一条精神脉络。我们只有深刻领会“思想”,以“思想”为指导,才能保证“四个伟大”取得最后的胜利。(三)

 以“思想”为方向,服务经济发展近 40 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巨大发展和提高,但发展还不是全方位的,落后的景象依然存在,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社会、军事、民生、环保等领域依然面临许多问题、许多挑战。我们在制订各项方针政策的时候必须始终牢记这一基本国情,狠抓发展的干劲不松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唯有用改革和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确保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国家长治久安。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10-18[2]

  李君如 .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显著特点 [Z]. 人民网 2016(1-18)[3]

  33 位著名学者纵论毛泽东思想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3-1.[4]

 王睿 , 陈双泉 . 基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J]. 教育现代化 ,2018,5(12):270-271.上接第 131 页万方数据

篇四:学习教育新时代的伟大成就

代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着力点 —党员干部学习教育专题党课

 师德师风建设,关乎党对学校的领导、关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和育人水平高超的优秀教师队伍。

 突出政治标准的首要地位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每个时代、每个国家教育发展的重大主题。“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无疑深刻指出了教师作为筑梦人的神圣职责。全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为党育人的初心不能忘,为国育才的立场不能改,要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说到底,评价一名新时代的好老师,首先要看的是政治标准,看心中是否有国家和民族,是否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这也是作为新时代人民教师应有的大德。

 新时代的广大教师,要牢记政治使命,强化政治责任,自觉做到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素质过硬,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秉承教育“四个服务”理念,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努力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

 明确职业道德的高线要求 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对教师提出高标准、严要求,既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民族负责。“师者,人之模范也”,师德往往成为社会公德的标杆。师德建设不只是强调底线约束,更为重要的是树起道德高线。教师具有多样化的职业角色,既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又是管理者、示范者和研究者。师德不仅仅是一般的道德要求,它是教师这个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这充分体现了对师德建设的高度重视,是着眼教师职业特质、学生成长规律和社会公众期待对师德提出的高线要求,体现了新时代赋予师德的新内涵。

 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新时代的广大教师,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着力提升职业道德水平,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

 重要论述,认真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严格自我约束、规范职业行为、强化道德自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敬重学问、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提升道德品质,坚守精神家园,守住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要大力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感悟蕴含其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自觉作为学为事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

 丰富爱生情怀的深刻内涵 爱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古往今来,教育是培养人的崇高事业,也是充满爱的伟大事业,教师要带着感情、责任和奉献浇灌学生、培养学生,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谈道,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好老师应该是仁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指出,爱是教育的灵魂。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教师要严爱相济、润己泽人,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为广大教师如何更好成长为有爱心、有责任、有情怀的好老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指明了奋斗方向。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新时代的广大教师,要切实增强职业荣誉感,始终保持对教育的炽热情感,以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心中始终装着学生,爱学生,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责任使命,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以情化人,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甘当人梯,做一名有温度的好老师。对所有

 学生一视同仁,带着欣赏和鼓励的目光帮助学生成长,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对学生多一点尊重和理解,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对学生成长过程出现的问题、存在的不足要给予宽容,热情帮助解决、提供精心指导,让学生充满阳光、快乐学习、自信成长,努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拓展学习践行的实践路径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也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要义所在。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每一位教师都要承担好育人责任,各方力量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研究和解决好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同时,要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这一方面更加凸显了教师的育人责任,须以高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另一方面要深化改革创新,须为教师创设安心舒心静心的从教环境。

 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新时代的广大教师,要聚焦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提升育人能力,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不断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意

 识和能力。着眼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引导学生做到品德润身、公德善心、大德铸魂。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